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蘭亭集序》教案【精品多篇】

《蘭亭集序》教案【精品多篇】

《蘭亭集序》教案【精品多篇】

《蘭亭集序》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 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歎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 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 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 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 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 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2. 對文中多義詞的確定。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神舟六號已經升空,英雄們已經凱旋歸回。大家都很感覺很高興,中國的很多貧困學生更是感到興奮。為什麼他們也那麼興奮?因為,我們國家將又有一批款項投入到希望工程中來!錢是從哪裏來的呢?答案是:從神州6號中來。原來,這次隨着神州6號一起升空和返回的的還有一幅國畫。這幅國畫可謂書法、畫藝雙絕!它是由毛筆書法和潑墨山水畫兩部分組成。現在這件藝術品即將用來拍賣,所得到的款項都將全部用來資助希望工程,專家們估計這件作品價值將上千萬!!

為什麼這次選擇的是這樣的一件藝術品,而不是其他的東西呢?其實只要我們細想了一下就不難其中的原因了!“物以稀為貴”,書法和山水畫是我們中國的國粹,在世界這麼多的國度中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選擇國畫也就名正言順,理所當然了。

相比中國的山水畫一直受到西方油畫挑戰的狀況,中國毛筆書法的表現更是優異!我國書法有着比山水畫更加悠久的歷史,在這麼的一段遙遠漫長的歷史中,明星、巨星更是璀璨紛呈。

問:有哪位同學可以羅列出幾位這樣的人物?

答:……(導出王曦之,再導出《蘭亭集序》)。

(若無,則如下繼續)……

問:其實還有一些大人物居然讓你們給忽略了,有哪位可以補充一下?

答:王曦之……(繼續追問,導出他的作品蘭亭序)

(若無,則如下繼續)……

提醒:其實他就是王----曦----之(語氣停頓,緩慢,起到提示作用)

問:有誰可以簡單介紹一下王曦之的有關作品?

答:……(導出蘭亭序)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欣賞的人物,一起欣賞的作品。

(板書:作品:《蘭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結束導入部分。

二、作者題目介紹

剛剛同學們講到了王羲之的書法,他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家。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出現的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是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聖”的美稱。不僅擅長書法,也長詩文。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被後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它到底是什麼摸樣的呢?請看插圖。(學生看圖)古人用八個字來形容它“飄如浮雲,矯如驚龍。”同學們從這副精美的書法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國書法藝術的美,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它的真跡已經失傳。據説是被李世民帶到地下去了。

《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出名作為詩文它是王最出色的一篇。同學們看註釋一,從註釋我們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千古傳誦。既然它這麼有名那我們接下來就來了解一下共同來欣賞這篇續。

三、朗讀 思路

我們現在正式開始課文內容的學習,剛才老師已經介紹了王羲之,他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它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字寫的好,這篇作品的文采也很棒,堪稱“文質雙絕”。作品的特色表現在兩個方面,這也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內容。

1. 作者複雜的感情變化。

2. 駢散結合的寫作特點。

那我們來欣賞以下這篇作品,請同學們在欣賞的過程中能體會一下這兩個特點,並考慮一個問題——作品中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變化過程。

朗讀課文

剛大家都欣賞了這篇課文,應該都有一定的體會。現在請一位同學就剛剛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提問)

確實這篇作品的情感變化流程如**同學説的是一個由樂到痛再到悲的過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為主線來建構的,那我們現在具體來看看作者到底怎樣表達這三種不同的情感,請大家快速默讀第一自然段。

四、第一段

第一段講什麼呢?講文章的事由,事由是什麼呢?是“修禊事也”,“禊”是什麼呢?我們看註釋5,“修禊事也”,就是做禊事,這有點像雲南傣族的潑水節喲。當然這種祭禮也要挑個黃道吉日不能隨便,古人很講究的規定三月上旬的“巳”為修禊日。但魏以後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關於干支紀年,我們上節課就已經熟練掌握了,這裏我就不重複了。

春天在古代分幾個階段?(提問)(孟,仲,暮)

之初就是陰曆三月初。所以我們課間交代的聚會時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就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

地點“會嵇山陰”即浙江詔興,蘭亭在詔興蘭諸山,當年勾踐曾經在那種過蘭花所以就以此為名為蘭亭。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的自然風光。都有些什麼呀?(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解釋詞語並板書)

文中人物有哪些啊?

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羣鹹”包括誰啊?(註釋)這些人都是些什麼人,其中都是些有名望的大家所以説是“羣鹹”。

接下來看,“流殤曲水,列坐其次,絲竹管絃,暢敍幽情等”的註釋。(絲是弦類竹是管類的)

“是日也”判斷句(是 代詞)天朗氣清就是天氣清朗。

“惠風”解釋,(暖風薰得遊人醉,只指杭州當汴洲〈南宋 林升〉)所以只有春風才算得是惠風,和風。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兩個句子駢散結合的好句(提問翻譯)

向上可以看到(學生答)(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向下有崇山峻嶺等,王盡收眼底能不發出“信可樂也”嗎?

五、第二段

接着看下一段,古代文人集會多儒墨客在集會上留下千古詩篇。我們看在盛宴過後王發出怎樣的感慨?

