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冶金工程論文(多篇)

冶金工程論文(多篇)

冶金工程論文(多篇)

冶金工業論文範文 篇一

關鍵詞:冶金物理化學;發展歷程;冶金工業;山西

冶金工業為人類提供資源和材料,是國民經濟建設的基礎,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我國一直十分重視冶金工業的發展,國家領導人多次倡導“發展冶金”,充分肯定了冶金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冶金工業發展迅速,1993年的鋼鐵產量躍居到世界第二位,首次超過了日本;1994年產量繼續增長。目前鋼產量為世界第二位,鐵產量為世界第一位。同時,山西冶金工業也步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不斷擴大產業規模,迅速提高生產能力,成為了山西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是,山西的冶金產品結構和質量都存在不少問題,諸如生產技術水平低、資源利用效率低、產業發展的整體市場競爭能力不足,尤其是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相當突出。解決上述所有問題,都需冶金物理化學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因此,結合山西冶金科技和生產的需要,研究我國冶金物理化學的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1國外冶金物理化學的發展歷程

20世紀物理化學的概念開始應用到鍊鐵和鍊鋼方法上,並出現了專門研究冶金化學反應的“冶金過程物理化學”。1925年英國法拉第學會的鍊鋼物理化學會議,標誌着人們開始應用物理化學,特別是用熱力學原理及研究方法分析論證冶金過程。Schenck於1932年出版了《鋼鐵冶金物理化學導論》專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冶金物理化學專著,奠定了冶金物理化學的學科基礎,使冶金物理化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基礎學科[1]。20世紀40年代後,冶金物理化學在鋼鐵冶金、有色冶金、真空冶金及半導體冶金等領域迅速發展,在冶金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促進冶金工業的發展、提高冶金產品質量、增加品種、探索冶金新流程和新工藝、發展冶金新技術等方面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使冶金物理化學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2]。1948年法拉第協會在英國倫敦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冶金物化學術會議後,冶金物理化學進入朝氣蓬勃發展的新階段。1974年在西德召開的國際鍊鋼學術會議上,西德馬普鋼鐵研究所所長Engell把“高爐動態動力學模型、鋼鐵中含硫形態的控制和固體電解質快速定氧電池”譽為冶金上的三大發明,標誌着冶金物理化學的發展進入深入階段。

2國內冶金物理化學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冶金物理化學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6年北京鋼鐵學院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魏壽昆是創始人之一。20世紀60年代,我國冶金物理化學的發展,基本上承襲了原蘇聯的培養模式與體系,這種教育模式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初期。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冶金上三大發明。20世紀80年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新技術向冶金物理化學滲透,如低能核物理(金屬離子束注入表面改性物化研究)、等離子體物理(等離子作用下冶金反應物化規律)、遺傳工程(生物冶金基礎研究)、激光技術(激光熱處理相變規律的物化本質)、超聲技術(超聲波淨化鋼液,去除夾雜物機理研究)等,而計算機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已成為冶金物理化學的重要領域[3]。冶金物理化學的發展需與我國冶金工業的發展相適應,從而去指導生產實踐。然而,冶金物理化學的發展又必須高於或超於冶金生產,只有這樣才能為冶金生產發展的未來儲備技術。以下簡要介紹國內幾所代表性院校的冶金物理化學學科發展情況。(1)北京科技大學:1956年魏壽昆等人在物理化學系創建了第一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同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學制五年半。1960年冶金物理化學專業歸屬冶金系;1963年冶金物理化學專業重新調回物理化學系。在魏壽昆教授的帶領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成立了偏重冶金物理化學理論研究的物理化學系冶金物理化學課程組和偏重應用研究的冶金系冶金原理課程組。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冶金物理化學專業成為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專業;1987年冶金物理化學專業被評為全國唯一的冶金物理化學重點學科。專業主攻方向:冶金熱力學及冶金動力學。魏壽昆在冶金熱力學方面造詣較深,他的科研團隊先後進行過鋼鐵脱硫、鋼液脱磷、活度理論、選擇性氧化、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和冶金熱力學在中國特有礦產綜合提取金屬中的應用等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並獲得多項國家獎項。(2)中南大學:1959年,以陳新民為代表,在中南礦冶學院理學系組建冶金物理化學專業並擔任教研室主任。1960年開始正式招收冶金物理化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1963年,冶金物理化學專業轉入選冶系;在1971年底,選冶系撤銷,恢復有色冶金系後,冶金物理化學專業歸入有色金屬冶金系;1979年,冶金物理化學專業轉入化學系;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冶金物理化學專業成為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專業;1994年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94年,冶金物理化學教研室從化學系分出組建校直屬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學與化學新材料研究所;1999年,冶金物理化學與化學新材料研究所併入冶金科學與工程系;冶金物理化學專業本科生招生到1998級,從1999年起本科專業按冶金工程一級學科招生;2000年被評為湖南省重點學科;2006年再次被評定為湖南省重點學科[4]。專業主攻方向:有色金屬資源高效分離與綜合利用、新型化學電源與新能源材料等具有特色優勢的研究方向。陳新民教授的科研團隊研究了“金屬—氧系熱力學和動力學”“高温熔體物理化學性質”等課題,這些研究成果為中國有色金屬的開發和綜合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3)東北工學院:1958年9月,理學系設金屬物理化學專業,同年開始招生,1959年學制改為五年半。1961年5月,由物理化學、冶金原理、普通化學教研室調出部分教師,正式成立冶金物理化學教研室。1963年6月,由王常珍等人共同制定統一的教學計劃,確定專業名稱為冶金物理化學,屬於理工結合型的專業。1970年,理學系撤銷後,劃歸有色系領導。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冶金物理化學專業成為第三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專業。專業主攻方向:研究材料及冶金生產過程中的物理化學規律及其應用,為國家培養冶金及材料(包括鋼鐵、有色金屬及鐵合金)生產過程中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及技術開發的科學技術人才。從這些高校的冶金物理化學專業發展的歷程來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的成立與發展,為我國冶金工業輸送了大批優秀的科研人員,為我國冶金工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冶金物理化學對山西冶金工業的影響

