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螳螂捕蟬》教案(精品多篇)

《螳螂捕蟬》教案(精品多篇)

《螳螂捕蟬》教案(精品多篇)

導入新課 篇一

1、同學們,大約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華夏大地上出現了若干個諸侯國,(出示春秋形勢圖)他們之間為了利益經常發動戰爭,給當時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2、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3、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強,説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後果都説清楚了)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板書吳國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吳王非常固執。一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説了吳王,吳王終於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你們還記得大臣們勸説時,吳王是怎樣説的嗎?(生: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螳螂捕蟬》教案 篇二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1、教學目標明確,設計合理,環節緊湊。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安排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連貫性。基於以上的解讀分析和目標確立,我對教材作了重組:首先直奔故事內容,領悟“螳螂捕蟬”寓意,作前置式處理;隨即通過“恍然大悟”,從吳王的轉變中彰顯寓言之意;接着濃墨重彩研讀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後,拓展文本,以吳王第二天上朝所説的話為契機,合理重組課文,將課後的複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訓練着。

2、抓住重點詞語,品讀課文,把握教材。如:將“恍然大悟”作為第二板塊教學的着眼點,理解詞義後,這時候老師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少年説這麼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説一句話,哪一句?(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請學生品讀,加深鞏固。

3、重視朗讀。“三分文章七分念”。 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朗讀教學的指導,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我請學生多次讀課文。“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還教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聯繫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穫?學生通過讀書、思考,感悟文本。

4、善於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吳王第二天上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並且滲透複述故事。怎樣讓複述的訓練落到實處,怎樣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掌握內容梗概有效複述呢?我通過這樣的填空將教學延伸,給想象和複述提供了堅實的生長點和有力的支撐

(1)由少年勸説吳王的巧妙,請學生説一説,在生活中,若要説服別人,也當注意什麼?(方式的委婉)教學的結尾處,我給學生留了一道填空題:再次上朝,吳王會怎麼説?

(2)(出示)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是昨日,本王到後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講述了              。故事是這樣的                       。聽了這個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啟發:                   ,故本王決定              。

5、以聽寫詞語、聽故事和複述故事入手,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雖然本節課很多方面做得較好,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引導學生複述故事時,時間還是用的較多了;學生的全面參與性還不夠,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完整表達。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有待改進。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即將被身後的黃雀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為“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説→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生對於寓言這種體裁併不陌生,但他們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體會藴含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形象的故事情節,理清人物之間的關係,探究其中藴含的道理,從而深刻地體會到少年巧妙勸説中顯露出的驚人的機智與高超的謀略。在教學設計上着重體現以下兩點:一是體現合作式學習。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練習複述課文,小組合作,互講互評;二是體現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即在學生感到迷惘或是思維進入死衚衕時,及時撥雲見日,讓學生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暢快。

下面例舉課堂實錄一個片斷:

師:這位少年每天拿着彈弓到花園裏轉悠,一連三個早晨,露水打濕了他的衣服和鞋子都毫不介意,這是為什麼?

生1:他在尋找獵物。

生2:不對,我覺得他是在尋找機會,好接近吳王。

師:理由呢?

生2:他聽了大臣們的議論之後,才來花園裏轉悠,説明他正想辦法要解決勸説吳王的問題。

師:有道理。大家贊成嗎?

生3:贊成。我認為他是在故意引起吳王的注意。不然為什麼連續去了三天呢?

師:他打着鳥了嗎?他講給吳王的故事是親眼看見的嗎?

生1:是親眼看見的,不然怎麼會講得那麼詳細?

生2:不是真的,我認為他早已想好了對策,只是想借這個故事來勸説吳王。

生3:我也贊成不是真的,你想樹那麼高,樹葉又密,他哪能對螳螂捕蟬看得那麼清呢?

師:有道理,誰還説?

生4:我認為他或許以前見過,現在用他來説服吳王,更能表現出少年驚人的機智與謀略。

師:理解得相當深刻。他的做法妙在哪兒呢?

