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2021職稱論文通用多篇

2021職稱論文通用多篇

2021職稱論文通用多篇

評職稱論文 篇一

為適應國家職稱制度改革思路,滿足集團公司戰略發展對人才資源發展建設提出的新標準、新要求,改革進程的深化以及相關職稱政策的變化勢在必行。職稱評審不僅關係到專業技術人員的自身利益,更關係到鑽(修)井隊生產領域專業隊伍的健康穩健發展。職稱論文也成為專業技術人員關注的熱點話題,因此做好此項工作更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職稱評審;評審論文;專業技術人員

一、職稱相關概念

塔里木工程公司工程專業技術人員,是指鑽(修)井隊負責鑽井工程技術、電氣技術和鑽井液技術的崗位人員。

職稱評審,是評價、衡量專業技術幹部的手段。通過評審授予專業技術幹部一定級別的職稱,既是對他們工作業績、專業技術水平、業務能力的肯定,也是對他們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一種激勵,還是對專業技術幹部培養與使用工作的認可。

二、塔里木工程公司工程技術專業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量化評審標準及評分等級

基本指標(學歷、資歷、經歷、外語、年度考核)和評價指標(獲獎成果、論文(含技術報告)、工作業績、業務能力),滿分100分。其中學歷權重佔比9%,資歷9%,本專業工作經歷11%,外語7%,年度考核4%,獲獎成果8%,論文8%,工作業績24%,業務能力20%。

論文的評價標準為:

1.在省部級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在一般刊物上(有國內統一刊號)發表過本專業論文一篇分值:9―10分。

2.在局級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本專業論文,或在處級內部刊物上發表過本專業論文兩篇分值:7-8分。

3.在處級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6分。

4、撰寫過技術報告、總結三篇分值4分。

三、工程中級職稱論文得分情況

2014年塔里木工程公司工程中級評審中的職稱論文為鑽井井史和技術總結,平均得分(論文評價得分)×(論文權重佔比)二=分。

2015年的職稱論文都是鑽井井史和技術總結,平均得分為(論文評價得分)×(論文權重佔比)分。

通過近兩年工程中級職稱論文的得分情況,看出專業技術人員對於論文的重視程度在增加,論文的內容也由原來單一的鑽井井史轉變為有相對專業技術含量的論文。

四、專業技術人員對職稱論文建議

只有13人()認為職稱論文不能取消,理由如下:1.論文是對自己工作的肯定和總結,以後遇到相同的情況可以温故;2.論文可以作為評審的一個標準,但是建議加大工作業績和業務能力作為評價指標的權重。

五、針對取締職稱論文理由的反駁

(二)職稱論文不可否認會出現請別人這種情況,但是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因為鑽井行業是一個相對專業性很強的板塊,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很難撰寫出一篇技術含量很高的論文。

六、職稱論文存在的價值

(一)的質量是衡量一個人專業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的重要標準,論文數量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工作業績。如果把一個人晉升職稱看作是登上了一層樓的話,那麼,成果和文就是其鋪設在腳下的一級級台階,其重要性自不必贅言。

(二)職稱論文還調動了專業技術人員的寫稿積極性。有些不願撰寫論文的專業技術人員為了晉升職稱,不得不加倍工作,有時要放棄更多的休息時間,進行一些科學研究工作,撰寫工程技術論文。有人因為職稱壓力而使本來不認真完成的工程項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也因此而對此項目入迷,工作取得實質性突破。

(三)工作實踐中做出的貢獻和取得的成果,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領導和員工都看在眼裏的,甚至有些貢獻和成果是擺在眼前的。那麼怎麼樣才能讓你的貢獻和成果進一步讓大家認可,讓同行業的專業人員認可和共享並且做到科研或者工作經驗最大化的擴散,得以為人類社會和鑽井行業的進步做出的貢獻最大化呢?將你的貢獻和成果以文字的形式傳遞出去,是最好的辦法,專業的學術的文字所構成的文章,就是論文。

簡而言之,一切的實踐或者文化的傳遞都要由文章傳遞,專業的文章即論文,起着人類社會中某一個領域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由此,職稱論文的重要性便可窺一斑。

七、結論

綜上所述,職稱論文是職稱評審的靈魂之一,職稱論文即是一個有專業技術功底的人其技術成果水到渠成的反映,也是為了給其他專業技術人員提供相應的資料學習。針對塔里木工程公司職稱論文的實際情況,在職稱評審的過程中,論文的好壞可以相對公平、公正反應一個人的工作業績、業務能力、邏輯思維和寫作水平。

優秀職稱論文 篇二

喜歡塗塗畫畫是國小生的天性。但這種興趣是短暫的,在美術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好奇、易興奮、好探求的心理特徵,抓住興趣點,憑藉一定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獲得知識、表現藝術情感的慾望,從而主動自覺地進入想象氛圍。

1.猜謎激趣。如第十一冊教材中《古詩配畫》一課,我首先就以猜謎形式揭示課題,引入新課。“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不是我們第二冊時學過的《畫》那首謎語詩麼?”一時,小手像雨後春筍一齊豎了起來。接着,我把課前畫好的範畫一出示,詩與畫一搭配,學生思維就更加形象化了,只用幾分鐘時間就幫助學生想象到了“古詩配畫”的題意。

2.故事激趣。第八冊教材《字謎畫》一課,我先給學生講一個《唐伯虎賣畫》的故事:“……唐伯虎掛出一幅水墨畫來,上面畫着一隻黑狗。他對圍觀的入説,這是一幅字謎畫,誰猜對了,我就把這幅畫送給他,可是很久都沒有人猜中。突然,人羣中走出一個少年學生,他説:‘我猜中了!’説完就一聲不響地把畫取走了,唐伯虎望着少年學生的背影哈哈一笑,説:‘多聰明的小傢伙!’”故事講完了,有不少小朋友也猜出來是個“默”字,大家很自然地沿看“故事”導向的思路想象開了。

3.兒歌激趣。第一冊教材中《我喜愛的動物》一課,教師課前編好一首兒歌,一進課堂就朗誦給小朋友們聽:“媽媽帶我上公園,各種動物真好看:大灰象噴水玩,小猴子盪鞦韆,熊貓戴上黑眼鏡,孔雀展開大花扇……”聽着聽看,小朋友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在動物園裏看到的那些動物。教師話音未落,大家都搶着説開了:“我也去過動物園,有很多很多動物,我最喜歡猴子,它們非常玩皮。”“我最喜歡長頸鹿!”“我最喜歡青蛙!”這樣,小朋友們自覺地隨着記憶進入了想象世界。

4.音樂激趣。《小鳥齊飛》是第一冊教材中的一課,課前,我與音樂教師聯繫,教唱好《快樂的節日》這首歌,上課鈴一響,錄音機裏輕輕播放《快樂的節日》,教師隨着音樂唱起來:“小鳥在前面帶蹈,春風吹向我們,我們像春天一樣,來到花園裏,來到草地上……”小朋友們也跟着唱了起來。唱着唱着,小鳥齊飛的畫面自然地呈現在小朋友的腦海裏,激發了學生學習小鳥畫法的興趣。

1.直觀引伸。國小生的發散思維很強,根據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創造的心理過程,直觀引伸是培養學生創造想象的一種有效方法。《小鳥齊飛》一課中新授小烏畫法時,我先用課前繪製的掛圖,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各種鳥的形體特徵,再看教材上介紹的照片《小鳥齊飛時的不同姿態》,接着運用課前製作的活動幻燈片演示飛鳥的不同姿態,一邊演示一邊板書:①當頭、身子不動時,變動翅膀的位置,看烏的姿態發生了什麼變化;②當翅膀、身子不動時,變動頭的位置,看烏的姿態發生了什麼變化。然後告訴小朋友在畫飛烏時,根據這些道理想象出飛烏的不同姿態。懂得了這些,小朋友們進行畫飛烏想象時,就不那麼困難了。

2.兒歌牽引。小朋友喜歡兒歌。教學時我運用這個特點,把枯燥、難以理解的知識編成兒歌,加強教學趣味性,使教學內容形象化,讀起來琅琅上口,易懂易接受。以《我喜愛的動物》一課為例。我把動物特點歸納成生動有趣的兒歌:“小花貓,喵喵喵,蹬蹬腿,彎彎腰,又蹦又跳練功夫,樂得老貓鬍子翹。“長頸鹿,真出奇,多像一架起重機,夠樹梢,不費力,吃着嫩葉甜如蜜”……聽着聽着,小朋友們浮想聯翩,自然地想象出各種動物可愛有趣的形象來。

3.故事啟發。故事對小朋友的吸引力特別大。教學中,我投其所好,讓學生從故事中主動、愉快地獲取知識。《古詩配畫》一課中,我首先運用教材提供的範例《月是故鄉明》來指導學生如何大膽想象。接着,我利用古代畫家的創作故事啟發學生大膽想象:“宋朝一個皇帝趙倍招考畫工,要求給‘深山藏古寺’這句詩配一幅畫,當時不少人畫的都是茂密茂密的森林呀,高大古老的寺廟呀,雖然繪畫技巧都很不錯,但並沒有考齲而另一個考生卻被錄取了,原來呀,他的畫面是這樣的:一個和尚在井邊挑水,一條石板小路伸入深山……”同學們的眼睛眨巴眨巴的,不一會兒,小臉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好像一下子懂得了許多。