冶金物理化學是冶金學科的基礎,在發展冶金新技術、探索冶金新流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導作用,它使冶金從一種“技藝”轉變為一種“科學”。冶金物理化學對開拓新的冶金工業技術具有重要的科學指導作用。山西冶金工業的發展受資源、能源及冶金工業技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山西冶金工業受國際鐵礦石原料價格的影響,使山西冶金工業的效益與國際鐵礦石原料的價格出現反比趨勢。2006年第一季度,山西鋼產量完成332.5萬t,同比增長18.6%,增速比2005年同期回落20.7個百分點,比2005年年底回落0.3個百分點[5]。2006年1—2月份,山西冶金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79.9億元,同比增長34.9%,實現利潤9.7億元,同比下降1.7%,經濟效益也出現回落態勢[6]。出現經濟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程度低,資源浪費嚴重。另一方面,由於山西冶金工業技術落後,自然環境受到了冶金工業發展的巨大影響,如廢氣、廢渣、廢水的大量排放以及採礦造成的地質地貌破壞等消極影響。面對山西經濟效益的下降和環境破壞嚴重的問題,山西冶金工業必須要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山西的冶金工業要可持續發展,採取的唯一辦法就是利用新技術減少冶金工業發展的負面影響。採用新興節能降耗技術,減少資源浪費,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率,主要體現在COREX熔融還原鍊鐵技術、高爐噴煤技術、電爐廢鋼預熱技術等節能降耗技術的應用;採用重大環保技術,綜合控制冶金生產活動的全過程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效協調生產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達到既發展生產又創造良好環境的雙贏目的。冶金工業技術的發展,能使冶金產品從普通鋼材向優質鋼乃至高級潔淨鋼方向發展,能克服能源和資源危機及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新技術都需要冶金物理化學提供科學依據,進而為我國現代鋼鐵業的發展奠定深厚的理論基礎。

4結語

冶金物理化學在認識冶金過程本質、發展冶金新技術、探索冶金新流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科學指導作用。20世紀90年代冶金物理化學的發展,在理論上,向深層次和綜合性發展;在應用上,加強了對冶金過程和材料合成加工過程的科學指導。學科的創建與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具有創新的過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在中國現代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中,培育出了眾多優秀的科研團隊,為中國的冶金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對山西冶金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魏壽昆,李文超,張玉清,等。冶金物理化學發展趨勢及優先研究方向[J].中國科學基金,1992(4):11-17.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冶金與礦業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3]魏壽昆,李文超,徐採棟,等。冶金物化學科的發展設想[J].鋼鐵,1992(5):62-64;27.

[4]李劼,滕明琣。中南大學冶金工程學科發展史[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2.

[5]王儉平。山西冶金工業的影響因素及發展策略研究[J].滄桑,2006(5):45-46.

冶金工程論文 篇二

(一)實驗教學獨立設課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尤其是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獨立動手能力、正確思維方法及嚴謹工作作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5-9]。將“冶金原理”和“鋼鐵冶金學”課程中的實驗學時拿出來,設立48學時“冶金工程實驗”課程,系統傳授實驗原理。打破傳統以理論教學為主、以實驗為輔的局面,改變了實驗教學附屬於理論課的地位,使理論學習和實驗同時進行,實驗教學目的更加明確,且單獨考核,易於管

(二)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開設綜合設計性、有創新意義的實驗項目,學生4人一組,根據實驗題目共同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設備、擬定實驗程序、觀察實驗現象、做好實驗記錄。以“減重法測定鐵礦石的還原度”實驗為例,每個學生分工不同,有的負責高温還原爐的設計與選擇,有的負責實驗方法的確定,大家共同完成實驗過程、分析處理實驗數據、撰寫實驗報告等工作。在共同完成一個實驗項目的過程中,不僅改變了傳統實驗中學生被動學習、缺乏獨立思考的狀態,而且培養了團隊合作和創新精神。

