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高一語文《致橡樹》教案設計

一.關於作者.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建泉州,當代女詩人.1971年開始寫詩,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福建文學》圍繞她的詩作展開關於朦朧詩的討論,當時爭議很大,影響頗廣.1980到福建省文聯工作.現為中國作家協會福建分會理事.主要作品有《雙桅船》,《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她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__1980年全國青年優秀詩歌獎。

舒婷崛起於70年代末中國的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樑小斌等以迥異於前輩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她們的詩一改新詩明白如話、幾近分行散文式的傳統特點,意藴深厚而不顯露,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闡述的餘地,使許多詩失卻傳統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層朦朦朧朧的氛圍.他們用朦朧詩表達了一代人對國家命運的反思,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審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

二.朦朧詩簡介:

湧現於80年代左右。其特點是:1.內涵上意藴深厚,不求顯露.思考人的本質,探索人的自我價值,體現詩人的主體意識.2.藝術上意象迭加,撲朔迷離.一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以普遍的暗示來代替過去的直接體現.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樹》、《牆》,顧城的《一代人》、《遠和近》,樑小斌的《雪白的牆》。他們是一羣在十年**中成長起來的青年,帶着被傷害後的濃重的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帶着從生活底層而來的嚴峻的深思和對於追求的深沉渴望,表達了這一代人對國家命運的反思,對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審慎思索和批判。

例:《老馬》與《致橡樹》對比印證“朦朧詩”的兩大特點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説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地垂下。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淚直往心裏去,眼裏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析: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幾近分行的散文化格式,單一的老馬意象表達出各階層的人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各種物質重負和心理重負。而《致橡樹》則不一樣。

三,思路分析

這是一首愛情詩,但它不象常見的愛情詩,直抒胸臆,用火熱的詩句表達對愛的焦灼和渴望,對意中人的熱烈追求與讚美,或抒發失意的愛情帶給自己的悲苦與煎熬.它跳出一般愛情的窠臼,擺脱情網中人的意亂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觀照愛情,對愛情的本質進行一番理性的考問與判斷.----“我如果愛你不應該怎樣“愛?應該怎樣“愛?詩人循着這樣的思路,以“不,這些都不夠把這首詩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表達了詩人對傳統認可的愛情模式的批判、擯斥,後一部分抒發了作者對心目中理想愛情的渴望、憧憬。

前面講過,朦朧詩的特點是不是單一意象,而是多個意象的迭加,使讀者有廣闊的想象有空間。這首詩舒婷在表達對愛情本質的思考和理解時,不是以單一層次的形象來示人,而是巧妙地以橡樹象徵女性所愛戀的男性形象,通過作為女性形象象徵物----“凌霄花“鳥兒“泉源“險峯“日光“春雨“木棉“橡樹不同的對應、配比關係,營造了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明確在告訴人們自己所批判的,所禮讚的愛情格式.

四.結構分析

1、分層 第一層:由開頭至“不,這些都還不夠。通過六個意象歷數自己所否定的愛情模式。第二層:“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後.表達作者對心目中理想愛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 第一層:用“絕不學“絕不像昭示詩人對下面兩種愛情模式的蔑視和擯棄----一種是“凌霄花似的,需藉助橡樹的高枝證明自身價值的女性對男生依附式的愛情; 一種是“鳥兒式的對橡樹一廂情願式地頻頻示愛,遭橡樹冷遇可仍要死纏着不放,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幼稚可笑,喪失女性尊嚴的愛情. 即便是世俗認可的甚至讚揚的種種女性對男性忘我奉獻式的愛情,詩人也用“不,這些都還不夠明確宣告自己的不認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對橡樹似的不求回報的“長年“慰藉?還是“險峯似地滿足於增加、襯托橡樹的高度、威儀的默默支撐和鋪墊,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對橡樹無止境的忘我奉獻.在詩人看來,這都殘缺的、不圓滿的愛情。在這幾種愛情模式中,女性被愛迷亂了心智,喪失了主體意識,只顧把所有的愛、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對男性的幫助上,忘卻了自身也需要汲取養分,不斷強壯、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後導致人格的萎縮,不自覺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為奴。假使一種愛情不能使一個女性的人格更趨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這種愛情還有什麼價值可以稱道呢?

通過分析,表現詩人對舊的觀念、舊的倫理的強烈否定和堅決反叛。詩人從現代女性覺醒的角度出發,利用詩中的意象,為自己爭取女性尊嚴、獨立地位、人的價值的抗爭決心躍然紙上。這義無反顧的決心,似一聲驚天動地的吶喊。從意義上講,這是詩人對舊的傳統強加於女性身上的枷鎖的破。

在詩人眼中,這些愛情是不具備愛情的應有之義,那麼詩人心目中理想的愛情格式是什麼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樹,我如果愛你,我怎愛才算是理想的愛情呢?

