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教育類論文教育【精品多篇】

教育類論文教育【精品多篇】

教育類論文教育【精品多篇】

教育類論文教育 篇一

關鍵詞:教育類學術期刊;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284-02

隨着新媒體的興起,如今的學術載體、學術交流方式越來越多,國際上對於學術期刊的開放存取呼聲也越來越高,但是在中國,承擔學術交流的主要載體仍然是傳統紙質期刊。因此,本文所指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即紙質的教育類學術期刊,主要針對其面臨的問題和困境進行分析,並結合數字化發展趨勢,進一步思考其如何提升自身的優勢和競爭力。

一、教育類學術期刊存在的問題

1.品位參差,定位模糊

目前,中國的教育類學術期刊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管主辦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報刊社;二是由高校主辦的期刊;三是從屬於各出版社的期刊。通過對這些教育期刊進行觀察研究,不難發現,這其中魚龍混雜,當然有一些高端的期刊,但也有不少期刊品位低下,有些幾乎就是靠高額的版面費來維持經營。

由於教育類學術期刊涉及的領域廣泛,學科門類龐雜,如從學段上就有學前、國小、中學、高等、成人等,從學科上則有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心理、技術等。這樣導致了不少教育期刊存在名稱相似、風格雷同、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即使是一些核心期刊,也存在欄目學科優勢不明顯、學科讀者定位不準的現象。僅以中學歷史學科為例,就有《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等期刊,從名稱上看,這些期刊極其相似,欄目設置上也大同小異。

2.影響力低,好稿匱乏

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功能本應在於傳播最新的教育信息動態和成功的教育經驗,研究熱點、焦點問題,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專業支持。但是由於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教育界和學術界,不少教育期刊的功能只剩下發表評職稱論文了。即使在已經發表的論文中,也存在着選題炒冷飯、內容不知所云的狀況。有人這麼打趣,“學術期刊上的文章只有兩個人會看,一個人是編輯,一個是作者。”雖然這樣的話有點言過其實,但是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偏低。

目前,有不少期刊設立了理事單位。應該説,理事單位對於支持期刊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期刊被理事單位“綁架”的狀況。比如,理事單位往往要求期刊為其發表一定數目的論文,這些“關係稿”良莠不齊(以差稿居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期刊的品質。

3.發行量少,渠道單一

教育類學術期刊由於受眾的特殊性,不像教輔期刊那樣市場需求大,因此發行的問題比較突出,具體表現為兩點:一是發行量少,往往一本期刊的期均發行量達到2萬就相當可觀了(因此,一號多刊的現象目前也成了行內公開的祕密,許多期刊頻頻推出新品種,以此增加總髮行量);二是渠道單一,以郵局發行和自辦發行為主。為何出現這些問題,筆者認為,首先由於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受眾羣體較小,主要由教育行政機構下屬的教研室研究人員、中國小教師、高等院校教育學院學者、研究生等構成,與教輔期刊面向廣大的學生羣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其次,由於數字化出版的潮流,廣大教師進行科研創作時習慣於利用知網、維普等網絡文獻數據庫檢索文獻,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期刊發行量的萎縮。再次,期刊本身對於市場開發的重視不夠,在發行上習慣於依賴於上級主管部門以及舊有的渠道,很少主動去開發新渠道。最後,編輯的營銷意識不夠,學術期刊的編輯一般文化程度較高,性格也比較清高,往往不太願意主動地“走”出去和市場進行直接接觸。

二、教育類學術期刊發展的對策

既然存在這麼多的問題,那麼,許多教育類學術期刊為什麼依然能夠生存,而且似乎還生存得不錯?筆者認為,由於教育行業的從業人員眾多,且在評定職稱、晉升等方面都需要有論文作為支撐,因此,業內人士亟需大量的教育期刊來滿足其成果發表和出版需求,而現實中學術期刊數量並不是很多,因此造成了資源的稀缺,不少教師願意(雖然也許並不情願)繳納版面費來達到的需求。一些期刊正是鑽了這個空子,懶於開拓進取,在選題和發行上不願意動腦筋,僅僅滿足於收取版面費來維持生存。

俗話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發展也是如此。目前,一個嚴峻的事實是,國際上對於學術論文開放存取的呼聲越來越高,雖然現在看來,對中國紙質類的學術期刊的衝擊還不夠明顯,但是正如數字出版是出版業的大勢所趨,開放存取也將是學術出版的大勢所趨。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植根於互聯網的開放存取運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在改變傳統的學術出版格局,甚至打破了行業限制。因此,不管是從近期還是從長遠來看,都必須加強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競爭力。具體有如下幾點建議:

1.以內容佔據高地

目前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市場正處於羣雄紛爭的時代,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脱穎而出,內容是前提。眾所周知,“內容為王”,但目前走下坡路的教育類學術期刊無一不是內容出了問題。教育類學術期刊與經濟類、科技類等學術期刊的一個不同點是,時效性相對較弱。但是這並不能説明教育類學術期刊不講究時效性。要想抓住受眾的眼球,內容必須做深做透,做到期期有亮點。具體做法有:抓住教育界當下的熱點,策劃專題稿件;針對有爭議的學術觀點,組織發起學術討論;介紹教育領域的新成果、新動向和新問題,並預測未來發展方向等等。以筆者所在的《教育研究與評論》期刊為例,其開闢了“熱點透視”欄目,對教育界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度剖析。比如國小語文界曾有一位特級教師提出了“高文低教”的教學理念,認為對於一些課文的主旨不該拔到特定的高度,而是要“接地氣”,以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教學。該刊的主編敏感地意識到這個話題值得進行討論,於是分別約請中學、國小的一線教師圍繞“高文低教”的主題,從“到底該不該高文低教”、“高文如何低教”等多個角度展開了討論,在業內反響較為熱烈。

2.以活動拉昇人氣

隨着時代的發展,出版流程中的發行、反饋環節將越來越得到關注。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編輯部不僅要出版教育學專業的雜誌,還要把雜誌的品牌優勢和良好聲譽滲透到各個相關領域,並從中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比如,通過不定期的主辦出版與學術講座、編輯出版與學術會議有關的專題刊物、召開作者和讀者等受眾羣體的專題座談會等等。

仍以《教育研究與評論》為例,該刊成立於2009年,短短的五年內,積聚了大量的人氣,目前在江蘇省內的影響力頗高。除了堅持內容為王、保持品質外,舉辦活動也是該刊吸引人氣的一個重要法寶。比如,該雜誌曾主辦了兩屆“蘇派語文教育論壇”,圍繞蘇派語文的特點,請名師開示範課,請名家做專題報告;論壇結束後,雜誌特闢“本刊特稿”欄目,約請開示範課的教師撰文談談他們的教學設計和思路,同時也邀請聽課教師對於示範課進行解讀、點評。主辦這樣的活動,不僅使該編輯部獲得了社會效益,而且也贏得了經濟效益――每屆論壇都吸引了1 000多名的與會者,人員涵蓋了江蘇地區的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每次論壇舉辦過後,期刊的發行量和自由來稿量都有了一個明顯的上升。

除了舉辦論壇外,還可以通過開展論文寫作培訓課程來增加人氣,提高經濟效益。前文已經闡述過,目前有很多教師有的需求,但是不少人對於怎麼撰寫論文並不瞭解,往往在沒有歸納目前研究現狀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閉門造車,東拼西湊,這樣的文章經不起推敲,對他們的教學也毫無幫助和啟發。編輯部可以通過開展論文寫作培訓課程,將學術規範、論文的寫作方式告知他們,以幫助其提高學術水平。

3.以新媒體推動發行

隨着微博、微信、社交網絡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不斷豐富,藉助新媒體平台的營銷開始嶄露頭角,不少期刊,特別是財經類和娛樂休閒類的期刊走在了前列,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發行營銷。比如,《三聯生活週刊》的官方微博在2014年1月22日,了一條關於年貨特刊的信息:“年貨真就是慢慢、細細地注入的一份心情。它是記憶的載體,故鄉的召喚,是各家各户‘外婆的味道’、‘媽媽的味道’、‘故鄉的味道’,記憶中的味蕾總是情感的閘門,時時牽動着我們最敏感的那根心絃。”該條微博被轉發了1 599次,被評論332次(截至2014年2月1日)。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很少學術期刊擁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賬號,其實教育類學術期刊也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發行營銷。在這過程中,編輯由於擁有作者資源(即微博“粉絲”)和熟悉刊物內容(即微博信息來源)的優勢,理應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本新刊即將推出之前,編輯可以在官方微博上發表新刊推薦、活動預告等信息,感興趣的“粉絲”看到後,就會做出轉發、回覆、評論等各種反饋。由於微博的信息傳播是呈爆炸式的幾何級傳播,這樣就能夠以較低的營銷成本實現了較好的發行目的。

綜上所述,教育類學術期刊只要勇於迎接競爭,內容上求“新”求“深”,發行上搞“活”辦“廣”,就能辦出特色,創出品牌,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善恆。論教育期刊如何求得生存與發展[J].編輯之友,2006,(4).

[2] 古四毛。教育期刊核心競爭力構建要點[J].中國出版,2008,(2).

教育論文 篇二

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一切活動中,培養他們成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當放置於首要地位。這一點已成為共識,但什麼是良好品德的標準,則各有不同的認識。我以為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圓滿的人格,而人格教育則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礎組成部分。

從我國教育史來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為啟蒙教育的《三字經》中這樣敍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就説明人類通過學習才能“知義”——即對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則是封建社會傳統的人格標準的兩個極端象徵。以後的《訓蒙文》更為弟子們明確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標準,它聽倡導的“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時,“勿富,勿驕貧”,“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在啟蒙以後的進一步教育中,作為課本的《四書》《五經》裏,固然有很多維護封建統治的政治理論,但也不乏以歷史上優秀人物為榜樣的人格教育內容,這些優秀人物成為歷代讀書人的楷模,這樣的教育造就了我國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成為千古流芳的俊傑。

從世界教育史來看,世界各國都根據各自的不同情統,文化觀念形成的人格標準來進行人格培養工作。而通過人格教育扭轉人的不良傾向,轉變人的道德觀念,從而成功地完成對人的培養任務的典型,則是前蘇聯的馬卡連柯創辦高爾基工學團,馬卡連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奉獻,嚴格的要求、從人格培養入手,使那些流浪兒懂得自尊、自愛、自律,從而按社會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為。

那麼,人格到底該怎樣表達呢?人格應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統一表現,豐子愷先生把人格比作一隻鼎,而支撐這隻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這三者和諧的統一,就是圓滿健全的人格,而對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則,這隻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穩,顯示的人格就缺損,就低下。這就是説,所謂人格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態體現的對真、善、美追求和達到的程度,並且被別人感知,受到社會準則的定位。例如,當某人遇險,有人挺身而出營救、相助,人們稱之為高尚;有人則揚長而去,人們斥之卑下。為集體為國家勤勉工作,分毫必爭,社會評價為優秀;為個人和小家無孔不入,無利不圖,社會評價為自私。這是當今社會的人格內容之一。

作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學校,有責任開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圓滿人格,決不只限於籠統的提出思想教育,而應該在提高學生人格素質的基礎上,去談思想進步,政治信仰,愛國主義等等。而入格素質的基本構成是這樣的一個特徵:適應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忠誠履行社會責任,自覺遵守社會規範,維護社會風尚,也就是人們常説的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社會的人。而這一類人物在我國曆史文化沉澱中大有人在,都靠教育者在創造性為學生樹立榜樣,但最有説服力的教育方式,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去發現發掘每一個學生人格上的閃光點,去鼓勵實踐者去繼續實踐,去鞭策未實踐者緊緊跟上,大力表揚,廣為倡導,激勵大家競相學習。這樣在校園裏就刨建了一種追求真善美的環境氛圍。

另外在對人格有正確的認識之後,還必須培養學生對人格的評價能力,用優秀範例和低劣人格表現進行比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對比感,反差感,在心理上產生震撼,從而形成評價能力,判斷能力。這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鼓勵青少年實踐自己對人格的認識,並自我評價,使他們把自己對人格的理論認識和行為行動統一起來,逐漸完善自己的人格,而老師、家長自身的人格行為也無時不對被教育者產生強烈的影響。社會風尚是社會成員總體人格的展示,不僅表現在國家危亡之際,更表現在日常生活的責任和義務。人與人關係中,與其坐歎世風日下,不如從檢查自己的人格行為開始認真、負責地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女、學生,使他們都成為追求真善美、具有圓滿人格的,那麼我們的祖國一定會更文明!

