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生態文明教育建設畢業論文【通用多篇】

生態文明教育建設畢業論文【通用多篇】

生態文明教育建設畢業論文【通用多篇】

生態文明教育建設畢業論文 篇一

《 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維度研究 》

生態文明教育建設畢業論文 篇二

《 生態文明建設中文化消費探析 》

一、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文化消費

生態文明是在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度破壞的背景下提出的。西方社會在創造巨大生產力的過程中引發的生態危機,使得學術界不得不把研究視線放在超越工業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態上。20世紀中期隨着福特主義的推行和後福特主義的粉墨登場,工業文明帶來了西方社會勞動者工資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曾為少數富有人羣享有的消費特權開始進入大眾消費市場,消費社會逐步形成。消費社會以工業文明創造的大量消費品為基礎,以消費主義消費方式為主要特徵。消費主義把消費作為人生的終極目的和追求,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消費行為造成了數量巨大的社會資源的不必要耗損(簡單來説就是浪費),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極大地破壞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此時學術界對消費主義這種消費方式的批判不絕於耳,對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態的嚮往躍然紙上*本站 *。埃裏克•諾伊邁耶指出,弱可持續性(假定資源可以替代)不能徹底緩解環境壓力,強可持續性(假定資源不可替代)則能從根本上降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傷害。後工業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從弱可持續性向強可持續性漸進的過程。埃裏克•諾伊邁耶把消費模式的轉型看作是實現生態文明和人類永續發展的關鍵環節。

國內對生態文明的大量研究基於經濟發展造成了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社會現實。近年來國內關於生態文明的研究涉及生態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兩大部分,關於生態文明,學術界主要從歷史演變和要素構成兩個角度對其進行了認識。從人類文明形態的歷史演變來看,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後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是對工業文明摧殘自然環境的反思和文明重構。

也有學者認為,從中國現實的國情出發,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的並行才是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應有狀態。在從理論上對生態文明進行探討的同時,學者們也看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問題。不管是生態意識的確立、生態制度的形成,還是生態行為的體現,都繞不開人們的消費問題。消費是社會產生的基本環節,是人類得以延續的基本活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在於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關注消費,關注科學合理的消費方式的確立。

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簡單地指生態的恢復與建設、環境的治理與保護,而是一個龐大複雜的大系統。當前世界自然資源衰竭,生態環境破壞,都與人們不健康的甚至是有害的生活方式有關,並直接反映在消費上。生態文明消費觀及其模式的確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子系統,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消費觀和全面發展的消費模式、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消費觀和綠色消費模式、和諧消費觀與公平消費模式。

二、文化消費是可持續消費

一個社會的科學發展,必須正視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任何情況。私挖亂採、過度開發等生產消費問題和攀比消費、奢侈品消費、浪費等生活消費問題必須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這些行為嚴重地浪費了社會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黨的報告明確地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凸顯生態問題的嚴峻性。生態問題與消費緊密相關。消費涉及生產、生活兩大領域,是整個社會的聯動。人是消費的主體,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在西方消費主義洶洶攻勢下,在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中,中國消費者在一望無垠的商品海洋中弱化了自我選擇的能力,日漸消磨其主體性。人在消費中主體性的缺失必將導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性不足。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是要形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消費中存在的向自然界過度索取原材料、向自然界大量排放廢棄物等行為,無疑直接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相悖。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能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消費。這樣的消費應該是科學的、合理的、適度的、生態的。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期階段,主要是強調提高單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即弱可持續性消費為主。

在弱可持續性消費取得顯著成效的階段,在已有成果基礎上及時大力度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就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步驟。弱可持續性強調自然資本可以為人造資本代替,利用人造資本部分地替代自然資本,提高單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強可持續性強調自然資源的不可替代性,要求改變消費觀念、消費內容、消費方式,根本上降低消費者的物質消耗量,以實現資源利用的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從我國現實的國情出發,現有消費模式向弱可持續性消費,最終向強可持續性消費轉變,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條必經之路。文化消費是可持續性消費。文化消費不但包含專門的精神、理論和其他文化產品的消費,也囊括了消費工具和手段的消費;既包含對文化產品的直接消費,(如電影電視節目、電子遊戲軟件、書籍、雜誌的消費),也包含為了消費文化產品而消費各種物質消費品(如電視機、照相機、影碟機、計算機等),還需要各種各樣的文化設施,如圖書館、展覽館、影劇院等。

