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三農問題的論文(新版多篇)

三農問題的論文(新版多篇)

三農問題的論文(新版多篇)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 篇一

我國農業和農村改革已經歷了三十餘年的歷程,人們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農業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是密不可分的“三位一體”的關係,撇開其他任何兩個問題而孤立解決一個問題都是十分困難和不現實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單純以農業論農業不行,必須同時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三者的緊密聯繫被稱為‘‘三農”問題。筆者認為,要想妥善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其基本路徑是協同推進新農業、新農村和新農民(簡稱“新三農”)建設。

一、發展新農業和實現農業現代化是解決二農問題的前提

現階段,發展新農業就是推進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以農業現代化為標誌的新農業模式,應當具有科學化、企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社會化(產業化)、多功能化、生態化、信息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等內涵及特徵。農業現代化的全面推進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我國的農業科技落後、結構不合理、生產方式粗放、社會化水平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以及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因而發展新農業和實現農業現代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國新農業建設特別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農業發展必須以現代科技體系為支撐

我國新農業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是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裝備農業,最終實現農業物質裝備現代化、農業技術現代化、農業經營管理現代化和資源環境優良化等。2所以,現代新農業建設始終離不開現代科技的支持,具體講就是要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科學管理方法和現代農業機械技術,全面實現農業科學化、機械化和電氣化,在此基礎上不斷培育農業優良品種,積極研製、引進、推廣使用新型高效低污染肥料及農藥等農用生產資料。現在發達國家的農業還出現了自動化、智能化和高新技術化特徵,使農業生產力水平達到空前高度。由於大批農業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推廣,特別是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背景下的衣業現代化問題研究”、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研究項目“山東半島城市羣新型城鎮化與衣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研究”、山東省教學創新研究項目“發展經濟學教學內容及教考方法改革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生物、計算機、信息、激光、遙感、原子能等現代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並配合科學管理手段與經營方法,很好地推動了農業快速、高效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鑑,在推進新農業和進行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必須重視現代農業科技體系的建立及創新。

(二)發展新農業必須遵照現代企業經營理念及管理模式

首先,新農業建設要求實行農業企業化經營。以農户家庭為基礎分散的小規模土地經營與農業現代化存在內在矛盾,不利於使用、推廣機器和農業新技術,阻礙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而實行農業企業化經營可以擴大農業規模,通過合同、契約等方式使農業生產要素在企業這個制度平台上進行市場化運作,達到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目的。3其次,發展新農業要求加強農業生產標準化建設。標準化建設與管理是現代企業的生命線,正由工業領域擴展到農業領域,農業標準化生產經營與管理越來越成為世界現代農業發展的潮流,甚至成為國際農產品技術貿易壁壘的重要條件,加速農業標準化建設是應對國際市場競爭和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農業標準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重視農業標準化管理,嚴格農業投入品指標,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再次,發展新農業要求採取社會化和產業化經營。現代農業產業鏈不斷延長,農業生產經營中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客觀上要求發展社會化、專業化和組織化的新型農業。目前農業現代化國家都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前、產中、產後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由政府、企業和農業合作社提供各類服務,很好適應了農業社會化發展的需要。今後,我國新農業發展的方向必須走社會化和產業化經營道路,不斷壯大農業社會化組織,加強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盈利能力,降低其經營風險。

(三)新農業發展應當追求生態化和低碳化模式

現代化農業雖然提高了農業單產和經濟效益,但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農業發展的非持續性增強。正在興起的現代生態農業較好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促進了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繼生態農業後,近年來在一些國家興起的低

20碳農業發展模式也應受到重視。低碳農業是為逐步降低農業生產中C02等温室氣體的排放,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達到發展低能耗、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現代農業。4低碳農業具有農業生產、安全保障、氣候調節、生態涵養等多元功能,可以提高農業固碳功能,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拓寬農民收入來源和低成本實現農業現代化。H不論是發展生態農業還是發展低碳農業,均要求降低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推廣秸軒還田,擴大綠肥、農家肥等有機肥種植,利用生物的食物鏈原理防治作物病蟲害,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能和沼氣等農業生產新能源,減輕污染,改善農業生態。所以,鑑於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未來新農業發展目標必然體現其生態化和低碳化,必須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低碳農業。

