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理解兒童的行為》讀後感(精選多篇)

《理解兒童的行為》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理解兒童的行為》讀後感

《理解兒童的行為》讀後感(精選多篇)

這是一本幼兒園教師必讀叢書,是早期兒童教育工作者指南,它的內容涉及從出生到5歲左右兒童行為有效管理的問題,所以它同樣適合於年輕的父母們閲讀。

兒童出到到5歲之間具有怎樣的能力發展和侷限呢?兒童在自我發展中如何形成自我和自信心呢?兒童自己如何理解行為的對與錯呢?兒童的自我控制和自的律能力如何發展呢?對於兒童,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期望和目標呢?

通過閲讀本書,讓我清晰的認識到要理解兒童的行為,更重要的是理解引起兒童不適宜行為的原因。我們不能只對兒童的不適宜行為作出反應,我們更不能以簡單粗暴的手段來對待兒童。我們有責任去管理兒童的行為,與兒童溝通,發展兒童的道德和自信心,形成積極的訓練策略和發展目標。

真正要做到有效管理兒童的行為對於早教工作者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我們要實際地評估自己的能力、瞭解自己的侷限之處和在哪些方面學識還不夠。其實,在還沒閲讀此書之間,我一直為班上孩子們形形色色的行為問題所困攏着,有時會深深感受到無耐、脆弱與失敗,《理解兒童的行為》讓我能靜下心來,回憶片段,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發現自己的侷限與不足,幫助我更好地去理解早期兒童的行為管理。相信通過閲讀、訓練、與他人交流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和反省,定可以在管理兒童行為的過程中獲得新的東西,在應對那些個別兒童和特別事件時,可以有更多的辦法和更多的自信。

當我們介入行為管理事件中時,來自菲爾德曼的一些關於該做什麼和不該什麼的建議也許對我們是有幫助的,摘錄下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努力要避免的事情是:

大聲地喊叫和尖叫;

體罰兒童;

權力威嚇;

期待完美;

在公眾面前羞辱兒童或使其難堪;

威脅或許下空頭諾言;

把兒童和其他兒童相對比;

爭吵;

把問題往後推。

努力要做到的事情是:

規則和限制要儘可能地清楚、簡單和短小;

進行個別的紀律約束並保持頭腦清醒;

公平、堅定和親切;

要前後一致;

給予充分的獎勵、讚揚和鼓勵;

預防問題的發生;

立即行動——“多做,少説“

提供選擇並允許兒童體驗活動的過程;

如果一個策略不奏效就馬上使用另外一個策略;

瞭解兒童的發展和所具備的能力;

尊重兒童;

傾聽兒童説話並鼓勵他們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堅持到底;

要態度温和、關切並友好。

第二篇:理解兒童的行為

《理解兒童的行為》之讀後感

《理解兒童的行為》一書。細細讀來,覺得這本書真的很好。它以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為背景,從社會對孩子們提出的更高要求為切入點,客觀地分析了在兒童出現各種行為、特別是各種不適宜的行為時,作為早期教育工作者該如何以適宜的方式來指導和訓練兒童,作出反應,管理好兒童的行為。我是幼兒園老師,理所當然把這裏的“早期教育工作者”主要理解為孩子的父母和幼兒園的老師,而這裏的兒童更多的指向幼兒園的孩子們。

對書中很多地方都有非常大的感觸。

感觸之一:

第三章:培養兒童的自尊心。

“自尊是自我評價的一部分,是一個關於自身價值的主觀的和個人的判斷。”自尊包括三個部分:勝任、控制和價值。

在幼兒園中,我們老師接觸的都是4—6歲的孩子,但自尊不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就不存在。自尊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孩子自尊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那些在他們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成人(即父母和教師)對他們的態度。在現實生活中,每當孩子犯了錯,我們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笨,幹這點小事情都幹不好?”、“你怎麼又把別人的東西帶回家了,再這樣要打你了”……這樣的話語很普遍,也許父母、老師説這些話很無心。但在這樣的話語中,孩子會逐漸對自己作出一個不利又消極的判斷:如自己很笨,不如別人;孩子就會形成自卑感:做事不積極、不主動、對自己總是產生懷疑態度等等,孩子的發展可想而知。

第八章:與兒童的溝通。

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在幼兒園園中,孩子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行為,有適宜的,也有不適宜的。成人有必要針對這些行為,特別是那些不適宜的行為和孩子進行溝通。大多數的成人主要通過語言和孩子進行溝通,在談話中,瞭解孩子的思想、需要,瞭解孩子最近發展區。認真讀完這幾個章節,我覺得:在生活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成人(包括有的教師)是不善和孩子溝通的,至少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孩子是拘束的,溝通的效果也是帶點強制性的(即成人預先設計好的效果)。

