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新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新【精品多篇】

新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新【精品多篇】

新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新【精品多篇】

蘇教版2021最新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通分的意義;

掌握通分的方法,能運用通分的知識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在比較大小的同時體會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提高觀察、分析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的過程中,感受通分的必要性,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方法】

(1)運用轉化原理,組織好鋪墊訓練,幫助學生實現有效學習遷移。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鋪路搭橋,激活學生思路,引導學生去獲取新知;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和課堂評語,激發學生學習慾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3)練習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注意練習的。形式、梯度和側重點,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導語:我們學習了分數大小的比較有兩種情況,還記得嗎?誰來説一説是哪兩種情況?

有部分同學很快説出:一種是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較大;另一種是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數較大

2、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的複習題,看誰回答得又快又對:

在圓圈裏填上﹤﹥或﹦

○○○ ○

二、探究新知

教師導入新課:如果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怎樣比較大小呢?

1、教師談話引入:我知道同學們都很喜歡讀書,老師給大家推薦一本好書《人民的好警察任長霞》,這本書介紹了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長任長霞的先進事蹟,我們書中的同伴紅紅和亮亮正在讀這本書。

2、出示圖片,交流方法。

教學預設

(1)求誰看的頁數多實際就是求什麼?

(就是比較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大小)

(2)今天我們就學習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

(板書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

3、合作探究,分組討論。

(1)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比較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大小?

(2)交流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

教學預設:

●用畫圖的方法比較。

展示:畫圖表示

教師引導:如果分母或者分子數太大,這種辦法就不好用了,同學們能不能借助已經學過的知識,設法把這些分數轉化同分母的分數,再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呢?

學生自己探究(此時要給學生留些探究的時間),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交流學法。

●我是這樣想的,把他們轉化成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就便於比較它們的大小了,再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和都轉化成不改變原分數的大小,但分母都是6的分數和。同分母分數相比較,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因為<,所以<

(教師板書計算過程)。

●想一想,在把和這兩個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的過程中,都藉助了哪些舊知識?

學生在回憶的基礎上得出:藉助分數的基本性質

(3)認識通分

把和這兩個異分母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這個轉化在數學上稱為通分。

教師板書: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通分。

教師強調:想學會通分必須注意哪兩點?

預設:

下劃線部分和斜體字部分,也就是第一必須是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第二轉化後的分數必須和原來分數相等。

三、例題

做書上79頁試一試

、、(1)每組同學完成一組中兩個分數的通分,請三名學生板演。

(2)請板演的學生説出通分的思考過程,集體評價並且訂正。

四、鞏固練習(出示大屏幕題)

1、填空:

(1)通分是根據分數的(),通分的目的是把()分母分數化成()分母分數。

2、下列哪組通分正確?哪組不對,為什麼?

{

{

=()=()

=()=()

五、總結

1、用通分的方法比較分數的大小你還有疑問嗎?

預設:老師比較和的大小可以把他們轉化成是分子都是6的分數嗎?

(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老師明確告訴你“可以”,但這個過程不叫通分,而79頁試一試的要求是先通分,再比較大小,如果沒有“先通分”就可以這樣做了)

2、同學們回顧本節課的學習,説説自己學到些什麼?

預設:

A我會用通分的方法來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b我學會了轉化的學習方法,把沒學過的知識轉化成已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c我學會了通分。

……

六、佈置作業

80頁練一練1、2、3、4。

【板書設計】

分數大小的比較——通分

因為<,所以<

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通分。

蘇教版2021最新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在觀察、討論、操作的活動中,經歷判斷圖形平移和在方格紙上按要求將圖形平移的過程。

2、能判斷圖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能在方格紙上按要求將圖形平移。

2、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瞭解生活中的平移現象。

課前修改:

教學過程:

一、平移現象

1、讓學生觀察圖片,説一説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問題,學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現象。

二、判斷平移

1、(1)題學生先觀察數紅的兩組圖,説一説有什麼,發現了什麼,然後判斷哪些圖形通過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點説一説圖形是怎樣平移的。。

