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應試環境下“同儕壓力”的形成、影響與改善

應試環境下“同儕壓力”的形成、影響與改善

應試環境下“同儕壓力”的形成、影響與改善

應試環境下“同儕壓力”的形成、影響與改善

摘要:“同儕壓力”是羣體規範對羣體成員形成的壓力,在應試環境下,特別是目前各種課外輔導班以及興趣班火熱發展的社會環境下,同儕壓力對於個體的影響正在不斷加深,這種壓力不僅來自班級這個正式同儕羣體,還來自其他因年齡相仿、興趣相同等因素聚合在一起的非正式同儕羣體。本文從個體心理髮展特徵、羣體心理契約及羣體規範等方面分析了同儕壓力的成因,探討了其對學生產生的雙向影響,並着重從心理引導、社會規範、化解技巧三個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議。

關鍵詞:同儕壓力  形成  影響  改善

引言:今年來,隨着社會升學壓力的加大,又疊加應試教育未能從根本上取得突破,各種課外輔導及培訓機構火熱發展。課外輔導和培訓,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在應試環境下,不管是興趣特長班,還是課後作業輔導班,輔導和培訓機構基本是以升學為導向設置課程,進行輔導,這使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更加願意的把孩子送去輔導機構。不少研究者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歸因為應試環境和中國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心理,其實從參與主體角度看,受教育階段,學生面臨着班級這個正式同儕羣體和其他因年齡相仿、興趣相同等因素聚合在一起的非正式同儕羣體的壓力,學生之所以參加課外輔導和培訓,很大原因是想穩定自己在班級羣體的地位,怕被忽視和邊緣化,為了“面子”等。研究應試環境下“同儕壓力”的形成、影響與改善,對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應試環境下“同儕壓力”的成因

交往是人類心理的基本需求,學生因為身心發展年齡特徵及教育環境的影響,自主意識增強,往往更樂意和自己年齡相同或相鄰、素質大致相當、目標和行為規範相互認同的同儕一起活動交往,這種交往對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達到自我認同、實現自我價值等有重要影響,但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同儕壓力。

(一)多元交際環境下個體對被尊重、被認可的願望更加強烈

埃裏克森認為人的心理髮展持續一生,個體的心理髮展是量變到質變的循環交替,每個階段都存在一個重要的衝突。學生時期的主要衝突是“渴望長大和被肯定”,他們想擺脱“孩子”的刻板形象,建立新的自我,不願接受成人社會傳遞的命令、告誡、勸説和指引,他們希望被尊重,更注重平等、公正,往往會認為來自成人社會的批評是對自己的“不尊重、侵犯隱私”,所以他們更願意“物以類聚”,從同伴羣體中獲得心理的發展和滿足。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交往更加多元,除了現實生活的同儕羣體,QQ、微信、博客、網絡聊天室等信息交流平台更是為學生交流信息、發表觀點、溝通情感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不管是在現實的同儕羣體中,還是在虛擬的網絡平台同儕羣體中,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但由於各自的興趣愛好,生活經歷,心理個性的不同,況且“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肯定會存在缺點和不足,所以交流的成員越多,交流的話題越多,個體就越容易感覺“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什麼優點”“對自己所做的事失望”,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就會感受到來自同儕的壓力。

(二)個體觀點、行為和羣體心理契約存在衝突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都有歸屬和愛的需要,總是希望自己能融入到某個社會羣體,成為其中的一員,被羣體中其他成員接納和認同。而學生在這一點上需求更為迫切,當自己順利融入目標羣體,感受到被羣體成員認同時,會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感到安全和愉悦,如果自己被目標羣體排斥或疏離,就會失去安全感,產生焦慮和恐慌。而目標羣體在接納成員時,會與成員達成心理契約,要求個體應該服從或認同羣體的預期目標和標準要求,能夠為之努力,甚至是做出一定的犧牲。所以學生在學校環境下為了穩定自己在羣體中的位置,期待自己的觀點態度、行為方式能夠被羣體其他成員感知和認同,會“少數服從多數”,個體向羣體退讓、妥協,選擇與羣體中大多數人傾向一致的行為。