4.典範引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少年兒童對藝術偶像是很崇拜的。我順其童心,充分利用藝術偶像的力量為教學服務。學生都很喜歡齊白石的畫,他們説,一隻小雞,一對小蝦,在其筆下都特別的有趣。《古詩配畫》一課中,我便抓住這一點來啟發學生大膽合理地想象:“齊白石爺爺曾經畫過這樣的一幅畫:《蛙聲十里出山泉》。意思是説,青蛙的聲音從十里山泉裏傳出來。大家知道,山呀,水呀,人呀,物呀,都好體現。這聲音要畫出來可就麻煩了。”我先讓學生去思考議論,而後講述齊白石爺爺是這樣體現的:幾隻小蝌蚪從山泉裏流出來。聽到這裏,學生己是恍然大悟了。

總之,只要教師潛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恰到好處地為學生大膽想象提供催化與導向,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繪畫想象能力。

二、交金鑰匙

進入想象氛圍只是達到教學目的的基礎,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才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國小生由於受年齡特點和知識面的侷限,想象範圍受到很大限制,但只要通過恰當的方法去啟發、引導和點撥,就不難使學生的想象展開翅膀自由飛翔。

評中級職稱論文 篇三

必須是教育教學類論文、論著及教材,凡知識類、新聞類、文學類、習題集、輔導材料、工作介紹等類的不予認定。如果是正式出版的專著、譯著或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編寫的教材及教學參考資料,則有一定字數要求(一般2萬字以上)。

要注意發表的論文必須是有正式刊號(含省以上準印號)的教育類刊物,非教育類雜誌或教育類的增刊、專輯、論文集、集資出版物及地方報紙等一般不予認定。另外用稿通知、證明一律不作為發表依據。有些雜誌看上去牌子很大,刊物元素如刊號等也一應俱全,反而可能是非法出版物,如亞洲教育、中國現代教育論壇、中國當代教育雜誌、中國教育研究、中國百年教育、中國教育、當代素質教育、中華教育、中國教育縱橫等等,教師不要上當。

專家職稱論文 篇四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稱;晉升;成果;評審

職稱是教師等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力與成就的等級稱號,是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的標誌,是教師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衡量教師工資待遇、收入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教師的待遇相差較大,因而教師比較看重職稱晉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決定了其不同於一般的高等學校,其教育教學具有特殊的要求,不僅僅要求教師有一定的理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有很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本質上對教師的要求更嚴格。高職院校教師既要追蹤學術前沿,又要留意企業行業發展動態,而且還要能夠解決實際生產崗位中的技術難題,這對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職稱晉升中並沒有單獨的高職院校教師職稱晉升條例,他們大多數也是按照高校教師系列職稱資格條例中的要求來完成職稱的晉升,這與高職院校教師的實際狀況存在着較大差距,而且當前教師職稱比例受到嚴格限制,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職院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本文旨在介紹當前高職院校教師職稱晉升中的幾個常見問題,希望高職院校教師職稱晉升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引導高職院校教師早日走上專業化發展的道路。

1 當前高職院校教師職稱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教師主要職稱系列(專業)設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助理級4個級別,基本和高校一樣,即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也有部分高職院校,如衞生類職業院校參考衞生技術人員職稱評審條件,分為主任醫師(藥師)、副主任醫師(藥師)、主管醫師(藥師)、醫師(藥師)、醫士(藥士)等,農業類高職院校可以教授級高級農藝師、高級農藝師、農藝師、助理農藝師、農業技術員等。少數特殊專業,如工藝美術專業人員一般分為高級、中級、初級三級職稱。高職院校和社會行業企業大多數專業技術人員總體上對4個級別的職稱級別現狀還是認可的。

2 當前高職院校教師職稱晉升的若干問題

2.1 教師資格缺乏統一的認定標準

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高職教育明確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對高職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認可,表明高職教育不是所謂的“二流教育”,“差生教育”,是考不上本科大學的末流教育,而是培養大批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不存在身份、地位的高低差異,只是目標定位的不同。改革開放至今,30多年來,高職院教師資格認定尚無一個統一的標準,執行的仍然是高校教師資格認定的有關條例。而事實上高職教師有其特殊的要求,尤其是高職教育是具有“高等”和“職業”雙重屬性的教育,其教育教學任務需要一大批 “雙師型”教師來承擔完成,而目前尚無相關的指導性文件。長久以往,勢必造成高職教育與高等教育的趨同化與一體化,甚至將高職教師“矮化”為低一個層次的高等教育,對高職教育自身的地位和健康發展不利,對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化發展不利。有悖於當前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當前高職教育順應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時代需求,是培養“大國工匠”的呼喚。中國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需要一大批既具有一定理論學識,又追求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這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制定合理、可行、統一的高職院校教師資格認定標準(條例)也需要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並儘快付諸行動。

2.2 職稱晉升沒有對應的評審條件

職稱專業論文 篇五

鄭振凱 深圳第二高級技工學校

本文系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技工院校教師評價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25B132)研究成果之一。

關鍵詞 :技工院校 教學人才 職稱改革 評價體系 三位一體

人才評價是一種對人的素質、能力、業績、貢獻、發展性及其價值進行認定、區分與促進的過程。目前,我國對於人才評價的制度與方法有很多,例如人才認定、職業資格制度、職稱評審制度等等。其中,職稱評審制度是做好專業技術人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2014年3月,國務院專門出台了《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建立“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新機制”;2014年6月,國務院出台的《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明確將“健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辦法”作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內涵。本文以職稱評審制度改革為研究基點,提出建立和完善技工院校教師職稱評價體系應從現代人才評價理論入手,對現有教師職稱制度從評價觀念、評價策略、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建立人才“評價、使用、開發”三位一體的教師職稱評價制度。

一、建立評價觀念新思維

職稱制度的根本目的在於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和提高教師職業發展水平。但實際上,當前教師職稱制度已背離了制度原本的功能和目標定位,成為了稱號評定和待遇分配機制。《國務院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探索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新機制”,即職稱評審要向人才評價轉變,建立基於評價過程和人崗匹配理論的人才開發和管理的人才評價制度。因此,技工院校教師職稱評審新制度應把人才特點與職稱評審緊密對接起來,通過崗位分析,設計融工作能力、工作潛力、工作過程、工作業績等的全面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建立基於崗位聘用和工作實績並融“評價、使用、開發”三項功能於一體的職稱評價新機制,從而使職稱評審從關注教師靜態“成果”評審向關注人才評價、人才使用以及人才開發全過程的觀念轉變。

二、建立評價策略新模式

1.終身評審。職業教育是終身教育。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技術更新日新月異,這就要求不斷提高和更新自身專業技術和綜合職業素質,但當前的職稱評審制度本質上屬於“一評定終身”的一次性評價,缺乏對職稱評審的後期聘用管理。雖然普遍實行聘期管理,但幾年一次的聘期考核工作基本流於形式,從而導致許多教師一旦評上高級職稱,便“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不願多上課,不願當班主任,不願搞教科研,甚至把精力放在工作以外的事情上。因此,必須加強聘後管理,把一評定終身轉變為逢聘必評,建立健全教師崗位考核制度。新評審制度以日常考核為基礎,把聘期內每次日常考核結果作為聘期考核結果,把聘期考核結果作為是否續聘的決定依據,發揮評委會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續聘考核評價工作中的積極作用,避免重聘用輕聘期考核的管理現象。由此使職稱評審由一次性評價轉變為終身評價,突出職稱評審服務於教師職業發展的積極作用。

2.服務發展。職稱評定結果主要服務於人事管理。一方面,通過職稱評審,深入瞭解教師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業績,為“選賢任能”提供參考依據;另一方面,通過職稱評審結果,授予教師相應專業技術職務等級,為崗位安排提供參考標尺。但在該過程中,評審專家對於教師的評價過程不予公開,僅最終公佈評審認定的結果,缺乏公信力。新評審制度應從服務教師職業生髮發展的角度出發,構建專家評審意見反饋制度,即要求每位評審專家對參評人所呈現的優勢和不足進行評價並提出建設性指導意見和建議,學校綜合參評人所在部門全方位評價後,形成反饋材料,正式向將每位專家的評審意見反饋給參評人,以利於教師形成對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的綜合思考,促進教師綜合職業素質的提升,從而達到通過評價服務於發展的效果。

三、建立評價標準新格局

1.突出業績指標。當前技工院校教師職稱評價標準普遍存在重資歷輕實績的情況。從評價標準的構成來看,“資歷”內容佔居重要比例。所謂“業績”,則主要指學術研究成果,其可量化的評價指標主要為的數量和期刊等級、出版著作情況等,而作為技工院校教師主業的“一體化教學”相關指標則規定的甚少。基於人的趨利本能,申報人往往為評職稱而實施突擊考證、發文等短期行為,出現了學術期刊發文版面費節節攀升、論資排輩之風盛行等現象,最終導致評職稱變成了一種形式主義。教師評價不是看參評者説了什麼、發表了多少論文,取得什麼證書,而是要看參評者做了什麼,效果如何,效益如何。因此,職稱評審對教師業績的評價必須與教師的日常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新評審制度應從技工院校教師的工作實際出發,建立以業績為依據的評價指標,一是優化職稱評審剛性標準,淡化論文、職稱外語、計算機、繼續教育等方面的評價指標;二是量化職業特性指標,如為教學競賽及技能競賽獲獎、教學設備研發獲獎、指導學生參加競賽獲獎、專利、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等單獨設立評分項目;三是強化日常工作表現,對申報人的師德、日常工作業績、工作業績考核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並加大業績考核結果在量化考核中的評分比重;四是增設職業加分指標,如對長期擔任班主任、參與技術開發、專業建設等情況給予加分,使量化考核評分表內容更加充實豐富。從而建立起人才評價與人才職業生涯發展相結合的技工院校教學人才評價標準。

