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教育學論文【精品多篇】

教育學論文【精品多篇】

教育學論文【精品多篇】

教育學論文 篇一

摘要:教育學科研究方法歷來存在有無獨特方法的爭議。本文認為,教育學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並存而非不存在的,並且教育學科研究方法的獨特之處在於實踐研究的關鍵性作用。並以教育族志學為例,概括介紹了應用於教育學科實踐研究的代表方法的產生髮展、教育領域應用與實施注意要點,以及教育族志學對於教育學科研究方法的研究意義與貢獻。

關鍵詞:教育學研究方法;教育族志學

一、教育學科研究方法是多元並存而非不存在的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大致上可分為兩類: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對於教育學科來説,可以發現各研究論著中所列研究方法大同小異。其中,明確宣告的“教育學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統計法”、“行為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比較法”、“分析法”、“實驗法”、“個案研究法”,等等,大抵統屬於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一般用於考察事實、揭示規律,而結合中國現有教育學的實際內容而論,其中主要是有關教育價值取向的辯護性的論述。於是當我們在爭論教育學學科是否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的時候,西方學者已經開始重視教育研究方法的問題。例如克拉克(k)運用多學科的方法研究教育,他認為,“各門社會科學及其主要的專業所展開的廣泛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了解教育的基本工具,不管這個學科是歷史學、經濟學或政治學,還是其他社會科學,都給我們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方法,我們可以把它應用到教育部門。”①學科發展史業已證明:一個學科從興起到確立其獨立地位以及其後的發展史,集中表徵為“一部形成各種理論流派與研究方法從單一走向多元並存”的歷史,而不是一部“各種學派消亡與研究方法從多元歸於一元”的歷史。②在教育學科方法研究中,用慣了某套研究體系就將其他方法拒之門外的做法是有失偏頗的。有學者將教育學科研究方法比喻成表演的舞台,因為專注於一種研究方法,無異於在同一舞台上跳舞,足夠的時間也許會讓舞跳得更好,但同時也失去了在其它更大更好的舞台上跳舞的機會。

運用多元學科研究方法,從不同的視角來研究教育領域,可以幫助教育學科建立科學的概念體系、成熟的學術規範和研究傳統,並最終形成科學的教育理論體系。有學者認為,教育學科的獨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學科研究方法。③從多元學科的角度研究教育學科,其實質是利用其它學科的觀點、方法、原理來思考和分析教育問題,從中探索規律,而不是將其它學科的概念、方法、原理生搬到教育學領域中。因為某種特殊、專門學科的理論是無法準確、科學地解釋其它學科領域的特殊現象的,從特殊到特殊,顯然違反了應有的邏輯。教育多元學科研究的意義在於拓展和更新教育者的研究視野、觀點和方法,併力圖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尋求各種觀點的共同合理之處,獲得更具嚴密科學意義的原理、規律、概念,等等。

二、教育學科研究方法需要正視實踐研究

中國教育學吃虧之處在於不正視它實際運用的研究,這是由於其中隱藏着未被察覺的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根子。教育學如果不以教育的具體實踐為研究對象、不分析教育結構運行的實際情況,則其中所援引的教育事實與數據充其量是一種裝飾,其研究方法與表述方法不免帶有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缺陷。正由於這樣,實踐工作者有理由指責教育學不解決實際問題,而理論工作者也有理由懷疑教育學的理論深度。教育學學科自建立以來,教育研究大體上沿着兩條脈絡發展:以建立學科、構建學科體系為重點的理論研究;以對改革實際中的問題研究為重點的應用研究。①學科建設的不同時期,兩種研究的投入有不同側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教育理論界更加明確地意識到,如果不去接觸教育實踐,理論就會脱離實際,教育學學科建設最終也難以走向成熟。近幾年來,對大學素質教育、教育大眾化、民辦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實際問題的探討已經取得了公認的成果。

三、運用於教育學科的實踐研究方法——族志學

族志學研究方法運用於教育研究領域始於20世紀60年代。在英國,人類學家對二戰獨立的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的教育進行了人種志研究。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社會人類學家貝克(Becker)等人率先採用民族誌方法研究醫學院的學生。接着,史密斯和傑弗裏(Geoffrey)以人類學的田野研究方法對課堂的教學過程進行研究,並把他們所採用的方法叫做微觀人種志(Micro Ethnography)。20世紀60、70年代,斯平德勒(dler)及其學生撰寫了大量關於教育族志學的文獻。可以説,作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族志學是伴隨着教育人類學的產生與發展而產生、發展起來的;教育族志學的廣泛運用與成熟反過來又促進了教育人類學的進展。

教育族志學(Educational Ethnography)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方法呢?教育族志學是教育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它集中體現了教育人類學的學科特點,尤其深刻地表現了跨文化比較研究和實地考察的特徵,也是進行釋義學研究的前提條件。族志學(Ethnography)不同於人種學(Ethnology),前者是對事件的瞭解和描述,後者是對多種人種志研究進行比較、分析、概括、闡釋,前者是在後者的指導下進行的。②因此,教育族志學必須以教育人類學的原則為指導,為教育人類學研究服務。教育族志學的核心概念是:①觀察、實地調查研究;②與調研對象保持密切接觸;③對調查做出客觀公正的描述。沃爾科特(ott)在1975年提出,教育族志學是一種文化描述學的新概念,認為它實際上是在力圖對教育中人們之間的社會溝通性質做出準確描述和解釋的一種描述性工作。吉爾林補充指出,描述應包括意義和行為兩個方面,既要看到場合中的行為,又要能從被觀察者身上引申出形成和構造行為的意義結構。斯平德勒認為族志學能揭示民族(或羣體)的文化知識,並把這些知識用於社會互動的方式上。威爾科克絲(ox)指出,學校和課堂是教育族志學研究最合適的場所。國內學者則認為教育族志學是指“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統、教育過程以及教育現象提供完整和科學的描述”。③筆者認為,教育族志學研究就是應用人種志研究的基本範式於教育情境中的一種教育研究類型和方法,它與教育實驗與教育調查等實證性的研究方法有着重大的區別,它是一種自然主義的、客觀性的、描述性的、背景性的、開放性的和深層性的研究法。

教育學的論文 篇二

關於教育學的論文:新課標下數學教育學教學策略

摘要:近些年來,新課標教學改革工作在我國各個省市地區如火如荼的進行,國小是打好學習基礎的關鍵時期。一直以來,數學教育都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教學課程,在新課標改革工作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對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進行改良和創新已經成為了相關教學人員工作的重點內容,本文分析了新課標環境下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新時期提高數學教育人才培養效率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教學改革;國小數學;教學策略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空間變化等一系列綜合知識的學科,國小階段的數學教育對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數學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結果,更要教會學生方法。因此教育人員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幫助學生將課堂中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中所遇見的難題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從小培養一種全面的數學思維。

1國小數學教育培養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1數學教育人才培養理念落後。一直以來,我國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進行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通常只是注重學生的成績和課堂表現,很少從本質上挖掘學生潛在的數學才能,這也是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高校所培養的教學人才是進行國小數學教育的中堅力量,新課標國小數學教育理念的不斷變化應該在高校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理念中體現出來,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高校在對數學教育學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培養的過程中,使用的教材版本比較落後,在教學理念上也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並且很多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過於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在學生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內容不夠深入,因此目前很多國小教師在教學環節中經常抓不住重點,不能夠及時的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心理特點。導致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參與度不高,課堂效率偏低。

1.2數學教育的課程安排不夠合理。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所學習的觀點和理念與日後的教學水平存在着明顯的關聯性。可見對數學教育體系的課程安排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十分必要。但是從目前高校的數學教育體系來看,其課程的安排與規劃存在着突出的課程比例失調、課時安排不足等問題。目前,高等院校針對國小數學教育所開設的課程包括數學分析、幾何解析、高等代數、普通物理、微分方程、數學模型、近世代數、高等幾何等。這些課程通常在大學的一至三年紀完成,可見數學理論課程佔據了總教學時常四分之三甚至是以上的時間,在這個階段內,學生只能學習數學知識,但是並沒有真正的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起來,也沒有學習如何做好一名真正的老師。通常會在大四進行數學教育理論以及實習的相關課程,而教育心理學、數學思想方法等課程的開設更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之內,學生對教學心理和方法的掌握知之甚少,在進行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也會走很多彎路,降低教學效率。同時,分類過少、含糊不清的選修課程也是影響學生從教水平的主要原因。