(三)同儕羣體規範的控制和約束

羣體規範是羣體內部多以約定俗成方式確立的內部成員應該遵守的行為標準。羣體規範一旦形成,對羣體內每個個體均具有控制和約束作用,羣體內每個成員都必須遵守羣體內約定俗成的規範,表達與羣體一致的意見,採取和羣體一致的行為,擔負起在羣體中應負的責任,從而獲得羣體的認同和肯定。如果個體出現不同意見,將會受到羣體內部成員的批評、壓制、譴責甚至是被羣體拋棄,這對學生個體的懲罰必然是嚴厲的。另外,“人總是生活在很多羣體之中”,學生的直接生活世界,參與的同儕羣體,是歸屬於大社會範疇的亞社會,其與大社會疏離程度和對羣體內個體的影響力呈正比關係,疏離程度越高,對個體影響越大。當羣體和大社會發生疏離時,如果同儕羣體和大社會的行為規範發生衝突,同儕羣體內強大而隱性的約制力就會發揮作用,促使羣體內成員遵從於羣體規範。由此可見,如果同儕羣體性質的亞社會和大社會不相一致,常常會誘發學生迫於強大的羣體壓力而選擇遵從羣體規範。

二、應試環境下“同儕壓力”的影響

同儕壓力是羣體規範對羣體成員形成的壓力,要求個體的信念和行為應該和羣體目標要求保持一致,從行為結果的性質看,同儕壓力對學生的心理、行為的影響有正向和負向兩個方面:

(一)“同儕壓力”的正向影響

首先同儕壓力可以幫助學生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缺少與同胞兄妹相處及同伴交往的經驗,又受到父母長輩的關懷呵護,因此不會關心別人,自尊心很強,常常固執己見,在行動上多表現為自私、驕橫、很難相處。而同儕羣體交往中,羣體成員不能隨心所欲,要學會分享、合作、寬容、謙遜,面對其他個體的不同行為方式、思想觀點,要能夠學會移情思考,因此,同儕壓力可以幫助學生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

其次同儕壓力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處事模式。在兒童階段,學生從家長和教師那裏受到影響最大,受到交往範圍的限制,同伴羣體的影響很小。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同伴影響力日益增大,家長和教師的影響力日益變小。這是因為學生在平等、非權威的羣體氛圍下互相模仿、學習同伴間的行為,又相互競爭、對抗,因此在共同活動中可以形成獨特的處事模式。

再次同儕壓力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社會品質和行為習慣。學生在羣體中的生活實踐,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會實踐,學生在羣體活動過程中,能夠更好的瞭解社會,認識社會,並形成合乎社會規範要求的道德、價值等觀念,比如:互幫互助、謙遜寬容、團結友愛、尊重他人等。

(二)“同儕壓力”的負向影響

首先是羣體與大社會的疏離容易使學生背離主流價值觀。學生處於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期,或者是生理髮展已經成熟,但心理還未完全成熟,對是非對錯的辨別不夠冷靜客觀,“三觀”尚未完全定型,再加上好奇心重,具有叛逆性等心理年齡特點,所以當同儕羣體與大社會的疏離程度越高,學生越不容易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立場,越容易背離社會主流價值觀。

其次是個體的盲目從眾容易衍生許多青少年問題。未成年人的情感歸屬在其社會化需求中佔據重要的部分,學生強烈渴望能夠被他人接納、理解、尊重,一旦同儕羣體中大多數人都“這樣做”時,為了避免被非議、被拒絕、被拋棄,他們常常會放棄自我去討好及迎合羣體,從而表現出盲目從眾的心理和行為,有的為迎合羣體同儕的目光,在衣着打扮、説話做事、思想看法上努力和同儕保持一致;或者是為了維繫自己在羣體的存在和同儕朋友間的友誼,面對同儕曠課、作弊、揮霍浪費、跟風戀愛等不當的行為,沒有勸阻及舉發的勇氣;更有甚者,有些學生迫於同儕壓力,盲目從眾,如參與吸煙、喝酒、偷盜、打架直至殺人等。 

總之,同儕羣體中的從眾行為,如果缺乏正確引導,很容易衍生許多青少年問題。

再次羣體動力負效應會對個體產生很大的錯誤影響。羣體動力理論認為“積極的羣體行為會對個體產生良性影響”,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理解在同儕羣體氛圍下,學生容易喪失道德判斷,產生付諸行動的衝動和膽氣,“既然大家都這樣做,怎麼會是錯的呢?”不會為自己的錯誤舉動而害怕、猶豫和反思。另外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容易向同儕壓力屈服,除了“同儕認同”心理和羣體情緒感染作用外,“匿名效應”和責任分散也是主要原因。當個體處於同儕羣體中,會出現去個人化,自我消融於羣體,平時個人單獨不敢做的事情,在羣體內都會變得理所應當,理直氣壯,因為個體的行為隱於羣體行為之中,屬於匿名狀態,個體責任感變得微弱,認為“法不責眾”,個體這種知覺的改變,會降低正常抑制行為的閥限,從而使學生在同儕壓力下的從眾行為更具冒險性,也更容易羣體違規犯罪。