2.合理設置指標結構。傳統職稱評審條件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導致專業技術人員“千人一面”。傳統職稱評審七大條件實質上形成了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的“獨木橋”,有且只有符合七大條件的人員才能通過評審,不僅無視不同崗位對人才的差異性要求,更不利於專業技術人員形成“技術專長”。二是嚴重阻隔了人才流通。以某省高級講師資格條件設置為例,獲得高級講師職稱,必須“實際從事講師工作5年以上”、“平均學年授課時數400學時以上”、“擔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等等。而在國家提倡積極從企業吸納高技術技能人才任教的背景下,試想,企業程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到學校任教,其工資待遇需要通過職稱評審來實現,如何達到“5年以上”、“3年以上”的條件要求?從本質上而言,職稱制度已經成為技工院校引進高端技能人才來校任教的“堅實壁壘”。三是導致利益鏈條的產生。由於條件設置過於僵硬,導致不少教師為評職稱,被迫購買“條件”,論文買賣市場的產生就是典型事例。因此,新制度應改變原有“條塊分割”的評審條件設置方法,採用結構評價表的方法,設置多樣化評價標準及分值,以拓寬教師參加職稱評審的路徑,打通具有不同專長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路徑如一些教師擅長學術研究、一些教師擅長教學、一些教師擅長技術開發,無論擅長那一項技術或崗位工作,只要結構化評價達到合格分數線均可被評為高一級職稱,從而真正達到克服人才評價中重學歷、資歷,輕能力、業績的傾向,起到鼓勵教師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

四、建立評價方法新體系

1.強化量化評價。從評價指標的評判標準來看,仍然存在較多模糊性評價指標,如某省技工學校高級講師職稱評價標準中規定了“需熟練掌握相關的技術規範、技術規程和技術標準的背景材料”、“解決過本專業教學中的疑難問題,並取得良好效果”等指標,但什麼樣的情況屬於“熟練掌握”、“良好效果”卻沒有特定的指向性標準,同時也沒有明確該項指標在評價標準所佔權重。評價指標設置的模糊性往往容易導致“人情評價”、“指標無效”、評審結果與實際情況誤差大等情況,最終導致難以評價出申報人的真實專業技術水平。但如何做到量化評價呢?一是精心提煉指標,即通過深入分析技工院校教師的崗位職責與職業發展特點提煉評價指標;二是分類設定權重,即將評價指標分為實績評價指標、綜合評價指標並設定相應比例權重,如將實績評價指標設定為佔總指標的70%、綜合評價指標設定為30%,既突出實績導向,又避免走偏;三是量化指標,即將評價指標按比例量化為具體分值,如業績指標合計十項,則按業績指標總分值的十分之一進行量化;四是比較調整,即按照具體指標的“含金量”對分值進行調整,如獲得五一勞動獎章的“含金量”顯然高於,則加重獲獎分值而減少分值,以此達到評價指標衡定分值的正態分佈。以此實現人才評價與量化考核相結合的目的,既提高了可操作性,也為教師指明瞭努力方向。

2.強化多元評價。當前技工院校教師的職稱評價主要由政府部門組織的教育專家進行評價,是一個相對封閉的評價體系。從教育教學的角度出發,教育專家能夠對申報人的專業教學水平做出正確的評判,但一方面,對於合格的技工院校教師而言,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教學能力,同時需要具備相應的實踐操作能力,僅有教育專家的評價顯然不足以對申報人的專業教學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本質上是就業教育,評判職業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是學生的就業情況,即畢業生是否達到市場標準。要求學生達到市場標準,首先應要求教師達到市場標準。因此,教師是否被市場主體所認可理應成為教師職稱評價的重要指標,引入企業技術專家參加技工院校教師職稱評審是完善技工院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的內在要求;其三,教師是學校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聘用應當符合學校人力資源管理的需求,人才評價專家參與技工院校教師職稱評審將有利於保障教師職稱評審的正確方向;其四,教師作為學校一線工作人員,其直接上級對其最為了解,將基層管理人員的評價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必要環節,將有利於保障教師職稱評審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為此,新評審制度應組建由教育專家、企業技術專家、人才評價專家共同組成了評審專家委員會,作為職稱評審的專業機構,並在評審過程中,增加了參評者所在部門評審的環節。通過合理搭配評審專家結構、組織多元化評價主體,突出同行專家的評價主體作用,切實發揮同行專家在職稱評審中的作用,落實真正意義的同行專家業內認可評價機制。

3.強化動態評價。當前技工院校教師職稱評審表現為靜態評價:一是從參評過程來看,申報人主要是通過報送紙質材料和業績成果參加職稱評審;二是從評審環境來看,評審工作在“封閉式”環境下進行;三是從評審方法來看,評審專家主要通過“評材料”的方式進行評審;四是從評審效果來看,主要是對申報人過去的、固化的“成果”進行評審。這種評價方式,難以適應發展中的人才評價標準的需求,如過去要求教師為“高素質型”,而現在要求教師為“雙師型教師”、“一體化教師”。在封閉的、紙面化的評審機制中,難以全面瞭解申報人真實的工作過程和工作能力,很難對教師做出準確的評判。因此,新評審制度應改資料審查的靜態評價機制為資料審查、現場考核、公開課評議、面試答辯相結合的動態評價機制。建立動態評價機制的目的就在於不改變申報人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工作對象等真實環境的情況下,對申報人的真實水平和能力進行評價,並在並交過程中採用“雙向互動,現場評分”的方式實施,實現評審專家與評審對象“面對面”評價,變靜態評價為動態評價,確保教師專業能力水平評價結果的真實性。

4.強化評審監督。從評價過程來看,對職稱評審的監督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是在申報人所在學校對申報材料審核,該項審核的目的原本在於切實保障申報材料的真實性。而實際工作中,審查工作往往由人事部門負責,但真正最瞭解實際情況的是申報人所在部門的教職工,人事部門往往只能做形式審查。二是評審結果的公示。由於上述原因,除申報人所在部門外,其他部門的教職工也不瞭解申報人的實際能力、實際業績等真實情況,難於真正發揮監督作用,而申報人所在部門的同行,雖然對申報人的實際水平與實際業績“瞭如指掌”,但礙於要長期在一個部門共事等壓力,出於人情考慮,往往也不會在後期公示環節公開提出質疑和舉報。從實際效果而言,兩種監督方式難以起到實質性的監督作用。新評審制度應構建“三審核一承諾三公示”的監督機制:“三審核”,即實行自我審核、部門審核以及學校人事部門審核的三級審核制度。“一承諾”,即凡參與職稱評審的人員必須做出誠信承諾,簽署誠信申報承諾書,對自己所提交材料的真實性負責。“三公示”,即部門公示、評前公示及評後公示。部門公示,即將申報人的所有申報材料在其所在部門公示,以便於部門監督和部門同行評價;評前公示,即人事部門審核合格後,將全校所有申報人的申報材料在校內公示,以便於全體教職工監督;評後公示,評委會評審結束後及時將評審結果在全校公示,以便於申報人與全體教職工對職稱評審全過程進行監督。通過建立健全實質性監督制度,保障確保職稱評審工作始終在“陽光”下運行,確保評審過程的公平公開和真實有效。

參考文獻

[1]熊嵐。人本取向的高校教師評價的價值追求[J ] .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0(10)

評職稱論文 篇六

智能標籤又稱為射頻識別,是一種新型的通訊技術,其可以通過無線訊號對特定的目標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讀寫,這種讀寫不需要識別系統和目標進行機械或者光學的`接觸。

其是通過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進而使標籤的製作與印刷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和高度。

一、智能標籤簡介

智能標籤是一種電子標籤,由天線和芯片組合而成。

智能標籤為商品的防偽、管理、運輸、保質等諸多方面提供了便利,滿足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

與傳統的條形碼相比,電子標籤的防偽效果更佳,且其功能更多。

目前,電子標籤的天線普遍採用2種方法進行製作:一種是衝壓法,另一種是蝕刻法。

這2種方法的製作成本較高,對電子標籤的推廣使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因此,電子標籤需要開展新的製作技術。

其可以通過印刷導電油墨的方式進行天線的製作。

這種製作方法能有效地節約成本費用,並且不論是從材料的消耗量還是從產品的生產效率上看,都是最合適的生產方式,能夠有效提高電子標籤天線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進而使電子標籤更進一步地推廣和使用。

二、印刷工藝與智能標籤

印刷工藝的比較

目前我國的印刷方式大體可以分為2種:一種是傳統印刷方式,另一種是數字印刷工藝。

其中傳統的印刷具有凸印、凹印、膠印等多種方法,採用的印刷方式是壓印刷。

較為現代的數字印刷是一種無壓印刷工藝,其中包含靜電攝影、噴墨印刷等多種印刷方式。

承印材料上的圖文內容直接由計算機進行轉印。

目前最為普遍使用的印刷方式為膠印,膠印機如圖1所示。

在我國,一半以上的出版物採用的都是膠印印刷的方式。

能夠進行承印的材料的種類較多,例如各類紙張、紙板、塑料、金屬等都可以膠印。

膠印還有一種無水膠印的印刷方式,其由硅膠樹脂組成印版的空白部分,在進行硅膠樹脂印刷的時候,不吸附油墨。

由於缺少了水的作用,進而使操作更加簡單方便,並且質量較高,具有一定的精準度。

無水膠印印刷後所得到的墨膜厚度大約在~μm之間。

在無線線圈印刷中選用膠印的印刷方式,具有效率高、精度分辨率大的優點。

但是膠印的墨膜厚度不夠,與線路印刷的要求不相符合。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工作人員可以多次反覆印刷,進而加大墨膜的厚度。

