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拿來主義教案(精選多篇)

拿來主義教案(精選多篇)

第一篇:7、拿來主義教案

拿來主義教案(精選多篇)

《拿來主義》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比喻論證等方法,體會生動形象的論證藝術;

2、體會魯迅雜文的諷刺、犀利語言特點。

3.學習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批判地繼承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當今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

2.學會分析當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現象。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介紹魯迅的創作與作品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創作,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説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以及大量的雜文集,如:《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

二、簡介本文的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最初發表在6月7日《中華時報》副刊《動向》上,署名霍衝,後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本文寫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三省之後,妄圖進一步佔領華北地區,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而國民黨反動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反共政策,對外出賣國家領土,對內實行反革命的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

為了維護反動統治,蔣介石提倡以“四維”(禮、義、廉、恥)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內容的所謂“新生活運動”。於是文化界的反動文人隨之叫嚷“發揚國光”,掀起一股復古主義的逆流,以此來對抗革命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由此可見,“媚外”與“復古”二者緊密配合是國民黨反動政權和一些反動文人的基本特點。

而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完全否定我國的文化傳統,以此對抗革命文化。

為了促進革命文化的健康發展,1934年前後在左翼文藝隊伍中進行了對文藝大眾化和文藝新舊形式等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有些同志受“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影響,認為“採用舊形式”就是“機會主義”,“類似投降”。根據文章內容來看,當時一些青年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侵略,出於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國家民族前途的關心,對一切外國的東西部有一種恐懼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着種種錯誤思潮和糊塗觀念。為了揭露和打擊敵人,為了澄清認識,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拿來主義》(板書標題),闡明瞭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正確主張。文章中着重談的是如何對待外國文化的問題,但魯迅先生提出的主張也足以批駁那些對本國文化的錯誤觀點。因此,“拿來主義”完全適用於對待一切文化遺產。

三、本雜文中作者提到了幾個“主義”?作者對此的態度分別是什麼?

明確:①閉關主義②送去主義③送來主義④自己來拿。

1.分析“閉關主義”

問:什麼是“閉關主義”呢?作者是怎麼對待它的?

明確:“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就是“閉關主義”。作者用“給槍炮打破了大門”

“又碰了一串釘子”予以否定閉關主義。

2.分析“送去主義”

問:“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 ,作者這樣説有依據嗎?作者是何態度

明確: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聽説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

送古董

送去主義送畫媚外求榮

衣缽相傳

送活人

落後反動

3.第3段是難點,它的論證過程比較複雜。本段用了類比的方法。請將類比的內容填上:尼采:自詡是太陽中國: ——自詡地大物博光熱無窮—— 煤礦豐富只是給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來他發瘋而死—— 亡國滅種

答案是:自詡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來;子孫淪為乞丐(亡國滅種)。(一、二沒有現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來)“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嗎?

問:這是例證法。那麼是怎樣否定“送去主義”的呢?

明確::通過與尼采的類比,作者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

“當佳節大典之際”,我們的子孫“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也就是必淪為乞丐。

否定送去主義

3.分析“送來主義”

問:“送來”的都是些什麼東西?

明確:送來的“

先有英國的鴉片,

德國的廢槍炮,後有

法國的香粉,

美國的電影,

日本的印着‘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

問:這種“送來”的本質是什麼呢?

明確:傾銷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去主義

4.總結:

閉關主義,實行不通。

送去主義,淪為乞丐。

送來主義,大受其害。

所以,我們要——自己來拿。

由此看來,1—7段論證的是什麼問題?——明確:論證為什麼要“拿來”。

只是“送去”,有往而無來——有悖於交往原則,

(破)只是“送去”,必淪為乞丐——要正視歷史邏輯

聽憑“送來”,大受其禍害——應吸取現實教訓

錯誤的做法(破)

(立)

正確的做法(立)

先破後立

承遞

1—7段論證的是為什麼要“拿來”,照此思路,那麼,8—8節論證的是——怎麼拿來。

四、分析比喻論證

體會本部分寫作特色

1.“大宅子”比喻什麼?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文章擺出了哪幾種?明確: 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⑵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有:

①孱頭——徘徊不敢走進門

②昏蛋——放一把火燒光

③廢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來主義——佔有,挑選

孱頭:比喻懦弱無能、害怕繼承、拒絕借鑑的逃避主義者。(十足的懦夫)

渾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和貌似徹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左得出奇)

廢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右傾投降主義者)

顯然,作者對這三類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態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見作者的態度。那麼,真正的拿來主義者應當是怎樣的呢?

三種人想法行動實質共同點

孱頭怕給污染徘徊不敢走進拒絕繼承(逃避主義)不

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燒光盲目排斥( 虛無主義)加廢物羨慕欣欣然蹩進全盤接受 (投降主義 )挑

2、真正的怎樣?

——“佔有,挑選”。先佔有,後挑選。佔有是為了挑選。佔有重要,挑選更重要。(怎樣挑選?),所以作者又通過大量比喻,具體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遺產中的成分,列舉了相應的幾種正確的做法。

完成表格

喻體事物態度本體事物態度魚翅吃掉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吸收(使用)

鴉片送藥房供治病精華和糟粕並存的部分趨利避還(使用)

煙--(略)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作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如八股文等無用的歷史垃圾)

姨太太(略)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

腐朽淫糜的東西(色情文化等)剔除(毀滅)

所有這些比喻,就將怎樣“挑選”説的既清楚透徹,又具體形象。

此外,作者還用“拋在??化”,表現所謂“平民化”的虛偽;用“當??裏”狀寫所謂徹底革命的極“左”面目;用“揹着??世界”,諷刺以“國粹”炫耀於人的可笑。用“像蘿蔔一樣的吃掉”説明吸取精華應該有利於“大眾化”,用“不用??賓”比喻不能只供少數人享有。鴉片雖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虛,招搖撞騙。所有這些,都將如何挑選講得淺顯易懂。