二、多手段並用,改善實習效果

(一)多媒體輔助實習冶金工程屬於高温高壓行業,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同時,冶金企業受到企業效益和生存、發展的制約,接收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不斷下降,實習效果難以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為此,安排有現場經驗的教師採用冶金工藝流程軟件進行輔助實習。軟件包括燒結、高爐鍊鐵、轉爐鍊鋼、二次精煉、連鑄、電爐鍊鋼等工序。例如,高爐鍊鐵部分包括高爐本體、冷卻系統、煤氣淨化系統、噴煤系統、熱風系統、上料系統、渣鐵系統和高爐冶煉原理等部分,既能讓學生宏觀掌握高爐鍊鐵整個過程,又能把握高爐內微觀反應細節,提高了認識和理解的深度,也克服了實習所受到的時間與空間限制。

(二)網絡輔助鍊鋼實習“國際網絡鍊鋼大賽”是由國際鋼鐵協會舉辦的鋼鐵行業世界性模擬生產技能競賽。學校自2011年開始組隊參加國際網絡鍊鋼大賽。先進行校內選拔賽,優勝者再參加國際比賽。把這種模擬訓練過程引入實踐教學,通過對鍊鐵和鍊鋼過程進行全面模擬,理解原料和冶煉過程中工藝參數選取、產品指標優化等,深化了學生對鋼鐵生產的認識,樹立了創新意識、成本意識和團隊意識,彌補了生產現場不能動手操作的不足,使網絡模擬成為培養冶金工程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輔助方式。

三、通過畢業論文提高科研創新能力

(一)畢業設計過程網絡化管理畢業論文是本科教育中最後一個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畢業論文,可以使學生四年裏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撰寫科研論文歸納能力融合在一起。在完成畢業論文過程中,學生必須獨立工作,主動學習,瞭解課題相關的學術前沿,接觸先進科學儀器,從而培養科研創新能力[10]。學校自主開發“材冶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雙選系統”,教師確定題目課題、學生選擇題目、選擇導師、教師選擇學生、下達任務書、開題報告、中期檢查報告、答辯申請等各個環節都在系統中進行,嚴格按照時間節點開展畢業論文工作。指導教師對畢業論文的各個階段進行有效監控與指導,保障高效率、高質量完成畢業論文。

(二)精心選擇課題,保證一人一題,獨立完成冶金工程專業教師都具有比較豐富的科研工作經驗,涉及研究方向包括高爐鍊鐵、鍊鋼及連鑄、有色冶金、冶金過程節能環保、冶金用耐火材料、冶金物理化學、冶金過程仿真計算等。教師從生產實際和科研內容出發,及早醖釀課題,在第七學期末提出畢業設計課題,保證一人一題,寫出詳細畢業論文任務書,要求三年內畢業論文題目不雷同。這就使得學生必須獨立開展查閲文獻、撰寫開題報告、設計實驗方案等工作,從根本上杜絕抄襲論文的可能。課題完成過程中,學生獨立開展文獻調研、實驗方案制定、實驗設備準備、實驗過程及數據測量、實驗數據分析處理及討論和畢業論文撰寫等工作,培養獨立科研和撰寫論文能力,注重對學生思維創造性的啟發。

四、科研訓練貫穿始終

(一)實行導師制開展“本科生導師制”,即本科生入校後就選定某一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幫助學生進行大學四年的學習規劃,在學完基礎課後跟隨導師參與實驗室工作,和研究生一起參與科研項目,直接和大四時的畢業論文環節銜接。由於參與課題的時間長,對課題理解加深,投入精力增多,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完成課題,爭取本科階段撰寫專利、,促使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二)開展大學生創新項目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如組織學生參加全國、省部級等各級科技競賽和科技創新項目研究;設置校級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開展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每年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立項,其成果以或申請專利發明為主要驗收指標,引導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及創新能力,學生在撰寫科研項目申請報告、實驗研究及結題報告等過程中,科研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五、結語

冶金行業論文 篇三

一、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經濟發展形勢下,高新技術的發展使生產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因此急需大批中高級應用型人才。與此同時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應用型本科教育”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獨立學院的辦學特色即進行應用型本科教育,而我院冶金與材料專業培養的是介於工程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之間的工程技術型人才[2]。

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案

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伴隨着辦學層次、形式、特色的多樣化,但是新的教育模式必須經過理論和實踐的論證,具有其合理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必須強調專業理論和實踐的同等重要性,不能顧此失彼。我院對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優化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教學大綱,合理設置理論課與實踐環節的比重,並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環環相扣,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我院一方面借鑑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兩個學科的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另一方面結合獨立學院的生源情況與培養目標進行探索。在注重專業基礎的同時,增加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建設一支與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具有很強技術應用能力的師資隊伍。我院充分利用校本部的優秀教學資源,聘請了一批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前來授課,同時由年輕教師擔任助教,推動我院教師隊伍的成長與壯大。此外我院還從鋼鐵企業聘請了一批高級工程師擔任特聘教授,定期展開講座,使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方向、亟待解決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建立長期的產學研基地,強調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實踐環節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專業知識,將理論向生產力的轉化,具備較好的科技創新能力。

