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語文《長亭送別》教案(精品多篇)

語文《長亭送別》教案(精品多篇)

語文《長亭送別》教案(精品多篇)

《長亭送別》教案 篇一

《長亭送別》講述了崔鶯鶯十里長亭送張生進京趕考的別離場景,而張生和崔鶯鶯這對衝破世俗相愛的戀人,短暫的歡愉後即將飽嘗長久的別離相思。反映了自由愛情與封建禮教的尖鋭矛盾,表現了對封建禮教對人性人情嚴重束縛和壓制的控訴。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長亭送別》,進一步瞭解元雜劇中“生、旦、醜、末”等戲劇角色和“雲、科”等戲曲呤唱道白手法的作用。

2、通讀全文,理解情節,分析劇中人物形象,體會主人公在分別時難捨難分的微妙心理。

能力目標

1、品味曲詞多用修辭,融古代詩詞和民間口語為一體而富於文采的特點。

2、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欣賞情景交融的特點。

德育目標

1、理解文中主題,領悟劇中的矛盾衝突和鶯鶯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2、欣賞優美曲詞,領略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

1、積累有關知識,品析人物形象。

2、欣賞曲詞特點,品味藝術魅力。

【教學難點】

體悟鶯鶯別離時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確本劇的戲劇衝突。

【教學方法】

1、策劃分角色朗讀和美讀,在讀中領略優美曲詞的藝術魅力。

2、運用現代化手段,擴大課堂容量,為學生欣賞課文提供幫助。

3、引導、點撥學生對曲詞的賞析、學習和領悟曲詞的藝術手法。

4、運用比較閲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一)方案一:

有一首歌唱得好,“山不轉水在轉,水不轉人在轉”。道出了人生就是不斷奮鬥、追求的一生,決定了大多數人要四處漂泊,不斷踏上新的征程。新的相聚,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別離。“人生自古傷別離”,別離情從古唱到今,無論是“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惆悵,還是“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都難掩“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涼。儘管奢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發出“不破樓蘭誓不還”的豪言,也難免“循牆繞柱覓君詩”的渴望,殷勤致問“君子意如何”。但是,最令人牽腸掛肚、難捨難分的恐怕還是要數本擬長相廝守卻又不得不別離的戀人了。李商隱在《無題》詩中這樣寫道:(屏幕顯示)

無 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怕見之不易,更覺別離之難,東風無力,人生何堪?唯效春蠶、蠟燭,終生相待。殷殷囑託意難盡,但求青鳥常往返。江淹在《別賦》中説:“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李商隱在此詩中更是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秋風漸起,黃葉飄零,又一對相親相愛的人兒就要別離了,他們是否會像那些偉大的詩人一樣暢敍別情呢?打開課文,請看《長亭送別》(板書)。

(解説:營造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利於對文章的學習。同時,本文曲詞優美動人,故用詩歌導入,形式一致,易於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方案二:

愛情,是個美麗的字眼。自古以來,無數的文人墨客對它進行了真摯的描寫和詠歎。然而,愛情,不能超越時代與社會而孤立地存在。所以,以愛情為切入點,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思想意識。如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孔雀東南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台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西廂記》,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課題、作者)。

二、解題:

(一)簡介王實甫:

王實甫,元代戲劇家。大都(今北京市)人。名德信。生卒年與生平事蹟不詳。根據其作品和有關材料推斷,他的創作活動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貞、大德年間。王實甫的活動年代不會早於馬致遠。擅長於寫“兒女風情”一類的戲,《西廂記》為代表作。

(二)劇情簡介: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五本二十一折。寫相國小姐崔鶯鶯在普救寺遇書生張生,二人一見傾心,適遇叛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崔母聲稱能解兵圍者即以鶯鶯許之。張生仗義相救,計退賊軍。事後,崔母嫌張生出身寒苦,棄約賴婚。在侍女紅娘的幫助下,二人私下結合。不料被老夫人發現,拷打紅娘,反被紅娘所責問,無奈之下,被迫同意兩人的婚事,但卻逼迫張生第二日就上京赴考,不獲功名,不許回來,長亭別後,張生得中為官,最後與鶯鶯團圓。

三、疏通,誦讀:

四、結構:

第一部分,是赴長亭路上的場面,寫了鶯鶯因為離別而愁苦的心境。“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得人煎煎熬熬的氣”,“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寫了鶯鶯的愁緒。

第二部分,是長亭餞別的場面,突出了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的思想感情。“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表明了鶯鶯對張生赴試的態度,顯示了她的叛逆精神。

