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國小數學簡短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簡短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簡短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論文 篇一

摘要:隨着經濟的發展,市場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政府對人才的教育工作也越來越重視。國小教育作為一種基礎性教育,決定了每個學生日後對教育的接受能力。計算能力是國小數學的根本,也是眾多科研項目的基礎。對國小生來説,良好的邏輯能力和計算能力關乎學生後期的整體學習。本文主要通過對目前我國國小教學計算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和現狀進行剖析,結合教育方式的發展水平,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能為今後國小數學的計算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國小教育;數學計算教學;問題分析;對策

目前我國國小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是以數字和計算為主。所以計算能力基本上決定了學生的數學整體學習水平。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是國小課改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以下針對數學計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筆者的相關經驗和研究,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討論。

一、計算教學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國小的數學教育,大多是基礎的計算內容,佔了數學課程的大部分內容。國小生的計算能力可以説直接決定了數學成績的質量。而其計算能力除了很少一部分先天因素,更多是取決於老師的教育和培養。例如,老師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可以將一些數學概念通過計算和分解的方式來引入;常見的應用題的應答方式和思路,可以通過計算步驟來逐漸完成。因此,如何有效地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對學生整體學習水平有着重要的意義。[1]

二、數學計算能力的內在含義

學生的計算能力水平和發展同其自身對數學理論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有着深刻的聯繫。數學中的計算步驟都是以充分地理解相關理論為基礎的,數學理論通過計算步驟的完成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印象。其中,在數學學習中計算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一)靈活掌握數學計算法則

計算法則是對計算步驟的總結和概括,所有的數學性理論和法則都是遵循一定的規律和概率的。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學生需要明確地運用數學理論和規則指導自己的計算,同時,對該理論要有正確的解讀和理解,要知道為什麼需要遵循這個規則來進行計算,不能死記硬背。對計算法則的正確理解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2]

(二)靈活的計算技能

考核學生的計算技能,主要是通過計算的正確性和效率兩個角度。計算技能掌握越熟練,其效率和正確性也就越高。隨着學生學習程度的加深,其計算過程可以説是一種自動化、本能的過程,既複雜但是又很完善,是一個目的明確的規範化的練習過程。計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是在學生已有的數學理論基礎上,通過不斷練習和鞏固來實現的。計算技能可以説是學生的一種內在技能,包括學生的記憶能力、感知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其中思維能力佔據主導地位。[3]

三、加強國小數學計算教學的對策

(一)明確國小數學計算的教學要求

老師在教育工作中,首先要明確不同年級的數學課程的教學要求,根據其年齡特點和心理等進行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對於國小生而言,每差別一個年級,其學習能力都會有顯著的區別,要針對不同對象具體劃分教學內容。其次,根據其掌握知識的速度和整體的綜合素質來確定。國小生的計算培養需要按照不同的難易程度和訓練時間的長短確定,老師制訂的學習計劃要有一定的科學性。

(二)明確國小數學計算的教學目標

老師在教學中要保證教學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重加強。第一,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將每個階段的目標分解,確保每個階段的基礎過關。第二,針對難點和疑點要着重強化,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第三,加強不同數學理論相互之間的練習,教會學生可以靈活運用不同的法則進行轉變。第四,將自己的教學方式靈活化、生動化。第五,在教育過程中要及時總結和反思,隨時接受學生的反饋,隨時調整教學方式。第六,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加強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和溝通,加強小組學習的模式,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4]

四、結語

對於國小生來説,其學習能力和領悟知識的水平都處在一個啟蒙階段。需要一個具有較強引導能力的老師。學生的計算能力需要循序漸進地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教育工作,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考驗,關係到學生今後的整體理科學習。本文通過對國小數學中計算能力的意義和內涵進行解析,結合我國目前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提出了國小數學計算教學的相應建議和對策,希望能對老師的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隨着我國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模式的改革,未來的國小數學教育工作必定會更加完善和科學。

參考文獻:

[1]劉靜。淺談國小數學計算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教育科學:引文版,20xx(2):182-183.