2、(2)題安排兩個環節。

1)先讓學生弄清題的要求,然後在書中獨立完成。

2)交流展示塗色後的圖形,重點説一説自己是怎樣判斷的。

三、平移圖形

1、讓學生在書中岸(1)題的要求畫出圖形,重點交流畫的方法。

2、鼓勵學生自主完成(2)題,集體交流。

練一練

1、給學生充分的作圖時間,師巡視輔導後進。

2、有餘力學生獨立完成

蘇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通過調查、統計活動,瞭解一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質量問題,使學生感受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加深對千克和克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及估算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活動中小組同學們的相互配合,培養學生的羣體意識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1、加深對千克和克的認識。

2、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估計物體的質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張秉貴的照片,提問:你們認識這個人嗎?生:不認識。師:他就是全國勞動模範張秉貴,是一名優秀的售貨員。他的特點就是顧客要多重的糖,他一把抓起來放到秤上一稱,準得連一塊糖也不差,所以被人們尊敬的稱為“一抓準”。你們知道他為什麼抓得那麼準嗎?就是因為他勤學苦練,練就了能夠準確的估算物品質量的絕活。你們想不想向他學習?生:想。

二、實踐活動

師: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模仿一個購物的場景,評選出咱們班的小“張秉貴”。

1、活動要求:

(1)同學在小組活動時要互相幫助。

(2)當你在準備稱物品時遇到人多地情況下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排隊等候。

(3)活動時説話要輕,不要影響到其他組。

(4)這次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估計物品的質量,先不考慮物品的價錢。

2、活動過程:

(1)同學們把要買的物品先在手中掂一掂,再估一估,最後拿到售貨員那裏稱一稱,看看你的估算準不準,把估算和實際稱的數據請記錄員幫你記錄下來。

(2)老師想先做一次售貨員,你們做顧客,你們同意嗎?(同意)請你拿出帶有紅色標記的物品,先在手中掂一掂,再估一估,説一説你的估算結果。(指名回答)咱們把物品放到秤上稱一稱,看誰估算的最準。(500克)請同學們再來輪流掂一掂,這就是重500克的物品。

3、你還想買別的物品嗎?

(1)角色分配:每組選定一個售貨員,一個記錄員,一個彙報員,其他同學做顧客。下面咱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始自由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小組活動(略)。

(3)全班交流。同等質量的物品都有哪些?(小組彙報)

(4)評選小“張秉貴”。每組評選出一名同學。

(5)提數學問題。師:請同學們看一看你手中的物品,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6)説一説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三、課後小結:

出示生活中的物品:

1、出示一袋奶,你們估計它有多重?出示一盒奶,估計它有多重?出示一袋包子,估計它有多重?

2、藥品:在藥盒上找數學信息。師:克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3、營養配餐:找數學信息。(師指説含量)師:克的知識能讓我們的營養均衡。看來克與千克的知識在生活中真是無處不在呀!只要你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你就會發現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新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新 篇四

教案設計示例

快樂的家園

教學目標

1、對“1”進行認識,並且從1引申到2、3、4的學習。

2、進一步體會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1、認識1、2、3、4體會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瞭解1、2、3、4代表什麼。

教學難點

瞭解1、2、3、4代表什麼。

教具準備

課件、補充資料“結繩計數”,學生每人一張數字卡片,老師1-10的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活動(一)

1、你們知道古代人是怎麼數數的嗎?(演示課件:結繩計數)

2、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幫助他嗎?

(點評:以結繩計數的故事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知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活動(二)

1、今天老師帶大家到一座美麗的。小山村去旅遊(板書“1”),你們想去嗎?鄉村的早晨非常美,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點評:設置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1”的概念。)

2、(演示課件:美麗的山村)請你們仔細觀察,1可以表示什麼?(小組討論)

3、集體交流:學生可能説:一條狗、一棵樹、一艘船、一間房、一個小孩、一座山、一個太陽、一户人家、一棵草、一個蘿蔔、一筐蘿蔔、一條小路、一條河、一羣鳥……

4、平時,你還在什麼時候會説到或用到“1”?

(點評:發散思維。聯繫生活實際學習。)

5、誰能總結一下,“1”都可以表示什麼?

(1即可以表示個體,又可以表示這類個體的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體,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體。)

活動(三)

在生活中,我們還經常用到2、3、4等數字,這些又可以表示什麼呢?

