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精品多篇)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精品多篇)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精品多篇)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一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數學第三冊(試用修訂版)的第四單元的內容。這是一節乘法概念的起始課,概念新、內容較多,而乘法意義的認識既是本節課中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課本中是以準備題開始,接着新授,鞏固練習等。我就一改以前的教法,於是設計了直觀的例題使學生從同數連加引出乘法,根據兩種不同的擺法,分別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及相應的兩個乘法算式。接着講乘法算式的讀法、寫法以及乘號的認識。之後,我又設計了一些看圖寫算式和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引導學生體會和理解乘法的意義和解決幾個幾相加的實際問題,且列出乘法算式可以解決多個問題,也使學生進一步的明確乘法與加法的聯繫,以加深對乘法意義的認識。本課的進行能突出重點,分層練習環繞重點,時間分配保證了重點,因此達到了預定的效果。而且整節課中學生始終處於飽滿的精神狀態下積極進行思考。

一、教學案例

[一]創設情境

師:今天,在上課前老師要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好嗎?

生:好

師: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鄰居——小雞一起來到了草地上,一邊玩,一邊欣賞大自然美麗的景色。就在這時,小雞發現了綠油油的草地上空有許多它們的好朋友蝴蝶在飛動。於是,這隻小雞就讓它們的夥伴三個一夥,分頭去和蝴蝶它們去捉迷藏。

師:你想知道小雞、蝴蝶它們到底有多少隻嗎?

生:想

師:好,那我們就一起來數數。

[二]、自主探究

1、教師出示第一幅圖:

師:看到這幅圖,你想説些什麼?

生:一共有幾隻蝴蝶?

師:根據問題怎樣列式?

啟發學生思考和交流,自己獨立列出算式。[點撥幾個幾相加] 。

生1:橫着看,一行一行地數,每行有4個,有3行,一共12個。用加法算4+4+4=12。[同時板書]。

生2:豎着看,一列一列地數,每列有3個,有4列,一共12個。用加法算:3+3+3+3=12。[同時板書]

師:以上的問題我們都用連加來計算,觀察這兩道算式有什麼特點?[同桌交流]

生:兩道算式中的加數都相同。

師:好!回答的真不錯。像這樣相同加數連加,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同時板書]小朋友們都已經掌握了連加的讀法,而且讀得很好。現在老師再教你一種讀法。

[指着3+3+3+3=12]

師:數一數幾個幾連加,恩,4個3。我們就讀作4個3連加得12。,好誰來試試?

生1:4+4+4=12是3個4連加得12。

生2:3+3+3+3=12是4個3相加的和是12。

師:很好![根據學生的説法,師板書]

師:因為它們每個加數都相同,像這樣的加法算式還可以用另外的新方法。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乘法”。

[同時板書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師:怎麼寫呢?

師:乘法用乘號表示。乘號的寫法是左斜右斜。

師:乘號像什麼?[生想象]

生:略

師同時説明“×”讀作“乘”,與“+”、“-”一樣是一種運算符號。

師:上面的相同加數是幾?

生:3

師:幾個3連加?

生:4個3連加

師:很好!

[教師對着加法算式寫出乘法算式]

板書如下:用乘法算:3×4 、4×3

師:由於4個3的和是12,所以3×4=12 [板書],那麼4+4+4=12請你們互相試着説一説。[同桌交流]

生A:這是3個4連加得12,所以4×3=12;又因為3×4=12 ,所以4×3=12。

生B:3個4的和是12,所以4×3=12。[師同時板書]

生C:3+3+3+3=12是4個3相加的和是12,所以4×3=12。

師:很好!3×4和4×3都等於12,並表示4個3的和是12或3個4的和是12,也就是表示3與4相乘。

師在前面的兩道乘法算式中加“或”,説明兩種方法都可以。

師並説明乘法算式的讀法。

生先試讀:4乘3等於12或3乘4等於12。

再齊讀。

2、出示試一試:

師:圖上表示的是幾個2朵紅花?或幾個3朵紅花?

師:求一共有多少朵花用什麼方法計算?

分組交流:從圖中找出“幾個幾”相加的數學問題。在學生明確後在圖下標明:

有這樣兩種:

啟發學生思考、獨立寫算式並交流。2+2+2=6 ,3+3=6。2×3=□或3×2=□。

師:2乘3等於多少呢?3乘2等於多少?請同學們互相試着説一下。

生:3×2=6,2×3=6 [師同時板書]。

齊讀算式

師:3×2=6表示什麼?2×3=6呢?

教師着重説明乘法的表示意義。

[三]、合作交流

1、每行擺5個,擺2行

[先由學生自己擺一擺]

教師出示:

師:看到上面的圖,你是怎樣想的?你想説些什麼?

[學生交流,3分鐘後請各小組代表彙報討論結果。]

生1:表示5個2是多少?和2個5是多少?