[2]師會林。淺談國小數學中關於計算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都市家教月刊,20xx(8):16-17.

[3]淺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計算教學[J]。教育科學:全文版,20xx(8):109-110.

[4]唐雄。淺談國小數學簡便計算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xx(10):105-106.

國小數學論文 篇二

“學會”與“會學”——淺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加強學法指導

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實踐,是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中使學生達到“四會”的基本要求。學會學習,是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如何學會學習是我們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只有加強學法指導的研究,才能真正使學生學會學習,從而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使學生成為具有全面素質的社會人才。那麼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加強學法指導呢?

一、學會閲讀數學課本

課本既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又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教會學生閲讀數學課本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引導學生使用課本,養成閲讀課本的良好習慣。

國小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閲讀課本的指導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可以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前可讓學生先預習課本,對於將要學到的新知識先自學,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課堂上帶着問題聽課。這裏要注意的是,學生看書時往往只重視回答問題,尋找答案,忽視思考探索的過程。我們要通過提出一些關鍵的有探究性的問題,指導學生重點看過程。二是指導學生在課堂上看書,一般是新授之後,讓學生閲讀課本,給學生留有質疑的餘地。有時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學生質疑,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有的內容學生看書就能看懂理解的,教師不必講解。如比例中什麼是前項、後項、比號;圓的各部分的名稱等。三是指導學生課後自讀課本,其目的是對所學的知識消化品味,如一些文字長或難記憶的概念,則需要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另外,課後學生還可以閲讀一些教師推薦的數學課外讀物,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這比較適合學有餘力的學生,如果教師引導得力,則會對這些學生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如一些數學競賽成績突出的學生大多都有自學的興趣和能力,這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二、學會動手操作

國小生數學概念、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往往需要藉助操作活動。通過對感性材料的觀察、比較、分析來實現,正確的操作才能真正發揮操作的功效,而學生正確的操作來自於教師對操作方法的指導。如學習“長方形的計算”時,為什麼長方形的在面積等於長乘以寬?長、寬與面積之間有什麼聯繫?這是教學中必須突破的難點,我們讓學生擺面積單位學具,求出一個長方形的面積,然後再問:“如果求長方形操場或更大的長方形面積,用這種方法行嗎?”接着讓學生動手操作,用12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任意的長方形有幾種拼法?拼好以後思考以下問題:(1)這些圖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釐米?(2)這些圖形的長、寬分別是多少釐米?(3)你發現每個圖形的長、寬與面積之間有什麼聯繫?隨着操作,學生的思維也隨之展開。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很快發現長方形的長有幾釐米,沿着它的邊就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長方形的寬有幾釐米,在這個長方形裏就可以擺幾排這樣的正方形。再通過直觀演示和共同討論,發現每個長方形的面積都剛好等於長和寬所含釐米數的乘積,於是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從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不僅理解了公式的含義,更明白了公式的由來。

三、學會質疑問難

所謂質疑問難就是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它是學習過程中極重要的一環。如果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使這些問題經過教師的引導或者學生的討論得到解決,則不僅會促進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而且還能從中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國小生受知識、年齡等限制,有的膽小不敢質疑問難,有的滿足於一知半解,不願質疑問難,更多的是難以把握知識要點,不知所云,不會質疑問難。我們要創設條件,努力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質疑問難。例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在引導學生按角度的不同把三角形分成三類後,為了使其更進一步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外延,可以啟發學生對這三個概念進行質疑: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只根據三角形中有一個角是直角或鈍角就可以判斷,為什麼鋭角三角形要根據三個角都是鋭角才能得出呢?對此設疑進行分析:逐個用紙板遮住三角形的兩個角或一個角,判斷它是什麼三角形。通過討論分析比較後,學生自己提出的疑問得到了解釋:因為三角形的三個角中,鈍角、直角最多隻能有一個,而鋭角可以有三個,所以判斷鋭角三角形必須三個角都是鋭角才能確定。這樣才能使學生對這個知識達到真正融會貫通。對國小生來説,雖然質疑問難的學習方法開始時較難掌握,需要教師的啟發引導,但養成習慣後,他們會提出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