可認設置問題

3.拿來主義究竟怎麼“佔有,挑選”?根據上面的分析,用精練的語言加以概括。明確: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即批(來源説明好範 文網)判地繼承。這種態度和方法同樣適合於本國的文化遺產。

肯定拿來主義

五、最後一節總結全文

閲讀第10段,想一想這段的五句話分別能回答什麼問題 ,訓練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呢?)總之,我們要拿來。

(拿來之後應當怎樣區別對待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麼積極作用?)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怎樣才能做到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然而首先要這人沉着,勇猛,有辯別,不自私。(實行“拿來主義”有什麼重要性和迫切性?)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板書

孱頭使用魚翅 鴉片

昏蛋( 破)(立)存放煙槍 煙燈(佔有 挑選) 廢物毀滅鴉片 煙槍 焑燈 姨太太

第二課時

一、簡介背景,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諷刺

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最初發表在6月7日《中華時報》副刊《動向》上,後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本文寫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三省之後,妄圖進一步佔領華北地區,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而國民黨反動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反共政策,對外出賣國家領土,對內實行反革命的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為了維護反動統治,蔣介石提倡以“四維”(禮、義、廉、恥)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內容的所謂“新生活運動”。於是文化界的反動文人隨之叫嚷“發揚國光”,掀起一股復古主義的逆流,以此來對抗革命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由此可見,“媚外”與“復古”二者緊密配合是國民黨反動政權和一些反動文人的基本特點。

而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完全否定我國的文化傳統,以此對抗革命文化。

為了促進革命文化的健康發展,1934年前後在左翼文藝隊伍中進行了對文藝大眾化和文藝新舊形式等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有些同志受“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影響,認為“採用舊形式”就是“機會主義”,“類似投降”。根據文章內容來看,當時一些青年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侵略,出於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國家民族前途的關心,對一切外國的東西部有一種恐懼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着種種錯誤思潮和糊塗觀念。為了揭露和打擊敵人,為了澄清認識,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拿來主義》(板書標題),闡明瞭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正確主張。文

章中着重談的是如何對待外國文化的問題,但魯迅先生提出的主張也足以批駁那些對本國文化的錯誤觀點。因此,“拿來主義”完全適用於對待一切文化遺產。

二、體味文中詞語的諷刺、幽默的效果。

讀課文每一節 ,體會語言特色

魯迅的雜文“嘻笑怒罵皆成文章”,語言風格:犀利、幽默、諷刺。

請學生找出文中有關例句,具體體味。

1、 例:捧着“幾張古畫”“一路的掛過去”

“捧”刻畫恭敬的媚態,

“幾張”顯得相當貧乏,卻一路張揚,見得多麼寒傖可憐,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反語。媚外求榮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諷刺強烈。

3、“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

“豐富”“大度”應加雙引號,反語諷刺其不自量力。

4、學生質疑,討論、 進一步品味先生用詞的犀利、諷刺的效果。

五、歸納本文中心

1、“拿來主義”的含義

它是魯迅先生的創見,是一種形象的説法,即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吸取精華,剔除糟粕。與毛澤東同志倡導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2、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本文中心包含四個要點:

①批判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政策,

②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

③闡明對文化遺產的正確主張,

④指出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六、總結本文的論證藝術。

1.比喻論證(8、9段)------用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

2.類比論證(第3段)------用同類事物相比較。

3.對比論證(8、9段)------用性質相反事物作比較。

七、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我國每年引進外國大片這一現象。

第二篇:《拿來主義》教案 - 選修

《拿來主義》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和學習魯迅先生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與方法,發揚拿來主義精神,在閲讀中外作品時注意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學習本文運用比喻進行論證説理的方法,正確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1、總體理解文意

2、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

【教學設想】

1、學習本文可以從理解文章的觀點和結構入手。

2、對語言的揣摩要結合魯迅雜文善於運用形象説理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透過表面現象的詞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內涵,可通過練習一中的1、2、3題進行。(詳見《教師教學用書》p10“教學建議”部分)

3、多用啟發性的提問,注意培養學生思維分析的能力。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

總體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初步體會文中一些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顯現的表現力。

二、教學內容和步驟:

1、 題解導入:

“主義”是指重大的原則或主張。“拿來主義”這個提法是魯迅先生的獨創 ,它的題旨是針對國民黨政府媚外賣國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盤西化”的主張,也針對革命文化陣營內部的拒絕借鑑,盲目排斥的錯誤態度,魯迅提出既要大膽吸收借鑑外國文化(也包括本國的文化遺產),又要認真的分析精華與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質,創造民族新文化。

2、講讀課文的前半部分(1-4節)(第5五節為過渡節,也可到第5節)

(1)學生閲讀這部分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魯迅先生在提出“拿來主義”主張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義?重點在揭露和批判什麼主義? 明確:

批判“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在後者。(運用學生粗知的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歷史知識,加深對“又碰了一串釘子”的理解)。

課文開頭兩句話從追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説明中國近百年來從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從“閉關主義”一變而成“送去主義”,接着舉出事實(送古董;送古畫、新畫;送梅蘭芳),從歷史,社會根源揭示“送去主義”的本質--媚外賣國

(2)細讀第3節,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來的後果的關鍵詞句,思考魯迅先生用怎樣的筆法來論述這個問題的?