生2:5+5=10或2+2+2+2+2=10

生3:5×2=10

生4:2×5=10

師:表示兩個數相乘關係可以寫出兩個算式,如5與2相乘可以寫成5×2,也可以寫成2×5。

2、每行擺3個,擺4行。

師:一共有多少個圓?

師:可以先用加法計算,不要求學生同時寫出兩個乘法算式

[四]、拓展想象

師:接着我們來做練一練的2先寫出乘法算式再讀一讀,進行鞏固練習。

[做完校對]

師:小朋友做得很棒!

師:現在請你改寫算式:8+8+8

生:3×8或8×3

師:7+7+6

生1:2個7再加6

生2:7×2+6

生3:7×3-1

師:真聰明!通過上面的練習,哪個小朋友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外,還可以用什麼方法計算?

生:用乘法計算

[師同時板書]

師:好,那老師再出一題:100個5的和是多少?

[生興趣岸然,積極思考,30秒之後,爭先恐後的舉手]

生1:用乘法計算 5×100

師:為什麼?

生2:用乘法方便,加法太麻煩,在黑板上要寫得很長,而且浪費時間。

生3:用乘法計算簡便

師:小朋友説得都對!因此,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同時板書比較簡便]

[有時間的話,讓學生看書質疑,效果更好。]

[五]、教後小結

本節課我們認識了乘法,乘法算式的讀寫法,如果遇到幾個相同加數連加時,可以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反思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説過:“一個壞的教師是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是教人發現真理。” 國小數學作為學科的數學,在課堂教學中雖然不能讓學生完完全全地去重複人類所經歷過的發現知識的過程,但適當地讓他們參與知識發現和探索的過程,瞭解某些數學知識產生的由來,不但有利於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而且有利於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上面的課堂教學片段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1、通過以上二幅圖片的直觀教學,讓學生經歷幾個相同的數相加還可以用乘法計算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已初步認識了乘法,並由直觀抽象乘法含義,並能正確地讀、寫乘法算式。從算式對比中明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如,例題中的3+3+3+3=12等的讀法,既有關的舊知識,又為乘法意義的認識直接做了認知準備,更為了乘法與加法的區別做滲透。

2、體驗乘法含義,明確求幾個幾是多少時,表示兩個數相乘關係可以寫出兩個乘法算式。通過看圖寫算式,明確兩個數具有相乘關係,可以直接寫出乘法算式,不一定要求學生必須寫出兩個乘法算式,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本課是採用讓學生看圖,説圖意;提問題,列式;觀察,交流等教學組織形式。較好的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當學生遇到困難時進行適當地點撥,體現了教師的組織者、指導者地位,另外還有意創設了教學情境。比如,課前的故事。

4、練習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題,使學生進一步的明確乘法與加法的聯繫,以加深對乘法意義的認識。比如,設計的聰明題,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併為他們悟出了“乘法計算比較簡便”的初步結論提供了恰如其分的素材。這樣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探究,有利於繼續培養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和合作學習的態度。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二

1、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寫、會讀乘法算式。

2、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的乘法的含義,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讀寫法

3、教具、學具準備:

44頁遊樂場情景放大圖,乘法算式卡片,每個學生準備20-30根小棒。

4.教學過程:

步驟師生活動修改意見

1、口算

30+50

70-30

40+678-8

20+45

2+2+2

4+3+2

3+3+3有幾個加數?加數相同?

2、準備

出示情景圖。

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教師出示遊樂場情景圖,提出小朋友到公園見過哪些活動?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畫面上,啟發引導:這列火車上坐了多少人呢?

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算一算:小火車上坐了多少人?過山車上坐了多少人?5個觀纜車吊廂裏有多少人?

交流計算方法和結果。

然後讓學生用小棒擺圖形,想擺什麼,就擺什麼。擺好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説一説自己擺的是什麼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把算式寫出來。讓各組把每個加數相同的等式寫在紙上。讓學生通過觀察等式,找出他們的共同特點:每個等式中的加數都相同。

説明:算幾個同數相加,除了用加法外,還可以用別的方法:乘

步驟師生活動修改意見

解決問題。

3、新課

擺圖形遊戲。

交流。

學習乘法。

嘗試。

4.練習

5.總結法。

舉例:3+3+3+3+3+3=18

6×3=18

告訴學生乘號的寫法,把乘法算式寫完整,告訴學生,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讀乘法算式,6×3=18讀作“六乘三等於十八”,同時讓學生知道算式也可以先寫加數3,寫作:3×6=18

讓學生嘗試將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

交流

練習、總結。

教學反思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篇三

設計理念

本課基於《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培養學生“符號意識”的目標要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符號產生的必要性,進而通過再創造的數學活動引出乘法運算,在理解與運用符號的學習過程中感悟符號的簡潔性、抽象性與統一性,瞭解符號的使用是數學表達和進行數學思考的重要形式。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P1-3。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認識”的內容在編排上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以具體情境為背景,生成相同加數相加的式子,從而引出乘法運算;其次是溝通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係,説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稱。教材預設的學習路徑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學習的動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學情分析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學習內容,對於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只有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整節課的教學緊緊圍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沿着“藉助直觀、展示過程、啟迪思維”的教學程序展開教學。

教學目標

1、通過再創造的學習過程,體會乘法與加法的聯繫及區別,理解乘法的意義。

2、經歷觀察、分類、嘗試、抽象等數學活動,培養符號意識,感悟符號化思想。

3、在初步認識乘法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培養符號意識,感悟符號化思想。

教學過程

一、觀察中發現問題

1.生成算式: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列算式。

2.觀察算式:觀察這些算式,你們有什麼發現?