然而這種方式會影響印刷的精確度,為精細線路的套準控制帶來了挑戰。

包裝和裝潢印刷主要採用的是柔版印刷的方式,其主要採用紙張、紙板、塑料薄膜等材料進行印刷。

柔版印刷是一種直接印刷的方式,其選用1~5mm厚的柔性感光樹脂進行製版,並且選用捲筒紙印刷,具有印刷速度快、效率高的優點。

採用這種印刷方式,所得到產品的油膜年度處在~之間,可以選用水基油墨、UV固化油墨、溶劑型油墨印刷。

但是柔版印刷具有分辨率低的缺點,通常為60L/cm。

不過進行精細印刷可以達到80L/cm,墨膜的厚度大約處在6~8μm之間,滿足天線印刷的需求。

近年來,薄版技術不斷髮展,柔性印刷改善了原有分辨率低、精確度不高的缺點。

然而,其仍舊存在一定的不足。

近年來,噴墨印刷技術飛速發展,是一種功能性較多的印刷工藝。

這種無壓印刷工藝可以將計算機中的信息直接噴塗到各種不同的材料上。

其具有複雜的油墨系統,所使用的油墨有多重類型,可以是熱熔型、水基型,也可以是UV固化型,其油墨的粘度大約為。

評中級職稱論文 篇七

在討論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之前,我們先看一下一個流傳甚廣的有關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的故事。

1968年,我在芝加哥大學做助理教授,問大教授D.GaleJohnson關於升級的衡量準則。我問:“文章要有多少才可升級?”答曰:“據我所知,從來不計多少。”再問:“發表的學報聲望計多少?”答曰:“從來沒有想過。”再問:“多取幾個名銜怎麼樣?”答曰:“沒有誰管你的名銜。”“沒有博士也可升級?”“當然可以。”我再問:“一篇文章也沒有發表過,可以升級嗎?”答曰:“可以的。”我又逼問:“連文稿也沒有一篇,也可以升級嗎?”答曰:“那會比較困難,但要是你能多説話,表達你的思想,若夠分量,升級單靠口述是可以的。”

作為經濟學研究重鎮的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在這種教師職稱評審模式下,迄今培養了9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這種教師職稱評審模式可以被稱為“能力最大模式”,即是以被評審者在評審期內的最大能力為測量對象,若評審期內的最大能力達到或超過職稱晉升的能力標準,被評審者獲得職稱晉升,否則,被評審者的職稱保持不變。這種模式看重的是被評審者在評審期內的最高績效水平。

而在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則呈現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我國高校在評聘專業技術職務的過程中,對於教師在大學的兩項基本職能“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的表現均有規定,在人才培養方面,除了對教學工作量有明確要求,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以及課程建設等工作上規定得甚為含糊。在一個“教授不願上講台”的潛規則下,完成教學量對於那些想晉升的教師來説實在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在科學研究方面,其要求則是一種硬約束:一是規定了認定期刊的範圍;二是規定了在認定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不能達到在認定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最低數量要求的教師,則不具有參加學校評聘專業技術職務的資格。即使達到在認定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最低數量要求的教師,也只意味着他取得參加學校評聘專業技術職務的資格,最終能否實現晉升,還要看他發表的論文、獲得的科技獎勵通過量化後所得到的分數是否比別人高。

事實上,在科研方面的量化要求構成了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模式的內核。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模式可以被稱為“以科研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即是以被評審者在評審期內的以科研為主的能力總和為測量對象,若評審期內的能力總和達到或超過職稱晉升的能力標準,則被評審者獲得職稱晉升,否則,被評審者的職稱保持不變。這種模式認可不同水平績效之間的相互替代性。

也不知何時,我國高校職稱評審制度演變成目前的以科研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在高校職稱評審制度演變進程中,以科研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或許是一開始被採納是因為其他的原因,甚或完全是出於偶然,爾後這種模式之所以得以持續,乃是因為它能使它產生於其間的組織能夠勝過其他組織。我國高校在教師職稱評審過程中奉行的以科研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促進了我國科研論文的生產力,使得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科研論文大國。但是,最初的制度發明者們對於這種模式所帶來的弊端是始料未及的。這也正如哈耶克所言,制度是人之行動而非人之設計的結果,亦即無數獨立的決策和行動的非意圖的結果。這種模式也給我國高等教育和學術界帶來嚴重內傷。

評中級職稱論文 篇八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教師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實踐的理解比較狹隘,往往將它與教育實習等同起來,這主要緣於教育實習一直是教師教育中師範生得以深入中國小的唯一機會。但這種先理論後實習、理論與實踐斷裂的培養模式已遭到廣泛的質疑。

國小教育專業植入高等教育體系之後,要真正培養出專業化程度較高,即能儘快勝任教師工作並能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要求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本科層次的國小教師,首先必須突破“教育實踐活動即教育實習”的傳統觀念,在師範生進入國小進行教育實習之前,就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實踐活動,使其做好教師意識和專業精神、教師基本功、教育教學技能和教育科學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準備。同時,在教育實習之後,也應讓師範生有機會反思、糾偏補漏和再實踐,從而使認識與實踐的結合走向深化。

因此,教師教育中的“教育實踐活動”,從活動場所看,不僅包括在國小進行的實踐活動,而且包括在師範院校內和其他教育場所進行的實踐活動;從活動內容看,不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務的教育實習,而且包括任務相對單一的教師基本功練習、教材研習、教育教學技能練習、教育科學研究研習、社會服務等各項活動;從活動方式上看,應包括合作研討、觀摩(見習)、模擬教學(微格教學)、參與競賽、實習、有償或志願服務等多種方式;從活動組織形式看,應包括集體性實踐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的實踐活動和個體獨立的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從組織管理看,除了有由學校統一組織的活動外,還可以有師範生在學校教師引導下自發的實踐活動。

職稱論文 篇九

迄今為止,各職稱系列(專業)仍沿襲傳統的、滯後的職稱論文規定,評價效果不甚理想;乃至評價機制本身的缺陷,所帶來的導向偏差及其負面作用,已經直接影響到職稱評審的質量和聲譽,須予以認真反思。

職稱論文規定,涵蓋了所有職稱系列(專業)中、高級職務,界面過大,層面過寬,不切實際。

國家制定並實施的工程技術、農業技術、衞生技術、各類教師、經濟專業等計29個職稱系列(專業)。目前為止,會計、審計、統計、經濟、衞生等專業中級職務任職資格,採取“以考代評”獲得,論文條件被自然免除,其餘的仍要求論文作為申報評審的必備條件之一。

評價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確需執行同一性、普遍性的評審標準,方可起到綜合平衡的作用。但是,切不可忽視不同職稱系列(專業)之間、即使同一職稱系列(專業)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之間的差異性、特殊性。

僅舉科學研究人員與藝術專業人員為例。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自然科學研究人員,主要從事基礎理論、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工作性質有較強的探索性、挑戰性和創見性。其研究課題、水平能力、創新思維、應用價值、科研成果、業績貢獻等,通常以學術論文、論著等方式反映出來。對科研系列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尤其破格申報副研究員、研究員的對象,要求高水平、多篇數的專業論文,實不為過。但是,藝術專業職務(藝術等級)則不然。

它所囊括的編劇、作曲、導演、指揮、演員、演奏員、舞台美術設計、舞台技術、美術、文學創作、藝術管理、電影放映等,門類繁多,情形各異,問題複雜。崗位性質和特徵,明顯表現為實踐性、經驗性、創意性,專業技術人員的學術造詣、藝術風格、創作技巧等,主要靠實踐歷煉和長期積累,並得到社會、業內認可;更何況舞蹈演員等專業人才的峯值期,還受制於生理性等客觀原因。藝術系列規定,凡申報評審藝術專業中、高級職務任職資格,須分別在省級以上、部級刊物上發表2、3篇本專業論文;破格申報演員、演奏員專業高級職務,應有2篇本專業論文在省級以上有關文藝刊物發表等,這些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

職稱論文規定,助長了偏重的刊物級別、發表篇數、名次排序等攀高之風。

固然重要,但不能視同或等同科技成果本身。其道理很簡單,如三峽水利工程、雜交水稻推廣等都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然而並非表現為大量的學術。

但是,各職稱系列(專業)的論文要求,太偏重的刊物級別、發表時間、發表篇數、名次排序,太看重這些表層性、易見性的外在形式;對破格晉升對象更是層層加碼、框框甚多,惟恐本職稱系列(專業)“矮人一截”,有失體面。如,高校教師職務評審規定,凡破格晉升副教授職務,要求在正式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上發表過或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並收入論文集出版10篇以上論文,均應獨立撰寫或第一作者署名。教授職務本應體現教書、授業、育人。其教學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實驗工作量的完成結果及其業績表現,乃是核心的評審標準、重要的破格晉升條件。同樣,衞生專業技術系列(專業)評審醫師職務,應側重於醫師的臨牀醫術、經驗和醫德。諸如體育教練員、工藝美術專業人員、翻譯專業人員、廣播電視播音人員等,也都屬於類似情形。

重論文數量、重文憑“產地”,極易趨同概念化。即把“兩文”硬件簡單相加,導致了評審標準和評審質量的降低。盲目追求論文篇數的做法,忽略不計論文質量的結果,直接影響了論文的價值性和貢獻率;“以量界定”而不是“以質取勝”的潛規則,間接影響到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的脱穎而出和建功立業。據業內人士坦言:目前,毫無價值或價值甚微的論文,發表得太“亂”、太“濫”,約估高達80%左右;反之,高“含金量”的一篇論文,可謂“以一抵十”。

