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關於高一化學教案多篇

關於高一化學教案多篇

關於高一化學教案多篇

高一化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化學在人類進步中的作用。

2.使學生明確在高中階段為什麼要繼續學習化學。

3、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瞭解高中化學的學習方法。

4.通過了解我國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過程:

[引言]在高中,化學仍是一門必修課。“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這句話引自美國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講話。也許我們對這句話的含意還知之甚少,相信學完本節課後一定會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觀點,對化學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化學經歷了史前的實用技術階段到以原子-分子論為代表的近代化學階段,以及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物質結構理論為代表的現代化學階段

早期的化學只是一門實用技術,在這一方面我國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國的四大發明有兩項是化學的成就。我國的燒瓷技術世界聞名。精美的青銅製品世上罕見,以上這些科學技術在世界人類的進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對藥物化學和冶金化學的廣泛探究之下,產生了原子-分子學説,使化學從實用技術跨入了科學之門。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人們發現了大量元素,同時揭示了物質世界的根本性規律——元素週期律。現代物質結構理論的建立,使物質世界的祕密進一步揭開,合成物質大量出現。

我國的化學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貢獻。牛胰島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質,為人類探索生命的祕密邁出了第一步。

化學理論發展促進了合成化學發展。化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促進了材料、能源等科學的發展。

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一直是人類進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都是以材料作標誌。沒有半導體材料就沒有計算機技術;沒有耐高温、高強度的特殊材料就沒有航天技術;沒有光導纖維就不會有現代通訊;沒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還會這麼豐富多彩嗎?

[設問]除了合成材料外,人類社會還有哪些問題需要化學解決呢?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燒效率,開發新能源需要化學;保護人類居住的環境需要化學;提高農作物產量,解決吃飯問題需要化學;維護人體健康更離不開化學,我們不難看出在社會發展中,化學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

[設問]怎樣才能運用化學知識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呢?

[一分鐘演講]:請學生根據本節課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體會,做一分鐘演講:“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過渡]化學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此重要,應該如何學好化學呢?

[講解]除了要注重化學實驗,掌握有關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重視科學方法的訓練十分重要。在化學研究中常用的科學方法有實驗法、模型法、邏輯法等。

在化學學習中,我們要從實驗中獲取大量的感性知識;許多結論要通過實驗驗證;許多未知需要實驗去探索;作為研究化學必備的實驗技能需要通過做實驗去提高。

目前的實驗條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學規律必須瞭解原子的結構,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過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實結構。不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島素分子模型,是許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結晶。因此,模型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邏輯法是科學研究普遍採用的方法。比如我們根據硫酸、鹽酸等酸的性質可用歸納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類比的方法推斷磷酸的性質。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學習中要注意訓練科學方法,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還要緊密聯繫社會、生活實際,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勤于思考,並多閲讀課外書籍,以獲取更多的知識。相信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化學在人類進步中的作用。

2、使學生明確在高中階段為什麼要繼續學習化學。

3、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瞭解高中化學的學習方法。

4、通過了解我國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方法

演講法、討論法、電化教學法。

教學媒體

電視機、放像機、投影儀、實物。

教學過程

[引言]在高中,化學仍是一門必修課。“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這句話引自美國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講話。也許我們對這句話的含意還知之甚少,相信學完本節課後一定會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觀點,對化學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投影]運用納米技術拍出的照片

[講解]照片上的兩個字是在硅晶體表面,通過操縱硅原子“寫出”的。“中國”兩個字“筆畫”的寬度約兩納米(1nm=1×10-9m

m),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漢字,説明人類已進入操縱原子的時代,目前只有中國等少數國家掌握。我們應該為此感到自豪。

[過渡]化學在人類進步的歷史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播放錄像]化學發展史

(如無錄像片可閲讀課文)

[講解]化學經歷了史前的實用技術階段到以原子-分子論為代表的近代化學階段,以及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物質結構理論為代表的現代化學階段。

[投影板書]

實用技術近代化學 現代化學

(冶金、火藥、造紙)(原子-分子學説)(物質結構理論)

[講解]早期的化學只是一門實用技術,在這一方面我國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國的四大發明有兩項是化學的成就。我國的燒瓷技術世界聞名。精美的青銅製品(見彩圖)世上罕見,以上這些科學技術在世界人類的進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對藥物化學和冶金化學的廣泛探究之下,產生了原子-分子學説,使化學從實用技術跨入了科學之門。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人們發現了大量元素,同時揭示了物質世界的根本性規律——元素週期律。現代物質結構理論的建立,使物質世界的祕密進一步揭開,合成物質大量出現。

我國的化學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貢獻。

[投影]牛胰島素結晶、葉綠素結構式

[講解]牛胰島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質,為人類探索生命的祕密邁出了第一步。

化學理論發展促進了合成化學發展。化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促進了材料、能源等科學的發展。

[展示]橡膠、合成纖維、半導體材料、光導纖維實物。

[講解]以上這些物質稱之為材料,材料的含義應包括為人類社會所需要並能用於製造有用器物兩層涵義。

[投影板書]

[討論]以上這些材料對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是什麼?