二、分類中提出問題

1.算式分類:讓學生將算式按照加數是否相同進行分類。

2.提出問題,點明本課的學習任務。

設計意圖:以明快而簡潔的節奏點明學習任務,從學生的學習基礎出發,通過分類得出加數相同的算式,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

三、嘗試中分析問題

1.嘗試創造。

出示情境:怎樣準確而快速地表示出“20個3相加”呢?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看誰的辦法好。

學生嘗試用符號以自己的方法進行再創造。

2.有序展示。

預設方法一:3+3+3+。.。.。.3

預設方法二:20個3相加

預設方法三:20×3

四、抽象中解決問題

1.方法比較:引導學生對生成的各種方法進行比較與評價。

2.符號統一:通過觀察與比較讓學生明白數學符號統一的必要性。

3.強化抽象:讓寫出“20×3”的學生闡述“是怎麼想的”。

4.揭示課題:在解決加數相同的加法計算時,咱們可以用乘法表示。(板書課題)

5.認識乘法各部分名稱

設計意圖:本課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再創造,努力讓學生經歷“×”這一符號產生的過程,體驗符號的意義與價值,感悟符號表達的簡潔性與統一性,進而發展符號意識。

五、溝通中整體建構

1.看圖寫出算式。

2.看圖提出問題。

3.看式想象圖形。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在“生活情境——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數學模型”之間穿梭與轉換,從而建構整體化、系統化的知識圖式與結構。

六、總結中拓展延伸

1.總結:今天這節課咱們只是初步地認識了“乘法”這個新朋友,希望孩子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真正和它成為親密的好朋友。

2.延伸。

板書設計:

乘 法

6+6=12 2×6=12 2個6相加8+8+8+8=32 4×8=32 4個8相加 ??×3=60 20個3相加 20

設計思路

一、關注設計的理念,引領教學的思路。

在課標20xx年版倡導“數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本課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起點,首先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驅動學生學習乘法的需求。而後“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教學中不斷地向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認識乘法的產生的必要性,進而在具體情境中,嘗試解釋與應用生活中的乘法問題。

二、關注學生的學情,把準教學的起點。

學生做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有充分考慮學生認知水平,準確把握學生的學情狀況,才能溝通教與學的聯繫,明白教師要教什麼,學生需要學什麼。

1.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

三種版本教材分別創設了不同主題情境圖

我們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學情境圖雖不同,但設計意圖一致: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場景中挖掘學習新知的動力。這就説明本課學習情境的創設應立足於這一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就如新課標所倡導的“數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設計貼近他們熟悉的現實生活,為低年級的學生架設生活與乘法學習的橋樑,進而認識乘法。

2.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

一位教育專家説過:教師認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學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正如課標中指出的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不是“拍板者”。應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教學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調整中幫助其完成正確的認識。

三、關注經驗的積累,溝通數學的“形與式”。

提出“基本活動經驗”是《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最大的創新之一。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習主體通過親身經歷數學活動過程所獲得的具有個性特徵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是,這裏所説的“活動”必須有明確的數學內涵和數學目的,體現數學本質的“數學活動”。本課的教學中,師生一起經歷了“看圖列算式”“創造算式”“看算式寫算式”“看

算式想像生活情境”等數學味十足的活動,引領學生在“生活情境”——“數學模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間穿梭與轉換,從而建構更整體化系統化的知識圖式與結構,同時在豐富的數學活動中學生不斷積累着各樣的“經驗”,有活動當時的經驗,還有延時反思的經驗,有學生自己摸索出的經驗,也有受別 人啟發得出的經驗。這些經驗不斷地轉化和建構為屬於學生本人的東西,從中獲得並積累可貴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關注思想的感悟,傳遞教學的力量。

《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認為數學課程固然應該教會學生許多必要的數學知識,但是絕不僅僅以教會數學知識為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數學思想。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到了更為重要的地位。據此,提出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其中,使學生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轉化數學模型,初步感悟數學建模的思想;在解決生活問題時引導學生將加數相同的算式轉化為乘法算式,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抽象思想。而貫穿本課始終的是數形結合的思想,通過形與式的對應、比較與分類,“以形助數”!讓學生對乘法學習達到理解的目標層次。

“如果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撐起整個地球”(阿基米德語)。也許每一位數學教師對“一堂數學課對於學生的數學發展有多大的力量起多大的作用”都不應當忽視,因為,不就是這一堂又一堂的數學課匯成學生整體的數學教育的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g4m3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