學生找出關鍵詞句,教師補充:

後果是:我們的子孫,“則當佳節大典之際??,討一點殘羹冷炙作獎賞”。賣國的結果是使我們的子孫後代無法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磕頭賀喜”、“討”等詞語描畫出所處的地位與神態,描畫出可悲的亡國奴景況。“殘羹冷炙”、“獎賞”等詞感性色彩濃烈,深刻揭露帝國主義榨取中國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質和惡劣伎倆,寓強烈的憤怒於幽默諷刺之中。

論述國民黨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嚴重後果時,作者未直説,而是先用反語諷刺:“送出去”明明是壞,説不算壞事情,以敵人自我解嘲的話鞭韃敵人;“豐富”“大度”不過是“送去主義”者掩蓋媚外賣國實質的遁詞。接着,與尼采自詡為太陽作比較,一針見血地指出“只是給予,不想取得”是發了瘋,吹噓“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義”者,勢必使中國國事日弱,文化貧乏,最後完全論為殖民地,最後舉開掘地下的煤為例引出“送去主義”的嚴重後果。

(3)思考第4小節中“拋來”和“拋給”有何區別?作者為什麼“在這裏不想舉出實例”?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拋來--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者無代價地送人或施捨,一般不懷有什麼不良的動機或目的。 拋給或“送來”--指有目的的、帶有惡意的輸出。

“拋給”是貶義,用鄙視的目光給人,而不是出於善心的施捨。

不想舉出實例,是因為“拋給”、“送來”的實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是因為國民黨政府對這一點諱莫如深,這樣既寫出對賣國政府進行含蓄鋭利的批判,又抒發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3、佈置作業:

(1)熟讀1-4小節

(2)預習課文後半部分,思考文後練習一、 二、 三題。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

理解“拿來主義”的主張,領會運用形象的比喻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二、教學內容和步驟:

1、檢查字詞:

給加點的字注音:

冠冕(miǎn)堂皇 禮尚(shàng)往來 自詡(xǚ) 殘羹(gēng)冷炙(zhì )

孱頭(càn) 腦髓 (suǐ) 蹩進 (bié) 玄虛 (xuán)

2、講讀課文後半部分(5-10節)

(1)指名朗讀第5-7節。

(2)思考問題:

① 作者批判了“閉關主義”,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義”之後,是怎樣提出“拿來主義”主張的?哪些詞語飽含了諷刺的意味?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先用“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説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一句 推上文,然後提出自己“拿來主義”的主張。先破後立。“摩登”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用“吝嗇”與上文的“大度”進行強烈的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一步諷刺。

②“送來”和“拿來”區別何在?為什麼要把“送來”和“拿來”加以區別?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用列舉的方法指出“送來”的實質,揭露帝國主義的罪惡。從經濟到軍事到文化,所謂的“送來”,就是貪得無厭的侵略、掠奪。“拿來”則不然,是中國人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地“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裏“運用腦髓”是指獨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鑑別精華與糟粕,“自己來拿”是指獨立自主的選擇。一“送”一“拿”,本質不同,內容全異,將二者嚴格區別,既可以辨是非,澄清人們“嚇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論點更加鮮明突出。

(3)齊讀第7節

(4)指導閲讀8、9兩節

思考問題

①作者以什麼作比方來闡明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問題?批判了哪三種錯誤傾向?“拿來主義”者採取怎樣的態度?

學生回答,教師擇要板書:

作者把文化遺產比作一所大宅子

拿來主義者的態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

孱頭--怕、徘徊 -- 害怕繼承(逃避主義者)

錯誤的態度 昏蛋--怒、燒光 -- 拒絕繼承(虛無主義者)

廢物--慕、吸鴉片 -- 全盤繼承(投降主義者)

② 本來繼承文化遺產,是一個很深奧的理論問題,可經魯迅先生這麼形象地一論述,就使得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第8小節最後説“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那麼“拿來主義”者究竟是怎樣對待文化遺產的呢?

學生回答:他佔有,挑選。

教師明確:“佔有”是就態度而言,“挑選”是就方法而言。

③“拿來主義”者佔有哪些東西,怎樣進行挑選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擇要板書

“魚翅”--精華--吃掉(吸收)

“鴉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類事物)--藥用(治病)

“煙燈煙槍”--舊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類事物)--毀或展覽(教育)

“姨太太”--腐朽(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東西)--走散(消滅)

這樣就能夠做到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5)課文第10小節共5句話,講了哪五個問題?

a、怎樣對待文化遺產?

b、對文化遺產應該怎樣區別對待?

c、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麼積極意義?

d、要處理好文化遺產,我們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

e、實行拿來主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

教師小結8~10小節的內容:

對待文化遺產“佔有”是前提,“挑選”是關鍵,創新是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語氣斬釘截鐵,挑選的標準在是否於我們“有營養”、“有用”,從而區別對待,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只有借鑑吸收文化遺產,加以創新,才能為我所用。

3、總結全文,加深理解。(照應前面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1)因果論證是議論文常用的分析説理方法。課文的第七段是一個醒目的獨句段(“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劈頭一個關聯詞“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論,都屬於“要自己來拿”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

第一層:只是送去,有往而無來。(有悖於交往原則)

第二層:只是送去,必淪為乞丐。(要正視歷史邏輯)

第三層:聽憑“送來”,大受其禍害。(應重視現實教訓)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2)文章顯著的特點是使用比喻論證。

(3)魯迅的雜文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本文語言的特點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夠三言兩語,甚至只用一句話一個詞語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現象的本質。犀利的語言多用於揭露敵人,鞭笞醜惡,也用於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後一段,只有五句話八十二個字,集中回答了五個問題,論因果,作選擇,加判斷,都深中肯綮、無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確、犀利的典範。

