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畢業論文模板 >

易地扶貧搬遷户子女的適應現狀研究

易地扶貧搬遷户子女的適應現狀研究

易地扶貧搬遷作為一種有效的精準扶貧形式,使移民在安置地的脱貧致富成為了可能。但由於移民脱離了原居地熟悉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其在安置地又面臨着社會適應問題。對處於學齡期的移民子女來説,由於安置地不同於原居地的社會環境使他們面臨着社會適應問題。移民子女適應情況的好壞既影響着其學習成績的好壞,還影響着其對安置地認同與融入的程度,也直接地影響到其能否順利完成社會化。

易地扶貧搬遷户子女的適應現狀研究

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移民搬遷安置過程中面臨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和矛盾。因此移民的重新安置通常會面臨着社會適應的問題。移民子女是移民羣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學齡階段的移民子女,在其社會化過程中,多個主體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如家庭、學校、社區、大眾傳媒等等。移民子女適應情況的好壞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與父母的感情,更會影響他們是否能順利完成社會化的過程。

2.理論意義

從研究對象來看,目前學術界重點關注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城鄉移民子女等羣體,對易地扶貧移民子女關注不多。本文以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為研究對象,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流動人口研究的視野。從研究內容上來看,目前關於易地扶貧户子女安置地適應問題的成果集中體現在教育學、心理學領域,從社會學角度對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安置地適應方面的成果還比較少見。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移民人口既有研究的內容。

3.實際意義

貴州省是我國扶貧攻堅的重要省份,其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規模巨大,移民人口眾多,移民子女所面臨的學校適應問題也更為突出,亟需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因此,以貴州省為個案,研究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的安置地適應問題對提高移民子女的教育效果,提升移民家庭整體生活質量,促進移民羣體真正融入安置地社區,促進移民社區的發展和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此,筆者選取易地搬遷羣體中的國小生羣體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安置地的適應情況,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善對策,增強移民子女的各方面適應能力,為其更好地適應和融入安置地生活,為其順利完成社會化過程提供經驗借鑑,也有利於推動貴州省移民工程的順利進程。

(二)綜述國內外有關本選題的研究現狀

筆者在文章中所使用的“移民子女”即全部屬於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在對易地扶貧搬遷界定後,在本文中針對移民子女的界定也比較複雜,因為在這些移民搬遷羣眾當中,有農民工子女、農民子女、隨遷子女以及返鄉農民工子女多重角色等情況出現。

1、國內外有關易地扶貧搬遷相關方面的研究

我國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施已久,其演變經歷了從試點探索階段(2001-2010),到全面推進階段(2011-2014),最後到現在的脱貧攻堅階段(2015-至今)。隨着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演進,其越來越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許多學者從宏觀政策的視角對易地扶貧搬遷進行研究,關注政策在基層實踐過程中產生的風險,如張世勇(2017)認為易地扶貧搬遷在基層實踐中,由於層層下壓的執行壓力使政策的執行出現偏差,從而產生執行風險。王賽賽(2017)認為易地扶貧搬遷在弱化生活和產生風險時,增加了政治、生態和土地的風險。有的學者關注政策效果的評估,如寧靜(2019),曾小溪,汪三貴(2017)等人通過實地的經驗研究認為易地扶貧搬遷降低貧困的脆弱性,是一種有效的扶貧手段。有的學者主要集中在地方經驗的研究,如葉青、蘇海(2016)貴州經驗的表達,王曉毅(2017)的寧夏考察,邢成舉(2016)的陝南實踐都注重了地方性的研究經驗。也有些學者關注了搬遷後移民的生計脆弱和恢復,以及移民的可持續生存等問題。如汪磊、汪霞(2016)關注移民搬遷前後生計資本的變化及對農户增收的貢獻;金梅、申雲(2017)通過不同易地扶貧搬遷模式前後的生計資本變動的情況,發現搬遷有利於農户生計資本的提升。另外一些學者關注了易地扶貧搬遷中存在的問題,如彭瑋(2017)、藍都雲(2016)、張建(2018)等人從不同的視角關注了易地扶貧搬遷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對策。

同時,也有許多學者關注到了微觀個體,李宇軍、張繼焦(2017)關注移民能動性的發揮,形成以“以羣眾為中心”的政府做風,通過與民工商激發羣眾的內生動力,其中部分學者關注到了移民的社會適應問題,如鄒英、向德平(2017)從文化、經濟、身份角色等方面分析移民陷入的市民化困境並提出了分類施策、政策配套和公共服務的適應路徑。袁燕(2011)着重從心理方面研究移民的適應問題,而移民的感知融合更能體現出移民的心理認同和歸宿感(史夢薇,2019)。鄧華麗(2017)從社會工作的視角對易地扶貧搬遷對象開展介入,以解決移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助更好的融入當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是我國提出的扶貧措施之一,國外沒有對易地扶貧搬遷的直接概念和解釋,而相似的概念則是“生態難民”以及“環境難民”等。1976年,Lester Brown提出了“環境難民”的概念,這一概念指的是遭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或者人為因素的影響,即環境的破壞,比如發生核泄漏事故、火山噴發等人為因素或者自然因素造成的影響,並且使人們無法居住在原有的家園,被迫永久搬離家園的人們,稱之為“環境難民”。另外,Diane認為,生態難民的概念是指,由於自然災害、環境的自然退化以及政府人為的因素,導致的原生居民被迫搬遷,這部分稱為生態難民。由於“難民”一詞具有貶義的詞性,專家學者提出了一個新的名詞,將“生態難民”更改為“生態移民”。國際移民組織(IMO)則定義了“生態移民”,指生態環境的突然變化或者是緩慢的變化,導致原著居民無法在當地繼續生活或者生存條件不利的影響,從而被迫或者主動的遷離家園,這部分人羣稱之為“生態移民”。