第二層:詩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聖而莊嚴的回答。

理想愛情中男女雙方應是彼此獨立的,處於愛情中的女性應保持有獨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樹,我就該是一株木棉,決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僅在男女雙方“永遠分離的物質狀態下,應該是一棵獨立向上的樹,即使在男女雙方“終身相依的精神領域,也應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證自己仍是一棵能夠獨立支撐自身身軀的高大挺拔的樹。

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應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當。男性有橡樹的剛勇、果敢、鋭利----“你有你的銅枝鐵幹/像刀、像斂,/也像戟女性便應該具有木棉的熱烈、柔韌、厚重----“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歎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雙方具備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為支持,分擔苦難,共享人生----“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藹、流嵐、虹霓?在人生的台上,愛情劇中的男女雙方演的應是對手戲,同為主角.這樣,戲才能演得趣味橫生、高潮迭起。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讓男性獨領風騷,一個人去撐枱面,最終男性會激情衰退、唱得興味索然,這出愛情戲也會在單調、清冷中草草收場,難以善終。

有破就有立,第二層是詩人對自己心中愛情觀的確立。詩人以陰柔的木棉自喻,對陽剛的橡樹傾訴內心的幻想:“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致敬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獨立的基礎上,共建新型的現代的愛情觀念。詩人對愛情的要求和憧憬,表達了詩人對愛情、婚姻關係的認真思考,流露出一個現代女性內心的期待和渴望。

深化:

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應是互愛着的,女性熱烈的愛應該得到男性積極的響應;它即不該是女性的一廂情願,如鳥兒之對橡樹;也不該是女性對男性單向、忘我的愛的奉獻,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無動於衷地享有,如山泉、險峯、日光、春雨之對橡樹。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該如並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用根的緊握,葉的相觸,風中的互相致意傳遞、回報彼此的愛,以此共同強健愛的紐帶,使雙方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終身相依,共 度人生,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建立在這樣的基石上的愛情才是鮮活、圓滿的,這種本真的愛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對獨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嚮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羈絆,表達了一個成熟的知識女性對理想愛情的憧憬。這在當時十年浩動剛剛結束,國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鑄民族精神之魂之際,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詩人的自我不僅指向過去,而且也指向未來,它不僅是詩人自己是什麼樣子的評價,還是詩人詩人關於我該成什麼樣子的探索或思考。這樣,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詩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爾在《美學》中説:“要求得到另一個人的重視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體的孤立的因而是有侷限性的事例中的體現,而是我的主體性的整體,我應該把這主體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這一個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樣子,全部滲透到另一個人的意識裏去,成為他所追求和佔有的對象。”由脈脈含情到心心相印,愛情詩的美,由於展現了人格的價值面變得崇高了。在舒婷的愛情觀中,愛既要心靈相通(根,緊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銅鋼鐵枝,我有我紅碩的花朵)。愛情要忘我卻不能喪失自我。忘我是對愛情如交易,視人格如財物的一種超越;不喪失 自我是對視情人如靠山,視自己如附庸的一種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並進才有共勉。這種女性的自尊心理,這種對愛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時期女性文學的重要主題,其中反映了人格價值觀念的覺醒,表現了知識女性的自覺與自強。

4.總結:從感情抒發上,第一層是升調。詩人以六個比喻句直接列出六個否定,激昂強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瀉行千里,不可阻擋,彷彿吐盡千年以來積壓在女性心中憤恨不平的塊壘。是反抗、是抗爭、是戰鬥、詩人一直以一個勇敢的鬥士的面貌出現。這部分的旋律是昂揚、激奮、向上的。

第二層詩人的感情是平緩的,從第一層的激昂中跌落下來。詩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摯細膩、纏綿悱惻地抒發自己內心的夢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風中搖擺。

四.形式特點

象徵:是詩歌 重要的形式和特點。不是從整體上孕含象徵意義,而是在具體的形象上直接在表達象徵意義.橡樹和木棉分別象徵男性的陽剛和女性的陰柔.體正是意象詩大顯神通的地方。這首詩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詩。“牆”是僵化了的藝術傳統的象徵。錢鍾書説:“傳統不肯變,因此惰性形成習慣,習慣升為規橡樹的銅枝鐵幹?木棉的紅碩的花朵,正是陽剛和陰柔的具體形象。

對偶:是詩歌 語言形式的核心內容。我國古典詩歌 ,尤其是律詩,都大量使用對偶句。本詩繼承中國詩歌 的優秀傳統,大量整齊勻稱的語言對應形式。如第1句至第3句/第4句至第6句;第7句,第8句/第9,10句;第11句/第12句;第16句/第17句;第22句至第24句/第25句至27句;第28句/第29句;第30句/第31句,它們在字,音,義上嚴格對應,在行上寬泛對應既有古典詩歌 的整齊劃一,又有新詩的自由奔放,表達了詩人既繼承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的詩風。

五.學生評述舒婷的另一首朦朧詩《牆》

原文:我無法反抗牆,

只有反抗的願望。

我是什麼?

