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哲學論文 哲學論文800字多篇

哲學論文 哲學論文800字多篇

哲學論文 哲學論文800字多篇

哲學論文 篇一

摘要

辯證唯物主義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的同時,又承認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本文根據在宜賓學院發生的一件無人售書攤的事件以及廣西柳州市洛維路一個小區裏有個無人看管菜攤,對其所折射的哲學道理和意義進行分析,並得出其所體現的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關鍵詞

無人售買現象物質意識辯證關係

前言:

本文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會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方法論:我們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做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還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反對割裂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一、無人售買現象

1、宜賓學院的無人售書攤

在宜賓學院校園,上學、就餐的路上,師生們都會經過一個獨特的書攤,因為這個書攤沒有攤主值班,全憑自覺,長期以來,已經成為了一塊誠信的試金石。平時無人看管,購書付款全憑學生自覺。學生們都説:“書攤挺有意思的,蠻温馨,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老師也很喜歡,稱讚其對學生的品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這一事件曾經還在教育界產生了小小的風暴,並廣受好評,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一年的時間我們學校也增加了不少的無人售賣攤位,有買髮夾的,有賣文具的,有賣生活用品風扇的。“這些小攤不僅無人看管,而且自開攤以來幾乎沒有丟失過一本書一件商品。小小的書攤能得到大家這麼呵護,讓大家默默遵守着這份誠信,這樣很美”。“這對學生來説就像是一堂生動的品行課,通過這種氛圍潛移默化地教育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們,要遵守人與人之間那種美好的、起碼的誠信,這也是現在社會所缺失的。”

2、廣西柳州市的無人售菜攤

廣西柳州市洛維路一個小區裏有個無人看管菜攤,菜價已經有10多年沒有上漲了,在這個無人看管菜攤,買菜者自助選菜自覺付款,這種方式延續了近30年,菜錢一分未少。

二、意識的作用

1、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人們在組織無人售賣書攤,無人售賣菜攤的時候,就是圍繞着“觀念地存在着”的目標和藍圖而進行的,其“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讓之具有相信他人的意識,在意識中,不僅預先規定了售賣的目標,而且為實現目標又預先規定了活動的方式與步驟。

2、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

人的意識不僅採取感覺,知覺,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選擇構建,從而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在無人售書攤開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事,“不知哪位同學用一張殘幣“買”走了主人的一本書。第二天,主人就將這張殘幣張貼了出來,還附上了一張通報,對這名使用殘幣購買書籍的同學進行口誅筆伐。”後來就再也沒有這樣的事件發生了。

3、意識活動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

意識能動性不限於從實踐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動的目地,計劃,方法,等觀念的東西更重要的在於以這樣的觀念東西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地存在着”模型,藍圖實現出來,變為客觀現實。以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與永遠也不能出現的東西。我們在無人售賣中已經可以淺淺的看到了人類通過意識活動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成果。

4、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通過無人售書活動,改變了很多人的意識,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宜賓學院裏面越來越多的無人售賣現象的出現,以及在廣西柳州市洛維路一個小區裏那個無人看管菜攤,買菜者自助選菜自覺付款,這種方式延續了近30年,菜錢一分未少。實踐證明:意識是可以指導和控制人的行為的'。

三、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1、唯物主義觀點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又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載體,意識的內容源於客觀事物。正如無人售賣現象就是在中華五千年的優良思想的長期發展的產物,他是建立在高素質的基礎上的,現在物質世界已經十分豐富,人們的物質需求也很容易就能滿足,所以無人售賣現象檢驗着現在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這種意識就是物質得到滿足的產物。

2、物質、意識關係問題上的辯證法

意識具有能動作用,首先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兩個方面不可分割。這兩種不同性質的作用,地位不同,不能把它們並列起來,等量齊觀。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並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中,因此我們必須用聯繫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我相信我們身邊的無人售賣現象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好。

結束語

無論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都離不開社會實踐,要在實踐中發生,實踐中實現。

哲學論文 篇二

摘要:

經濟哲學是哲學與經濟學兩大學科不斷交融的理論成果,隨着我國經濟建設的穩步推進,其逐漸成為我國理論界的一個新的熱點。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經濟哲學進行了綜述:階段分析、學科性質及研究對象、研究任務。

關鍵詞:

經濟哲學 階段分析 研究對象 研究綜述

一、經濟哲學的發展階段分析

(一)“斯密”與經濟哲學研究

18世紀中後期,重商主義所奉行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主張束縛了英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順應歷史的發展要求,斯密於1776年3月9日出版了《國富論》。以《國富論》的發表為開端,斯密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其核心就是“經濟自由主義”。

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史蒂格勒把斯密的成就歸結為四個方面:一是,斯密把在競爭條件下個人追求私利的行為的系統分析置於經濟學的中心地位,至今為止,這仍然是資源分配理論的基礎;二是,斯密提出了引起工資率和利潤率表面上差異的成本因素,這成為了馬歇爾工資理論和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直接起源;三是,斯密對重商主義的批判;四是,斯密對工資基金理論的論述。斯密的第一項和第三項成就與經濟哲學的研究密不可分。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形成於經濟哲學研究

1867年,隨着《資本論》第一卷的出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開始形成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形成引發了經濟哲學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其遠離科學,另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其使“空想社會主義”終於成為科學,給予無產階級以全新的奮鬥目標。

(三)“邊際革命”與經濟哲學的研究

“邊際革命”是指19世紀70年代初期由傑文斯、門格爾、瓦爾拉提出來的邊際效用遞減原理,“邊際”思想的引入與普及引發了經濟哲學研究的第三次高潮。

(四)“凱恩斯主義”與經濟哲學研究

1929年至1933年間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動搖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根基,同時也為凱恩斯主義的興起創造了契機。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被認為是凱恩斯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通論》詳細闡述了凱恩斯的“看得見的手”的原理。

對“看得見的手”的研究與分析引起了經濟哲學研究的第四次高潮,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證經濟學與規範經濟學如何區分;二是,市場經濟體制與計劃經濟體制的比較及可行性分析。

(五)經濟理論新的發展與經濟哲學研究

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滯脹問題且越來越嚴重,滯脹問題的出現,引起了人們對凱恩斯主義的質疑。對凱恩斯主義的評估與分析正是經濟哲學的第五次高潮,經濟哲學研究的第五次高潮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學的發展。

二、經濟哲學的學科性質及研究對象

關於經濟哲學的學科性質,國內主要存在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

第一種,經濟哲學就是政治經濟學。持此觀點的學者給出的理由是,經濟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一致即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和規律,另外,兩者的研究方法也是相似的即以思辨與理論認識的方法。

第二種,經濟哲學是一門哲學應用學科或者交叉學科,其研究對象包括經濟實踐和經濟理論中的元問題。

第三種,經濟哲學以經濟實踐與經濟理論的關係問題為基本問題,經濟實踐與經濟理論之間是一種矛盾互動的關係,這種關係問題貫穿於一切經濟問題的始終。

三、經濟哲學的研究任務

(一)經濟活動的一般本質和一般規律

經濟哲學要透過各種經濟活動的表面現象,首先提煉出各種特殊的本質,然後運用歸納綜合的方法,掌握經濟活動的一般本質。同時,任何經濟活動又都是具有一般規律的。經濟哲學要以各種經濟活動的特殊規律為素材,通過概括總結,把特殊規律上升到一般規律。

(二)提供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經濟世界觀

經濟哲學要從各門具體的經濟科學中概括出一般的觀點和原則,並經過邏輯分析和理論論證,得出系統化、理論化的經濟世界觀。

(三)為經濟政策的制定服務

經濟政策對於處理好經濟活動中碰到的各種問題,比如各種內部關係問題,政治、社會、環境的外部關係問題,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只有科學的經濟政策才能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而科學經濟政策的制定需要經濟哲學來提供一般的原則和方法論。

參考文獻:

[1]肖明。管理哲學[M]。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3-18.

[2]王在華。經濟哲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6:1-15.

[3]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5.

[4]施蒂格勒。經濟學家和説教者[M]。上海:三聯書店,1990:213-215.