幽默,是敏鋭、機智和含蓄、委婉的結合物,在論辯的文章中還顯示了從容不迫、遊刃有餘的風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當而風趣的比喻。作者對於如何佔有,怎樣挑選,早已深思熟慮,胸有成竹。題目雖大,道理雖深,卻能以小喻大,深入淺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這就是幽默的力量。魯迅的幽默和風趣,顯示了他的非凡的觀察力和一個成熟的思想戰士的特點。”(課後練習三)

4、作業:

⑴、交流課後練習完成情況 。(課後練習也可在理解課文時進行)

⑵、歸納字詞,預習新課。

第三篇:《拿來主義》教案

《拿來主義》教案

2014-10-6

一、導入新課:

作家馮驥才有一次訪問法國,外國記者在歡迎宴會上接連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是的,不管是對待什麼文化,只要我們採取正確的態度和做法,就一定能吸取精華,為我所用。今天,我們就來重温魯迅先生的雜文名篇——《拿來主義》(板書),看看他是如何教育我們對待各種文化遺產的。

二、相關介紹:

1、回顧作者: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吶喊》、《彷徨》(《祝福》收入其中)、《故事新編》(歷史小説集)三部小説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雜文集若干(著名的有《墳》、《熱風》、《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

2、“且介亭”釋疑:?且介?二字是取?租界?各一半,暗含?半租界?之意。當時魯迅主宰上海四川北路大陸新村,是?半租界?區。大而言之,當時整個舊中國就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亭?指?亭子間?,代窮文人。書名隱含?辛酸的憤懣?之意。

3、寫作背景: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後編入《且介亭雜文》。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的東三省後,妄圖進一步佔領華北地區,而國民黨政府卻對外出賣國家領土,對內實行反革命的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文化界的反動文人打着?發揚國光?的幌子,掀起了一股復古主義的逆流,企圖以此來抵制革命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甚至甘做?洋奴?,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完全否定我國的文化遺產;當時左翼文藝隊伍中也有人對待文化遺產採取不敢接觸、不敢擇取的態度,認為?採用舊形式?就是?機會主義?。為了打擊敵人,澄清在對待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上的種種錯誤思想和觀點,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文章,闡明瞭馬克思主義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和做法,提出了?拿來主義?的主張。文章雖然談的是如何對待外國文化的問題,但魯迅先生的主張也完全適用於對待一切文化遺產。由於在當時的黑暗勢力統治下,沒有言論自由,所以作者只好採取冷嘲熱諷的形式作戰。這是我們在閲讀本文時需要注意和領會的。

4、關於“雜文”:雜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事件的文藝性論文,它屬於散文中的一個類別(一般以議論為主)。雜文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有關社會生活、文化動態、政治事件的雜感、雜談、雜論、隨筆都可歸入這一類。雜文篇幅短小,活潑鋒利。五四以後,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作家,為了戰鬥的需要,對於有害事物,揭微顯隱,痛下鍼砭,以雜文為利器,有如用投槍、匕首刺向敵人,顯示了堅韌的戰鬥力。

三、課文探究:

學生齊讀課文1-2段。

問1:作者是從“拿來主義”開始談起的嗎?總觀第一段,你認為是從什麼開始談起的?

明確:不是。作者是從?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談起的。

問2:奉行“閉關主義”的後果是什麼呢?

明確:清政府奉行?閉關主義?,結果在鴉片戰爭中被?槍炮打破了大門?,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像清政府那樣一味地?閉關自守?是不行了,於是後來的國民黨政府就改變了策略,奉行?送去主義?了。

問3:“送去主義”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別的且不説罷?,説明國民黨政府送出去的東西涉及許多方面,如果只談?學藝上的東西?,就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展覽,後送古畫和新畫去歐洲?發揚國光?,不遠的將來還要送梅博士到蘇聯催進?象徵主義?並去歐洲傳道講學。

問4:從第二段來看,作者的主張是什麼?

明確:第二段中作者的態度很明確,即反對?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主張實行?拿來主義?。

問5:既然作者反對“送去主義”,那麼第一段中哪些詞語的具有諷刺意味呢?試做分析。

明確:第一段中的?大師?、?捧?、?掛?、?發揚國光?、?進步?幾個詞語就極具諷刺意味。?大師?一詞只是他們自封的、所謂的?大師?,作者並不認同;?捧?字顯出一種鄭重和恭敬,這種具有?畢恭畢敬?意味的用詞有力地諷刺了國民黨政府媚外求榮的醜態;寥寥幾張繪畫還要煞有介事的一路?掛?過去,何其寒磣乃爾;?發揚國光?一詞更是對國民黨政府這種?送去主義?之風簡直是愈演愈烈了,這不是?進步?,而是?倒退?義?的否定、嘲諷。

(師)説:如果説?閉關主義?是?排外?,?送去主義?就是?媚外?。

學生齊讀第3段。

問6:作者列舉尼采的例子是為了説明什麼?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尼采自詡為太陽,一味給予,最後發了瘋。作者認為尼采不是太陽,中國也不是,一味送去最終只能讓子孫後代一無

所有,在佳節大典之際向人磕頭討獎賞。作者用尼采作類比論證,批評了?送去主義?者可恥的賣國行徑。

(師)説:第3段主要是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

問7:如何理解這段中“豐富”、“大度”、“不算壞事情”的含義?

明確:這裏運用了反語的手法,表達了對?送去主義?的否定和諷刺:不是?豐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榮;一味地送去,子孫後代將一無所有,這當然是壞事情。

學生齊讀4-7段。

問8:結合第6段的實例,你能否説一説“拋來”“拋給”“送來”幾個詞的區別?