(點評:由“1”的學習,引申到2、3、4的學習,學生藉助已知的方法自主學習。)

活動(四)

1、建小足球隊:學校的操場多寬敞啊,你們想不想去活動活動?我們就來組建一支小足球隊。

2、你們看,老師這裏有很多的數字,(數字朝下)誰願意參加足球隊,請你抽取一張數字紙片,把它貼在胸前。(10個同學貼好數字,按上台順序站成一排)

3、同學們,台上有幾名運動員?他們衣服上的數表示什麼?

4、如果讓他們排成一隊,可以怎麼排?(學生討論)

方法一:

1、2、3、4、5、6、7、8、9、10

方法二:

1、3、5、7、9、2、4、6、8、10

方法三:

10、9、8、7、6、5、4、3、2、1

(學生説出其中一種,台上小隊員排隊)

5、老師扮演記者採訪:請問,你是幾號運動員?你排在第幾個?

6、請同學扮演小記者,向運動員提問。

7、除了這種方法,你還有別的辦法幫他們排隊嗎?

(10人一組活動:把自己座位裏的數字貼在胸前,然後大家討論可以怎樣排隊,站成一隊)

8、小組代表彙報你們組是怎麼排隊的?其它小組可以當小記者提問。

(點評:組建小足球隊,調動學生參與的意識與活力。在老師示範性的採訪後,學生在模仿提問中,感知序數。)

活動五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2、你打算向誰學習他的什麼優點?

板書設計:

快樂的家園

1 2 3 4

蘇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數的意義。

2、會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數。

3、培養學生初步的逆向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0頁的內容,練習十的第1、2題。

教具、學具準備

口算卡、多媒體課件或掛圖、遊戲卡片。

教學設計

準備練習

1、口算練習。(開火車)

9-6 2+5 4+6 10-4 9-8

10-6 10-9 7-7 1+9 5+3

2、説出下面各數的組成。

7 9 10 9 8

3□ 4□ 6□ 3□ □5

3、猜一猜。

出示圖片:

蘋果樹上結了10個蘋果,我用紙蓋住了一部分,請你們猜一猜,我用紙蓋住了幾個蘋果?(6個)你是怎麼想出來的?(學生可能答出:4和6組成10;10可以分成4和6;4加6等於10;10減4等於6;根據蘋果樹的樣子推測大概是6個蘋果)

教師評價:你們都很聰明,能用學過的知識猜對用紙蓋住的蘋果的個數。今天,我們就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看誰學得又快又好。

[教學過程説明:

第1題的口算題採用“開火車”的形式有利於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第2題數的組成知識,是本節課填未知加數的依據,教師在這裏做了重點複習,為下面要進行的新課做好了準備。第3題安排的是猜一猜,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滲透了填未知數的有關知識。

專家評析:

填未知加數是所在章節的難點知識,因此,準備練習的設計從口算到數的組成,再到猜一猜,遵循了從舊知到新知、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讓學生以此為生長點,順利完成知識的遷移。]

探究新知

1、教學鉛筆圖。

出示例題插圖:

提問:圖上畫的是什麼?(彙報)看着這幅圖,你能知道是什麼嗎?(學生彙報:盒子裏放了7枝筆;如果把盒子放滿,可以放10枝筆;盒子裏少放了3枝筆;盒子裏原來可能有10枝筆,拿走了3枝,還剩7枝等)

根據這幅圖,誰能編一個故事,提一個問題?(學生彙報:1.盒子裏原來有10枝筆,拿走了3枝,還剩幾枝?2.盒子裏放了7枝筆,再放3枝筆是幾枝筆?3.盒子裏放了7枝筆,再放3枝筆就是10枝筆嗎?)

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知道,盒子裏已經放了7枝筆(板書:7),還要放幾枝,題裏告訴了嗎?(沒有)我們把沒有告訴的、不知道的數叫“未知數”。“未知數”可以用小括號來表示,誰會寫小括號?(學生彙報,全班書空)已經放的7枝筆和還要放的枝數合起來是10枝,誰能列一個加法算式?(學生彙報,教師板書:7+( )=10)這個算式怎麼讀?(學生彙報:7加幾等於10)

7加幾等於10?括號裏應該填幾?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數”。

(出示課題)

學生分組討論:7加幾等於10?括號裏應該填幾?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學生彙報,全班交流:7再添上3就是10,所以括號裏填3;7和3組成10,所以括號裏填3;7加3等於10,所以括號裏填3;10減7等於3,所以括號裏填3;盒子裏空了3個位置,所以我就知道括號裏填3等。

想一想:括號裏的3表示什麼?