[小結]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一直是人類進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都是以材料作標誌。沒有半導體材料就沒有計算機技術;沒有耐高温、高強度的特殊材料就沒有航天技術;沒有光導纖維就不會有現代通訊;沒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還會這麼豐富多彩嗎?

[設問]除了合成材料外,人類社會還有哪些問題需要化學解決呢?

[播放錄像]化學與社會的關係

[討論]通過觀看錄像,討論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化學有哪些作用。

[小結]現代社會的發展,化學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燒效率,開發新能源需要化學;保護人類居住的環境需要化學;提高農作物產量,解決吃飯問題需要化學;維護人體健康更離不開化學,我們不難看出在社會發展中,化學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

[設問]怎樣才能運用化學知識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呢?

[講解]自然界存在下列的光能轉換關係:

我國已合成葉綠素,如果能模擬葉綠素的功能在自然光的條件下實現下列轉換:

地球將會變得更乾淨,這一設想一定會成功。

[一分鐘演講]請學生根據本節課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體會,做一分鐘演講:“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過渡]化學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此重要,應該如何學好化學呢?

[講解]除了要注重化學實驗,掌握有關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重視科學方法的訓練十分重要。在化學研究中常用的科學方法有實驗法、模型法、邏輯法等。

在化學學習中,我們要從實驗中獲取大量的感性知識;許多結論要通過實驗驗證;許多未知需要實驗去探索;作為研究化學必備的實驗技能需要通過做實驗去提高,因此在今後化學學習中觀察好演示實驗,做好分組實驗、家庭實驗是十分重要的。

在目前的實驗條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學規律必須瞭解原子的結構,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過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實結構。不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島素分子模型,是許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結晶。因此,模型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邏輯法是科學研究普遍採用的方法。比如我們根據硫酸、鹽酸等酸的性質可用歸納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類比的方法推斷磷酸的性質。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學習中要注意訓練科學方法,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還要緊密聯繫社會、生活實際,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勤于思考,並多閲讀課外書籍,以獲取更多的知識。相信大家在新學年裏一定會學好化學。

作業

1、製做一件材料標本。

2、認真閲讀課後短文,寫一篇讀後感。

[ 內 容 結 束 ]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 篇二

《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

一、教材分析

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通過對國中化學的學習,瞭解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而在前一專題中又學習了化學鍵的相關知識:一般來説,化學鍵的鍵能越大,鍵就越牢固,物質的化學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礎上,就比較容易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首先取決於反應物分子的內部結構即內因,外界條件如温度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可逆反應的概念,此時,通過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的可逆性,瞭解化學反應的限度,知道什麼事可逆反應的平衡狀態。

因此,教材編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即從易到難,層層推進,保持了學習的連貫性。

二、學習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着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特點,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認識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並能用於説明有關問題。

2、認識可逆反應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能達到化學平衡狀態。過程與方法

1、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

三、學習重、難點分析

基於我對本節教材價值的認識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瞭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難點: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在實際生活生產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學反應速率問題,所以把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瞭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定為本節重點。而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學習顯得尤其重要,那麼如何根據具體外界條件的變化,造成反應速率變化,通過實驗分析比較。便成為突破難點的關鍵。

【教學展開分析】

一、教法設計本節課以培養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為目的來設計教學,採用發現,探究的教學模式,其主要過程設計為:

創設情景、引導發現、探索問題→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題目→組織探究學習活動、收集信息→概括→實際應用→完善體系。

二、説學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説服力。教學時,應及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這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學會或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使學生認識濃度、温度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引導學生尋找知識間的相互聯繫,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提高識記的效果。

三、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雖然屬於化學基本理論教學,但並不枯燥。在進行化學反應速率的教學時,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預測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再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驗證假設,得出結論;最後再回到生產、生活,利用所學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同學們以前所學的化學反應知道,不同的反應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應需要加熱或使用催化劑等問題進行設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興趣。密切結合學生已有的化學反應知識,從“問題”直接引入新課題,使將要學習的內容一目瞭然,從實驗探究入手創設學生積極探究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化學反應-化學反應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學反應的快慢的教學

【情景設計】讓學生列舉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學實驗中的一些化學反應速率有快有慢的實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討論】在物理上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距離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那麼在化學上怎樣定量的表示化學反應進行得快慢呢?運用物理知識引出化學反應的速率的概念加強化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繫。

【自學】學生閲讀課本,歸納出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表達式及單位。通過自學對3個要點的總結,對學生掌握知識起到了一個循序漸進的作用,培養了學生自學和總結的能力。

【練習】解答習題,鞏固化學反應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通過習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突破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難點。

【總結】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上述化學反應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時速率。

2、無論濃度的變化是增加還是減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學反應速率一般為正值。第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的教學