明確:?拋給?與?送來?意思相同,是指帝國主義對我國的經濟、文化侵略。?拋來?是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無代價的送人或施捨。一句?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作者就把?拋來?和?拋給?之間的善惡分得十分清楚。

問9:作者在闡述“拿來主義”之前,為什麼先談“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

明確:清政府奉行?閉關主義?而慘遭失敗,國民黨政府奉行?送去主義?將會令子孫後代一無所有而且會遭人惡意侵略,既然這兩種對外策略都不行,作者就順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應該實行?拿來主義?。由此可見,作者先談?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實際上是為後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的。

(師)説:第7段主要闡述了?拿來主義?的內涵。

學生齊讀8段。

問10:第8段中“大宅子”比喻什麼?“孱頭”“昏蛋”“廢物”分別是指哪幾種人?

明確:心懷恐懼、害怕繼承文化遺產的人(?怕被染污,徘徊不敢進門?)盲目);廢物——(受一切,大吸剩下的鴉片?)。在作者看來,這不是?拿來主義?者的正確做法。

學生齊讀9段。

問11:“拿來主義”者的正確做法是什麼呢?

明確:?拿來主義?者的正確做法是?佔有,挑選?。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是因為文化遺產中的東西好壞有別,需要區別對待。接着,作者用具體事物來生動、形象地比喻文化遺產中各種好壞有別的東西。

問12:作者用哪些事物作比?它們分別比喻文化遺產中具有怎樣特點的事物?對待它們的做法分別是什麼?

明確:魚翅——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要消化吸收,供眾人分享;鴉片——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互見的部分——要批判吸收,發揮其有利的作用;煙槍和煙燈——文化遺產中沒有太大作用的舊形式——留一點供後人瞭解歷史,大多數應加以銷燬;姨太太——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文化糟粕——要堅決加以摒棄。

學生齊讀第10段。

問13:文章最後一段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重申?拿來主義?者的做法(佔有——拿來;挑選——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指出?拿來主義?者應具有的品質(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強調實行?拿來主義?的意義(主人是新主人,宅子是新宅子;人成為新人,文藝成為新文藝)。

總結全文:?送去主義?,指出它們各自帶來的危害,提出了必須實行?拿來主義?的主張,先破後立、邊破邊立,先反後正、正反對比,以生動形象的比喻闡述了?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做法,最後對全文作了總結,明確了?拿來主義?者必須具備的品質和實行?拿來主義?的重要意義。思想:①批判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應

【板書設計】

∕ ?閉關主義?(排外)—— 慘遭捱打、喪權辱國

破 ——

拿?送去主義?(媚外)—— 一無所有、受人侵略

來主闡明內涵應該?批判繼承文化遺產? 義∕錯誤做法(孱頭、昏蛋、廢物)立 ——?拿來主義? ——

正確做法(使用、存放、毀滅)

素質條件、實行意義

第四篇:拿來主義教案

《拿來主義》教案

一、目標引領

1.體會魯迅先生雜文犀利幽默的語言特點。

2.學習本文先破後立的結構方式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把握“拿來主義”的精神實質,樹立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

二、教材引領

聚焦重點: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學習形象化説理的方法

破解難點:領會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及其現實意義

三、學法引領

思想方法:

關鍵指點:

四、學程引領

第一課時

學程之一:自主學習

1.作者簡介: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隨後陸續發表了《孔已己》《藥》《故鄉》等著名小説。1921年,其發表的代表作《阿q正傳》,成功塑造了“阿q”這一典型人物形象,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不朽名著。1923年寫成小説集《吶喊》,為現實主義的新小説奠定了基礎。其後又發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説和《藤野先生》《範愛農》《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殺後,憤然辭職,定居上海,專門從事寫作,研究馬列主義,成為堅定的無產階級戰士,先後主編刊物和寫作優秀雜文《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友邦驚詫”論》等,此外還翻譯果戈裏、法捷耶夫等外國作家的作品。他是現代世界文壇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國後出版了《魯迅全集》20卷。

2.寫作背景: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把魔爪伸向華北,蔣介石反動統治集團越來越依附英美帝國主義,肆無忌憚地出賣民族利益,討好帝國主義,從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方面奉行一條徹頭徹尾的賣國投降路線。英美帝國主義除了肆意踐踏我國領土主權,瘋狂掠奪我國經濟資源外,還用腐朽沒落的西方文化腐蝕我國人民,反動政府和帝國主義互相勾結,一個“送去”,一個“送來”,中國面臨着“殖民地化”的嚴重危機,魯迅感到,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反動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嚴重危機,同時革命內部在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着相當混亂的觀點。針對這些情況,魯迅寫了《拿來主義》一文,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和反動派的賣國罪行,闡明瞭無產階級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基本觀點。

3.雜文:現代散文的一種,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偏重於議論,也可以敍事。雜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事變或社會傾向的文藝性論文。以短小精悍、活潑鋒利為主要特點。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有關社會生活、文化動態、政治事件的雜感、雜談、隨筆都可以歸入這一類。

學程之二:整體感知

1.快速閲讀全文後,疏通字詞。

自詡( xǔ )磕( kē )頭殘羹( ɡēnɡ)冷炙(zhì)冠冕(miǎn) 犀(xī )利吝嗇(lìn )(sè )腦髓(sǔi)孱(càn)頭蹩(bié)進國粹( cuì)

2.組內合作,理清課文結構思路。

全文可分為 三 部分:

第 1 頁 共 4 頁

第一部分 (1—7段)批判“送去主義”,樹立自己的觀點。

(1—2段)揭露“送去主義”媚外求寵,自欺欺人的可恥行徑,提出“拿來”的主張。 (3—5段)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進一步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

(6—7段)指出“送去主義”產生的另一危害,明確提出本文論點。

第二部分(8—9段)闡明“拿來主義”的具體內容。

第三部分(第10段)總結全文,並提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條件,以及實行“拿來主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學程之三: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後互動生成)

1. 快速閲讀課文第1—7節,把魯迅先生提到的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幾種做法一一找出來。 明確:a、閉關主義 b、送去主義 c、聽憑送來 d、“送去”之外,還得“拿來”。

2.那麼,作者選擇的是哪一種做法呢?