生1:吳王已下了決心,但他卻説服了吳王。

生2:他不但説服了吳王,而且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七嘴八舌地爭辯着,議論着,不覺已到下課,仍意猶未盡。

教學反思:高年級的閲讀教學,一定要提綱挈領地提出問題,引領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把問題不斷引向深入。如本文內容淺顯明白,但學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認為少年真的碰到這樣的事,恰好用來説服吳王,這樣就不能夠充分表現出少年的機智與謀略。這時就需要教師把握契機,提出問題,引領學生去探究。比較人教版與蘇教版小語教材,我感覺蘇教版對學生的總體要求較低,而且要求不明確,這實際是給教師留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但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學生的學習流於形式,一無所獲。這就更需要我們教師吃透教材,並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挖掘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使學生不僅獲得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得到閲讀理解能力的不斷提升。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三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繫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新詞的意思。

2、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並擬定小標題。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課前談話:成語引入,激發興趣。

1、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成語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顆明珠。比如“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這樣的成語你能接一接嗎?

2、你也能説嗎? 根據學生所説板書課題:螳螂捕蟬。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意思。

一、解析課題,質疑激趣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

出示課題《螳螂捕蟬》的圖片和文字圖。(字理析字詞:螳螂、捕、蟬)

2.請大家讀一讀課題。(生讀課題)看到這個課題,你認為課文會寫些什麼呢?

生自由談。

3. 師: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藴含着一個深刻的道理。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它到底寫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求:

(1)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順。(2)劃出不會讀的字和不理解的詞。(3)遇到較難讀、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朗讀情況。

(1)出示課文中的部分詞語,指名認讀後齊讀。

(2)文章中還有什麼字不會讀的嗎?

(3)讀了這些詞語,你覺得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能用上其中的詞語來説説嗎?

3.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經過呢?結果怎麼樣?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分別用四字小標題來概括出來。(板書:起因經過 結果)

根據學生回答來板書:(固執攻楚  巧妙勸説  打消念頭)

誰能用自己的話具體來説説這件事講了什麼?

三、品讀課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設想”,明後果危險

1.同學們,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不堪設想”這個詞語。誰能讀一讀呢?讀到這個詞語,你會想到什麼呢?

2.是什麼不堪設想呢?課文裏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找找看,是哪句呢?讀句子: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1)這句話中有一個生字是——“侯”。看到這個“侯”字,你想到了哪個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談。用什麼方法來區分這兩個字? 我們先來看看它們的古文字是怎麼寫的。

3.在中國古代,進入春秋時期以後,基本為混戰時期,諸侯國實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讓我們穿越時空,看看當時的形式。

4.其他的諸侯國乘虛而入的後果怎麼樣?

(事情的後果很危險,很難想象。)

所以“不堪設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難想象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

5.想到不堪設想的後果,該有多少人去反對啊!可是吳王還是——固執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識少年機智

1.過渡:後來仗打起來了嗎?(沒有)

什麼原因呢?(因為吳王聽了少年的話後恍然大悟。)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麼意思?聰明的你們可能知道了。如果我們瞭解了他們的字理,相信你們印象更深。

2.文中誰恍然大悟了呢?(吳王)是誰有這麼大的本事讓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這少年就這麼輕鬆地一勸説,就能夠讓吳王打消念頭,你覺得他是個怎麼樣的人啊?能夠用什麼詞語來誇誇他嗎?(板書:機智勇敢)

從哪裏看出來的呢?文中哪些語句告訴了我們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連露水打濕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還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師相機提問:少年為什麼在那轉來轉去?還連續轉三個早晨?)

師:從這裏可以感覺少年勸説吳王的決心很大,是個顧大局的人。連續轉三個早晨就是為了引起吳王對他的關注。他只是一個侍奉吳王的下人,這樣吳王才能注意到他啊!這個辦法想得真好、真聰明 !

生乙:他説:“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説“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

師:少年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調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

生丙:“吳王問:‘你打着鳥了嗎?’少年説:‘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説是打鳥,好像很悠閒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勸説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不動聲色、曉之以理

生丁:説故事巧。

師:故事從頭到尾都沒講到攻打楚國有危險,但是卻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真是妙,智慧啊!

師:還你發現了什麼?你找到了什麼?還有什麼不同的意見?