(四)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要求

隨着信息化社會的演進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中被廣泛應用,農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現代農業逐漸演化為信息農業。信息農業的基本特徵是農業生產與管理的高技術化、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網絡化等。0因此,我國實施農業現代化戰略必須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企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農業跨越發展。同時,農村是農業信息化的依託,是實施信息農業建設的主陣地,而農民是農業信息的接受者、傳播者、使用者和受益者,是實施信息農業的重要主體,我國在發展信息農業過程中,通過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各類信息數據庫,建立健全農村水質監測系統、病蟲害監測防治、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和村務管理等信息系統,不斷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和農民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所以,信息農業建設過程實際也是實現新三農全面信息化的過程,必然推動新三農建設水平的提高,為根本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奠定基礎。

二、建設新農村和實現農村現代化是解決二農問題的關鍵

建設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村的落後面貌,最終實現農村現代化,這一過程包括實現農村城鎮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等,這些目標的實現對促進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解決三農問題起到關鍵作用。

(一)通過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進程

一方面,我國新農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歸根結底離不開農村這塊主陣地,新農村建設情況如何,直接關係到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乃至成敗,農業與農村現代化的關聯性和互動性決定了二者必須同步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良好條件,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成為農業現代化推進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新農村與農村現代化的發展也會加快農村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改變農村經濟社會面貌。20世紀80年代後,鄉鎮企業在中國廣大農村異軍突起,成為農村工業化的一大亮點,特別是大量以農產品加工業為特徵的農村第二產業發展,不但帶動了農村服務業興起,也改變了農村的經濟結構、就業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今後隨着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加強,農村工業會進一步發展和優化,農民的收入會不斷提高,起到以工促農的作用。同時,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工業化又加快了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廣大農村地區崛起的新城鎮,吸納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這為提高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水平,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對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解決三農問題無疑具有深遠意義。

(二)通過新農村建設為農民現代化奠定基礎

新農村建設及其推動的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促進了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革,改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使農民的綜合素質全面提高,加速了新一代農民的成長步伐。首先,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通過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質。通過完善農村的。科技推廣體系、醫療衞生體系和各項文化事業,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移風易俗和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農民樹立文明、科學的生活觀念,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其次,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條件,提供完善的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這不但有利於農民羣眾的健康成長,而且有利於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使農民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科學消費、文明生活的良好習慣,塑造與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新一代農民隊伍。再次,新農村建設還有利於改變我國“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解決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問題,通過擴大對農村的財政投入,迅速改變農村在文化、教育、公共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落後局面,為農業和農民的現代化創造條件。

二、培養新型農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保證

農民的綜合素質如何,直接影響我國新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的速度和質量,培養新型農民和提高農民素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保證。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關鍵在於打破傳統農業自身的封閉體系,轉變的契機在於投入並使用新的現代農業的生產要素,特別是人力資本是改變傳統農業和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那麼,我國要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落後農村向農村現代化轉變,需要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本,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些新型農民應當具備多元化的基本素質要求。

(一)培養大批新型農民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

首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生產經營者確立新的經營理念。現代農業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需要的各類知識、技術、信息越來越複雜,農業現代化建設涉及的產業和環節越來越多,農業產業鏈條延長和農業分工越來越細,作為經營現代農業的勞動者,必須具備相應的知識、技術和技能,及時掌握科學種田和科學養殖本領。隨着農業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業技術成果需要在農業領域推廣應用,農民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對其文化、技術、能力等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培養大批有知識、懂技術的新農民,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目前,我國農民的文化技術素質普遍偏低,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只有20%,接受過初、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僅佔0.5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達76.4%,這與發達國家農村勞動力70%以上受過職業培訓的水平相差甚遠。因此,我國必須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儘快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技術素質。其次,隨着農業現代化目標的推進,我國農業的市場化、國際化和信息化等對農民綜合素質提出了新要求,農業現代化背景下的新型農民不僅要有知識、懂技術,而且還要懂經營管理,能及時把握市場信息,勇於和善於參與市場競爭,形成按市場經濟規律和市場遊戲規則進行生產經營及依法辦事的意識,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和在市場經營中的盈利能力。總之,為了更好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及解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問題,要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新型農民隊伍。