可從化學反應的快慢主要取決什麼?一個實驗的結果會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它們是如何影響的?來進行質疑。從幾組實驗比較得到結論:實驗的結果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温度、濃度、表面積等。

第三、化學平衡的教學

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是重點。教學過程中,先利用學生熟悉的“溶解一結晶”現象,複習溶解結晶平衡認識平衡的特點,從教學的模式,採用直觀的圖示認識平衡,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學習變得直觀、易懂。通過邏輯分析、化學實驗等遷移至化學。

板書設計

一、化學反應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達式:v(B)=△c(B)/t

4、單位:mol/(L•s)或mol/(L•min)

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1、內因:參加反應的物質本身的性質

2、外因:

〔1〕温度的影響

〔2〕濃度的影響

〔3〕壓強的影響

〔4〕催化劑的影響

〔5〕接觸面積的影響

三、化學平衡

1、化學平衡的概念

2、化學平衡的特徵

3、化學平衡的標誌

高一化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複習原子構成的初步知識,使學生懂得質量數和X的含義,掌握構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係。

2、使學生了解關於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特徵的常識。

3、瞭解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能畫出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4、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科學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5、使學生認識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

〖教學重點〗-----原子核的結構關係計算及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

原子結構

〖教學難點〗

1、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的特徵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啟發、誘導、設問、激疑、形象比喻、討論、練習、講述

〖教學用具〗----投影儀、膠片、畫面一樣的音樂賀卡和普通賀卡、鐵鎖、電腦

〖教學過程〗

高一化學原子結構第一課時教案

〖引入〗----[展示兩張外表類似的賀卡]

〖提問〗同學們,我這兒有兩張賀卡,現在我把它們打開,請大家説出它們最明顯的不同點在哪裏?為什麼會不同呢?

〖過渡〗我們知道,一種物質之所以區別於另一種物質,是由於它們具有不同的性質。而它們的性質又決定於它們各自的結構。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掌握有關物質結構的知識。然而,自然界的物質太多太多,如果我們不假思索地去一個一個地進行認識的話,既耗時間又費精力,這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這就需要我們在研究物質結構的基礎上,總結出一些規律,並以此來指導我們的實踐。本章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

〖板書〗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

〖過渡〗研究物質的結構首先要解剖物質。我們知道,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原子的重新組合,那麼,是不是任何兩個或多個原子的接觸都能生成新物質?舉例説明。

[引導學生根據前面學過的知識來進行分析,如H2與F2在冷暗處就能反應,而H2和I2在常温下卻不反應;Na與O2常温下迅速反應生成Na2O,而真金卻不怕火煉;再如稀有氣體等等……]

〖提問〗為什麼常温下氫原子與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氫原子與氖原子卻“老死不相往來”呢?

要知其究竟,必須揭開原子內部的祕密,即認識原子的結構。

〖板書〗第一節原子結構(第一課時)教案

〖提問〗關於原子結構,我們在國中就已熟悉。請大家説出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們怎樣構成原子的?

〖思考〗

〖結論〗構成原子的粒子有質子、中子、電子三種;其中,質子和中子構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於原子中心,電子在核外做高速運動。

〖板書〗一、原子結構

〖思考〗請同學們根據所學的原子結構知識,結合下表,來認識一下構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質。

〖投影展示表5-1〗-----表5-1構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質

構成原子的粒子

電子

質子

中子

電性和電量

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

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

不顯電性

質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對質量①

1/1836(電子與質子質量之比)

1.007

1.008

注①是指對12C原子質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較所得的數值。

(學生總結)通過上表我們知道,構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顯電性,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探究〗我這兒有一把鐵鎖,(舉起鐵鎖)接觸它是否會有觸電的感覺?

〖問題探究〗金屬均由原子構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帶電粒子,那它為什麼不顯電性呢?

〖思考〗原子內部微粒電性

〖結論〗原子內部,質子所帶正電荷和電子所帶負電荷電量相等、電性相反,因此原子作為一個整體不顯電性。

〖過渡〗從原子的結構我們可知,原子核帶正電,它所帶的電荷數——核電荷數決定於核內質子數

〖思考〗如果我們用Z來表示核電荷數,可以得到什麼關係?

〖結論〗核電荷數(Z)=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過渡〗下面,我們再來深入瞭解一下原子核與原子的關係。

〖提問〗誰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體積的相對大小?