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羣天真可愛的孩子,他們什麼都懂又什麼都不懂。當孩子畫了一棵黑色的樹時;拆壞了別人搭的積木時;孩子不肯上學時;上課時發出怪叫時……此時此刻,作為成人,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能生氣,更需要做到的是耐心地傾聽他們出現這種行為的所思所想,用温和的聲音消除他們的畏懼感,用眼神和肢體動作鼓勵他們説出這樣做的原因或者想法。可惜的是,很多成人都忽略了“傾聽”這一環節,或者在這個環節上做得還不夠好,我想我也是。所以還需不斷努力。

書中還有許多寫得非常好的地方,比如懲罰對兒童的影響、引導兒童的積極策略等等讀來都有很多感觸。一個孩子是一本難讀的書,一個孩子有一千種行為。作為父母、作為教師,我們要理解孩子的行為,尤其要理解引起孩子不適宜行為的原因,不能以簡單粗暴的手段對待他們,在與孩子有效的溝通中,逐步發展孩子的道德和自信心,從而讓孩子獲得全面又健康的發展!

第三篇:-《理解兒童的行為》讀書筆記

教育應是一種理解

-----《理解兒童的行為》讀書筆記

作為幼兒教師很多時候,面對孩子們各種各樣的行為表現深感無奈,會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束手無策,不知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讓孩子能朝着預期的目標發展??於是,困惑、迷茫、煩躁、焦慮隨之而來。假期裏在園領導的“讀一本好書”活動倡議下,有幸閲讀了《理解兒童的行為》一書受到了很多的啟發,對幼兒的行為表現有了全新的認識。書中客觀地分析了了在兒童出現各種行為、特別是各種不適宜的行為時,作為早期教育工作者該如何以適宜的方式來指導和訓練兒童,作出反應,管理好兒童的行為。通過閲讀,對照自己的管理實踐,對如何實施兒童行為管理,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在理解兒童的基礎上,實施行為管理。

就像書名帶給我們的信息一樣,理解兒童的行為,是成功實施行為管理的基礎。兒童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如情感發展的階段、社會發展的階段、認知發展的階段等,可能一些成人認為的問題行為首先是來自於兒童生理上的不成熟,比如我們熟知的想象與現實的混淆現象。通過對兒童的發展的理解,我們可以明確兒童的哪些行為是正常的,哪些行為是在特定年齡段出現的,從而對兒童的行為進行很好的區別,選擇相應的行為管理策略。

二、與兒童溝通需要藝術。 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在幼兒園中,孩子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行為,有適宜的,也有不適宜的。成人有必要針對這些行為,特別是那些不適宜的行為和孩子進行溝通。大多數的成人主要通過語言和孩子進行溝通,在談話中,瞭解孩子的思想、需要,瞭解孩子最近發展區。溝通需要藝術。特別是和孩子溝通時。書中説:首先,有必要和兒童建立並維持視線交流。其次,當和兒童説話時,成人要控制好聲音,並且要保持以穩定而又讓人愉快的語調和兒童進行交流。第三,成人在和兒童溝通時要使用正常的聲音,不要大喊大叫。第四,成人需要通過適宜的非語言溝通方式來加強與兒童的聯繫,最後,,有效的溝通更多的是聽而不僅是説。從這五點中,我發現了良好溝通所需要的必要條件:眼神的交流、愉快的聲音、適宜的肢體動作(如微笑、點頭等)以

及耐心的傾聽。在溝通的過程中,傾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聽了,知道孩子是怎麼想了,才能和孩子去“溝”並“通”。

三、獎勵也需要的策略。

獎勵能激發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多種潛能。教師要想讓每一個孩子內在的潛能都能夠得到充分而生動的發展,就必須善於用運用多種形式的激勵技巧,激發幼兒內在動力。對孩子的獎勵當然也要講求一定的策略:孩子對成人的關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他們認為這種關注會讓他們感覺到特別滿意和有益。當表現出適宜行為時,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個觸摸、一句評論,例如“我注意到你畫完畫後,把筆收起來了,謝謝你”這些都充分的向幼兒告知他們的行為是成人期望的。得到成人的積極肯定後,孩子會更加樂意在下一活動中主動收拾畫筆。當然,對孩子的獎勵、表揚還需要有針對性,比如誇獎她是“好孩子”,那麼這就是對孩子作出的一種肯定,但是這只是表達了一半的信息,沒有對特定的行為進行特定表揚,而顯得有些空洞。如果説“謝謝你把積木收起來了”這樣孩子就會清楚的知道受到肯定的行為是什麼,而不會錯誤的將一個錯誤的行為歸結於此。這種細緻的、描述性的語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積極結論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從我們的話中對自己作出結論,事後還會默默地對自己重申。會使他們對自己及周圍的世界抱有積極看法。