(二)培養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農村現代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包括農民的現代化,而農民現代化包括思想觀念、知識結構、技術技巧、能力和智力等全方位的現代化。美國著名社會學家阿歷克斯?英格爾斯認為,一個落後的國家要轉變為自身擁有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化國家,只片面強調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是不夠的,必須從心理、思想和行為方式上實現由傳統人到現代人的轉變。6-8因此,要實現農村現代化,不但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而且需要具有新思想、新觀念的新型農民。隨着農村經濟體制的完善,廣大農民是農村市場活動和市場競爭的重要主體,要求農民必須樹立市場競爭觀念和風險意識,自覺參與市場交易和市場競爭,適應市場多變的環境,及時進行生產結構和經營方向的調整,提高駕馭市場、利用市場以增加收益的技巧與能力,成為高素質的農業生產經營者和管理者。同時,在推進農村現代化過程中,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快,許多農民面臨着非農就業的形勢和機會,農民的收入逐漸實現多渠道和多元化,農民不僅要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還要適時掌握農業經營以外的知識和技能。這也給我國農村教育發展與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必須積極轉變農村辦學理念,創新農村教育教學模式,農村基礎教育應儘快從單純應試教育轉變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服務的素質教育軌道上來,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使農村青少年各有所學,學有所用,既要滿足一部分農村學生升學深造的願望,也要培養大批志在農村就業,承擔農業與農村現代化建設任務的新型勞動力,引導部分青年在農村創業和就業。事實上,我國新型農民的培養和成長過程,就是新農村建設順利開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逐步實現的過程。

四、協同推進新三農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現階段我國的三農問題涉及許多方面,但從本質上説就是農業落後、農村貧窮、農民收入低的問題,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深層次問題。M而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發展新三農,儘快形成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三位一體與協同推進體系。

(-)積極發展新農業,推進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

中國人多地少,農業人口規模大、素質低的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僅要追求農業現代化,還要追求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如果沒有農業現代化就無法實現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反過來,如果沒有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就不會得到持續發展。M經驗表明,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農業在國民經濟乃至農村經濟中的比重會不斷下降,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不能動搖。因而,今後實現農業現代化仍然是我國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而且農業順利發展也是新農村和新農民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其他兩個現代化。同時,農業現代化目標也為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提出了新要求,隨着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我國傳統農村會逐漸演變為現代農村,這個演變就是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現代化實現的過程,作為農業現代化推動者的廣大農民其綜合素質也會得到極大提高,一代新型農民會隨之成長。因此,積極發展新農業和實現農業現代化既是新三農建設的核心內容,又是加快新農村、新農民建設事業和實現農村與農民現代化的重要條件,也是成功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前提。

(二)加快建設新農村,促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農民成長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早日實現農村現代化,儘快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可以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發展,推動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為實現農業和農民現代化奠定牢固基礎。首先,新農村建設改善了農村居住、交通、通訊、生態環境、醫療衞生、文化教育和社會保障條件,這些同樣也是新農業發展所需要的軟硬件環境,因而加速了農業現代化進程。隨着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差別的不斷縮小,農村居民的綜合素質和生活水平日益與城市居民接近,為新型農民的塑造奠定了基礎。其次,新農村建設加快了農村工業化進程,農村工業化可以直接成為推動我國農村發展的強大動力,尤其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從資金、技術、人才、管理模式和經驗等多方面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吸收了大批農業剩餘勞動力就業,成為增加農民收入和培養新型農民的重要途徑。再次,新農村建設促進了農村城鎮化發展,城鎮化充分發揮產業和人才等要素集聚效應,可以吸收眾多農村剩餘勞動力非農就業,城鎮對周邊農業和農村發展起到輻射和帶動作用,在資金、市場、技術、人才、教育、文化等方面對農業和農村進行支持,促進新農業持續發展和新型農民隊伍快速成長。

