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國小教學論文 (優選15篇)

國小教學論文 (優選15篇)

【導語】

國小教學論文 (優選15篇)

國小教學論文 (優選15篇) 由本站會員“anky518”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國小教學論文篇2:國小教學論文篇3:國小教學論文篇4:國小教學論文篇5:國小教學論文篇6:國小教學論文篇7:國小教學論文篇8:國小教學論文篇9:國小教學論文篇10:國小教學論文篇11:國小教學論文篇12:國小教學論文篇13:國小教學論文篇14:國小教學論文篇15:國小教學論文

【正文】

篇1:國小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個性化教學法應用

一、教學個性化的專業素養

(一)包容對待學生的個性化。

作為一名合格的國小語文教師,紮實的專業基礎以及寬容的教學態度是務必具備的素養。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就應全面瞭解和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內情緒感,對於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方法和特點,老師要用寬容、客觀的心態去應對,在明確自己肩上教育重任,用心培養國家所需人才的同時,也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己的專業、道德素質。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能夠主動的與學生以朋友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不僅僅能有效地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和陌生感,還能有助於老師更全面的瞭解學生的內情緒感和個性特點,從而老師能夠更好的從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透過針對性的鼓勵和引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

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在國小過程中,老師透過對自己教學方法的不斷反省和思考,然後在發現問題的同時改善不足,這樣才能在開闊教師自身眼界以及知識面的基礎上,利用創新化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教學資料,增強課堂教學中的活躍度和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從而有效地促使學生知識面的豐富以及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加強培養教師的特色教學。

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利用簡單、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僅僅有利於增強對課堂教學的掌控程度,還能使學生都處於整體、統一的管理之下。然而個性化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既需要老師傾注超多的時間和精力,還要老師加深對學生實際狀況的理解。但是,因為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想法以及個性特點,因此為了更好的施展教學方法以及展開教學活動,老師就務必透過對學生的全面、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在不斷的認真觀察和創新探索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個性的學生採給與針對性的意見和實用性的指導,從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才能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特點的進步和發展。

二、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一)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真正處於主體地位是學生自身。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老師不能只是單純的、簡單的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而是需要透過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幫忙學生養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然後引導學生將掌握的學習方法融入到學習的過程中,這樣不僅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學習方法的實際應用潛力,還能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不斷提高。而對於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養成,老師能夠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加以培養,如在國小語文的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慣常使用的學習方法都大不相同。對於課堂教學資料的提前認識和了解,有些學生習慣大聲的朗讀,有些學生習慣默讀全文而還有些學生習慣大致瀏覽一遍,然後透過將課內、課外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加深對課文資料的瞭解。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方法,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透過用心地引導,給與學生參考性的意見和指導方法,從而幫忙學生在加強對自己瞭解的同時,養成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方法,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學生個性化的課外積累。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老師在國小教學過程中單一的依靠教材進行教學活動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進步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就要求老師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和例子,透過將課堂理論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加強學生對課外知識的認識和積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拓展和延伸學生的知識接觸範圍,用心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不僅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用心性,還能促進學生廣闊性、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從而豐富學生的課外積累。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除了要加強對學生課內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學生個性化課外知識的積累。在日常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因此老師透過對生活實際的靈活、充分運用,不僅僅能夠提升語文教學課堂的高效性,還能為學生今後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潛力。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就應有意識的加強對學生創新性思維潛力培養,而培養學生個性化思維潛力是創新性思維潛力養成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透過發揮自身學習的主動性,而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性的思考習慣,從而使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個性化思維方法。此外,老師也能夠利用開放性的思維題目的佈置,使學生在獨立完成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利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不僅僅需要老師提升自身個性化的專業素養,還需要學生構成個性化的學習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在師生共同進步、努力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個性化特點的培養和發展。

篇2:國小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課堂對話教學初探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在科學課堂中實施有效的對話教學是當今科學課堂研究的亮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用心互動、共同發展,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對話教學是民主、平等、溝通、合作、以人為目的的教學,以師生心理世界的開放為特徵,以互動為方式,師生雙方均從對話中獲得教學生活質量的提升。本文闡述了對話教學的內涵、實施策略和反思。

關鍵詞:國小科學,互動對話

一、對話教學的內涵

“對話教學”的核心是對話。什麼是對話,用巴赫金的話説,對話是“同意或反對關係,肯定和補充關係,問和答的關係。”當然,那裏的對話不是單純的同意或反對關係,也不是簡單的問答,它是指師生基於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透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方式。據此,能夠這樣理解對話:它是言説者與傾聽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礎上,以語言和非語言為中介而進行的話語、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一種雙向交流行為。對話不僅僅是言説者之間的言語交際,更重要的還有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鳴和經驗上的共識。對話與教學是緊密聯繫的。當對話發生在教學過程和教學情境中時,我們稱之為“對話教學”,那麼“對話教學”的內涵是什麼呢?

1.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對話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的出現,我們能夠追溯到我國春秋時期的孔子和西方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他們將對話廣泛地運用在教學當中,但他們運用的對話方式還只是一種很樸素的教學對話,而不能稱作為“對話教學”。

2.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對話教學上升為一種教學形態,它有一整套比較先進的教學理念、理論作為支撐。真正的對話教學實質上是將對話作為一種教學意識或教學精神。對話教學是“透過對話,在對話中”這種方式來實現它要追求的教學目標,完成自己的使命的。對話教學可能以對話方式的教學呈現,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對話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屬於對話教學。對話教學的具體內涵能夠從五個方面去理解:民主的、平等的教學;溝通的、合作的教學;互動的、交往的教學;創造的、生成的教學;以人為目的的教學。因此對話教學,是以師生心理世界的開放為特徵,以互動為方式,語言交融,心靈交流,師生雙方均從對話中獲得教學生活質量的提升。學生藉助於教師的幫忙,透過對話和學習,自覺主動地改變自身狀況,不斷得到成長。對話教學意味着師生關係的人性化,是真正好處上的平等與溝通。

二、對話教學的實施策略

教學過程是師生為實現教學目標、圍繞教學資料、透過對話溝通和合作交流,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的教學活動,良好的課堂交流是教學成功的基本條件。傳統教學在師生的情感交流、知識傳授上是單向的,而新課程背景下的對話教學在師生的情感交流、知識傳授上是“溝通性”“互動性”的,是以師生的情感、認知建構為其本質,即對話教學是以交流為基礎的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相互影響,從而到達師生共識、共享、共進。正如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學中,進行着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佔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本質性的標識。”可見,對話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民主平等關係中交流,對話者到達視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克雷洛夫説:“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樑。”如何在國小科學課堂中有效地實施對話教學,本人認為能夠採取以下策略。

1.激發學生興趣,開啟“對話”之門。蘇霍姆林斯基曾説:“興趣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類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在興趣的影響下,學生用心主動地認識事物,思維活躍,觀察力敏鋭,記憶力增強,想像力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隨之增強。只有高漲的興趣,才能開啟心靈之門,擦亮發現、探究的雙眼。語文對話教學強調的是個性化的學習,極力倡導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始終堅持將學生的學習生活需要、活動參與、學習個性、動機與興趣置於首要地位。教師要用心運用各種策略,激發學生對話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對話用心性、主動性,學生、教師、文本(教學信息)之間自由進行交流,他們之中沒有權威、主次,只有平等的理解、賞識和領悟。對話的興趣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表達欲,課堂上學生種種無比鮮活的話語傾瀉而出,他們在對話中發現,在發現中對話,在對話中感悟,這樣學生的好奇心會促使他們不斷向自己、向他人、向文本(教學信息)詢問“為什麼”,教師則因勢利導,鼓勵他們勇於探究、深入發現知識之真、語言之味、生命之美,實現了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由本站網友投稿]

2.創設情境,啟動“互動對話”。在“互動對話”的教學中,學生的動是以教師的啟動為基礎的。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教師應改變過去那種“以我為中心”的傳承式的主角,成為學生學習情境的建立者;教師透過創設必須的學習情景(包括實驗),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對話慾望,使學生為之用心努力的自主學習,讓其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為小組討論做好準備。

(1)抓住學生學習期盼的心理,創設解決問題的對話情境。對話,既然是一種溝通與交流,那麼,我們務必使學生產生溝通與交流的願望。個性是當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後,對探究資料已經瞭解、甚至比較熟悉的狀況下,要使學生再次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則是我們深入教學的重要策略。因此,教師應根據實際的探究資料,創設引起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慾望,從而吸引學生用心參與對話。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的《熱傳導》一課時,上課伊始,該教師做了一個燒活魚的實驗,燒瓶內有一條活潑的金魚在水中游來游去,教師用酒精燈給燒瓶上部的水加熱,燒瓶上部的水很快就沸騰了,而金魚卻還在水中快活地遊動。眼前這奇妙的現象使學生原有認知產生不平衡,在學生的大腦中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燒瓶裏的金魚為什麼沒死呢?燒瓶裏的水為什麼不會傳熱呢?……此時,學生的情緒處於最興奮狀態,思維也處於最活躍狀態,他們的求知慾望被充分地激發了起來。這樣,教師透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熱情,吸引了學生參與對話,從而產生一種主動、用心探究知識的渴望和行動。

(2)抓住學生髮言中所暴露的問題,創設學生爭論的對話情境。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個性是學生在學習的進程中所暴露的問題。我們許多教師很怕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問題,那樣會打亂自己的原定教案。而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就應很好把握學習互動中生成的問題,把一個人的問題(當然是關鍵的、重要的問題)轉化成為全體學生的學習資源。比如在《認識莖》的教學中,關於“認識地下莖”的環節,我引導學生根據莖的特徵來決定“芋頭是根還是莖”。有一名學生認為芋頭是莖,理由是芋頭上有芽,上面有一圈一圈的節。當他回答後,我請學生評價,有一名學生立刻舉手表示反對這種觀點。他説:“我認為,芋頭是根不是莖,因為我把芋頭的皮剝掉一點點,想看看是否有節,結果裏面根本就沒有節,而是隻有一些條紋。”我真沒想到他會這樣做。

於是,我沒有立刻表態,而是組織學生進行進一步地觀察,並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來説服學生。最後,透過進一步地交流與互動,學生都認為芋頭是莖,剛才那名學生也表示贊同。這就是學生深入對話的成果。我很慶幸抓住了這個問題,使它成為了對話教學的生長點。像這樣的對話契機在教學中經常遇到,我們教師務必善於抓住它。