四、學會總結學習過程和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來源於成功的學習實踐。在進行學法指導時,要注意在學生主動參與認知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幫助他們從一點一滴零散知識的學習中揭示出學習規律,以便今後自覺運用這些規律去探求新知。中、高年級學生通過回顧學習過程,不僅可以領會掌握知識的方法,而且可以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例如學生在學習《圓柱體的認識》時學生通過觀察形成圓柱幾何圖形有概念和探索掌握圓柱體圖形特徵的兩個階段學習後,圓柱的空間觀念已經形成,於是讓學生閉上眼睛,回憶今天是怎樣認識圓柱體的,怎樣發現圓柱特徵的,進而意識到學習的新知識是通過觀察、操作、讀書、想象、練習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去嘗試,去認識,去發現而得到的。再如學習小數乘、除法計算法則時,在總結出小數乘、除法實際上就是在整數乘除法的基礎上,增加了積、商的小數點定位知識,進而意識到國小數學新知識大都可以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學習新知時就能主動地“見新思舊,化新為舊,以舊學新”。

總之,把學法指導滲透於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國小數學學困生的成因 篇三

1.1學生缺乏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國小生難以學好數學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態度,大多數學困生會因為覺得數學學科枯燥乏味,因而在學習數學時會比較隨意,往往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遇到難題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此外,還有的學生因為在其他學科的學習成績也比較落後,從而導致自信心的缺乏,認為自己不夠聰明,學什麼都學不好,面對數學更是產生了畏懼心理[1]。這些都是造成學困生不能學好數學的主要因素,同時也讓很多國小數學教師大感頭疼。

1.2教師教學方法有待改進:説到數學教師,很多學生的第一印象都會覺得數學教師大多數都很刻板嚴肅,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距離感。很多國小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少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也很少有感情投入,關注的重點往往只在對知識的講解上。還有少數教師只喜歡數學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甚至還有厭惡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從而造成這些學生產生一定程度的厭學心理。再加之本來就比較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在心理上更加牴觸數學,最終導致學生更加難以學好數學。

1.3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學習習慣需要學生通過長期的實踐來逐步建立和養成。對於學生而言,學習習慣的好壞對他們的學習效果有着巨大影響。大多數時候,學生的學習品質都是由他們的學習習慣所決定的。學生如果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如: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以及學習意志不強等問題,而在這些問題的影響下,學生更難以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此一來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大多數學困生的不良學習習慣都表現為: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願意主動思考問題、無法獨立完成數學作業、沒有良好的讀題和審題習慣以及完成解題後沒有檢查和驗算的習慣。

國小數學論文 篇四

一、國小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方式

教材的改革應體現學以致用的目標,所以數學課本必須實現學與用有效結合。因此,國小數學教師應不斷進行自我提升,善於發現社會生活實踐中的問題,並能靈活機動地將生活實踐問題引入數學教學,實現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的有效融合。

1.依據教材,超越教材

國小數學教材中有些不符合當地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教師應有意識地對這樣的教學內容進行再創造,恰當地應用生活現象再現生活畫面,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因此,國小數學教學在強調基礎知識講解的基礎上,可以多運用社會生活實踐中的例子替代枯燥重複的講解與練習,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生動、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樹立數學來源於社會生活實踐的觀念,又可以訓練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感悟數學的實用性。例如,在《認識鐘錶》的教學中,當講到“時、分、秒”等內容時,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讀表、調錶、定時,而且要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會進行時間上的運算,具備相應的時間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比如可以問學生:“1天只有24小時,1小時等於60分鐘,1小時能做什麼?1分鐘又能做什麼?有的同學感覺一天什麼都沒做就過去了,所以同學們一定要有時間觀念。”如此一來,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繫起來,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生活,用數學的頭腦思考生活中的問題,使數學變得活力四射,真正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2.來源生活,內外結合