優秀教育論文 篇三

關鍵詞:基礎教育;學術化發展;偽學術化;偽學術成果

本文所謂基礎教育的學術化發展,就是指基礎教育各個層面都過分追求教育工作與教師工作的學術化形式與成果,以至於影響和干擾到了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影響到了廣大教師將主要精力集中到教育教學實踐環節,影響到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一、教育學術化的錯誤

誠然,優質的論文、著作和課題,都是一個學校與教師的教育學術發展的表現與成果。但是,我們如果過分看重這些東西,將它們的有無和多少,作為衡量學校和教師工作績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我們的教育工作就會走上歧途。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春秋時期的孔子,都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開山鼻祖,他們在世時,都沒有任何學術化的教育論文、著作和課題,但是他們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卻流傳千古,影響後世。根源在於他們的一生都是躬行教育實踐的一生,他們全力投身教育實踐,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但是卻培養出不少傑出的弟子,他們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得到弟子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名垂青史。兩位教育鼻祖的經歷啟示我們,教育最重要的是立足實踐,遵循人的成長規律,切實地幫助和引導學生的發展。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教師工作的唯一任務和目標。而學術性的成果,則是自然在其中了。即使自己不去將它寫成文、將它“學術化”,自然也有他人或後人來將它們“學術化”。

二、正確看待論文、著作和課題

教育論文、著作和課題,這些只是教育的可能的副產品。一個教師,如果他的教育實踐卓有成效,他最有效地促進或幫助了學生髮展,他的工作任務就完成了,他的勞動就應該得到尊重和肯定。如果説教育論文、著作和課題,這些都叫做教育的“學術化形式”,那麼一切教育的學術化形式,都不是外在強制的結果,而是教師自覺總結的結果。而且一般來説,教師只有具備足夠的教育學養、足夠的教育經驗、足夠的教育成效,他才會有心思、條件和可能去產生教育的學術化形式或學術化成果。而根據筆者多年的觀察,這樣的教師其實在教師中所佔的比例是極少的,大概不到百分之一。因此,教育部門對學校和教師,強行規定要產生多少論文、著作和課題的做法,目前主要課題的強制性要求,是非常錯誤的。有些教育行政或教育業務部門,公然提出“校校有課題,人人有課題”的課題口號,這是嚴重脱離教育和教師實際、嚴重違背教育規律的。同時,一些教育業務和行政部門,過分頻繁地進行論文評選活動也是不切實際的教育管理行為。教育論文、著作和課題,這種純學術化的成果形式,並不是越多就越好的。因為教育不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追求物質的多樣化和豐富性。教育是育人的事業,它要求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始終立足基本的人性,圍繞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開展自己的工作。如果説物質資料的生產,講究“創新”,而教育可能更多的是要強調繼承和傳承。也就是要繼承和傳承教育和人性中那些不朽的東西,也繼承和傳承教育界那些公認的經典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教育在理論上的發展,本質上是極其緩慢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有無數的新教育理論和教育模式冒出來。因此,教育的學術化形式與成果,是不可能太多的。而且,真正適合產生教育的學術化形式的教師,往往是極少的。一般只有極少數教育家級別的教師,才適合產生教育的學術化形式。如果在外力強制下,或者在教師自己的強制下,勉強去生產教育的學術化形式,其學術化產品(論文、著作、課題)的質量,往往是很差的,大多是沒有價值的。

三、偽學術化成果氾濫的成因

1.教育管理的學術化傾向

教育的偽學術化形式和成果氾濫,主要根源就在於教育管理部門的“教育管理的學術化”取向。各級管理部門,太看重教育的學術化形式和成果,結果導致了學校和教師一窩蜂地追逐教育的學術化形式,忽視和無視基礎教育的本質教育實踐。

2.缺乏科學規範管理和評價機制

除開教育管理的錯誤的學術化取向之外,教育管理部門缺乏對教育“學術形式”的科學規範管理和評價體制機制,也是教育的偽學術化形式氾濫的重要根源。譬如論文的質量、著作的質量、課題的質量,如何衡量?誰來衡量?如何考察?程序如何設置?標準是什麼?這一切基本無人過問。

3.缺乏民主和正義程序

絕大多數的教育教學課題,常常是教師基本什麼都沒做,就是在課題主持人的授意和策劃下,做些毫無意義的書面文章,或者搞一兩次表演性的花樣節目,然後寫成結題報告,將一大捆似是而非的“成果資料”或“原始材料”包裝入袋,填寫好有關課題申報表格,各級各部門蓋好印章,然後課題就算圓滿結束。

4.學校與教師唯利是圖

在職稱等利益的誘惑與逼迫下,不少學校和教師唯利是圖,放棄了學術道德底線,從而炮製出大量假冒偽劣的“成果”。

5.官僚主義的潛滋暗長

官僚主義在工作作風上追求的是工作的最大“輕鬆化”和“簡便化”。搞教育的“學術化”,各級教育官僚,就只要坐到辦公室,裝模作樣地翻翻“學術成果”,就把這説成自己的工作和政績。這個比起廣泛地深入課堂、深入師生和家長,自然要輕鬆簡便多了。

6.忽視和無視學者的作用

教育學術化的錯誤走向,是教育界忽視和無視教育學者作用和地位的惡果。教育的本質是學術性事業,它必須由真正的學者來領導與把關。但是實際上,我國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官員和業務部門的官員,都往往不是教育學者,有的甚至根本不是來自教師行業。如何確保教育行政和業務部門的主要領導者都是貨真價實的學者,這是一個重要課題。

四、警惕偽學術化形式與成果

教育教學論文 篇四

(二)實踐性

在語文教育中,實踐的重要性更加淋漓盡致,同時,語文學科相較於其他學科,也在更好地踐行了知識。讀讀寫寫,閲讀寫作就是一個學習加實踐的過程。實踐分為直接實踐與間接實踐,學習語文的過程是實踐的間接過程,生活語文是實踐的直接體現。語文從來不像其他學科,緣木求魚式的進行生硬教學。這也就給思想政治教育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提高了成功性。

(三)人文性

語文課程中的材料文章是經過嚴格選擇出來的典範文章,無論是在寫作技巧,還是文化思想上都是優質兼得,這些文章本身就是人文性的,而語文課程的教學素材又是以其為基礎的,所以説語文教學具有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並不是———只有A,才有B這樣的條件邏輯。因為兩者相互滲透,且無需條件也在進行中的。語文教材本身就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學習思想政治的過程,反之亦然。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

素質包括兩個基本的概念: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對於提升文化素質來説具有雙重益處,在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時,一方面可以使得學生得到了雙重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於語文的學習有更深層次的領悟,提高學生的思維廣度,而非只是學習基礎的語文文化知識[3]。

(二)有助於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有助於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根本目的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能夠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崇高理想。一個有文化而沒有道德的社會人對於社會來説,是具有危害性的,最近幾年發生的眾多知識分子犯罪的新聞事件,也驗證了曾經説過的偉大名言。

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原則

(一)文道統一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並非僅僅強調“滲透”二字,關鍵之處在於對度的把握,能否把握到一個合適的度便取決於教師的職業素質了。如果在語文教育中過度的強調“文”的重要性,就變成了傳統語文的教育方法,説教生硬的知識傳授;如果在語文教育中過分強調“道”的重要性,那便成了本末倒置,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了語文課堂的全部那是萬萬不可的。所以,在實踐運用中,需要教師在語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求統一,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聯繫,是同一時態的統一,並非兩個不同時態的統一[4]。

(二)無痕原則

顧名思義,無痕原則講求的藝術關鍵在於無痕,這也是取決於教師的教育水平、職業素養。在運用中,切不可將其表現得過於濃重,在語文教學中,不可將思想政治教育生硬地強加給學生,使得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位置,導致學生的被動的結果,就證明了教育效果的失敗。所以在實際課堂中,教師應該藉助相關性、合理性的教材,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設計在其中,並無痕地引導學生,讓學生思考與領悟,使得學生主動接受學習。

(三)實際原則

針對高等教育中的實際原則,在表現內容方面涵蓋兩個概念,一是與社會大背景實際原則,即在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遵循着社會實際,當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後,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是內化與外化統一的過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缺乏合理性與社會實際性,那麼將是教授現代人學習古代生活模式的錯位教育;二是與學生個體的實際原則,這主要是説在進行思想診治教育的過程中要能夠因材施教,找到合適的契合點進行教育,這樣才能使教育效率得到最大化[5]。當代大學生面臨着自我統一度差、社會適應性差、經濟壓力以及就業困難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滲透思想政治過程中要找到這些契合點,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社會實際與學生實際額原則,採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考慮到學生的目前處境與心理狀態,做學生的指引者與解惑者,為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解決自身思想等問題上創造條件。

(四)針對原則

針對性的原則也就是教學中的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是發展中的獨立個體,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特別的,所以不能以一育百,用馬克思的話講,就是要辯證的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6]。所以在將思想政治教育在語文教育中進行運用時,也要採取這一針對性原則,具體的情況給予具體分析,對學生現有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後,選取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選取合適的滲透方法,在合適的時間裏,對學生進行鍼對性的教育,使得學生感覺到及時就醫的舒暢感。

(五)以身作則

教師的言行與素質對學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為學生學習的表率與領導者,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着學生的素質,在語文教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更要求語文教師在對語文教學認真細緻的同時,對於思想政治的教育更要以身作則。新時期的教育要求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終身學習時身為教師必須履行了的行為準則之一,教師唯有不斷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提高自己的素質內涵,只有這樣,在語文教學中,才能夠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也會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滲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關乎於素養方面的教育,所以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力量。成為學生可以學習的人,可以信任的人。

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提升校園文化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開展教育工作的物質基礎,校園應該加強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工作,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加強良好文化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在文化氣息濃重的校園中受到思想的薰陶,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因為社會風氣各路薰染,現在的學生在文化上也就受到了很多不良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偏差與誤導。校園文化對於教師與學生來説具有導向、激勵的作用。所以提升校園的文化氛圍對於語文教學中思想政治的滲透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7]。

(二)作文教學教育

作文在語文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作為是檢查閲讀效果,寫作功底以及分析學生思想狀體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在學生的作文中感受到學生目前的情感與思想所處在的位置,能夠分辨出學生的閲讀能力的高低。作文又是語文實踐的重要表現,所以通過選題,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審閲學生的作文來了解學生的目前狀態。為以後進行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提供準確、針對性的方向。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決定了其是否具有教書育人的條件。包括了專業技能、經驗素質、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等多方面。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具體踐行者,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發展。所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對於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是最關鍵的。提高教師文化素養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教師自身要有良好的自覺意識,不斷提升自己;其次,可以進行培訓或者參加交流會,這些對於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

(四)加強網絡教育

現在的大學中,高校師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網絡,這是社會信息時代的大背景所決定的,因此教育不能僅僅依靠課堂,也要通過網絡進行教育工作。對於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措施是加強學校關於思想政治的教育網站建設,在語文教學網絡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在通過網絡進行積累知識時能夠獲得雙豐收。