3.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堂實踐活動,促進“互動對話”。堅持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法則,“教”與“學”雙方必然會走向用心的溝通與合作。溝通與合作是對話教學的生態條件。在“教”與“學”雙方的溝通與合作中,對話的精神才得以體現。“教學,是擁有教學理論素養的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文化”,“現代教學是合作的藝術,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在進行情感和思維上的對話,這對話的發生和存在都依靠於情感合作的持續發展。”有溝通和合作,必然會有互動與交往。合作、溝通、互動與交往決不只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在對話教學中的存在狀態,而且是對話教學的基本手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互動過程中還實現着多種視界的對話、溝通、匯聚、融合,從而在必須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糾正,併產生新的視界,讓真理的探求不斷增加新的可能性。要進行真正有效的合作互動溝通,務必運用多種對話的形式。

4.注重“傾聽”,實施有效對話。傾聽是一種對話,是一種互動,能夠有效對話和互動的教師都是善於傾聽者,能夠給留出足夠的“等待”時間,為學生的回答帶給及時的指導與激勵。善於傾聽的標誌是學生感受到教師在等待和傾聽,尊重自己的傾述,對自己充滿信任。因此,在觀察、探究、質疑、感悟、交流等科學課堂的對話形式中,師生要學會相互傾聽。

有效傾聽就應是:第一,讓絕大多數學生參與“提問”和對提問的“迴應”。否則回答只有少數學生能準確回答,課堂就會轉成幾個學生的舞台和多數學生的看台,久而久之,多數學生就會因為教師不傾聽自己的“發言”感到乏味而拒絕。第二,讓學生感到教師在傾聽。教師的反饋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鼓勵或妨害學生的參與。教師在提問過程中顯示出對學生的關注、欣賞,能夠極大地激勵學生用心回答問題。教師提問學生的過程就應成為學生相信自己、展現自己、欣賞自己的過程,這是提問方式帶來的成就感和成功體驗,而這種成就感和成功體驗是一種巨大的學習動力。應對回答問題有困難的學生,應對錯誤答案時,教師需要“容忍不同”,不要打斷學生的回答,就應給予知識上和情感上的鼓勵。教師必要時能夠“追問”、“補充”和“欣賞”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感到教師一向在關注問題的回答進程。

此外,學習過程中更需要學生間的相互傾聽,它能夠幫忙他們學習討論傾聽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闡述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讚賞、分享、互助。學生在相互傾聽中,明白了對問題別人也能夠有其他的不同解釋,有利於他們擺脱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養成了發散思維的習慣;由於理解了別人的信息,加上自己的反思,學生各自的想法、思路逐漸明晰化、外顯化,能夠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審視和監控,深化各自的認識;學生之間交流、爭議、意見綜合等有助於激起彼此的靈感,促進彼此建構出新的假設和更深層的理解;能夠使不同學生貢獻各自的經驗和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使學生完成個體難以完成的複雜任務。如此才真正體現了“教學的過程,是在教師、學生、教材之間開展交流、對話等互動過程”的現代教育理念。

三、對話教學的反思

對話教學就像其它的教學模式一樣,並不能包治百病。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在科學教學中實施對話教學也存在着一些今後有待於進一步探索之處:

1.對話教學中,知識經驗的構建主要是透過討論、交流、合作、對話的形式,由內而外自主生成的,因此實施對話教學時比較費時,由於課時的限制,課堂上往往只能涉及主要知識點的對話,這就要求學生在課餘時間對課堂知識進行必要的整理和補充,因此如何使學習潛力較弱的學生更有效地鞏固和延伸課堂教學,這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2.我在教學中發現,潛力較強、學習較好的學生在對話、交流、合作中總是佔有絕對的優勢;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質疑與釋疑的也常常只是個別學生的行為,更多的學生只是觀眾,他們沒能用心地投入到交流中。因此,如何關注課堂師生對話中的弱勢羣體,更多地聽到處於弱勢地位的學生的聲音;如何讓我們的對話教學有更高的技巧,兼顧到不同水平的學生,使他們都能從同一情境中獲取知識,生成問題,避免出現強者愈強而弱者愈弱的現象,這是我們教師務必解決的問題。

3.我在教學實踐中還發現:由於對話教學帶有相當程度的“生成性”,教師的自身素質會影響到對話教學的質量。對話教學模式下的教師,就應有着超前理念、先進和深厚的理論素養。因此,我今後要着力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是: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技巧與駕馭課堂的潛力。

參考文獻

[1]增田、靳玉樂:《論對話教學的課堂實踐形式》[J],《中國教育學刊》2004(8)

[2]鍾啟泉:《對話與文本:教學規範的轉型》,教育研究2001(3)

[3]鄭金洲:《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對話教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篇3:國小教學論文

後面還有多篇國小教學論文!

如何營造和持續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

良好的語文課堂氣氛能營造一種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為教師順利進行語文教學創造用心的條件,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用心探究知識,獲得知識、潛力、情感、思維等不斷增益,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見仁見智,不少同仁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和看法。下面是筆者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課題研究中獲得膚淺的體會。

一、構建新型師生關係,營造民主和諧的語文課堂氣氛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否融洽,決定着語文教學課堂氣氛否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不是靠鐵的紀律和揮動的教鞭“打”出來的,它依靠於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依靠於教師主角的轉變,依靠於民主平等師生關係的建立。因此,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破除“師道尊嚴”,變強調學生尊重老師的單向要求為師生互敬的雙向統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變傳統教學中的專制型或權威型為合作型或夥伴型關係。在語文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權利,努力創設民主氣氛,實現民主對話、民主交流,呈現一種協商式、和風細雨式的良好師生關係氛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學生觀,因學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以淵博的知識激發學生,以飽滿活力感染學生,以精湛的教學藝術吸引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重塑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語文教學中師生不和諧的關係,才能打開學生情感的閥門,構成良好心理氛圍,調動其參與學習活動的用心性,也才能營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氣氛,實現語文教學改革目標。

二、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激發學生興趣,營造用心主動活躍的語文課堂氣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直接動力。在語文教學中,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沒有“興趣”作保障,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是決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全方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出用心、主動學習的課堂氣氛,才能實現學生自主探究、參與合作等學習方式的改變。

(一)以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之火

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教師的語文感悟,教師的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文采,那就象豐富的礦場中閃爍的顆顆耀眼珍珠,光彩奪目,讓人喜愛。教學中講故事、説典故、談軼事、讀美文,縱橫幾萬裏,上下幾千年,用豐富的新穎的資料吸引學生,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打動學生,把學生引入廣闊的語文天地。如果每一堂課都精心設計,詞句華美,色彩斑斕,妙語如珠,情真意切,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春》的導語:“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想到新的生命,無窮的力量,內心洋溢的喜悦,煥發萌動的,蓬勃生機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們都出來了;有的散步、放風箏、耕種、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氣象……”學生聽到這,怎能不心潮澎湃,活力飛揚。

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僅僅要生動形象,具有激發性和感染力,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之火,還要講究輕重緩急的節奏,豐富多彩的資料,抑揚頓挫的語調,富有美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配適宜當的體態語言,以激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聲的語言與無聲的語言結合為主體語言,聲情並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動學生的心絃,引起學生的感性共鳴,使學生與作者的感情溝通,引發學生的探求熱情,使學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中,忘身於課文所展示的情景。相反,老師總是總結“一二三”式的方法,學生聽得太多,投下去的石頭也就不會產生多大的漣漪。其實。轉而思考,我們自己讀書時,不也對老師講課的方法感到乏味無趣嗎

(二)、以豐富的想象激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作品的好處是讀者透過閲讀活動發掘出來的,作品未經閲讀前,只是向讀者帶給了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框架,其間匿藏着許多值得思考的“空白”,有待於讀者發現、填補、去闡析。而這些“空白”的填補正式讀者閲讀活動中不可缺的、被激活了的思維元素,從而架起一座溝通作者與讀者情感的橋樑,使讀者對作品的好處到達了個性鮮明的理解,逐步深入,進而嚐到成功的快感,內化為自覺地行為。此時被激活的思維填補了一個個“空白”。例如:

《蘆花蕩》中,老頭子最後將兩個女孩送走時他説些什麼老子的性格會因這一次失誤(女孩受傷),而產生變化嗎

《背影》父親送走兒子後的情緒怎樣他接下來要做的第一件事你能想到嗎

《台階》,父親造完台階後不適應,他後悔了嘛他將會怎樣辦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與張懷民在庭中散步時,他們交談的資料是什麼

《蠟燭》一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沒説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透過她的動作表達出來的,請設想她拿出第二隻蠟燭,插在那老地方時的心理活動。

透過熱烈的討論上述問題,同學們更加深了對課文背景的瞭解;對課文主旨的認識;對人物性格的準確把握等等。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拓寬了學生想象思維的空間。

三)、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在輔助教學的活動中,透過圖像、聲音、動畫、遊戲等形式,給學生直觀形象、生動新鮮的視聽感受,對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學生來説,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恰當結合教學資料創設情景,必將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情景的辦法,並不僅僅限於用多媒體,還有許多成功方法。總之,透過創設情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啟學生興趣閥門,誘發學習興趣,促進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如在《蘆花蕩》一文教學中:

1.教師播放《小兵張嘎》片尾曲旁白:同學們,剛才大家聽到的插曲是出自哪部電視劇(學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動的地點在哪裏(學生回答)

配以旁白:白洋澱裏澱水浩渺,葦田無邊,水道縱橫,足有兩三千條,極為壯觀,是旅遊愛好者觀光遊玩的一大景點。可就在60年前,那裏曾是抗戰大舞台,演繹過無數個英雄傳奇,這天我們就順着孫犁的《蘆花蕩》去結識一位老當益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傳奇英雄。

2.呈現課題:《蘆花蕩》。

3.播放配樂配畫面範讀課文等,給學生直觀形象、生動新鮮的視聽感受。

(四)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以教學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教學資料感興趣,才能用心參與學習活動,才能營造用心主動的課堂氣氛。因此,老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如在《蘆花蕩》一文教學中,在讓學生感知課文後,我進行了以下教學設計:在感知課文資料後提問:《蘆花蕩》中,老頭子最後將兩個女孩送走時他説些什麼老頭子的性格會因這一次失誤(女孩受傷),而產生變化嗎

然後同學分成四人組,進行合作探究。,在小組探究過程中,興趣濃厚、氣氛活躍。這種教學設計,給了學生選取資料的空間,給學生合作的空間,給了學生髮言的空間,因而激發了學生興趣,不但營造了良好課堂氣氛,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收到了極好的學習效果。