2、有關移民子女適應問題的研究

縱覽國內外學界對適應的界定,國外學界是將社會適應的諸多表現放在文化適應的框架下來談,其落腳點在於習得、適應、融入或者擴充遷入地的文化樣態。而國內研究對於社會適應問題的劃分標準眾多,將社會文化適應看做是社會適應的一種表現。主要分為心理適應、行為適應、學習適應、文化適應與社會環境適應。國內在有關移民子女的社會適應問題主要從移民子女自身和外部影響兩個方向出發,自身適應問題主要還是偏重自尊感、歧視感等知覺方面引起的心理不適,行為偏差而展開討論,通過與同齡的城市兒童的心理和行為狀態進行對比,分析產生心理問題和行為不良的主要表現和原因,而在原因分析上主要還是歸因於自信新,自身對城市環境和文化的包容度,和朋輩羣體間交往的密切程度。在外部影響上主要從社會制度層面對隨遷子女的就學情況展開討論,通過實證方法發現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學水平,並思考移民子女就學困難的解決辦法,為提升他們的教學質量,享受公平的教育機會展開相關研究。

國外關於移民子女的社會適應問題主要在文化適應脈絡下去討論個體的心理,行為、社會交往的一-系列反應。在社會制度層面重點分析研究社會制度如何有效地接納移民子女,讓他們在社會中實現過渡與融合,減小社會排斥的可能性.為國內移民子女的城市社會適應提供了不錯的參考和借鑑。但是由於易地扶貧搬遷户及其子女在中國社會中經濟、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等諸多的特殊性,讓兩者在概念上無法等同。國外對於我國易地扶貧搬遷户子女社會適應的相關研究還是比較欠缺。

總得來説國內在對於移民子女社會適應的問題上,解釋分析視角眾多,可以為社會工作介入此類問題,提供借鑑的思路和理論的指導,但是結合具體社會工作介入現實,社會工作服務模式的研究和反思相對較少,大多的社會工作處遇模式都以較為普遍的單方面社會工作方法介入某一特殊問題的方式展開。然而,移民子女處於快速的社會環境變遷和複雜的社會關係中,社會工作介入研究只有回到具體的社會環境、服務環境以及服務對象所處的場域,我們才能理清服務對象真實的想法,不適應問題產生過程中複雜的社會關係,而非只是從單方面的從心理適應角度或者行為偏差角度或者教育公平角度等等進行分析與介入。

由於筆者選取的是易地扶貧搬遷户子女中的學齡階段兒童這一特殊羣體進行研究,本文將從家庭適應、人際適應、學業適應和自我適應四個維度進行分析。當易地扶貧搬遷户以及其子女整體遷到新環境後,移民子女對家庭環境改變的適應是其在安置地完成社會適應的一一個重要內容。家庭是兒童出生後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個社會環境,也是社會化的最重要場所,它的教育和影響對個體早期社會化甚至是一生的社會化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家庭適應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移民子女的適應情況,移民子女作為家庭中的一員,作為易地扶貧搬遷中的一分子,其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可忽視。

人際適應是移民子女適應新生活的重要方面。學齡期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即師生之間的關係、同伴之間的交往關係、同齡羣體的交往關係。對移民社區移民子女而言,其師生關係、同伴之間的交往關係對其影響較大。人際離不開兩者之間的溝通互動,移民子女的人際適應離不開與其有聯繫的人的互動過程,就如社會學家齊美爾所指出的“社會是通過互動產生的”,他非常強調社會關係和社會互動對社會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只要有一些人通過互動和相互影響而發生聯繫,社會就(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着”。

“學業適應作為個體社會適應的重要內容,反映了個體基於環境及學習的需要,努力調整自我,克服學習困難並達到與周圍環境平衡的過程,也可稱為學習適應能力。”學業適應是移民家庭在其子女學齡階段需要培養的重要能力目標,同時學業能力也是移民家庭、學校、社區、社會、政府等所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在移民子女的學校適應過程中,移民子女的個體行為習慣會影響到其在學業方面的適應情況。學業適應是學生取得學業成就、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

移民子女作為一個特殊羣體,他們在離開搬遷之前的空間環境,重新到了新環境以後,在心理方面的適應也面臨着嚴峻挑戰。無論是對移民羣眾還是移民子女來看,易地搬遷工程對移民羣眾以及其子女而言都是人生之中的一次重大轉折期。移民子女在個體生活空間的變化,自我適應是其必然要經過的重要過程,移民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會影響到其社會化進程。由此可見,良好的自我適應是移民子女融入安置地生活的基礎。自我適應方面的理解就在於移民子女個體的心理適應問題,心理適應是移民子女在其外部的環境產生變化的時候,其從個體情感上對外部環境所進行的接納或者適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biyemuban/dyj6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