(四)建立完備的實驗設施,使學生能夠利用實驗室資源,基本掌握材料組織分析及表徵手段。並結合材料研究進展不斷開發新的實驗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和科研能力。

三、教學環節設計

(一)與教學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根據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培養目標,參考校本部的專業設置,我院對自身的專業和知識結構體系進行了明確的定位,如圖1所示。

1.對教學實施及時進行評估、總結,不斷調整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以適應新的教學目標。學生在第五學期同時進行冶金與材料專業課的學習,其中包括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材料科學基礎等方面的課程,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冶金、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並且後續設置了濕法冶金、材料成型加工、無機非金屬材料等課程,使學生掌握材料的成型與製備工藝,將專業理論與生產工藝相結合,從而具備從事冶金行業的產品設計、開發能力。

2.為了推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院投入專項經費開展了重點專業建設、精品課程建設項目。預期通過重點專業建設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改善教學實踐基礎設施,構建以專業能力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培養出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通過精品課程建設鼓勵廣大教師積極投身課程改革,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資源,增進教師間交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例如《材料科學基礎》精品課程已連續兩年以諾貝爾獎石墨烯、準晶材料為主題,組織學生進行文獻綜述、交流,同學們能夠很好地結合課堂所學專業知識來理解前沿的研究成果,又激發了自身的專業學習熱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為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視野、更多地瞭解行業動態和國際前沿,特聘請客座教授授課,介紹冶金與材料行業的最新進展和科技動態。學生通過該課程對冶金行業的發展、前沿的科學技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熱情與信心。

4.隨着國際學術交流的日益增多,使用英語來表達信息、傳播信息變得尤為重要,因此我院設置了雙語教學的《材料科學導論》課程。採用英文原版教材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作為教材,使學生通過原汁原味的英語來學習專業英語的閲讀和寫作技巧,同時掌握紮實的專業外語,具備獲取最新國際研究成果、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二)注重能力培養的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驗證與補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鍛鍊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我院為適應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發展進行了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其中包括冶金物理化學實驗室、金相與熱處理實驗室、水力學模型試驗室、清潔能源實驗室。實驗室除承擔部分實踐教學任務之外,也是本科畢業設計順利完成的保證。

目前我院開設了《金屬學與熱處理實驗》、《材料科學工程與基礎實驗》、《冶金工程實驗技術》、《冶金物理化學實驗》四門實驗課程,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從以下幾點進行了探索。

1.根據培養計劃進行實驗課的設置,按照重點授課內容進行最優的實驗設計,使學生通過對比實驗探求規律,得到正確理論認識,進而結合專業知識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與思考。

2.合理分配實驗課學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通過實驗課掌握分析材料的組織和性能的基本方法。

3.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試驗。使部分學生參與到具體教學研究項目中,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

四、結語

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材料系在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了校本部優秀教育資源,但是由於獨立學院自身設備、資金、經驗不足等一些特點,探索、總結出適合於我院大材料專業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十分重要。自建系以來,我們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今後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完善整個教學環節,培養適應新時期發展的工程技術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謝建新。材料科學與工程本科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中國冶金教育學會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9.08.

冶金論文範文 篇四

論文摘要:冶金企業設備管理是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的重要環節,現念更祈、管理機制創新、ABC管理法、計算機操作又走冶金企業設備管理的幾個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20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科學技術水平日新月異的提高,促進了各行各業的設備改造、更新換代與裝備水平升級的速度,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同時也使企業間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對於冶金企業來説,設備向着大型化、自動化、高速化、連續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因而對企業的設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設備的管理經歷了傳統設備管理階段和現代設備管理階段,在現代設備管理階段,主要是對設備實行全過程、全員的綜合管理。目前,我國大部分冶金企業的主要生產設備,經常處於高温、高壓、粉塵、蒸汽等煙霧籠罩的環境中,更易磨損鏽蝕。尤其是鍊鋼設備、鍊鐵設備、煤氣設備、軋鋼設備等等生產環境更差。另外,在一個企業中,設備的製造,投產年限不同,設備的裝備技術水平差異較大。比如太鋼,設備中有舊中國留下來的,有“一五”、“二五”計劃期間從國外引進的,有我國自行研製的設備,還有改革開放後引進的新設備,有主體設備,有輔助設備,那麼在設備管理中,除了實行全過程、全員管理之外,還應有所創新,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產品的質量,降低成本,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1管理觀念要更新

現代設備管理要真正實行全員設備管理,關鍵是經理、廠長重視並加強設備管理工作,通過一系列技術、經濟、組織措施,逐步做到對企業主要生產設備的設計、製造、購置、安裝、維修、改造、更新、報廢的全過程的綜合管理,以獲得設備壽命週期費用最經濟、設備綜合效能最高的目標。