明確:作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是:“送去”之外,還得“拿來”。

3.那麼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

(1)“閉關主義”是怎麼做的?

(2)“閉關主義”是否行得通呢?為什麼?

明確:(1)閉關主義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閉關主義”行不通。因為“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釘子”。於是排除(否定)了“閉關主義”的做法。

4. “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 。作者這樣説有依據嗎?其論證方法是什麼?明確:有依據。“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聽説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其論證方法是例證法(舉例論證)。

5.作者又是用什麼方法否定“送去主義”的呢?

明確:通過與尼采的類比,作者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當佳節大典之際”,我們的子孫“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也就是必淪為乞丐。

6. 那麼,外國給我們“送來”的都是些什麼東西?作者在文中用了一個成語給這些東西定位,是哪個成語?

明確:送來的“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作者用“殘羹冷炙”這一成語給這些東西做了定位,正因為如此,“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於洋貨發生了恐慌”。於是對文化交流上的“送來”主義給予了否定(排除)。

學程之四:課堂小結(板書)

1.歸納1—7節的論證思路。

明確:或閉關主義,或單純送去,或聽憑送來,或送去之外,還得拿來。

閉關主義,實行不通

單純送去,淪為乞丐

聽憑送來,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拿來主義)

2. 1—7節論證的是什麼問題?整體上使用的論證方法是什麼?

明確:1——7節論證的是:為什麼“送去之外,還得拿來”,即為什麼要“拿來”。整體上使用的是因果論證法。

如果一個題有若干個選項,而要證明其中某項正確,那麼只要找出依據,否定其它所有的選項就行了——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從論證手法的角度看,屬於因果論證。《拿

來主義》這篇文章就反覆使用了這種論證思路和論證手法。

佈置作業

1.理解下面這幾個句子。

(1)“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加點的詞語有什麼特點?

明確:準確、生動和奚落。

(2)“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説,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活人”指的是誰?是不是一種進步?為什麼?因此,加點的文字帶着什麼意味?

明確:“活人”指的是梅蘭芳博士;不是一種進步,因為本質上還是“送去主義”;因此加點的文字是反語。

(3)“當然,能夠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見得豐富和大度?為什麼?因此“豐富”和“大度”兩個詞帶有什麼意味?

明確:不是。因為作者在舉例的時候——句子(1)語帶奚落,而且“送去主義”會使我們的子孫淪為乞丐。因此,“豐富”和“大度”這兩個詞帶有諷刺意味。

(4)“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説些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麼意思?作者為什麼這麼説?

明確:“摩登”的意思是“現代的”“時髦的”。作者“不想對於‘送去’再説些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是因為“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作者這麼説顯得語言幽默。

2.預習課文8—10節

第二課時

學程之一:作業訂正

學程之二:合作探究

1.快速閲讀課文8—9節,思考: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麼?

明確:“大宅子”比喻外國文化遺產。

2.對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中出現了哪幾種?

明確: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有:

① 孱頭徘徊不敢走進門 ②昏蛋放一把火燒光

② ③廢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來主義者“佔有,挑選”

3.説説前三種方法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前三種方法的意思分別是:懦弱無能、害怕繼承、拒絕借鑑的逃避主義;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

4.拿來主義究竟又是如何“佔有,挑選”的呢?第9段藉助一系列生動貼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闡述。如果用平實的語言,可以怎麼表述?

明確:有益的(即“魚翅”),要“拿來”,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處的(即“鴉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處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煙燈”“煙槍”和“姨太太”),原則上加以“毀滅”(只留少許送博物館)。

5.根據上面的分析,用精練的語言,歸納拿來主義者“佔有,挑選”的態度和方法。

明確: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這種態度和方法,不僅適用於外國文化,也適用於外國政治、經濟、技術和軍事等領域;同樣適用於對本國文化遺產的繼承,以及對他人經驗的借鑑等等各個方面。

6.模仿1—7節對論證思路的歸納方法,歸納8—9節的論證思路。(板書)

明確:或逃避主義,或虛無主義,或投降主義,或批判繼承

逃避主義是孱頭

虛無主義是昏蛋

投降主義更是廢物

所以,對文化遺產要批判地接受。

以小見大,運用比喻,通過細小的、人們熟悉的事物來闡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節一個突出的特點。

7.全班齊讀第10段,試回答下面的問題(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①“拿來主義”者首先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明確:“首先要這人沉着,勇敢,有辨別,不自私”。

②實行“拿來主義”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明確:從正面説:“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會成為新宅子。”從反面説:“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簡單點説,“拿來”的作用和意義,在於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和創造新的文化。

學程之三:作業佈置

1.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説:“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閲讀瞿秋白的《吉訶德的時代》,思考探究如下問題:

你瞭解熟悉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嗎?