五、結論

優秀教育論文 篇五

[關鍵詞]新時期;公安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思考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加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建設。職業道德教育是警察道德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為警察職業道德教育開闢了廣闊的語義空間,在社會問題宂繁雜糅與警察壓力持續增強的語境下,意義非常重大[1]。公安院校承擔着培養公安後備人才和培訓在職民警的雙重任務,對新時期公安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研究是公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合格預備警官,提高受訓民警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2]。筆者2022年2月24日通過CNKI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對題名“警察職業道德教育”的文獻進行檢索,檢索到相關論文35篇。時間分佈情況見表1(P1表示警察職業道德教育論文數;P2表示職業道德教育論文數;R表示警察職業道德教育論文數與職業道德教育論文數百分比),數據不一定完全精準,但具有參考意義。從國內期刊文獻的搜索情況來看,國內學者對警察職業道德教育有一定的關注,但就職業道德教育整個領域來看,涉及的研究成果較少。

二、對新時期公安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根據筆者“新時期公安院校職業道德教育中的心態調整策略研究”項目組的前期文獻綜述和資料收集,在此對新時期公安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做如下思考。

(一)發揮學管幹部在職業道德教育中的引導作用

1.加強學管幹部隊伍建設

公安院校的學管幹部是直接管理學生,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工作人員,他們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從人員構成上看,主要有部隊轉業人員和院校畢業生(包括本校、外校)。在一些公安院校還存在教師等崗位人員的換崗實踐及新進工作人員的換崗實習,這部分人員的學管工作時間有限,一般一到兩年。雖然流動性帶來了表面的不穩定,但新鮮的血液會激活隊伍的生命。加強學管幹部的隊伍建設,首先需要各類人員優勢互補,部隊轉業人員一般在部隊受過多年的軍事化管理和軍人素質培養,他們的優勢在於具有良好的精神風貌和過硬的軍人作風。軍事化、警務化管理和學生職業素養中的集體意識教育是他們工作的長項。本校畢業生熟悉本院校的情況,自身的就讀經歷使他們更容易產生對學生的同理心,職業價值觀培養與心理健康教育是他們工作的長項。外校畢業生知識面廣、思維靈活、思路開闊,職業通路探索、職業適應能力培養和職業心態調整都是他們更有優勢的工作內容。而換崗實踐、實習人員雖然在崗時間不長,但與院校各系部聯繫緊密、互通有無,加上一些教師有多年的專業教學經驗,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專業水平,奠定紮實的職業基礎。通過優勢互補、優化調整,使學管幹部隊伍實現最優化組合。其次,提高學管幹部工作的積極性,放手使用,及時鼓勵;工作有績,適時獎勵。對他們創新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予以及時鼓勵,對工作有成績、超額完成任務的學管幹部進行任用、提拔、評先評優等方面的獎勵。

2.豐富學管幹部職業培訓

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前提,是自我教育理念的完善。學管幹部既是學生的良師,又是學生的益友,他們的一言一行影響和感染着所帶的學生。堅持愛崗有責、敬業有為、行為有範、教育有理;跟上靠下抓自己,身先士卒言必信。面對人生和職業價值觀正在形成、自我意識發展迅速的大學生,學管幹部的自我修養必須跟上。首先,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知識培訓。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心理素質拓展知識的集中學習和培訓能夠提高學管幹部的工作能力;堅持思想政治的學習和思考及文學、藝術、哲學素養的培養,是管理他人的前提和基礎。積極運用校內外資源進行短期培訓,開展退休學管幹部經驗交流、新任學管幹部學習研討,凝聚眾人的智慧,對標更高要求,提升管理水平。其次,舉行階段性的職業心理素質培訓。學管幹部的工作雖然面對的是在校學生,但工作煩瑣,他們肩負着公安系統未來的希望,職業壓力不小。學生思想工作方式與方法的培訓、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知識培訓、自我職業壓力調節的培訓,都可以幫助學管幹部順利開展工作,減輕職業帶來的壓力。最後,根據實際工作情況設定年度培訓目標,積極進行學習交流,增強學習氛圍,優化心理素質,開闊視野、完善自我。動之以情辦實事,曉之以理多談心,辦事公道講公正,心誠寧靜無雜音。靜下心來做學生成長的陪伴者、成才的引路人。

(二)發揮校園文化在職業道德教育中的薰陶作用

1.通過增強校園文化“硬實力”堅定警察職業追求

四年的大學生活中,學生在校園裏吃、住、學、練,校園環境直接影響着在校學生的所思所想和所言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在校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和職業價值傾向。所以,要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增強校園文化“硬實力”,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無時無刻不感受到警察文化的氣息,使他們在移步換景中感受紀律養成教育、認同警察價值觀念。增強“硬實力”,可以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方面為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增添警察文化特點,結合公安院校辦學特色和本校歷史,宣揚積極向上、勤學奮進的價值理念,以未來預備警官的標準開展文化建設。諸如將校訓放置在醒目的學生活動主場館,激勵學生好學向上、以校為榮;建造以愛國愛校為主題,記錄學校發展軌跡、表彰先進典型的雕塑;開設警察歷史展覽館,陳列記錄警察歷史寶貴資料,保留優秀校友和公安英模足跡。另一方面為校園文化學習和體能鍛鍊場所完善設施和設備,公安院校的學生未來要參加招警考試和警察晉級考試,這些考驗對學生的文化和體能雙方面都有相當高的要求。文化學習場所中學生利用得最多的就是圖書館和自習室,圖書館和自習室牆壁上可陳列傑出人物的圖片、警察文化照片和名人名句警言,營造積極進取、舒適文明的環境氛圍,讓學生浸染其中,在學習的同時深入思考,進而獲得人生價值。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和網絡建設需跟上時代的變化,對近年來公務員和招警考試的內容進行專門收集和整理,方便學生查閲。公安院校更應注重體能培訓,為將來的警察生涯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在校園內建設供學生進行警體素質培訓的游泳館、健身房和各類運動場等體能鍛鍊設施,鼓勵學生平時多訓練、用時知輕重,為培育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預備警官提供硬件保障,助其鋪平警察職業之路。

2.通過加強校園文化“軟實力”培養警察核心價值觀

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質基礎必不可少,但核心仍然是精神文明的加強。精神文明是一種“軟實力”,它為校園增添色彩與活力,為學生的行為指點方向。未來的預備警官,一刻不能馬虎價值觀的引導,時刻不能忘記思想上的修煉。“忠誠、為民、公正、廉明、奉獻”的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指導着公安隊伍前行,也引領着公安院校育人的方向。首先,要在常規學習中要加強文化“軟實力”,讓警察核心價值觀教育進課堂、進圖書館,讓思想政治專業教師引領學生深入學習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提高政治素養;讓充足的館藏資源為學生提供文獻信息保障,加強思想儲備。在實際的校園學習中充分培養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和優良的職業道德修養。其次,利用網絡優勢加強文化“軟實力”,現代信息技術速度快、更新及時,年輕人也非常喜愛。校園網站的建設、校園論壇的創立,都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鼓勵他們自由參與交流,讚揚並傳播好人好事及先進事蹟[3]。最後,增添豐富的校園業餘生活完善文化建設。在指導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讓學生辦屬於自己的校園報紙與雜誌,舉行主題徵文比賽,發表積極向上的文章與詩歌,傳播正能量的思想和觀點,讓學生的思想不僅能夠自由交流,還能夠盡情抒發情感。除此之外,英雄事蹟報告會、前輩經驗交流會、專業學術報告會、青年志願者活動都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增強校園文化“軟實力”,逐步培養良好的警察職業價值觀。

(三)發揮警務化管理在職業道德教育中的促進作用

1.通過警務化管理培養合格警察職業素養

公安院校的警務化管理是公安隊伍正規化建設的基礎,學生在校期間以警察的標準要求自己:外在保持良好的警容風紀,維護個人形象和學院整體聲譽;內在培養合格警察的職業素養,增強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首先,外在的警容風紀通過行為上的警務訓練來保持,從早上的出操、着裝,到整理內務、晚查寢,以及學生的輪值。把以前“一心只讀聖賢書”的高中生訓練成預備警官,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嚴格教育要在理,嚴格管理把好度,嚴格紀律重在行。學管幹部要靈活運用行為管理機制,遵循《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內務條令》的基本要求,重視值班筆記和晚點名,正確引領、重點突出、記錄規範。讓警務機制保持統一、規範,警務活動達到有序、高效狀態。其次,內在的警察職業素養要通過長時間的習慣來培養,職業價值觀影響着個人的職業選擇,但個人所一直從事的工作和習慣的生活反過來也影響着職業價值觀的發展。學生在入學面試時,就思考過為什麼選擇就讀這樣職業性強的院校。通過讓學生習慣警務化管理和井然有序的警院生活,讓他們從思想上進一步堅定從事公安事業的信念,明確自己的使命,促進他們有計劃地進行學習和訓練,早日達到一名合格警察的標準。

2.通過警務化管理體現個人價值爭優創先

教育類論文教育 篇六

關鍵詞:想象力;語文教材;童話選編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5-0035-04

收稿日期:2014-03-23

作者簡介:堯新瑜,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無錫,214122)教育系教授,教育學博士;張紅玉,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育系2012級碩士研究生。

想象力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確實,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源泉。有了想象,才有文學藝術、創造發明和科學預見。沒有想象,人類社會便無法發展。當下我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缺陷便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嚴重匱乏。創新、發明方面的不足,使得我們不得不模仿,各種“山寨”產品層出不窮。我國要想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從國小階段開始重視發展兒童的想象力。語文是一門具有很大想象空間的學科。童話作為國小語文教材中重要的文學體裁,對培養兒童的想象力有着獨特的價值。然而國小語文教材中的童話選編卻存在着諸多扼制兒童想象力發展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現有國小語文教材童話選編的合理性進行教育反思,以便更好地優化文本,發揮童話對培養兒童想象力的應有作用。

一、兒童想象力培養的教育缺憾

(一)童話與想象力培養的內在聯繫

在新課改精神的推動下,發展兒童想象力和激發潛能已經成為《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總目標的核心要素。童話是語文課文的重要構成部分。這不僅因為童話能夠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童話具有發展兒童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等多重意義。對此,民國時期兒童文學家周作人在《童話略論》中做了精當的論述:“小兒最富幻想,童話內容正與相合,用於長養其想象,使即於繁複,感受之力亦即敏疾,為後日問學之基。”

的確,童話教育與兒童想象力的發展有着深刻的聯繫。這種聯繫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童話想象與兒童年齡階段有關。幼兒時期是童話接受的初始階段,也是兒童想象力發展的啟蒙階段。童話文本的語音層面對這一時期的兒童特別重要。而到了童年期兒童對童話文本的感受逐漸從語音層擴展到語象層,對語象層的感受有賴於兒童語言符號能力的發展和想象力的發展。童話豐富的想象力恰恰應和了這一時期兒童想象性的文學接受特點。這使得他們在想象層面上與童話文本實現溝通和交流。[1]因此,國小語文教材中的童話成為了兒童最喜愛閲讀的文學樣式之一。這一階段多閲讀欣賞童話作品,既符合兒童對童話的接受心理,又能夠豐富和發展他們的想象力。

第二,童話想象與兒童泛靈心理有關。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成人看來毫無生命的事物,在兒童眼裏卻是活的、有意義的。如童話中的動物、植物、自然界中的任何物體都能説話,都有情感。他把這一現象稱為兒童的泛靈化傾向,而且他認為十二歲之前的兒童普遍存在這種泛靈化傾向。周作人也曾説過,“兒童沒有一個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貓狗能説話正是當然的事。”[2]從教育學的觀點看來,兒童的這種泛靈化心理傾向乃是兒童想象力發展和未來創造力開發的寶貴資源。國小語文童話的選編在順應兒童泛靈心理的同時,又能促進兒童的想象力發展。