職稱論文規定,誘發了利益驅動,導致抄襲剽竊論文的行為和現象屢見不鮮。

由於論文在職稱評審的總“盤子”

裏佔有主要“份額”,且評聘與待遇掛鈎,一些人為了評上職稱,既長“面子”,又多“票子”,受功利驅動,託人情、拉關係、僱“”;社會上甚至冒出專門炮製職稱論文的“經銷商”。

此外,論文造假竟然在原本“一方淨土”的高校、科研等部門滋生蔓延,影響惡劣,令人遺憾而痛心!有的教師在網上下載論文,偷樑換柱,移花接木,旋即變成自己的;有的學者為了拼湊應急,居然把早期專著,肢解為若干篇系列等等。

論文造假還悄然波及到編教材、辦講座、評獎項等其他學術腐敗。就連一些功成名就的專家學者也因公然抄襲剽竊他人成果而東窗事發。據報刊披露,原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授、美籍華人學者楊傑,在博士點和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申報材料中,把2004年發表於《肺癌》(LUNGCANCER)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列入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清單。經查辦,楊傑被解除同濟大學教授職務,將不再承擔任何教學事務。可見,通過行政、經濟、法律、道德等諸種手段,加大論文打假力度勢在必行。

職稱論文規定,催生了不當競爭、利益均沾,致使正確的價值觀和學術觀受到影響和破壞。

凡開展年度職稱評審工作,各職稱系列(專業)主管部門,都規定了申報材料要求和報送截止時間。論文要在哪一級刊物發表、什麼時間發表、發表的篇數和字數能不能達到規定要求,這些都成了一些申報者傷透腦筋又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樁“心病”。特別在環節上,為了趕時間、搶速度,煞費苦心,各顯神通,悄然演繹着一股不當競爭的“暗流”湧動。有關係或肯花錢的人,即使文章不佳,內容雷同,一年內可以在不同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若干篇論文;而沒有門路的人,也想方設法,四處活動,其情形不亞於政界上的“跑官要官”。

論文作者與出版單位之間,按照不成文的“契約”進行交易,“互利雙贏”。一方為評職稱而寫論文,不但沒有稿酬,反而“倒貼”,刊登一篇論文須花費500元至800元不等,且價位一路攀升,據媒體透露,有些醫生,則讓醫藥代表花錢搞定某些醫學刊物;另一方“屈尊”謀利,有辱斯文,憑關係、分時間、定篇幅,異化為“交費論文”,有價值論文卻被緩登、不登。

這些事實已是不爭的、公開的“祕密”,羣眾多有煩言。知真、從善、愛美,乃學界人士孜孜以求的價值觀和學術觀,一旦被扭曲或長時間受到侵蝕和影響,若不及時遏制,將在知識領域造成更嚴重的學術腐敗。

職稱論文規定,涉及到的評價方式,過於陳舊、封閉,適應性差,靈活度不夠。

目前,職稱論文的評價方式有三種:即論文鑑定、論文評審和論文答辯。論文鑑定和論文評審長期沿用至今,形成普遍使用和基本手段的主流評價方式。

論文鑑定方式,要求送審者的代表作隱去姓名、單位等標識後,由相關係列部門負責送交兩位專家進行鑑定,並按照規定時間及要求,寫出定性評語,確定等級意見。專家觀點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鑑定結果大相徑庭。提交專業組或評委會評審時,眾説紛紜,莫衷一是。此外,論文鑑定費虛高不下,社會傳聞頗有微詞。

論文評審方式,一般由相應的專業組或評委會,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對申報者的論文進行審閲評議。鑑於專家鑑定意見,極易產生先入為主的“沉錨”心理效應,或被專家鑑定意見所左右,或專家鑑定意見替代了專業組或評委會評審意見。此外,高校、中國小、衞生系列等專業組或評委會,每年一次性集中評審對象多達七、八百人甚至上千人,在評審量大、時間要求緊、工作精力有限的情況下,論文評審過程中難免出現“前緊後鬆、外緊內鬆”的起伏波動。有的評審對象戲言:

“論文能否過關,一靠評委脾氣,二靠個人運氣”。

論文答辯方式,是改革職稱評價機制的新舉措,值得充分肯定和倡導。

但目前僅適用於破格晉升和“選優”對象;在論文答辯的實體和程序規定方面,缺少開放性,技術含量低,答辯時間太倉促等,都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二、職稱論文規定的改革

俗話説“矯枉不可過正,過猶反倒不及”。“叫停”職稱論文規定,既不符合客觀實際,也不利於深化職稱改革。

的數量和質量,是代表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目前問題的癥結在於,如何科學界定職稱論文的適用範圍,採取哪些有效的評價方式,扭轉“為評職稱而寫論文”、“以職稱論文多寡論大腕”的不良風氣,使論文評價效果真正得到社會、業內認可。

職稱論文規定,要適應不同職稱系列(專業)、不同專業技術職務層次的特點和需要。就論文的實用性而言,哪些職稱系列(專業)更適合它的要求呢?

目前29個職稱系列(專業),按照專業技術崗位性質和職責任務,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類屬於研究型。主要從事研究領域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自然科學研究人員,實驗技術人員,圖書、資料專業人員,文物、博物專業人員,出版專業人員。第二類屬於研究專業型。既有較強的研究成分,又需要較豐富的專業經歷;如,高等學校教師、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經濟專業人員、衞生技術人員、新聞專業人員、會計專業人員、統計專業人員、審計專業人員、律師、公證員。第三類屬於專業技能型。崗位特質凸顯實踐性、經驗性和技巧性;如,體育教練員、工藝美術專業人員、藝術專業人員、檔案專業人員、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中國小教師、技工學校教師、翻譯專業人員、廣播電視播音人員、海關專業人員、船舶技術人員、航空飛行技術人員。

一般意義上講,研究型和研究專業型的職稱系列及其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專業技能型的高層次人才,列入論文的適用範圍和對象較為合適。

職稱論文規定,要突出論文的價值性。換言之,求其精、患其濫。旨在激發、鼓勵、支持廣大專業技術人員,撰寫大量新水平、高質量、有價值的論文;不能簡單地、片面地強調論文數量、或沒有發表、登載論文的刊物級別等,掩飾或取代論文質量;切忌忽視論文在部級或省級學術會議上宣讀獲獎,被引用、檢索或被引用多次等相關要素;對極有價值的原創性論文,應予以特別優惠對待。

職稱論文規定,要發揮與時俱進的引領功能。尊重論文主體,尊重智力成果,尊重科研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成就;論文評價方式應當靈活多樣,既有常規性,亦有超常規性,乃至為“自選動作”預留空間;多視角、全方位地公平、公正評價論文的實用性、價值性,激活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能力。

基於上述分析和思考,按照分類管理、動態管理的原則,本文擬提出以下四種基本模式,改變以往那種“一刀切”、“齊步走”的做法和弊端。

模式之一:“以評為主”

研究型的專業技術人員,對所從事研究領域的某一方面應當有一定或全面的開創性研究。其知識積累,理論修養,熟悉並掌握國內外研究領域現狀和發展趨勢,創新業績成果等,沒有穿越時空隧道、耐得住寂寞的堅韌精神,是難以做到的。對申報中、高級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非但不能放寬論文條件,而且要適當提高評審標準。即規定任現職以來,應撰寫並發表較高水平、較多篇數及字數要求的本專業論文,提交相關專業組或評委會評審。

發表本專業論文的報刊目錄等予以明確,便於人事部門進行資格預審。如,申報社會科學研究系列中、高級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須在《社會科學權威學術報刊目錄》之列。

長期以來,部分系列主管部門要求論文代表作送審,此舉事倍功半,不僅程序繁瑣,費時耗資,且封閉性強,弊多利少。其做法應逐步淡出,適時取消。解決論文代表作的實用性、價值性的途經和方法之一,可以由若干名同行專家組成的論文鑑定小組,對論文進行梳理分類,集中審閲,形成合議性意見,提交相關專業組或評委會評審認定。

此外,有分正高的系列(專業),申報正高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對象數量少,評審標準高,作用影響大,論文質量仍以相關專業組或評委會評審為主。

模式之二:“以考代評”

研究專業型的專業技術人員,絕大多數專業性強,適用性廣,分佈面寬,在高層次人才隊伍結構中所佔比例較大,且系列排序多居較突出位置。

如果評價方式能貼近實際,針對性強,公信度高,解決好論文的實用性、價值性問題,將對職稱評審工作產生很大影響和推動作用。

前述提及會計、審計、統計、經濟、衞生等專業中級職務任職資格,採取“以考代評”獲得,論文條件已自然免除;高級職務任職資格,實行“考評結合”機制。

由此推及,可以試行論文“以考代評”模式。即由省職改辦會商有關係列主管部門,委託省人事考試機構,研究制定並組織實施論文或類似論文科目考試辦法。如為應試者提供相關的主要材料、輔助材料等,以進行論證和提出對策為主要內容,檢測、評價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理論知識、邏輯思維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字寫作水平。適用對象為高校教師、農業技術人員、新聞專業人員、律師、公證員,高級經濟師、副主任醫師(藥、技、護),以及工程系列的建設工程、信息技術工程、工程技術等技術性、通用性較強的部分專業申報中、副高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論文考試成績合格,作為評審條件之一;、論文代表作送審等相關規定和程序予以免除。

模式之三:“以辯代評”