2提高國小數學教育人才培養效率的有效策略

為了進一步提高國小數學教育人員的工作素質,實現新課標對學生數學素質培養的目標,高校在進行數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着重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想要使學生充分理解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精髓,就一定要以同樣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應當注重尊重學生的心理,聽從學生的意見,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討論的機會,使學生在課堂中暢所欲言,積極的表達自身的相反,這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理解,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牢固。此外,這種平等、自由的教學氛圍與與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教育的基本教學理念相互一致,當學生邁入工作崗位,進行數學教育的過程中,他們才能以同樣的思維和方法去教育學生,尊重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化差異,從而幫助學生從小培養起一種既善於思考又能夠實際應用的數學思維與能力。其次,數學教育人才的合理培養和需要對現有的教學體系和課程安排進行適當的調整與改革。高校數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應該適當的加入數學探究、數學文化、數學史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能充分明確數學教育的發展脈絡,使其真正瞭解數學知識所藴含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作為一名數學教育工作人員所應該承受的責任。此外,為了提高學生進行教學工作的能力與水平,高校數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體系中應該適當的增加數學教育心理等課程的比重,幫助學生提高在進行數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對一些突發問題的能力,以提高教學水平,成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教育工作人員。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內容無論多麼豐富完善,如果沒有實踐行動的檢驗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高校應該爭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在實踐的課程中,歸納並總結當代國小生的學習心理,梳理當前國小數學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與思考,找到新課標教學體系下,提高國小數學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

3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教學理念與應試教育下的數學教學理念存在着明顯的差異,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完成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高校在進行數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一定要不斷的創新教學理念與方法,使學生成為合格的數學教育人才,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呂世虎,曹春豔,葉蓓蓓。數學教育學學科建設三十年:回顧與反思[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4,17(05):55-59.

[2]李興東,張睿。關於數學教育學核心概念的認識與思考[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5,12(02):118-122.

[3]蔣桂銀。對國小數學教育學課程構建的建議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5,22(12):33.

[4]劉小輝。實踐-意義取向的數學教育學改革探討[J]。實驗室科學,2011,26(06):209-212.

[5]朱華偉,徐章韜。教育數學:緣起、旨趣、現狀和意藴[J]。數學教育學報,2015,13(04):30-32.

教育學論文 篇三

【摘要】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音樂人類學又稱民族音樂學,其主旨是將音樂融入到文化中來看待。

梅里亞姆的著作《音樂人類學》是該領域中最重要的文獻之一,他主要是從人類學的角度探討了音樂和他賴以生存的文化之間的關係。

音樂教育學的研究包含了音樂哲學、音樂美學、音樂社會學等學科,此後又將目光投向了音樂人類學。

從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發,研究音樂、人、文化的三重特徵。

本文擬從音樂人類學的視角出發,探討當今音樂教育學在理論和實踐中的觀點和方法。

【關鍵詞】音樂教育學;音樂人類學;“人”;文化

21世紀的音樂教育學,隨着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理應成為一門涵蓋多種門類的學科。

隨着音樂學將研究的目光轉向了人和文化,音樂教育學作為音樂學的分支,也逐步意識到文化、社會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照本宣科的機械化教學。

音樂教育的核心應該是或很有可能是音樂,是人類文化中的音樂、個人與社會的統一體。

音樂人類學不僅包含了對音樂本身的研究,還包括音樂與之相聯繫的文化之間的研究,人類學的視野可以為我們挖掘更多的音樂內涵,從而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灌輸到整個音樂教育活動中。

一、“田野工作”中的音樂教育學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人類學家或民族學家在特定區域或社區中進行的調查工作。

作為文化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樂學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我們平常所説的人類學中的“田野工作”,是一種以達到人和人之間交流為目的的現場工作,研究者是構成這一交流的媒介,在考察的同時也把自身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部分,從而在互動中認識和闡釋音樂文化現象。

當然,這裏的“田野”並非指的是“鄉村山野”,而是指一種音樂實踐方法,即對音樂對象文化背景相關的研究。

巴西人類學家佩雷諾對“田野”的解釋為:“只要存在差異,存在於自己的不同,那裏就是人類學的田野。

”音樂教育中的“田野”,一方面是課堂,即教師的田野。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課堂行為中去,進入學生的世界,和學生形成一定的互動,以期尋找到更好的現場教學效果,而不是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學。

其次,“田野”的另一方面則是課外。

通過走出教室,走進社區,探究周圍的音樂世界,實踐性地接觸民間音樂文化,教師才能更好地進行音樂教學活動。

“田野工作”的意義還在於,在音樂教育中貫徹中國音樂本土化的思想,融入民族的概念,體現了音樂教育的民族性。

柯達伊説過:“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嚴、民族意志的標誌,民族音樂具有民間意義,而且更具有民族意義的一項財富,它是屬於全體人民的。

”民族音樂作為音樂教育的第二課堂,同時也是我國音樂文化的寶貴財富。

通過對民族音樂體驗式的教學,不僅對音樂教學有着直接的幫助,還能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情感。

把一些優秀的民族音樂帶進課堂,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

“要面對現存的傳統音樂中的社會以及生存問題,就不能僅僅是一種閉門造車的態度,而必須走進‘田野’。

”“田野工作”不僅是人類學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是音樂教育學的基本方法。

他給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研究視野,也提出了一種對音樂事項本質探究的要求。

二、人性化角度中的音樂教育學

人類學、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始終是人,因此要把研究“人”的音樂、“人”的文化放在首位。

音樂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生活,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幾乎沒有哪一種文化不包括人類。

在基礎教育的藝術課程改革中,《藝術課程標準》在第三部分內容“藝術與文化”中也提到了藝術與多元文化的內容。

“藝術是各種不同文化的符號載體,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

通過藝術與文化的連接,可以增進對多元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瞭解,加強文化認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識。

郭乃安先生也説:“人是音樂的出發點和歸宿。

把目光投向人,不僅意味着在音樂學的研究中關注人的音樂行為的動機、目的和方式等,還意味着在各種音樂事實中去發現人的內涵,或者説人的投影。

因為,人的音樂行為,不僅表現為有意識的活動,也可以表現為潛意識的或者無意識的活動。

”由此可見,對人的研究是音樂教育學研究的根本。

最早由德國哲學家亨德提出的“人類學”觀點,是指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

音樂教育的研究也是應立足於“以人為本”的研究,而不僅僅依靠對書本、對課堂的教學。

其目的是通過音樂來培養性格品質,陶冶情操,使人的身心得到益處。

眾所周知,經常參加合唱、合奏排練的人不容易得孤僻症。

正如周杰倫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説:喜歡音樂的孩子是不會變壞的。

在音樂教育中,廣大的教育者應秉承着“人文關懷”的宗旨,將“人”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現在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無非是人的教育,在教育中應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

一個教師的教學價值追求必將最後落實在學生身上。

在這個的舞台上,音樂教育是非常公平的,沒有行業的偏見,沒有性別的偏見,沒有年齡的偏見,也沒有種族膚色的偏見。

只要你願意,人人都可以來表演,人人都會得到一份尊重。

人類學主張注重個體,平等地對待一切文化。

音樂是人類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了人的創造,音樂也將不復存在。

三、對話視域下的音樂教育學

xxx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負有特殊的責任,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於發現和開發藴藏在學生身上的創造性品質。

教師和學生之間要互相學習、互相切磋、互相啟發、互相幫助。

對話視域下的音樂教育學,講究的是平等和包容。

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本位,雖一直提倡以學生為主,但總改不了教師居高臨下的局面。

在大多數的音樂課堂中,教師完全是依據教材照本宣科式地教學,很少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和計劃。

從而使原本活潑生動的音樂課堂,變成了學生枯燥無聊的硬性任務。

音樂教學,本是一種美育的過程,引導學生髮現美、欣賞美。

同時他也融合了樂理知識、民族文化背景等內容,是一門工具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的學科。

音樂課堂除了讓學生學習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外,還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啟發學生,形成一種互動、平等的課堂情境效果。

對話視域下的音樂教育學,小的方面體現在教師和學生的課堂中,往大了説也能體現在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的話語權上。

“歐洲文化中心論”一直傳播至今,被冠以世界通用的文化標準。

在此標準理論下,許多音樂工作者往往持有西方的價值觀和方法去研究中國音樂。

近年來,隨着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歐洲文化中心論”思想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質疑和反駁。