三、應試環境下“同儕壓力”的改善

(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同儕壓力

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處於不斷髮展階段,在與同儕交往中,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自我選擇的能力不斷增加,自我評價的需要也愈加強烈。而這種自我評價不管是從動機,還是從評價涉及內容分析,都表現出社會性評價的傾向,但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客觀的評價標準。因此教育應轉向生活實際,讓學生對同儕壓力的個人行為和心理需求有正確而充分的理解認知,學會自我認知、自我激勵,克服同儕壓力。正確對待同儕壓力的方法有:遠離欺凌弱小等,多結交一些懂得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朋友;遠離背離自己信念的俱樂部和組織,多參加與自己信念一致的興趣小組和羣體;和父母、教師多進行溝通,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壓力時主動尋求他們的支持和幫助;無論如何,都不去做自己不情願的事情。

(二)關注自身特長,以自我優勢提高個人自信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會有優點,也會有不足,拿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長處作比較,就容易失去信心,產生自卑心理;與此相反,如果取長補短,加強自己的所長,在羣體活動中發揮自我優勢,則會像馬斯洛所説“感受到猛烈的愉悦、欣慰和甜蜜”從而產生要“即刻做點事當做報償的渴望”。教導者可以通過創設活動情境、開展心理遊戲、幫學生建立成功檔案、參加新的有利於發揮自我優勢的羣體等形式,讓學生變“我不行”為“我能行”,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提高自信心,採取積極的行動,從而增強應對同儕壓力的勇氣和能力。

(三)協助學生建立積極的羣體亞文化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同儕羣體對學生的身心及社會的發展有着雙向的重要作用,教師和家長應該引導學生學會選擇積極同伴和羣體,避開消極同伴和羣體的不良影響。首先,在學生進行同儕交往時,教導者可以轉換角色,從學生的的角度來決定參與的方式和程度,如教育者可以通過提供活動場所、活動用具等,瞭解學生的同儕交往,並使其在可控範圍內發生。其次,根據同儕羣體核心人物在羣體中有號召性和感染力等特點,教育者可以開好班會,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壓力,開展有效學習,同時教育者要善於發現和培養羣體的“領頭雁”(即羣體中活躍分子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肯定長處的基礎上引導提升他們上進心,充分發揮他們在羣體中的感染和引領作用,利用他們的言行引導羣體向良性發展。再次對於因個體愛好、志趣、習慣、行為相近而聚合在一起的非正式羣體,教育者可以分析羣體對教育總目標的利弊影響,在尊重羣體成員正當的志趣愛好的前提下,根據需要成立正式的興趣小組、社團組織,如“足球隊”“話劇團”“舞蹈協會”“文學沙龍”等,將非正式羣體正式化。最後,教育者要規範同儕羣體,使羣體規範和社會規範保持一致。羣體的規範要求對羣體內個體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壓力,直接影響着個體的觀點立場、行為方式,決定着同儕羣體的主流價值觀。同儕羣體規範和社會規範一致時,同儕壓力是積極正向的,有利於羣體中個體形成正確共識,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同儕羣體規範和社會規範出現偏離時,同儕壓力則為消極負向,會使羣體成員產生錯誤的共識,出現違規違法的行為,影響羣體中個體的健康成長。要想使社會規範內化為羣體規範應備的內容,教育者可以利用黑板報、宣傳欄、廣播站、官方微博、校園網等輿論平台,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傳播,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使學生同儕羣體形成良好的羣體規範。

(四)教會學生向不良同儕壓力説“不”

學生在不良同儕壓力下容易發生錯誤的甚至是違規違法的行為,針對這些行為,僅靠談心、勸誡、講道理或者是懲罰,往往收效不大,當學生再次面臨同輩壓力時,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所以教育者應該教會學生向不良同儕壓力説“不”,其具體技巧有:面對不良同儕壓力,可以向同儕表達對友情的珍惜和重視,但不會為了討好而違背內心意願,或者借家教嚴厲來推辭難以推拒的同儕壓力;如果友伴嘲笑自己膽小怕事,可以自我解嘲,以幽默的語言化解同儕壓力,或者設法轉移他人注意力。

標籤: 同儕 應試 環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g1l9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