專業技能型的專業技術人員,應重在實踐經驗、業務技能、藝術造詣、傳藝帶徒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特有的風格、影響和威望被同行認可程度。從崗位特質和人才特點看,申報評審中、副高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不宜設置的門檻。

不作為必備條件,並不意味着忽視或放棄對此類專業技術人員的邏輯思維和寫作水平的要求,而是尋求切合實際的評價方式,客觀而全面地反映他們的實際能力和水平。

中國小校教師培養了質量高、數量多的優秀生、特長生,撰寫具有較高水平的教案分析報告、教研成果總結、有關素質教育或德育教育的經驗總結;工藝美術人員結合設計、創作、參評作品,撰寫具有一定水平的創作體會等凝結智慧與經驗的文章,從某種意義上講,與雖已發表但毫無價值的論文相比,“此地無聲勝有聲”。有關業務工作報告和經驗總結,只須經所在單位或部門確認系本人獨立撰寫,即可作為專題答辯材料。

答辯工作由同行專家小組承擔。

根據申報人所提供的專題答辯材料,以業績成果、創新潛能、文章價值等為主要內容,開展互動式答辯和量化式測評,由同行專家小組討論,形成答辯結果的書面意見,並採取無記名投票方式決定優劣取捨,相關專業組或評委會不再進行論文評審。

對專業技能型的專業技術人員,採取“以辯代評”模式,既能發現具有真知灼見的優秀人才,又能愛護、穩定和凝聚一大批真才實學、愛崗敬業的專業技術骨幹。

鑑於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信息資源不對稱、人才結構不合理等實際情況,現階段,“以辯代評”模式同樣適合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如衞生系列(專業)申報評審副高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臨牀醫師的病例分析報告,藥、技、護人員的業務工作總結等,都可以作為專題答辯材料,由同行專家小組進行答辯認定。

模式之四:“辯評結合”

論文答辯反映動態性、直觀性的特徵;論文評審具有靜態性、間接性的屬性。因適用範圍和對象不同,評價效果各有利弊。兩者之間如何兼併包容,優勢互補,值得探索與嘗試。

“辯評結合”模式,即採取論文答辯與論文評審相結合的方法,從具體措施和優惠政策上,發現和選拔各類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主要適用於極有價值的論文和特定的評審對象。

眾所周知,在科學研究、生產活動和管理實踐過程中,創新是分層次的,改進和完善是一種創新,原始創新才稱得上高層次創新。各職稱系列(專業),凡申報副高級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任現職以來撰寫有創見性、高水平的本專業論文,在省(部)級以上CN刊物發表;或在省(部)級以上專業技術學術會議上宣讀獲獎,被引用、檢索或被引用多次,經同行專家小組專題論文答辯,達到高水平等級評價標準,即可提交專業組或評委會評審認定。確屬極有價值的論文,可作為正常晉升或破格晉升的重要依據,論文數量不作硬性規定。公務員之家

為了推動行業建設,適應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發展的特殊需要,對特定的評審對象,也可以採取“辯評結合”模式。現代農業、現代製造、信息技術、能源技術、現代管理是我國經濟領域的5個重點行業。目前,致力於提高重點行業的運用研究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重頭戲”。

職稱專業論文 篇十

關鍵詞:職稱評聘 量化 考核 評聘分離

一、我國科研院所職稱體系的歷史

二、現有職稱評聘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職稱體系除了能夠反映出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水平和成果之外,還與其職務、待遇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掛鈎,已經與專業技術人員的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然而,隨着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許多科研院所中以往的職稱評聘制度已經無法滿足未來的管理需求。一般來説,我國工程類科研院所職稱評聘體系中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或不足:

首先是評價標準方面,有些職稱評聘的條件過於模糊,有些則過於剛性。由於科研人員的工作性質主要是從事研究類、基礎類的科研項目,其成果價值存在一個轉化的過程,無法立即彰顯出來。因此有些科研院所對於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價比較模糊,比如強調論資排輩,以工作年限、職務高低等作為職稱評聘的評價標準,無法真實反映參評者的真實業務水平。而有些科研院所的職稱評聘體系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多將職稱條件與其學歷、發表的論文以及發表期刊等級、著作數量等硬性指標密切掛鈎。有些院所甚至對於職稱評聘申請者的外語水平等都做了硬性要求。這種過於剛性評價標準,限制了各類人才的培養,使得專業技術人員的“結果導向”論過於強烈,過分追求研究的功利性以及短期效應,無法靜下心來從事長期、更加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導致許多實際業務水平高、實踐能力強但缺乏一定外語水平或者論文著作的研究者無法評上相應的職稱,挫傷其工作投入的積極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才以及院所科研實力的發展。

其次是評價實施方面,許多科研院所還未能做到評聘分離。職稱應當反映的是一位技術人員的水平,而職務則反映的是一種具體的崗位,受到單位編制的管控限制,並且崗位一般會對應到具體的薪酬待遇。許多院所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將職稱與職務掛鈎,導致任職終身制或者職稱評聘能上不能下等局面,一方面無法保持評價的客觀性,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大量年輕人員的職稱晉升,無法充分反映出職稱制度的設計初衷,阻礙了科研院所組織人力資本的持續增值,進而影響到科研院所的組織競爭力。

三、未來職稱評聘體系的優化建議

首先是堅持量化標準的評價思路,雖然上文中提到現有的量化評價中往往會出現條件過於剛性等缺陷,但是歸根到底職稱是對於技術專業人員能力素質的反映,需要一套客觀、量化的評價機制對此予以明晰,以杜絕評聘過程中的唯資歷、權力尋租等不良導向。一般來説,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一般可以通過承擔科研項目、、出版專著以及社會影響等四個方面來體現。針對現有職稱評聘中出現的唯論文、專著等情況,可以通過適當調整各自的權重來予以平衡。當然也要結合具體科研院所的發展定位和業務重點,通過權重調節來進行導向設置,比如要增強院所在學科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就應當提升論文、專注等部分的權重,要提升市場開拓能力,就提升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的權重,通過職稱的指揮棒來引導科研人員的能力素質建設。

其次是實行評聘分開的體系,科學設置崗位體系,打破職務的終身制,採取競爭上崗的制度,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情景的聘任體系;建立職稱評聘的動態管理制度,打破原有職稱體系中能上不能下的情況,充分激發技術人員隊伍的活力和積極性,優化組織人才隊伍,進而增強科研院所的組織競爭力;最後,採取社會化的職稱評委制度,邀請業內其他機構的專家學者,並建立起相關的監督機制和公示制度,對評聘過程中的不公正等行為進行制衡與懲戒,保障職稱評聘過程中的客觀性與科學性,消除人情、利益關聯等因素。

參考文獻

職稱論文 篇十一

摘要: 信息技術在推動高校科研、教學運作模式轉變的同時,也對高校黨務工作提出新要求。充分利用、整合各類人力、物力、技術資源加快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是高校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本文結合高校黨務工作的實際需求,對黨務信息化建設深入思考,總結了高校黨務信息化的基本目標要求和重大意義,並指出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應注意的“五大問題”:注重安全保密,提高運行效率;注重軟件開發,擴展設計功能;注重部門協調,完善硬件設施體系;注重素質提升,培養專業隊伍;注重交流互動,突出務特色。

關鍵詞: 高校 黨務工作 信息化

隨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腦技術和互聯網已經滲透進社會的方方面面,推動着人們辦公、學習、生活方式的轉變,也給高校黨務管理帶來深遠的影響。信息技術在推動高校科研、教學運作模式轉變的同時,也對高校黨的建設提出新要求,迅速推進黨務工作信息化進程。目前我國高校在黨務工作信息化建設方面都採取了一些措施,利用網絡平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辦理一些具體黨務工作,但多數高校未建成完整的黨務工作信息化體系,信息技術功能並未得到充分有效發揮,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着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加強高校黨務工作信息化建設成為一個值得研究思考的課題。

一、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的概念。

傳統的觀點認為,“信息化是指人們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達到較高的程度,在全社會範圍內實現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推動人的智能潛力和社會物質資源潛力充分發揮,使社會經濟向高效、優質方向發展的歷史進程”。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是指引進、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黨務管理的過程建設,通過信息化建設使高校黨務在工作方式、黨務公開、黨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等諸多方面實現信息共享和高效運轉;同時建立健全黨務信息化的配套制度,比如保密制度、軟件硬件維護制度等,使黨務信息化管理成為科學完整的體系。黨務信息化建設包涵以下幾個方面內容:(1)開發並應用適合高校自身特點的計算機軟件;(2)配置電腦、音視頻等先進設備;(3)建立黨務工作網上辦公平台或者網站;(3)結合黨務工作特點,合理設置網站欄目,發揮宣傳、教育培訓、傳遞溝通等功能;(4)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保證黨務工作在電腦互聯網上安全健康運行。也就是説,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主要包涵軟件建設、硬件建設、制度建設以及黨務辦公平台的日程維護與管理。

二、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網絡技術具有極大的信息承載功能和快速傳輸功能,能夠有效地整合高校黨務工作的各類資源,降低黨務工作成本,提高高校黨務工作的效率,推進黨務公開進程,促進黨內民主,推動的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健康發展。