2、教學小旗圖。

出示小旗圖:

再畫幾面旗就是8面旗?

6+( )=8

再畫幾面小旗就是8面小旗?

請同學們先在橫線上畫一畫,再在括號裏填數。(小組活動)

6加幾等於8?括號裏應該填幾呢?(學生彙報,全班交流)

3、直接填數。

看着圖,同學們很快就能填出括號裏的數,如果老師只給同學們算式,你還會填嗎?

出示:3+( )=5 4+( )=7

2+( )=8 6+( )=10

[教學過程説明:

通過直觀圖和老師富有啟發性的提問,讓學生得出在“7+()=10”中的括號裏該填幾;接着再通過問題提示讓學生增畫小旗,並在“6+()=8”中的括號裏填上適當的數;最後在學生積累了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脱離實物在括號裏填數。這樣設計,把直觀感知同問題啟發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主動構建知識,不但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而且又能啟發他們的思維。

專家評析:

鉛筆圖的教學,教師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大膽嘗試。教學採用分組討論的形式,使學生在討論中動口、動腦,形成多向信息交換與評價,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想自己説,又通過語言表達,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第一層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又安排了畫圖填數、直接填未知加數等活動,由具體到抽象,體現了教學過程的漸進原則。]

拍手遊戲

指定一個數,老師先拍,學生接着拍,要求學生拍的次數跟老師拍的次數加起來等於指定數。

實踐運用

1、談話:學校組織春遊,同學們提早就準備好了蛋糕和水壺。

7+( )=10 5+( )=9

7加幾等於10?5加幾等於9?(彙報)

2、帶上蛋糕和水壺,請同學們按票乘車(出示汽車圖)。

票面上的括號裏填幾(車票卡片),你就乘坐幾號車。(學生活動)

3、森林公園到了,這裏的花兒太漂亮了,可惜的是,每朵花少了一片葉子。請同學們給每朵花再選一片葉子,使兩片葉子上的數加起來等於花心上的數。(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説明:

以“春遊活動”為主線設計練習題,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其中“花朵配葉子”是一道有多餘條件的題目,通過這個遊戲既要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要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專家評析:

練習設計緊緊圍繞本課重點,目的明確,層次清楚,開放性強,較好體現了《課程標準》中適當安排有多餘條件的題目的精神,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提高解題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評價體驗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專家評析:

鼓勵學生自己進行概括、總結,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

專家評析

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特點:

1、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者始終以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將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讓他們自己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在看、想、説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樣化。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種多樣的。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學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樣化。如“猜一猜”和“填7+()=10”時就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

3、注重習題的開放性。

數學開放題是有教育價值的題型,它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提高解題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課中,準備練習、例題以及練習題的解題方法都注重了開放性。尤其是“花朵配葉子”的遊戲,不僅培養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學到了解決問題的策略,較好體現了《標準》中適當安排有多餘條件的題目的精神。

新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新 篇六

教案設計示例

輕重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學生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3、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麼樣的物體輕,什麼樣的物體重。

教學難點

1、通過中介物體、等量代換比較物體的輕重。

2、運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用具

彈簧秤、皮筋、簡易天平、水槽和托盤、藍、綠、黃、紅四種顏色的盒子各九個(綠的和藍的為空盒子,綠的比藍的輕,黃和紅盒子中裝東西,輕重相近,比白藍盒子都重,四個盒子中綠的最大,藍的最小,黃的和紅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掂球遊戲”感受輕重

(一)遊戲

教師介紹遊戲:遊戲叫“看誰扔的遠”。同學 ww 們每人拿一個球在同一條線後面往前扔,如果有兩個球讓你挑,為了扔的最遠,你會怎麼挑呢?

(二)教師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輕重不同的球,讓一個學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師雙手端平並同時遞給學生並給予協助,讓其他學生看到掂的'過程。

(三)小結

看來物體是有輕重的,有的比較輕,有的比較重,而且有時候,分辨他們的輕重,是很重要的。並且用我們的兩隻小手,就能感受到它們的輕重,你們想不想都來感受感受?