三、教師走下神壇,用商量的方式營造語文課堂交際氛圍

(一)改變以往師生問候方式為“閒聊”式

一堂課的開端就像人們見面一樣,是透過相互問候來建立交際情感的過程。傳統的上課問候形式是:師:“上課!”班長:“起立!”師:“同學們好!”生:“老師好!”班長:“坐下!”這種公式化的問候形式顯得機械、呆板。長期如此,只會使師生用蒼白的、毫無生氣的語氣應付了事。如果在上課開始時結合學生實際和即將要上課的資料與學生進行適當地即興地“閒聊”幾句,對安定學生情緒,融洽師生關係、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進入課堂狀況會大有好處。

(二)教師充滿殷切期盼的提問方式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之一。如果我們總是用命令式的語氣進行生硬的提問(如“這篇文章的主題思想是麼”),或對學生的提問作出生硬、相暴的回答(如:“不,你錯了,正確的答案究竟是什麼”),教師就顯得缺乏親和力,學生在情感上就會與教師拉開距離,表現出一味地從眾與退縮的狀態,他們多半會以模式化或機械化的方式來服從與迎合教師的“指令”或“命令”。在這種課堂氛圍下,交際潛力、語文素養是無法構成的,更不用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了。

因此,教師提出問題時要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殷切期盼。例如問:“這個問題你是怎樣理解的你有什麼看法”其聲調錶情都要像日常問話,而不應是審問。學生回答時,教師可適時運用鼓勵性語言(如:“你的回答很漂亮。”“你的答案很有啟發性。”)或適時地插話,進行圓場和啟發。例如:“你是不是這樣的意思”“可不能夠從這個方面去理解”教師這樣的插話是為了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減輕被問學生的緊張感。教師提問的技巧在於保證學生能夠回答(盡情講出自己心中所想)並樂於回答。當學生提出問題或發表意見時,教師的應答應根據班級狀況、靈活多樣、並具有交際表率作用。另外,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或坐或站,教師大可不必統一要求,一切以能讓學生放鬆情緒、消除緊張感為好。

(三)講究師生互動的形式

1.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努力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勇於參與課堂教學,是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課堂教學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讓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使學生的身心和諧地發展,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每個教師都應朝着這個方向去努力。

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教導學生:教師不是萬能的,教師也會犯錯誤;在很多方面,同學們並不比老師差。例如在電腦方面,我就要虛心向你們學習。我們師生之間是互教互學的關係,好學生應當敢於質疑。在這種坦率的學習氣氛中,教師非但不會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敬意。師生之間的關係會更和諧融洽。

2.充分發揮討論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智慧潛力的開發和激發。

教師鼓勵學生用心參加課堂討論,創設讓學生有話願説的情境。對於某一問題,只要能擺出充分證據,完全能夠各抒己見、自由發揮。有時學生的討論超出了教學範圍,有時甚至影響了教學進度,也就應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師看來是幼稚的,荒謬的。我們也要讓他們把話説完。在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

1)課堂討論能使學生逐漸進入樂學、會學、善學的境界。

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活潑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使每個學生的智慧潛力、個性特長都能在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得到發揮,讓學生樂學。指導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會學,對學生討論中爭議大的問題答疑、解惑,使學生逐步進入善學的境界。

2)、課堂討論使學生學會了對觀點進行分析和評價,培養了學生傾聽、思考、發言的潛力。

課堂討論是理智的思想交流。別人發言時要靜聽,這是對別人意見的尊重。還要草草地記下他們想要支持或者反對的觀點,靈活、敏捷地做出反應。發言者務必合乎邏輯地提出他的看法,並且很好地證明他的看法,這是一個訓練口頭表達潛力的好機會。對於其他學生而言,這是練習傾聽的好機會。討論時觀點的碰撞,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潛力。

四、自由選取的作業形式

我清醒認識到:不論是何種作業形式,過量的作業或罰抄、罰寫,只會使學生不堪重負,挫傷其學習用心性,從而產生反感和厭學情緒,最終使得課堂生態被破壞,教學環境被人為地惡化。不同層次的學生被統一要求的超多作業所累:成績好的學生因覺得簡單無必要而厭做,成績差的學生因覺得太難、做不出而不做,教師卻又因學生沒能按要求完成任務而不悦,良好的課堂氛圍也就沒有了。教師應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變強制性的佈置作業為商量式的推薦作業,根據所授資料在必須範圍內,指定一些分量或難度有所不同的題目由學生自由選做。這樣,可使學生在不感到負擔的狀況下,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充分調動其用心性、自覺性和主動性。對於成績好的學生,教師完全能夠讓其少做些瑣碎的作業,推薦他們做些課本以外的練習,以拓寬加深其知識結構;對於中低層次學生,在推薦作業之前,教師需精選一些示範題進行講解,做些必要指導。如:在學習了《渡津門送別》後,就可要求成績好的學生做這樣的作業:收集古代聯“送別”的詩詞曲賦文,作專題研究。使得他們務必去查找有關“送別”類古詩詞資料,這樣他們既學到了與課文有關古代詩詞曲賦知識,又培養了查找資料的潛力和寫作潛力;對其他學生,則只需要能做出課文中的鞏固性

練習即可。

從實際操作層面來講,要求學生所做的看、聽、説、讀、背等軟性作業因其檢查難度大,學生也因其“軟”而“欺軟”。理想的做法是:引導他們自覺而又興趣盎然地去聽、説、讀;能夠透過自由組合、自由改編所學並上台表演來鼓勵學生主動交際、交流;透過讓學生複述課文來使他們靈活運用課本中出現的語言點並培養語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營造出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五、民主的評價方式

學生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評價不是教學目的,而是一種教育學生用心向上的手段。評價的結果應有利於學生自信心和自我評價潛力的提高。教師不恰當的評價,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或牴觸情緒,不利於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因此,要使評價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引起學生的良好反響,就應注意:

1、讓學生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理解評價

教是為了學,學是為了學會,學會是為了會學。學生的準備過程實際就是學--學會--會學過程。如:在檢查“複述課文”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可事先讓他們把課文關鍵詞、句準備好;回答時,允許他們看這些“綱要信號”,這樣,學生就胸有成作,良好的心理狀態更能使他們發揮出水平。

2、把評價權力交給學生,使其主宰自己

例如:在考核學生的“聽、説”潛力時,可從教師作為主考官,學生理解考核和考試,轉變為學生自己充當評委給自己和同學評份,教師只是作為指導者和觀眾;在進行“聽寫、默寫”檢查或“寫作潛力”考核時,,可讓學生間互相批改打分,教師只是在學生評價後,有目的抽查幾本,瞭解狀況;在日常測驗時,教師甚至可採用“免監考”方式。教師的充分信任,必然會得到學生的回報。這種民主的評價方式更會增進師生間的信任感,並能夠使學生在簡單的環境下充分地展現自己,發揮出應有水平。

3、評價標準要多樣化、層次化

傳統的評價標準是由教師制定,以教師的理解為主體,事實上,世界是多樣化的,學生的語言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唯一標準不僅僅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也是違背辨證法的。必須程度上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狀況來評價自己或同伴的學習,體現出評價標準的多樣化、層次化,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自我教育、自我評價。這種多樣化、層次化的評價標準為學生個性發展帶給了良好的民主氛圍。他們會在和諧簡單的學習環境中矯正自我行為,從而最終到達會學的教學目標。

總之,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就應努力的工作方向。

篇4:國小教學論文

國小寫字教學的點滴體會

論文關鍵詞:國小,寫字教學

1、筆畫的書寫指導。

從一年級起就就應重視筆畫的書寫指導,他們開始是寫拼音字母,拼音字母多帶弧形,由此從拼音字母書寫過渡到漢字的書寫時必須要注意筆畫的書寫指導。如:“女”字第一筆是“撇點”而學生寫成“豎彎”,“山”字第二筆是“豎折”,學生寫成“豎彎”,“口”字由“豎、橫折、橫”組成,學生寫成“豎折、橫折”組成,在書寫指導時要及時矯正。

2、偏旁部首的書寫。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祖先智慧的結晶。它越來越不可代替地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植根於寫字基礎上的書法有着出神入化的線條和千變萬化的空間組合,生動地表現了我們民族的智慧、性情、態勢和精神。富於變化的漢字多由不同的偏旁部首進行空間組合的,這些偏旁部首大多由獨體字演變而來,在寫字教學中不僅僅要指導學生寫好獨體字,更要注重這些由獨體字演變而來的偏旁部首,如:“好”字偏旁是“女”字旁,書寫時應將“橫”變為“提”,學生則易寫成“女子”。

3、寫好字,筆順規則不可忽視。

在一年級的課本中已經學習了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中間後兩邊、先裏頭後封口的寫字規則。這也是初學寫漢字的一個難點,要指導學生有規律地去把握,一個筆畫較多的字,不僅僅僅是一種書寫規則的指導,也要加強漢字書寫的綜合指導。

4、田字格的書寫指導。

國小生的空間知覺潛力差,初學寫字不知從何下筆,寫出來的字不是東倒西歪,就是“頂天立地”。指導學生用田字格書寫,能夠逐步提高學生的空間知覺精確度,幫忙他們掌握漢字的間架結構。教給學生書寫方法,讓學生能夠寫出滿意、漂亮的漢字。

寫字教學應列入校園、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就目前農村國小的寫字教學現狀,課程表中沒有明確的寫字課。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計劃中提出的寫字教學任務也僅僅是要求學生寫寫課後生字,檢查的是數量的多少,有無錯字,至於字寫得好與不好,似乎很少關心過。由此,我個人認為,校園就應在課程安排中明確寫字課,並嚴格要求教師備好寫字課、上好寫字課,納入常規教學。

農村國小寫字教學要加強校園管理。要教學生寫好字,首先教師就要寫好字,所以,在常規檢查上要嚴格要求教師的備課、作業批改、各種記錄均要寫規範字,做到書寫認真、端正,正楷的板書尤為重要,工整的板書能夠給學生以示範,學生在這樣長期的影響下,自然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寫字課上隨時檢查老師對學生的書寫指導,寫字姿勢、筆畫寫法、筆順規則等,嚴格要求教師做學生的表率。作為國小教師,個性是國小語文教師,自身要寫好字,更要指導學生寫好字,為培養一代具有全面素質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篇5:國小教學論文

提高認識,有意識去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做教師的那點樂趣不就是在課堂上才能體現嗎所以課堂氣氛很重要,良好融洽的課堂氣氛於師於生都是一種享受,要有意識地想辦法搞好課堂氣氛。

2、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説話

一句話讓人笑,一句話也能讓人氣得跳。教師如果能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説話,讓學生感到教師與自己心連心,課堂氣氛會比較融洽。

3、多表揚學生

4、多些動手的活動

5、競賽

6、變化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如講解、朗讀、小組合作研討……等相結合。

7、讓學生喜歡你,注重個人形象、課堂身體語言。

8、提出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好的問題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活躍度