生戊:少年善於觀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勸説吳王……

是少年的——巧妙勸説讓吳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吳王固執

1.過渡:這到底是個怎樣的吳王呢?我們可以從兩句話中去了解他。這兩句話都有一個“死”字,快速瀏覽課文找到它們。

吳王固執地説:“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

2.這兩個“死”的意思一樣嗎?怎麼不一樣?我們先來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麼樣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這兩句話中“死”的意思。(1)失去生命;(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見吳王真的很固執!(板書:固執)還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他?(專橫 暴君 頑固 暴躁……)

我們來練讀這兩句,讀出這樣的感受。 指名讀。指導:在表現吳王的專橫時,要注意哪個字呢?(處死 死命令)

4.誰敢勸諫誰就——死!這個時候,一個少年卻巧妙勸説了吳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愛國)(板書:勇 敢)這就是大智慧、大愛啊!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四

教材簡解: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説→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教學目標:

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説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容,並領會故事所藴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瞭解吳王為什麼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裏。

設計理念:“閲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堂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引領學生以讀促學,以讀促思,讓學生在反覆的文本誦讀中,探究、感悟、交流、積累、體驗,從而學會讀書,學會思考,學會表達。

設計思路:

1、面向全體學生,以讀促悟,以讀促學,用反覆的、逐層深入的讀的指導和訓練中,串聯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鍊和展示。

2、創設情景,採用多種方式和手段,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努力建設和諧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

教學過程:

一、瞭解歷史背景

師: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雖然這個時期距今天很久遠,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卻可以常常接觸到表現戰國時期內容的故事或成語。

1、請學生交流自己自己蒐集的戰國時期故事、名人、成語。

2、結合學生的彙報,出示部分成語。(秦晉之好,圍魏救趙,竊符救趙,紙上談兵,退避三舍,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卧薪嚐膽,三令五申……)

3、比一比,在最短的時間內,誰記得多,記得牢。

4、從這些成語中,你讀懂了什麼,感受到戰國時期有什麼特點?

談話:戰國時期,羣雄逐鹿,諸侯爭霸。有許多諸侯王志在天下,他們把能通過戰爭,打敗周圍諸侯國,掠奪財富,侵吞土地,從而壯大自己,作為一生的目標(課件出示:戰國羣雄地圖,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天下大勢)。

二、初步瞭解故事內容

過渡:吳王就是其中一位,這次吳王決定(出示文中句子,教師引讀)出兵攻打楚國,可吳國大臣卻紛紛表示反對。

1、請學生猜大臣反對的原因。(教師簡評)

2、出示補充材料:

戰國時期,羣雄逐鹿,諸侯爭霸,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多達上百個。有許多諸侯王志在天下,他們一心想着發動戰爭,打敗周圍諸侯國,掠奪財富,侵吞土地,從而壯大自己。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諸侯國之間相互防範又相互拉攏,結交盟友,組成盟國。如此一來,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大小諸侯國都不敢輕啟動戰端。一旦有國家挑起戰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對周圍其他諸侯國的攻擊。

3、學生閲讀補充材料,再説吳國大臣反對伐楚的原因。

過渡:既然吳王的決定是錯誤的,為了拯救千萬吳國百姓,作為正直的大臣就該勸説吳王打消念頭。

4、師生活動(大臣勸阻吳王)

一勸:學生勸説,教師對學生的勸説理由進行評價並對學生勸説時的語氣進行朗讀能力的指導。

二勸:教師引導分析吳王性格特點,體會吳王的固執。

(諸位大臣的勸説有禮有節,語重心長,但我是吳王,我是一國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錯了也要錯到底,誰再勸就把他拉出去砍了。)

師:現在還有想勸我(吳王)的嗎?(學生舉手)

師:他還想勸?什麼都不用説了,來人把他先拉出去砍了。(進一步感受吳王的固執)

三勸吳王:

師:現在還有誰敢勸的嗎?

師:你明知會死,為什麼還要來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鼓勵學生堅持真理,堅持正義)

師:你很勇敢,也極具正義感,但是我是吳王,我的決定絕不更改。

小結:想着天下大勢,聽着吳王固執的言語,此刻你的心情怎樣?此刻你似乎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説出周圍諸侯國乘虛而入,吳國兵敗的場景)

三、瞭解故事內容,複述故事

過渡:(激趣設疑)一切似乎已不可更改,課時幾天後。(出示文中語句:吳王連聲説:“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1、讀了這句,你產生了怎樣的疑問?