第一段描寫宴會是如此的快樂、自在、酣暢、淋漓。為何這段卻讓我們咀嚼到痛感呢?其實“好花不常開”人也一樣,曲終人散都會有傷感存在,這是作者自然情感的流露。

古人講究起承轉合的模式那麼這裏體現在哪呢?(提問)(仰觀句與夫人句)作者生活的年代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插入)

“靜,躁”兩種生活態度的句子(提問)由此有了三種人生的感覺。

欣於所遇(快然自足)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所以感慨系之,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豈不痛哉”。

六、第三段

本文的前面兩段分別講到了“樂”“痛”,那麼接下來作者的感情會有怎樣的延伸轉變呢?現在我們看下第三段。

很多人都説這段以“悲”為感情基調,那麼到底是不是呢?(請位同學朗誦一下這段,其他同學認真感受作者的感情。

從文中哪可知“悲”呢?(提問)(“悲夫”)

好我們來具體感受一下:“每覽”句,每看到古人對死生髮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樣感觸相合,我就為此悲傷感歎,也説不出是什麼原因。

“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樣相合。“契”是古人借貸的一種憑證,我們從它的甲骨文字形可以一目瞭然。(寫出甲骨文 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兩半合起來就是憑驗)

“固知”句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説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説法是妄造的。“一死生”把死生看作一樣,“齊彭殤”把長壽和短命看作一樣。這裏“一”“齊”是同義詞,都是把 **看作一樣“的意思。

“一 齊“都是莊子的看法,“彭祖”解釋(活到3800歲懂得養生之道所以把他當作長壽的代名詞。

接下看下兩句“後之”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

“雖世”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人們的思想情趣一樣的。

“其致一也”(提問致的用法)(情趣 情致)

“後之”句,讀這詩集也將有感於死生這件大事。

通過初步瞭解我們知道這段的主要思路是這樣的:首先,作者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的深入書寫,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我們知道在東晉很長時期裏,士大夫普遍情緒蕭條、不思進取,作者藉此批判他們的消極思想。這充分體現王抗拒人生虛幻執着努力,隨後發出“後之視”的感歎。

接着交代作品的成因“後之覽、、、”總結全文。綜觀全段,顯然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歎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他的精神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七、課文總結

同學們,剛才咱們已經用了將近一節課的時間學習《蘭》這篇文章,在這節課即將結束的兩三分鐘的時間裏,我們再來體會一下這千古傳誦的奇文帶給我們心靈上的美感。

《蘭》它只是一個序,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正文之前。他分自序和他序,(板書)

所謂自序就是作者自己寫的,介紹成書的原由,目的,和經過(板書)

問:《蘭》是自序還是他序?

顯然,在這篇自序裏,王説明了寫書的緣由,目的,經過。請大家思考一下,在文中哪幾句話寫出了這三個要素?A同學,請你説一下他的成書原由(會於會集山陰之蘭亭。

那他的目的又何在呢,B同學,請你回答一下(後之覽者,亦,)好,請坐

C同學,請你説一下他的成書經過(故列敍時人。)

好,大家回答的都很好

序這種文體,既可議論,也可敍事,即借題發揮,王由文人在一起吟詩作賦的樂筆鋒一轉,寫到對人生態度思考的痛,既而寫到成書的悲。可以説,這三種思想感情情緒是越來越低沉的,但思想深度卻是逐漸升高的,因而顯得立意高遠。大家想想,為什麼在常人眼裏一次無限愉悦的聚會,王會想到人生態度的悲呢,這種悲有從何而來的,這種悲是不是就是悲觀悲歎呢?顯然不是,大家知道,王生活在國事日漸衰落的東晉時代,那個時代,士大夫們崇尚老莊思想,意志消沉,不求進取。這讓王感到悲哀,他會悲歎。但這種悲歎正是他曠達性格的反映,正因為他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充滿了追求,才會對庸庸碌碌的歲月的流逝產生悲歎。歷史上悲歎人生的往往是那些富於創造價值的傑出人物,你比如説三國時的曹操,他在他的餓詩中寫到:人生幾何去日苦多,對酒當歌,譬如朝露。讀起來,讓你覺得對人生充滿了悲涼的意味,苦長樂短的哀愁,但是,你是不是説曹操就因此而成為庸庸碌碌的平庸之輩呢。顯然不是。這些例子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舉不勝舉

文章最後一句寫到: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應該是後之覽者,老師希望大家學完這篇課文之後,結合一下歷史上的人物,思考以下自己的餓人生,怎樣看待你的餓生命,對待你的生活。我們説,當一個人開始學會思考的時候就意味着他開始成熟了。在座的同學們,你們思考過這些問題嗎,你們要怎樣對待你的有限的生命呢,想重於泰山還是要輕於鴻毛呢,你們要在庸庸碌碌中悲歎歲月的流失還是要對酒當歌,意氣風發的建功立業? 好今天的課就到這裏了,下面做下課堂測驗

八、隨堂測試

學習文言文,主要學習它的字、詞、句。也就是字音字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我們剛學習完〈〈蘭〉〉接着我們做幾道題來温習一下:(練習)

通過對這篇的學習,我們感慨於死生之大,彷彿把心融入了作者飛舞的書法中,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能多看多想,有隻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的豐盛,正如今句話説的好。“我們可以活的平凡,但不可以活得庸俗。

好,我們這堂課到此結束,下課。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篇二

【課前梳理】

《蘭亭集序》以前在教學的過程中接觸過,而且有相應的書法方面的總結,知識上是基本夠用的。主要是要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擺脱以前以翻譯為主的套路,在課堂上建立文本與學生生活的聯繫,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來輔助教學,從而加深對文本的認識。

開頭的部分(頭兩段),可以從學生的“聚會經歷”入手,即生活中的感受會有哪些?一次成功的聚會所要具備的因素有哪些?時間、地點、天氣、人齊、環境、活動、感受等等,那麼這樣一來課文的內容就不是很難懂了。

第三段是作者進一步展開論述的部分,是一種普通人感情變化的規律,即不同的人都能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得精神上的愉悦,然而“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美時易逝,美景難留,不能不引起人的傷懷感歎。由美好的短暫過渡到人生的短暫,是一種必然的發展。

第四段中。可以考慮由“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引發學生對生死價值的思考。可涉及生命長短以及生命的價值等方面的內容。可作為參考的資料,《有的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強調對生命的感悟與思索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經歷,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從生到死的過程,也就不能不為王羲之的文章所感動。因為這個話題是一個人類永恆的話題。

整體上看這片課文的教學要求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通過與學生生活經歷的聯繫初步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能力,進而啟發學生進行人生的思考,喚起學生的生命意識,為若干年後學生可能清醒完整地進行自我觀照做一點兒準備。