想要將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實踐活動有效融合,需要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大膽創新,樹立“數學來源於生活”的理念,實現數學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良性互動,比如在《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課堂教學之後,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搜集一些長方體,然後動手製作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學生積極彙報並製作長方體,從中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特徵,加以點撥便可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本質特徵了,同時學生感受到了它們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這樣讓學生把課內外知識緊緊結合起來,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有助於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可以確保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實踐活動有效融合。

3.積極實踐,創新評價

長久以來,教師把考試看成是評價學生、管理學生的利器,但是卻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為了更好地開展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就必須藉助教學評價上的創新實現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促進。例如,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學會在現實生活中認識人民幣,會使用人民幣,懂得錢數彙總與找零,必要時教師可以藉助“班級幣”這一虛擬貨幣,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引導學生利用“班級幣”進行物品的虛擬買賣,靈活開展合作性的實踐活動,從而加大對學生社會生活實踐能力和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力度,讓學生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積極發現數學、應用數學,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極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這樣更有助於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和數學情感的養成,真正熱愛數學。

二、結語

總之,新課改對國小數學教學中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這是突出國小數學教學實踐性、現實性、開放性和應用性的必然選擇。數學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融合,要求數學教師提高對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結合數學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對社會生活實踐活動進行精心設計,進而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數學思維能力進行更有效的培養。

國小數學論文 篇五

今天,按計劃進行《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學。事先進行了較充分的準備,我帶着三角形等各種教具、學具走進了教室。

“今天,我們在瞭解三角形特徵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一上課,我就直奔主題。

“不就是180°嗎,沒什麼意思。”還沒等我按預設的方案展開,快嘴的王瀚文就插了一句嘴。

“哦,你知道的還不少嘛!”對這個“小快嘴”我還真是有些無奈。“我也知道。” “我也知道。” ……看到“小快嘴”得到了表揚,一個個“小快嘴”便爭先恐後起來了。

看來我的精心預設是落空了,學生都知道,我該怎麼辦?一個閃念,我決定乾脆就往後退,讓這些小快嘴們唱大戲。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我再次問道。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180°。”

“確定嗎?”

“確定!”

“為什麼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你能説説理由嗎?”我把皮球踢了回去。果然,剛才還舉得老高的小手一大半縮了回去!我乘機挑釁:“不是都知道嗎?”

一陣遲疑後,顧嘉婧發言了:“我可以舉例證明,這把三角尺的三個內角分別是90°、60°、30°,加起來正好是180°。”

“對,另外一把三角尺也是。”許多同學也隨聲附和。

我不慌不忙:“兩把三角尺也只能代表兩個三角形的情況,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嗎?”這下可把他們給問住了,一片沉寂,繼而竊竊私語…

過了一會兒,李聿童舉手發言:“老師,你課前不是佈置我們每個人都做了三角形嗎,我們只要用量角器量出每個角的度數,再加一下就可以證明了。”

這個建議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張其樂還補充説:“我們有54個同學,每個人做的三角形都不一樣,各種三角形都有,就能説明問題了。”

還沒等我發表意見,許多性急的同學都已開始嘗試了!不一會兒,各種議論聲相繼發出,有的説:“對,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就是180°。”有的驚訝:“我加起來怎麼是185°啊?”還有的説:“比180°少!”在請了十多位同學彙報了自己的度量結果後,我悠悠地問:“你們不是都説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嗎,怎麼實驗結果千奇百怪?” 這下可真把他們給問住了!

教室裏安靜了足有一分鐘後,黃婧琦説:“我覺得我們還是對的,有十幾個同學的結果都是180°。”

我説:“那還有更多的人不是啊?”