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的趨勢日見端倪的21世紀,文化以其特有的強大的社會引導和整合功能,在當今經濟市場化過程中將釋放出巨大能量,文化已經成為一種軟實力,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成為綜合國力的象徵。這種轉變過程中,文化產業必將逐步發展壯大。通過文化產業的全面升級與創新,讓消費者走進劇場、電影院、音樂廳,尤其是着力發展電影、動漫、遊戲、演藝等文化產品,將“文化蛋糕”做大。

文化消費是經濟、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產物。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和奧德費ERG論,當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後,必然追求身心健康、精神充實、自我完善等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總是受制於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因此,文化消費水平能夠更直接、更突出地反映出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必須推動文化消費,在文化消費中促進“文化立國”。引導文化消費可以帶動國家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發展。

文化消費活動發展、成熟、規模的擴大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規模的大小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引導文化消費,促進個體文化消費支出的增加、文化修養和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塑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重視引導文化消費是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自信心、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體現,有利於進一步整合民族精神,提升文化影響力,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在促進科學發展方面,文化消費使得消費不僅僅是因變量,而且也可以是一個自變量,一個導致某種社會結果的原因可以促進人力資本提升與人的全面發展,文化消費影響個人日後的生活機遇和生活質量。文化消費的質和量會直接影響進行消費體驗的受眾羣體,後續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模式與文化素養需求。因此,文化消費本身也必然要求構建不斷提升的高品質文化產品和高雅文化內涵服務的內容與載體。

文化消費是高層次消費,人們的消費不能以“物質福利”為滿足,不能以“必需品”為滿足,而應該滿足日益豐富的、高層次的享受和發展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文化消費,特別是通過接受教育和技術培訓等高層次精神文化消費,才能使他們變成“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曉整個生產系統的人”。同樣,人的價值觀的構建、思想品質的塑造、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藝術修養的培育等都有賴於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費。受到良好的薰陶,人的素質就會發生潛移默化的良好變化。因此,必須十分重視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費,使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達到有機統一,提高消費質量,促進人全面發展。

三、當前我國文化消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這決定了我們必須從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高度來看待文化消費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有三項核心任務:一是以普及生態學知識和樹立生態價值觀為目標的“良心的革命”;二是科技的生態學轉向;三是促成生態經濟和綠色消費的制度建設。這都涉及到人的觀念的轉變,人必須把人看作地球上的一個物種,關愛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生態文明的經濟應該是生態經濟,人類的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必須考慮生態系統的承受力,提倡綠色消費。為了激勵綠色消費,政府可以採用規定主要消費品消費限額、鼓勵文化消費等方式。以消費制度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的觀點是文化消費研究可以借鑑的觀點。“生態消費力”指出:生態消費力是消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態需要而消費生態消費品(包括勞務)的能力。要弘揚生態文明,就必須發展生態消費力。消費力具體分為物質消費力、精神消費力和生態消費力,生態消費力的的發展,能促進物質消費力和精神消費力的發展。針對我國當前消費中出現的破壞生態的各種問題,必須從文化的高度提高生態消費力。

從消費主體來講,要端正價值導向,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從消費客體來講,要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優美的生態環境;從消費環境來講,要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處理生態環境問題。尹世傑從狹義的消費概念提出“生態消費力”概念,為我們進一步認識這個新概念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合理消費是生態文明的源頭。

合理消費是生態文明的源頭。消費本來是服務於人的需要的,但在市場經濟驅動下,消費更多地體現為商品的價值實現和生產者的利潤獲取。這種以生產為主導的消費造成了環境的極大破壞,必須建立一種既注重消費水平的提高、也注重消費者的道德責任、社會責任和生態責任的健康、適度、科學、綠色的合理消費。這種合理消費必須通過生態消費觀念的新文化培育進行引導。

目前的文化消費市場發展尚不規範、文化產業發展尚未形成規模,產品缺乏創新,模仿、盜版現象猖獗,文化消費尚未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因受文化消費心理的支配(不成熟)、文化消費能力的制約(處於發育期)、文化消費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健全),文化國際競爭的影響(文化實力弱),我國文化消費總量較低、文化消費不足、文化消費結構層次較低(娛樂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費佔的比例偏大,而發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費卻表現不足)缺乏社會和輿論的必要引導及審美需求調整(體制機制不健全)等。

當今之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信息、技術、知識不斷髮展。在這種形勢下,偏低水平的文化消費,結構失衡的文化消費,就意味着可能在國際競爭中落後,甚至被淘汰。因此,大力提倡健康的結構合理的文化消費,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費水平,是實施文化戰略的關鍵一環。要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培養文化消費主體。