【教學設想】

用時兩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王羲之在文中所表達的情感變化。

2、學習本文的記敍方式。

3、引發學生進行人生思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學生自讀、齊讀

三、以“聚會”的經歷和關鍵詞語指導學生分析文章脈絡

四、引發思考

【課堂簡述】

第一課時

一、由“墨池臨書”和“入木三分”導入

二、學生自讀,指導誦讀

三、比較下面兩種表述順序的不同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明確詩詞在表達上的交錯與跳躍,與正常記敍順序的不同。)

四、要求學生誦讀課文時瞭解文中記敍的聚會過程,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明確誦讀時要培養節奏感有利於背誦。

二、由學生聚會的經歷引導學生分析課文。

沿用詩歌單元中接觸過的“以詞達意”的方法抓住表達情緒的關鍵詞“樂”逆向逐步推出“天氣好”、“活動好”、“風景好”、“人多且好”。明確讀者的分析過程可以順着作者的敍述過程也可以是接近於逆向的過程。

三、後面兩段中的關鍵詞語

表層現象:“欣”“倦”。

感情變化:“痛”“悲”。

結合學生的交友經歷理解不同的性格、不同愛好的人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在所獲得愉悦感上是相同的。引托爾斯泰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強調對愉悦感的認同。但快樂是短暫的,如曇花一現,經歷快樂的人難免會感慨它的短暫(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由而引申出人生的短暫(過渡自然而深刻)進而引出“生死”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課後反思】

1、學生還沒有從過去的逐句翻譯的文言文教學套路中走出來,缺乏對誦讀感知重要性的認識,還需要慢慢調整。

2、沒有涉及王羲之的經歷以及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靠放到後面“梳理探究”中《優美的漢字》部分再詳加講解。

3、回辦公室的途中,突然想到這片文章和在思維結構上同魯迅先生的《燈下漫筆》十分相似,都具備“生活事件”──“初步感受”──“思考拓展”的過程。以後在指導寫作時可以使用。另外,這篇文章是一篇“起承轉合”結構絕佳的範例,以後也可以用得上。

【授課隨筆】

讀書的時候搖一搖

“一邊搖頭晃腦,一邊讀書”這個情景我們大多會在反映私塾時代的影片內見到。魯迅先生也曾經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繪過那位壽鏡吾老先生在讀“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時表現出來的樣子──“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着,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在過去的理解中,凡是搖頭晃腦讀書的人都會被看做是死讀書和讀死書的腐儒,是可以取笑的對象。

今天,指導學生讀《蘭亭集序》要讀出古文的節奏時,突然感覺搖頭晃腦並不是沒有作用,因為在動態之中可以還原白紙黑字的語氣語感,文字隨着語音的抑揚頓挫和頭腦的晃動,變得可知可感!而且正因在動所以很難出現走神的現象,可以使得注意力更加集中。原來搖頭晃腦讀書法是一種沉浸式的讀書方式呢!

在現在提倡的教育理論中有一種加德納提倡的多元智能理論,説每個人至少具備七種智能: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係智能、內省智能。而這幾種智能是互相支持和互相補充的,正因為這樣,所以高中的老師可能都會感到在高三時男生比女生容易出成績,究其原因可能是男生通過經常性的運動在體能和身體運動智能上優於女生的緣故。

不過在這裏我並不想討論這個理論的源頭與應用。只想拿它來參照一下“搖頭晃腦讀書法”都調動哪些方面智能,在我看來這種“陳舊”的讀書方式,起碼調動了三種:語言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換句話説,我們以前知道內容決定形式,現在也知道了形式也是內容,那麼這種“搖頭晃腦讀書法”也許就是“動腦”的表現呢。

《蘭亭集序》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文章寫景言情時的重點文言詞語,感受文字之美。

能力目標理解作者情感變化及暗含的生命哲理,欣賞文學之美

情感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人生觀,領悟文化之美。

教學重點:

文本的情感脈絡與滲透的生命價值觀。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痛”與“悲”

教學方法:

朗誦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蘭亭集序》背景音樂、《生命的感動》視頻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情境創設:

背景音樂《平湖秋月》,課件背景,高天,蘭亭課題

01

導入:播放視頻《生命的感動》

剛才視頻的標題叫《生命的感動》,畫面中的無臂少年叫劉偉,他用雙腳演繹了生命的精彩。

其中的一句“要麼死,要麼精彩的活着”讓人震撼。

1600多年前,也有這樣一個人,在一次蘭亭集會上,藉助一篇序文,以超越歷史的眼光審視生命。

他是?(王羲之)。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蘭亭集序》。看看他眼裏的生命及對生命的思考。

02

誦讀,體會文本之美

1、疏通字詞字音,大家預習過課文,是否還有誦讀或者字詞句特別理解困難的地方。

2、《蘭亭集序》全文只有324個字,可是預習中我們會發現,文字中情感跌宕起伏,作者在文中有哪些情感變化?找出關鍵句,簡單講解(板書:樂痛悲)

3、王羲之為我們留下了千古美文,哪位同學願意用你的聲音為我們留下一段難忘的回憶。

注意情感變化,學生範讀。(配樂)

03

品讀,“蘭亭之樂”中感受生命的活力

王羲之告訴我們蘭亭修禊,信可樂也。蘭亭之樂,樂在何處?

為讓大家理解文本,老師設計了一個小小的活動。

活動1:女生讀一二段,男生在句號後加“信可樂也”

品味樂在何處?