(三)塑造新農民,為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積累人力資本

建設新農業、新農村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廣大農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因此,沒有新農業和新農村的發展,農民問題就得不到根本解決,農民素質也得不到有效提高。同時,農民是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實踐者和推動者,沒有農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沒有新型農民的塑造就根本談不上新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整體文化、技術素質偏低,不少農村地區一些文化、技術素質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長期進城務工,或者在農村從事非農經營活動,而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是婦女、兒童、老人,這支勞動力隊伍顯然難以承擔新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重任,因而新農民培育任務十分緊迫而繁重。當然,最終能夠將高素質農民穩定在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事業中,也需要國家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資,進一步改善農業和農村的生產經營條件,完善政府的支農惠農政策,加大有關農業補貼力度,逐步提高農民、農業收入水平,提高新一代農民紮根農村、服務三農的積極性。另外,隨着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進程加快,農業產業鏈不斷延長,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配套服務業發展潛力巨大,同樣需要塑造大批有文化、懂技術、瞭解市場經濟知識及規律和擁有一定經營管理技能的新型農民。

綜上所述,新農業、新農村和新農民建設目標的一致性,決定了三者可以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機制,也只有同時開展新農業、新農村和新農民建設,形成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協同推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而步入現代化社會。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 篇二

雖然農村人口多。市場潛力大,農村市場卻未被啟動,原因是農民收入增長較慢。發達國家人均CDP達到3000美元才出現買方市場。我國人均GDP只有900美元就出現了農產品過剩。而且,近些年農民消費與市民消費相比呈下降趨勢,農民收入不提高,擴大消費就沒有堅實的基礎。如果“三農”問題解決了,農民收入提高了,就有了更大的消費力。農村市場的擴大會帶動城市的發展。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進入良性循環,從而實現持續的健康發展。

一、農業理論基礎存在缺陷

“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理論體現了農業“工具論”與“貢獻論”,使農業地位與實際地位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我國走的是以工業為中心的傾斜道路。農業資金不斷流向工業,我國的工業化啟動資金就是靠農業積累實現的。另外,農業勞動力被強制滯留農村。中國是少數幾個用户籍管理人口的國家之一。這種城鄉分割的人口管理制度最初是為了讓農業人口為工業發展積累資本,同時又不讓他們享受工業化的經濟利益,從而保持城市工業的高利潤,用高積累來推進工業化的進程。所以,農民天生就戴着農民的帽子,城市居民卻天生享有市民特權。這種户籍制度嚴重製約了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城市流動。

實際上,農民的選擇常常代表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求。生產力影響着社會的發展,而勞動者是生產系統中的主導因素。由於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導,他們瞭解生產的需求。所以農民的需求就是生產的需求,所以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就是尊重生產力。當然,農民在自主選擇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因為我國正面臨着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化農業轉變的問題。我們在轉變的過程中將會面臨着子大矛盾:一是人多地少,二是人窮就業機會少,三是農業基礎薄弱,投入少,發展動力不足。當北方農民面對成堆的糧食發愁,而南方農民任憑柑橘掛滿枝頭也不去採摘時,我們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農業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事實並非如此,而是農業進入了新的階段,面臨着很多嚴重的問題,農業結構如何調整,如何解決產品買賣難的問題。這些問題僅靠農民自已是無法解決的,此階段政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共同現象。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既是農村發展中的一個緊要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關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戰略問題。因為數億剰餘勞動力如果不能成功轉移,農業必定會成為一個低效率甚至沒有效率的產業,而一個沒有效率的產業必定是沒有發展的。因此。只有將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成功轉職,農業效率才有可能得到提高。農業才能有所發展。然而,農村人口數量巨大,將會使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任務尤為艱鉅。

二、加快城市化進程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表明,農村向城市轉移,將更多的剩餘勞動力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逐步走向城市化道路,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城鎮化緩慢會給經濟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捆綁在有限的土地上,直接影響農業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市場不開啟,國內消費市場疲軟等等,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對經濟發展起着直接制約的作用。

隨着我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三農”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尖鋭,一方面是由於經濟增長緩慢,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刺激,部分社會羣體已經心理失衡,這些都嚴重威脅到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那麼,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究竟在哪呢?首先,要面對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是歷史所造成的,企圖短期內解決是完全不可能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民的社會地位雖然有所提高,但總體情況依然不樂觀。從法律地位上來講,農民在全體成員中具有平等的地位,與工、兵、學、商具有同樣的權利,並不低人一等。但實際上,農民依然處於社會底層。農民的職業本來是神聖的,沒有農民的勞作,就沒有生存所需要的條件,也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然而,鄙視農民的社會心理已經根深蒂固。農民勞作一生,為社會創造了大量財富,卻被説成是沒有“工作”。除了農業以外的行業,工作人員都要經過挑選,合格者才能上崗,而對農民卻不需要任何要求,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從事農業生產。