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消費市場的制度建設。文化主管部門應該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市場化,為不同所有制企業營造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維護文化消費市場的正常秩序。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已漸從規模速度型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增長,文化產業憑藉獨特的產業價值鏈、快速的成長方式及廣泛的滲透力、影響力和輻射力,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文化消費主流化趨勢日漸端倪。從當前羣眾消費需求角度考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代替了模仿性排浪式消費,以“文創”引領的“中國創造”時代已經來臨,引領文化消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中國文化正在向娛樂文化轉型,從文化欣賞向文化工業轉型,從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轉型,從階層文化向泛大眾文化轉型,促進文化消費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在黨和政府大力扶持和各方積極推進下,我國文化產業逐漸成長為國家戰略性、引導性產業。經濟環境日新月異、產業融合態勢日漸端倪、文化產業自身的特點漸趨催生新的發展要求,湧現出大量新的問題,對政府管理體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政府管理要聚焦發展需求做出調整進行創新以拓展更為有利的體制政策環境引導文化產業發展,引導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念,加強文化消費的法律建設,合理進行文化消費的行政管理,積極倡導全社會形成健康文明消費模式,推動全社會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生態文明教育建設畢業論文 篇三

《 長壽區生態文明建設思考 》

摘要:本文以重慶市長壽區為研究對象,重點闡述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分析該區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的優勢,採取的措施與手段,面臨的問題與困難,提出對策與建議,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瓶頸問題。

關鍵詞:長壽區;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長壽區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重慶市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同時肩負着保護長江流域生態屏障和庫區水環境安全的重要責任。2015年以來,長壽區委、區政府按照重慶市統一部署,制定出台了《長壽區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長壽區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分工方案》(2015~2020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目標任務,將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總體任務分解落實到區級各部門、各街鎮和有關單位,舉全區之力,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目標任務。

1主要成果

1.1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

一是不斷優化生態格局。全區耕地保有面積達83.1萬畝,實現佔補平衡。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5.4平方公里,森林面積達到96.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1%。長壽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達4677.6公頃,湖泊生境質量持續改善。新增城市綠地198公頃,城區生產、生態與生活空間佈局得以優化。啟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鞏固和提升重點生態功能區主要生態服務功能。二是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長壽經開區為龍頭,以長壽工業園區為配套,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將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冶金、汽車配套製造、專業物流納入鼓勵發展方向,大力支持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都市農業,持續推進天賜長壽湖、菩提長壽山、濱江長壽谷三個百億級旅遊景區保護性開發,走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道路。三是加強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

2015年,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6.7%。完成區行政中心和區人民醫院共76000平方米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積極推進路燈LED節能照明改造項目。全區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均逐步下降。四是大力推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推進長壽經開區循環化改造項目建設和長壽經開區科技創新園建設。着力打造長壽區街鎮工業走廊環保與健康科技產業基地、智能製造與新能源產業基地、長江生態環境科創基地和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積極發展區級農業龍頭企業20個、家庭農場200家,創辦農民合作組織100個,創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個。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城區清潔能源使用率達98%。優化城市公交線路,引導羣眾低碳出行。五是加速推進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十二五以來,長壽區累計完成303個減排項目,2015年,全區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減排指標年排放量分別較“十一五”末下降8.47%、8.47%、5.21%、32.37%,進一步為全區經濟發展騰出環境容量。

1.2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一是深入開展環保六大行動。2015年,長壽區緊緊圍繞改善環境質量這一核心和保障環境民生這一要務,全力推進環保“六大行動”。完成5個街鎮、23個村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民生實事,並形成長效機制,區級財政每年撥付440餘萬元垃圾清運專項資金保障整治項目的長期環境效益。積極爭取8000萬元國家補助資金,持續推進長壽湖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治理。紮實推進長化、重鋼等9家化工臭氣污染源攻堅整治,臭氣擾民投訴率下降7.5%;火電、水泥、鋼鐵等重點燃煤企業實現在線監測和污染物達標排放;創建5個揚塵控制示範工地;完成4家企業揚塵深度治理和35家加油站油氣回收整治;整治餐飲油煙污染12家;淘汰燃煤鍋爐1台;淘汰黃標車2741輛。19個街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全覆蓋,並委託至第三方統一管理、運輸。