它是什麼?很可能

它是我漸漸老化的皮膚,

既感覺不到雨寒風霜,

也接受不了米蘭的芬芳。

還有可能

我只是株車前草,

裝飾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縫裏,

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牆活動起來,

伸出柔軟的偽足,

擠壓我,勒索我,

人我適應各種各樣的形狀。

我驚恐地逃到大街上,

發現相同的惡夢,

掛在每一個人的腳後跟。

一道道畏縮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牆。

呵,我明白了,

我首先必須反抗的是:

我對牆的妥協,

和對這個世界的不安全感。

分析:意象詩往往具有哲理美,因為象徵手法能加強詩的理性力量。化抽象為具象,正是抽象詩大顯神通的地方。“牆”是僵化了的藝術傳統的象徵。錢鍾書説:“傳統不肯變,因此惰性形成習慣,習慣升為規律,把常然當作當然和必然”。詩人説“我無法反抗牆,只有反抗的願望”,正説出她對傳統的不滿。

“我是什麼?它是什麼?”這是萬古常新的問題,詩人的回答也只能是哲學範疇“我偶然,它必然”。必然存在於偶然之中。對於文學新人,傳統之牆乃是漸漸老化的皮膚,文學新人只是在泥縫裏寄生的小草,這就是反抗意識萌芽的契機。

於是,惡夢出現了——一個適應傳統的夢。那是心理上的陰影,像影子一樣“掛在每一個人的腳後跟”。是的傳統影響着每一個人,你適應它,就只能射出畏縮的目光;你堅持它,捍衞它,就成為“冰冷的牆”。

夢中有真理。詩人説“我明白了”。她應該首先戰勝自己:克服妥協心理,克服恐懼心理。這樣,非但不會為傳統的牆所圍困,而且還可能由衝破傳統而改造傳統,由脱離傳統而豐富傳統。

新詩潮力求擺脱新詩的政治抒情傳統。內容上,由強調“大我”到重視“小我”;在形式上,由形象化轉化為意象化,趨向於理念和感知的變形。。其特點,尊重自我的身世感受,着重表現富於“主體性”的人格形象。客觀上,它確實表現出解放思想帶來的心靈復甦,以及在新時期一代人的自覺。這種新的文藝風氣,無疑是對傳統的有力衝擊。

六.課後練習:閲讀舒婷的《也許》,回答詩後問題。

題目:(1)理解詩意,為甲、乙、丙、丁處分別選入最恰當的詞(c)

問題 總是 同時 迴避

寂寞 全是 而不 抗拒

寂寞 總是 也 抗拒

孤立 完全 也 推辭

(2)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a)

這首詩充分表達了詩人鄙視生活中弱者的思想感情。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彙編

本詩以促膝談心的方式來抹去“讀者”心中的孤獨寂寞感,並回答“讀者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困惑。

本詩承認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責任感的人生。

這首詩運用反覆、排比的修辭方法,;在反覆中增加抒情的濃度,在排比中增加語勢。

(3)對“肩上越是沉重”理解正確的一項是(d)゛.過重的工作量

過重的家庭生活負擔

過重的精神負擔

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分析:這道題目的設計主要是檢測對現代詩歌內容構思與抒情對象的理解程度。從詩句中,我們並不難看出這是一首人生哲理詩,它表現了積極面對生活勇於進取的人生態度。賞析這類詩,要從朗讀入手,進行聯想想像,再現作者的藝術創造境界,領略詩歌表達的情感。

七.現代詩歌的賞析要點

1.揣摩詩的意境。意象包括兩方面的範疇:客體描寫對象,主觀感受體驗。詩歌是詩人情感激流的表現。詩人寫詩總是通過某種景物或事件,表現自己強烈的主觀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或託物言志,或借古詠懷。我們欣賞詩歌就是要理解詩人如何藉助抒情個體來表現自己鮮明的個性色彩的,表現自己愛和恨、痛苦與歡喜、希望與追求的。