在冶金企業,傳統的設備管理僅僅重視設備的技術管理,而忽視了它的經濟管理。企業應當搞好設備的經濟管理和技術管理的統一綜合管理,使設備管理從靜態管理進人動態管理,從而提高設備的投資效益和利用率。

2管理機制要創新

目前,一些企業採用設備的採購與維修分離管理,使設備管理部門對設備不能進行全過程管理,甚至會造成一些弊端,如某些企業的設備採購人員中,有很大一部分並不具有專業技術,本身素質不高,不能全面運用採購原則,影響了正確採購;還有一部分有專業技術的人員,也僅僅考慮設備是否先進,或者是否經濟合理,或者是否售後服務好,不能全面綜合考慮,也影響了正確採購。

設備管理要以設備的壽命週期為對象,力求設備在一生中消耗費用最少,設備綜合效率最高,因此,設備管理要從採購作為起點來抓。其一,將採購部門與專職維修部門合併,承包一定的總費用,包括購置費和維修費,二者相互約束,這樣,部門若要效益,就要限制高成本採購,低質量要求,維修費用增大的現象出現。當然,操作工人違反操作規程造成的維修費用除外。其二,部門採取一定的措施,制定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對採購人員和設備維修人員進行管理和培訓。特別是對採購人員要進行崗前培訓,要求採購人員既懂專業,又要有質量意識和責任心,能夠綜合考慮設備的生產效率、可靠性、節能性、維修性、環保性、靈活性、安全性、耐用性,能夠對設備進行經濟評價,培訓合格後,方可上崗。

ABC管理法是對某個具體管理對象,選擇兩個相關的主要標誌進行數裏分析,算出該對象中各組成部分佔總體的比重,按照規定的分類標準把管理對象分成A、B、C三類,根據不同類型的特點,採取不同程度的管理方法,做以既保證重點,又照顧一般,實現最經濟、最有效的管理。

ABC管理法常用於質量管理、物品管理中,將ABC管理法應用到設備管理中,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設備有新有舊,有主體和輔助之分,在設備檢修方面,將維修費用與設備的件數作為主要標誌,將設備分為A、B、C類,把維修費用累計百分數達到70%左右,設備件數累計百分數達到10%左右,作為A類重點管理;B類維修費用累計百分數達到90%左右(B類自身佔20%左右),設備件數累計百分數達到40%左右(B類自身佔30%左右);C類維修費用累計百分數達到100%(C類自身佔10%左右),設備件數累計百分數達到100%(C類自身佔60%左右);這二類分別作為主要和次要進行管理。在設備改造方面,同樣也可運用ABC管理。企業的設備一般新舊並存,而且舊設備佔多數。企業只能採取更新與改造相結合的手段,逐步提高設備的技術裝備能力,那麼選擇什麼樣的設備作為改造對象呢?可以將改造費用和改造後的效益作為重要標誌分類,將改造費用少,效益高的作為A,將A類改造完後,再重新分類,繼續改造新的A類。

冶金工程論文 篇五

冶金技術 專業建設 思考

高職教育是為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等第一線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過去,我國高職冶金技術專業一直沿用的還是“壓縮版”的本科教育模式,這種現象在一些老的專科學校尤為突出,由於受傳統教育思維習慣和觀念定勢的影響,當前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還存在着不能妥善地處理職業性與學術性之間的關係以及課程體系與生產實際相脱節、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相分離等問題。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難以適應冶金企業快速發展的需求,企業往往需要對新招畢業生再培訓,致使企業用人成本增加,如何培養既掌握冶金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又具有從事冶金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已成為高職院校冶金技術專業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為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重點建設專業——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冶金技術專業,自2008年9月立項以來,堅持“依託雲南有色冶金行業,立足雲南、面向西部、服務全國、輻射東盟,培養以有色金屬冶金為主、兼顧鋼鐵冶金方向,可在有色冶金企業、鋼鐵冶金企業的熔鍊、電解精煉、球團焙燒、高爐運轉等一線生產崗位從事工藝過程控制及生產管理、設備及系統運行操作、維護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專業定位,通過實施“四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有色金屬生產流程為主線,構建了基於冶金生產工作過程的新課程體系,制訂了工學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了核心課程學習領域課程標準,開發了冶金工藝仿真實訓軟件,建設了一批冶金技術生產性實訓基地,滿足了冶金技術專業及專業羣學生的職業技能綜合實訓的要求,同時,全面實施以提高“雙師”素質和改善“雙師”結構為重點的教學團隊建設,積極帶動了專業羣建設,至2011年3月,圓滿完成了預期的各項建設任務,通過了教育部驗收。發揮了顯著的示範輻射作用,取得了顯著建設成效。