(二)兒童想象力培養面臨的危機

毫無疑問,想象力是創造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應該而且必須擔負起培養兒童想象力的神聖使命。然而,當下的學校教育卻並沒有把培養兒童想象力放在重要地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文獻《學會生存》一書尖鋭地指出:“人們不斷要求教育把所有人類意識的一切創造潛能都解放出來。但是千百萬人們今天卻正在發現,他們的創造活動的關鍵因素都已經癱瘓了。”[3]的確一旦學校教育忽視想象力的培養,就必然導致兒童創造精神的壓抑以致逐漸喪失。遺憾的是我國的基礎教育正面臨着壓制兒童想象力發展的嚴重危機。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創造力卻排名倒數第五,只有4.7%的中國小生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希望培養想象力的只有14.9%。[4]2009年中紀委駐中科院紀檢組組長王庭大對中國小生的職業理想進行了調查。他列舉了九個備選職業,就“長大最喜歡從事的職業”進行排名,結果排名第一的是企業家,其次是歌星影星,科學家居倒數第三,只比工人和農民排名靠前。[5]上面的種種調查數據都説明了我們必須重視兒童想象力的培養。

二、國小語文教材童話選編分析

針對當前學校教育想象力的缺憾,我們需要充分利用童話這一文學體裁拯救兒童的想象力。這既需要教師精湛的教學技術,更需要優秀的童話選文。因而,我們有必要對童話文本進行分析。在研究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童話選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對培養兒童想象力不利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童話主題狹隘

在審閲了蘇教版全套教材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類童話佔了很大比重,詳情如表1所示: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選編的童話多道德訓誡和知識教育,其中道德教育類童話選入數量最多,佔教材童話總數的54.8%,其次為知識教育類童話,佔32.3%。教材中的知識教育類童話如《北風和小魚》《小松鼠和大松樹》《螞蟻和蟈蟈》等,這些童話告知兒童一定的道德觀念,並多從反面着手,告誡兒童如果不好好遵守道德觀念,犯錯誤的話,就要受到指責與懲罰。當然,通過適量的童話滲透道德教育無可厚非,但蘇教版道德類童話選編的篇數所佔比例顯然過高。以教育掩蓋想象,童話異化成一般的教育故事,忽視了童話教育為培養兒童想象力服務這一主要功能。

《我叫神舟號》《水上飛機》《跟蹤颱風的衞星》等則是知識教育類的童話。知識類童話選文雖然不如道德類童話選文數量多,但也佔了相當高的比重,其選編比例僅次於道德類童話。這一類型的童話雖然能發展兒童的認知,增長兒童的知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知識類童話對發展兒童的想象力並不是最佳的形式,因為知識類童話遵循的是抽象思維而非形象思維邏輯。

(二)童話類型單一

通過對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童話形態的分析,筆者發現教材存在着童話形態過於單一的現象,詳情如表2所示:

童話按其表現形態的不同,可以分為超人體、擬人體和常人體三種形象類型。常人體童話形象是指以人的本來面目出現在童話中的人物。與普通人有所不同的則是他們或經歷了驚險奇異的事情或有着怪異的性格或舉動。如《愛麗絲漫遊仙境》中經歷了兔子洞下奇幻冒險之旅的愛麗絲。擬人體童話是童話中最普遍的。它的主角多為人類以外的動物、植物、器物等。如鄭淵潔筆下的小老鼠舒克和貝塔。超人體童話中的人物多為神仙鬼怪、巨人侏儒等,並且多擁有各種超凡的技能、器物等。如《小飛俠彼得潘》中會飛的男孩彼得潘等。在這三類童話中,超人體童話的幻想意味最強,留給兒童的想象空間更為廣闊。然而通過表3,我們不難發現蘇教版全套語文教材中選入的31篇童話只有擬人體一種形態,一、二年級各有10篇,三年級8篇、四年級3篇,五、六年級為0。常人體與超人體童話選入數量均為0。顯然,這與我們當前提倡“要培養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不相符的。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先生指出:國小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6]這足以説明高年級的兒童不僅需要童話,而且還需要一些最具想象意味的超人體童話。

(三)經典童話偏少

選文要具有典範性,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教材編寫的基本要求。然而蘇教版教材卻存在着經典作品選編偏少,選文典範性不強的問題,筆者對童話作者情況作了初步的統計,詳情如表3所示。

通過表3我們發現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中選入的31篇童話,只有《北風和小魚》《蘑菇該獎給誰》《這兒真好》等7篇有作者署名,只佔其中的22.6%,其餘24篇均為教材編寫者編寫。佔78.4%,而且這7篇童話作品除了1篇選自外國,其餘6篇均為中國作家作品。這些統計數據都顯示着一個問題,即教材童話的經典性嚴重不足。一些著名的童話作家,尤其是外國童話大師如安徒生、格林兄弟、林伯倫等的作品在蘇教版的教材中完全沒有出現。一些經典童話作品,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兒》、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懷特的《夏洛的網》、達爾的《女巫》等,這些經典作品都充滿着多姿多彩的想象,對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有着無可替代的價值。然而這些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品卻沒有得到蘇教版教材選編者的足夠重視。

三、國小語文童話選編的若干建議

通過對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童話選編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分析,根據童話教育理論和兒童心理髮展的特點,筆者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童話選編的建議。

(一)豐富童話選文主題

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中選入最多的便是道德教育類童話。道德教育是國小教育的一大主題,當然不應該排斥在語文教材之外,通過適量的童話滲透道德教育無可厚非,但蘇教版道德類童話選編的篇數所佔比例顯然過高。從童話的本體功能和發展想象力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淡化道德訓誡傾向,凸顯童話的想象特質。為此我們建議《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應該成為承擔兒童道德教育的主要課程。同時,儘量壓縮道德訓誡類主題的童話選編數量。知識教育類童話居於道德教育童話之後,所佔比重也比較大。為了解決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知識類童話選編過多的問題,我們建議將那些旨在傳播科技知識的童話內容除了轉換到國小科學課程中,也可以由説明文、議論文和知識類散文承擔一部分,從而為想象類童話選編騰出空間。

(二)擴大童話選編類型

如上所述,童話有常人體、擬人體和超人體三種形態。這三種類型的童話在培養兒童想象力方面各有優勢。教材選編不能顧此失彼,如果只選入某一類型的童話就難以滿足兒童泛靈特徵和奇異思維以及年齡差異等不同需要,無疑將損害兒童想象力發展的豐富性。兒童心理髮展階段的差異例如兒童的奇異思維特點使得兒童需要多種形態的童話作品,而不只是侷限於擬人體一種形態。從兒童想象發展的角度來説,常人體、擬人體更容易為國小低年級兒童所接受,尤其是擬人體童話更切合兒童的心理。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國小低年級兒童的泛靈化傾向還沒有消失,他們認為草木能思想、動物能説話是理所當然的事。到了中高年級,兒童想象中的創造性成分越來越多,他們更需要超人體童話。因此我們建議在選編童話教材時,首先要兼顧三種類型的童話,童話類型不能太單一。教材中不能只有擬人體童話,常人體童話、超人體童話也要佔據一定比例。其次,在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擬人體童話的比例應當是最大的。中、高年級教材則需要多選入超人體童話。

(三)增強童話選編典範性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強調“教材選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因而教材在選編童話時也應當堅持這一點,多一些經典童話,少一點偽經典的教材體童話。在兒童文學的歷史上,不乏經典的、充滿奇思妙想的童話作品。教材選編過程中,與其編寫一些生硬、毫無生氣與想象力的偽童話,不如多選入一些經典的、為兒童接受的童話作品。

韓國第五、第六次教育改革之後,國小語文特別重視經典童話的選編,對一些較長的經典童話,編者往往在截取經典片段的同時,又以留白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7]韓國的這一做法值得我們參考。筆者建議我們在增加經典童話選編的同時,還可以對一些經典童話的結局採取未定的形式。這樣一方面可以激勵兒童利用課餘時間閲讀原著,另一方面對培養兒童的想象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富於想象是每個兒童的天性,也是學校培養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寶貴資源。我們以蘇教版為例對國小語文教材中的童話選編進行了理論反思和文本分析,旨在拋磚引玉,喚起更多的教育學者對不同版本的國小語文教材童話選編和想象力培養問題加以關注。只要我們集思廣益,不斷深化國小語文的課程改革,還給兒童想象的翅膀,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就一定能培養出富有想象力和創造精神的一流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泉根,趙靜。兒童文學與中國小語文教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301.

[2]錢理羣。周作人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62.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88.

[4]潘慶玉。想象力的教育危機與哲學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10,15(3).

[5]孫雲曉,趙霞。仰望星空才會充滿希望――中國兒童想象力危機報告[J].科普創作通訊,2009(3).

[6]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44.

[7]金永得。從童話談韓國國小國語課程的教學目標[J].外國教育資料,2000(5).

Children’s Imagination Cultivation and Selection of Fairy Tales

in Jiangsu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YAO Xin-yu & ZHANG Hong-yu

(Education Department College of Humanitie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Creativity is both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core components of the populace cultivation. Imagination is the power and source of creativity. Primary school is the key period of imagination development.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fairy tale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cultivating children’s imagination. However, there exists a variety of phenomena of damaging children’s imagin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such as curriculum concep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etc. This paper is based on imagination, starts from the fairy tales selected for Jiangsu education edition, and reflects on the rationality of themes, types, and quantities, putting forward some specific reform proposals aimed at some problems we found in teaching practice.

教育類論文教育 篇七

漢語言文學專業,目前的本科層次有兩種,一種是普招本科,4年學制;一種是專升本,2年學制。層次多,學生來源面廣。再加上本科設立時間短、基礎較薄弱。於此,專業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課程設置存在問題,專修課課時明顯不夠,實踐課學時較少,學生職業技能培養不足;其次,考核制度和形式不規範;再次,學生專業認同感不強,認識的深度不夠。同時,學生就業率低,就業水平不高。為此,多次組織本系老師對我國特別是本省的教育現狀、社會需求、學生學情等開展較全面的調查。先後走訪了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並和省外其他着名院校就中文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調研和交流,獲得了大量的教改信息和寶貴的教改經驗。通過與兄弟院校的交流與比較,使我們基本把握了新建院校中文專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大方向。科學思考之後,我們選擇了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教育理念———全納教育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改革。構建了“平台+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所謂的“平台”是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素質平台,這是人才培養的基石和關鍵,側重於基本知識和人文素質;“模塊”更多的是側重於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主要分為3種類型:研究型(考研深造)、教師型(教師職業)、應用型(文書、祕書、記者、編輯)。

2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新的課程體系

我們的教學改革旨在吸取“全納教育”思想理念和執着精神,讓不同層次有着不同需要、不同個性、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最好的發展。為此,我們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新修訂和調整。在課程結構的設置上,共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主幹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綜合素質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等6大類。這裏重點闡述後3類課程。

2?1專業拓展課程

是在專業主幹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和職業生涯設計的延續性課程。在專業拓展課程設置上,我們設置了3大模塊。(1)考研深造類課程主要從語言和文學兩大類別來設置,提供了現代漢語詞彙研究、現代漢語語法理論研究、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文字學……和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專題、《詩經》的文化闡釋、唐詩宋詞專題、明清小説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五四”文學思潮等課程。(2)教師教育類主要設置了語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學解讀學、經典文學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現代職業禮儀和演講與口才等課程。在教師教育類課程體系中,不僅要培養普通學校的教師,也努力向特殊教育領域拓展,力求培養全納型教師。(3)文祕編輯類主要設置了應用寫作、祕書學、行政法學、編輯與採訪等課程。此類課程適合於將來從事文書和公務員等職業的需要。在3大模塊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人需求、職業生涯設計在一個或多個模塊中自由選課。這樣,學生既有專業發展方向,又有利於專業領域的深化與拓展。