音樂人類學把音樂作為文化來研究,即從音樂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環境入手,進一步觀察它的特徵,探索它的規律及其獨特的審美標準。

受音樂人類學影響,“西方文化中心論”的侷限性已經被當代音樂家們所關注,許多音樂學家開始走向世界各地,發掘、蒐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樂,將其製成錄音、電影、錄像,並寫出了大量的論文、專著,在不少國家“世界民族音樂”已被納入音樂教育體系中。

在音樂教育學理論中,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已普遍成為人們的共識。

在中國的傳統音樂理論體系中,大量地學習和模仿西方音樂理論,造成了我國傳統音樂的日益衰微。

正如管建華教授在前幾日的古琴研討會中提出:中國音樂及文藝詩學注重語義、語境、意義的表達。

而西方音樂分析則注重語態、語法形式的分析,這是中西方音樂最大的不同。

在人類學講究“話語權”的當代,音樂教育學也應倡導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平等對話,而不是文化殖民。

四、結語

音樂教育學是研究音樂教育過程中教育現象的一門學科,他兼具音樂學和教育學的性質。

音樂人類學,則是把音樂置於文化和社會的語境中來研究。

教育的目的本是為了更好地研究人,人類學的觀念和方法更好地為音樂教育打開了人的視角。

面對多元化的當今社會,唯有守護好自己的文化傳統,才能和西方文化平等對話。

參考文獻:

[1][奧]沃爾夫岡馬斯特納特,餘丹紅,張禮引譯。音樂教育學導論[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2]蕭梅,齊坤。音樂人類學的實地考察[A]。洛秦“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C]。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3]梁麗。從音樂人類學角度談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J]。藝海,2014(1)。

[4]楊曦帆。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文化人類學視野[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6(3)。

[5]管建華。21世紀初: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在中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1)。

[6]郭乃安。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J]。中國音樂學,1991(2)。

[7]王玉璽。音樂教育學中的人類學觀念和方法[J]。北方音樂,2013(12)。

[8]張樵。走出西方重建基礎—析音樂人類學視野中的普通高校音樂教育[J]。藝術教育,2008(8)。

[9]管建華。溪山琴況與“品味論”的文化哲學美學解讀[J]。文化研究,2015(1)。

教育學論文 篇四

摘 要: 本文利用了混沌對初值敏感依賴的思想,研究了此思想對教育學的作用,通過分析高等數學正反兩方面案例,得出了教師在教育中對學生有着重大影響,對於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乃至其他科目教學質量有巨大推動作用。

關鍵詞: 週期點 回覆點 拓撲傳遞 對初值敏感依賴 混沌

一、問題的提出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教育,學習使人改變命運,在學校學習是大眾主流,故教師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我們研究教師在學生學習中起到哪些正面或反面的作用。

二、基本理論

定義5:混沌:混沌的研究始於混沌現象的發現,所謂混沌現象就是指動力系統中出現的貌似不規則運動,它的發現可以追溯到Poincare關於天體力學的研究工作。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人明確地指出什麼叫混沌,直到1975年,美籍華人李天巖與其導師Yorke在一篇題為“Period three implies chaos”的論文中才第一次用嚴格的數學語言給“混沌”下了定義。此後,僅對映射系統而言就有許多對混沌的不同描述出現在學術期刊或專著中。我們僅看以下兩種受到普遍關注的定義。

iii)f對初值敏感依賴,

則稱f在Devaney意義下是混沌的。

注意:(1)Devaney混沌是重要的混沌定義,i表示系統是不可分解的;ii説明沒有周期點的系統都不是Devaney混沌的;iii説明系統是不可預測的。但i和ii藴含iii,即拓撲傳遞性加上週期點的稠密性,藴涵對初值敏感依賴,因此i和ii就是修改的Devaney混沌。

(2)Devaney混沌藴含李-約克混沌,但是反向藴含不成立。

三、研究問題

本文研究的問題是混沌思想在數學教育中的應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有着啟迪思想、教書育人的巨大作用,所以教師的一舉一動很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一句誇讚可能讓學生更加喜歡學習,一句批評可能讓學生放棄學業,這充分體現了混沌對初值敏感依賴的思想,即初值的微小改變可能導致迭代結果產生不可忽視的誤差。

四、案例

一知名畫家在講述自己成長之路時曾説他的國小教師的一句話堅定了作畫的信心。一天,教師沒有準時來到課堂上,於是他和一些同學在黑板上亂塗。教師進來後,其他同學都逃回座位,而他由於太認真沒有注意到教師已經來了,等他發現,他以為教師會狠罵他,可是老師卻很欣賞他的作品並鼓勵他好好努力。就是這麼一句話讓他一直努力作畫,取得了今日的成就。僅僅只是一句鼓勵,卻培養了一個傑出人才,試想,如果教師真的狠批評他了,也許就不會有今日的傑出畫家。

人是有自尊的,人與動物的最大不同在於人是感情豐富的,即使他是學生,年齡還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可是有的教師卻會無意中傷害學生的自尊,嚴重地説,可能會耽誤學生的一生。在一節數學課上,有一個學生很淘氣,和旁邊的同學肆意説話,教師用眼神示意了很多次,可他仍是不改,最終教師忍無可忍,當着全班同學的面罵了他很長時間,他覺得面子上很過不去,頂了幾句嘴,最終這個學生再也不想聽這個教師的課,以致成績不佳,大學聯考暗淡收場。教師因為一時衝動,將一個學生的人生軌跡改變了方向,試想,若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幽默一些批評他的錯誤,或課下單獨和他談談,結果是否會更好一些呢?

五、結語

混沌對初值敏感依賴在教育學中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就是説,教師對學生的一些做法對學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而這些做法改變一點就很有可能傷害學生的一生。學生是敏感的、心智不成熟的,容易被影響,所以教師要學會包容,謹言慎行,家長要關愛引導,學校要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學生要自立自強,這樣,才會避免悲劇的發生,營造和諧的氛圍。

教育學論文 篇五

摘要:

對教育學學科特性的思考,有助於人們正確認識教育學,擺脱迷茫和困惑。筆者認為教育學應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本文論證了其必備的三個特性。

關鍵詞:教育學 學科特性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自其誕生之日起,“躁動、迷惘、困境、危機、解體、終結”以及“教育學成為別的學科領地、殖民地”之類驚呼依舊不絕於耳。教育學研究者自感“底氣不足”,既無法確立自身的獨立性,又無法就教育學的學科特性達成統一共識。教育學究竟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還是應以“指導實踐”為主的學科,爭論之聲不絕於耳。一方面,教育學的研究無法規避借用其他學科如心理學、哲學的理論;另一方面,為了爭取教育學的獨立地位,研究者們又必須探討出本學科的學科特性,以此來區別於其他學科。教育學至少具備以下三個特性:

一、實踐性

教育學本質上是一門關於人類教育生活實踐的學科,與科學、藝術、宗教等社會意識形式和思想的社會關係一樣屬於社會精神生活,具有精神價值的特徵。——丁鋼

早在1929年,杜威在《教育科學的資源》中就明確地闡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他指出:“我們只是近來才感覺到教育過程的複雜性,意識到要使教育過程明智地按照指定的方向進行,必須援引多種科學。”,教育學的相關學科僅僅是教育學的`資源,還不是教育學的內容,必須“把教育科學的資源(The sources of educational science)和科學的內容(Scientific content)區別開來”。他認為這兩者常有混在一起的危險:“我們常因某種結果是科學的,便以為它已是教育科學了。我們要記住,那些結果只是給教育者利用的資源,使教育作用達到更完善的地步。”在他看來,“教育科學的最終實質,不在書本上,也不在實驗室中,也不在講授它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從事指導教育活動的人們的心中。有些結果,雖然對於從事教育活動的人們的判斷、計劃、觀察的態度和習慣,沒有什麼作用,仍可以是科學的。但沒有這種作用,它們便不是教育科學,而是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或者諸如此類的東西。”“在別的領域也許是科學的,但在教育上説來,則不是,等到它們對教育的目的有所貢獻,才可以説是科學的,至於它們是否真正對教育有貢獻,只能在實踐中發現”。

教育學應在直面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加強自身發展的原創性,改變被動地接受和選擇相關學科知識資源的狀況,最大限度地拓展接受和選擇相關學科知識資源的範圍,主動地參與相關學科的學科建設和知識生產。