四、要培養兒童的自尊心。

“自尊是自我評價的一部分,是一個關於自身價值的主觀的和個人的判斷。”自尊包括三個部分:勝任、控制和價值。在幼兒園中,我們老師接觸的都是4—6歲的孩子,但自尊不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就不存在。自尊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孩子自尊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那些在他們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成人(即父母和教師)對他們的態度。在現實生活中,每當孩子犯了錯,我們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笨,幹這點小事情都幹不好?”、“這道題目做了5遍,你怎麼還不會?”、“你怎麼又把別人的東西帶回家了,再這樣要打你了”……這樣的話語很普遍,也許父母、老師説這些話很無心。但在這樣的話語中,孩子會逐漸對自己作出一個不利又消極的判斷:如自己很笨,不如別人;孩子就會形成自卑感:做事不積極、不主動、對自己總是產生懷疑態度等等,孩子的發展可想而知。假如我們這樣説:“你能幫我完成這件事情嗎?不能!沒關係,我們一起做吧!”、“你做了5遍了,一遍比一遍做得好,

相信你再做一遍就完全學會了!”??相信孩子們聽了這樣的話語,不僅會很快改正錯誤,且有了更加明確的努力方向!書中還為我們介紹了8條很實際有用的策略,全面而又具體地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怎麼樣去小心地呵護孩子稚嫩的心靈,讓他們在成人溝通的、接受的、關注的、支持的、鼓勵的和肯定的態度中,形成高水平的自尊。 都説教育是一種理解,理解是教育的靈魂。作為教師,要有理解孩子的意識、有理解孩子的能力、有理解孩子的智慧。一個孩子是一本難讀的書,一個孩子有一千種行為。作為父母、作為教師,我們要理解孩子的行為,尤其要理解引起孩子不適宜行為的原因,不能以簡單粗暴的手段對待他們,在與孩子有效的溝通中,逐步發展孩子的道德和自信心,從而讓孩子獲得全面又健康的發展!

第四篇:幾種對兒童文學概念的理解

幾種對兒童文學概念的理解

觀點一:五四以後流行的“兒童本位論”,認為兒童文學是用兒童本位組織的文學,其藝術構成都必須以兒童本位心理特徵為依據和標準。在五四時期,這種觀點是有積極歷史意義的。它發現並強調了兒童作為生命主體的獨特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徵,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現代自覺提供了觀念上的巨大推動力。但是另一方面,“兒童本位論”的兒童文學觀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明顯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它強調了兒童讀者的特殊性,卻忽視了成人作者的主體性地位;它重視了兒童世界的獨立性,卻忽視了兒童生活與整個社會生活之間存在的千絲萬縷的必然聯繫。因此,這種對兒童文學的理解,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帶着難以避免的理論缺陷和歷史侷限性。

觀點二:兒童文學專指為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這種説法從創作動機和服務對象的角度界定兒童文學,它雖然符合現代兒童文學創作的一般情況,但是稍加推敲,就會發現其不嚴密性。今天,進入世界兒童文學寶庫的許多作品,當初並非專為兒童讀者創作的,如一些不專為兒童所做,但卻適合兒童欣賞的詩作;諸如古典文學中的唐詩、宋詞,以及現代詩中,均有許多適合兒童閲讀的好作品,也許創作之初並非專為兒童而寫,但以“適合兒童欣賞”的觀點來看,這些詩作均可以涵蓋在廣義的“兒童詩”範圍內。再比如《西遊記》,也是深受兒童喜愛的文學作品。還有《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巨人傳》、《魯賓孫漂流記》、《格列佛遊記》等作品,最初也不是專為兒童創作的。另一方面,如果僅僅具有為兒童創作文學作品的動機和願望,而對兒童特點缺乏應有的瞭解,對兒童文學的藝術規律缺乏駕馭能力的話,那麼作者也難以創作出真正的兒童文學作品來。