因此,要想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有機地聯繫起來,實現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之間的互動。事實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減少農民。農民到哪裏去。將涉及整個社會的大調整。所以沒有宏大的戰略眼光,不繫統地去解決問題,是無法控制的。

“三農”問題的解決需要實現以下三大戰略轉型:一是產業轉型。一家一户單幹,自給自足小生產是幾千年來的基本模式。改革開放以來,產業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是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從傳統向現代化轉型。二是農村社會的轉型。農村與城市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分離的二元結構。農村的社會意識、社會結構與城市有着很大的區別。城市巳經很大程度地走進了現代化,農村卻還停留在落後的傳統社會階段。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途徑就是城鄉互動,良性轉換。三是農民身份的轉型。人是萬物之靈,人權是社會權能中最基本的權能之一。解決“子農”問題必須以人為本,從根本上解決對農民身份的歧視問題,這樣才可能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村政策存在着“見糧不見人”的情況,更多強調的是“糧食”。當需要向農民索取的時候,卻又將農民管得很嚴;當社會福利分配的時候,又常常將農民排除在外,表現極為吝嗇。解放農民,還農民以公平的社會待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三、結論

我們要想邁向高等收入國家,避免掉進“中等收入”的陷阱,最大的難題正是“三農”問題。如何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業的生產率將成為未來十年經濟發展的主題。因此未來十年,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講,關鍵在於是否能解決好“三農”問題,能不能使區域經濟有較大的發展。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 篇三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統籌兼顧,具體就是“五個統籌”,其中統籌城鄉發展屬“五個統籌”之首,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和體現。近年來,尖扎縣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緯以上,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03年,尖扎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居青海省各縣農區第9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5:1,明顯高於青海省的平均差距水平,如何扭轉城鄉收入擴大趨勢,打破城鄉分割體制和結構,就需要我們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科學規劃,協調推進,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的格局,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本文結合尖扎實際,提出如何用統籌城鄉發展的觀點,解決“三農”問題的一些對策和建議供商榷。

1、尖扎縣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條件逐步完善

尖扎縣位於青海省東南部,黃南藏族自治州北部,總面積1714平方公里。縣城駐地馬克唐鎮距省會西寧126公里。尖扎縣縣轄三鎮六鄉,79個行政村,總人口5.04萬人,境內最高海拔4640米,最低海拔1960米,相對高差2600米。氣候垂直地帶型分佈十分明顯,形成了黃河谷地、淺山、腦山不同地貌及氣候類型。2003年,尖扎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44億元,比上年增長8.8%。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84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6億元,社會消費品總額3147萬元,農牧民人均收入1352元。工業初步形成了以水電開發為龍頭,鋁業、建材、農畜產品加工為支柱的地方工業體系。以坎布拉為龍頭的旅遊開發潛力大,縣內基本形成以省道為主幹,縣鄉公路為骨架的公路交通網絡,全縣通訊事業和青海省內先進地區同步發展,開通了國內國際直拔電話,光纖傳輸、移動通訊基本覆蓋全縣。縣內金融、保險等服務機構齊全,科技、教育、文化、衞生、體育、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的條件基本成熟。

1.1城鎮化優勢。城鎮化是解決城鄉統籌發展的▲拉結加尖扎縣縣長切入點,是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載體。尖扎縣現有馬克唐、坎布拉、康楊三個建制鎮,直崗拉卡電站、康楊電站建成後將形成一定規模的小集鎮,全縣5萬餘人口中3.3萬人分佈在這一地區。近年來,尖扎縣確立了沿黃“三點一線”小城鎮發展戰略,先後完成馬克唐鎮人民街、黃河路、申寶路等主要街道路面改造工程和縣城道路與給排水、文化廣場、體育場等工程以及一批幹部職工集資住宅工程,特別是投資2000萬元打造的商業街,共開發商住樓28棟,成功轉移農牧户近200户。坎布拉鎮完成道路與排水工程,康楊鎮實施商街改造,全縣城鎮基礎設施發生了根本變化,整體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擴展了小城鎮發展空間,增強了城鎮吸納剩餘勞動力的能力,為縣域經濟統籌發展注入了活力。目前,全縣通訊方便快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善,城鎮功能提升,樹立了對外開放的良好形象,增強了以城帶鄉的能力。