投入3000餘萬元建立農村垃圾“户集-村收-區運、區處理”系統,實現全區全域垃圾處理全覆蓋。新建1座日處理能力為5噸的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場,全區醫療廢物實現“應收盡收”和規範化處置全覆蓋。二是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5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40天,實現歷史最好。長江長壽段、龍溪河長壽段、御臨河長壽段水體穩定在Ⅲ類水質,桃花河水質由劣Ⅴ類提升為Ⅳ類;19個鄉鎮飲用水源和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合格率實現100%。城區區域環境噪聲、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分別為52.4分貝和65.4分貝,噪聲達標區實現建城區100%全覆蓋。危險廢物規範處置率達100%。三是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完善“政府—部門—園區—企業”四級應急管理和污染事故聯防聯控體系建設以及經開區“裝置級、工廠級、片區級、經開區級和流域級”五級事故污水風險防控體系。2015年以來未出現重特大環境安全事故,未出現羣體性環境信訪事件和赴京、上市等越級上訪事件,轄區生態環境安全形勢穩定。

1.3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步伐加快

一是嚴格貫徹落實新《環保法》。長壽區環保、公、檢、法等部門密切配合、無縫對接,有效打擊和震懾了環境違法犯罪行為。2015年初,對環境違法企業開出最嚴厲罰單3人被刑事拘留;逃避監管非法處置高濃度廢水的企業及主要負責人分別被處10萬元的罰款。自新《環保法》實施以來,長壽區首次對相關環境違法人員實施刑事拘留,首次對相關企業主要負責人開出經濟罰單。二是着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2015年,長壽區環保局現場監察企業4000人次、夜間巡查800餘人次、走訪約談企業負責人85人次、實施行政處罰53件,移交區公安局偵辦案件2件;受理各類污染信訪投訴及污染事故糾紛調處917件,處理率和辦結率均為100%,回訪滿意率達95.3%。

1.4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取得突破

一是強化源頭管理。嚴把環境准入關,2015年,共完成建設項目環評審批100個、規劃環評33個,環評執行率達100%,豁免環評項目21個,有力地支持了全區經濟發展。嚴格執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充分發揮排污許可證“閘門”控制作用。全區有350家排污單位實現了持證排污,完成100餘家工業企業排污權有償使用交易,涉及交易金額突破3500萬元。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在積極爭取各級資金的同時,配套投入區級資金1.49億元,採取“以獎代補”或“以獎促治”的方式,切實將生態轉移支付資金用於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民生。三是不斷壯大基層環保隊伍。在全區19個街鎮設立獨立的環保所,配備90名專職環保人員,爭取市級專項資金324萬元為19個街鎮分別配備1台環保執法專用車和必要的環保辦公、現場執法設備,建立健全街鎮環保工作機制和督查、考核及資金保障機制,真正實現了街鎮環保工作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法辦事,逐步實現了全區生態環境監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街鎮環境一體化監管網絡。

1.5生態文化得到培育和繁榮

2015年,長壽區各級媒體播報涉長環保新聞30餘件、刊登新聞80餘件,網絡公開信息已達60餘項,長壽環保官方微博、微信粉絲突破7.8萬,全區中國小生態環境保護教育普及率達96.8%;區文聯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創作了20餘部歌頌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精品詩詞、散文、美術作品,全社會生態文明氛圍逐步增強。以“環保十進”活動、“六五”世界環境日、法制宣傳週、生態文明知識競賽、環境徵文活動等主題宣傳活動為抓手,加大生態環保宣傳力度,讓生態理念深入人心。

2建議

1)堅持生態環境優先戰略,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着力解決當前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加大宣傳力度,集中全社會力量,認真弘揚生態文化,使生態文明建設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2)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狠抓生態文明建設“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的落實,充分發揮部門聯動優勢,逐步形成生態文明齊抓共管、統籌推進的大生態格局。

3)統籌規劃,高位推動。強化規劃引領,推動多規融合,助推特色發展、聯動發展和協調發展。及時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專家庫,把生態文明有機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切實改變目前重口號、輕落實的現狀。

4)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堅持以環保“六大行動”為抓手,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產業投資禁投清單、總量控制和環保排污許可證等制度,認真落實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等環境經濟政策,加快淘汰“兩高一低”落後產能,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提升重點工業企業清潔生產水平,有效化解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污染物“增減”矛盾。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〇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賀祥,等。貴州省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淺析:以雷山縣為例[J]。凱里學院學報,2008(06)。

[4]李一含。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J]。企業家天地,2012(3)。

[5]田文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及其建設探析[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8(44)。

[6]趙建軍。論生態文明理論的時代價值[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61nq5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