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層大樓,原子核就像放置在這所大樓中央的一個櫻桃。

乙回答:如果假設原子是一座龐大的體育場,而原子核只相當於體育場中央的一隻螞蟻。

〖過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説明對國中的知識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説明大家對新課的預習很到位。確切地講,原子核的體積只佔原子體積的幾千萬億分之一。原子核雖小,但並不簡單,它是由質子和中子兩種粒子構成的,幾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質量,且其密度很大。

〖投影展示有關原子核密度的資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裏裝滿原子核,則它的質量就相當於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為需要3000輛載重4 t的卡車來運載。

〖過渡〗其實,從表5-1中所示電子、質子、中子的相對質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結論。從表中可看出,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均近似等於1,而電子的質量只有質子質量的1/1836,如果忽略電子的質量,將原子核內所有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值加起來,所得數值便近似等於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我們把其稱為質量數,用符號A表示。中子數規定用符號N表示。則得出以下關係:

〖板書〗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在化學上,我們用符號X來表示一個質量數為A、質子數為Z的具體的X原子。比如C表示質量數為12,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6箇中子的碳原子。

〖思考〗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下列問題:

〖投影練習〗

粒子符號

質子數(Z)

中子數(N)

質量數(A)

用X表示為

①O

8

18

②Al

14

27

③Ar

18

22

④Cl

Cl

⑤H

H

(學生總結)

通過思考練習可總結出: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三個物理量中的任意兩個量,可求出第三個物理量。

〖投影練習〗1.某粒子用Rn-表示,下列關於該粒子的敍述正確的是( )

A.所含質子數=A-n B.所含中子數=A-Z

C.所含電子數=Z+n D.所帶電荷數=n

2、某元素Mn+核外有a個電子,該元素的某種原子的質量數為A,則該原子的核內中子數為( )

A.A-a+n B.A-a-n

C.A+a-n D.A+a+n

〖問題探究〗 “ O”與“O”所表示的意義是否相同?

〖思考〗

〖結論〗 O表示原子核內有8箇中子的氧原子,而O除表示一個氧原子外,還可表示氧元素。

〖過渡〗由以上計算我們可得出,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間的關係可以表示如下:

〖板書〗原子X

〖問題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思考〗

〖結論〗不是,如上述練習中H原子,核內無中子,僅有一個質子。

〖問題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得到或失去電子,它還會顯電中性嗎?

〖思考〗

〖結論〗不會,原子失去或得到電子後,成為帶電的原子——離子,不顯電中性;形成的帶正電荷的粒子叫陽離子,帶負電荷的粒子叫陰離子。

〖問題探究〗離子所帶電荷數與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失去或得到的電子數之間有什麼聯繫?

〖思考〗

〖結論〗離子所帶電荷數與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失去或得到的電子數相等,失去幾個電子,陽離子就帶幾個單位的正電荷,得到幾個電子,陰離子就帶幾個單位的負電荷。

〖講解並板書〗離子所帶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陽離子核外電子數=核內質子數-離子電荷數

陰離子核外電子數=核內質子數+離子電荷數

〖口答〗1.當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________離子,帶_______電荷。

2、當質子數(核電荷數)________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陰離子,帶_______電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並指正錯誤]

[小結]本節課我們重點講了原子結構及構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間的關係及其性質,它是幾代科學家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才得出來的結論。

[作業]1.用X符號的形式表示出10種原子。

2、課本第94頁,二、1、2.

〖板書設計〗

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

第一節原子結構(第一課時)

一、原子結構

1、原子X

2、核電荷數(Z)=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3、離子所帶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陽離子核外電子數=核內質子數-離子電荷數

陰離子核外電子數=核內質子數+離子電荷數

高一化學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內空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國中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製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質等,這些物質都與生活聯繫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聽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即一方面為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瞭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和説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識基礎、幫助他們瞭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他深入學習的慾望。

2、內容的選擇與呈現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時要求,本章沒有完全考慮有機化學本身的內在邏輯體系,主要是選取典型代表物,介紹其基本的結構、主要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較少涉及到有機物類概念和它們的性質(烯烴、芳香烴、醇類、羧酸等)。為了學習同系物和同分異構體的概念,只簡單介紹了烷烴的結構特點和主要性質,沒有涉及烷烴的系統命名等。

教材特別強調從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從實驗開始,組織教學內容,盡力滲透結構分析的觀點,使 學生在國中知識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教學中要特別注意不盲目擴充代表物的性質和內容,儘量不涉及類物質的性質,注意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學生對甲烷、乙醇、乙酸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係,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教材增加了章圖、結構模型、實驗實錄圖、實物圖片等,豐富了教材內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3、內容結構

本章的內容結構可以看成是基礎有機化學的縮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典型物質的有關反應、結構、性質與用途等知識,教材採用了從科學探究或生活實際經驗入手,充分利用實驗研究物質的性質與反應,再從結構角度深化認識。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結構的研究,糖和蛋白質的鑑定等,都採用了較為靈活的引入方式。同時注意動手做模型,寫結構式、電子式、化學方程式;不分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總之要把握以下三點:

1、教材的起點低,強調知識與應用的融合,以具體典型物質的主要性質為主。

2、注意不要隨意擴充內容和難度,人為增加學生的學習障礙。

3、儘量從實驗或學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識出發組織或設計教學,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有機化學就在他們的實際生活之中。