哲學論文 篇三

摘要:

哲學是一門複雜的抽象的學科,在高中階段學習哲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哲學知識比較抽象,而且在高中政治中佔有近40%的比重,因此,成為高中政治學習的重難點,要提高學生對哲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必須建立高效的政治課堂。

關鍵詞: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高效課堂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包含極為複雜的理論知識和基於實踐的經驗的總結,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學課堂中,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的哲學素養,就必須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學知識中的重難點,科學地運用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夠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在生活中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一、深度剖析哲學中的重難點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難點知識,這些知識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反覆的講解,進行深度的解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導學生進行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時,首先,應該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哲學知識理論體系,即哲學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別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並對三者的關係有準確的認識,其中唯物論和認識論相對於辯證法的知識來説是比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學知識的重難點就集中在辯證法這一大塊知識點上,這一知識點包含有聯繫的原理、發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原理以及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原理以及內因與外因這幾大知識點。在這一階段,重難點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這一哲學知識點上,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對矛盾這一知識點進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導學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在瞭解這些原理的基礎上,教師要着重對引導學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導學生從內涵上進行區分,主次矛盾是存在於複雜事務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兩面;其次,從作用來看,在事物發展進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決定事物性質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認清辦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問題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學理論緊密聯繫實際生活

哲學知識是來源於實踐的,因此,學習哲學知識的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學的哲學知識指導實踐,在課堂中,教師就要積極地將哲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教師可以選用生活中的小故事進行講解,也可以選用一些寓言故事進行相關理論的分析,或者是聯繫形勢與政策中相關的知識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哲學理論知識點。如教師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刊載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紹到的我國科研人員首先在自然界中發現金屬鈾,這一發現對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在自然界沒有金屬鈾,最新一項研究打破了這一慣常認識,教師可以結合這一時政信息,來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認識論知識。此外,還可以結合我國提出的要打造中國製造2025,實現製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創新是關鍵,質量是根基。這一時政新聞讓學生掌握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同時,還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哲學知識,如,古時候有一位父親,買了一隻貓來解決鼠患,但是鼠患緩解的同時,貓也偷吃了雞,他的兒子很生氣,父親告訴他,沒有雞我們不會挨餓受凍但是沒有貓卻會,他的兒子就不再抱怨了。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理解矛盾的相關知識。

三、引導學生用哲學的觀點解決問題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説,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學知識不是學習哲學最為重要的目的,學習哲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學到的哲學知識緊密地聯繫生產生活實際,能夠分析和解決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政治哲學課堂中進行多角度的引導,讓學生樹立起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同時要不斷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尤其是要以分析論述題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對材料或者問題用哲學的觀點進行科學地分析,同時運用正確的方法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其次,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實際的訓練,如鼓勵學生觀察學校的佈局,班級規章制度的設置,學校整體的管理制度等這些生活中的事物,對這些事物進行分析,找出合理的與不合理的地方,説出理由,並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結語:總之,高中政治哲學課堂的高效構建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進行深度的講解,同時要注意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真正地理解,並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進行靈活地運用。要明白,哲學是來源於生活又能夠指導生活的,只有能夠在生活中進行合理地運用,才是真正高效課堂的體現。