一、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

1.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分析

通過職業崗位調研,按照“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要求,確定出冶金生產礦物的浸出、浸出礦漿的固液分離、浸出渣的處理等40項典型工作任務,要求學生掌握與職業技術技能相適應的氧化鋁製取、金屬鋁熔鹽電解、備料與焙燒、礦物熔鍊、粗金屬精煉、礦物浸出。金屬化合物溶液淨化、金屬沉積精煉、鍊鐵生產技術、鍊鋼生產技術等專業知識。具有冶金機械設備的識圖、製圖能力及分析冶金設備構造、工作過程的能力。具有應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冶金生產過程中常見問題的能力。具有從事冶金生產一線主要崗位的操作能力和處理一般事故的能力。具有從事設備的調試、使用、維護和管理的能力。

2.實施“四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實施了“招生就業雙定生,火法濕法雙領域,理論實踐雙平台,學歷技能雙證書”的“四雙”校企共同培養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雙定生”——即根據用人單位需要“定向培養、定向就業”。冶金技術專業於2000年在校內率先實施了“雙定生”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實踐和探索,該模式逐漸在全校推廣。在組織教學時,對“雙定生”實施針對協議單位生產實際的理論模塊教學,實踐教學則將“雙定生”安排到協議單位進行頂崗實習。

(2)“雙領域”——即根據有色金屬冶金生產工藝的特點及雲南冶金企業的實際,將冶金生產典型工作任務歸納為“火法冶金、濕法冶金”兩個技術領域,並以此進行行動領域劃分、學習領域轉換和學習情境設計。

(3)“雙平台”——即指以虛擬仿真技術構建的冶金生產工藝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平台和依託雲南冶金礦業職業教育集團建設的雲南錫業集團公司火法冶金實訓基地、雲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濕法冶金實訓基地、雲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熔鹽電解實訓基地、雲南文山鋁業氧化鋁生產實訓基地、昆明鋼鐵集團鋼鐵冶金生產實訓基地等校外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的平台。

(4)“雙證書”——即要求學生獲得畢業證書同時獲得金屬冶煉人員國家職業資格三級證書。此項制度統籌兼顧學歷和職業要求,專業核心課程和教學內容應覆蓋相應職業資格要求,通過學中做、做中學,突出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把相關專業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學生畢業的一個條件。

“四雙”人才培養模式包含了對學生從招生、學習、畢業到就業各個階段的服務、教學、學習要求等各個方面,突出了以企業需求為目標,以為學生就業服務為宗旨的功能,符合高職教育的特點。

3.構建有色冶金“雙領域”專業課程體系

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構建流程,通過深入雲南錫業等大型有色冶金企業,完成了本專業面向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據此按照火法冶金和濕法冶金“雙領域”的課程體系設計與實施思路,結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需要,參照火法冶煉工、濕法冶煉工、氧化鋁製取工、鋁電解工職業資格標準,進行了“基於冶金生產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的重新建構,典型工作任務歸併,整合出職業行動領域,構成了由基礎課教育系統、專業技能培訓系統、能力拓展系統課程組成的能力主導型課程體系。

4.實施專業核心課程建設

以《濕法冶金—浸出技術》、《濕法冶金—淨化技術》《濕法冶金—電解技術》《氧化鋁製取》《金屬熔鹽電解》5門課程為本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制定課程的學習領域標準及學習情境。按照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指標體系標準,進行精品課程的建設。

冶金論文範文 篇六

以往僅只滿足污水處理要求的處理系統,通常總的處理環節為:分離-沉澱-排污,然而現如今除了最基本的污水處理需要外,對於環境保護、節約資源更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需要對治污排污量予以精確嚴格的監測與計量,對於輸入的原水、沉澱池用水、調節池用水等利用量、循環回用量均需嚴格計算與檢測。這也是我們此篇文章所要介紹之方案所擁有的特色系統功用,詳見下文。

2工藝流程

2.1基本工藝流程

基本工藝流程中分項工藝總體難度適中,實現無困難,銜接得體,目的清晰,便於管理。

2.2各環節加強化學處理,高效分離

冶金污水通過收集溝道進入預先設置的集水池,隨後進入沉澱池,由提升泵提升至淺層氣浮系統(後文將詳加解述)。廢水經提升泵提升後,投加混凝劑PAC,通過充分混合攪拌使得PAC混凝劑藥劑與冶金污水充分混合,之後流至機械攪拌反應池,利用機械攪拌加速其化學反應,污水中的懸浮物逐漸形成絮體。隨之連接特別設置的旋流反應器,加強在PAC混凝劑作用下的化學反應。然後在旋流反應器後仍舊連接相同的管道混合器,其內投加絮凝劑PAM,使得投加PAC後形成的絮體絮凝反應後增大。絮凝好的污水混合物隨之進入淺層氣浮,利用加壓溶氣系統產生的溶氣水經減壓釋放形成的微小氣泡與廢水中的懸浮物絮體互相接觸,水中懸浮絮體自然粘附在微小氣泡上,隨氣泡的上升一起浮到水面,形成與下層水體有明顯分層界限的浮渣,最後除去表層浮渣,從而達到了淨化水質的目的。而經過淺層氣浮處理後的清水則由重力原因流到地下清水池儲存起來,由回用水泵抽取提升後送至冶金生產車間繼續循環使用,且回用率相當可觀。淺層氣浮浮渣和污泥最終排放至污泥池,經過壓濾機固化處理後外運並進行深挖填埋,保證不影響周邊環境與生態。反應池、淺層氣浮中的放空廢水以及板框壓濾機的濾液排到污水池之後通過污水泵的提升,回到污水處理系統進行循環處理。