第一節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儲量情況。

2、通過實踐活動掌握甲烷的結構式和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

3、通過實驗探究理解並掌握甲烷的取代反應原理。

4、瞭解甲烷及其取代反應產物的主要用途。

5、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重點、難點:

甲烷的結構和甲烷的取代反應

教學過程:

通過簡單計算確定甲烷的分子式。

畫出碳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甲烷分子的結構。

一、甲烷的分子結構

化學式:CH4

電子式:

結構式:

二、甲烷的性質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溶於水,比空氣輕,是天然氣、沼氣(坑氣)和石油氣的主要成分(天然氣中按體積計,CH4佔80%~97%)。

2:化學性質:甲烷性質穩定,不與強酸強鹼反應,在一定條件下能發生以下反應: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應)

學生實驗:

①CH4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觀察實驗現象:不褪色 證明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錳酸溶液褪色。

結論: 一般情況下,性質穩定,與強酸、強鹼及強氧化劑等不起反應。

(2)取代反應

② 取代反應實驗

觀察現象:色變淺、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霧、石蕊變紅。

在室温下,甲烷和氯氣的混合物可以在黑暗中長期保存而不起任何反應。但把混合氣體放在光亮的地方就會發生反應,黃綠色的氯氣就會逐漸變淡,有水上升、有白霧、石蕊試液變紅,證明有HCl氣體生成,出油滴,證明有不溶於水的有機物生成。

定義——有機物分子裏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團所代替的反應叫取代反應。

CH4、CH3Cl、CH2Cl2、CHCl3、CCl4均不溶於水

化學式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名稱(俗名)

溶解性

常温狀態

用途

取代反應與置換反應的比較:

取代反應

置換反應

可與化合物發生取代,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單質

反應物生成物中一定有單質

反應能否進行受催化劑、温度、光照等外界條件的影響較大

在水溶液中進行的置換反應遵循金屬或非金屬活動順序。

分步取代,很多反應是可逆的

反應一般單向進行

3、用途:

甲烷是一種很好的氣體燃料,可用於生產種類繁多的化工產品。

4.補充練習

1.下列有關甲烷的説法中錯誤的是 ( )

A.採煤礦井中的甲烷氣體是植物殘體經微生物發酵而來的

B.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甲烷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氣體,極易溶於水

D.甲烷與氯氣發生取代反應所生成的產物四氯甲烷是一種效率較高的滅火劑

2.下列關於甲烷性質的説法中,錯誤的是 ( )

A.甲烷是一種非極性分子

B.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體結構

C.甲烷分子具有極性鍵

D.甲烷分子中H-C—H的鍵角為90℃

3.下列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與CH4發生化學反應的是 ( )

A.氯氣

B.溴水

C.氧氣

D.酸性KMnO4溶液

4.將等物質的量的甲烷和氯氣混合後,在漫射光的照射下充分反應,所得產物中物質的量最大的是 ( )

3Cl

2Cl2

4

5.下列氣體在氧氣中充分燃燒後 ,其產物既可使無水硫酸銅變藍,又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是 ( )

A.H2S

4

C.H2

6.甲烷的電子式為________,結構式為________。1 g甲烷含_______個甲烷分子,4 g 甲烷與____________ g水分子數相等,與___________g一氧化碳原子數相等。

7.甲烷和氯氣發生的一系列反應都是________反應,生成的有機物中常用作溶劑的____________,可用作滅火劑的是_____________,氯仿的化學式是___________。參照此類反應,試寫出三溴甲烷在光照條件下與溴蒸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標準狀況下,1.12 L某氣態烴(密度為0.717g/L)充分燃燒後,將生成的氣體先通過無水氯化鈣,再通過氫氧化鈉溶液,經測定前者增重1.8 g,後者增重2.2 g,求該烴的分子式。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烷烴、同系物、同分異構體、同分異構現象等概念

2、瞭解常温下常見烷烴的狀態

3、通過探究瞭解烷烴與甲烷結構上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4、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及探究能力

重點、難點:

同分異構體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烷烴:結構特點和通式:

烴的分子裏碳原子間都以單鍵互相連接成鏈狀,碳原子的其餘的價鍵全部跟氫原子結合,達到飽和狀態。所以這類型的烴又叫飽和烴。由於C-C連成鏈狀,所以又叫飽和鏈烴,或叫烷烴。(若C-C連成環狀,稱為環烷烴。)

分別書寫甲烷、乙烷、丙烷等烷烴的結構式。

同系物:結構相似,在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或若干個CH2原子團的物質互相稱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烷烴的同系物。

關於烷烴的知識,可以概括如下:

①烷烴的分子中原子全部以單鍵相結合,它們的組成可以用通式CnH2n+2表示。

②這一類物質成為一個系統,同系物之間彼此相差一個或若干個CH2原子團。

③同系物之間具有相似的分子結構,因此化學性質相似,物理性質則隨分子量的增大而逐漸變化。

(烴基:烴分子失去一個或幾個氫原子所剩餘的部分叫烴基,用“R-”表示;烷烴失去氫原子後的原子團叫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一價烷基通式為 CnH2n+1- )