9、給每個學生以同等的表現機會

國小語文教學如何建立良好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所呈現的一種心理狀態,直接關係到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率。在教學時,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課堂氣氛如何在必須程度上是由教師決定的,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都影響着課堂教學氣氛。那麼,如何營造良好的語文課堂氣氛呢

一、教師的教態促成良好課堂氣氛

教態是教師講課時的情緒的外在表現,比如,教學情緒、表情、體態動作、神態等,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學生在課堂上會透過教師有聲語言的講解而“察其容”,而且還會透過教師的教態而“觀其色”。教師的教態在無形中構成了一種教學氣氛,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一種課堂氣氛。因此,教師的教學態度直接影響課堂氣氛。

教師的教態有先入為主的作用。當教師走進教師的那一刻,教師教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的情緒,這種先入為主的方式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師要用親和、自然的教態去應對學生,及時調整好你的心態和精神面貌。具體來説,要做到:①用微笑應對學生。微笑是人際交流中一種最好的方式,微笑讓學生對教師沒有懼怕感,課堂氣氛温和。如果教師板着臉孔,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讓學生感到壓抑,學習有緊張感,課堂氣氛變得生硬、冷漠,不利於教學的開展。②給予學生鼓勵。明代教育家王陽明説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悦,則其進自不能已。”教學也如此,教師不能帶着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之間的差別,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長處,獲得欣賞,體驗成功的喜悦。教師要放下嚴厲的批評、呵責,多鼓勵、表揚學生,發現他們學習的閃光點,給予學習的自信心。教師的語言、表情,對學生的刺激就應是用心的,而不是消極的。③多給學生肯定的目光,鼓勵的目光。多誇獎孩子們“好極了”“你真棒”等,教師還可獎勵學生小紅花、作業本等物品,這樣讓課堂氣氛用心向上,讓學生在寬鬆愉悦的氣氛中學習。學生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有旺盛的學習興趣。

二、遊戲活躍課堂氣氛

國小生天性好玩、貪玩,對於遊戲有很強烈的興趣。陶行知説:“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因此,教師將學與遊戲結合,學生對喜歡的東西學得就快,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遊戲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感,快樂、有效地學習語文。

遊戲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理解式的學習,教師不是用説教去教育學生,學生不再用死記硬背來學習。透過遊戲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潛力,學生在遊戲過程中受到啟發,獲得親身體驗,寓教於樂,讓教育的知識性和娛樂性完美結合。

教師在課堂創設遊戲要根據教學資料和學生的學習狀況來選取,用生動活潑的形式,恰當的手法表現出來,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教學中我們常採用的遊戲有以下幾種:①找朋友。教師用卡片製作成相對的正反義詞、漢字組合、拼音的生母與韻母等,讓學生拿着其中一張去找另一張。一學生説:“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裏,誰是我的好朋友。”與其他學生的卡片對上了就説:“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錯了就説:“錯錯錯,趕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師讓學生把蒐集到的標有漢字的商標、廣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學生分組去的櫃枱逛,比比誰的收穫多。遊戲要求學生能正確讀出桌上的識字材料,這個遊戲檢查了學生的課外識字狀況,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③猜猜猜。讓學生看動作猜詞語,看口型猜字母,講故事猜謎語等。

三、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前説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佔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

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資料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轉成了一種佈滿情趣的活動課。

四、創設懸念引發課堂氣氛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不願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構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在聽話的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説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理解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處於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務必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能夠設置一些搞笑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用心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慾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總之,良好的課堂氣氛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有效的互動活動,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而國小生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持久,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課堂氣氛不適宜,呈現消極、沉悶的局面,學生的思維感到壓抑,窒息智慧火花,沒有學習的熱情。反之,學生學習情緒高昂,智力活動呈最佳狀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方法有很多,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去發現和總結,相信這樣的教學能把孩子們引入學習的自由天地,讓他們快樂地邀遊在知識的海洋。

篇6:國小教學論文

淺談培養國小生朗讀技巧的困境及初探

摘要:在研討時,老師認為“教給學生朗讀技巧”是讓學生被動理解,不能體現學生是主體,不貼合新課標精神。學生的模仿潛力十分強,如果老師讀得好,經常範讀,讓學生跟讀,學生就會從聽讀,跟讀中糾正自己的發音、語氣、停頓等方面的錯誤,掌握技能與方法,提高朗讀潛力。

關鍵詞:朗讀潛力,朗讀技巧

在國小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這天,我們都是在《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探究,對學生的閲讀訓練同樣也是一樣。隨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斷推廣,隨着討論式、談話式的教學方法的提倡,隨着“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呼籲,教師們開始追求學生個性化朗讀,主張讓學生自由讀,有個性地讀,讀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學生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在研討時,老師認為“教給學生朗讀技巧”是讓學生被動理解,不能體現學生是主體,不貼合新課標精神。

1.學生的閲讀困境

1.1隨意訓練,忽略學生實際

此刻大部分國小生讀書的實際狀況是:添加字詞、遺漏、用其它生字詞代替、音色單調、聲音過高或過低、唱讀或不知讀到何處、用手指着讀、更有甚者,想怎樣讀就怎樣讀等等。針對這些現象,老師們是如何開展訓練的呢?課堂上經常看到老師讓學生多種形式地讀:自由讀、指名讀、分組讀、分主角讀等,甚至讓學生評價。老師問:“你覺得他讀得怎樣樣。”生:“好(不好)”。師:“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論文格式。生:“讀出了語氣,字音讀得準,沒拖音。(不好在沒有讀出語氣,哪個字的讀音沒有讀出來,翹舌音或後鼻音)。”這樣讀了幾次,也評價幾次了,學生的閲讀還是沒有提高。究其原因,訓練隨意,沒有層次,也沒有什麼指導。

1.2盲目訓練,忽略教材實際

閲讀課文,就應要表達課文的意思,也就是説要讀得正確,把作者寫話的意思表述出來,這是閲讀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教師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卻忽視了這一點,還説你是有個性的朗讀。

朗讀應注意教材的特點,以教材為基礎正確地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然而,大家的一些做法卻不是這樣,不管什麼樣的文章,總想誇張、大肆地喧染、總想過分地聲情並茂,殊不知反而不能正確地表達文章原有的感情和意思。論文格式。如《十里長街送總理》全文應是離別依依、悲哀的語調;又如《兩隻獅子》中一句話:“獅子媽媽生下了兩隻小獅子”,只要讀得正確自然就能夠了,用不着誇張,也無需感情。

1.3無效訓練,忽視技能指導

在課堂中,經常聽到老師問學生:“你能讀出親切語氣嗎?”“你覺得哪裏讀得無感情”等等。“什麼叫親切”,“什麼叫有感情”,“什麼叫悲哀”,學生不明白,老師也不明白怎樣説。有時老師指名許多學生讀,可總是讀得不滿意。學生讀來讀去,教師指在指哪,就是不做具體的指導,教師也不範讀,折騰了一圈兒,學生仍然沒有讀好,朗讀水平也未提高,甚至頭暈腦漲,喪失了朗讀的信心,最後只好草草收兵。為什麼會這樣呢?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朗讀技能,或者説是教師沒有教會學生朗讀的技能。論文格式。

2.初探

以上三個方面,暴露了當前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存在困境。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哪兒呢?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膚淺談談自己的觀點:

2.1少評價多練讀

朗讀是一門藝術,它需營造一個以語言媒介的場所,從而感染學生。讓學生評價學生朗讀,不大貼合實際。實際説,學生也評不出什麼,白白浪費了時間,挫傷學生的用心性。只有在老師的具體指導下,讓學生大面積,有層次的訓練,朗讀水平才會得到提高。

怎樣訓讀呢?讓學生有層次地反覆朗讀,反覆練習。即讀準字音,讀得自然,讀得有感情。學生讀不好,老師範讀,學生跟着讀,放錄音,讓學生體會感情。

學生的模仿潛力十分強,如果老師讀得好,經常範讀,讓學生跟讀,學生就會從聽讀,跟讀中糾正自己的發音、語氣、停頓等方面的錯誤,掌握技能與方法,提高朗讀潛力。

2.2解文章讀正確

教材中每一篇閲讀課文,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必須的,但是,學生的朗讀由於受時間、空間、學歷的限制,也就無法完全到達跟作者的意圖一致,但是,必須要利用聲音的停連、高低、輕重、快慢、語調變化、兒化等各種技巧,使聽者感到“聲聲入耳,心心相印”。當然,讀正確,一方面指讀音的準確,也是基礎,另一方面是語意的正確表達。所以,學生讀得不正確的地方,語意表達不清楚的地方,老師要及時指出來,給予糾正,構成比較,有難度的地方,教師要範讀,教師範讀有難度的地方,能夠借用錄音代替讀。總之要讓學生跟讀。

2.3講技巧作指導

讀好一篇課文,一要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語言特點,二是要用有效的語言表達,到達聲情並茂,當然,前者是關鍵的基礎,後者是朗讀的目的。要教會學生怎樣朗讀的技巧

首先,要努力學習,掌握必須的朗讀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停連、重音、語氣、節奏四個方面。教師要善於學習,多讀一些有關朗讀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同時,要不斷練習,提高自身的水平,多聽錄音教學,多看光喋,儘可能得心應手。

其次,要交給學生方法。方法的運用有兩個階段:(1)學習階段(2)熟練階段。

也許,老師們會質疑,指導學生閲讀,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理解,不貼合新課標精神。如果是這樣理解就錯了,雖然新課標倡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並不是摒棄講授式的教學,該講的時候還是要講,該授的地方還是要授。也許會有老師擔心,指導學生朗讀,學生會枯燥無味。沒錯,這就要求我們要因材施教。對於一、二年級,要跟讀範讀為主,個別指導時要明確一些。如:“笑着讀”,“讀慢一點點”,“聲音再輕些”。到了中高年級,再滲透一些技巧。

閲讀指導是一門藝術,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我們一線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找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全面提高學生的朗讀潛力。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標.

[2]朗讀學.