1.2水電資源優勢。黃河橫貫三鎮一鄉形成的李家峽電站、直崗拉卡電站和康楊電站為發展工業經濟,尤其是高耗能工業提供了充足的電力資源。據測算分析,已建成發電的李家峽電站、富源電站、昊天電站和正在建的康楊電站、直崗拉卡電站、澤唐電站、三道班電站建成發電後,年均可發電185億千瓦/時。以黃南鋁業做為參照,在七座電站年均總髮電64.5億千瓦/時的條件下,可以為26個年生產能力13000噸(黃南鋁業生產能加、年均耗電2.4億千瓦/時(黃南鋁業年耗電數)、年利潤317萬元(黃南鋁業預計年利潤)的工業企業提供所需能源,電力資源富甲全州乃至全省,這為加快電解鋁產業的整合和擴張,通過提高引資發展鋁型材等後續產業,延長鋁業加工鏈條,提高附加值提供了可靠的電力保障。

1.3區位優勢。通過幾年的建設,尖扎縣境內鄉村公路暢通並已基本形成網絡,隨着平阿高速公路和阿同二級公路的建成通車,尖扎將躋身於環西寧百公里經濟循環圈,這為發揮尖扎的比較優勢,實現經濟互補合作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加之以坎布拉國家森林、地質公園、沿黃水面旅遊資源開發為龍頭的旅遊業的日漸升温所形成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能使其較快接受外界經濟發展的拉動和慣性衝擊,從而促進該地區調整優化產亞結構,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的優勢產業,最終拉動城鄉經濟發展。

1.4農業優勢。沿黃地區背靠廣大農牧區,面向西寧、海東等大中型市場,加之氣候温暖,水土條件優越,具有優良的農牧業發展條件,糧食、油料、蔬菜、果品等農作物資源在省內具有一定優勢,牛羊育肥發展迅速,是重要的農畜產品基地。

1.5勞動力優勢。全縣有農業總人口41680人,其中勞力20890人,佔全縣總勞力的50%。境內大中型水電站工程建設和坎布拉旅遊資源開發,有效加快了尖扎與外界的交流,古老的農耕文化受現代工業文明和商品經濟意識的影響,給當地羣眾植入了先進的文化和理念,加之近年來“陽光工程”等勞務培訓力度加大,使這一地區人口整體素質和勞動技能得到提高,能比較快地適應市場的變化,為發展二、三產業提供相對熟練的勞動力資源。

1.6政策優勢。尖扎縣2002年被國家確定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每年國家都有大量的項目資金支持,為統籌城鄉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政策和資金機遇。

2、制約尖扎統籌城鄉發展的主要因素

尖扎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城鄉差別明顯,“三農”問題突出,除歷史和體制因素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

2.1所處地區自然環境惡劣。尖扎縣境內高山溝壑密佈,黃土地形支離破碎,海拔高差達2840米,以乾旱、冰雹為主的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農業生產。同時由於山高路陡,淺腦山區教育、衞生、交通、文化等基礎設施十分落後,這樣的自然環境致使尖扎79個行政村中有58個貧困村,5萬人中2/3為貧困人口。惡劣的自然條件對解決尖扎縣“三農”問題,加快脱貧致富步伐帶來了很多困難。

2.2山區農牧民思想觀念保守,勞動技能低。尖扎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淺腦山和牧區佔全縣總面積的2/3以上,這些偏遠山區由於地理、文化、語言等因素影響,社會發育程度低,絕大部分農牧民參與市場經濟的能力差,加之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慣性影響,造成羣眾對外界新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先進文化,包括農牧業實用技術難以接受,給跨地區輸出勞務和調整農牧業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解決“三農”問題增加了難度。