提示: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以他的小説《堂吉訶德》結束了騎士文學風行的狀況,它通過堂吉訶德這個藝術形象,諷刺了彌散在西班牙的騎士道德,剷除了中世紀的腐朽思想殘餘,加速了西班牙走向現代化的步伐。

2. 完成《訓練與檢測》上相關練習。

3.預習下一篇課文。

第五篇:《拿來主義》教案5[1]

拿來主義

教學目的:

1.瞭解和學習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度與方法,發揚“拿來主義”精神,閲讀中外作品時注意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論的方法,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來論證論點的寫作特色。

教學設想:

1.以本文作為指導學生課外閲讀的教材,重點放在文章的後半部分,使學生弄清楚什麼是“拿來主義”;

2.文章前半部分是難點,着重使學生認識“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不在個別實例和語句上糾纏;

3.重要段落加強朗讀背誦,以加深對文章主要觀點的理解;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體會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顯現的表現力。

教學內容與步驟:

1.由課外閲讀引入課文,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課外閲讀興趣很濃,閲讀範圍比較廣泛。半學期以來,據初步統計,全班看的雜誌多達六十七種。書也讀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説,中外文學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個同學課外書籍看五本左右。有個同學連雜誌帶書籍看了四十多本。書的種類也較多,有唐宋詩詞、《三國演義》、《水滸傳》、明清筆記小説選譯,還有同學看《西廂記》。外國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雨果的《悲慘世界》等。總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國的這一些文化遺產,我們在接觸的時候,採取怎樣的態度才是正確的呢?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從中可受到啟發,得到教益。

2.解題:

請同學看課文註釋①,回答《拿來主義》一文選自何書。

針對學生回答,指出: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慨之情。“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裏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師生共讀:且介亭雜文。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創造的詞語。什麼叫“拿來主義”呢?為什麼對文化遺產必須採取“拿來”的態度呢?這就是學習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問題。

3.講讀課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節到第四節。請同學們閲讀思考:魯迅先生在提出“拿來主義”主張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義?重點在揭露和批判什麼主義?

同學閲讀、思考、回答,明確:批判“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在後者。運用學生粗知的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歷史知識,加深對“又碰了一串釘子”的理解,懂得文章開頭兩句話從追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説明中國近百年來從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從“閉關主義”一變而成“送去主義”,從歷史、社會根源揭示“送去主義”的本質。

(1)同學細讀第一節,思考回答:什麼是“送去主義”?魯迅擺了哪三件事實來揭露

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個什麼字上面?“別的且不説罷”,“不知後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等語句在揭露中起什麼作用?

要求學生條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確:舉的三件事都着眼於一個“送”字,“先送”,“捧”中寓“送”,“還要送”,虔誠恭敬之態可掬。批判鋒芒不是對着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利用這幾件事大叫什麼“發揚國光”、“催進‘象徵主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後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是用反語進行強烈的諷刺和鞭韃。“後事”是盜賣文物,盜賣古代珍寶。以展覽古董為名,行盜賣古董之事。魯迅明知,卻説“不知”,以此表達強烈的憎恨。反用“進步”,起同樣作用,實質是墮落、無恥,字裏行間充滿了憎惡與鄙視。

學生齊讀第一節,思考、議論、回答“別的且不説罷”的作用,明確:這一句非常嚴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論述的範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單講文學藝術上的東西。其實,國民黨反動派搞“送去主義”,何止只是“學藝”上的問題?何止只是文化領域的事情?當時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伸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反動政府推行賣國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説罷”的句子,不僅使論述的範圍明確,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2)第二節以朗讀過渡,講述“禮尚往來”的含義。

國民黨反動政府賣國媚外,只送去,送去,送去,不拿來。只送去不拿來的後果怎樣呢?

(3)學生默讀第三節,要求找出説明只送去不拿來的後果的關鍵語句,思考魯迅先生用怎樣的筆法來論述這個問題的。

學生默讀巡視、指導,辨別“詡”、“炙”的字形、字音,講述“自詡”、“殘羹冷炙”的含義。

學生議論、回答,明確:後果是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賣國的結果是使我們的子孫後代無法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磕頭賀喜”、“討”等詞語畫出所處的地位與神態,描繪出了可悲的亡國奴景況。“殘羹冷炙”、“獎賞”等詞感情色彩濃烈,深刻揭露帝國主義榨取中國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質和惡劣伎倆,寓強烈的憤怒於幽默諷刺之中。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明確:論述國民黨反動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嚴重後果時,作者未直説,而是先用反語諷刺;“送出去”明明是壞,説“不算壞事情”,以敵人自我解嘲的話鞭韃敵人;“豐富”、“大度”不過是“送去主義”者掩蓋媚外賣國實質的遁詞。接着,與尼采自詡為太陽作比較,一針見血指出“只是給與,不想取得”是發了瘋,吹噓“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義”者,勢必使中國國勢日弱,文化貧乏,最後完全淪為殖民地。最後,舉開掘地下的煤礦為例引出“送去主義”的嚴重後果,既深刻論述了“送去主義”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奴才相。筆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學生朗讀第三節,體會內容與寫法。

(4)學生朗讀第四節,思考回答:這一節中區別了哪兩個詞?為何這樣區別?對“我在這裏不想舉出實例”應怎樣理解?

學生回答,要求明確:特地區別“拋來”與“拋給”,諷刺國民黨反動派不過象叭兒狗得到主人“拋給”的骨頭一樣。“拋給”,貶義,用鄙視的目光。洋大人不會發慈悲心,他們以主子自居,把中國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奪去的財富,吃剩下來,拋一點兒給走狗,以作為進一步榨取的誘餌。“我在這裏不想舉出實例”,是因為“拋給”、“送來”的實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是因為國民黨政府對這一點諱莫如深。這樣寫既對賣國政策進行含蓄鋭利的批判,又抒發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4.指着板書小結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這一部分揭示了反動統治集團由“閉關主義”變為“送去主義”,由“懼外”到“媚外”的發展邏輯,着重批判了“送去主義”,把它的內容,特別是“學藝”方面的具體內容、反動實質、惡劣後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徹底。而且,把問題放到了總結近百年曆史教訓的廣闊背景上來論述,運用充滿感情色彩的語句表達,既深刻,又有戰鬥力。