有不少人認為,過去的教育學之所以難以發揮指導教育實踐的作用,主要是因為這些理論在追求普遍性的過程中,忽略了教育實踐本身的多樣性、情境性、不確定性、生成性等內在特徵,漠視了教師在實施教育理論過程中的主體性,以及教師個人經驗或知識的支撐價值。也就是説,它們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斷裂。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者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一是重新定位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的關係,如有人摒棄二元論思維,強調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的雙向滋養關係;有人在質疑“指導説”的基礎上,把教育學之於教育實踐的功能歸於“理智的啟迪”,等等。二是側重分析教師實踐的個人特徵,如有人廣泛汲取波蘭尼的認識論,探尋教師個人知識的樣態;也有人深入借鑑亞里士多德、伽達默爾的實踐哲學,開掘教師的實踐智慧或教育智慧,等等。此外,像“行動研究”、“敍事研究”、“反思性教學”等概念,無不透露出迴歸教師的實踐經驗、訴諸教師的實踐理性的初衷。

二、“人”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我們的教育太看重有形的教與學,認為明明白白的傳遞是教學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實際上,“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東西教給人,另一方面還要使某些東西靠其自身發展出來: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稟賦到底有多大”。以往缺乏對人性的關注,缺乏對人的自然稟賦的關注,導致了一系列的教育問題,“以人為經驗對象的人文科學在數學、語言學和生物學的夾縫中生存,人的主體性價值在精神科學與人種學中不停地被拆解與消解……人的價值信仰喪失之後,在現代社會,人的意識、靈魂、主體性和人性遭遇到知識和權力的限制,人的意義和價值也跌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時,現代教育不再是針對人的內在靈魂而傳授人文知識,而是對人的肉體進行制度化權力運作,把人規訓成為一個能自動生產和再生產權力/知識關係與話語的主體。正是因為這一點,教育學應重新立足於研究怎麼培養人,人才是教育學的邏輯起點,“人”性才是教育學的最重要的特性。詳言之,人性化教育具體體現在生命實踐、勞動實踐、交往實踐和審美實踐等教育實踐形式之中。

對人性的研究需以人性的可教性為前提。“如果人性是不變的,那麼,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註定要失敗了。因為教育的意義的本身就在改變人性,以形成那些異於樸質的人性的思維、情感、慾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如果人性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可能只有訓練,但不可能有教育。”

此外,教育學研究者應向文史哲以及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等學科的研究者學習,把研究的基礎從單純的學科基礎擴展到更為廣闊的生活基礎,不僅利用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來研究教育問題,而且更要從師生的生活和整個的社會生活中探尋自己的價值根據和方向,進行價值的批判和引導。教育學研究者只有對現代人生和社會問題有更為深切而直接的人文關懷,真正關注師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生命領域,才能對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不僅真正避免教育學成為其他學科的園地,而且改變教育學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邊緣位置,在有關人的學科中,從邊緣走向中心。

教育用什麼來穩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於它的本體價值和本體功能,這就是培養人這一永遠不變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有了這一穩固的基點,教育才有可能比較清醒和恰當地去應對紛繁複雜的社會變化,才能清醒和理智地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教育學亦是如此。

三、複雜性

教育學是立足於人類的教育活動上的一門學科,這個先天性的學科特點,就讓教育學的研究在對於人類自身的影響上無法避開。所有的教育學都存在着傳授者,接受教育者,這兩個角色構成了基本的教育因素。而由於角色的特性,人類本身的主觀能動性與理解性都會隨着不同的個體而有着不同的教育過程的變化。並且,在教育目的與手段上,由於人類的個體不同,對於所有的教育手段都會有着差別與方法上的變化,同時對於教育的目的來説,每個傳授者的側重點與關鍵點鋪設都會不一樣,那麼再加上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觀性因素,就讓教育學研究的複雜性得以提高。所以,在實際的教育學研究中,研究的高度是要站在人類與社會的背景下的,同時還要結合每個不同學科與人的不同,再來進行教育學的研究。所以,教育學研究的複雜性不僅體現出了強烈的社會性質還體現出了強大的人為性質。

結語綜上所述,由於社會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程,對於教育學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教育學是一門關於人的學科,有人的地方就有廣義上的教育,不管是研究其學科特性還是比對與其他關聯學科的特點,其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為人類社會發展所服務。

教育學論文 篇六

摘要: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對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在本科化學教育中,由於其化學教學的特殊性,其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實驗教學較多,對於學生創新意識的要求也較為突出。本文針對本科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性意識展開研究,通過分析本科化學教育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明確了現階段本科化學教育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問題,並提出了與之適應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

化學教育;創新意識;學生培養

現如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在科研領域的創新與人才培養更是如此。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高等院校需要不斷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創新意識培養。針對本科化學教學而言,其教學涉及的領域較廣,且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性極強,相關實驗教學較多,這些都必須要求本科化學教學中,一方面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意識,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科研創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空間,藉助化學教育本身的實踐性與創造性,促進學生創新性意識的形成[1]。

一、本科化學教育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一)創新能力培養激勵機制不夠完善

現如今,我國的本科教育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教育階段,儘管近年來素質教育不斷髮展,但是在實際的高等教育中,素質教育並沒有完全落實,一些傳統教育中的問題仍然存在,例如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缺失。盲目追求理論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激勵。

(二)師資團隊創新能力較低

教師作為本科化學教育的重要組成,其師資團隊的創新能力直接關係到創新教育的落實。然而實際情況是,傳統教學模式的思想限制,其對於教學中的創新意識相對較低,因此在對學生的教學引導中,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創新性的教育手段,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另外,一些資深的本科化學教師,儘管教學經驗豐富,但是缺乏現代化教學理念,不能夠滿足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求。

(三)學生自我創新能力差

現如今,大學生的課業壓力越來越大,而針對本科化學實踐性的需求來説,很多大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社會實踐,尤其是針對一些化學科研項目的實踐,這些都影響大學生自我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本科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性意識存在的問題

現如今,在本科化學教學中儘管已經融入了一些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並將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性意識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點,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化學課程設置不夠完善

首先,理論課程與實驗課程課時安排不合理。盲目重視理論專業的教學,忽視了化學實驗課程的設置,這就導致學生在實際的化學試驗中,操作能力較差,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意識培養。其次,交叉學科知識結構較差,化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不夠緊密,尤其是化學相關課程與其他必修課之間的聯繫不夠緊密,這就造成學生綜合知識掌握不夠紮實,具體到化學與其他學科領域之間的交叉點,其應用與創新也就相對較差。

(二)課外創新實踐平台尚未建成

1、課外創新活動參與度低

課外實踐活動對於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意識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多數的本科化學教學過程中,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的學生較少,學生不能夠將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化學實踐中,阻礙了學生的開拓思維和創新意識。教師缺乏對學生參與性的鼓舞與引導。

2、創新實踐基地管理不當

儘管各大高校都設立了相關的創新實踐基地,但是其再創新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方面都還不夠成熟,很多實踐基地都是由學生會負責管理,缺乏專業導師的指導,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提升。

(三)教學模式和方法單一

1、教學方法單一

學生創新性意識的培養,需要本科化學教師在專業教學的基礎上,注重交叉教學,同時進行化學實驗的創新與科研。然而實際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對互動教學、啟發式、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尚嫌不足。課堂氛圍和學生參與性都相對較低,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僅影響了化學課堂教學效果,而且不利於學生課堂思維的擴展。

2、傳統教學模式的侷限性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現如今,大多數的高校化學教師仍然停留在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中,而化學教學不僅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性較強,而且還涉及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求化學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結合交叉學科基礎性、專業性的需求,不斷豐富教學模式,注重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

(四)評價方式與實驗課程不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

1、評價方式不科學

目前很多高校的化學教師對於學生的評價仍然停留在考試階段,對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社會實踐、創新意識的評價相對較少,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標準。導致學生盲目地片面地重視理論考試,忽視了社會實踐與自身創新意識的提升。

2、化學實驗課程作用較小

對於本科化學教育而言,化學實驗課程十分重要,是培養學生創新性意識的重要組成。然而在實際的化學實驗課程中,往往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操作,忽視了對學生設計、探索能力的培養,實驗課程變成了一種固有流程,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能夠進行創新,也就不能夠通過實驗課程進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本科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1、優化課程設置

對於本科化學課程來説,其與其他學科的兼容性較強,某些內容具有一定的交叉點,因此在化學課程設置中,可有針對性地適當增加學生的相關選修課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學生能夠在具有良好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開拓思維,更好地參與到教師的化學教學中。