1、高校黨的建設新形勢的內在要求。

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與水平是我黨一貫的方針。黨建工作也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提高的黨組織的領導與服務能力。在黨的思想建設方面,高校信息化建設有利於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開闊黨員的視野,促進思想解放,確保教育的時效性和互動性,鞏固主流意識的地位;有利於及時傳達黨的方針政策,快速傳遞高校各級黨組織的文件和黨務工作信息,幫助黨員學生接受先進思想,引導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有利於靈活地利用電子網絡信息量大、傳輸快速的特點,推動黨務工作方式的創新,增強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教育成效。在黨的組織建設方面,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能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有利於增進基層黨組織之間的交流互動,實現各級黨組織、普通黨員與黨委之間直接溝通,降低黨務工作成本,提高黨務工作效率。在黨的作風建設方面,有利於黨務公開和黨內民主監督,催進黨員幹部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推進廉政建設。自高校擴招和合並組建以來,各高校黨員數量激增,加強黨的建設,促進黨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和迫切,黨務信息化成為提高新形勢下黨建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的迫切要求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和緊迫。”當前,政治多檄化和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也日漸成熟,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使社會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特點,外部環境的變化深刻地影響着高校黨建工作,高校黨務工作也面臨巨大挑戰。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領域,也是各類思想文化激烈交鋒的陣地,西方網絡信息對青年一代的主流意識形態進行滲透從未間斷,一些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影響着教職工和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不佔領思想教育的陣地,就會讓西方勢力趁虛而入。“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網絡,用正確的輿論導向、先進的思想文化搶佔網絡陣地,努力使網絡成為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質教育高地”,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迫切需要。

3、高校信息技術高度普及的必然要求

隨着電腦互聯網的普及應用,目前高校校園網絡應用和用户達到了相當規模,信息網絡已經在教學、科研、管理和 後勤服務等方面發揮重要功能,為高校各項事業健康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高校基本實現了網上管理、辦公與後勤服務。高校校園網絡化、教育信息化、辦公自動化建設已經頗具成效。用户不僅涵蓋了高校內部教師、學生、職工,而且還包括家長、繼續教育者等各類社會羣體。高校管理與教學信息化進程,也培養一[!]批信息化建設專業人才和使用人才。高校良好的網絡設施、廣泛的用户羣體、專業的技術素養,為高校黨務信息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便利條件,高校黨務工作完全可以依託校園網或者獨立建設信息化平台,實現黨務工作網絡化和信息化。實際上,互聯網已經成全國各級黨組織重要的宣傳陣地和學習的平台,在建設學習型政黨和創新型政府中正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校黨務工作,在高校擴招、人數激增、校園分散的背景下,必須與時俱進,積極推動黨務信息化建設,提高高校黨建工作水平。

三、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目標

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必然引起黨務工作方式、黨務管理方式、黨務管理制度的變化,對於黨務工作產生明顯、深遠的影響。如果目標不明確,可能反而造成黨務工作複雜繁瑣,影響黨建工作順利進行。合理規劃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是搞好黨務信息化工作的基礎。

1、實現黨務日常辦公信息化

黨務日常工作與有關材料、數據密不可分。要充分利用電腦文字記錄功能和互聯網傳輸功能,將入黨積極分子培養記錄、黨組織重大決策文件、黨組織活動方案與總結等內容,形成電子文檔,進行上傳下達、審批、彙總與上報,有利於提高黨務日常工作效率。這是黨務信息化的基本內容,也是目前高校黨務最常見、最基礎的工作方式。

2、實現思想教育工作信息化

依託互聯網構建黨的政治理論、方針政策宣傳平台,開展網上黨課、網上黨校、黨建日記、黨建動態、網上黨建理論研究等活動,及時相關信息資源,把網站建設成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前沿陣地。高校黨委、各黨支部開展的黨建活動、黨員的心得體會思想彙報等及時到網上,實現信息共享,為黨員之間、黨組織之間的思想交流提供方便。加強信息提供硬件設施建設,配置激光打印機、音視頻等先進設備等,外地參加學習的進修黨員可以通過視頻參與黨的組織生活;建立數據交換、業務協同工作模式,完善集成環境和應用支撐體系,為快速信息交流提供到位服務。

3、實現黨務信息管理一體化

對軟件使用、硬件建設管理建立統一標準,對高校內部黨務信息網絡體系進行統一規劃,形成環節緊湊的管理體系,實行分級管理,確保各類黨務信息能夠互相連通,各級黨組織能夠實現交流互動。注重建立統一的黨務信息管理平台,對網站實行統一的維護管理,對登錄黨員建立統一的操作標準,確保黨務信息管理的高效和信息網絡運行的安全。

4、實現黨務信息管理網絡化

學校建立專門的黨務信息化管理職能部門,設立專門負責人領導全校黨務信息化管理工作。學校黨委、黨務管理的職能部門、二級黨組織和各教工學生黨支部設置專門工作人員,建立黨務信息管理的網絡,形成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管理網絡。信息管理專業人員要既熟悉高校黨務工作內容、流程,又能夠熟練應用網絡軟件進行信息更換、整合、加工和處理,在實踐中創新信息化管理方法,摸索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切實為黨務工作提供管理技術和網絡技術服務。同時,制訂黨務信息化建設制度,建立強化黨務網絡管理制度、機構職責與崗位分工制度、崗位責任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勵制度,網站欄目責任到人,負責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報送審批和上傳,及時更新內容。

5、優化高校黨務信息審批程序

利用互聯網優勢,建立黨務工作信息網上聯繫制度和網上審批制度。目前組織發展工作人數多,任務重,資料數據報備審批工作量大,建立高校黨務信息化網站,優化高校黨務信息化審批程度,提高組織建設有關黨務工作的效率。

四、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的基本要求

高校黨務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應制定周密計劃,分步推進,注重實效,關注關鍵環節。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是做到“五個注重”。

1、注重安全保密,提高運行效率

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為信息傳遞與交流帶來極大方便,也對信息管理帶來極大挑戰,在信息時代通過電腦或互聯網泄密的事件比比皆是。中明確規定:保守黨的祕密是所有黨組織和黨員的應盡義務。因此,安全保密是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首要原則,必須適應黨務工作政治性、組織性等特點。其一,要加強組織領導,將信息化建設置於黨委直接領導之下,嚴格按照黨建工作的原則、性質、保密規則和具體操作,避免馬虎大意造成失密。其二,採取安全保護措施,保證信息查閲過程安全運行。設置並安裝、防火牆、殺毒軟件等常規防範系統,防止計算機病毒侵蝕和網絡黑客的攻擊而導致系統癱瘓;對數據庫實行分級管理,設定不同保密等級和查閲權限,將無權查閲的訪問者拒之門外;高度機密內容和敏感信息,採用密碼登錄和人工認證,確保萬無一失。其三,建立安全保密制度和泄密問責制度,完善黨務信息保密細則,明確黨務公開內容和黨務保密範圍,對進入系統的信息材料,實行審查制,查明信息來源,保證信息準確,密級設置符合規定。其四,加強廣大黨員的教育和黨務信息化專業人員的教育,落實黨員實名登錄制和保密責任,不斷提高廣大黨員保密意識,避免出現人為泄密事故。

2、注重軟件開發,擴展設計功能。

組織專門力量對軟件設計進行技術攻關,實現信息平台的多元化、綜合化功能。軟件要具備以下功能:(1)各類信息數據儲存、整理、智能組合查詢功能。(2)資源共享、信息整合與立體化顯示功能。將文字、數字圖表、圖片、動畫、動態窗口、聲音、視頻融為一體,針對不同內容對展示方式進行有機組合,以栩栩如生表現相關內容。比如對於黨務會議文件和黨建活動資料,除了文字與圖表介紹外,還要展示會議的錄像資料和聲音資料,實現在線播放。(3)教育培訓與理論研討功能。設置教育培訓和理論研討子系統,開設網上課堂、理論論壇、黨務工作大家談、音視頻會議、黨建圖書館查詢、智能試題庫等欄目,為黨員幹部學習、培訓、考試、課題研究提供服務,利於黨員幹部隨時學習新政策、新法規、時事政治,推進學習型黨組織的形成。(4)評價考核功能。結合深化幹部體制改革和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需要,研究開發幹部評價考核系統,對黨員乾的伍德、能、勤、績、廉、學等方面進行自動量化處理,形成科學直觀的數字化圖表,推動幹部評價考核向標準化、正規化、數字化方向邁進。 (5)輔助決策功能。設置數據分析比較系統,便於帥選有用信息,生成調查研究報告,滿足黨務組織工作的需要。

3、注重部門協調,完善硬件設施體系

當前,高校普遍存在重視軟件開發、輕視硬件設施的思想,多數高校設備陳舊,很多辦公電腦多年沒有更新,運行較慢。黨建信息化涉及各個部門,領導應轉變思想,深刻認識電子黨務的重要性,高度重視,注重協調,加大投資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設備陳舊,電腦配置過低,就會無法滿足多功能軟件運行的需要,特別是電視電話會議系統和服務器系統,需要大量投資資金,更應當予以經費支持。完善硬件設施體系,應對信息化建設中的各類硬件設備每隔2—3年更新一次,不斷改進設備裝置,適應軟件革新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的需要,主動推進經驗型、內務型黨務向開放型、科技型轉變。同時,應樹立“實用第一”的思想,以黨務工作需要為導向,因地制宜,注重實效,提高各級黨組織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切實能夠提高黨務工作的效率。