2.深入解剖詩的形象。不同的時代因素給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時代影響,因而欣賞新詩中的抒情對象就不能不注意時代的亮色。同時還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個性特徵,因為詩人寫詩時,感情的湧發、提煉和傾注總是以個人為基點的。欣賞中,我們既要看到風采豪放、氣度飄逸,也要看到沉鬱深厚、蒼老悲涼。一句話,不同的主人公有着各自獨特的精神個性。

3.充分分析詩的感情。

4.細細品詩的語言。從分析語言的準確性、形象性、抒情性進而分析語言的音樂性和圖畫美。找警句---詩眼。例《周,你在哪裏?》中的“找”字,就讓讀者深深體會到人民對的懷念之情。

高一語文《致大海》教案設計

設計思想 採用比較教學的方法教學本課

教學重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 的主題,理清詩歌 的抒情思路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 的主題

教學手段 討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要求:

1.教師 可把學生分為5-7人為一組的若干小組,協調分工:朗誦討論,記錄(有專人)

2.每個同學要有自己的體會,並能表達出來(1-2分鐘)

3.從主題、內容、寫法、情感等角度進行比較

4.教師 巡查、指導,注意傾聽學生們發言,給予適當啟發誘導,充分肯定

5.討論情況記入平時成績

二、明確討論題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發詩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意象雖不多樣,但卻負載着作者沉重熱烈的情感,應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充分討論理解詩歌 中能突出表現大海特點的語句,並體會其中寄託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詩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詩人把大海作為一面鏡子來表現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

兩首詩在題材上有相同之處,都是詩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來表情達意的作品。這就成為了比較教學的基礎。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

三、學生討論

四、討論發言

明確: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達詩人的思想,傳達詩人的心意,此課比較閲讀 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結構:

普希金詩

舒婷的詩:

聯想—人們對大海的一席感觸

回憶—兒時的生活

思考—引入對現實之思考

抒情—積極向上,熱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徵意義: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徵。作者直接同大海對話,給人一種親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羈,它是天使頭上的光環,閃閃發光,不染纖塵。這是完美的海,夢中的海。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的讚美及憧憬。但現實使他傷心,他雖失望但不絕望,他要把大海永記心中,把自由傳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達的是對生活的感悟,“大海——變幻的生活,生活——洶湧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變幻的生活。大海有漲有落,有風暴,有平靜;它多變,並不完美,但它真實。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觀望生活的戲——有悲有喜,包羅萬象。感受着大海的寬廣與靜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會,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則像海燕一樣,堅強地在生活風浪中自由飛翔,對生活充滿了自信,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表現手法及修辭 :

普採用直抒胸意的表現手法。他所表現出的情感悲壯豪放。詩中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 方法。如將“波光”寫作“容光”,將海浪聲聲化為“怨訴”,“呼喚”,“迴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於作者與海對話,使海更像詩人的摯友,表達了作者對海——自由的熱愛之情。

舒採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她的大海是對生活細膩的觀察,海邊的每一種風景都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詩人將自己對生活的詮釋融入對大海的描寫當中。詩中多處運用了排比,反覆。

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普希金是傑出的俄國民族詩人,19世紀積極浪漫文學 代表,是自由戰士。他一生嚮往自由,卻被沙皇流放遠方,加上拜倫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鬱悶。他要借大海讚頌自由!

舒婷是朦朧派的代表詩人,她以大海寫出對生活的感悟,啟發人們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附錄: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讚歎

大海的夕陽

招惹多少詩人温柔的懷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還由海風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灘上留下的足跡

多少次向天邊揚起的風帆

都被海濤祕密

祕密地埋葬

有過咒罵,有過悲傷

有過讚美,有過榮光

大海——變幻的生活

生活——洶湧的海洋

哪兒是兒時挖掘的穴

哪裏有初戀並肩的蹤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濤

能把記憶滌平

還有些貝殼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許漩渦眨着危險的眼

也許暴風張開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斷送

無數純潔的夢

也還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風雨中

疾飛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樣冷靜

冷夜的山巖死一般嚴峻

從海岸的山巖

多麼寂寞我的影

從黃昏到夜闌

多麼驕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裝的咆哮

任你是虛偽的平靜

任你掠走過去的一切

一切的過去——

這個世界

有沉淪的痛苦

也有甦醒的歡欣

看了<高一語文教案設計彙編>的人還看了:

1.高一語文寫作素材彙編

2.高一語文課文《樹林和草原》教案彙編

3.高一語文文化常識彙編

4.高一語文《樹林和草原》教案設計

5.高一語文作文寫作模板彙編

6.高一語文必修一《雨巷》教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w844q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