二、同分異構現象和同分異構體

定義: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學式,但具有不同結構的現象,叫做同分異構現象。具有同分異構現象的化合物互稱同分異構體。如正丁烷與異丁烷就是丁烷的兩種同分異構體,屬於兩種化合物。

正丁烷 異丁烷

熔點(℃) -138.4 -159.6

沸點(℃) -0.5 -11.7

我們以戊烷(C5H12)為例,看看烷烴的同分異構體的寫法:

先寫出最長的碳鏈:C-C-C-C-C 正戊烷 (氫原子及其個數省略了)

然後寫少一個碳原子的直鏈: ( )

然後再寫少兩個碳原子的直鏈:把剩下的兩個碳原子當作一個支鏈加在主鏈上:

(即 )

探究C6H14的同分異構體有幾種?

補充練習

1.下列有機物常温下呈液態的是 ( )

3(CH2)2CH3

3(CH2)15CH3

3

3Cl

2.正己烷的碳鏈是 ( )

A.直線形

B.正四面體形

C.鋸齒形

D.有支鏈的直線形

3.下列數據是有機物的式量,其中可能互為同系物的一組是 ( )

A.16、30、58、72

B.16、28、40、52

C.16、32、48、54

D.16、30、42、56

4.在同系物中所有同系物都是 ( )

A.有相同的分子量

B.有相同的通式

C.有相同的物理性質

D.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5.在常温常壓下,取下列4種氣態烴各1mol,分別在足量的氧氣中燃燒,其中消耗氧氣最多的是 ( )

4

B.C2H6

C.C3H8

D.C4H10

6.請用系統命名法命名以下烷烴

C2H5

CH3

⑴ C2H5-CH-CH-(CH2)3-CH3 ⑵

CH3-CH-CH-C-H

CH3︱

C2H5︱

CH3

CH3

C2H5︱

CH2-CH2-CH3

CH2

CH3

⑶ ⑷

CH3-CH-C-CH3 CH3-C-CH2-C-CH3

7.根據有機化學命名原則,判斷下列命名是否有錯誤,若有錯誤請根據所要反映的化合物的結構給予重新命名。

(1)2-乙基丙烷:

(2)2,4-二乙基戊烷

(3)3,3-二甲基-4-乙基己烷

(4)2,4-二甲基-6,8-二乙基壬烷

8.室温時20 mL某氣態烴與過量的氧氣混合,完全燃燒後的產物通過濃硫酸,再恢復至室温,氣體體積減少了50 mL ,剩餘氣體再通過氫氧化鈉溶液,體積又減少了40 mL 。求氣態烴的分子式

參考答案:

6.(1)4-甲基-3-乙基辛烷

(2)2,3,4-三甲基己烷

(3)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4) 2,2,4,4-四甲基己烷

7.(1)錯 2-甲基丁烷

(2)錯 3,5-二甲基庚烷

(3)對

(4)錯 2,4,6-三甲基-6-乙基癸烷

高一化學教案大全 篇五

《氫氣實驗室製法》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實驗室用金屬和酸反應制取氫氣的化學反應原理,初步瞭解實驗室製備實驗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瞭解置換反應的概念,對給定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反應,能初步判斷反應類型;

根據氣體的性質,學會判斷氣體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瞭解啟普發生器的工作原理,並根據其原理,用易得廉價的簡單實驗儀器,自行設計製備氫氣的簡易裝置。

情感目標

通過對氫氣純度的檢驗,使學生了解點燃可燃性氣體之前,需要進行驗純的必要性,加強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教學建議

本節課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課,難度雖不大,但知識面廣,這些知識是後續教學的基礎。

1、準確 恰當地抓住教學目標,本節課要抓住置換反應的概念和氫氣的實驗室製取裝置等主要內容,緊緊圍繞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教學活動。因此教學目標應具體、明確,教材處理詳略得當,緊緊圍繞教學大綱的規定和教材內容的要求,重視能力培養和養成教育。

2、教學內容應有序、合理

教學過程從水的電解產物和氧氣的有關知識開始,可以用計算機等媒體放映“氫氣的用途”資料片,導出新課。再通過實驗,師生共同討論,建立置換反應的概念,同時簡介原子團的知識。在此基礎上,結合實物展示,巧設問題,由簡到繁,從易到難,根據儀器藥品,讓學生在課堂上設計出一套制氫氣的合適裝置,通過設計實驗,一可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二可增強他們學習興趣,三可鞏固已學知識。

3、優選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多樣化

本節教學方法是實驗探究法,以實驗為前提,通過實驗觀察,實物展示和錄像、計算機、投影等電化教學手段,集實驗、討論、講述、講解、歸納、練習為一體,這種方法既充分體現了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又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二者統一的教學原則。

4、重視能力培養,注意養成教育

本節教學應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實驗或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培養和發展學生觀察、操作、思維與自學等多種技能和多種能力。同時,教學中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以已有知識或化學事實、探究性問題開始,通過實驗觀察、引導思考、討論、自學等多種方式,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這樣有利於逐步建立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教學中還可結合“氫氣的發現史”和“制氫發生裝置”的分析討論,以及知識的遷移過程,同時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教育,這些都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早在十六、七世紀的時候,有好幾位科學家都發現了金屬跟酸反應能產生一種可燃性的氣體——氫氣。直到現在,氫氣的實驗室製法仍然選用金屬跟酸反應。那麼用哪種金屬,用哪種酸為呢?