第三部分,是臨別叮囑的場面,主要表現鶯鶯對張生的關心和擔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又擔心他考中後“停妻再娶妻”。這種心態不僅表現了鶯鶯對功名利祿的輕視,而且表現了她對二人愛情前途的深深的憂慮。

第四部分,是分手後的場面,描寫了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捨的情景和離別後的痛苦。“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長亭路上——痛——重別離

長亭離筵——恨——輕功名

長亭叮囑——怕——勿棄擲

長亭目送——念——難割捨

五、內容:

提問1:對待愛情和科舉功名、鶯鶯、老夫人、張生各有什麼想法?(最好引用文中的語言來回答。)

討論後明確:鶯鶯:堅決反對張生上京趕考。中的“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和中“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是她最好的回答。這些句子使《西廂記》擺脱表現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老套套,昇華到否定世俗傳統偏見的高度,使藝術形象迸發出閃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很好地展現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和對封建禮教的反抗精神,鶯鶯珍視愛情,不同意張生趕考的憂慮是矛盾的。如果張生高中,他年少多才,金榜題名,自然會成為高門大户的擇婿對象。如果落第歸來,老夫人這一關勢必難過。這都不是鶯鶯要的結果。從這裏,我們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裏婦女的悲慘地位。

老夫人:她執意在“拷紅”後第二日就打發張生上京趕考,並説明“如不能得中,便休回來”。她不顧女兒的幸福和追求,恪守“三輩兒不招白衣婿的教條”。

張珙:本是上朝取應的舉子,他是為了鶯鶯才滯留浦東的。現在愛情已獲得,上京趕考是順理成章的事,儘管不忍分別,但在求取功名這一點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

提問2:請同學們結合以上分析,概括本文所揭示的主題。

明確: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張生相愛,這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的否定,不求門當户對,只求真情永遠。為了愛,視功名如糞土,這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對封建傳統道德的反抗。因而,本折的主題可以概括為:通過鶯鶯送別張生的情景,刻畫了鶯鶯別離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緒,表現了兩人之間真摯的愛情,突出了鶯鶯的叛逆性格,突出了歌頌婚姻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主題。

教師:《西廂記》的結尾仍以大團圓結尾,這是不是又流入了才子佳人幸福團圓的俗套?是不是削弱了劇本的反封建主題?

明確:《西廂記》歷來為人所稱道,不僅僅在於它的曲詞優美,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在思想上的新意,雖然是在寫才子佳人,但貫穿全劇的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使劇本在思想上更趨深刻。為了愛,張生不去科舉,滯留浦東;為了愛,鶯鶯衝破封建禮教的枷鎖,同張生聯吟酬唱;為了愛,鶯鶯寧要並頭蓬,不喜狀元郎;為了愛,不惜違背相國家法,私會於西廂,有力地突出了愛情與封建家長的矛盾。並且對讀書追求功名利祿那一套世俗觀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既反封建禮教,也反封建婚姻制度。劇中的正面主張是:“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正因如此,作者才設計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這樣,非但沒有削弱其批判性,反而更加強化了對封建禮教觀念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

(解説:幾個問題滾動式地提出,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向深入,全面準確地理解文中的反封建意義,認識鶯鶯的叛逆本質。學生討論回答,教師作適當引導。)

提問3:列舉學過的表現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幸福的作品,並和本課的主題比較。

明確:《孔雀東南飛》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揭露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牛郎織女》的愛情悲劇也控訴了封建禮教對愛情自由的扼殺的醜惡。

《西廂記》以張生和鶯鶯的抗爭,有情人終成眷屬為結局,可以看成是追求愛情的思想對封建禮教的勝利。

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的形象則更為豐滿、深刻。賈寶玉是封建貴族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對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視世俗、卓然獨立的種種表現,反映了他對封建道德的反抗。全面敲響了顛覆封建社會的喪鐘。

(解説:此題的設計是為温故知新,經過專題化的小結、思考,提高文學鑑賞能力。)

六、人物形象:重點是崔鶯鶯

這一折突出地刻畫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題名,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不是愛情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臨別時不忘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與老夫人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她也有深深的憂慮,明確地告訴了張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是有現實基礎的。鶯鶯的態度突出地表現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對愛情的執着。鶯鶯的離愁別恨,是她對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並不僅限於兒女情長。

七、比較閲讀

1、比較《長亭送別》和《竇娥冤》,回答如下問題。

(1)崔鶯鶯、竇娥這兩個藝術典型形象的性格有什麼共性和個性?

