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李白《渡荊門送別》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李白《渡荊門送別》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李白《渡荊門送別》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渡荊門送別》古詩優秀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和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能力目標:培養鑑賞古詩意境美和語言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熱愛自然山水、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和難點:

1、瞭解寫作背景及作者的相關知識,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2、在反覆誦讀、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領會本詩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3、感悟作者的家國之思,激發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誦讀、分析、問答、啟發等

課時安排:1課時(40分鐘)

教學步驟:

一、自我介紹

同學們,大家好!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歐陽,卧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代,現在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研究生,過來京華學校向劉老師學習的。非常感謝劉老師這段時間的指導和關照,也非常感謝同學們的支持和配合。今天承蒙劉老師的關照,有幸能夠走向講台給大家上一節課。謝謝劉老師,謝謝同學們!

二、導入

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幾首詩詞,一起來背誦。

1、靜夜思 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語:這些詩詞都透着濃濃的鄉情,體現了思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另一首透着鄉情的詩歌。翻開課本P207,《渡荊門送別》。

三、解題

教師問:“渡”什麼意思?乘船。“荊門”是哪裏? “荊門”就是荊門山,在湖北。“送別”,誰送別誰?詩人李白25歲時出蜀遠遊,家鄉的山水送別詩人。

四、作者介紹

1、人物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於碎葉(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5歲—25歲在四川生活,對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25歲第一次出蜀遠遊。42歲在別人的推薦下,來到了長安,才華受唐玄宗賞識,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後遭人嫉妒,獲罪,遭貶謫,途中遇赦。762年,李白病重,與世長辭,終年61歲。

2、人物評價

李白性格高傲,藐視權貴,曾流傳着“力士脱靴”“貴妃捧硯”“御手調羹”的故事。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都體現了他反權貴的思想。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是現實主義詩人。) 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3、詩詞評價

杜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4、作品介紹

有《李太白全集》傳世,詩歌上千首,著名的有很多,如:《靜夜思》、《贈汪倫》、《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廣陵》、《秋浦歌》、《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行路難》、《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月下獨酌》、《關山月》、《子夜吳歌》等等。

五、朗讀全詩

六、研習詩歌

(一)整體把握

教師問: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可以分為幾聯:

明確: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二)研習首聯

1、問:首聯交代了什麼?

明確:出蜀的目的:到楚地遠遊,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帶。

2、手法是什麼?

明確:敍事

(三)研習頷聯和頸聯

1、全班齊背誦

2、頷聯寫了哪些景?什麼時候的景?寫作角度是什麼?

明確:高山、平野、江流; 白天; 遠景,俯視 動感

3、請用一兩個詞語或短語來概括頷聯景物的特點。

明確:雄渾壯闊 意境高遠

4、頸聯寫了什麼景?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什麼時候的景?寫作角度是什麼? 明確:江月、雲霞;比喻; 傍晚;近景,仰視

5、哪兩個字寫得好?

明確:飛(動感)和結(動感、聯想:彩雲如心靈手巧的美麗織女)

(四)研習尾聯

1、問:此段抒情,抒發的是什麼情?

明確:對故鄉的熱愛和依依不捨之情。李白從5歲—25歲一直生活在蜀地,對蜀中的山水懷有深厚的感情,初次離別,難捨難分。詩人不説自己思念家鄉,而説家鄉的山水依依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萬里送行舟,和常人抒發情感的角度不一樣。

2、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 “水送人,人思鄉”。

(五)小結: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本詩通過對出蜀途中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雄渾壯闊、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依戀之情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之情。

七、知識拓展,見發給學生的資料。

八、作業佈置,見發給學生的資料。

四、結束課程。

能力目標 篇二

1、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並使之瞭然於心,成為自己的語言財富。

教學難點 篇三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重點 篇四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作業: 篇五

1、學生自由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預習下一首詩《遊山西村》。

李白《渡荊門送別》教案設計 篇六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3、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4、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後學生齊讀這首詩並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和結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感。

3、激發學生對家鄉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教學難點:

1、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渡荊門送別》,唐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教師朗讀或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初步瞭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學生讀,要讀出思想感情,齊讀詩歌。

4、《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5、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這一聯中的“隨”、“盡”、“入”三個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處。

——“隨”字將羣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悦開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貼切,是對前途的展望,大江無阻擋地流向遠方,空間廣闊,打開了詩人眼界,奔騰着詩人的想像,洋溢着詩人青春蓬勃的朝氣。

詩人出了三峽後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江面,而在荊門以西作者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象呢?用酈道元《三峽》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6、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多出現在夏天海邊或沙漠中。

在嶄新的環境裏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會產生敏鋭的感覺,如李白在荊門以東見到的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的景象,在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這餓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我們見到的則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在山地,我沒就只能見到:山高月小。

7、尾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尾聯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

——擬人。不是,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着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8、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9、拓展朗讀杜甫的《旅夜書懷》,找出與“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書懷 (唐)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0、齊讀,背誦這首詩,指名學生背誦。

11、總結。

——《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結尾緣江水而生髮遐想,在“故鄉水”送行的深情祝願中,化為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説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鄉”。

12、發放課堂練習。

三、佈置作業。

1、能熟練背誦和默寫;

2、探討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如何在浪漫主義風格中透着新奇的? 這首詩五、六兩句在李白浪漫主義風格中透着新奇。這裏的新奇不在描寫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託意。“月下飛天鏡”,“下”字是動詞,説月亮下來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圓圓的月亮,像一面鏡子。鏡子從哪裏來的呢?從天上飛下來的。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本詩卻從相反的方面來運用它新奇的想像。“雲生結海樓”,詩人看到天空雲彩的奇幻變化,產生無窮想像。“海樓”即“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象的產生,是由於光線在大氣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時忽然出現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學水平低,驚為神怪,認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類)吐氣結成的。江漢平原上空並無這種自然現象。詩人所指的是天邊雲彩各種奇異的形狀,彷彿也產生了仙人樓閣似的。為什麼平常的月景和浮雲能引起詩人這麼大的興趣?因為在嶄新的環境裏認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產生了敏鋭的感覺。過去詩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過荊門,山漸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詩人的感覺自然新奇了。

四、結束課程。

板書: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

首聯 交代旅程

頷聯 喜悦開朗

頸聯 新奇景色

尾聯 思念故鄉

教學方法 篇七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後學生齊讀這首詩並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3、採用課件進行教學(幻燈片)。

德育目標 篇八

1、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和結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感。

3、激發學生對家鄉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課外拓展 篇九

學生自學李白的《送友人》一詩,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這是一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工對,寫得別開生面。中間二聯切題,寫分手時的離情別緒。前兩句寫對朋友飄泊生涯的關切,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後兩句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巧妙地以“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尾聯更進一層,抒發難捨難分的情緒。全詩寫得新穎別緻、丰采殊異。)

教學新課 篇十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後又一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杜甫曾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詩壇最傑出的代表之一,被後人譽為“詩仙”。

2、簡介寫作背景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是設想故鄉的山水送別自己。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於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遊,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友人而作。詩人在二十五歲之前一直住在四川,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遊途中所作。

3、播放朗讀讀音,整體感知。

(1)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朗讀課文並解釋詞語。

渡遠:乘船遠行;

雲生:雲彩興起;

憐:愛;

故鄉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

(2)學生齊讀這首詩,然後個別學生讀。

(3)思考下列問題:

A、理解《渡荊門送別》一詩各句的意義。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雲氣勃鬱,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着故鄉的山山水水,不遠萬里,一直伴着我這位遊子。)

B、《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C、頷聯寫景,展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烘托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

D、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寫夜晚,描繪近景,“雲生”寫白天,描繪遠景。)

E、詩人已為荊門外的美景所陶醉,為什麼卻“仍憐故鄉水”?

(作者見到楚地美景的興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養育過自己的故鄉。)

F、“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給我們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象?

(描寫明月映江水、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

G、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q7464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