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優秀教案 篇一

知識

技能 1、瞭解詩歌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過程

方法 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情感

態度

價值

觀 領會詩歌中藴含的節奏美,提高詩歌的鑑賞能力。 教學

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誦讀並背誦。 教學

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 教學補充 一、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坳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二、解題

“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於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餘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歌

1、師配樂範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學生合作探究

1、學生隨着教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__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優秀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3、背誦和默寫全曲

二、教學設想:

1、這首元曲釋義簡單,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把重點放在指導閲讀、討論景物描寫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題上。

2、以學生活動為主,其中包括朗讀、討論、描繪、寫作、欣賞等,教師適當點撥講解。

3、本課教學擬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簡介元曲:元曲與唐詩、宋詞標誌着文學的三座藝術高峯。曲在元代興起,它開拓了一條大眾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學途徑,在格律、字句和情調上有較大自由。它包括雜劇和散曲,散曲從結構上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兩類。小令通常是獨立的單隻曲牌,按曲調創作,每一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各個曲調的字數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於寫景、抒情。如今天我們將要學的《天淨沙》。(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説明:讓學生簡單的瞭解元曲,有助於學生閲讀和欣賞。

2、在曲牌“天淨沙”中,最為的一篇便是《天淨沙 秋思》。“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秋天的思緒。(板書題目)

3、簡介作者: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傑出戲劇家,著有雜劇15種,藝術成就的是《漢宮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現存130首,除《天淨沙 秋思》外,還有《山市晴嵐》、《遠浦歸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4、教師範讀。

説明:範讀要根據感情基調的需要,節奏合理而低緩。(可以結合多媒體動畫Flash,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學生自讀,教師點名讀。朗讀要注意節奏,並感受景物描寫。(朗讀節奏見板書,可幻燈顯示,教師適時指導朗讀)

説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讀,教師指導朗讀,旨在通過讀讓學生對這首曲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為理解全曲作鋪墊。

6、結合自己的朗讀後的感受(或觀看的動畫Flash) ,學生進行素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自己製作動畫Flash ),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繪的合理、形象、生動。(教師給予點評,選擇好的進行鼓勵、展示)

説明:七年級的學生對直觀性的東西感受較深刻,通過學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盡在眼底,能夠激起學生對自己經歷(或媒體上的景物、故事)的聯想,達到體驗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寫了幾種景物,情調氛圍有何異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完成)

明確:①共寫了9種景物,即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練而不簡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鮮明的修飾語,一幅意境蒼涼的深秋晚景圖就勾勒出來,言簡意豐。

②第一句三種景物寫出一片蕭颯秋景,造成一種黯淡淒涼的氣氛,襯出了這個旅人內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種景物則明淨,安謐,就連那户人家的歡聲笑語也似聽見,對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羈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淒涼、羸弱,襯托出天涯遊子的內心孤獨悽苦之情。

⑤由此可見,第一、三句色彩情調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襯托遊子的哀愁;第二句則為“樂景”反襯遊子羈旅之苦。(教師適時板書)

㈡、這九種景物又是在一個什麼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確:“夕陽西下”,時間愈來愈晚,光色慘淡、昏黃,更使以上景物倍添遲暮蒼涼的情調氛圍。

㈢、結句點明瞭什麼?

明確:處於這種環境中的人是“天涯遊子”,並直抒胸臆----因思鄉愁已“斷腸”,使景物描寫與人的心境完全溝通,充分體現了因情設景、情景交融的創作意圖。

説明:①教師引導學生提問後,思考並分組討論。②採用討論法,發揮集體的作用,培養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學習的習慣。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靈魂,學生通過教師點撥,對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賞也就從整體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學生再讀全曲。(要讀出感情)

9、你能用現代文的形式來描述這首曲嗎?(要求:用第一人稱,語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刪內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互相交流,選擇一兩名學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教師下水文:絳紅的夕陽慢慢地走進西山,殘霞血一般的染紅了天空。我牽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風捲起黃土,迷朦了雙眼,但在隱約中,我看見路旁的一根枯乾的藤蘿死死的盤附在葉落枝幹的老樹上,一隻暮鴉站在枝頭孤獨的哀鳴。忽兒路過一架小橋,聽到橋下潺潺的水聲,又望見人家已是炊煙裊裊,我不禁愁已斷腸,望天長歎,“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裏?!”

説明:通過學生對曲的描述,加深了情與景之間關係的理解,對主題也有了更深的印象,為以後的背誦和寫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參考。

11、小結: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設計,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跡,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稱之為“秋思之祖”,近人王國維贊它“純是天籟,彷彿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

12、遷移:朗讀白樸的《天淨沙 秋》,體會一下它與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有何異同?

天淨沙 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明確:同:兩曲都是描寫蕭瑟的深秋晚景。

異:白曲描寫重景,馬曲描寫情景並重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説明:張志公先生曾説語文課“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並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教師利用遷移這個環節,讓學生擴大視野,養成比較閲讀的實踐能力。

13、全班齊誦全曲

14、作業:

①學生背誦默寫全曲。

②課下查閲圖書或網絡與“秋”有關的詩詞曲,選擇你認為經典的欣賞背誦。

四、板書設計

天淨沙 秋思

馬致遠

孤藤/老樹/昏鴉, 哀

小橋/流水/人家, “樂” 景

古道/西風/瘦馬, 哀 交融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思鄉 情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誦讀散曲。

2、透過字裏行間,想象畫面,即興表達,體悟作者愁苦的情懷。

3、理解感悟詩人、作品創造的美的意境,並用自己的語言,寫下對曲的理解,

【教學難點】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誦讀與小組合作討論法相結合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教學步驟】:

一、導入

有這樣一首小令,凡是接觸過一點古代文學的人,幾乎都能夠背誦。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愛,稱之為“千古絕句”,奉為“秋思之祖”。國學大師王國維盛讚它“純屬天籟”。它就是《天淨沙·秋思》。

(板書課題《天淨沙·秋思》)

二、體裁簡介

1、這是一首元曲,我們一起看到課後註釋⑨,它選自《全元散曲》。上一堂課老師給大家介紹過了元曲的相關知識,我們一起來回顧一遍。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屬戲劇,是用於演出的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散曲屬詩歌,分小令和套曲兩種形式。小令只有一個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聯綴而成的一組曲子。

2、天淨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調子的名稱,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字數、句法、平仄。

3、秋思:標題。從秋思二字,我們可以猜猜,這首曲可能會寫哪些內容?(預設:秋天裏的想法。引導:也可能會寫一些秋天裏看到的——景物。)

三、初讀感知

1、生自由朗讀:首先請同學們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自由地朗讀這首曲,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指名朗讀,正音正字。

2、你們來説一説,這首曲寫了一些什麼?(寫了景,有沒有情?什麼樣的情?人,什麼樣的人?)

3、給大家五分鐘時間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選擇你們最喜歡的一句或者幾句研究探討,然後分任務,一人讀原詩句,一人繪畫面,一人談感受。

“我彷彿看到了……”

“我讀出了……”

4、哪位同學可以用流暢的語言把畫面連綴起來?

總結:聽了同學們的描繪,我彷彿看到了這樣一幅場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他牽着一匹瘦馬,迎着冷颼颼的秋風,在荒涼的古道上獨自前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烏鴉棲息在樹梢上;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經過溪流邊幾户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已經快下山了,可是他還沒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漫漫的長夜,他不禁悲從中來,吟誦道“枯藤————”

四、問題探究

1、這首曲為我們描繪了這麼多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或:我們再來看看這些景物前面的修飾詞,如果我們試着把修飾語換掉會怎麼樣?

用詞精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o5ey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