找到所寫內容共同點:充滿生命的活力(板書)

04

品讀,“蘭亭之痛”中審視生命的無奈

師:沐浴在三月暖和的春風中,王羲之遠望高山,近觀竹林,徜徉山水,感受到天地萬物充滿生機與活力,真是一件樂事,就如今天我們有緣相聚在這個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共享蘭亭之美,信可樂也。可是下課後呢,再以後呢?美好就只能在回憶裏。王羲之從生命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於是有了“痛”。下面我們一起用填句子的方式來品味“蘭亭之痛”

活動設計2:填句

歸納:由——(原文)———,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於是產生了痛感。

明確: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過程的短暫,於是產生了痛感。

由況修短隨化,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長短的被動,於是產生了痛感。

由終期於盡,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結局的悲劇,於是產生了痛感。

師:面對滿眼充滿生機的自然生命,王羲之想到了生命的短暫,長短的被動,結局的悲劇這些無奈的現實,不禁“痛”從中來,“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板書:生命的無奈)

有感情地齊讀第二段。

05

品讀,“蘭亭之悲”中領悟生命的困惑

第四段中一聲“悲夫”讓我們頓時感受到王羲之心中沉甸甸的“悲”感,他到底為誰而悲?悲什麼?緣何而悲?悲的結果怎樣?接下來,我希望大家聯繫前後文,認真思考討論“悲夫”前面的文字。

活動3:研討

王羲之為誰而悲?悲什麼?緣何而悲?悲的結果怎樣?

明確:為誰而悲?昔人、時人、後人

悲什麼?生命的短暫,生命的困惑

緣何而悲?(社會政治背景)

悲的結果怎樣?留下美文“故列敍時人———”。齊讀

小結:其實在老師看來,“悲”字的構造告訴我們,非心所願即是悲,違背心願,故而傷心,想青春永駐,可朝如青絲暮成雪。明明知道生命短暫,可又無可奈何,大家想想,無論古人今人來人,哪個人心中不藏有這樣的困惑,這樣的傷悲呢?(板書:生命的困惑)

《蘭亭集序》 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知識:瞭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的意義。

能力:

1、理清課文內容層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情感: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於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教法設計

1、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可採取聽讀、範讀、齊讀、個人讀、分組讀形式)讀到情隨聲出,自然成誦。

2、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所以強調課前預習。預習要求:

(1)反覆朗讀,參照註解,初步理解文意,掃除閲讀障礙。

(2)提出疑難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東晉時人評論其書法筆勢為“飄如遊雲,矯若驚龍”,意思是像浮雲一樣飄逸,像驚龍一樣矯捷。筆墨是一個人才情氣質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這些線條可以説是魏晉時代風貌和氣度的形象再現。下面,先讓我們瞭解一下他的作者,請學生讀註解

1(解釋為何是唐摹本:因唐太宗生前太喜愛這帖,死時把它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於世)那麼這篇作品其文學內藴如何呢?悠悠千載之後,我們只能從序文本身去探究了。(板書文題)

範讀。全文共有三段,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字眼。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王羲之的情感世界。第一段共有五句話,主要記敍了什麼事件?作者三如何記敍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的?

(請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話,然後概括出每句話的要點。)

請摘錄本段寫景句,體會作者寫景狀物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蘭亭地處“會稽山陰”,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主體是山水。其山如何?“崇”與“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賦予山嶺盎然生氣;其水如何?“清”與“激”亦為本色形容,而“映帶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飛動。王羲之筆下寫竹,只言其修而棄其綠,寫水,只言其清而棄其碧,色調的淡雅。再看天氣,“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天宇清朗,和風吹拂:在這裏沒有“草長鶯飛”春意鬧,也沒有“奼紫紅開遍”的豔麗,只有清風拂面,水聲泠泠;在這裏物我同化,是非頓消,心境澄明。信可樂也,更樂的是可以與知己好友品酒論詩,盡情抒發內心的情思,歡聲笑語,久久不絕,以致感到人為的管絃之聲亦屬多餘了。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賞心悦目,他如何表達?

明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指起頭來看到宇宙的廣大,低下頭看到萬物的繁多,藉此來放開眼界,舒暢胸懷,盡情享受耳聽和眼觀的樂趣,真是快活啊。)

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是極視覺之娛;竹木蕭蕭,流水潺潺,是盡聽覺之樂。信可樂也。

小結一下。

王實甫的《西廂記》裏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悦事誰家院”,説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文段共六句話,四美俱全,五美齊臻,足可樂也。作者在此段中極力營造素淡、雅緻的格調,即使喜悦,也不過分顯露,可以説是作者從容淡雅的心境所致。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會發出豈不痛哉的感慨呢?

作者緊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生死重大問題展開議論,抒發感慨。

由樂轉悲,看似突兀,卻也順理成章。(幻燈補充資料)

作者由眼前的蘭亭相聚的歡樂,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處的情境: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情隨事遷,喜歡的會不再喜歡,擁有的會不再擁有,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進而想到生命短暫,深切感悟到,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終究會曲終人散,面對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由生離到死別,自然樂極而生悲,令人痛心。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在這個古今人共同面臨的無奈面前,作者不由發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感歎。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誦第二段的內容,注意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下面請學生朗誦第三段,注意思考兩個問題。

1、“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編集《蘭亭集》的由來是什麼?目的又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

1、東晉時人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意志消沉,不求進取,認為人生無常,生死等同。(出示幻燈片)先概括東晉時期的這種風尚,再談為何會有這種思想。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

2、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為使後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後之覽者”也會“有感於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後人有感串聯起來,既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説明了編集的目的。也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的深處,由己悲人,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無常之同的理性思考,這種深刻的“千古同悲”讓我們從感傷的背後,發現了作者對短暫生命的珍惜。正如文中所敍,既然人生如此短暫,此次聚會的有關情景就應記錄下來,能使後人瞭解今人的情懷,也感觸到我的情志。

下面就讓我們把全文集體朗誦一遍。

討論: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起一場關於《蘭亭》真偽問題大討論。他認為字體、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為悲痛,悲得太沒道理了。你認為呢?