2.3自我造血能力先天不足。尖扎縣目前工業發展滯後,工業產品主要以水電、電解鋁和建築建材產品為主,工業短腿,鄉鎮企業數量少、層次低,幾乎沒有反哺農業的能力。農業基礎薄弱,靠天吃飯,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不高。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尚在起步階段。產業間關聯度低,結構不合理,自我發展能力弱,吸納剩餘勞動力的能力差,僅靠本縣經濟的發展很難實現充分就業。

2.4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由於受地理環境條件制約,淺腦山和牧區地處邊遠,山大溝深、人口稀疏,要徹底改變這些地區的農牧業、水利、交通教育衞生等基礎設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這部分資金只能依靠國家投資,單靠本縣力量無法實現。

3、用統籌城鄉發展思路解決尖扎“三農”問題應採取的措施

從全國總體情況看,改革開放前由於我國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所造成的城鄉二元差別明顯。農村經濟和社會尤其是西部偏遠地區農業和農村的市場組織化發展程度遠遠低於城市,農牧民得到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以及水電、通信、交通等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服務遠遠低於城市。客觀上拉大了工農差別,這是導致“三農”問題的關鍵原因。因此,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是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突破口和側重點。

3.1統籌農業與工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一是工業要逐步反哺農業,為農業提供支持和服務。尖扎縣工業主要為水電等資源開發型產業。水電作為當地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地方税收分成比例很少,在收益分配中要積極爭取向地方傾斜,並投入到農業,以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同時政府要通過土地置換等方式獲取成本電價,並以適當方式支持農業、農村發展。二是要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要引導和鼓勵土地、民間資金等轉變成土地資本、民間資本,有償轉讓土地、草場、果園承包經營權,努力向規模化、市場化經營轉變,改變傳統、單一的農牧業生產方式。培育、扶持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高農產品的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要在康楊、馬克唐鎮大力發展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農村工業,現有的農產品集散地逐步改造提升,使其發展成為農副產品的加工區,直接帶動農民增加收入。充分發揮城鎮的集聚和輻射功能,運用城鎮市場引導和帶動農村市場的發展,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和農業市場化程度。

3.2統籌城鎮與農村發展,積極轉移農村人口。城鎮化是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載體,具有龍頭帶動作用,是吸納農村人口、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要通過加快城鎮化來擴大城鎮羣體消費農產品的規模,吸納剩餘勞動力進入城鎮。2002年,尖扎縣建成的商業街,共開發商業街面2萬平米,共轉移農村人口602人。這些進入城鎮的農牧民原户籍所在地的土地等生產資料所有權、經營權不變,成為山上有產出,城裏有收入的“兩棲”居民,解除了農牧民進城創業的後顧之憂,不失為一種城鄉經濟雙向互動發展,增加羣眾非農收入的有效途徑。今後以沿黃三鎮一鄉和重點工程為依託,並圍繞直崗拉卡、康楊電站建設,發展服務於重點工程的小型集鎮。促進二、三產業發展,繁榮小城鎮經濟,使一部分農民從一產中轉移出來,通過減少農民來富裕農民。牢固樹立經營城鎮的理念,從運作房地產入手,積極推動城鎮公用基礎設施、土地等資產運營,促進城鎮經濟社會盡快發展。全面改革城鄉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積極探索建立以居住地登記户口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穩定職業為户口准入條件,儘快形成與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户籍管理制度。在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有利於農民進城就業和創業的良好環境。同時,要因地制宜,以市場和實現就業為導向,加大“陽光工程”的實施力度,有目的的做好農牧民培訓工作,想方設法向縣境外輸出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讓更多的農牧民走出縣門、務工經商,創辦實體,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

3.3統籌城鄉市場發展,合理配置城鄉資源。統籌問題思考:請眾家探討農牧業深層問題洲琢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按照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要求,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市場網絡。積極發揮中介組織和民間“協會”的作用,引導勞動力、技術、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和佈局,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引導羣眾在果產品加工、牛羊育肥、飼料加工上檔次、上規模,提高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3.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三農”問題突出表現在水、電、路、訊、教育、衞生等羣眾生產、生活極為密切的基礎設施方面。今後,在項目爭取、扶貧資金的發放上,重點要轉向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環境。特別是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廣播電視文化等公共事業的專項資金支持,把農村社會的公共產品投入從主要由農民負擔轉變為由公共財政承擔,逐步使農村居民能夠享受大體均等的國民公共產品服務。