4、注重素質提升,培養專業隊伍

當前各高校的信息技術建設開發人員往往缺乏黨務工作經驗,不精通黨務工作內容與程序,致使在黨務軟件設計和硬件配置方面與黨務實際工作需求脱節,工作思路不開闊,影響黨務信息化建設的質量與進程;而黨務工作者往往又缺乏專業技術,對軟件硬件技術缺乏全面系統的瞭解,也影響了黨務信息化的快速實現。因此培養一批既精通信息技術,又瞭解黨務工作的複合型人才,成為實現黨務信息化的基本保證。要選擇一批精通信息技術、創新強的專業人才放在黨務管理崗位進行實戰鍛鍊培養,促使其切實掌握黨務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內容,瞭解黨務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便於在信息化建設中設計綜合功能的軟件,選擇符合需求的硬件,提高信息化建設的進度和質量。要強化教育培訓,不斷提高黨務工作者的信息化素質和應用水平,培養一支能夠承擔計算機應用系統開發能力和日常維護管理能力的黨務工作隊伍,對黨務管理隊伍進行優化,形成擅長軟件設計、硬件維護、系統設計與分析的黨務管理團隊。先進的黨務信息系統建成,廣大黨員幹部不瞭解功能,不會操作,系統也不會發揮實際作用,因此還應對校園內使用者和基層黨組織黨務工作專職羣體進行系統培訓,重點培養其應用能力、保密意識,切實將信息系統的功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5、注重交流互動,突出務特色

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實行黨務公開是黨務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廣大黨員幹部的需要。黨務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民主決策、民主監督、黨務公開、各級黨組織之間與黨員幹部之間的交流等諸多因素,構建民主溝通的平台。首先,要注重高校黨委與各級黨組織之間的縱向溝通,開設民主信箱、網上調查、網上、熱點討論、留言與答覆專欄等項目,暢通上級與下級、黨員幹部與黨的各級組織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鼓勵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提建議,積極推進民主參與決策和黨風廉政建設,實現普通黨員羣眾與黨委的直接溝通。其次,信息系統要注重黨員幹部之間、基層黨組織之間的橫向溝通,設計相關子系統,便於平級組織之間相互交流,促進相互間的學習和工作。另外,注重高校黨組織與外部的溝通互動,實現與教育部網站、各大高校、地方政府、人才交流市場、高新技術網站、與高校專業相關網站等部門和單位的系統連接,服務於高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和學生的學習與就業。同時,建設好網上黨務公開平台,及時將幹部選拔錄用情況、評優情況、新政策法規、辦事程序、黨務服務承諾、重大問題解決方案以及實施結果等內容及時網上,利用網絡系統,建設公開、公正、民主、陽光的黨務工作機制。

四、結語

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意義重大,加強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是高校黨的建設新形勢的內在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的迫切要求,是高校信息技術高度普及的必然要求。高校黨務信息化建設內容豐富,關鍵是要結合高校黨務工作的實際,突出黨務工作特點,注重實用,形成特色,實現黨務日常辦公信息化,實現思想教育工作信息化,實現黨務信息管理一體化,實現黨務信息管理網絡化,優化高校黨務信息審批程序。高校黨務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保證黨務信息化健康工作健康發展,要注重安全保密,注重軟件開發,完善硬件設施,注重培養專業隊伍,注重交流互動,努力推動高校黨建工作邁上新台階。

參考文獻:

[1]邱思開,發展電子黨務增強執政能力[J].中央黨校學報,20__,(01).

[2]蔣錄全,談高校電子黨務的意義[J].黨政論壇,20__,(03).

[3]馬德秀。高校電子黨務的初步實踐和探索[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__.

[4]馮仿婭,電子黨務:加強高校黨的建設的重要平台[J].半月談,20__,(01).

評中級職稱論文 篇十二

本人叫陳x,男,漢族,x市人,出生於20XX年1月,於20XX年於xx市經濟學校畢業,在工作崗位中利用空餘時間在江蘇廣播電視大學進行學習土木工程,並預20xx年7月份順利畢業。現還就讀於中國石油大學,預計在20XX年春即將畢業。本人從20XX年畢業後即從事建築行業,在原江蘇宏達建設諮詢有限公司工作期間於20xx年經xx市工程技術初級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審,具備了助理工程師的專業資格。在獲得助工資格以來,仍一直從事建築行業。在這六年裏,我一直工作在建築工程施工第一線,做到理論聯繫實際、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對業務知識精益求精,使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為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對本人工作六年多以來的專業技術工作總結如下:

一、思想品德方面

本人能嚴守法律法規,能樹立並保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近年來,我一直堅持看新聞報道、xx日報等新聞欄目或報刊雜誌,通過了解國家大事和百姓心聲,來更好地學習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保持自己的政治覺悟能夠“與時俱進”。

二、職業道德方面

在注重提高思想品德的同時,也不忘注意個人修養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和提高。我始終堅持學習有關建設工程施工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規範、標準,做到忠於職守、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勤奮工作,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質量。本人一向謙虛好學、鑽研業務、勇於奉獻,工作認真負責、責任心強,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嚴格按照“誠信、守法、公正、科學”的原則開展進行建築工程施工監理和管理工作。能夠敬崗愛業、遵紀守法,工作上踏踏實實,勤勤懇懇,一絲不苟;生活上助人為樂,團結友愛,關心他人。能夠帶領團隊,團結一致,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投入到工作事業中。能夠積極指導和帶領剛工作的同志,使他們時刻感覺到有人關心、愛護和幫助,儘快轉變角色投入工作中去,並督促他們不斷提高自己業務水平,儘快、更好地勝任本職工作。

三、專業技能方面

本人20XX年3月至20xx年3月期間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學習,學習了建築工程施工和管理等工程方面專業課程,掌握了建築工程方面專業理論知識,為日後掌握建築工程專業技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人工作過程中不斷為自己加油充電,參加了安全員的培訓考核,預算員的繼續再教育。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專業技術知識,能將理論同實踐緊密聯繫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並在實踐中總結工作經驗,以此來豐富自己的理論水平,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20xx年通過考試取得了二級建造師的資格,20xx年也即將對市政工程進行增項考核。

近年來,本人通過系統地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堅持工作在建築工程施工第一線,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掌握了多項建築工程方面專業技能。本人能熟練office等辦公應用軟件,熟練掌握AutoCAD建築製圖,精通建築工程、市政預決算,熟悉園林工程的預決算,具備編制施工組織設計的業務水平,能獨立完成整套投標文件的編制工作,並能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熟練的應用投標報價技巧去提高中標的概率以及中標後的收益。掌握建築工程現場施工、質量管理技能,能夠勝任中大型建築工程的現場施工、質量管理及現場總負責的工作。

在以後工作中,我將一如既往地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這樣才能在這個知識更新換代的社會裏不至於落伍。

四、工作成績與履行職責情況

自參加工作以來,本人一直堅持在建築工程施工第一線,參建多項建築工程,其中不凡有xx城區的一些代表性的建築小區工程,如家和花園、今日星城、興盛佳苑等級xx城東地區新莊街道的新源城市花園拆遷安置小區和在建的景湖人家拆遷安置房工程等項目。在實際工作中,我始終保持認真負責、嚴謹務實的工作態度,虛心學習努力工作,不斷加強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水平,經過六年的鍛鍊,已經成長為工程技術骨幹。

20xx~20xx年期間,我在江蘇宏達建設諮詢有限公司主要擔任瞭如家和花園、今日星城、興盛佳苑等小區工程項目監理負責人。該些工程體量較大,有磚混、框架、剪力牆和筏板基礎等結構類型。在該些工程中我得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活動。在與施工單位配合進行配合,在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順利完工交付使用。在交付後得到用户的好評,在監理負責的過程中也得到相關單位的好評。

20xx~20XX年,我在xx市新莊街道的新源城市花園拆遷安置房工程擔任現場項目總負責人兼項目副經理,該工程施工範圍大,質量驗收點多,涉及知識面廣,包括建築、安裝、園林、市政等多個專業,質量檢查及工程預決算工作有一定難度。為準確指導施工,做好質量檢查工作,合理進行預決算,我查閲相關書籍,認真學習相關專業規範及定額,做到質量管理到位,決算有據可依。我每天堅持在工地一線,定時巡視各施工點,掌握各分部工程的進度與質量控制要點,做到事前控制。同時做好成本管理,掌握各施工材料的價格信息,分析各分項工程的人工、機械、材料單位消耗量,為竣工決算提供參考。在竣工後參與交付過程,瞭解現場存在的不足,及時作出處理意見,得到拆遷安置户的好評。主持竣工決算,與建設單位和審計單位進行交涉。爭取合理利潤的最大化,贏得公司現場負責施工人員的尊重。通過該工程的鍛鍊,我的現場質量、安全和管理能力大大提升,預決算水平上了一個台階。

20xx年至今,鑑於以前工作出色,負責了新莊街道景湖人家拆遷安置房的前期投標的實際操作工作內容,並一舉中標,工程量達到億元。之後又負責整個區域的工程負責工作。在該工程中我堅持工程質量高標準的要求,做到超前預控,嚴格按規範標準要求,對每道工序施工進行質量檢查、技術指導,認真對工程施工全過程的質量技術監控。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管理方針,對現場不符合的安全停止所有驗收程序,消除安全隱患後進行上部施工。對現場與規劃、勘察、設計、監理和建設單位進行全面協調,確保施工順利進行。在項目管理過程中的的得到上級主管部門安監、質監、建管、監察中隊、定額站和建設局相關部門的好評。

為了能再上新台階,本人熱忱希望能夠晉升中級職稱工程師,以便能更好地開展本職工作,服務社會。儘管我工作認真負責,理論知識和業務水平提升較快,但是建築行業是一項學問頗深,涉及知識面很廣的行業,我的管理能力和統攬全局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將一如既往地堅持對工作一絲不苟,勤勤懇懇,努力地學習專業知識,對業務精益求精,勇於創新,不斷努力豐富我的理論知識,提高我的工作能力,爭取更大的進步。工作六年以來,我一直努力做一名優秀的建築工程技術管理人員,為建築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3rmw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