2、豐富教學內容

隨着高等教育知識結構的不斷調整,本科化學教學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需求,合理調整教材內容,同時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針對具體教材進行相應的化學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的創新,引導學生參與到理論課及實驗課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化學創新的主動能動性。

(二)建立課外創新實踐平台

1、舉辦化學創新研究講座

對於本科化學教育而言,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意識,就必須要改變“閉門造車”的現狀,積極開展化學創新案例講座,將化學創新的一些成功案例、科研成果進行總結和整理,讓學生在實際的化學創新案例中,豐富化學知識,收穫創新理論,進而為學生實踐與創新提供良好的借鑑價值。通過創新研究講座,一方面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大學生的科研創新水平。

2、建立網絡化學實驗平台

隨着互聯網的不斷髮展,各大高校都建立了校園網站,成立了師生互動、學術交流的教學平台。對於化學教學來説,應該積極藉助網絡平台的優勢,在平台中創建化學實驗欄目,將學生的一些實驗課題、創新科研成果進行公佈,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

3、加強校企合作

建立產學研基地是有效推動學生創新性意識的途徑之一。藉助企業為實踐平台,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和科研經費,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這樣不僅為企業培養了儲備人才,而且也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性意識。

(三)多元化教學模式與方法

1、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一要加強基礎實驗教學,只有加強基礎實驗教學才能夠保證學生紮實的實驗基礎,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二要加強綜合實驗的教學,綜合實驗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第一步,需要教師結合交叉學科的特點,指導學生進行實驗的總體設計,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2];三要嘗試展開創新實驗教學,設置一些創新科研實驗,鼓勵學生自主設計、操作、完成,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創新意識。

2、豐富教學方法

首先可以採用研討式教學方法。針對科研成果和化學實驗案例,進行課堂探討,鼓勵學生進行模擬,並在探討完善理論原理和實驗操作流程的同時,提高學生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其次可以採用聯想教學法。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將化學現象、化學實驗與日常生活相銜接,通過聯想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化學,進而主動低參與到化學教學中來,開發學生的創新潛力。

(四)科學調整評價方式

改變單一的考試評價方式,採用將口試、創新實驗、考試合理地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評價標準,避免由於應試教育模式,阻礙學生在綜合能力方面的提升。另外,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應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融入對科研創新與實踐能力的評價,使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方式更為合理,也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意識。

參考文獻

[1] 王頗。在本科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11):53-54.

[2] 霍冀川,雷洪,樑曉峯,葉旭。整合優勢資源構建應用化學本科專業學生創新力培養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53-55.

教育學論文 篇七

摘要:社會的發展對護理教育和護理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必須關注一些新理論、新方法,並把其運用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冬梅護理”品牌從成立以來,就對鄂州地區的護理教育和衞生事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了更好地進行研究,首先對“冬梅護理”的內涵進行了介紹,接着分析了冬梅護理對鄂州地區護理教育和衞生事業的滲透與影響,最後針對如何更好地推廣“冬梅護理”品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冬梅護理;護理教育;衞生事業;滲透;推廣

近幾年來,很多護理研究工作者對護理專業進行了研究,發現其本質就是關懷教育,也就是説人文關懷這一特徵在護理工作中日益重要。“冬梅護理”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它本着以人為本的護理原則,在護理過程中體現的更多是關懷服務,並對鄂州地區的護理教育和衞生事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本文對此展開研究,以便進一步瞭解“冬梅護理”品牌的內涵,豐富護理專業教育的理論體系,將其更好地應用到社會中。

一、冬梅護理的相關概述

“冬梅護理”品牌是在鄂州市中心醫院成立的,並以原護理部主任蘇東梅的名字來命名,於20xx年10月在國家工商總局完成了註冊。“冬梅護理”品牌關注病人身心各個方面,主動為病人提供一條龍服務,能夠讓病人從入院開始就享受到優質、便捷和親情式的服務,充滿人文關懷。從註冊到現在,“冬梅護理”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在此過程中,該品牌不斷創新和補充,其理論不斷豐富和完善。從20xx年至2017年,“冬梅護理”先後開展了人文服務、親情服務、感動服務、心靈溝通以及温馨細節服務五大項目,這些項目已經成為“冬梅護理”的核心競爭力。人文服務就是要求工作人員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注意愛護照顧病人,理解病人,維護患者的尊嚴,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並採取合理的方式來為患者營造出良好的人文環境;親情服務就是讓護理工作人員運用自身的技能,向病人奉獻愛心,並根據病情定製差異化的“親情服務路徑”;感動服務要求工作人員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為患者提供暖心服務,讓患者和家屬產生驚歎的感覺,併為之感動,例如消化科的“電話告知提醒服務”等;心靈溝通即要做好與患者的心靈交流,通過各種方式,將有關病情知識、護理等內容告訴患者,並積極解答患者的問題,做好服務,適應角色轉換,幫助患者早日康復;温馨細節服務,顧名思義,就是要求護理人員從細節出發,觀察入微,為病人提供全面的、周到的貼心服務,從小事做起,不忽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給予病人無微不至的關懷[1]。經過多年的實踐,“冬梅護理”品牌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斷滲透影響着鄂州地區護理教育和衞生事業的發展,湖北省衞生廳還將其作為業內典範,並面向全省推廣學習,其真實的護理場景受到的高度讚揚,並要求全國護理戰線學習“冬梅護理”精神。

二、冬梅護理在鄂州地區護理教育及衞生事業中的滲透與影響

(一)冬梅護理在護理教育方面的滲透

1、學生態度的培養

冬梅護理對護理專業教育的影響與滲透主要體現在學習態度的培養上。之前我們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培養時,很難找到合適的載體或者切入口,學生也難以真正體會這種人文關懷情感態度的內涵,培養效果也不理想,一直以來這都是困擾教育工作發展的一個難點,甚至很多教育專家也難以找到合適的途徑來幫助學生獲得更加深入的瞭解。雖然我們在態度培養方面有過一定的成效,但是僅僅停留在淺層次上,畢竟涉及態度問題,就必然會存有差異,在態度培養的過程中,我們很難把握學生理解的方向是否發生偏差,也很難把握學生理解的深度,因此只能從大體上感知學生的領悟情況。“冬梅護理”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服務品牌,它囊括了病人從入院到出院一系列的服務,例如人文服務、親情服務、感動服務、心靈溝通以及温馨細節服務等,這些服務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氣息。通過這些服務,學生能夠真正理解“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更好地掌握態度培養中的原則和要求,進一步豐富其自身的體會,將態度培養的抽象問題轉換為實際感悟問題。[2]同時,我們相信學生在順利達到態度培養的要求後,就能具備一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冬梅護理”服務,在實踐中產生新的理解,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冬梅護理”從本質上説是一種護理理念,也可以説是一種護理態度,但其護理態度存在承載實體,即服務內容,因此“冬梅護理”的引入對學生態度的培養來説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幫助,既解決了無素材的尷尬,又降低了個體態度的差異,提升了態度培養的教學效果。

2、重點專業的建設

“冬梅護理”品牌建設是我校骨幹建設重點專業———護理專業的特色,通過校企合作,我們能夠更好地明白當前學生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及時地、有針對性地結合社會需求給予護理學生一定的鍛鍊平台。既然護理是我校的重點專業,那麼護理教育者必然會對學生提出很高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個人溝通能力、專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而如果將“冬梅護理”的理念引進教學課堂,將“冬梅護理”的精神貫穿學生的能力和素養訓練中,從而使學生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感,成為新型的二十一世紀複合型人才,學生素質得到全面地提高,這為國家重點建設護理專業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為專業提升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具體來説,“冬梅護理”的引入會對人才質量產生如下影響:首先,“冬梅護理”改變了原有的教學觀念,重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並不是僅僅強調護理技術,其人文服務和感動服務充滿了人文關懷,這就要求學生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文化以及專業素質,注重全方位的培養與發展。其次,“冬梅護理”對學生的溝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心靈溝通方面。“冬梅護理”的心靈溝通是一種深層次的溝通,護理人員可以通過有聲方式或者無聲方式來幫助病人答疑,滿足病人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及時適應各種角色的轉變,做到病人滿意、社會滿意[3]。同時,“冬梅護理”還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課堂上,我們鼓勵學生大膽參與護理實踐工作,結合“冬梅護理”的理念來感受不同類型的病人對不同事物的需求情況,從而總結出一般規律,實現從個性到共性的昇華,並做好分類,實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識到原有護理服務的不足,不斷創新方法。