由樂轉悲,看似突兀,卻也順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蘭亭相聚的歡樂,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處的情境: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情隨事遷,喜歡的會不再喜歡,擁有的會不再擁有,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進而想到生命短暫,深切感悟到,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終究會曲終人散,面對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由生離到死別,自然樂極而生悲,令人痛心。

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

教師補充:古希臘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在其《歷史》中提供了一個很有説服力的例子。偉大的波斯王克謝爾克謝斯,率領波斯歷史上最大的一支遠征軍向希臘進軍,在阿比多斯海灣,他檢閲全軍。他的陸軍遮天蔽地,他的水師佈滿海灣,他感到榮耀,感到幸福。但隨後他又傷感起來,而且潸然淚下,對他叔父説:“當我想到人生短暫,想到再過一百年後,這支浩蕩的大軍中沒有一個人還能活在世間,便感到一陣突然的悲哀。”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描寫聚會歡樂後轉入悲傷的,典型的有: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羣臣對飲,自作《秋風辭》,也説:“歡樂極兮哀情多,小壯幾時兮奈老何!”道出了這種現象的正常和普遍。

討論: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

1、這是悲觀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論老之將至》中,也將生死這個永恆的主題昇華到了壯闊高遠的境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後熱烈地衝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平穩了。最後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後便毫無痛苦地擺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存在下去。

2、第二種觀點:這種悲哀,這種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並不必然導向消極悲觀。性格剛強的曹操同樣有“人生幾何”的感歎,但是它最後導致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天下的豪情壯志。《蘭亭集序》在憂生歎逝中包含着對美的幻滅的悼惜,它否定老莊“一死生,齊彭殤”,認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應做點事,不應空談玄理,表現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本文第一段,從作者對蘭亭盛會的描述中不難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第二段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打法感慨,但字裏行間暗含着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這在玄談盛行的東晉也是難能可貴的。

引申拓展:需要説明的是,對死亡的恐懼和憂慮,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莎士比亞的《王子復仇記》中有名的一句台詞“生還是死,是一個問題。”

“人生苦短”又是我們古人難以解開的心結。(出示幻燈片)《古詩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漢武帝有“少壯幾時奈老何”的慨歎;李白也曾感慨“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天地是萬物的旅舍,光陰是百代不停的過客,而浮蕩不定的人生像一場大夢,能有多少歡樂?);蘇軾也感慨“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但陶淵明“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無不表達出了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魯迅先生於“絕望和深淵”中“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為中華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樑,他們在經受着人生侷限性的同時,依然努力地創造出了瑰麗的生命華章。

講了那麼多古人的看法,下面請大家來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驗?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自然不可逆轉,就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之旅也努力書寫生命的華章。

教學雜談

〖“大語文”閲讀與“大語文”作文〗

藝術欣賞“大語文”閲讀的有效延伸”。藝術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我們所説的藝術是指除了單純以文字表達思想、情感以外的一切藝術門類,包括戲劇、電影、音樂、書法、繪畫等。藝術是人類精神的家園,這些門類是閲讀教學的有效的一翼,學會對藝術的欣賞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藝術不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有效延伸,也是閲讀教學的重要構成。

現代音像技術的發展,把各種藝術引向課堂己便得非常便捷。藝術欣賞和文本閲讀相結合,經典視象和經典名著同時進行,這不僅會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增加閲讀想象的真切感受,同時也會激發學生的創造。比如我們在教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時,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讓學生欣賞其書法藝術,這對了解其文本內涵,培養學生純正的文學情感,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單純的音樂、繪畫、電影等藝術欣賞,同樣應作為“大語文”閲讀的重要構成。

〖創新是語文教師的靈魂〗

在20xx年德州市教學能手比賽時執教的王羲之《蘭亭集序》,不僅引領學生感受作者面對生命短暫而抒發的“樂──痛──悲”的情感跌宕,而且從文化、生命、民族的視角探討了對生命的敬畏以及人生價值問題,這節課既把握了文言文教學的基礎性,又給學生思想情感的薰陶和美的淨化,受到了在評委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生活──語文教學的引領者〗

新課程以全方位的視點,到倡導大語文觀,走大語文路,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精神底子”。奠定一種讀書的境界,這境界就是語文知識從生活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王國維把讀書分為三種境界,“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詩詞的境界,是讀書的境界,又是生活的境界。

宋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裏感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精神的凝結;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長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勝”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頓悟;王勃在《滕王閣序》裏悵然:“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是一種放眼宇宙,辨識有窮與無窮之間哲理的偉大胸懷和氣魄;蘇軾在《赤壁賦》中喟歎“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在有限與無限之間徹悟了生命的本源。毛澤東説“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一種宏偉志向,又是語文與生活水乳交融的情狀,這境界又讓人聯想到語文教學“問渠那得清如惟有源頭活水來”,對語文的追尋,對生活的追問,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語文是生活精髓的提煉,生活是語文的反光鏡。

教學思路與教後反思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新教材的編寫提出瞭如下要求:“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於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山東人民版高中語文新教材根據這一要求,加大了選文中古代優秀文學作品的比例,這對於提高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學生的傳統文化積澱有很大的作用。在這樣一種新的形勢之下,如何有效地開展文言文教學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於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為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這種教學方法並不是不受學生歡迎,不少學生還很愛聽老師“侃”,但這種做法卻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捨本逐末”的尷尬。

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四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

《蘭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寫景語言簡潔,議論語言深刻。作者藉助富於韻味的文言語言,極富魅力地表達了當時人們的生存體驗。考慮到公開課的時間因素,我把這節課的誦讀設計為四步:

第一遍誦讀:

聽錄音,小聲跟讀,完成以下任務:

1、邊聽邊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

2、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後討論。

第二遍誦讀:

自由誦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説喜歡的理由。

第三遍誦讀:

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誦讀:

帶着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苦、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為何而悲?