篇7:國小教學論文

論國小語文教學中課堂氣氛的營造方法

摘要:語文的新課程個性強調要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構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那麼怎樣的課堂教學結構才能構建這樣的學習氛圍呢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談了一些看法。

論文網-關鍵詞:國小語文課堂氣氛

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到達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用心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何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呢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能夠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課堂教學開始時

上課開始,教師能夠帶領學生唱唱歌,背背詩,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從課間的活動中進入學習狀態,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如果是借班上課,能夠和學生課前談話,如問學生“你貴姓”“老師想和你做朋友”“你吃過飯了嗎”等一些簡單活潑的話題,這樣便能在極短時間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新授課作情感鋪墊。

二、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前説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佔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資料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轉成了一種佈滿情趣的活動課。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課,塑造教師親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與學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種矯揉造作、虛假的表情。學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課堂中,會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此刻有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板着面孔,處處想着在學生中樹立威嚴感,這就在無形中就扼殺學生對你的親切感。那樣的話,試問,學生還願意和你交流問題嗎其實,教師的威嚴不是建立在嚴厲的表情基礎上的,而是來自於你的學問和修養。微笑着應對學生,其實是一種自信,一種認為自己的魅力能夠征服學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説教,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潛力征服學生,而運用一種外來的壓力去迫使學生去做,我想,這有時似乎會起到必須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語文教師要想使學生在一種歡悦、暢快的課堂氣氛中去追求知識,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滿這種情緒,用自己歡悦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四、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情趣和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搞笑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黃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黃山的美景。教師能夠尋找一些黃山的圖片,再配上適合的背影音樂,製作成幻燈片,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黃山的美。透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僅能夠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能夠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搞笑,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生情趣和學習興趣。

五、創設懸念引發課堂氣氛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不願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構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在聽話的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説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理解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處於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務必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能夠設置一些搞笑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用心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慾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師本身的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是教師到達最佳教學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創造潛力的綜合表現,它主要表此刻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在影響語文課堂氣氛的諸因素中,教師的教學藝術是一個重要因素,教師首先應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應用心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學起于思,思源於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同時,教師要善於用自己的態度、語言和技巧創設一種寬鬆、和諧和進取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此時,教師也不需擔心教學效果如何。

在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好學上進、互助互愛的羣眾氣氛。創設課堂氣氛的方式、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地採取適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發表論文:

[1]王洛倩.創設良好的英語氛圍,提高學習興趣[J].現代閲讀(教育版),2011,(02)

[2]顏移秧.職專思想政治課新課導入淺析[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06)

[3]錢霞.注意各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09,(05)

[4]韓榮.淺談英語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教育革新,2010,(01)

[5]胡娜.對如何改善高校英語大班教學課堂氣氛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1,(11)

[6]陳惠珍.新課標下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9,(04)

篇8:國小教學論文

國小合唱課堂教學的探究與實踐

摘要:傳統的國小合唱教學過程中。合唱主角的教學前試驗教學法。以音樂教學回歸生活為突破口。迴歸生活,國小合唱課堂教學的探究與實踐。

關鍵詞:國小合唱,主角,互動“複式”教學,迴歸生活

合唱是建立在互相協作的基礎上的音樂藝術,是歌曲歌詞意境分析、曲調調整、音色統一的聚合過程。論文大全,迴歸生活。合唱培養的是國小生的理性認識上的協作潛力以及感性認識藝術的感染力,如何發揮出合唱的重要作用,怎樣才能做好國小生的合唱教學工作,已成為國小音樂教師關注的重要話題。論文大全,迴歸生活。

一、合唱主角的教學前試驗教學法

眾所周知,國小生的合唱教學是國小時代的音樂教育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種提升國小生品位修養,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綜合藝術成分。它不僅僅僅是一種互相協作的羣眾藝術,也是每一個學生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檢測自我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每個國小生都是課堂的主角。這種放開與自主掌握型的教學模式,有助於國小生內在音樂潛能的開發以及獨立思考心智的培養,也是國小生學會自我學習的最便捷的渠道。

新一輪課程改革也指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它反映的實質是讓學生做主角,改變學生被動理解學習的狀態,展示出學生對音樂知識的駕馭與領導位置。論文大全,迴歸生活。論文大全,迴歸生活。傳統的國小合唱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一個課堂的“聆聽者”,教師説什麼,學生就記什麼,至於學生理解與否,教師無從知曉,因此,“填鴨式”教學便成了傳統教育的代名詞。不容否認,這種教學方式注重的是對國小生學習知識的獲得,而忽略對學生學習潛力的引導。在新課程的背景下,作為音樂教師要認識到,音樂知識只是國小生學習的素材,高效的學習方法才是教師“授業解惑”的關鍵所在。

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合唱的主角其實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而“主角”的教學前試驗教學法,則是國小生已獲得的知識經驗與合唱技巧的認知發展水平的“試金石”。試驗教學法的實質是向學生帶給充分從事合唱試驗的機會,是幫忙國小生驗證在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合唱知識與技能、合唱思想和方法的過程。教學前的試驗教學法是把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落到了教學的進程中。學生能唱的,讓學生自己嘗試一下,學生能想到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自己實踐一下,真正做到把合唱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如在合唱《好月亮,你走得這樣靜悄悄》一課中,教師事先讓學生透過各種方式感受三度音程的音響效果,透過練練唱唱,將歌曲中要出現的音程關係讓學生事先接觸;而在課堂上,教師也是透過練練唱唱,讓學生自己學會各聲部的旋律,然後再小組合作或同桌合作,試唱雙聲部的旋律,最後再是教師進行指導糾正,這樣的教學方法,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消除了學生對合唱歌曲學習的恐懼感,最後到達預期的效果。

因此,在合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這種教學前試驗的理念,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對合唱知識與技巧的不足之處,從而實現對國小生合唱知識的學習與潛力培養的統一。

二、合唱氛圍的營造——“生活”教學法

合唱是在多個人聲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演唱藝術形式。國小生合唱的好處在於自由中的約束,個人演唱是在具備演唱潛力的基礎上進行自由發揮,而合唱則更是注重國小生的協作、互助、配合潛力的培養。我們明白國小生正處在成長的重要階段,具有很強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運用鮮活的教學實例去引導國小生進行更寬角度的創造。論文大全,迴歸生活。鮮活的教學素來來自哪裏呢,答案是實際的生活。國小音樂新的課程改革要求:不管是在音樂課程設置還是教師教學上,都要把國小生的社會生活實踐作為出發點,以音樂教學回歸生活為突破口,力求在實際生活的環境中,使國小生的情操得到薰陶,實踐與創造潛力得到培養。

在教學中生活場景的構建,有助於提高國小生對音樂知識的共鳴度,他們能夠及時的應用生活的中例子去驗證所學的知識,也能夠用知識去豐富自己的實際生活,從而讓國小生從小便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導者。生活化生活場景,還能夠培養國小生的發散性思維潛力,使國小生在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中感受到參與與收穫的快樂。

我們明白合唱藝術和生活場景存在着相輔相成的內在聯繫,因為有了合唱藝術,生活場景才會更加生動與真實,因為有了生活場景,合唱藝術才能有更寬闊的表現空間。在合唱教學中,生活場景的設立能夠把國小生思維不由自主的融入到生活中,從而培養了國小生學習音樂知識的濃厚興趣。例如在教學《綠色的祖國》一課時,我們不妨把教學的視角轉向生活,首先應用生活化的道具為學生創設一種意境,如塑料的小綠樹等,接下來教師開始提出問題,讓國小生思考,如讓學生描述一下自己對綠色的認識等,然後,教師再分別展示不同季節小樹樹葉的色彩變化的圖片,讓學生近距離感官與觀察,並對此展開討論,增加國小生對課堂教學資料的理解。讓國小生在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時,氣息平穩,並隨旋律線的起伏自如地進行演唱。

音樂教學生活場景的構建,實質上是應用生活的模式去激發國小生的學習的慾望,使國小生所學的知識能得到生活的肯定與認可,從而讓國小生懂得知識的價值所在,對於國小生更好的生活與學習打下了良好了基礎。

三、互動模式下的“小組複式”合唱教學法

在國小生合唱教學過程中,互動教學模式本質上來講是合唱前學生“教”學生的過程,具體的操作步驟是:教師在進行歌曲合唱教學前,首先把國小生分層若干個小組,讓他們進行分組對課堂資料進行討論與學習,例如《我們的田野》的這首歌,讓學生討論一下,在合唱過程中如何做到對力度、呼吸、咬字、速度、情緒控制等;在聽錄音中播放該歌曲時如何打拍子,如何聽出歌曲的拍子,並能跟着歌曲錄音進行邊聽邊打拍子;以及如何進行氣息訓練的等。其次,提出“小組複式”合唱的理念,透過互動討論,不但實現了學生對知識點的傳遞與補充,而且還增進了國小生之間的交流,與此同時,討論的結果也為教師進行下一步的課堂資料的“小組複式”教學帶給了第一手資料。

“小組複式”教學法是以互動教學為基礎的,透過互動學習,教師獲得到不同小組內的同學對課堂資料的理解程度的信息,針對此信息設計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並使該目標都能貼近於各個小組國小生學習的“發展區”,然後進行分層次指導與教學,讓國小生在嚐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成功喜悦的同時,獲得更大程度的發展。例如,在《讓我們蕩起雙槳》課中,教師先對全班進行了大致的摸底工作,然後從簡單的旋律開始入手,讓學生陶醉其中,之後教師又加重歌曲的旋律難度。個性是二聲部的地方,從單音開始練習再到音程的練習,從單小節的練習到多小節練習,練習的難度都是從不同的層次出發,從不同的層次設計教學,不僅僅能提高學生的用心性,還能更好的解決二聲部中出現的歌曲難點,可謂是一舉兩得。

互動模式的“小組複式”教學法注重的是每個小組的差異化培養,也是消除各個小組差異的最便捷的途徑,簡而言之,它是一個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並將自學後的觀點及時的在小組內交流與溝通,在小組內交流完成之後,各個小組並對知識的獲取量與理解程度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對國小生實行分層次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小組都能在自己掌握的資料的基礎上,獲得知識的深化和拓展。小組分層教學,是以組為單位進行的,解決了傳統模式“滿堂灌”的教學弊端,透過小組差異化的培養,來實現對國小生對知識的整合與提升,進而促進全班國小生的共同進步。論文大全,迴歸生活。總之,“小組複式”展示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並運用分層次的理念來進行教學,旨在在班級的氛圍中和教師的指導下,逐漸縮小國小生學習之間的差距。

在國小音樂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國小合唱教學應在注重知識學習的同時,培養國小生高效學習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國小生在合唱中主角位置,並運用生活化的教學實例和素材,帶動國小生的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國小生在參與與互動中進步。與此同時,互動模式下的“小組複式”教學法在課堂的應用,不僅僅實現了國小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知識的共享,而且分層次教學理念也促進了班級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景豔;合唱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02期

[2]吳靈芬;對中國小合唱藝術教育的思考[N];中國藝術報;2009年

[3]李薇;關於中國小生合唱藝術素質培養的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04年

[4]陳玉丹著.音樂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9:國小教學論文

淺談如何營造簡單的語文課堂氛圍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營造簡單、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氛圍,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引起和維持人的注意力的一個重要內部因素。一旦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指師生,tl,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諧、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一tk,理學家認為:用心的情緒(即愉快)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思維敏捷,從而更容易理解知識,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煥發出語文課堂的活力,進而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優化教學效果。因此,新課標強調學生要在愉快中學習。