二、活動二:掂自己身邊的物體,感受輕重

(一)請你從你身邊選兩樣物品,用手仔細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誰輕誰重,並把你的感受告訴給你同組的同學聽,看誰選的物品和別人不一樣。

(二)小組彙報

教師:哪個組已經掂完了,願意把你的感受説給大家聽一聽嗎?

三、活動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輕重

教師:看來你們的感覺非常準。老師有幾樣物品,想借你們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斷一下他們的輕重,願意嗎?

(一)實驗一

教師:我看到想參加我們活動的同學,現在都已經坐好了,在等我把東西發給他。

1、發藍盒子和綠盒子

要求:絕對不許動,只能看,觀察觀察 ,猜一猜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輕,哪個比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會説給大家聽一聽。

2、你覺得他們兩個比,誰輕誰重?為什麼?(大的重)

3、到底誰輕誰重,趕快試一試!(學生動手掂。)

4、説説你的感受?還想接着玩嗎?

(二)實驗二

教師:想玩的同學又已經做好準備了,眼睛都看着老師呢。

1、老師這裏還有一個黃色的盒子,還是不能動手,你再猜猜看。這3個盒子中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可以四個人小聲的商量商量,一會把你猜的道理説給同學聽聽。

2、教師請同學説自己的猜想。

3、到底誰猜的對呀?你們是不是特別想知道。動手試試吧!

4、教師提問:這個綠盒子怎麼一會兒輕,一會兒重?它到底是輕還是重?

5、這次為什麼很多同學沒猜對呢?

6、小結:看來,並不是物體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體就一定輕。

(三)實驗三

教師:如果還想玩就請把綠、藍盒子輕輕放到位子裏,看哪個組的動作又快又輕!

1、老師這兒還有一個盒子,還是不能動,你能判斷出他們誰輕誰重嗎?只憑觀察,你們能判斷嗎?

2、怎麼這次有很多同學都不做判斷?怎麼不發表意見了,有什麼困難嗎?

3、同學們都認為,只憑觀察已經不能判斷它的輕重了,你們想怎麼辦?(動手掂一掂)

4、説説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嗎?換手再掂一掂。

教師提問

(1)你們有同樣的感覺嗎?(學生出現分歧。)

(2)咱們的意見不一樣了,這可怎麼辦呀?

(3)看來,在有的時候用我們的一雙小手也不能準確的判斷出物體的輕重了,那麼有沒有辦法呢?

蘇教版2021最新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4# 篇七

教學內容:冀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34-35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用分數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過程。

2、能判斷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並會用分數表示。

3、在判斷、討論可能性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藉助數學來表述和交流。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師生談話提出:袋子裏有一白一黑兩個棋子,任意摸出一個,有幾種可能?讓全班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由學生熟悉而又喜歡的話題引入,讓學生帶着輕鬆的'心情進入學習中。)

二、求可能性

1、教師用激勵性啟發性的談話,提出“摸到白子和黑子各佔所有可能性的幾分之幾”的問題,給學生一點思考時間,鼓勵學生回答,最後教師進行概述。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使學生初步懂得事件發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感受有些實際問題可藉助數學表述。)

2、提出問題(2),讓學生討論有幾種可能,都是什麼。列舉出來。(設計意圖:討論有幾種可能,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作準備。)

3、教師啟發性提出“每一種可能可以用哪個分數表示”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並發表自己的意見,得出:每種可能都可以用1/3表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嘗試用分數表示可能性,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初步體會用數學語言表述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嘗試練習

1、教師談話並拿出骰子,讓學生觀察,説一説有什麼特點。

(設計意圖:觀察骰子特徵,為後面用分數表示每個面朝上的可能性作鋪墊。)

2、提出“議一議”中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知道每個面朝上的可能性用1/6表示。

(設計意圖:結合擲骰子事情,給學生提供自主發展、有條理思考、表達問題的機會。形成用分數表示事件的等可能性的思維過程。)

四、設計遊戲

1、教師提出用撲克牌設計一個符合要求的遊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獨立思考並試做。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動手試做的空間,考查學生能否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際中去。)

2、交流學生設計的方案,讓學生説一説是怎麼想的。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不同方案和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五、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e3wjg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