3.5從比較優勢出發,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旅遊業是尖扎縣一項發展潛力很大的新興產業,隨着坎布拉國家森林地質公園旅遊公路的建成和公園內景點設施的完善,加之公伯峽、李家峽、康楊電站、直崗拉卡電站庫區四面的形成貫通,打造環西寧百公里旅遊線路,培育高原水城、丹霞地貌、民俗風情“區域”性旅遊品牌的時機已經成熟,要加快縣內旅遊線路的規劃和康楊清真大寺、古雷寺、智合寺、昂拉千户宅院、德欠寺等人文景觀的開發,挖掘整理旅遊景點的文化資源,提高旅遊品位,積極引導農牧民參與創辦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渡假村”、“民俗村”,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增加農牧民收入;鼓勵有條件的農牧户發展農家旅遊服務項目,引導農牧民開發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旅遊產品,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 篇四

改革攻堅,力爭進一步突破。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進程的深入,改革的難度在增加。有些改革進展緩慢;改革缺乏突破力;有些改革尚處淺層;不同領域、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缺乏協調和平衡,整個社會缺乏改革的協調機制。

“十一五”改革涉及經濟社會各方面,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改革既連接經濟體制改革,又連接社會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處於改革的中心環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另外,就業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醫療衞生和教育制度等同億萬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應該本着以人為本的理念,推進民生類制度的創新。對外開放,水平有待提高。

加入WTO後,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長迅速,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出口大幅增加,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成為穩定國際經濟和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外資在出口中所佔比例過大,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利用外資過程中在產業素質、資源、環境、勞工權益等方面也暴露出較多問題。鑑於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要引導各地由追求引資數量與速度轉到更加註重引資質量與效益。“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和諧社會,關鍵在落實。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十一五”期間社會發展的一個新課題。建立和諧社會,包括擴大就業、社會保障、調節分配以及文化體制、醫療衞生、安全生產等。

當前,把構建和諧社會納入“十一五”規劃,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目前社會矛盾和衝突是基於利益基礎上的衝突,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是要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常修澤則強調,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社會。在創造活力過程當中要建立與市場化相適應的社會秩序,包括搞好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管理,加強社會組織秩序的新建,以及加強個人、企業、社會和政府自身的信用制度建設等。

儘管人們已經開始接受“三農問題”這個提法,但並不理解這個三農問題背後隱含着很多深層次問題,恐怕不能用“強調農村市場化,強調農業增加更多的投入”等現行政策解決。農村存在的複雜問題,是典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有中國特色的三農問題。

城鎮化問題。且不説現在大城市吸納農民的能力已經下降,從長期分析來看,即使我們加快城市化到20xx年可能實現50%城市化率,到那時我們是16-17億人口,按16.8億計算仍然還有8.4億人生活在農村;而在城市化加速階段,按正常的城市化發展速度和規模來看每年被徵佔的土地至少在1200萬畝以上。也就是説30年後,無論按新口徑19.5億畝算,還是按老口徑14.5億畝耕地算,都要減少3億多畝,人均耕地面積也實際上會減少更多。在這種情況下,農村這三個基本要素的配置關係能調節得了嗎?

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最終產品出口大國,靠的就是勞動力成本低廉。儘管有人強調出口產品有消費剛性,不可能減少多少,但確實可能減少而難以再增加。在勞動力供給絕對過剩的條件下,勞動力價格不可能提升,農民的收入還是增長不快。因此,靠出口拉動這個説法似是而非。因為東部地區吸引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打工節省了很多成本,主要節省的是農民進入東部地區打工的全部轉移成本。出口絕對值增加雖然帶動就業和打工,但並不意味着收入水平增加。

流動打工人口的社會保障仍然由他們承包的土地承擔。我們絕對沒有條件、不可能由國家來提供佔70%的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農村改革這種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發生,客觀上表現了一種交易的結果。國家在允許社區佔有所有權、允許農民以大包乾名義佔有土地使用權的時候,向農民讓步的是什麼呢?讓步的是農民承包的那塊土地必須承擔農民的社會保障。作為社會保障資料的土地又怎麼能進入市場?在國家不可能提供社會保障的條件下,如果隨着人口增加土地減少,農民的社會保障遲早會成為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6l1n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