觀點三:兒童文學是寫兒童的文學、兒童文學是教育兒童的文學。但這種觀點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兒童文學的確常常是以兒童和兒童生活為主要描述對象,但是兒童文學也常常表現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反過來,專門寫兒童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兒童文學作品。例如,198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的長篇小説《蠅王》,描寫的是一羣流落荒島的兒童冒險的故事,這部作品的故事層次也是兒童可以理解的,但是其內涵卻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人類前途的憂慮,因此從整體上看,它並不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所以,是不是寫給兒童,並不是區別兒童文學與非兒童文學的標誌。至於兒童文學是教育兒童的文學,從廣義上説,並不錯。但是,從兒童文學研究的角度看,停留在“教育”的角度來談兒童文學顯然是不夠的。如果不抓住“審美”的角度,如果不深入“藝術”的深度,那麼兒童文學與一般思想教育、知識教育也沒有什麼區別。兒童文學作品也可以被知識讀物、教育讀物取代。

第五篇: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

讀《我所理解的生活》有感

前幾天去新華書店逛了逛,發現顯眼的地方架滿了韓寒的新書《我所理解的生活》,韓寒的小説看了不少,可他的雜文沒怎麼看過,一是本身不怎麼喜歡看雜文,二是上網的時候也不會有時間去關注他的博客。隨手翻了翻,發現價錢挺合適,買回去當擺設也行,抱着這樣的心理,我買下了這本書。

買回來後襬在桌子上放了幾天,一直沒有去看,想着以後有時間了再説,所以説要是真心想去看一本書,最好是把它從圖書館裏借回來,這樣在還書期限的催促下還有可能看完。直到有一天寢室停電,百無聊賴下我拿起了這本書,想着拿它消磨消磨時間,不得不説韓寒的文章中充滿了譏誚與幽默,在這些幽默中我才能保持閲讀的興趣。用了差不多3小時瀏覽完了這本書,只能説是瀏覽,翻到哪篇看哪篇,然後又用了半小時把整本書看了一遍,看完之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怎麼還沒來電,都停了一下午了。沒錯,這本書給我的思考沒有來電給我的思考多,又或許是我的經歷還不夠,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體會不到這個社會的大不公平,當然,社會中的各種小不公平或多或少我也碰到了。

這本雜文集裏最負盛名的恐怕就是韓三篇了,每篇講一個問題,第一篇説的是中國需不需要變革,第二篇説的是中國應該從哪方面變革,國家制度或是公民素質,第三篇則是韓寒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對民主和法制的“討價還價”。韓三篇在年前引起了網絡上的轟動,因為不少作家都不能或不敢或不想討論民主和法

制的問題,他們都被中國的體質框在裏面,束手束腳。韓寒挑起了這面大旗,引發了網絡上對民主和法制廣泛的討論,算是一次小小的文藝復興。説到文藝復興,我講一個書上的段子,韓寒當初辦《獨唱團》的時候往有關部門報的是“文藝復興”這名字,沒給批,説是帶“文藝”兩字的都不批新雜誌了,於是他啟用了第二個名字,也就是現在的“獨唱團”,沒出幾期雜誌,帶“文藝”兩字的雜誌都讓批下來了,後來他才明白,不是“文藝”有問題,而是“復興”有問題。中國的專制體制久為外國人詬病,我就聽過這樣一個事,説是外國的學生通過對中國留學生的接觸,竟然以為中國人都享受專制,而不喜歡民主。外國學生在一起討論的最熱烈的話題往往是政治,而中國學生討論的最熱烈的話題卻往往是網絡遊戲。中國人口眾多,在當下實現民主有一定困難,但困難不代表不可能,也不代表你可以忽略這個困難的問題從而不作為,路要一步步走,不然怎麼走(本站隆重推薦好範 文網:)得到盡頭,有一句廣告詞用在這裏正好,路再長,也長不過我37碼的腳步。

韓寒的這本書中除了韓三篇,其餘的則是一些訪談記錄和短篇,有諷刺現實的,有談論自己生活的,其中帶着不少機智的閃光點,能讓讀者會心一笑。在《來,帶你在長安街上調個頭》這篇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朋友帶自己在長安街上違規調頭的事,牛逼哄哄的享受山寨特權帶來的好處。裏面有一句話讓我笑了,“沒過十秒,那輛奧迪突然滿血,全身能閃的地方都閃了起來。隨即,我被後車用擴音喇叭披頭蓋臉的罵了一頓”,想象一下,

這輛車的畫面和車主氣急敗壞的表情,從車主的臉色和行為都讓我聯想到螃蟹這種橫行霸道的動物。

其他的沒什麼好説的了,畢竟瀏覽一遍能記住的也沒多少,最後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結尾,“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無關於體制,無關於民主,只是做好自己,順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並且能夠不碰到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nd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