2、學生瀏覽課文,思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讓吳王改變了主意?(結合學生彙報,板書課題螳螂捕蟬)

3、以前你聽説過螳螂捕蟬的故事嗎?誰來講講。(教師評價。在肯定學生的同時,突出複述時存在的不足)

4、指導複述故事

(1)出示詞語:(悠閒、自由自在、高高在上、拱着舉起、啄食)

(2)正音,指導書寫其中難寫的生字。

(3)學生説這組詞語的規律。(這些是描寫文中動物動作的重點)

(4)請學生用上這些詞語,再來講故事。(教師評價)

(5)揭示學法。(抓住描寫文中人物的重點詞語進行復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

四、感悟故事道理

1、聽了故事,你有沒有發現文中四個人物之間有一種特別的關係?

2、用上“只知道……卻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間的關係。

小結:是啊它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3、固執的吳王聽了這個故事就改變了決定,這個故事與吳國攻楚有什麼聯繫呢?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吳國像故事中的螳螂,楚國像故事中的蟬,它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2、朗讀指導,讀中體現吳王的恍然大悟(再次出示: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説:“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認識少年,學習智勸

過渡:面對固執的吳王,大臣以死相勸,卻毫無用處;少年講述了一個故事,就拯救了千萬生命,少年真是了不起。

1、同樣勸説吳王,結果卻迥然不同,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2、從文中描寫少年的語句中尋找少年的特別做法?(在花園轉了三個早晨;將勸説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裏……)

3、少年的這些做法與他取得的成功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繫?從中你有什麼收穫?

小結:面對固執的人,要懂得智勸。

4、學生交流生活中的智勸故事。(教師點評故事中人物的機靈之處,突出智勸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結:(結合板書)今天我們學習了螳螂捕蟬的故事,認識了一位聰明、愛國的少年,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知道在勸阻別人時,如果直接勸不行,就換個方式,去智勸。

六、課外作業

古今文對照,試着理解。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説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三、教學準備

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聽説訓練,指導複述

1、先請同學們聽寫四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每組四個詞,同學們要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四個詞之間有什麼聯繫。

2、(老師依次念四組詞,每組只念一遍:(1)蟬悠閒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3)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3、(4)侍奉吳王的少年拿着彈弓瞄準)同學們聽寫得很認真,老師獎勵大家一組詞(學生都開心地笑了):不堪設想隱伏着禍患恍然大悟

4、現在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出示的詞語,自己批閲,全對的打個“☆”。(學生對照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教師將幾位同學的聽寫作業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扼要地評點。)

5、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從大臣的勸阻,執意攻打楚國。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靈機一動,對吳王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一聽便打消了伐楚的念頭。這是怎樣一件事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待會兒請你來講這個故事。

6、(老師邊講故事,邊出示圖畫和剛才學生聽寫的五組詞語。)

7、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拿着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8、同學們聽得很專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內容都記住了。不過,為了讓大家講得更好,老師還是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自己來練講一遍,儘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學生大聲地練講故事。)

9、現在誰願意來講這個故事?師:(驚喜地)你們聽出些什麼來了嗎?

(師: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動聽了。看來,你很有文學細胞。師:故事聽完了。誰來評評這位同學講得怎麼樣?)

10這個故事就叫——

(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二、讀文明理

1、那位少年是怎麼利用這個故事勸説吳王的呢?讓同學們打開課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來完整地讀一讀這個故事。(教師讓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2、誰想把這個故事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想:少年的那句話給吳王的啟示最大。

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這句話為什麼能給吳王以啟示呢?(提示:再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誰像螳螂,什麼是蟬,什麼是黃雀。)

3、師:這句話讓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的意思是(生説)

(出示: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是呀!吳王是個聰明的大王,他明白了

(學生齊讀句子)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後隱伏的禍患。

這就是少年要告訴吳王的一個道理(齊讀)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後隱伏的禍患。

這也是這則寓言故事要告訴人們的一個道理(齊讀)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後隱伏的禍患。

三、質疑感悟人物形象

1、學到這兒,你還有什麼問題?(提的問題能解決的讓學生自己解決)(老師現在想到這麼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麼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

2、師小結:少年表面上是講趣事,實際上是——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説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3、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那好,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你們覺得應該怎樣演?(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在練台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三、演故事

四、拓展

同學們,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作業設計

1、課後請同學們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2、你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勸動吳王嗎?請你談談你的想法。

3、再讀讀其他的寓言故事看看從中明白了什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ykwg4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