2?2綜合素質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

綜合素質課程是拓寬學生知識面,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展現教師研究專長,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講座型課程。包括人文素質、政治外語、教師教育、科學專題和藝術體育等5個類別,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選修。實踐教學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而開設的實踐性課程。包括基礎性實踐、專業性實踐和綜合性實踐等3個類別。除了常規性的軍訓、生產勞動、專業見習、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實踐課程外,還結合專業特點,探索活動課程體系。主要實踐課程包括文學採風、學年論文、文化資源調查、非線性編輯、報刊排版和文書檔案管理等。

3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類論文教育 篇八

論文摘要:高等師範院校中文專業培養的師資,必須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要求。而目前高等師範院校中文專業在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方面與培養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要求的師資上有很大的不適應之處。因此,必須對高等師範院校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課程結構進行改革調整。

一、本文產生的背景

面對當前如火如茶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等師範院校(以下簡稱“高師”)中文專業將如何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培養出合格的具備相應素質的語文教師,這一重大問題已經十分尖鋭地突顯在人們的面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師範院校和其他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的高等院校和培訓機構應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調整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本文正是從探究中學語文課程改革需要什麼樣的師資出發,從而探索高師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的調整與改革。

二、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對高師中文專業培養的教師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對新一輪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是什麼作一個瞭解。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的前言中對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作了明確的説明:即“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法、評價目標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歸納起來,主要體現了基礎課程改革的三大主題: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學制度的重建。這正説明兩點:一是這一輪的中學語文課程改革是一個整體性的、具有質的飛躍的變革。這對於我們高師中文專業培養中學語文教師的具體目標及其相關方面,提出了重新審視的必要。二是通過對語文課程重點改革的這些方面,特別是體現並指導這一系統改革的語文新課程標準及與之配套的語文新教材的認識概括中,可以捕捉到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對中學語文教師素質、能力要求的信息。

具體來説,都有哪些信息呢?

1、在“語文新課標”中,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性質至少説明了兩點:

(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的性質決定了培養思維能力(語言和思維互為表裏)與語文運用及言語交際能力,必然是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任務。

(2)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揭示了語文的文化屬性,它本身就是文化,同時它負載着文化、傳承着文化,文化是語文的根基。作為語文教育憑藉的教材來説,所選的文章和文學作品大多文質兼美,在語言文字方面既是典範,同時又彙集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及文化精華。所以文化內涵是與語文工具性不可分離的特性。正因為如此,“語文新課標”裏課程總目標的第1條中,提出了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第2條提出了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可見多種文化的積澱與人文素養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是十分重要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兩位一體的。

2、語文新課標還提出了“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文新課標中,基本的語文素養被解釋為:“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3、重視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理解與創新精神,注重語文規律在實踐中的把握與運用。

4、新課標中強調“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5、努力建設開放性的、有彈性、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注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構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

6、教師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掌握並恰當運用互聯網技術,收集、運用好信息,能設計、製作並使用語文課件,同時能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這些新技術及信息處理。

7、語文新教材的編寫不但體現了上述思想,而且選文更新力度極大,五分之四的選文是新的,不僅強調文質兼美,強調名家名篇,而且進一步加大了時文比例。從新教材註明的選文出處,不少選自1999年和2000年新近出版的書籍,選文內容和主題富有時代氣息。

以上信息給予我們深刻的啟迪,那就是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對語文學習觀、語文教育觀、語文教師觀、學生觀,對語文素養、對語文教學策略和方式、對語文教材觀等等已提出了不同於以往的新的理念,特別對語文教師提高到專業化程度上來要求,對語文教師綜合素養要求是更專業化更高更全面了。

從上不難分析出中學語文課程改革要求中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如下的思想理論知識素養與能力結構,才能適應基礎教育語文教師專業化的要求。

(1)思想理論知識素養

能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師必須有良好語文教師思想品格情操素養,職業道德素養,語文學科基礎知識素養,語文教育基礎理論素質修養,廣博的人文素養,及現代教育技術知識素養,網絡信息知識素養及其它自然科普知識素養。

(2)能力結構

能力結構可大致分為兩大塊,一塊是知識能力結構,一塊是語文教學能力結構。

知識能力結構包括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語文學科知識的能力,特別是較強的閲讀能力、寫作能力、普通話口語交際能力;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儲備能力;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豐富的形象思維能力,特別是聯想、想象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較強的審美能力;較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敏鋭地感知並吸取新的知識理念的能力。

語文教學能力結構,包括“三字一話”的基本教育技能,師範性教學語言的能力,創造性理解和處理使用教材的能力,建構校本教材的能力,具有策劃並實施語文教育教學策略的能力,具有組織與引導語文學習活動的能力,具有設計教案與學案、組織教學、測試反饋、教學評價的能力,具有駕駛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具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具有語文教學研究的能力。

三、目前高師中文專業在課程設置、課程結構上與培養達到中學語文課程改革要求的師資尚有不適應之處。

以貴州省師專中文專業的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為例來看,與培養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需求的師資有極大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對高師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課程結構的總體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缺乏明晰的理念,或其理念已與中學語文課程改革不相適應。

就畢節師專中文專業而言,其課程設置、課程結構,也跟省內其他師專一樣,是根據貴州省高等師範專科學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教學時間計劃表制定的“畢節師專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教學時間計劃表”。其課程為何這樣設置,為什麼這樣結構,不見任何説明。我們除了知道師專中文專業就是培養合格國中語文教師外,至於什麼樣才算合格的語文師資,認識就十分模糊了。當然,這樣設置什麼課程,不設置什麼課程也就有了許多隨意性、盲目性。其課程設置和結構與師範性要求的不適應性更是顯而易見的。

2、語文教育類課程設置極為薄弱

從畢節師專中文專業的教學時間計劃表看,語文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僅在第五學期開設一門“國中語文教材教法”,課時為72學時。語文教育類課程在高師中文專業應該是一個重要的板塊,是一個課程系統,它可以包含語文學、語文課程論、語文學科教育學、語文學習心理學、語文教育史、語文教學法、語文教材研究、語文微格教學、語文名課點評、語文教育研究等等系列課程。其中既有基礎理論類課程,亦有語文技能及教育實踐類課程。這一系統中的課程都是相輔相成的。僅僅一門72學時的國中語文教材教法,無論如何也包容不了以上各門語文教育類課程,實際它也不可能負載得了語文教育類課程的全部內容。所以僅設國中語文教材教法這一門課程,涉及內容多,教師取捨左右為難,教學上顯得倉促;學生則大多惜惜懂懂,既不能更深更廣地去把握中學語文教學的理念與規律,試教時間也極為不足,實習時難以勝任語文教學。現在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三大主題,即語文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式、學習方法的變革,語文教育制度的重建,要求對高師中文專業語文教育類課程系統的構建、設置與加強,已是勢在必行的了。否則,學生的語文教育基礎理論素養和語文教學能力也不可能建構起來。

3、口語交際課程被忽視

從畢節師專中文專業的教學時間計劃表上可以看到,該專業沒有口語交際(或口才學)類課程,只能看到在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課中,有36學時的普通話課。而普通話課作為全校都開的公共教育類課程,旨在進行普通話的培養,重在語音形式的訓練,算不得嚴格意義的口語交際課程。語文教師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新課標中,無論哪一個學段,都是重要的能力目標之一。語文教師的交際口語,不僅僅如其它學科教師那樣是教育、教學、生活、工作的手段與工具,更是中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 示範,是學生獲取交際口語語感的重要途徑。因此,口語交際課的開設,對中文專業加強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極為重要的。

4、缺失廣義的文化類課程

從畢節師專中文專業的教學時間討一劃表上我們看不到廣義的文化類課程。本文前述表明,高師文化類課程的缺失是不能適應中學語文課程需要的,是不利於中文專業學生的文化品位的提高、文化素養的拓展與培養的。文化類課程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學生文化素養。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總目標中,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尚且有文化滲透教育的要求,而高師中文專業就更沒有理由在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中,將文化類課程抹去了。

5、有的課程學時設置和結構需要調整

普通話對高師中文專業的學生而言,不僅是他們將來從事語文教師工作的工具,是他們的教學語言,更是他們將來做語文教師時學生學習普通話和交際口語的活生生的楷模和示範,同時普通話亦是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前提與基礎。畢節師專的學生,大多來自偏僻農村,方言影響根深蒂固。大多數學生漢語拼音基本沒有掌握,發音頑固地格守方言影響。掌握普通話雖説更多地體現為技能的問題,要靠習得,但也十分需要個別的點撥指導。現時班級大,人數多,僅36學時要切實走完教學進度,亦是困難的,要讓學生通得過畢業要求的等級測試,更是困難,而要過得了對語文教師要求的等級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所以在教學實際中早已不得不再加一個學期(36學時)的普通話課,才能完成教學進度。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學期,每個學期學時分別為每週3節、2節、2節。現代文學部分往往將第一、二學期的學時佔完,而餘下第三學期的周2學時給當代文學,教師學生皆反映學時顯得極為緊張。而現行中學語文新課改教材,選文進一步加強時文比例。要與之相適應,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課時比例應該調整,以加強當代文學課程,增強學生中國當代文學素養。

以上雖只舉普通話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兩課程為例,但亦説明了高師中文專業在課程學時設置與結構上有待調整之處。

6、缺乏語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

在信息網絡技術的時代,現代教育技術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早已進人到基礎教育的課堂,成為大加推廣,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了。聲像影視、多媒體課件使中學語文課堂生動活潑,魅力無窮。高師中文專業雖然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但並未同專業教學的應用結合起來。不開設語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學生無法適應將來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應用的需要。

7、學科本體性課程拓展不開,適應不了語文新課改新教材的需要

中學語文新課改教材內容已顯示,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其知識結構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還不在於一個深,而更多的是體現為一個“雜”與“博”,當然“雜”非雜亂無章之意,“雜”與“博”指的是教師的知識門類及各門類知識面的廣博,這就要求高師中文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不僅要對學科本體性課程加以拓展,而且要拓展文化類課程,方能適應這一需要。而從中文專業的教學時間計劃表上已明顯地看到,別説專業外的文化類學科,就是學科本體性課程門類數量也有限,面也較窄,拓展不開,適應不了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需要。再加未開設選修課,不能給課程設置以更大的空間,無法使本體性課程得以拓展,自然也不能適應每位學生對學科本體性課程的選修需求-

8、忽略了邊緣性課程的設置

人類許多專門的科學與知識,往往要轉化為邊緣科學與知識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如在高師中文系,為什麼開設普通教育學與普通心理學之後,學生卻不能或者是不會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沒有將普通教育學和普通心理學與語文教學的有關方面聯繫起來,轉化為語文學科教育學、語文學習心理學。如果我們能將一些邊緣性的學科開設起來,不僅有利於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加強對學生語文教學及其科研實踐的指導,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性學習與運用的能力,有助於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從而更有利於其將來從事語文教學能力的培養。

四、高師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課程結構的改革調整設想

為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培養出能勝任語文課程改革的師資,針對高師中文專業在課程設置、課程結構上與中學語文課程改革不適應之處,結合畢節師專中文系的實際,我們對高師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課程結構的改革與調整作如下設想。

1、確立高師中文專業適應時代需要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使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使各學科課程有一個凝聚的核心,使專業內的課程既有獨立性又有聯繫,既有區分又有整合,建構開放式的課程體系,共同打造適應時代需要的基礎教育語文師資。

2、加強語文教育類課程,明確專業主幹課,使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既能拓展,又突出漢語言教育專業特點。

3、為擴大課程設置空間,拓展課程門類,充分挖掘並利用教師教育資源,擴展學生的智能,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特長,課程設置可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實踐課、活動課。