(二)冬梅護理在衞生事業方面的滲透

“冬梅護理”是由鄂州市市中心醫院創立,鄂州人深有感觸:那是一種心貼心的呵護,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可見,該護理品牌已經成為鄂州地區護理事業的光輝里程碑。另外,將“冬梅護理”引入護理教育課堂,在實現該品牌與專業院校融合的基礎上,其成立了“冬梅護理技術創新服務團隊”和“冬梅護理技術服務中心”,為全市的健康衞生服務,提供健康諮詢、急救知識教育、慢性病的預防與管理等服務。這有效地提高了廣大居民的衞生意識,進一步豐富了居民的健康知識和疾病預防知識,大大降低了疾病的發生率和傳染率,從而為居民的健康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從長遠來看,我們還可以打造一套合適的健康服務機制,涵蓋疾病防範、自我保健等多項內容,從全方面來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使其知識理論化、系統化,及時根據不同疾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選擇不同的服務項目,從而更好、更徹底地為廣大居民服務。

三、冬梅護理在鄂州地區護理教育和衞生事業中的推廣策略

(一)創辦校園活動,提高居民的參與性

每年的5月12號是護士節,這一天對所有的護理人員來説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為了推廣“冬梅護理”品牌,我們可以通過創辦節日活動來增加社會的認識和認可,在潛移默化中推廣“冬梅護理”服務,尤其是對高校來説,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節日活動通常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致辭宣誓,讓學生認識到護理工作的神聖感,明確自身的使命感;第二部分全面介紹“冬梅護理”的理念和內涵,讓學生從宏觀方面對其有一個較好的理解,詳細分析其要求和技能;第三部分學生現場護理實踐,使學生臨場感受“冬梅護理”,增強個人體會,為後續教育工作奠定基礎。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邀請居民前來參加,這樣可以使廣大居民對“冬梅護理”有一個新的認識,同時這也是居民健康服務機制和“冬梅護理”服務相融合的一個表現,這樣居民就不僅僅是服務機制的接受者,而是成為服務理念的感受者,一方面可以解決居民在應用服務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擴大宣傳,依靠羣眾的力量,不斷增加受惠羣眾。同時,為了做好“冬梅護理”的推廣工作,學校還可以定期向居民調查服務情況,邀請居民指出服務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並對這些回覆進行整理,統籌解決,要做到在推廣的時候兼顧服務質量。

(二)舉辦主題班會,增強學生的互動性

學校每學期都會開展主題班會,內容多樣,形式亦是如此,其宗旨就是要讓學生愛崗敬業,培養學生的護理職業精神。我們可以將“冬梅護理”和主題班會結合起來,開展以“冬梅護理”理念為中心的班會,並要從大一就開始舉辦,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牢固的護理服務理念[4]。其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組織學生觀看視頻,將原有的“冬梅護理”相關視頻進行整合和剪輯,將其精華部分展現給學生,使其發揮良好的教育作用;

(2)組織學生參與“冬梅護理”服務的流程,在實踐中感受其服務理念和內涵,從而使該品牌意識深入人心,並從會考查優秀的學生,為日後的專門訓練和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3)積極聯繫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台,例如,去養老院照顧老人,與艾滋病患者零距離接觸,從而培養他們人文關懷的意識和能力,以便做好冬梅護理的各項服務。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哪種形式,活動結束後,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參與交流,談談各自的心得體會或者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經過學生的交流,相信一定會取得新的成果,從而促進主題班會的順利開展,將班會意義以更加直觀的方式顯示出來,提高其價值。

四、結語

“冬梅護理”作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國家註冊護理品牌,對鄂州地區護理教育事業和衞生事業的影響是深遠的,為此我們不僅要明確其影響是什麼,還要通過合適的途徑來推廣“冬梅護理”服務,積極創辦校園活動,舉行主題班會,進一步提高廣大居民的參與性,以便深入調查此護理品牌在地區的影響,掌握其規律,為進一步建設此品牌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羅小芹,李紅萍,熊娟,等。“冬梅護理”融入優質服務的實踐與成效探討[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2):174-175.

[2]範志紅,趙輝,嚴芳琴,等。“冬梅護理”應用於優質護理服務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11):180-182.

[3]趙輝,胡來娣,高麗華。“冬梅護理”心靈溝通對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病人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4(25):2341-2342.

[4]趙麗芹。“冬梅護理,親情服務路徑”在感染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3(2):30-31.

教育學的論文 篇八

摘要:農村國小義務教育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億萬人民的切身利益,關係到科學發展觀的落實,農村義務教育是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環節,在建設小康社會中起着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關係着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以及構建和諧社會。農村國小義務教育在全國已普遍開展很多年,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較大成效,但是,在農村的一些學校裏,仍然存在着一些政策落實難的多重問題以及落實後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源於農村的素質教育受師資、教學設施、教學經費、教育觀念、農村經濟的收入等因素的影響而難以全面實施,嚴重影響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義務教育,差距,剖析,對策

目錄

一、農村義務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經費不足,直接影響着教學條件的改進。

(二)辦學意識滯後,教育目標錯位,新課程理念貫徹不力。

(三)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欠佳,直接影響着教學質量。

(四)學校管理水平不高。

(五)農村社會家庭教育功能贏弱,加大了學生教育難度,也造成一定學生流失。

(六)考核評價機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促進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端正農村教育辦學思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二)強化法律責任,建構保障機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加強教學研究工作,實施校本研訓工程。

(四)堅持公平原則,不斷縮小農村教育的差距。

(五)優化學校人事管理。

三、農村國小教育現狀及對策思考

科技興國,教育為本。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基礎教育面廣量大,在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上始終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國小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龍頭,其作用更是至關重要。改革開放20多年來,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農村教育的整體性薄弱狀況一直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當前農村國小教育的主要問題在哪裏?其根源何在?有何對策?迫切要求全社會人的關注。現就此問題略陳管見。

農村國小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經費不足,直接影響着教學條件的改進

教育歷來是國家財政投資大户,硬件環境的改善軟件環境的營造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但是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多年來的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卻是各地不爭的事實,致使有的學校基本建設問題突出。比如,有的學校校舍過於陳舊,存在安全隱患;很多鄉鎮國小沒有微機室,而有微機室的,也設備已經陳舊卻無力更新。另外,近兩年由於撤點並校,新學校建設更需要大額資金。學校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就顯得日益突出,甚至影響到正常的教育教學。

(二)教學內容脱離實際,教學方法單一

繼續教育的特定對象和目的決定了繼續教育內容應具有的特殊性,為此,繼續教育的內容應補償教師職前教育的不足,使之能適應社會和教育的不斷變化充分發揮其創造潛能。教育部於1999年發佈的《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指出: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要提高教師實施教育的能力和素質為重點,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修養;專業知識及更新與擴展;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技能現代教育技術等。現階段,儘管繼續教育的教材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教材內容不適合農村繼續教育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一是教材城市化取向較為明顯,脱離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二是教材的質量粗糙,急功近利。三是大多數為之前所學的再版,新瓶裝舊酒之作較多。四是自我封閉地方保護主義較為嚴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難以引進教育教材的活水。五是重理論而忽視實踐。六是具體學習內容由各地市教育部門指定,教師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力。在教學方式上,農村教師繼續教學任然是以課程為中心,採取課堂教育的組織形式。在教學方式上任然以教授為主,在教學方式任然是黑板加粉筆的傳統“口耳相加”呆板的教育很難做到因材施教,農村教師最需要的技能技巧和反思教學實踐的思維習慣未能的到培訓和訓練。

(三)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欠佳,直接影響着教學質量

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農村國小教師隊伍老化,後繼乏人情形日益嚴峻。據調查,超過40歲的老教師多達一半以上。我市從2000年起就沒有正式分配一名師範畢業生充實農村國小教師隊伍。

二是學歷水平較低。好多老教師是國中或高中畢業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畢業生,多年來只依據日常積累的教學經驗在任教。從05年的達標統計情況看,我市國小教師學歷專科率為55%,居我市倒數第一位。可見學歷提高任務仍需加強。

三是專業教師不足。在城市,專業化教學是理所當然之事,或許不值一提,而在許多農村國小,專業教師卻嚴重不足,像微機、音樂、美術、勞動、科學教學大多是兼職的,尤其是國小英語教師幾乎都是從別的學科轉過來,難得有英語專業的師範生從事國小英語教學。因此,國小英語教師知識面窄,發音不標準,教法不得當等問題顯得十分突出。專業老師不足既影響素質教育教學的質量,又有可能使部分有專長的學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導。