一、驗室製取氫氣的原理:

(實驗)取四支試管,分別向其中加入鎂條、鋅粒、鐵釘、銅片,然後向試管中加入等量的同種稀硫酸,觀察產生氣體的速率。

(現象)稀硫酸同時與Mg、Zn、Fe、Cu接觸,實驗現象是:Mg與稀硫酸反應劇烈,鋅與酸反應,產生氫氣的速率較快,Fe與稀硫酸反應很慢,銅與稀硫酸接觸,沒有明顯現象。

實驗室製取氣體,要求便於操作和收集,而Mg反應速率過快,不方便收集;Fe反應速率過慢,因此常選用鋅為最合適。

二、實驗室製取氫氣的裝置和收集方法

1、製備裝置:

完整的氣體制取裝置包括髮生裝置(即發生反應生成該氣體的裝置)和收集裝置兩部分。

氣體發生裝置的確定,要依據反應原理,特別是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實驗室製取氫氣所用的鋅是顆粒狀固體,所用的稀硫酸呈液體,常温下兩種藥品接觸即可發生反應。由此可見,只需用容器將鋅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並將產生的氫氣通過導管導出即可。因此組裝發生裝置應包括盛裝藥品的反應容器(大試管、廣口瓶、錐形瓶、燒瓶等均可),用於封閉反應容器口的膠塞,穿過膠塞用於導出氫氣的玻璃導管(用試管或燒瓶作反應容器時還需用鐵架台固定)。這種裝置是最簡單的氫氣發生裝置,如下圖(A)、(B)所示。

(A)

(B)

(討論)但這種發生裝置的缺點是必須當鋅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種完全反應後該反應才能停止,如何使製取氣體的過程連續呢?

實驗中常加一長頸漏斗,通過長頸漏斗分次加酸來控制反應,如下圖所示。

長頸漏斗下部必須浸泡在酸液中,為什麼呢?

此時將導氣管一端堵死,觀察實驗現象。如學生看不清楚,可重複幾次,並提示學生應注意的問題。

(請同學簡述現象,分析原因)

展示啟普發生器,介紹部件名稱,作用,介紹使用方法。

2、氣體的收集:

氣體的收集裝置要依據該氣體的收集方法而定。氫氣的收集方法有兩種:向下排空氣法(因為氫氣密度最小)和排水法(因為氫氣難溶於水且不和水反應),如圖(E)、(F)所示。

如果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難於驗滿,因此收集氫氣的方法是排水法。

注意事項:儀器連接好以後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然後再裝入藥品製取氫氣;將鋅粒裝入試管時,應將試管傾斜,使鋅粒滑入試管底部,以免直接投入時砸破試管底;對產生的氫氣經驗純後再收集或直接應用;收集滿氫氣的集氣瓶應倒置在桌上,防止氫氣很快逸散。

三、氫氣純度的檢驗方法

實驗操作:用排水法或向下排氣法收集一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如果聽到尖鋭的爆鳴聲,表明氫氣不純。然後按上述方法再收集、再檢驗,至點燃時發出的響聲很小時,表明氫氣已經純淨。實驗操作過程如下圖:

注意事項:當開始收集的氫氣經檢驗不純,這時需要再收集、再檢驗。若下一步要採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應先用拇指把試管口堵住一會兒,再去收集、檢驗氫氣。否則剛用於檢驗氫氣的試管內的火焰可能沒有熄滅,立即用這個試管去再收集氫氣時,可能會點燃導管口不純的氫氣,引起裝置爆炸,發生危險

四、置換反應:

置換反應:由一種單質跟一種化合物起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置換反應。

置換反應中“置換”的涵義是:反應物之一的單質中所含元素,代換了參加反應的化合物中的某種元素。

置換反應是化學基本反應類型之一。

表達式:單質 + 化合物=新單質 + 新化合物

A + BC AC + B

鋅 + 稀硫酸 ==硫酸鋅 + 氫氣

Zn + H2SO4 == ZnSO4 + H2

單質 化合物 化合物 單質

置換反應的特點是:參加反應的物質只有兩種,且一定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生成物也只有兩種,一種一定是單質,另一種一定是化合物。掌握了這些特點,就能夠正確地判斷置換反應。

(討論)置換反應與化合反應,分解反應有哪些區別?