許文睿接道:“我發現他們的結果雖然不是180°,但都相差不多,也應該算!”“我認為是他們量的時候不夠細心,有誤差!”“還有的人三角形做的不標準,邊都不是直的!” ……

“你們自己做的三角形,自己度量,自己計算,明明那麼多人得出的結果不是180°,隨便找個理由就想矇混過關?”我心中竊喜,嘴上卻故意刁難!

“不需要量每個角的大小,把三個角剪下來,拼一拼就行了。”曹奕霄突發奇想。

“其實不要剪,只要折一折就能説明問題,也不會產生誤差!”不知是誰在下面插了一句嘴。立刻就有人應和:“對,書上就有!我看過書,我會折!”……

不一會兒,剪角的,翻書的,折角的,互相討論的……教室裏熱火朝天。當下課鈴聲響起時,他們還意猶未盡。而我這“悠閒”了一節課的老師,內心卻充滿喜悦!

在數學學習上,學生的認知起點常常超越教材的邏輯起點,他們已有的認知經驗、思維方式也時常出乎我們的意料。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原認知”。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但這張紙上到底塗抹了什麼“底色”,勾勒了哪些“線條”,在平時的教學中卻往往容易讓人忽視,或是被我們憑經驗想當然的確定!教學不能無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生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應當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生長新的知識經驗。信息加工理論認為,教學不是信息的簡單傳遞,而需要學生對信息的主動加工、處理和轉換。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原認知”,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樸素認識和理解,傾聽他們的想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弄清學生知道什麼、知道多少、如何知道、還有哪些不知道。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的“知道”固然有真實的一面,但這種“知道”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表面的、零亂的、淺層次的,大多處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有意會而口不能言的階段。對此,教師要有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充分開發學生已有的認知資源,關注學生認知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課前的學情分析是有效的途徑。談話交流、抽樣調查、嘗試問題解決、分層摸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要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換而言之,就是教師要有“退”的意識。從建構主義角度而言,數學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建構的活動。也就是説,既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因而在教學中,我們切不可衝鋒在前,遇水搭橋,逢山開路,而要適時而“退”,擇機而“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展示、表達,並在展示、表達的過程中,暴露問題,分析原因,從而深化認知,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但教師的“退”不是漫無目的、不講原則、不設底線的退,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就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要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教師的“退”,是為了在學生自主建構學習的過程中,不喧賓奪主,是為了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巧妙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換個角度看,這又何嘗不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能力的重要策略?這樣的“退”,實質上就是以“退”為“進”。教師的“退”,是為了學生的“進”;戰術上的“退”,是為了戰略上的“進”;今天的“退”,是為了明天的“進”!

“以退為進”,這也應是一種教育的智慧吧!

國小數學論文 篇六

一、導學式教學法的特點

導學式教學法區別於傳統的老師教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老師在課堂不再是主體,而扮演引導者角色。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成為課堂的主人。首先,通過情境導入,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老師要尋找一個良好的開頭,把學生吸引進課堂,產生學習新內容的興趣。這個開頭可以是貼近學生生活的事情,可以是最近比較熱潮的話題等。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師選擇一個吸引住學生的開頭,是講好一節課的基礎。新課程國小數學教材要求學生具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設計模式也是按照“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展開的。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正是新課標國小數學教學的特點。其次,通過教師導向,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問題。通過情景導入提出問題後,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分析問題模式。國小生在自己熟知的身邊世界中發現問題,就會引起其解決問題的慾望。這時教師就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根據國小生的思維特點,可以運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分析問題。不但可以有效分析問題,還可以提高國小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養成自主探求的良好品質。然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這是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個步驟。教師要充分鼓勵學生,運用激勵式教學法,增強孩子們的信心和攻關的決心,這些品質在以後數學的學習中也非常重要。最後,鼓勵學生自主總結得失和經驗。教師在學生親身實踐後,要鼓勵他們總結所得。不總結就沒有收穫,沒有提高。所以,養成總結的習慣對國小生的數學學習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歸類比較,舉一反三,從而達到觸類旁通。