2.3淺層氣浮迴流原理,縮短分離時間

本項目解決方案採用QF型高效淺層的氣浮裝置。該氣浮裝置針對以往之一般氣浮池在進出水等方面的劣勢,特別將其原水進口和淨化水的出口設計為移動式,其目的在於縮短原水氣泡整個上浮過程所經歷的時間,意即在原水向氣浮池流動的同時,池中布水管向着原水流出的相反方向而移動,使得進入池中的原水相對於水池基本處於相對靜止之狀態,水中的氣泡因此而沿着與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向上浮向水面,上浮速度接近原水中固態物質的上浮速度(4~10cm/min),因此原水中的懸浮物能夠以接近於T=3min的上浮速度很快的浮到水面上,而浮渣層下的淨化水仍停留在下層的原處,當淨化水抽提管移到此處時,淨化水就能被抽送水泵抽取而排到水池外。在這裏,為求達到使得水泡垂直上浮的效果,最突出的問題便是需要使進、出水口能夠同步移動,我們在此項目解決方案中,將該機設計為圓形,進、出口管均安放在一定的裝置上,使它圍繞着轉軸中心旋轉,這種旋轉移動的布水方式巧妙的解決了我們的核心問題。由於原水中的懸浮物從水中浮到表面的速度快,可以達到三分鐘淨化原水達標的效果。淨化時間縮短,在整個系統的污水處理能力與效率上自然獲得了顯著的提升。

QF型高效氣浮主機系統詳述氣浮物理固液分離技術在污水處理中應用非常廣泛,適用於氣浮處理的設備也有多種,但其核心都是通過產生微生氣泡,使絮凝顆粒附氣上升分離。微細氣泡的產生主要是通過電解、分散空氣和溶解空氣再釋放等方式。QY-QF型高效氣浮設備引進日本新技術,運用高效溶氣泵將水、氣混合加壓溶解形成溶氣水,再減壓釋放,微細氣泡析出與懸浮顆粒高效吸附而上浮,從而達到固液分離的目的。氣浮系統集進水、絮凝、分離、集水、出水於一體,與傳統氣浮設備類似,設有穩流室、溶氣釋放室,使處理性能更穩定,不但效果更優越,而且對於傳統設備改造尤為適宜。尤為其中的QF型高效氣浮主機系統有代表性,它集凝聚、氣浮、清渣、沉澱、除泥為一體,整體呈圓柱形,結構緊湊,池深較淺。氣浮裝置的主體由池體、旋轉布水機構、溶氣釋放機構、轉架機構、集水機構,撇渣機構六部分而組成,進、出水口與排渣口全部集中在池體中央部分,布、集水機構、清渣機構都與框架緊密連接在一起,圍繞池體中心轉動。

新型淺池氣浮裝置系圓形氣浮池,最大的工藝結構特點是中心進水旋轉布水,摻入混凝劑發生絮凝後的原水與溶氣系統產生的溶氣水相互接觸混合之後,在穩流,整流裝置的作用下,水流基本處於穩定的狀態,在此環境條件下完成固液的分離反應與傳統氣浮裝置比較,從根本上改變進、出水方式,消除了固液在水流動態情況下進行的不利因素,使水的停留時間僅保持在4-6分鐘以內(由旋轉速度調整),也隨之將氣浮池的有效水深降低到僅400-500mm之間,較之傳統氣浮裝置池子的深度降低了3-5倍以上。這裏凝絮好的原水是指在原水中加入絮凝藥劑PAC或PAM(PAC為400-1000mg/I,PAM為PAC的1/5左右),經10-15分鐘的有效地絮凝反應,形成的原水。具體藥量及絮凝時間,絮凝效果須由實驗測定。提供成套設備總成及控制系統,通過集中控制與分散控制相結合,以使設備達到最佳運行狀態。由於旋轉布水器和穩流整流裝置發揮作用,使得池內產生了無數個互不干擾的分離反應區,各分離反應區也隨着循環週期(可調整的旋轉速度)所產生的時間差相繼出現或結束。分離反應結束之後在池內自上而下形成了浮渣層、清水層以及泥沙沉積層,其分別配備了同步與之轉動的池底清泥裝置,在這裏,除了泥沙將被按時定時的從池底排出泥槽以外,淨化水、浮渣再次循環進入分割的中心筒之內,從池底連續排出池體最終流入儲存池,以上述過程為完整的工作循環,設備如此周而復始的連續工作。總體功能特點①.溶氣泵邊水和氣同步吸收,在泵內進行加壓混合、氣液溶解率高、細微氣泡大小平均小於等於30um;②.溶氣的水溶解率高達80-99%,較傳統氣浮效率高3倍;③.自動控制可行性高,易操作、易維護、噪音污染低;④.溶氣泵可取代循環泵、空壓機、溶氣罐、射流器及釋放頭等組成的複雜系統。