創造民主、簡單、和諧、濃郁的課堂氛圍,是激發學習興趣、煥發課堂活力的前提條件。新課標強調教師由傳授者轉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教師要摒棄“師道尊嚴”的舊觀念,設身處地為學生創造簡單良好的學習氛圍,建立一個接納性寬容性的課堂氣氛,構成一個互教互學的“學習共同體”,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無拘無束地大膽質疑、發表見解、與教師爭論。只有這樣民主寬鬆的教學環境,學生才會以愉快的情緒鑽研問題、啟動思維、馳騁想象。

新課標要求教師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使學生願學、樂學,筆者在多年的課改實踐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

I.寬鬆和諧激趣法

語文課堂要體現人文性的特點。營造寬鬆和諧民主平等的氣氛是課改的一項重要任務。師生應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互相合作,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師生之間才能構成互動、交流的對話平台,學生才能簡單愉快、活潑熱情、興致盎然地發揮想象力,以最佳狀態進入語文學習,煥發出語文課堂獨有的活力。

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有利於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並將在師生溝通時起到重要作用。在講授《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時,學生對文中寫托爾斯泰的眼睛“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能夠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元誤的頻波”無法理解,筆者就引用同學們正在看的《西遊記》激起興趣:“難道托爾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寶葫蘆、像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的金角一樣能把世界上的物質吸進去”得到齊聲否定後,筆者又問:“我的眼睛能把語文書吸進去嗎”學生答:“不能。”筆者一本正經地説:“我説我能!我能透過眼睛把這本書的資料記到我的腦海中去。”望着筆者“抓起”“塞入”的手勢,同學們會心大笑。進而筆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課代表:“我的眼睛能把盧婉敏吸進去嗎”同學們開心答到:“能!”“對,透過眼睛我明白了她是個勤奮好學聰明負責的女孩子。”之後再以好差兩生的評價讓學生領會了什麼是“放出準確無誤的頻波”,最後在簡單愉快的氛圍中要學生自己概括對該句話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鈴聲響起還意猶未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指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氛圍中,創造力才能得到開發,學生才能用心主動參與教學。語文的答案是豐富多

彩的,語文的魅力在於此,語文課堂的活力也在於此。同一問題,由於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素養、心理狀況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這就是創造力的表現,也正是我們要悉心呵護和着意培養的。教師要放下唯師是從的尊嚴,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多給學生展開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多給學生髮表意見的機會和自由;重視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營造方法

學生與眾不同的想法,個性是與老師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敢於不屈從於教師,不迷信於權威,不盲從於教材,敢説“我認為”。學生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參與自由表達,往往能產生一種寬鬆、新奇、愉悦的心理體驗,學習興趣高漲,從而誘發潛在的創造智能,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展現語文課堂的無限活力。

2.讚揚欣賞激趣法

人類本質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賞識。老師要關注學生成長的每一點進步,幫忙學生髮現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清代學者顏元也説過:“數子一過,不如獎子一長。”這都是講讚揚欣賞的激勵效用。讚賞是廉價的,也是無價的。同學的掌聲,老師的讚揚,小小的獎品,都是學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課堂上筆者採用多種表揚方式:或用讚許的口吻--“你説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豐富!”;或用親切的動作--拍拍肩膀,輕輕一點頭,微微一笑6868每節課筆者儘量多讚賞學生,不光讚賞一個兩個,而是讚賞一羣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虛偽的應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有了讚賞這一“添加劑”,學生在學習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學習的樂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果好。能夠説,讚賞出創造力,讚賞出學習興趣,讚賞出進步的學生,讚賞出有特點的學生。透過讚賞融洽了師生關係,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創造熱情,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潛力養成起着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潛力的提高,又要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及方法上的優良行為,還要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用心表現。蘇霍姆林斯基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請記住成功的快樂是一種

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夠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

3.認真傾聽激趣法

傳統的課堂教學多是老師掌握着“話語霸權”,學生只能當作一個個容器,等着老師往裏灌東西,可結果,園丁的辛勤,往往扼殺了學生的天性,“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使我們培養的學生轉成了統一模式鑄造的標準件。新課標提出教師要多傾聽學生的發言。筆者認為,學生“講”教師‘聽”。有三大好處:一是透過“聽”能夠使教師更好地瞭解學生。筆者透過“聽”常常被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獨到深刻的見解、幽默睿智的語言所折服。二是透過“聽”能夠真正使教師領悟“教學相長”的真諦。三是透過學生“講”教師“聽”,能夠鍛鍊學生。學生越説越會説,越説越想説,越説越自信,課堂成了他們發揮的舞台,這更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煥發出課堂的活力。譬如在教魯迅先生的《雪》時,筆者讓學生找出喜歡的句子,先在學習小組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一學生説:“我喜歡‘孩子們呵着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雷羅漢’,這寫出了小孩天真活潑、充滿生機的情景,尤其是‘呵’字十分的形象、傳神、搞笑。還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當筆者一問什麼是“呵”時,大多數同學攏着兩手呵氣,一時課堂笑聲一片,活力迸發。又如《兩A,JL辯日》,幾乎都是學生在疏通文意在爭辯。新課程要求教師樹

立“自主學習和協調學習”的教育觀,由傳授知識向學生終生髮展延伸。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而這種學生多講、老師多昕的教學模式正是“授之與漁”“操練捕魚”的有效途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是學生做主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探究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狀態持續活躍和熱烈,使語文課堂呈現無窮的活力與魅力。

4.平等評學激趣法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具有最高裁定權,卻忽視了學生的自評與互評,實質上也漠視了學生主體能動性的一種表現,尤其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營造方法

當學生的自覺意識得到高度強化,內在的進取熱情已得到激發,教師就能夠把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權交還給他們,激發其活躍的主體意識,感受班羣眾內平等、和諧、信賴的自由氛圍。.筆者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經常把諸如抄寫默寫背誦等客觀作業交給學生自檢瓦評,取長補短。學生在評改時,既能感受到老師的信任,也感受到當一回老師的快樂,還把知識又複習了一遍,一舉三得。作文評改是語文教師的重荷,而往往教師批得辛辛苦苦,學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對於作文的評改,筆者經常“放縱”,具體的做法為:將本次作文評分標準板書在黑板上,先由學生獨立評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畫有旁批有總評有分數並有簽名,然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補充,目的是多多學習他人的作文寫法及評法,最後由各組推薦出一兩篇優秀作文或評文,藉助實物投影儀師生一齊複評,選出最佳作文或評文。當熱烈真誠的掌聲伴着笑聲在教室裏迴盪,所有同學都陶醉在這嚴肅又活潑、平等與信任的氣氛中,眼神中閃爍着主動參與評改的自豪感。這樣不僅僅讓筆者從繁重的作文評改中解脱出來,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讓以往死氣沉沉的作文評講課變得活力四射,每週六的作文評講課也成了同學們的週末禮物--開心一刻,收穫無限。曾有老師感歎考試“不

是考學生,而是考老師”。的確,一次考試,語文老師需幾天才能改完,而那時學生早已把考試資料遺忘到九天雲外,勞而功小。對此筆者嘗試着改革,在上學期,除了期中期末考試,單元測驗筆者全“放手”:頭天考,第二天白評自改,老師講評時作好評改指導,學生個人無法把握的可詢問老師。剛開始實行時,筆者還真擔心學生亂給分數,但從事後收上來的試卷可看出學生還是誠實可信的。這種評改方式可把學生由過去的注重“形”(即分數)轉而注重“質”(明白每一題的得失),從而有利於下一階段的學習下一階段的測試。

5.教師魅力激趣法

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即有魅力的教師。一副自然大方親切隨和的教態,一身時尚端莊搭配得當的衣着,一手龍飛鳳舞剛柔相濟的書法,一口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普通話,一段聲情並茂慷慨激昂的朗誦,一句委婉動聽相得益彰的輕唱,都會對學生的注意力具有無形的控制作用,對學生的審美情趣具有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從而激發起學習興趣,煥發課堂活力。語文教師要將學生帶人美妙的文學殿堂,最重要的還得用語文的真正學識去感染學生,使其受到薰陶--教師滿腹經綸,才氣橫溢,授課時,或宏論滔滔,妙語連珠,或精點略評,字字珠璣,讓學生如飲甘醇,定會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而言,教師的授課語言要有繪聲繪色的形象性,表情達意的準確性,辭約意豐的簡明性,和諧悦耳的音樂性,嚴密準確的邏輯性,教師用這種語言描景狀物,述説人事,説明特徵,品味詩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語文教師不僅僅要熟悉教材,對典範的名篇佳作記憶成誦,而且應構成自己鑽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給學生以藝術薰陶與美的享受,真正成為學生求知與做人的良師益友。語文教師出色的藝術審美潛力與藝術創新潛力,有助於激活課堂氣氛,使課堂

充滿朝氣與生機,因為學生在教師的引領與點撥下,能夠從教材的字裏行間發現各種靜態美、動態美、形態美、色澤美、韻律美,能夠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到教材橫生的情趣。不僅僅如此,教師匠心獨運的板書設計也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美的薰陶,從而激發起學習語文的興趣,煥發出語文課堂的活力。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樹立民主平等的觀念,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讚賞學生,營造簡單濃郁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在課堂上不能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打擊學生的用心性,擯棄以往把語文課堂轉成教師居高臨下向學生施捨知識的場所,擯棄家長制、霸道者的教風,要代之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去真誠關心學生,愛護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才能喜歡語文,學好語文。

篇10:國小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素質教育實踐

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

在必須程度上來講,學生的道德素質比文化素質更加重要。國小語文教師在平常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對國小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將德育有效地滲透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從而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另外,像《中華美德賢文》的文章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進而實現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推薦學生閲讀此類的書籍。為了更加有效地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教師能夠“情”和“知”這兩個方面作為視角進行滲透。(1)所謂的“情”是指使國小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使學生對好的行為習慣持有願意學習、滿意以及快樂的態度,並且對於不好的行為習慣持反對、不滿意,以及憤怒的態度。例如,教師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一篇文章時,應當以講解愛國主義作為核心,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這樣教學能夠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2)所謂的“知”是指對國小生實施説理教育,讓國小生明確我們一致認可和提倡的道德標準有哪些,只有使學生明確了具體的道德準則資料,才能夠讓學生明確怎樣做是正確的和合理的、怎樣做是不合理的和錯誤的,以及不應當做什麼和應當做什麼。例如,教師在教學《海豚救人》這一篇文章時,務必將人和動物間的微妙關係説明白以及人類保護自然