必修課分為公共必修課與專業必修課,專業主幹課列人專業必修課範疇。

選修課分為限選課與任選課,給學生的發展既給以導向又給予充分的自由度。

實踐課包含軍訓、勞動、教育實踐(見習、實習),社會調查,畢業論文及其答辯。

活動課,由系根據校、系、班及學生具體情況,根據培養現代語文師資的需要,與時俱進,每學期制訂活動課內容及計劃予以公佈實施。

4、在選修課中增設文化類課程、語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口語交際課程、語文教育類課程、邊緣性課程

5、對相應的一些課程設置及學時作調整。

6、現以高師中文專業專科為例制定教學計劃。

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專科(三年制)教學計劃

一、培養目的

本專業培養適應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情操,熱愛語文教育、具有較高的人文科學素養和較深較廣的文化知識修養的,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創新精神,能從事現代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教研的教師和教研人員。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的畢業生應獲得以下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1、具有較好的人文素養,較為寬廣紮實的文化科學知識。

2、掌握古今漢語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確理解和處理古今漢語文字材料的能力。

3、有比較廣泛的古今中外文學基礎知識,具有文學分析批判評價能力。具有較好的審美修養。

4、能綜合運用漢語言文學知識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具有較強的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5、掌握比較系統的語文教育理論、語文學科教育學、語文學科心理學,具有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初步具有運用這些理論、理念設計語文教學的策略並實施於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實踐的能力,有進行語文教學科研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語文教師職業技能,具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從事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的基本能力。

7、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主幹課程(11門)

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學語文教育學、新課改語文教材研究、語文名課點評。

教育教學論文 篇九

內容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有別於純文學類課程,它在對接中學語文教學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對標師範專業認證和中學語文新課標,重構語言類課程教學目標,我們才能達到中學語文教學目的。通過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才能……

【提要】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與人們文化水平的提升,漢語言文學教育在現代社會也持續地發展與健全,更有效地促進了漢語言文化的強化。近幾年新媒體的產生,為漢語言文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加開闊的機遇和平台,並且,基於新媒體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也面臨着……

一、比較文學研究進入後理論時代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是西方文學理論蓬勃發展、影響極大的時代,但進入21世紀,文學理論已經失去推動文學研究的活力,在西方尤其美國的大學裏,甚至有文學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趨勢。於是文學理論獨領風騷的時代……

[摘要]新文科的理念與比較文學有着許多方面的重合。新文科的四個特色———國際性、跨學科性、前沿性和理論性———也正是比較文學學科的特色。比較文學所具有的上述特徵為新文科理念的確立提供了實踐的基礎,而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則為我們重提比較文學“中……

內容摘要: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為後續專業教育奠定堅實基礎的教學目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時應融古匯今,把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與當代文化結合起來,彰顯古韻活力。通過泛讀、誦讀等形式讓學生大量閲讀古典文學作品,並以……

【摘要】將古琴藝術融入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不僅是對傳統藝術、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是新文科背景下文學與藝術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趨勢,適應了新時代中國發展與教育改革的需要。【關鍵詞】古琴;古代文學;新文科2019年,國家教育部、科技部等……

[摘要]作為21世紀最受兒童讀者歡迎的作家之一,楊紅櫻在多年的兒童文學寫作中,充分展現了她簡單自然、純真幽默、充滿了“孩子味”的個人風格。詞彙上,她的用詞簡單準確又不失新意;句式上,長短句交錯且語氣豐富;辭格的運用上,重複、比喻、擬人等手……

內容摘要:隨着社會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育人要求的提高,挖掘兒童文學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貫徹國家“立德樹人”方針政策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探析了兒童文學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策略。關鍵詞:課程思政;兒童文學;立德樹人;思政……

摘要:兒童文學作為當前國小教學的重要課程,高職高專的國小語文教學,也開始愈發重視兒童文學課程的講授。兒童文學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在其文學性貼近兒童,符合兒童的審美意趣。因此,兒童文學也具有了很強的審美意味和趣味特點。對於當前高職高專的語文……

高職教育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為社會輸送了大量複合型人才和高精人才,促進社會穩定健康發展。但是,目前高職教育開展過程中依然伴隨着相應問題,高職語文課程設置問題相對明顯,無法保證學生全面發展,對於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產生重要影響。……

一、引言傳統文化是我國幾千年來的歷史沉澱,反映出人們的集中意識,同時,也體現出民族的風俗習慣、特徵風采,而傳統文化則是通過音樂、歷史、宗教等方式方法對其內核進行有效的繼承發揚。所謂現代文學,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西方文化背景下,發展形成的一……

關於“外國文學在中國”的研究,已有不少相關學術著作及論文出版、發表,是國內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之一。這些研究多建立在史料基礎上,或從整體性角度着眼,梳理外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傳播、研究歷程,或考察具體外國作家作品在中國的翻譯、接受和影響狀況。……

【摘要】在新時代“三全育人”背景下,將文學文本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潛移默化地貫徹到課堂教學模式之中,通過文本闡釋與思政闡釋的有機融合,課堂教學與師生互動的無縫對接,立德樹人與課程育人的整體貫通,建構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新模式、新……

隨着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國人民對國有文化、傳統民俗文化重視程度的提升,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文學創造者與愛好者能夠正確意識到文學創作與民俗藝術之間相互性的積極影響。如何藉助民俗藝術賦予文學作品更深厚的內涵,又如何藉助文學作品持續性地發……

[摘要]高職院校班級是提升院校建設內涵,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教學目標的基礎機構。本文淺析了當前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困境,探索了基於多元智能理論視域的班級文化建設優化路徑,並結合“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五育體系,實現豐富班級文化……

【摘要】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繁榮發展及偉大復興來講,文化藝術的崛起在其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發揮着重要的推動作用。民族的繁榮與發展不單單是以經濟發展水平為唯一衡量標準的,而是要綜合性和全面性地考量包括文化藝術等領域在內的社會發展趨向,旨在推……

人文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承擔着對歷史和時代的忠實記載,在弘揚歷史文化、宣傳主流文化、凝聚家國情感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2021年清明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國家記憶”欄目推出6集紀錄片《絕筆》,節目以“絕筆”為主題內核,圍繞革命先烈的遺……

一、畢業論文撰寫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論文選題環節要完成畢業論文寫作,涉及到選題、收集查找文獻、閲讀分析文獻、編寫提綱、反覆修改等多個環節,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而選題則是這“萬事開頭難”的第一步,這一步的成敗也決定了論文的質量的高低,以……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和訪談法,對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制度文化進行解析。研究表明:桂西北是壯、侗、苗、瑤等少數民族聚居地,民族傳統體育制度文化豐厚,對體育活動的順利進行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本文通過史料和實例對該區……

民間美術藝術融合了中華人民的幾千年智慧,是歷經了漫長的沉澱與發展得出的藝術結晶。民間美術藝術有着豐富的思想情感,獨特的藝術色彩,賦予民眾藝術美感,給民眾的日常生活添磚加瓦。在多年沉澱後,造型和色彩為現代美術設計提供豐富的源泉,因而得到高度……

【摘要】江蘇民間根植於江蘇廣大民眾生活之中,不但從側面展示了江蘇人民的社會生活方式和民俗信仰,還體現了江蘇地域性特徵和深厚的長江流域文化底藴。本文圍繞江蘇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研究為主要方向,從工藝的藝術特點研究、工藝的現狀研究、工藝創新設計研……

審美是音樂藝術最根本的價值,也是音樂的本質,音樂藝術在教育體系中最為根本的作用是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為此,需要相關方面加強關注,深層次的分析。基於此,本文主要針對音樂藝術特殊審美視域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詳細分析。一、審美創造審美創造是音……

何謂審美?顧名思義便是關於“美”的評價,這就要求藝術需要具備“美”的特性。音樂藝術與服飾藝術因為演唱的表演形式而存在審美上的共性,一場優秀的音樂藝術表演離不開服飾藝術的助力,音樂表演按照演唱內容、演唱風格選擇相應的服飾來進行表演,服飾的審……

【內容摘要】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拉開了現代文學的序幕,而在這一時期也是我國生死存亡的階段,多反映出一種反禮教的抗爭精神。同時在社會中也掀起了一場復古的狂潮,新舊文學的交替塑造了許多名家大作,對傳統文化的探究也進入了一個高潮,優秀的傳統文……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藴藏的人文精神對民族品格的塑造有着深刻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豐富的研究價值。文學鑑賞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文學……

【摘要】戲曲文學的發展過程是涵蓋劇本內容、形象塑造以及戲曲表演藝術形式的融合式發展過程。戲曲文學的發展推動了中國戲曲的不斷髮展,並對戲曲發展產生相當多樣的影響。本文從戲曲文學的發展入手,通過多維角度分析,發現戲曲文學以戲曲語言為媒介,對我……

戲曲作為中華文化的國粹之一,記錄了我國文化時代發展歷程,具有較強的研究意義。通過隊本色論的研究,可以瞭解更多明代戲曲文學內涵,能夠為發展我國傳統文化提供動力。本文就明代戲曲文學批評中“本色”論內涵進行分析。一、本色論古典戲曲理論史上,……

內容摘要:文學素養是大學生全面素質發展中的關鍵一環,是高素質人才養成的必要條件,必須充分明晰文學素養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課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功能。本研究通過深入分析當代高校大學生文學素質匱乏的現狀及原因,為我國高校開展文學素養教育……

內容摘要:本文立足學前教育學科建設,從一流專業建設的內涵出發,分析當前學前師範生的文學素養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本校學前教育一流專業的建設,對學前教育學生文學素養的提高提出建議和指導策略,助力學生今後教師素養有效地提升。關鍵詞:學……

關鍵詞:英美文學;高中英語教學;滲透方法英語不僅在國際交往應用較為廣泛,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也較多。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充分掌握課本上的專業英語知識,同時要注重對課外知識的開拓,其可有效推動自身閲讀理解能力和聽説能力的提高,同……

現階段文學研究過程中,語言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內容。在相關的翻譯文學、文學理論和文學史發展過程中,都可以感受到其標誌語言的重要,對語言的理解程度也會對這些方面產生一定的制約和影響。文學的發展和語言的傳播之間關係密切,要對文學展開研究,需要圍繞……

河流生態系統指河流水體的生態系統,屬流水生態系統的一種,是陸地與海洋聯繫的紐帶,在生物圈的物質循環中起着主要作用,具有棲息地功能、過濾作用、屏蔽作用、通道作用以及源匯功能。河流生態水文學主要研究的是各種水生動植物的生態學特徵以及河流水文水……

文學批評是一個學科術語,隸屬於文藝學學科,歸於社會科學範疇,它的產生基礎是學科建設的需要。而這一學科建設發源於20世紀40年代末韋勒克和沃倫的《文學理論》。通過科學的研究和精密的劃分,韋勒克和沃倫釐清了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於是文學理論、文……

20世紀以來,現代化的大力發展導致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興盛,20世紀下半葉,逐漸興起了一股“文化研究”的熱潮,也因此有了“文化批評”這個術語的誕生。從現代文學理論觀點來看,文學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文學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文化因子,“政治的或經……

[摘要]隨着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著作權間接侵權問題日益顯著,法學界對是否建立著作權間接侵權制度頗具爭議。本文從著作權間接侵權概念和類型、我國著作權間接侵權的立法與不足、我國著作權間接侵權制度立法完善建議三方面圍繞著作權間接侵權問題……

[摘要]在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背景下,提升我國食品類中文專業期刊的辦刊質量成為當務之急。文章以食品類SCI期刊近十年的發展情況以及WebofScience數據庫中近十年食品相關論文的發表情況為研究……

[摘要]少年兒童時期是個人政治社會化過程的關鍵時期,黨史學習教育是實現兒童政治社會化的主要途徑。作為大眾媒體,優質的少兒期刊對少年兒童能夠產生積極的教育引導作用。因此,將少兒期刊打造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紅色主陣地尤為必要。文章認為,少兒期刊開……