五、原子團的概念:

鋅 + 稀硫酸 == 硫酸鋅 + 氫氣

Zn + H2SO4 == ZnSO4 + H2

在鋅與硫酸進行反應時,反應物硫酸,生成物硫酸鋅均有相同的集團,即:

H2SO4和ZnSO4中的畫線部分。在許多化學反應中,作為一個整體參加反應,就好像一個原子一樣,這樣的原子集團叫做原子團。

常見的原子團有:

KClO3 氯酸根

KMnO4 高錳酸根

NaOH 氫氧根

H2SO4 硫酸根

KNO3 硝酸根

探究活動

1用廢舊的可樂瓶(塑料)、吸管、粘合劑,根據啟普發生器原理,製作一個簡易裝置。

2根據啟普發生器的原理,設計三套類似的實驗裝置,畫出裝置圖。

3設計一個儲存氫氣的裝置,便於利用該裝置收集氫氣,便於實驗中使用氫氣。

4實驗室製取氫氣時,以鋅粒與較濃的鹽酸反應,用氣球收集氣體,一段時間後,氣球癟了,重複上述實驗多次,均得到相同的現象,試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 篇六

【學習目標】

1、認識鐵的幾種氧化物及其常見性質。

2、認識三價鐵的氧化性、亞鐵的還原性及Fe3+的檢驗、Fe2+和Fe3+相互轉化。

3、會熟練書寫Fe2+、Fe3+相互轉化的有關化學方程式。

4、知道Fe(OH)3 、Fe(OH)2的製備方法

知識點一:鐵的氧化物

閲讀教材59頁鐵的氧化物部分,完成下表

名稱 氧化亞鐵 氧化鐵 四氧化三鐵

化學式

色態

俗名

化合價

溶解性

與酸反應

知識點二:鐵的氫氧化物

閲讀教材60頁,完成下表

加NaOH溶液 FeCl3溶液 FeSO4溶液

化學方程式

離子方程式

實驗現象

分析Fe(OH)2顏色變化的原因,請用必要的文字與方程式加以説明:

探究與思考:

小組討論Fe(OH)2的製備實驗可採取的改進措施

2、Fe(OH)2 、Fe(OH)3的其他性質(用方程式表示,是離子反應的,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1)Fe(OH)3的熱穩定性

(2)Fe(OH)2 、Fe(OH)3與酸反應(以鹽酸為例)

知識點三:鐵鹽與亞鐵鹽

閲讀教材61頁實驗3-10,完成下列表格:

(1) Fe3+的檢驗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FeCl3溶液(1mL)中滴加KSCN溶液(2滴)

FeSO4溶液 ①試管中先滴加KSCN溶液

②再向試管中滴加氯水

由實驗我們可以得出Fe2+ 、Fe3+的檢驗方法:

Fe2+的檢驗:

Fe3+的檢驗:

探究與思考: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什麼方法檢驗Fe2+ 、Fe3+

(2)Fe2+ 、Fe3+的轉化

閲讀教材61頁科學與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FeCl3溶液 現象 方程式

加入鐵粉,振盪後滴加KSCN溶液

上層清液加入氯水,振盪

探究與思考:

利用已有的知識並結合本節課所學的有關鐵的化合物的知識,完成Fe 、Fe2+、Fe3+之間的相互轉化,並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是離子反應的寫出離子方程式,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指出氧化劑和還原劑

【課堂小結】1、鐵的三種氧化物

2、鐵的兩種氫氧化物的製備和性質

Fe2+ + 2OH- = Fe(OH)2↓ Fe3+ + 3OH- =Fe(OH)3↓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3、Fe3+的檢驗和Fe3+與Fe2+相互轉化

(1)、Fe3+的檢驗:滴加KSCN溶液,溶液變紅

課堂反饋:

1、為了檢驗FeSO4溶液是否已經氧化變質,可向溶液中加入( )

溶液 B.鐵片 C. KSCN溶液 D.石蕊試液

2、為除去FeSO4溶液中的Fe2(SO4)3和CuSO4,最好選用的試劑是( )

A. NaOH溶液 B. 稀H2SO4 C.鐵粉 溶液

3、只用一種試劑就可將AgNO3、KSCN、稀H2SO4、NaOH四種溶液分開的是( )

2溶液 2溶液 C. FeCl3溶液 D. Ba(NO3)2溶液

4、① 在盛有2mLFeCl3溶液的試管中加入少量鐵粉,充分反應後,反應方程式為 。反應中氧化劑是 ,還原劑是 。

② 再滴入2滴KSCN溶液,溶液顏色 ;

③ 再加入幾滴氯水,觀察溶液顏色變為 。説明 , 反應方程式為 ,還原劑是 。

5、要證明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其操作可以是:①加少許酸化的KMnO4溶液;②加少許氯水;③滴加少許KSCN溶液。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③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q7395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