明確:共性:善良的心理,反抗精神。

個性:崔鶯鶯出身名門,是一個大家閨秀,期待真正的愛情,反對封建禮教,鄙棄功名利祿。竇娥先為童養媳,後為寡婦,恪守封建倫理綱常,不怕官府,不怕嚴刑。

(2)《西廂記》和《竇娥冤》均為元雜劇,從節選內容來看,兩文在結構和表現手法上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各自的特色,請作一下比較。

明確:相同:故事情節由一幅幅畫面構成,宮調一樣,曲牌也大同小異,皆由一人主唱。

不同:《長亭送別》四個部分情景交融,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境,渲染氣氛,與主人公的離愁別恨天然渾成。

《竇娥冤》三個場面悲壯之中藏細膩,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匯聚為充滿奇異的浪漫色彩。

(3)關漢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作家,王實甫以“文采見長”為“文采派”的領袖。試就節選的兩篇課文來説明兩者的語言特色。

明確:《西廂記》語言華美典雅,以富於文采為特色。作者善於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境、渲染氣氛、情景交融、使劇情合一,富於意境美。語言委婉雋永,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詩詞中典雅凝練的語句與生動活潑的民間口語,語言具有詩化的特點。具善用修辭,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法使語言獨具魅力。

《竇娥冤》語言樸實無華,以“本色”見長。曲中語言直白,感情強烈,直抒胸臆,多用白話,多用方言詞語,通俗自然,口語化的特點更明顯,修辭手法較少,更具自然洗練的民間氣息。

2、播放《天仙配》錄音,屏幕顯示歌詞: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

隨手摘下花一朵,我與娘子帶髮髻。

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

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

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

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這一曲《天仙配》,同學們一定很熟悉,曲調輕快愉悦,宛轉流暢,歌唱者七仙女和董永也是民間廣為流傳的追求自由、追求愛情的一對愛侶。鶯鶯和張生是別離,七仙女和董永是相偕還家,他們的心情不同,眼中的景物也自是不同,請同學們從這兩個反差強烈的曲詞中去尋找它們的共同點。

明確:雖然由於境的不同,所抒的情也不同。但他們對愛情的熾熱追求,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渴望是一致的,鶯鶯是“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七仙女是“夫妻恩愛苦也甜”。鶯鶯認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七仙女願男耕女織,永守家園。由此可見,只要能夫妻相偕,舉案齊眉,什麼功名利祿、神仙生活皆可拋之腦後,真切地體現了他們對自由愛情的大膽追求,對傳統禮教觀、婚姻觀的否定。

雖然一個是悽慘景象,抒離愁別恨;一個是景色美豔,寫歡聚團圓,但他們所表露的情感卻是一致的,那就是不願分離,效鴛鴦比翼雙飛,天長地久;學並蒂,共結連理。

(解説:《竇娥冤》剛剛學過,通過比較,可以複習舊知,聯繫新知,還可以在比較中明確“本色”與“文采”的不同,以及元雜劇的共性。《天仙配》一曲,也是人人皆知的名曲,和本折進行比較,可以使學生明白相同的情感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達,更進一步體悟本曲矛盾衝突的激烈,以及反封建的主題。)

《長亭送別》教案 篇二

一、開場白: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長亭送別》。

二、説教材:

《長亭送別》選自新編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本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目的是培養學生鑑賞我國古代戲曲的初步鑑賞能力。

課文節選部分曲詞優美,文采飛揚,高中語文大綱指出:“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據以上內容和所教學生特點,將學習目標確立為:

1、識記有關文學常識,瞭解故事情節。

2、鑑賞曲詞的美

3、欣賞鶯鶯的人物形象。

重點和難點解析:本文節選自我國古典名著《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中的經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實甫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吸收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融化百家,創造了文才斑斕的元曲語彙。吸收借鑑這些,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寫作,而且對加厚他們的傳統文化底藴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我們的學生的鑑賞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詞鑑賞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主要用比較分析法來突破。

三、説教法:

適當的教學方法儘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遷移教學法

它最大的特點是激發學生興趣,增強信心,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為運用學過的古代戲劇知識,通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

2、比較分析法

它能增強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的主體意識,使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到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課課中主要體現為讓學生將書上內容與老師習進行以及動畫類比,突破重點和難點。

3、啟發--發現探究法

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為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四、説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動口動腦動手,討論分析法。

2、鑑賞誦讀法。

五、説教學程序:

語文教學要密切聯繫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同時,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對劇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認識,就要對全篇的情節有細緻的瞭解。因此,在進行新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如下準備和預習:觀看影片<<西廂記>>,,運用上節課的有關戲劇知識,參看提示、註釋,通讀全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完成學習目。