隨着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新型人才的創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的校企合作是培養新型創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探索一種校企合作培養新型創新人才的新模式,針對當前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培養新型創新人才的方法與思路,並探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人才作為事業單位發展的重要支撐資源之一,對於有效增強事業單位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如何提升人才隊伍的綜合素養、引導人才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念、養成“愛崗敬業”的職業品質等,越來越成為事業單位發展過程中的永久性課……

作為一個以農業為重要基礎產業的國家來説,“三農”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國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關鍵性要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全新時代背景下,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點在於農民、農村及農業的現代化……

摘要:對高等教育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進行探討,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注重交流協作和情境創造、以多元和綜合評價為指引的設計理念,並具體構建了課前、課中、課後三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每門課程都有其特定的內容體系和認知規律,在應……

【提要】自2022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外國來華留學生教育由線下教學全部轉為線上教學模式進行授課,本文從四個方面闡述了目前對外漢語傳統節日文化線上教學的基本狀況,思考和總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且為接下來長期的線上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學策……

[摘要]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而應用文寫作是高職學生應當具備的基礎能力,也是高職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本文在簡要概述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教學重要性的基礎上,對應用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進行了分析,然後結合實際提出了對應……

在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更好發揮縣域職教中心涉農專業對鄉村振興的作用,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是縣域職教中心的重要任務。現對磁縣職業教育涉農專業開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整理,探索適應職業學校發展的理……

內容摘要:隨着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發展,國中語文閲讀教學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作為國中語文教學中重點之一的閲讀教學,一直都是困擾國中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因此,本文就困擾國中語文教師在閲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作出一些淺顯的分析,並提出有針對性……

引言現階段的社會發展背景下,需要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其不僅要擁有完善的專業知識體系,還要具備良好的創新思維能力。而在教育深入改革的背景下,國中物理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於此,本文詳細分析了創新思維能力對於……

閲讀和寫作文,始終是學校語文課程中兩項十分關鍵而密不可分的內容。對於國小來説是學校語文課程的起始階段,而對於國小生來説,是啟蒙階段。怎樣在中國國小語文教育中實現讀和寫的有效融合,在正確指導學生進行讀寫的同時候又能良好的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理念與模式開始影響着教育教學,很好地提升了教育教學的水平。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教師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積極創新了教學理念與模式,這讓課堂教學更加富有趣味性,教學效率與質量均有很好的提升,尤其是……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參考法及問卷調查法對青島農業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現狀進行系統性的探索與研究,發現青島農業大學物流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教師授課、實訓過程、專業競賽、職業規劃等方面存在相關問題,提出了探索雙師型教學模式、加大對硬件設施投入、加強……

[摘要]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設計專業歷經百年風雨,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歷程反映了近代中國設計類學科在師範類院校教育體系中的發展情況。學科的發展進程與特點是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研究對象。本文通過回顧藝術設計專業的百年曆……

【內容摘要】書法作為我國古老文化的瑰寶,擁有着無窮的藝術感染力,其展現的美感和視覺衝擊力是任何藝術元素都無法替代的,所以在設計專業中也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對於廣告設計專業來講,書法藝術本身就有着豐富的線條美感和濃郁的人文色彩,在廣告設……

摘要在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方式改革的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生源結構表現出複雜化、多樣化的特點,傳統整齊劃一的培養模式已不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文章在分析應用型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分層分類培養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根據學前教育專業……

摘要:實踐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項系統工程,課程教學是實踐育人為本教育思想的主要陣地,高職的口才訓練課程可以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取與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上充分體現與滲透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關鍵詞:口才訓練課程;育人為本;教學實踐……

摘要:實踐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項系統工程,課程教學是實踐育人為本教育思想的主要陣地,高職的口才訓練課程可以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取與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上充分體現與滲透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關鍵詞:口才訓練課程;育人為本;教學實踐……

國中階段的物理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主的實踐活動。目前,普遍認為物理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品格和關鍵能力,通常由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等構成。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物理教學……

[摘要]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總結反芻思維、社交焦慮的概念。以此為依據分析積極反芻思維與社交焦慮之間的關係,闡述積極反芻思維訓練的理論依據,重點結合高職學生社交焦慮現狀,從自我認知、明確優勢、資源積累、積極暗示、價值觀塑造、情緒調節、挫折面對、……

研究目的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緊繫着國家的前途命運,但我國對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和康復發展起步時間較晚,專業基礎不夠紮實,國家相對扶持經費力度較小,特別是特殊兒童家庭對於特殊體育教育瞭解較少,且國內很多體育項目對兒童的影響研究也多是從正常兒童的……

[摘要]目前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仍然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樣按照學科邏輯設置,沒有將“工作”作為整體看待,無法實現認識的“關聯性”和“全面性”,很難培養人的全面的工作能力,無法滿足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需要。大多數教學設計反映了一個大家普遍接受的行……

在大力倡導生本教育理念的當下,國中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將學生自主探究意識與能力置於教學活動的核心,是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現以探究學習能力為切入點,分析國中數學教學侷限性,並針對有效優化策略展開探討,以期為學生打造自主學習空間,……

福建新華聯合印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印務集團)隸屬於海峽出版發行集團,2020年由福建新華印刷有限責任公司、福建彩色印刷有限公司、福建海峽出版物資有限責任公司、福建恆源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福州華彩印務有限公司重組整合而成,集書刊印刷、包裝……

企業的基礎業務大多以ERP平台為統一中台,打通人、財、物各環節業務,並已廣泛雲化。企業核心業務一般專業集中、系統性強,可以整合行業最佳實踐經驗,藉助數字化轉型契機,在一個業務中台上以雲原生形式實現並深入應用。管理類業務如審計、黨建、紀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文簡稱《綱要》)對幼兒語言發展的目標、內容和要求進行了説明,強調要“創造一個寬鬆、自由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即……

從語言能力提升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係出發,在鄉村振興視域下,調查河南省語言能力情況並分析其現狀,對語言能力的提升路徑進行探討,以期助力鄉村振興事業進入新徵程。河南省是農業大省、產糧大省,農業佔比較高,從事農業生產的羣體龐大,但人均收入較……

審美素養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鋼琴表演藝術中提升表演效果的重要因素。演奏者在鋼琴表演過程中,能夠通過自身的思想認識和文化素養使鋼琴表演內容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要想提升演奏者在鋼琴表演藝術中的審美素養能力,就需要通過不斷積累豐富的知識、提升……

【摘要】我國教育事業深入開展,對於高校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愈發重視。高校舞蹈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強化高校學生的身體素養,也能增進大學生對於藝術內涵的理解水平,進一步提高高校學生的審美能力。本文對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相關……

內容摘要:語文教師的審美鑑賞與創造能力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是必不可少、至關重要的。以語文教師為培養方向的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是否具有一定的審美教學知識、是否能將自身所具備審美知識以易於理解的形式傳達給學生,是其日後走上教師崗位,能否高效開……

摘要:裝備試驗鑑定工作的發展對裝備試驗鑑定人才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裝備試驗鑑定人才的能力素質由裝備試驗鑑定知識、專業技能和隱性素養構成。裝備試驗鑑定的專門人才應具有裝備作戰與運用、試驗鑑定系統工程、試驗設計與評估、試驗實施與保障等方面……

內容摘要:相較於傳統語文寫作教學,微寫作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既能夠增加學生的寫作練習機會,又不至於讓學生產生較大的寫作壓力。本文從微寫作的概念及應用價值入手,介紹了具體的應用策略,以期發揮微寫作的教學意義,實現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關鍵詞:……

作文是一種語言對學習知識的表達,通過作文能夠充分體現出學生當前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通過進行語文作文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能有所提升,教師也能夠清楚學生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並幫助學生及時改進。本篇文章主要探討當下國小語文教育存在的弊端……

摘要:山東地方戲種類繁多,很多劇種中都有武松戲。武松戲在語言運用上既體現出地方戲的共同特點,同時也有獨到之處。武松戲中誇張修辭格運用最為頻繁,這一修辭手法對武松形象的烘托效果非常顯著;山東方言哩語的插入使得武松戲具有較濃厚的生活氣息,避免……

【摘要】中國戲曲經過數千年的積澱與更迭,已經成為中國藝術的代表,而地方戲同樣如此,在此基礎上還凝結了地域性人文特點。新時代,戲曲藝術在不斷的發展中要找到更為準確的方向,因為藝術終究是以人為基礎,那麼如何找到它在新時代發展的方向便成為當下戲……

[摘要]隨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指引,地方應用型高校紛紛建立創新創業學院,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得到高速、廣泛地發展,創新創業教育也被正式納入各級各類高校的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之中,同時也對培養目標、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創新創……

【內容摘要】21世紀初,xxx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要組織各類文化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①的精神,基於此,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亟需填補對非遺……

教育類論文教育 篇十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青年課題“語文教師教學知識發展研究”對上海市試驗性示範性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知識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課題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課堂觀察法和訪談法。調查問卷從“作為學生時的經驗”(中國小學習階段、大學學習階段)、“職前培訓”(具體教學策略學習、學科專業課程與教育類課程、教育實習與見習以及大學教學法教師的影響)、“在職經驗”(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新課程師資培訓、專業學術活動、公開課、師徒制、閲讀教育教學類專業書刊、教學反思等)三個大的方面對教師教學知識發展進行了調查。問卷由兩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封閉性題目,總共22個項目;第二部分是開放性題目,總共4個項目。其中,“教育類專業閲讀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係”是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調查問卷中,第17、24兩個題目是關於教師專業閲讀情況的調查。第17題是封閉性題目,參與調查的124名教師全部作答,其中,103名教師對教育教學類著作的貢獻作了評價,108名教師對語文教育教學類著作的貢獻作了評價,103名教師評價了教育類專業期刊的貢獻,109名教師對語文教育教學類期刊作了評價。為了更為具體瞭解教師閲讀專業書刊的情況,調查問卷的開放題第24題要求教師列出喜歡閲讀的書目名稱及原因,只有部分教師填寫了表格,回答情況不太理想。為此,在9所樣本學校中抽取了一所學校,又專門進行了一次小範圍的讀書情況調查。為了更進一步具體瞭解教師對此類書刊的看法,本研究重點訪談了5名教師:陳虹(上海中學教務主任,特級教師,文學學士,教齡30年)、餘黨緒(上海師大附中副校長,特級教師,文學碩士,教齡18年)、王淑英(上海格致中學語文教研組長,高級教師,教育碩士,教齡18年)、教師A(教育碩士,中學中級,教齡6年)與教師B(文學學士,中學初級,教齡2年)。

二、研究結果和分析

(一)調查問卷的數據與分析

本研究將教育教學類專業書刊分成兩類:著作類與期刊類。每一類又分成兩個層次,基本原理層次與學科專業層次。運用統計軟件SPSS11.5對教師專業閲讀的基本情況與評價進行處理。統計結果顯示:

1.絕大多數教師(96.7%)閲讀教育類專業書刊,只有極個別教師(3.3%)不閲讀這類專業書刊,教師整體閲讀情況較好。較好的原因是大多數教師(87.9%)都閲讀語文教學類專業期刊,68.8%的教師認為,語文教學類專業期刊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有“非常大”和“較大”的作用,只有4.6%的教師認為作用“較小”。這類期刊對教師最有實用價值,直接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幫助。以2006年第12期《語文學習》為例,欄目有:“特稿”(1篇)、“論壇”(2篇)、“教學”(18篇)、“觀點”(1篇)、“聲音”(1篇)、“反饋”(1篇)、“課文作者”(1篇)、“讀書·行走”(1篇)、“總目”(2006年總目錄)、“資訊”(1篇)。大小總共27篇文章,“教學”欄目18篇文章,佔全部文章數的66.7%。從全雜誌的頁碼看,全書總共64頁,“教學”欄目是從17頁到56頁共40頁,佔全部頁數的62.5%,這與文章所佔的比重基本一致。兩個數據較為一致地反映了這一期《語文學習》有60%多的內容直接與一些教師的教學有關。“教學”欄目又細分為:“案例”(2篇)、“”、“鏡頭”(2篇)、“備課”(7篇)、“重讀”(1篇)、“聽課”(1篇)、“開卷”(1篇)、“寫作”(3篇)、“語言”(1篇)。“案例”中有一篇“《讀<伊索寓言>》課堂實錄”,“備課”中有“《侍坐》該教給學生什麼”、“《淚珠與珍珠》主題探討”等。這種閲讀取向是一種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的閲讀,是一種操作層面的閲讀。