二、國小數學導學法的應用

(一)情境導入

具體方式有故事導入,問題導入,交談導入,實驗導入,活動導入,童話導入,綜合導入七種。下面以童話導入為例,加以介紹。在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學習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我們先來看一組漫畫--《白雪公主》。課件上出現白雪公主動畫,緊隨其後的是七個小矮人。白雪公主剛從舞會裏回來,漂亮的白雪公主受到了眾人讚美。她心情愉快,拿出了十四個美味的蘋果請小矮人們吃。桌子上放了七個空盤子,請問怎樣分配蘋果才能平均呢?下面就由學生上台動手分配,即在黑板上畫出如何分配。這樣由故事引入,課件與畫畫相結合,既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引導學習新知識

學生在教師選定的情境中提出新問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分析問題,學習新知識。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學生認知和知識點之間的關係,注意突出重點難點考點,明確教學內容。讓學生有的放矢,重點掌握新學知識。例如,人教版國小數學課本中的“比一比”等欄目,就是通過教師引導式的教學方法讓同學們知道數字的大小比較方法。

(三)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是在完成課堂基本教學任務後,教師對本節內容進行的歸納總結,為了達到掌握教學新內容、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例如教師在教授過後,可以這樣提問學生:這節課我們學了些什麼?重點難點是什麼?解題時要注意什麼?你在什麼地方出過錯,有沒有徹底搞懂所學新知識?如何避免下次出錯?教師通過類似於這樣的提問,可以加強與學生們的互動,引導學生形成總結的思維,有利於鞏固新知識,有效避免了傳統教學法灌輸式教育“學過就忘”的尷尬。四、導學式教學法的原則在使用導學式教學法時,要注意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導與學相結合原則;

2.重視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想象力;

3.舉一反三原則,讓學生們爭取“學一道會一類”;

4.及時反饋原則,老師要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便於改進教學進度。

5.和諧課堂原則,創建和諧課堂,形成温暖、和諧、活潑的課堂氛圍。

國小數學論文 篇七

摘要:淺談數學教學中的養成教育

關鍵詞:數學教學 養成教育

葉聖陶曾説過:“教育就是培養行為習慣。”國小階段尤其是國小低年級階段是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時期,也是最佳時期,兒童的行為習慣在這一時期基本成型。要使兒童把班集體的行為準則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準則,主要依靠兩種力量:一是關愛,二是習慣。教學過程不僅是師生間知識的傳遞過程,也是師生間情感的交流互動過程。而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心,他們往往會欣然接受教師的建議,並自覺遵守教師提出的各項規定。下面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習慣的幾點做法。

一、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是情緒化的學習者,任何一位學生(不管他的學習成績多麼糟糕)都有被別人關愛和尊重的需要。而這種情感需要的滿足,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高,良好的學習習慣得以養成。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會通過自己的言行傳遞這樣的信息給他們:老師是喜歡你們的,老師渴望見到每一個人的進步。他們學習中一點小小的進步,我都會給以認真而誠懇的肯定並加以鼓勵。提起學生王佰祥,教過他的老師都直搖頭,説他作業拖拉,字跡潦草,成績落後,喜歡打鬧,“朽木不可雕也”。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的作業一反常態,字跡認真工整。問他原因,他低聲説:“我也想得個大拇指。”原來是我最近實行的獎勵方式(測驗中滿分獎勵一個大拇指,基礎知識沒疏漏獎兩朵小紅花,出錯不嚴重的獎一朵小紅花)激發了他的上進心。於是我及時抓住這一閃光點,在班上大加表揚。幾周後,奇蹟出現了,而他不僅作業認真按時完成,而且也不和同學打鬧了,數學單元小測驗得到了兩朵小紅花,之後我不失時機地連續表揚鼓勵,並親自向家長打電話報喜,從此,王伯祥變了。