界動物的目的是什麼和採取怎樣有效的行動進行保護等,從而讓學生有所認知,最終實現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

二、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

素質教育的一項關鍵資料就是美育,美育能夠健全人的品格。其中,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想象美的潛力是尤為關鍵的。針對國小生來講,他們的實際生活經驗和閲歷是十分少的,不具備必須的審美潛力。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啟發學生進行想象,進而感受到美。教師應當結合教材知識要求學生進行大膽地想象,由於國小生的思維意識和思維潛力比較差,因此教師在啟發學生想象的過程中,需要立足於學生的實際狀況,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潛力。例如,教師在教學《望廬山瀑布》這一首古詩時,藉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一幅秀麗的瀑布畫面,並且配上柔美的樂曲,然後要求學生在觀看之後閉上雙眼,在聽樂曲的過程中對瀑布的壯觀美進行想象,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想象美的潛力。

三、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語文學科進行教學評價的目的不但是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和學習目標的實現進行考查,而且也是對教師的教學狀況進行檢驗與完善,進而讓教師不斷地完善教學設計,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國小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但是,目前固有的考試製度讓我們對學生的評價依舊持續在一張試卷中。因此,需要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而合理和科學地評價學生,只有如此,才能夠適應新課標的要求,並且實現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

(1)實施多樣化的教學評價。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無論是校園,還是教師,都透過單一的教學評價---筆試對學生進行評價,然而筆試存在十分大的侷限性。為此,教師只有實施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用心性,進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比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實施活動測試、口試、筆試以及與平常表現相統一的教學評價,從而更加全面地考查學生。

(2)評價資料的多元化。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儘管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夠理想,但是他們具有比較強的口語交際潛力和朗讀潛力;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較為理想,但是他們卻常常沉默寡言。鑑於此,單純地以筆試成績來評價學生是不科學的,無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此,教師需要完善評價資料,立足於學生的價值觀、情感、學習態度、潛力、知識構成等多個方面,更加全面和系統地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效地滲透素質教育。綜上所述,在知識經濟時代,素質教育的實施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教師的光榮職責,也是國家對教師提出的期望和要求。為此,作為國小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從思想上高度重視素質教育的實施,在教學中有效地滲透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潛力,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篇11:國小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素質教育實施研究

一、轉變教學思想,提高素質教育意識

素質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實施,首先要求語文教師轉變教學思想。具體來講,教師應當從應試教育的思想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思想,進一步體會到應試教育的不足和危害,擺脱舊的、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不再單純性地以學生的高分數作為評價依據。這是由於應試教育的後果是:將教育的成功歸結於考試的成功,在成就一少部分尖子生的同時,放棄或者是否定了大部分的學生;注重智育(高分數和死知識),忽視了其他一些方面(個性特長和全面發展),甚至是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素質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實施,是教育本質特點的一個重要體現。換言之,素質教育的實施目的,並非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升學和深造,而是能夠使所有的學生將來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教師透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教師應當以教育工作的職責感與歷史使命感為己任,徹底轉變教學思想,不再單純性地注重學生的高分數,提高素質教育意識,並且貫徹實施。

二、和諧師生關係的建立

教師不僅僅僅是學生的指路人,還是學生的好朋友。教師這種職業是十分高尚的,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跟教師怎樣處理師生關係有着十分大的關聯性,倘若教師能夠真正地愛學生,跟學生和諧、平等地相處,那麼就能夠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由於國小生的年齡比較小,因此犯錯誤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師不應當冷冷地批評學生,而應當激勵學生,這樣,學生也能夠更好地改造自己的錯誤、彌補自身的缺陷,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此外,教師還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潛力,指導學生怎樣學習和掌握知識以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技能,並非死記硬背,不然就脱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

三、語文教學的開放性

語文屬於一種社會現象,它跟生活實際的聯繫是十分密切的,它產生和發展於社會生活,且被應用於社會實際生活。語文也屬於一種文化現象,語文要素構成了文化環境,以人的發展和進步作為視角,語文教學是第一位的,它不僅僅僅能夠應用於交際,還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質的前提和基礎。為此,這就要求國小語文教師實施開放性的語文教學。教師務必不斷地更新教學思想,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將生活實際和語文知識有效地統一齊來。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有效地統一實踐應用、時代發展的信息,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以使完善的教學知識系統構成,並且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具體而言,一方面,教師需要規範化作業批改的書面語言、跟學生溝通的生活語言、教師的教學語言,並且注重文采,不能夠隨心所欲,教師更需要進行規範化的書寫。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創設良好的語文教學環境,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溝通、閲讀和學習,進而切實實施開放性的語文教學。只有做好以上兩個方面,才能夠切實進行開放性的語文教學。

四、組織課外活動教學

教師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應當以課堂教學作為主導,並且注重課外活動的教學,這是國小語文新課改的要求。在課外活動中,學生聽説讀寫的潛力得以提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長處,發展了學生的個性,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學生獲得了思想教育,增長了學生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有規劃、有針對性和適當地組織語文課外活動教學,從而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國小語文課外活動具有多姿多彩和多樣化的形式,像是遊戲、參觀、作文展覽、書法、建立黑板報、講故事,朗誦比賽等等。教師應當使得課外活動具備獨立自主性、創新性、實踐性、及時性、趣味性的特點。教師在組織課文活動教學中,應當注重示範和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應當為學生講解學習的技巧和方法,激勵學生大膽一些,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用心性。比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5分鐘的朗讀練習:學生輪流地朗讀,要求發音標準,要麼是朗讀片段,要麼是朗讀全文,把握好節奏與語調,並且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這樣,在朗讀練習中,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得以構成,並且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課文的表達技巧和思想主旨,也增強了學生的審美觀念。事

實證明,教師組織課文活動教學有利於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總之,國小語文教師務必領悟素質教育的內涵,徹底地轉變教學理念,並且真正地貫徹實施素質教育,不斷地創新教學手段,從而創設良好的教學氣氛,以使學生得以健康的發展和進步,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篇12:國小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口語交際教學

一、口語交際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重視程度不夠。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雖然部分老師對口語交際有了必須的認識和理解,但是因為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並沒有重視口語交際的實際訓練。對於國小語文交際教學,更多的老師認為口語交際就是平常的口頭作文課,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普遍做法就是,先給學生安排訓練的理論題目,然後再對學生的練習結果進行瀏覽性的檢查,這樣錯誤的認識不僅僅沒有到達口語交際的目的還造成了教學時間的浪費。

第二,學生缺乏主動性。我國的教育模式由於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這不僅僅使老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只單純的重視對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實踐潛力、思維潛力以及創造性潛力,而且也限制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並沒有主動的參與意識,這不僅僅不利於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也不利於學生綜合潛力的培養。

第三,缺乏實踐性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開設口語交際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在日常交際的活動過程中促進學生綜合潛力、行為習慣以及待人態度的培養。然而,實際的口語交際教學中對學生實踐性的交際訓練依然十分缺乏。這主要體此刻,首先,老師沒有準確理解口語交際訓練的實質資料,大多時候老師都錯誤的將口語交際當作口頭式作文課,因此在口語交際的訓練中,不僅僅沒有發揮口語交際的實效性,還使學生的交際訓練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然後,口語交際的訓練只限於部分成績好、思維活躍的學生,而絕大多數學生都處於被動的理解狀態。第四,教學資料的不正確理解。對於口語交際的教學資料,大多老師都簡單的理解為教材資料,而沒有將口語交際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有機的結合。因為老師對教學資料的不正確理解,就導致了學生實際口語交際的效果並不明顯。

二、口語交際教學的策略

第一,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在國小語文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善於透過教學情境的設立激發口語交際的熱情和興趣,要用心地引導學生培養自己思維的廣闊性以及發散性。因為思維的廣闊性不僅僅是學生創新思維的基礎條件,還是促進學生養成認真思考習慣的關鍵因素。老師要經常性的給與學生表揚和肯定,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表述。如在學習《狐狸和烏鴉》時,老師能夠組織學生分別扮演狐狸和烏鴉的主角,從教學資料出發,給學生設定一個交際情境,如果第二天狐狸和烏鴉又一次相遇,那它們又會發生故事呢老師要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故事補充完整。透過這樣的情境對話,不僅僅有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潛力的培養,還能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潛力和交際潛力的發展。

第二,帶給足夠交流空間。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充分的互動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靈活運用多樣化的互動方式,如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是透過學生間的交流,來到達思想意識交換的目的;也如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這個主要體此刻老師和學生之間主角的互換來進行一種思想上的平等交流,而不是傳統好處上的老師處於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被動的理解老師口述的教學過程。在口語交際教學中,老師就應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髮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口語交際的活動中。再如羣眾式互動,羣眾式互動包括小組學習模式的交流、全班學生的共同交流以及面向社會的廣泛交流等。這種羣眾式的交流不僅僅能夠擴大學生的交際面,還能有效地促進口語交際潛力的提高。

第三,引導學生掌握交際方法。在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老師就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引導作用,透過傳授口語交際相關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在掌握紮實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好的進行口語交際。在學生的訓練過程中,老師就應用心地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不斷地嘗試中,體會口語交際的實際價值。如在學習《木蘭從軍》時,老師能夠先讓學生對花木蘭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和了解,然後鼓勵學生透過自己的理解將“木蘭從軍”的故事表述出來,這樣不僅僅能促進學生理解潛力、思維潛力的培養,更能在提高課堂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交際潛力。總而言之,國小語文的口語交際教學不僅僅是對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一種鍛鍊,更是對老師教學方法的一種全新考驗、挑戰。針對我國目前在國小語文口語交際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而作為一名合格的國小語文教師,務必要充分地認識到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它對學生綜合潛力培養的關鍵作用,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從存在的問題出發,改善不足並加強學生的口語交際學習和實際訓練,這不僅僅能提高國小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潛力、表達潛力以及創造性潛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

篇13:國小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差異教學實踐

一、國小語文差異教學存在的問題

儘管很多教師在授課中已經認識到差異教學的重要作用,並且開始重視對差異教學的研究,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很多問題,如果不能合理地加以解決,不僅僅會影響到差異教學的效果,甚至還會嚴重阻礙到語文的教學,筆者認為國小語文差異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的理論基礎薄弱

很多教師授課模式的基礎都是在常年的教育工作中所獲得的經驗,所以往往會出現教育理論基礎薄弱的狀況,尤其表此刻差異教學的相關理論知識上,由於這種教學方式較為新穎,教師在以往的教學中接觸較少,所以很多教學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得要領,或是盲目地照搬照抄其他“無用功”,浪費了超多的教學時間,但是效果並不好。