這樣,讓學生帶着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採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後,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比如實詞的意思,這節課中,有學生不懂“俯察品類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學生告訴了她自己總結的規律:文言文句式整齊,通過和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中“仰觀”二字對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虛詞的用法,如果讓教師來講解“也、哉、夫”表達不同語氣的知識,哪裏比得上在誦讀中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説,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一把重要的鑰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鑰匙。學生在誦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就能夠增加積累,就能夠形成語感。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為時間原因沒有展開更充分的誦讀活動,如果學生在這節課中能夠當堂背誦全文,那麼,即使沒有分析其中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節成功的“文言課”。

另外,新課標強調從歷史發展和現代觀念兩個角度評價文章內容,積澱文化底藴,汲取民族智慧,所以,分析王羲之的人生觀,也應該是學習本文的一個任務,但這隻能是一個次要的任務,是建立在對文本的充分理解基礎上的任務。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能借助註釋掃清文字障礙並積累自己認為重要的詞語句子;能就本課的文言知識提出質疑,通過質疑解疑理解課文。

2、能力目標:

能就本課提出問題並在積極參與討論中解決問題。

3、情感目標:

通過討論和老師的引導能體會作者“積極追求,有所作為”的樂觀情感。

【教學重點】

質疑解疑討論過程。

【教學難點】

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教學設想】

1、利用南海教育信息網資源加大教學容量一課時完成。

2、佈置學生課外蒐集有關王羲之的信息幫助理解課文。

3、本文在字面上雖然難度不很大,但作者借序抒情的行文及抒發的人生感慨較虛,理解起來難度很大,故課堂上主要採用質疑、討論、教師引導的方式,必要時老師講解。

4、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工具】

電教設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與王羲之有關的信息。)

二、朗讀

1、配樂範讀:

要求學生注意聽清讀音、節奏、語氣。

2、配樂齊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語氣。

3、學生大聲自由朗讀。

三、學生質疑

(可能比較“散”)

學生質疑。

學生解疑,學生不能解決的疑惑老師引導解決。

四、老師質疑

(起“聚”的作用)

1、全文共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

(分別用六個字概括)

明確:第一段:記敍蘭亭盛會。

第二段:抒發人生感慨。

第三段:點明作序目的。

2、翻譯第二段中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説説作者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慨呢?

3、第三段作者“悲”什麼?簡要説明理由。

明確:“痛”歡樂易逝,時光易逝。“悲”後之視今,猶不能喻之於懷。

五、討論

1、這是一篇書序,文中有些話説明詩集的由來,有些話説明編集的目的,試一一指出並説説作者行文的巧妙之處。

明確:

“修禊事也”“羣賢畢至”“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這些內容都是根據書序體裁的要求寫的,文章首尾圓合,自不用説,重要的是,作者善於借題發揮,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這與寫什麼文體就要像什麼文體,並借一種文體抒發感情或表達觀點的大學聯考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2、你最喜歡《蘭亭集序》中哪些語句?簡要説説原因。

六、堂上練習

1、解釋下列多義詞: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 )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 )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 )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 )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 )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 )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 )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 )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 )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 )

2、下列句中加粗字與“夫人之相與”的“夫”用法相同的是( )

A、一夫不耕,或受之飢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夫戰,勇氣也

D、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

3、下列各組中加粗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亦足以暢敍幽情/怡然自足

B、引以為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C、或因寄所託/不如因善遇之

D、雖無絲竹管絃之盛/雖趣取萬殊

4、下列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少長鹹集(都)

B、又有清流激湍(水)

C、俯察品類之盛(品行的種類)

D、曾不知老之將至(竟)

5、下列句中加粗詞與“信可樂也”的“信”意義相同的是( )

A、欲信大義於天下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半封京信半題詩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瞭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的意義。

2、能力目標:

品味文中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理清課文內容層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3、情感目標:

欣賞文中描繪的自然美,學會關愛自然,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設想】

1、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

要多讀(可採取聽讀、範讀、齊讀、個人讀、分組讀形式)讀到情隨聲出,自然成誦。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強調課前預習。

預習要求:

⑴反覆朗讀,參照註解,初步理解文意,掃除閲讀障礙。

⑵提出疑難問題。

3、設計多媒體課件,將書法作品、圖片、板書等用幻燈片形式展示。

4、安排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之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知道唐太宗嗎?他在臨死之前淚流滿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為創立大唐,歷盡艱辛,而今天下託付給你,我也放心,父王只從你這裏要一樣東西。”哪位同學知道他要什麼?對!他説:“我所要的‘蘭亭’真本,可與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點頭答應了,太宗也就一命嗚呼,氣絕身亡。王羲之遺世的最佳書法珍品,就這樣葬入了昭陵了。此後傳世的“蘭亭”是被蕭翼從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禪師的弟子辯才處騙得送入太宗祕庫之後,遴選善書的歐陽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臨摹之作。

同學們可以欣賞《蘭亭序帖卷》(打出“蘭亭”帖幻燈片)。你看,這裏每個字都孕育着生命,疏處不嫌其疏,密處不嫌其密,通篇看來,結構嚴密,渾然一體。東晉時人評論王羲之的書法筆勢為“飄如遊雲,矯若驚龍”,意思是像浮雲一樣飄逸,像驚龍一樣矯捷。你看了是否也有這種感覺呢?中國人是形式美最發達的民族,篆、隸、行、草、山水、花、鳥、玉器、陶瓷、亭台、園林無一不表現中國人對形式美特殊的敏感,我們應該學會欣賞這種美。這篇《蘭亭集序》不僅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登峯造極的佳品,也許你們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國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四字,文詞優美,言簡意深。在這裏,筆墨光澤與內涵文采交相輝映,珠聯璧合。

二、朗讀

1、教師範讀全文。

(學生用心體會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並注意重要字詞的讀音)

2、正音。

(請一組同學依次念,教師隨時訂正讀音)

多媒體顯示:

癸丑(guǐ )會稽(kuái jī )臨文嗟悼(jiē)流觴曲水(shāng)曾不知(zēng)修禊(xì)放浪形骸(hái)遊目騁懷(chěng)齊彭殤(shāng)趣舍萬殊(qū)

3、全班齊讀全文。

(思考本文作者的感情變化)

三、講讀第一節

1、請一生讀第一節。

2、教師指導朗讀:

“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節敍述平穩,讀時語氣可以舒緩些;至“羣賢畢至,少長鹹集”,短截警拔,節奏放明快些;而後“此地有”以下,又變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頓,然後一氣流轉而下。讀時要有節奏感、音樂感,保持從容蕭散的儀態。

3、全班齊讀第一節。

4、分析:

教師問:“第一節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信可樂也”。

教師問:那麼樂從何來?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明確:王實甫的《西廂記》裏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悦事誰家院”,説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樂也。

⑴良辰:

暮春之初。農曆1、2、3月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記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幾位學生一起談論志向問題。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説:“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詠而歸。”曾皙的春風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讚賞。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説:“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又是一個多麼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⑵美景:

蘭亭地處“會稽山陰”,即當時的會稽郡山陰縣距離城西二十餘里有個名蘭渚的勝境,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主體是山水。其山如何?“崇”與“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賦予山嶺盎然生氣;其水如何?“清”與“激”亦為本色形容,而“映帶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飛動。再看天氣,“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天宇清朗,和風吹拂:在這裏沒有“草長鶯飛”春意鬧,也沒有“奼紫紅開遍”的豔麗,只有清風拂面,水聲泠泠;在這裏物我同化,是非頓消,心境澄明。信可樂也。

⑶樂事:

指什麼?明確“修禊事也”。當地風俗:這一天人們無論貴賤老幼,都要到河畔、溪邊,用涼水洗臉,意即滌除塵垢,以驅除不祥,祈求安福。當時王羲之正任會稽內史(相當於太守),他邀集司徒謝安、司馬孫綽等詩人名流以及兒子微之、操之和十歲的獻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謂“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杜枚詩云“大抵南朝多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這裏“羣賢”不是浮泛奉承之辭,他們熱愛自然,輕忽世俗得失人為禮儀,有高遠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諸子與己意氣相投。有道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否則,雖有良辰美景也不足為樂。

當然更樂的事不在修禊,而在於作曲水流觴之飲。請將他們的賦詩的一句找出來齊讀: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

請同學們對照註解來看這句話:

譯文:引(清流、激湍)作為流送酒杯的環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邊(拿着流到身邊的酒杯飲酒),雖然沒有吹拉彈唱的熱鬧場面,但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夠盡情地抒發內心的情思了。眾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盡情盡意,歡聲笑語,久久不絕,以致感到人為的管絃之聲亦屬多餘了。

(多媒體顯示:明·文徵明·流觴賦詩圖)

⑷賞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賞心悦目,他如何表達?

學生讀:“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譯文:指起頭來看到宇宙的廣大,低下頭看到萬物的繁多,藉此來放開眼界,舒暢胸懷,盡情享受耳聽和眼觀的樂趣,真是快活啊。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是極視覺之娛;竹木蕭蕭,流水潺潺,是盡聽覺之樂。但最令人快樂的還不在於此,是什麼/是遊目騁懷。如何理解“遊目騁懷”?

請學生回答。

教師明確:遊:魚在水中叫遊,人自由在地觀賞也是遊,如遊覽;騁:馳騁,自由奔放的聯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時空的侷限。我們在仰觀俯察的時候,也是遊目騁懷的時候,我們是超脱的空靈的美妙的,我們觀察,最後落實的是娛樂,表現的是熱愛現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發自己的情懷,這便是所謂山水詩的興起了。這種娛樂式的交流,正開始於魏晉時的文人,從他們的開始,自然已不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了,而是可娛可樂,可歌可詠的了。所以王羲之筆下寫竹,只言其修而棄其綠,寫水,只言其清而棄其碧,這是色調的淡雅。蘭亭宴集,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臻,但這種愉悦之情僅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筆勢始終從容,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鑑貴重”(《世説新語·賞譽》)的情性的體現。

四、學生齊讀第一節,背誦

五、佈置作業

1、預習二三節,翻譯以下句子: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2、學生提出疑難問題,教師整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梳理本文重點字詞,正確理解作者轉樂為悲的情感,認識作者觀點的積極意義。

一、梳理字詞

多媒體顯示:

1、請學生回答加粗字含義: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表示抬頭與低頭的動作。

俯仰: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周旋。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舊跡: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很短。

所以:

所以遊目騁懷,是以極視聽之娛:用來……,表憑藉。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的原因,表原因。

雖: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雖然。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縱使、儘管。

之:

所之既倦:往、到達、往到。

感慨系之矣:代詞、它。

宇宙之大,品類之盛:定語前置的標誌詞。

後之視今:取消句子獨立性。

形骸之外:的,助詞。

2、請學生翻譯下列句子: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明確: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説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説法是妄造的。

二、同桌互讀互聽二三自然段,然後全班齊讀

三、討論

1、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起一場關於《蘭亭》真偽問題大討論。他認為字體、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為悲痛,是悲得太沒道理了。你認為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明確: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

教師補充:古希臘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在其《歷史》中提供了一個很有説服力的例子。偉大的波斯王克謝爾克謝斯,率領波斯歷史上最大的一支遠征軍向希臘進軍,在阿比多斯海灣,他檢閲全軍。他的陸軍遮天蔽地,他的水師佈滿海灣,他感到榮耀,感到幸福。但隨後他又傷感起來,而且潸然淚下,對他叔父説:“當我想到人生短暫,想到再過一百年後,這支浩蕩的大軍中沒有一個人還能活在世間,便感到一陣突然的悲哀。”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描寫聚會歡樂後轉入悲傷的,典型的有: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羣臣對飲,自作《秋風辭》,也説:“歡樂極兮哀情多,小壯幾時兮奈老何!”道出了這種現象的正常和普遍。

2、那麼作者悲從何處來呢?