哲學論文 篇四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用洞穴比的喻來解釋理念論。“設想一些生活在地下洞穴的人;從洞穴地步有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面世界敞開的入口。他們從小就生活在洞穴裏,他們的腿和脖子被綁縛在一個地方而被固定在那裏,只許他們向前看,而不許回頭。在他們身後較遠的搞出有些燃燒的火光,在火與囚禁者之間的高處有一條路,你應該設想路邊已經築了一堵矮牆。”矮牆的另一邊有人拿着各種雕刻的人像以及動物模型,都高於這堵矮牆,火光將這些人工製品的影子投射在牆壁上,囚徒們都認為影子就是唯一現實。最後,一個囚徒掙脱了枷鎖,走出了洞口。看見了太陽。在陽光下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牆上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説,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洞外的比喻,就是柏拉圖對世界的劃分。柏拉圖在其思想發展的後期,公開地揭露理念論所存在的種種矛盾,進行了認真的反思。在《巴門尼德篇》前半部分中,柏拉圖以巴門尼德之口揭露了理念論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困難。首先,在什麼事物有理念的問題上遇到困難。柏拉圖對存在公正、美、善等諸如此類的理念毫無疑問。對是否存在火。水等自然物的理念則表現得猶疑不決。而對頭髮、污泥等低賤的無價值的東西。則堅決否認它們有理念。其次,是分有説中存在的困難。具體事物分有理念只有兩種方式,或者分有理念的整體,或者分有理念的部分。再次,證明理念是單一的方法也存在矛盾。最後,理念論所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理念不可認識,既然理念世界與可感世界是分離的,那麼理念只能與理念相互關係,可感事物只能與可感事物相互關係,理念不可能與可感事物發生聯繫。我們是處在可感事物中的,根本無法認識理念。在柏拉圖看來,理念論之所以產生上述困難和矛盾,是由於人們用課件物體及與此相關的東西來討論需要安全用理性思考的東西。而理念世界是獨立的,不能以“現象世界”的規則來考慮。因此,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和困難,他就從研究理念與事物的關係轉到研究理念與理念的關係。柏拉圖將太陽比作“善的兒子”是智慧的最高點。

可見事物比作可理知事物。善給予知識的對象以真理,給予知識的主體以認知能力。善是真理和知識的源泉。真理和知識可以讓我們感知到善的存在,但是它們臣服於善,它們雖是相,但是卻是相的相,即善的某個個體,它們分有了善這一個相,卻不是善這個相本身。這就好比眼睛和光線可以讓人看見世界萬物,它們是太陽這個至高無上存在的具體存在,而太陽本身無法直視,只能通過形象去感受。我們為什麼可以感受到?因為我們的內心有善的種子,也就是柏拉圖的“靈魂回憶説”因為靈魂是不滅的。他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死的。人死了靈魂便從一個世界轉入另一個世界,然後又從那裏回來,所以它永遠不會消滅。既然靈魂是不死的,已經投生了許多次,看到了理念世界的一切東西,因此他獲得了所有一切理念的知識。因此,人的靈魂能夠把它以前所得的關於美德及其他事物的知識回憶起來,是不足為奇的。但是由於肉體遮蔽,人對理念的樣子無法清晰容易的看出。就像萊布尼茲説的“現實的知識來説不是天賦的,但很多可以稱為潛在的知識是天賦的,如大理石的紋路所構成的形象,在人通過工作發現它以前,就是在大理石之中的。”一定有一些理念是先天的存在在人的心中的。 關於理念的知識就不可能從感覺經驗中獲得,它只能是先天的。因為我們無法從感覺經驗中得到理念,那麼理念必然在感覺之先,就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之中了。只是以一種模糊的狀態存在而已。

這兩種不同的囚徒分別代表現實中兩種不同的人羣。一種是沒有受過教育不知道理念世界的人,一種是受過教育知道理念世界的人。柏拉圖和巴門尼德一樣否定了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通過我們對事物的感覺經驗是無法認識理念世界的。認識理念世界只能通過“靈魂回憶説”。 我們的靈魂原本高居於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時它追隨神,無視我們現在稱做存在的東西,只昂首於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對理念領域有所觀照,具備一切知識。但是後來靈魂附着於軀體之後,由於受到軀體的干擾和污染,因此而遺忘了一切。只有經過合適的訓練,靈魂才能回憶起曾經見過的東西。因此,回憶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學習不過是回憶而已”。 現實中不自由的人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努力使自己的肉體和靈魂擺脱束縛,從而達到對理念世界的認識和把握,以此使自己獲得真正的自由。所以哲學就是學習死亡的學問。因為只有靈魂脱離了肉體,才能回到原本的理念世界。

我們不能滿足於事物的“影子”。活在“洞穴”之中。應該透過物的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質,這才是哲學家的使命。以至於康德甚至為哲學劃界。他認為物自體是無法把握的,因為我們畢竟是生活在現實中的人。的確身在洞穴是理解不了外面世界的,除非走出洞穴擁抱陽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jyk8j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