四是教師素質普遍不高。教師素質包括多個方面,如學歷、職業道德、思想觀念、教學質量、科研能力等。我市農村國小中老教師在教師隊伍中佔了一半多,他們自身的知識結構很不完善,又因長期生活、學習、工作在鄉村,有的還從事着農業種植,對教學缺乏熱情和競爭意識,無法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信息閉塞,幾乎無科研能力可言。教師素質偏低是農村國小教育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

五是教師身體不適應。由於生活條件差、學校環境差、內外壓力大、待遇不高、不良習慣等因素影響,農村國小教師身心素質明顯下降。

六是教師分佈不平衡。我市有國小教師3000餘人,滿足教育教學綽綽有餘。但由於分佈不均衡,造成離市區較遠的東部南部邊緣鄉鎮國小缺編,而離城較近的國小卻呈現出人浮於事的狀況。據調查,有的學校只有80名學生,卻有11位教師。缺編的學校,教師疲於應付;而超編的學校教學質量也不高,反而是玩的玩、乾的幹,更讓那些在高年級任課的骨幹教師心理不平衡。

七是教師身份不公平。現在,我市教育行業有兩類人,一是正規師範院校畢業的,一是教師子女、社會招工的後來師範院校全部進修合格的。工作中,個別師範生不服從管理,倚老賣老;其實真正在一線幹工作的、出成績的還是後面這類教師多。但在人事聘任和評優評先上老是提身份(幹部和工人),嚴重影響這類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四)學校管理水平不高

當今農村學校管理普遍還存在見分不見人,見章不見人的現象。好象在實施這些制度時,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完成賦分,缺乏制度的實施者與教師的溝通、交流、指導。制度的實施都是學校的管理者,實施的對象就是被管理者,使兩者處於一種對立狀態,都是自上而下的行為,或者是一種權力行為,與當代社會民主化進程相背離,也與我們對教師實行民主化教學的要求不相符。

(五)農村社會、家庭教育功能贏弱,加大了學生教育難度,也造成一定學生流失農村父母們一是受傳統跳農門思想的影響,二是鑑於目前大中專生畢業後需自謀職業的現實,對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別近視,對升學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龍成鳳,躍出農門;否則就認為教育投出是浪費,不如讓孩子認點字,就直接去學手藝掙錢。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嬌寵過分放任自流,或嚴厲有餘,使這類學生的品德個性和文化求知的價值取向發生偏離。家庭教育的失策,給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也給學校教育增添了障礙。嚴重的,更早使一些孩子喪失了學習努力的目標和學習鑽研的興趣,以至於有的小小年紀就離開了學校。(六)、考核評價機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學校考核教師工作,或評優選先、評職晉級都是通過“量化”來實現的。一般的學校對教師進行評價時都不同程度的涵蓋了:表彰獎勵、教研課、論文獲獎(或發表)、課題研究、指導學生作品獲獎(或發表)等。應該説,在目前還沒有更為先進的評價制度出台前,用這種辦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事實上,“量化評價”卻實實在在地成了不少教師投機的幌子。比如,不會寫文章,沒關係,只要肯出錢,一篇發表的論文便有了。一些獎項拿不到,跑跑關係便到手了在量化時,便可堂而皇之地進入前列。諸多事實表明,如果不創新考核評價機制,它必將抑制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促進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端正農村教育辦學思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什麼樣的意識就有什麼樣的行動。農村國小教育健康快步發展,更新意識是關鍵。從上到下,從地方行政領導,到具體學校校長教師,到家長學生,都要先從思想上過關,要充分認識到國小教育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對孩子發展的必要性,認識到為高等教育輸送新生不應成為農村基礎教育的惟一目標,培養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他們學會生存打基礎,這應該成為國小教育的重心。具體措施:一是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將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比如,現在我們教育上每年都要進行的在職教師繼續教育,就很好地起到了這個作用。另外,多給校長教師提供一些外出學習機會以開闊視野更新理念。二是學校通過辦家長協會或教育聽證會等方式,加強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溝通,以形成教育共識,合力促進素質教育發展。

(二)強化法律責任,建構保障機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費制”的實施,規範了學校收費,減輕了學生負擔,但同時也限制了學校收入渠道,使政府投入成了農村教育税費投入的主渠道。為此應通過強化教育投入法律責任,建構經費投入保障機制。一是強化政府責任。重點強化中央和省級政府的投入責任,改變當前中央和省級政府在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公共投資中比例過低、作用過微的狀況。國家應制定義務教育最低財政標準,對低於財政標準的市鄉,由中央和省級財政自上而下地通過建立規範化的轉移支付或專項補助制度給予財政支持。此外,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政策要向農村傾斜,可適當調整非義務教育階段、城鎮及富裕地區的投入比例,用於增加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經費投入。二是調整農村偏僻地區義務教育投資體制,健全政府對貧困學生的直接資助制度。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經費負擔的政府助學金制度,以使貧困學生受到政府的特別關注,並獲得較為充足的經費資助。現在國家已經在這方面加大了行動力度,有5%的學生已經受益。

(三)校本研訓工作納入常規教學管理,繼續教育結碩果

制訂校本研訓方案,提出校本研訓工作的管理措施。在實施過程中,要適時地根據實際需要探索創新性的管理方法。例如:在實施每一次教研活動時,學校教導處要制定具體的活動計劃,然後召開會議,佈置教研活動內容,再由各科組根據學科特點、制定科組教研活動計劃。學校領導參加每個科組舉行的活動,教研組長是科組活動的第一責任人,是科組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教研活動做到“四有”,即每次活動要有專題,有中心發言人,有全組教師共同探討,集思廣益,有考勤和活動記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難題,新的教學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學習、實踐和推廣,必須以開展教研活動為主渠道,通過舉辦專題研究課,課堂會診、案例評析、成果展示、問題探討、共同切磋、經驗交流、集思廣益等形式予以落實。積極倡導科學精神,營造寬鬆、求真、務實、嚴謹、交流合作的研究氛圍,促進教師積極進行思考,讓教師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得到鍛鍊;讓教師在參加科組集體研究和學習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整合自己的知識結構,接受新的教學信息,不斷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和綜合素質。在開展課堂教學研討時,每位教師每學期要選定一個研究課題,上好一節專題研究課,提供一份有關研究課的説課材料,寫好一篇最佳教案或教學案例,製作一個課件,撰寫一篇教學論文。通過實施“六個一”活動,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四)堅持公平原則,不斷縮小農村教育的差距

必須堅持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原則,依靠國家的政策大力扶持農村國小。一是在充分考慮自然村距離和生源多少的基礎上,分析學生上學的安全和經濟等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要合理規劃設置學校網點,力爭方便家長和學生。二是應儘快取消辦重點幼兒園、重點國小、重點國中,實現縣城以下城鄉教師、生源、物力財力投放的公平性、平衡性,以利調動鄉鎮農村中國小教育的積極性。

(五)完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變單位人為系統人

把考試、考核作為教師競聘上崗的依據,確實讓教師緊張起來了,但緊張過後是風平浪靜,能勝任教學者埋頭苦幹,上不了講台的依然優哉遊哉,工資分文不少,誰也不了崗,這極大的挫傷了一線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改革要徹底,要將教師由單位人轉變為系統人,要讓教師合理流動,雙向選擇,充分調動一線教師工作的激情。建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農村學校內部有效且可操作的人事管理制度。從外部看,學校師資可相互流通,對教師優化起到外部供給的壓力作用。建立教師行業資格機制,進一步完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吸收合格的人員擔任農村教師。從內部看,要加速實施“全員聘任、平等競爭、定編定崗、擇優聘才、淘汰轉崗、優化組織、強化培訓、科學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在學校管理上應與時俱進,優化科學管理與規範管理、剛性管理與彈性管理、激勵管理與懲罰管理的綜合化、系統化的學校管理運行機制。

總之,教育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全社會人共同的努力建構。作為政府,應保障科學規範法規的出台及貫徹落實督導;作為教育管理部門,應作好推行管理督察及及時反饋;作為教師,應愛崗敬業教書育人;作為家長,應熱心公益關心教育,等等。如果這樣,我國的教育何愁不發展?我國的經濟何愁沒有強勁後力?中國的騰飛也必世界矚目。