二、提高學生自制能力,培養會聽課的習慣。

國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有意注意力還比較薄弱,情緒穩定性較差,行為的自我約束能力差,缺乏意志的堅定性。他們在課堂上最常犯的錯誤是:思想開小差,精力不集中;上課亂説話,而不善於傾聽其他同學發言,有時還譏笑挖苦同學的錯誤;有小動作,聽課時手中也不停下,玩鉛筆,橡皮,紙團等。針對學生的這些行為我採取了下列做法:

①建立正確的班級輿論。召開了主題為“應該怎樣上好數學課”的班會,而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踴躍出謀獻策,熱情很高。以後誰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亂説話,都會遭到同學們的責備。學生的聽課效率提高了很多。

②建立友好互助小組。將學生按座次每四人分一組,每四人中選出一位品學兼優的人擔任小組長。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題的批閲和糾錯。

③建立適合本班班情的班級規則,賞罰分明。這需要教師拋開成見,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處理問題時要做到公平公正。教育論文

④放手課堂,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學觀察物體時,有這樣一道題:星期天,小明,小東,小芳到小麗家做客,小麗用茶來招待客人,(圖中小明在左,小芳在右,小麗在前,小東在後環方桌而坐,茶壺在桌中間。)請你指出四幅茶壺圖分別是哪位同學看到的?其中前後兩個方位的辨別是個難點,因為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很差。課堂上我將一個帶把的杯子放在講桌上,找兩個學生分別趴在講桌的前後兩邊,根據自己看到的先畫了兩幅圖,然後把自己畫的圖貼在黑板上,圖中杯子把一個在左一個在右,一個抽象的問題隨着這兩幅圖迎刃而解了,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全班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學釐米和米時,我讓他們用學生尺量書的長、寬、高,量手掌寬,兩人合作用米尺量身高、伸開兩臂量兩手指間距離,量黑板等。在動手操作中同學之間的感情增進了,互相譏笑的現象少了,動手能力也提高了。

三、培養學生仔細計算,認真檢查的習慣。

提高計算能力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做題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還要培養他們認真檢查的習慣。在教二年級學生學習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筆算時,計算過程講解很透徹,學生也已經掌握計算的方法,並且做了大量的練習,但出錯率仍很高。該如何幫助學生避免計算中的失誤呢?反覆思考後猜想:如果總結幾條規律,讓學生們在檢查時有章可循,失誤該會少些吧?於是根據學生易犯的錯誤,我用一節課的時間跟學生一起總結了下列五條:

①豎式中不要抄錯數

②豎式中不要抄錯加減號,不要將“+”算成“-”也不要把“-”算成“+”

③筆算加法時,該進位時不要漏加進位一,不該進位時不要亂加進位一。

④筆算減法時,該退位時不要忘退,不該退位不要亂退。

⑤橫式中不要漏寫得數。

學生們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背誦,做完題再按照這五條逐一檢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學生們的計算水平大大提高,計算後檢查的習慣也養成了。

四、培養學生獨立作業,樂於動腦的習慣。

獨立完成作業,既有利於掌握,鞏固學過的基礎知識,養成刻苦鑽研勤奮踏實的優良品質,又有利於老師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以便對症下藥,因此,作業時,應要求學生不要跟別人對算式和結果,更不能抄襲別人的作業,應該實事求是的做作業。要讓學生做到獨立寫作業, 教師的評價儘量以正面鼓勵為主,喚起學生的自信心。

實質上,養成教育也就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並經過反覆的實踐,使這種興趣能持之以恆,久而久之,最終成為自覺行為,形成習慣的一個過程。好的習慣攢多了,素質也就提高了,養成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要讓學生,尤其是後進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一定要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並及時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用“放大鏡”去看他們的優點和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ld7e5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