2.班級人數的限制

想要保住差異教學的良好效果,需要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學習、家庭狀況都有所瞭解,這要求教師拿出超多的時間進行調查和談話,但是此刻很多校園的班級人數設置並不合理,教師也無法完成所有學生的分類,最後只能依靠考試成績來劃分學生的差異性,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點並不瞭解,導致很多具有潛力的學生由於一次成績不好而被忽視。

3.語文教師對語文學科教學理解不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務必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但是一些教師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忽視了由於學生個體差異性而對教學提出的不同要求,過分的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課上缺乏足夠的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不僅僅學習氛圍枯燥、乏味,教學也缺乏對學生的瞭解和認識。

二、國小語文差異教學策略

1.加強教師理論學習

許多老師深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一時之間難以適應新時代下的教學理念,這對國小語文教育改善帶來了困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學習主體,老師是教學的主導。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也就是所謂的個體差異,所以教師務必關注學生之間的不同之處,實施差異教學。但是目前許多國小語文教師在實施差異性教學時往往是無意識的,這樣的教學方式作用甚微。其原因在於教師並沒有有意識地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專門組織教學。所以校園應組織國小語文教師深入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差異教學的理念,這是十分重要的。

2.差異教學的實施

分組教學是差異教學理念中一個十分有效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透過觀察學生之間的差異,找出學習問題類似的學生,進行分組式教學。在這短短的四十分鐘教學中,能夠有效地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差異教學開展的核心。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資料、學生的學習需要等不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這種分組方式是隨着教學資料和學生的不同特點隨時改變的,有效地將差異教學在教學中開展開來。

3.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反思的過程是幫忙教師歸納教學經驗,總結教學方式的有效方式。在備課過程和課堂教學後,反思會讓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不足發現和改正,從而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方式。這對於國小語文差異教學來説,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老師的教學所應對的是整個課堂上不同的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會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由於學生之間的學習方法和思維都大不相同,教師在課堂中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方法是否得當,是否還有更好的處理方法,怎樣迴應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在教學反思中進一步思考,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差異教學的水平。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完美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優化教學中的不足,努力為學生尋找到一種趨於更好的教學方式。目前國小語文差異教學的實踐和探索正處於初始階段,任重而道遠,我們應懷着上下而求索的態度,盡最大努力完善教育,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繼續努力的方向。

篇14:國小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讀寫教學利與法

一、國小語文讀寫結合的利

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將讀寫結合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思維和創造思維。學生在閲讀課文時,其頭腦中會自覺對文章資料進行加工,對文章的結構和所表達的思想會進行分析,因此,超多的閲讀對提高學生的分析思維具有促進作用。學生在基於超多的閲讀基礎上,當其知識量積累到必須程度時,就會具有創造的動力和源泉,再透過寫作教學從而訓練其創造思維,提高創新潛力。因此,開發和提高學生的分析思維和創造思維,需要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將閲讀和寫作結合起來。例如,讓學生超多閲讀關於四季的記敍類文章,學生就會不自主的構成關於四季的記敍方法和表達語句,再讓其以“家鄉的春天”為主題寫作時,學生在必須程度上會條件反射的將其積累的關於春天的記敍方法和描述春天的典型用語並結合自己家鄉的特徵在寫作中反映出來。

二、國小語文讀寫結合的法

1.以讀促寫、以寫引讀。以讀促寫就是要做到超多閲讀,聯繫對照。超多閲讀就是要多讀,不僅僅要做到讀的篇章多,而且要做到讀的遍數多,甚至到達熟讀成誦的結果。閲讀優秀作品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去學習理解資料,同時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達意的方法。透過超多閲讀,讓學生懂得如何去選材、組材,如何去確定中心,如何去譴詞造句,從而給學生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寫引讀就是學生要在實踐中勤寫勤練,這樣才能練出必須的寫作潛力,在寫的練習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自己閲讀得還不夠,此時教師推薦相關文章給學生,由此讓寫為讀引路,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潛力和分析潛力。例如,在課文《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教學中,透過閲讀《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讓學生學習如何觀察植物,學習作者的立意、構思、佈局謀篇或表現手法,然後讓學生選取身邊一種或幾種熟悉的植物去觀察、記錄,然後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從外形到內在來描述這種植物,以讀促寫。在訓練學生寫作“我的故鄉”主題作文時,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引導學生閲讀相關的文章,如《故鄉》、《故鄉的雲》等,讓學生以寫引讀,在讀中尋求寫作方法和鍛鍊寫作技巧。

2.挖掘課本教材,在閲讀中思考、創作。國小語文教材都是經過專家委員會精挑細選出來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在國小教學中要個性注意利用教材,充分發掘課本教材資料。在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要在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發掘課文資料和思想,引導學生朗誦甚至背誦課文,讓學生在深度閲讀中學會思考和創作。例如,在《狼和鹿》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在反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和創作。讓同學們思考生態平衡的問題,思考生態平衡的原理和維護生態平衡的正確做法,並鼓勵學生用新的例子來詮釋生態平衡的問題,如以“鳥和蟲”為題,讓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寫作,透過自己的語言來揭示破壞生態平衡的後果。這不但有效拓展了學生的寫作空間,還加深了文章資料的理解。

3.加強對課外閲讀的指導,積累寫作素材。超多的閲讀能夠為寫作積累知識和素材,而寫作也需要充足的閲讀作為基礎。不管是閲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讀寫結合,才能到達好的效果。教師在讀寫教學中,雖然要充分重視課本教材,但也不能僅侷限於教材中,要主動發現和蒐集優秀的課外文章,以豐富學生的閲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使其在寫作時做到信手拈來。例如,在學習唐詩時,教師能夠教材選取的唐詩為引,讓學生閲讀同一詩人其他的名作或者同時代的其他優秀詩作,這樣不僅僅能將課內教學和課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也為增加學生知識廣度和深度有重要作用,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4.強化讀寫結合,鼓勵縮寫、仿寫、隨筆寫作。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強化讀寫結合的一個較好的方法就是鼓勵學生在閲讀的基礎上進行縮寫、仿寫和隨筆寫作。縮寫就是讓學生按照課文的中心思想,讓學生以自己的語言對文章資料進行濃縮,以簡短的篇幅完整的表達出作者文章的主旨。縮寫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歸納分析潛力,同時也鍛鍊學生的寫作表達潛力。仿寫就是讓學生模仿範文的體例、結構、表達等,以相同或相近的題材進行寫作。仿寫主要是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結構組織潛力,例如,在《廬山的雲霧》這課中描述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時,描述角度從上而下,從山頭到山腰再到山谷,透過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展現廬山雲霧的形狀,老師能夠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觀察順序和修辭手法,學習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作的方法來進行仿寫訓練。隨筆寫作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拋出一個話題或題材,讓學生在課堂上隨意進行寫作練習。隨筆練習能較好的發揮學生的創新潛力和應變潛力。以《黃果樹瀑布》一文為例,教師在課堂中讓學生在認真學習課文後,即興以自己家鄉的美景為題作文,透過這樣的隨筆練習,鍛鍊學生的創新潛力和寫作潛力。教師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不能侷限於一種教學方法,也不能將讀和寫分離,要在讀寫結合

的基礎上因材施教,用最適合學生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閲讀潛力和作文潛力。

篇15:國小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改善

一、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國小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對於古詩詞的講解也停留在知識點上,單一地要求學生背誦,而忽略了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並不能體會到古詩詞的真正好處,導致學生對於古詩詞的學習出現恐懼心理,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低年級的古詩詞講解中,教師過分注重背誦和生字教學,將理解詩詞的優美意境拋到一邊,學生往往學會了生字,但是對詩詞的含義理解表現為蜻蜓點水。

二、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改善策略

古詩詞教學在國小階段佔有很大的比重,是閲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學體制。

1.欣賞朗誦,理解背誦

處於國小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於正在發展的階段,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也處在最強的階段。在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加強對於古詩詞的背誦和朗讀。讓學生在朗誦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寫作的心態,這能夠使得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並真正瞭解古詩詞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積累,而背誦往往就是學生對於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賞朗誦,理解背誦,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國小語文古詩詞的同時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國小階段的古詩詞,多數是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頭聯、頸聯、尾聯應怎樣讀,需要教師給予很好的指導。教師的示範朗誦對學生理解詩詞具有很大的幫忙,重視朗誦是詩詞教學的根本。古詩詞都有嚴格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行雲流水,熟讀還能夠促進背誦。

2.合理聯想,深入理解

古詩詞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為其運用了精煉的語言而到達了生動的意向,營造出作者當時的氛圍,讓讀者進入遐想之中。在國小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於古詩詞意境的重現,加深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理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能夠讓學生進行主角扮演,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學葉紹翁的《遊園不值》時,這是一首著名的描述春天景色的詩詞,作者從側面描述了春天的景色。那裏的“小扣柴扉久不開”,給學生製造了想象的空間,為什麼敲不開門呢教師能夠讓學生設想一下,詩人敲不開門的原因是什麼呢學生開始用心探索這個原因,是外出了呢還是在院子裏幹活沒聽到敲門聲呢這樣一來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一枝紅杏出牆來”一句,為什麼只看到一枝紅杏院子裏還有什麼景色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閲歷,逐一想象院子裏的景色:生長茂盛的蔬菜,開滿鮮花的果樹,還有一羣羣的蜜蜂在採蜜,花間還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這是“一枝紅杏出牆來”引發的思考,由點想到面,由一隻杏花想到了院子裏看不到的滿園春色。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一方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潛力,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潛力,為學生的寫作帶給了成功的範例。

3.聯繫生活,運用詩詞

中國的古詩詞都來源於詩人的真實生活,能夠體現詩人當時的真實感情。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古詩詞的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充滿慾望。在教學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時,這是一篇描述詩人回故鄉的情景的詩。能夠聯繫生活中的具體實例,理解詩詞的寫作佳境。“少小離家老大回”,什麼是少小、什麼是老大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具體理解這句詩,兒童或者更大一點的時候離開了家鄉,是什麼原因促使離開家鄉的為什麼回來回來做什麼如今回來的情形又是什麼樣當年的小孩在這天的小孩子眼裏是什麼形象村裏的孩子怎樣和詩人打招呼的説明了什麼鄉音和鬢毛都説明了什麼這樣激發學生對生活經歷的回顧,回顧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詩詞意境。在學生的學習道路上,國小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國小語文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尤其對於古詩詞教學來説,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能夠直接提高學生對於古詩詞學習的用心性,並使得學生的國小語文成績得到提升。

【小編簡評】

國小教學論文 (優選1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國小教學論文範文。

【網友評價】

之前也考慮過這種寫法,當然寫得沒有作者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4wq1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