《長亭送別》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簡單瞭解作者及相關元曲、元雜劇。

2、品味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3、揣摩富於文采的戲曲語言。

【學習重點】

1、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1、品味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方法指導】

誦讀法 點評法

【知識鏈接】

1、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

2、《西廂記》的故事來源於唐元稹的小説《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小説敍述唐貞元年間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遺棄的悲劇故事。鶯鶯的悲劇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受封建禮教約束和被輕薄少年遺棄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運。金代,北方出現的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一般稱為《董西廂》(又稱《西廂彈詞》或《絃索西廂》)。它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經越《鶯鶯傳》,為後來王實甫《西廂記》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基礎。

3、有關元曲及雜劇

(1)、元雜劇四大悲劇: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梧桐雨》、紀君祥《趙氏孤兒》。

(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

(3)元曲五大劇作家及其代表作

關漢卿:《竇娥冤》、《望江亭》、《救風塵》 鄭光祖:《倩女離魂》 馬致遠:《漢宮秋》

白 樸:《牆頭馬上》、《梧桐雨》 王實甫: 《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

4.劇本的構成:唱(演唱)、科(動作或表情)、白(説白)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積累(a級)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筵席( ) 玉驄 ( ) 迍迍 ( ) 蹙眉( ) 萋迷( )

玉醅( ) 金釧( ) 靨兒 ( ) 諗知( ) 青鸞( )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b級)

1、《長亭送別》這一折內容可以分為四個場景?(請用四個小標題加以概括)

( 1 — )送別途中——( — 11 ) ——( — )臨別叮囑

———( ——19)

2、《長亭送別》表現崔鶯鶯和張君瑞 ,反映“

”(提示:用課文原話)的送別主題。)

三、閲讀與品味(c級)

哪些段落最能表達出主人公崔鶯鶯纏綿不捨、痛快憂愁、擔憂牽掛、鬱悶怨恨的內心思想的情感?這些情感是從哪些曲詞中概括出來的?

(一)賞讀“途中之境”

賞讀曲詞《端正好》。(先背誦,後賞析。)

1、有哪些意象?組成了並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2、哪倆個字實現了情與景的交融?(明確:前者不僅把離別的感受化為具有動態的心理過程,而且令離人的漣漣別淚,宛然如見——昨夜傷心到天明,血淚竟染紅了整座山林!後者既寫出了楓林的色彩,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蕭瑟的秋景與悲悽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傳王實甫寫到這裏“思竭,撲地而死”。)

3、這幅圖畫中哪句話展現了主人公的主觀感情? 又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感情?

(二).賞讀“滾繡球”

1、找出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體會主人公怎樣的情感?

(三).戀戀不捨、痛苦擔心是夫妻分別是的人之常情,鶯鶯在送別張生時還有一種特別的心情是一般情侶分別時不一定有的,是什麼之情呢?一起品讀“朝天子”。

1.在這裏,崔鶯鶯還表露了這樣的情感?

2.在鶯鶯眼裏中狀元得功名與她的愛情相比是虛名微利,重要的是兩情相悦,長相廝守,她 這種對愛情的認識在課文中表現了多次,請分別找出表現鶯鶯珍重愛情、輕視功名利祿思想的 句子。

(四)賞讀“目送之境”回答問題。

1、《一煞》《收尾》寫了哪些景?

2、《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樣體現鶯鶯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的?(提示:可以從“極目而不見,欲語又無人,聞聲人無跡,見馬不見人”四處入手,這支曲子句句寫景,句句含情,以景襯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動展現了鶯鶯“離愁漸遠漸無窮”的心境。)

四、探究與對話(d級)

1、對待愛情和科舉功名、鶯鶯、老婦人、張生各有什麼想法?(最好應用“幺篇”和“朝天子”中的話回答。)

2、結合全文,概括文章所揭示的主題?