學生自由朗讀1至4節,認真體會其內容與語言的表現力。

5.作業:

(1)給加黑的字註上漢語拼音:禮尚往來 自詡 殘羹冷炙 冠冕

(2)預習課文的後半部分,要求仔細讀兩遍,不認識的字查字典。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理解“拿來主義”的主張,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內容與步驟:

1.檢查複習:注音:禮尚(shàng)往來 自詡(xǔ) 殘羹(gēng)冷炙(zhì)

2.講讀課文後半部分。

(1)指名朗讀第五、六、七節。注意對“吝嗇”、“為”、“髓”正音。吝(lìn)嗇(sè)為(wéi)髓(suǐ)

(2)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閉關主義”,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義”之後,是怎樣提出“拿來主義”主張的?哪些詞語飽含了諷刺的意味?“送來”和“拿來”區別何在?為什麼要把“送來”和“拿來”加以區別?

(3)學生討論後,明確:先用“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説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一句推開上文,然後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先破後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義”,破得徹底,然後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就立得鮮明。“摩登”,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用“吝嗇”與上文的“大度”進行強烈的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一步諷刺。

作者用列舉的方法一針見血地闡明“送來”的實質,揭露帝國主義企圖亡我的罪惡野心。從經濟、軍事到文化,所謂“送來”,就是貪得無厭的侵略、掠奪。“拿來”則不然,是中國人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地“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一“送”一“拿”,本質不同,內容全異,將二者嚴格區別,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們“嚇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論點更加鮮明突出。

(4)齊讀、背誦第七節。

(5)指導閲讀第八、九兩節,要求弄清楚:作者以什麼作比方來闡明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批判了哪三種錯誤傾向?表現這些傾向的關鍵詞語是哪些?“拿來主義”者採取怎樣的態度?整個論述過程中運用了比喻法,起什麼作用?

(6)學生回答,教師擇要板書:

(7)學生討論回答時,除明確上述破與立的內容外,還須強調,對待文化遺產,“佔有”的前提,“挑選”是關鍵。“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語氣斬釘截鐵。“挑選”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標準在是否對我們“有營養”、有“用”,從而區別對待,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蘿蔔白菜”、“鴉片”、“煙槍煙燈”及“姨太太”等當時人們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體、通俗、形象,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破立鮮明,取捨清楚,不僅閃爍着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而且漫畫式地勾勒“孱頭”、“昏蛋”、“廢物”等形象,語言生動,妙語橫生。

(8)齊讀最後一節,指出在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是全文思想和語言的精華所在。

(9)要求學生逐句講述含義,明確:第一句重申“拿來”的主張,既緊扣題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節的“挑選”,根據對我有用的原則,對文化遺產區別處理。(在板書“吃掉”“存”“走散”後面分別寫上“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第三句闡明“拿來”的目的是推陳出新,創造無產階級新文化。第四句與前文斥責的“孱頭”、“昏蛋”等照應,提出在對待文化遺產上辨別真假革命者的標準,明確論説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的無產階級革命文藝工作者,才能擔當起破舊創新的艱鉅任務。最後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雙重否定的句子強調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言簡意賅,感情真切。

(10)自由朗讀最後一節;教師提問,學生背誦:對待文化遺產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背誦第一句。怎樣“拿來”?背誦第二句。“拿來”的目的何在?背誦第三句。怎樣的人能真正擔當起“拿來”的任務?背誦第四句。全文的主旨是------師生一起背誦文章的最後一句。

3.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輝。就其見解來説,仍有現實意義。作者所論證的“拿來主義”的主張,跟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同志所講的對待文化遺產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是吻合的,一致的。現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仍不能忽視認真鑽研、吸收、融化和發展古今中外文化藝術中一切好的東西。

寫作方法有什麼特色?要求學生回憶前一節課的板書,運用這節課的板書,l扼要説明先破後立、有破有立的方法,説明運用貼切的比喻、幽默的語言闡明抽象的深奧的道理的特色。

指名學生朗讀全文,集體背誦第十節。

4.佈置作業:

①“思考和練習三”,課後完成。

②運用“拿來主義”觀點,寫一篇分析課外閲讀的古代或外國文學作品的短文。附“思考和練習”參考答案:

練習一:“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這一句話強調指出了“拿來主義”的兩個基本目標,指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繼承和創新的辯證關係。把本文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中有關論述(對待外國文化和中國古代文化應持的態度)作比較,可以看出本文多用形象比喻,諷刺性反語,表現出冷嘲熱諷的語言風格。《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一文則採用論證式的語言,準確、嚴密、平實。雖然也用了生動的比喻,但並不改變文章的基調,它主要是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手段,來進行抽象的説理。

練習四:①“捧”,表現了奴顏婢膝,畢恭畢敬的神態。“掛”,刻劃了賣力獻媚的醜態。“發揚國光”,辛辣諷刺“送去主義”者取悦洋人,宣揚國粹主義的卑鄙行徑。

②“一點進步”是反語,送古董去展覽和派活人去傳道,目的一樣,有什麼進步可言,何況故意“顯出”,更加令人噁心,所以前面加了個“可以算得”以示輕蔑。

③“豐富”“大度”是“送去主義者”掩蓋媚外賣國實質的遁詞,作者對他們給予有力鞭韃。

④“摩登”是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

練習六:這段話運用了不相容的選言推理。以不相容的選言判斷為前提的選言推理,如果否認前提中的一個選言肢,就要承認另一個選言肢;如果承認了前提中的一個選言肢,同時,就可以否認另一個選言肢。這段話的推理過程如下:①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從社會實踐中來,就是從天上掉下來;(大前題)②人的正確思想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小前提)③所以,

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結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p5w1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