【參考文獻】

[1]關鋭捷《“重中之重”的農村義務教育必須警鐘長鳴》中國農村研究網。2002年

[2]周滿生《中國邁向終身學習時代》中國農村研究網。2002年

教育學論文 篇九

摘要:隨着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教育管理制度與實際情況的矛盾逐漸突顯,人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加靈活、更加符合實際需求的管理模式,此時學分制管理模式應運而生。本文從實施學分制教學管理的現實意義、學分制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學分制實施對策分析等幾個方面詳細介紹了醫學成人教育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

關鍵字:醫學成人教育;學分制;教學管理;研究

一、引言

隨着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統一入學、統一上課、統一考試、統一畢業的教育管理制度已經明顯不合適宜,學分制管理模式應運而生,學分制是與學年制對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學年制是以學年為計量單位衡量學生學業完成情況的教學管理制度。學分制則是把規定的畢業最低總學分作為衡量學生學習量和畢業標準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但學分制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環節眾多,它涉及教學理念重塑、教學體系重構、教學資源整合、教學模式轉換等眾多環節,加之傳統模式的制約、“學分制”制度本身存在的操作性難點和政府相關措施和政策不到位等諸多原因,增加了推行難度,實施過程中褒貶不一,還處於探索研究改進的階段。因此對於實行學分制改革的過程研究十分必要。

二、實施學分制教學管理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於工學矛盾的解決

工學矛盾是指,學生因為工作忙而不能夠到校參加學習或學習過程中遲到、早退等現象。參加成人學習的絕大部分是在職工作人員,由於個人發展和工作的需要,須進行學歷的提升和專業知識的更新。但學習時間受到單位的作息規律、規章管理制度、家庭生活雜事和經濟條件的多重製約。傳統學年制固定的學制、教學計劃、教學管理模式制約着成人教育的發展。學分制修業年限的靈活性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有效的緩解了工學矛盾,使學生能夠在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中自由的安排學習時間。

(二)有利於因材施教

成人學生一般都有一定的工作經歷,但年齡、心理、工作經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因此,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課程和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使學生已有的經驗與新知識、新經驗有機結合促使成人的學習更加有效和有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有利於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不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服務觀念,使得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自主學習能力差。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學生可自主選擇課程、自主選擇授課時間、自主選擇學習進程,因而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培養有助於社會所需的複合型人才。

(四)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針對自主選課制度而言,學校可以把選課的人數作為評價老師教學的標準,能夠增強了教師的競爭意識,從客觀上激勵教師加強中外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同時,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三、學分制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難點

(一)硬件設施不足

學分制的順利實施,不僅需要改變傳統教學管理模式,而且還需要學校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硬件設施做為支撐。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學分制成功實施的重要因素。然而,我校成人教育學院設立在老校區,研究生和高年級全日制本科佔據了絕大多數的資源,使成人教育教學的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硬件設施不足,因而,學分制實施的教學基礎設施難以得到保障。

(二)師資力量缺乏

豐富的課程設置是學分制選課制的基礎,大量的教師資源是選課制實施的先決條件。然而,由於我校成人學院獨立師資的缺乏,教學計劃的實施與課程的設置須與其他院系相協調,繼而,又由於醫學院系本身的特殊性,教師在承擔大量臨牀的工作的同時,還需完成全日制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育等多重任務。因此,在實際過程中,參與到成人教育的老師十分有限。

(三)課程設置難度大

學分制以選課為特點,課程設置分為必修和選修兩種。設置高質量的必修課是提升學生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但由於我校優秀師資缺乏,多為中青年教師承擔成人教學任務,臨牀經驗缺乏,能夠開設課程較少。另外,大量設置豐富多彩的選修課是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由於我校為醫學院校,教師結構單一,因而不具備開設豐富選修課的條件。同時,由於大部分成人學生對各門課程瞭解不深,選課盲目隨意,使得所修課程體系不完善,導致所學知識零散不成體系,無法達到預期教學目的。

(四)教學管理困難

學分制靈活的修業年限,富有彈性的教學計劃以及學生自主的選擇課程,打破了傳統學年制教學模式專業、年級、班級的概念,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發展跨專業,跨年級進行選修。學生選課自由度的加大,增加了教務工作者在學籍管理、成績管理、學生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中的工作量。由於學籍管理、成績管理、學生管理方面沒有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教務工作者對學分制缺乏全面的認識,加大了教學管理難度。

(五)學生重視程度不夠

學生是學分制實施的對象,是其中的主體,學分制想要順利推進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成人學生多數工作繁忙,投入到學習中的時間非常有限,對實施什麼樣的教學模式毫不關心,參加成人學習帶有一定的功利性,過分關注學分的累積與畢業證的獲取,忽視了學分制實施的過程性和目的性。

(六)現行政策未接軌

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學生達到120學分即可畢業,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申請先修,先修滿學分可提前畢業,然而,學生畢業須經教育部學信網註冊,註冊通過方可打印畢業證,由於學生錄取數據學制仍為三年,因而學生提前畢業註冊難以實現。實施學分制,按規定應結合課程學分予以收費,由於省內未有具體成人學分制收費標準,只得沿用原有學制收費模式。

四、學分制實施對策分析

(一)完善基礎設施

實施學分制對我院硬件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積極向上爭取,多渠道加大投入,不斷加快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調整我校教室資源配置、增加實驗室開放數量、提高圖書館利用率等,為師生創造了一個舒適的工作學習環境,為學分制的實施提供了硬件設施保障。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院出台相應措施加大師資培養力度,組建專業兼職教師隊伍,不斷加強兼職教師隊伍管理。制定兼職教師支持政策,調動各方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兼職教師的作用。完善兼職教師管理,明確聘任條件、規範聘任程序,實行評獎評優、成果獎勵等指標單列。

(三)優化課程設置

學分制的改革對良好的課程設置依賴性尤其高,課程設置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生學習知識的完整性,直接反應出學校成人教育水平的高低,而要優化課程設置,首要任務是提高成人教育開設豐富課程的能力。一是要加強專職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有計劃的將專職教師外送函授、交流學習,培養同時具備多門課程授課的能力的優秀教師;二是與學校其他部門積極溝通協調,與普教進行資源共享,共享各類豐富的選修課程等豐富資源,共同完善成人教育部門的課程體系建設。同時還要注意提高學生的選課能力。一是要增強學生對各門課程的瞭解程度,比如在選課頁面加入各門課程的詳細介紹或者選課前給學生下發對應的詳細介紹資料等;二是要加強對學生選課的培訓,比如單獨開設一個課時的選課指導課程,詳細為學生們介紹各門待選課程以及怎樣選課才能使的體系更加的完善,所學知識更具有整體性,更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同時還可以設置固定的選課諮詢點,更好的為成人學生服務。

(四)加強信息化建設

建立和完善教學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由於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修業年限靈活,教學計劃具有彈性,因而教務管理人員在教學運行過程中的工作量和管理難度也大幅度增加。如何將繁瑣的教務工作信息化、模塊化,便捷化是現代高校發展的重點。應從教務工作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校園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與學分制相配套的教學管理制度,加大教務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工作人員的認識。

(五)加大宣傳力度

學分制的實施與學生密切相關,只有學生積極的參與與配合,學分制的實施意義才得以體現。學生之所以不能積極投入,源於對此不瞭解,沒能真正理解學分制的先修、免修、免聽、學分互認等給其帶來的便利。因此,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通過班會,講座、知識手冊等多種方式予以講解,做好學分制的宣傳工作,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是非常必要的。

五、結束語

在成人教育高速發展的今天,學分制管理的優勢越發突出。如何將學分制管理體系科學的融入成人教育中,將對成人教育的快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課程設置、加強信息化建設、加大宣傳力度、建立與學分制相應的制度等手段措施就不能夠只停留在紙上,需要責任部門統籌安排,多方協調,為學分制管理系統在成人教育中的應用提供有力支持,使得成人教育在科學的管理體系中再次騰飛。

參考文獻:

[1]馬紀偉,閆冬良。成人高等醫學教育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研究[J]。衞生職業教育,2011,(5)

[2]潘小敏,朱利洋。基於學分制背景下的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麗水學院學報,2016(5)

[3]步建東,卜穎,蘆文慧。推進普通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學分制改革措施[J]。瀋陽農業大學學報,2013,15(2):185-188

[4]佟赤。醫學成人高等教育學分制改革的應用研[J]。中國成人教育,2015,(9)

[5]楊幹忠。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實務[M]。中國人事出版社,1997.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vn7rn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