2.教師對四類專業書刊的平均評價值從大到小依次為:語文教學類期刊(3.83)、教育學心理學類專著(2.81)、語文教育教學類專著(2.67)、教育類專業期刊(2.37)。教師的肯定性評價(選擇“非常好”與“較好”的百分比之和)從大到小依次為:語文教學類期刊(68.8%)、教育學心理學類專著(34.9%)、語文教育教學類專著(29.6%)、教育類專業期刊(21.3%)。兩種統計方法的結論是一致的。這説明:語文教師對直接與教學相關的語文教學專業期刊評價最高,而對其它三類專業書刊評價都比較低。從調查的情況看,教師幾乎不讀教育類期刊,這類期刊對一線教師專業發展作用最小。這可能與此類期刊的辦刊目的、讀者定位有關,多數此類期刊主要面向高校或研究機構的理論研究者,而不是中國小一線教師。這類期刊所刊登的文章大多是理論層面的探討,較少涉及具體的教學,而一線教師更需要與他們的教學直接相關的、具體可操作的內容。只有少部分教師已意識到教育學、心理學對教學的重要意義。有教師提出:“尤其要讀一些關於教育教學理論、教學策略、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書。”在他們看來,這類著作可以“補充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對反思有一定幫助。”“為教學找理論依據,為反思提供思想武器。”

3.開放性題第24題的處理結果顯示:在所有教師閲讀的專業書刊中,文學類閲讀情況最好。有61人次填寫了閲讀過的文學類書名或雜誌名稱,佔總人次的41.5%。其次是教育教學類著作或雜誌,有34人次,佔23.1%。第三類是報紙雜誌類(不含教育教學類雜誌),有25人次,佔17%。辭書工具、歷史、文藝理論、哲學、音樂美術、科普等6類都比較小,閲讀情況不太好。文學類與教育教學類專業書刊與教師的兩種知識大致相對應,“文學類”與“學科專業知識”相對應,“教育教學類”與“教學專業知識”相對應。從數據反映情況看,教師更側重學科專業知識的發展(“教什麼”),而相對較為輕視教學專業知識發展(“如何教”)。這是一種深層次觀念的體現:關於“教什麼”的知識比“如何教”的知識更重要。

(二)訪談的數據與分析

在隨後的訪談中,主要圍繞教育類純理論專業書刊(教育學心理學著作、語文教育教學類著作、教育類專業期刊)的閲讀情況而進行,訪談對象是陳虹、餘黨緒、王淑英、教師A、教師B。

1.教師更願意閲讀語文專業類期刊,基本不讀教育類純理論專業書刊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傾向於閲讀語文專業類期刊,基本不讀教育類純理論專業書刊,且持一種否定態度。是教師的原因,還是此類書刊本身的原因?雖然有些教師的觀點有失偏頗,但從另一個側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階段教育類純理論專業書刊所存在的問題。

教師之所以願意閲讀語文專業類書刊,是因為教師可從語文專業類期刊所刊登的文章中直接汲取經驗,省掉了從理論到實踐轉化的環節。王淑英談了她的認識,“我一個星期總要安排半天或兩三個小時到學校讀書館翻翻語文教學類的雜誌,比如《語文學習》、《中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等,讀一些感悟與經驗性的文章。即使讀理論的文章,我也想能夠從別人那裏直接借鑑經驗,不是從理論到經驗的自我轉化。”這種從經驗到經驗的功利性閲讀,不利於教師理性思維能力的發展,這可能是教師難以超越“教書匠”層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理論是教師理性思維能力發展的“源頭活水”。

在一線教師看來,教育類純理論書刊的語言表達過於理性化,不夠生動鮮活。餘黨緒提出,“有些教育理論著作的表達方式受不了,中學語文教師更願意看的是可操作性的書,最煩理念的堆砌。總覺得那些東西既缺乏經驗的啟發,在理論上似乎也沒有多少可以借鑑,看多了就會覺得自己寫文章都面目可憎,語言乏味。”而一些論文過於注重自身的邏輯演繹,遠離實際的教學,研究得出的結論缺乏現實的指導意義。教師A言辭較為激烈,“教育類的期刊我根本不看,一點都沒用!教育科研搞的東西雖然有頭有尾,有原理有論證,最後推導出某種結論,但這些結論我們看起來沒意義。”

2.高層次的專業培訓活動為教師系統地專業閲讀提供了平台,由此使教師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接受高層次專業培訓(比如骨幹教師培訓、攻讀教育碩士、名師工作室等)時,教師能夠較為系統地閲讀教育教學類書刊。而這種“逼迫式”學習方式喚醒了教師專業閲讀意識,改變了教師對理論的認識,加深了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在產生了理論閲讀需要之後,再進行系統地教育理論閲讀,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會迅速得到提升。在一定的主客觀條件下,這種理論素養會成為教師總結、概括、提煉自身教學經驗的“支架”。陳虹參加過兩次重要的骨幹教師培訓,系統的教育理論專業閲讀幫助她實現了由感性經驗到理性認識的飛躍:“1986年我參加了市青年理論修班之後,開始轉入系統的理論學習,專門閲讀了盧家楣的《情感教學心理學》、鍾啟泉的《課程教學論》、曾祥芹的《文章學與語文教學》、美國戈爾曼的《情感智商》等等。1995年我被推薦參加上教院主辦的“95中學骨幹教師培訓工程研修班”後,在語文界名師的指點下,依據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語文教育學等理論對情感教學作了理論上的探究,提出了情感教學的三個原則性策略與十種具體操作方法。”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以中國小教師的特殊職業為背景、為中國小培養高層次的專門人才為目標而設立的一種專業性質的學位。通過專業課程學習和專業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實現了由經驗型教師向反思型、研究型教師的轉變。王淑英是一位教育碩士,教育理論專業閲讀使她的理性思維能力得到很大的發展:“讀教育碩士時,我讀了很多教育理論方面的書,不斷地有思維火花閃現。當老師講到某種教學思想或改革探索時,我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哦!原來葉聖陶是這樣説的,黎錦熙是這樣做的,自己有一個尋根的感覺:語文教學的根在這裏!我現在所做的其實前輩們已經這樣做過了。這就引起我的反思,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另外,通過理論學習我還形成了課程的概念。沒讀教育碩士之前,我對課程、教改的概念非常不敏感。總感覺那不是自己的事,與教學無關。現在很敏感,對新的課程標準我會很在意:課程標準比以前多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總之,學習之後,我的教學有一種源頭活水的感覺,自己的教學更理性。”

3.教育類純理論的專業閲讀有助於初任教師專業發展起步

初任教師面臨着一個全新的階段,正處於所學理論與實踐的“磨合期”,其間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理論、實踐及其關係進行“反思”,以克服對於教學實踐的不適應。

基於完成這種“反思”的需要,處在真實教學實踐情境中的初任教師就要對原先在大學裏曾經學過的教育類理論進行重讀,以解決所遇到的“現實的衝擊”。調查問卷數據表明:54.5%的初任教師(1~3年)認為,閲讀教育類純理論專業書刊是他們專業發展起步的一個重要支點。初任教師B的讀書情況印證了上述調查結論:“我其實野心很大,剛來時就把王榮生著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借過來,即使看不懂也翻。讀了好幾遍似乎有點懂,但書一合,什麼都不知道,後來就很失望地還給了上海圖書館。不過還想看,因為我知道這是一本好書。今年暑假時我在看華師大新編的一本教育心理學,這是一本專門給教師的編的書,蠻好看的。我掌握了很多的知識,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是因為有了需要,看過之後我感到很滿足,忽然之間對教學思路有想法了。”

三、討論與建議

在一定的意義上説,沒有教師的專業閲讀就沒有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專業閲讀成為教師的一種專業生活方式,教師的專業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也才具有不竭的“源頭活水”。本研究將根據調查結果作進一步的討論,並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1.引導教師轉變單純的功利性專業閲讀取向,多做涵養性的專業閲讀

從作用方式的角度,可以將教師的專業閲讀分成兩類:功利性閲讀與涵養性閲讀。前者是指能夠直接對教師的教學發生作用的閲讀,比如學科類專業期刊的閲讀。後者是指能夠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加深教育理解、提高理論素養的閲讀,比如教育教學類著作與期刊的閲讀。涵養性閲讀雖不能直接作用於教學,但能夠從深層次上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思維方式,提高教師理論思維能力,引發教師反思,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併為教師持續的專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從調查的情況看,教師的專業閲讀基本屬於功利性閲讀,涵養性閲讀還非常少。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要自覺地超越“匠”的層面而進入“專家”的層面:不能僅僅停留在直接經驗的簡單借用或借鑑,而要用理論思維對教育教學經驗或新的理論作出判斷、評價。為此,教師要選擇適合自己閲讀的教育教學類著作與期刊作長期的跟蹤閲讀:一方面瞭解教=育教學發展的前沿與動態,及時吸收新的教育教學思想或成果,使自己的教學始終與時代同步;另一方面學習與借鑑研究者的思路、方法、思維方式,發展自身的理論思維能力。初任教師更要從中汲取理論營養,用理論的光芒照亮專業成長之路。

2.為更多的教師提供高層次培訓的機會,在學習共同體中進行有效的專業閲讀

調查研究與實踐檢驗都證明,骨幹教師培訓、教育碩士、名師工作室等高層次專業培訓方式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是較為有效的。這些培訓方式有這樣的特點:第一,實行導師制,導師一般由高校的教育專家或著名的特級教師來擔任,高層次的縱向引領使參與教師獲得更好的發展;第二,專業閲讀與研究是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導師依據參與教師實際情況而“量身定製”專業閲讀規劃與研究問題,指導學員科學而合理地閲讀與研究,對教師自覺的理論意識覺醒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三,參與教師範圍窄、數量少,參與者一般是重點學校的骨幹教師,重點學校的一般教師與初任教師、普通學校的骨幹教師都很難有參與的機會,更不用説一般學校的普通教師與初任教師。

骨幹教師接受高層次培訓成長為優秀教師固然重要,但教師羣體整體、和諧地發展在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的今天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如何使高層次專業培訓活動惠及更多的教師是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3.營造專業閲讀的氛圍,為教師閲讀創造有利的條件為了使教師形成專業閲讀的意識、養成專業閲讀的習慣,尚需着力解決好一些基本問題。從學校層面看,營造專業閲讀的氛圍,做好圖書館硬件建設與圖書建設,制定激勵性專業閲讀政策,減少不必要的會議、檢查活動,減輕教師額外的各種負擔,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師,充分利用教研活動時間,組織以專業閲讀為主題、形式多樣的專業活動等。這些措施都非常有利於教師的專業閲讀。從教師個體層面看,要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安排好閒暇時間,抓緊較為零碎的時間,克服對教育理論的偏見與畏懼,在專家或其他教師的指導下做好專業閲讀規劃,選擇適合自己閲讀的書目,結合教學實際多做嘗試性閲讀,不斷髮現理論的實踐價值,體驗專業閲讀的快樂,並與專業反思、專業寫作、專業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獨特的專業閲讀方式與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3rjzp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