五、課堂小結(c級)

【學習反思】

【作業佈置】

品味寫愁妙句,感受語言魅力。你還知道哪些寫愁的句子?請寫出來與同學交流。

李後主《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秦觀《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王實甫《長亭送別》最後一句“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明確:都是寫愁高手。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物象,都饒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將愁變成了 ,秦觀又將愁説成比 更多,王實甫則把愁裝在了 ,李清照又進一步將愁搬上了 。都很自然貼切,不着痕跡,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語氣的變化:設問-假設-反問-肯定; 修辭:明喻-暗喻-無比喻詞。

《長亭送別》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品讀曲詞,運用多種方法鑑賞曲詞

2、過程與方法:朗讀,品味,分析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瞭解劇情,分析崔鶯鶯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徵

教學難點:品讀曲詞,把握人物形象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從一些背景資料中瞭解到,王實甫的《西廂記》是一部天下奪魁,千古絕調的雜劇之冠,其詞章華麗,風韻優美,散發出如玉環綠珠、花間美人一般的絕代風華,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西廂記》,走進這花間美人般的世界

設想:簡單回顧上節內容,讓學生儘快走入課文的情境

二、解題

1、解讀課題《長亭送別》

2、複習柳永的《雨霖鈴》

設想:從解題入手,引出“離別”的主題從柳永的《雨霖鈴》引出傳統的離別詩詞“傷感”的情感特徵

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總結,在體驗中感受、提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思維由教材的一個“點”到文學教學的“面”

三、鑑賞

1、讀課文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曲詞

2、找到其中可以表現崔鶯鶯情感的詞語或者句子,並且分析

3、反覆朗讀,體會崔鶯鶯複雜的情感

設想:在師生互動中,走進曲詞,品味曲詞

四、探究

1、在這一幅長亭古道邊,西風黃花時節,離別人兒淚垂的圖畫中,崔鶯鶯唱道“此恨誰知”……

請大家散讀後面的曲詞,找到一些能體現出鶯鶯恨的內容的詞語或者句子做鶯鶯的知音人,談談她恨什麼呢?

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崔鶯鶯是怎樣的一個女子?

設想:結合課文的曲詞,深入探究崔鶯鶯恨的內容,啟發學生對於人物性格的分析

五、總結

《長亭送別》用唯美的筆觸,詩化的意境營造出一幅傷感而怨恨的離別圖,其中激盪着鶯鶯對愛情異常執著,追求自我個性的獨特精神,從古到今感動着無數人,林黛玉贊之“詞句警人,滿口餘香”,不愧為天下奪魁的經典之作

六、作業

一、任選一個角度,選擇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曲子進行鑑賞

二、課外閲讀:

1、《詩經·上邪》

2、《有所思》

3、唐代王昌齡《閨怨》,比較分析這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設想:鞏固課堂學習內容,付諸筆墨,提高能力

引導學生對古代詩詞中女子形象的思考

附板書:

長亭送別

恨離別

恨 恨約束 敢愛敢恨的女子形象

恨制度

恨女子地位

拓展閲讀:

《詩經·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颸,東方須臾高知之

唐代 王昌齡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課後反思:

這是我第一次開設區級公開課,而且課文《長亭送別》是一篇戲曲教學,上起來有點難度,所以説是頗有點緊張的在備課的時候,曾經構思過很多的上課角度,在反覆研讀課文之後,定下本文的思路和角度,確定為分析崔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上完這節課之後,讓我又幾點感悟:

第一:細節之處見功夫在上課之前,我在周老師陸老師傅老師的建議下,做了一份詳細的教案,把上課的思路和設計理念都展示了出來,課後這份教案受到了很多老師的好評這一點讓我充分領悟到,為什麼周老師他們這些優秀的教師能夠上出如此精彩的課,就是和他們身上注重點點滴滴的細節分不開的,這一點作為年青教師應該好好學習的。

第二:課堂始終要以學生為本體在上課之前,我預設了很多問題的答案,但是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往往會語出驚人,讓人措手不及這節課中就有很多回答我都沒有想到,但是最後評課的時候,聽課老師印象最深的往往是這些出人意表的回答這一點就讓我感悟到,教師之前的預設固然重要,但是隨機的課堂生成卻是更加重要的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表現隨時改變預設,真正上出一節生動而靈活的課。

總之,這節課不論成功與否,對我的幫助是很大的,以後我一定爭取多開設一些公開課,使自己在專業上更加精進。

開課級別:區級

參加人數:50人

教學設想:

在上這節課之前,思路非常多,也看了很多其他老師的教學思路,總覺得不適合自己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把相應的文體上出來,而不是僅僅把這樣的一片戲曲作為詩歌鑑賞來處理反覆誦讀這段文章,一個字出現在我面前——“恨”,這個恨非常複雜,代表了崔鶯鶯這樣的一位女性獨特的魅力於是我在設計上課思路的時候,就從這個字着手,在品讀曲詞的時候引導學生抓住崔鶯鶯的恨來體會人物性格的塑造,來理解那個時代下崔鶯鶯的豐滿的真實的性格特徵同時在品讀曲詞時,也激發了學生對於古典詩詞的喜愛,增進當代學生對於古代文化的熱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pdl1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