學生回答。

教師明確:

其一,人生如白駒過隙,美好卻短暫。一個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會上,好靜者常在內室清淡佛老,好動者喜愛縱情山水,遇上喜歡的事物就心滿意足,因快樂而忘了憂愁,竟然“不知老之將至”。

其二,來自生命本體的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當人們“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轉眼之間,“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這就是説,人的慾望,人對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變的,得到的東西即使很好,很快也會厭倦,感慨也隨着產生了。

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時間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劇變化,更顯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更何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生命最終要歸於毀滅,這可以説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之大患啊!悲來自對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對時間的無情的恐懼。

3、這一節作者的悲歎與上一節的敍事有何聯繫?

明確:第一節寫行修禊事,是為了祈福消災。人生最大的福莫過於健康而快樂地活着,最大的災莫過於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東西包括生命本身,隨着時間的流逝總要歸於消亡,於是便產生了濃濃的惆悵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4、作者的這種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

學生回答可以有多種答案。

參考意見:

⑴這是悲觀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論老之將至》中,也將生死這個永恆的主題昇華到了壯闊高遠的境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後熱烈地衝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平穩了。最後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後便毫無痛苦地擺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存在下去。

⑵第二種觀點:這種悲哀,這種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並不必然導向消極悲觀。性格剛強的曹操同樣有“人生幾何”的感歎,但是它最後導致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天下的豪情壯志。《蘭亭集序》在憂生歎逝中包含着對美的幻滅的悼惜,它否定老莊“一死生,齊彭殤”,認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應做點事,不應空談玄理,表現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而他的天機流佈,挺然秀出的書法藝術在一定意義上可視為這種努力的結果。所以讀它時,我們要從感傷的背後,發現作者對人生、自然的執著和熱愛。這樣就與上的樂生之旨契合無間了。

3、作為書序,作者行文有何特點?

明確:文章先敍蘭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羣賢畢至”,即説明了作詩緣由,又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描寫了作詩時的情形,可見《蘭亭集》是一部遊宴詩集,結尾以“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説明成書經過,又以“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指出本書的意義。這樣,結尾回到蘭亭宴集收筆,行文舒捲自如,辭氣暢達。

四、朗讀全文,背誦

【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良辰:暮春之初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美景: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風物之美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樂

樂事:羣賢畢至少長鹹集人物之盛

曲水流觴暢敍幽情吟詠之雅

賞心:仰觀俯察遊目騁懷視聽之娛

其一:人生美好卻短暫

其二:生命慾望永不得滿足悲

其三:時間無情,生命終歸於毀滅

【資料集萃】

1、王羲之(321~279)字逸少,東晉琅邪人(現山東省臨沂縣)。後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世家大族(王謝之家,祖王正,父王曠,曾任淮南太守,善謀略,亦是書家),但性情耿直,嚴守操節。起家祕書郎,後遷參軍,長史。拜護軍將軍,調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在會稽任內適逢災荒,開倉賑濟百姓。因與上司揚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稱病辭職,從此優遊林下,寄情山水,專攻書法。

羲之幼有美名。《晉書·王羲之傳》稱其“幼訥於言,人未之奇”,七歲學書,十二歲時得其父傳授學書筆法。又從衞夫人學書,融匯古今,獨創一家,時人稱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書跡雖為後人摹刻,已非原跡,得羲之筆法神采的,尤以永和九年記蘭亭修禊之《蘭亭集序》為極品,後人尊為行書典範。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因是草稿,無意於求工,故瀟灑自然,點畫富於變化,重字皆作別構,其中尤以二十個“之”字,寫法個個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變化不一,盡態極妍,通篇章法、結構、用筆雖各自稱雄,但互不侵奪,配合默契,顯示出濃軒得體,圓潤流暢,充分表現出晉人蕭散自然的風致,無愧於“天下第一行書”稱號。

2、有子七人,知名者五人: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五藴之、王渙之、王獻之。以第七子王獻之最為突出。父子先後聯輝,後人稱二王,時人稱:“獻之骨力遠不及父,而頗有媚趣”,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歎曰:“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3、人琴俱亡:

王徽之,字子猷,性卓犖不羈,雅性放誕,好聲色。時人欽其才而穢其行。王獻之,字子敬,少有盛名,高邁不羈,雖閒居終日,客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工草隸,善丹青。時二人俱病篤,有術人云:“人命應終,而有生人樂代者,則死者可生。”徽之謂曰:“吾才位不如弟,請以餘年代之。”術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餘,得以足亡者耳。今君與弟算俱盡,何代也!”未幾,獻之卒,微之奔喪不哭,直上靈牀坐,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歎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頓絕,先有背疾,遂潰裂,月餘亦卒。

4、王羲之愛鵝:

⑴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歎息彌日。

⑵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羣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

⑶嘗詣門生家,見杯幾滑淨,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

⑷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其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

──(摘自《晉書》)

5、“一死生與齊彭觴”,語出《莊子·齊物論》:

“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祈)生乎”,“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認為生和死是相對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象細胞的新陳代謝,但他誇大了這個相對,否定了生和死的區別。莊子認為壽命長短相對,故而否定了壽夭的區別,認為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沒什麼區別。但作者在文中引用孔子的話説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別寫古人、今人和後人,無不對生死這一人生大事感慨萬端,對人生無常悲恨不已,既然古往今來人們無一例外都為人生無常興歎生悲,莊子的死生一樣,壽夭等同的説法不是虛妄荒誕之辭嗎?

6、“曾不知老之將至”,語出《論語·述而》: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7、符契:古代朝廷封官、傳命和調遣兵將的憑證,用銅、玉、竹木等製作,上刻文字,分為兩半,各執其一,合二為一方有效。

《蘭亭集序》教案 篇七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並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學要求:

一、導入課文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幅書畫作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王羲之有書聖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二、聽錄音(再出示碑貼全文)

三、自由讀

四、賞析第一段

本文記敍了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讓我們先來看,這是怎樣的一個集會?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

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他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敍幽情,各抒懷抱。

接下來,乘着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歎,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於蘭亭集會的暢快。

五、再讀第一段。

六、範讀第二段,表現了作者什麼心情?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痛”。

作者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相聯。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裏,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

“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講析: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盪的年代,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的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舍萬殊,靜噪不同,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lkkjp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