冶金工程論文 篇七

《鋼鐵冶金概論》選修課存在學生專業差別大,授課方法單一,教學偏重理論,學生不重視該課程,學習態度不端正,考核方法簡單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網絡模擬鋼鐵冶煉平台教學、體驗或研討式教學、精講趣味式啟發教學、題庫式教學與考核方式改革。結果表明這些方法可以極大的活躍課堂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改善了教學效率低下的現象。

關鍵詞:

教學改革;選修課;鋼鐵冶金概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鋼鐵冶金概論》是一門既具有理論性又兼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基礎課。本課程以鋼鐵冶金工藝流程及與鋼鐵冶煉相關的專業知識為主線,系統介紹採礦、選礦、鋼鐵生產用耐火材料、鐵礦粉造塊、焦化、高爐鍊鐵、鐵水預處理、鍊鋼、爐外精煉、連鑄、軋鋼等基本專業知識,給非冶金工程專業學生進行鋼鐵冶金及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使從事與冶金工作有關的非冶金專業學生對鋼鐵聯合企業的生產過程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拓寬其知識面,使學生掌握將來從事與冶金相關的工作必須具備的冶金專業知識。

一、教學改革的背景

(一)非冶金類專業學生學習《鋼鐵冶金概論》的重要性

由於高校之間競爭激烈,加上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我國高校也不斷朝着規模型與綜合型的方向發展[1,2]。同時,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也向“多面手”型人才轉變。高校畢業生若有良好的綜合素質、較好的知識寬度與深度,則更受社會企業單位的青睞。高校選修課恰好在拓展學生知識面、挖掘學生潛在能力、優化知識結構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內高校也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開展跨學科教育。例如,傳統以冶金為特色的綜合性院校,面對非冶金專業學生,開展《鋼鐵冶金概論》課程。我校面對全校非冶金專業學生開設《鋼鐵冶金概論》,一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拓展知識面並開闊視野,使他們對冶金生產過程、國內外鋼鐵形勢等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二是我校傳統冶金類院校,每年有大量鋼鐵企業來招聘,許多非冶金專業學生會去鋼鐵企業工作,學習冶金概論可以使學生對冶金工業生產的特點和基本概貌、冶金工業部門之間及冶金工業與其他工業部門之間的聯繫有一個基本的瞭解,瞭解自己本專業和冶金行業的聯繫;三是學習這門課,更好地培養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與綜合思維能力,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提高學生在社會的競爭力。因此,冶金概論課程教學對我校為冶金行業培養開放式人才、對學生髮展都有着重要意義。

(二)傳統《鋼鐵冶金概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以武漢科技大學為例,我校屬於理工科為主的高校,但辦學模式趨於綜合性大學學科體系。在教育改革中,高校加強跨學科教育,本科生的教育課程也是各個學院相互交叉,我校作為冶金類的傳統高校,全校非冶金專業學生均設有20課時的《鋼鐵冶金概論》課程。然而,在《鋼鐵冶金概論》公選課上,仍然存在不少問題。(1)學生不重視該課程,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生對冶金概論不感興趣,選課具有盲目性與功利性[3],多數學生為了學分而選課,課堂上出現上課率低、參與率低、抬頭率低等“三低”現象。(2)上課學生專業差別大,由於非冶金專業學生對該課程認識不足,專業基礎又薄弱,授課內容及深度難以把握。(3)授課方法趨於單一的灌輸式教育。PPT上多以原理介紹、工藝流程、化學反應等,填鴨式教育不被學生接受。(4)教師採用統一式概論,偏重理論知識的講授,內容枯燥,學生缺乏興趣。(5)考核方式簡單化。考核均是一紙化開卷定成績,學生無壓力。

二、《鋼鐵冶金概論》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趣味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通過適當的教育教學方式可以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4]。《鋼鐵冶金概論》這門公選課需要在形式與內容上做到新穎別緻,才能引人入勝,激發學生興趣。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以人為本,在瞭解學生的想法上,儘量使用形象化的教學語言,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從第一節課開始就要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

(二)精簡性

概論課程課時較短,而且學生專業差別大,概論課內容不必詳細俱到,要“點到為止”,內容要關注重點及熱點,結合學生專業,有所選擇,有所側重。

(三)新穎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5]。因此,在《鋼鐵冶金概論》教學上,也不可僅關注課本的死信息,要時刻更新課件,把新鮮的資料與信息及時補到課件中。

(四)多樣性

《鋼鐵冶金概論》課程學時短,學生對專業知識深度認識不夠,教學上也是主要讓學生達到初步認識為主。因此,考核上不適合一卷式及嚴考專業難題。可適當增加平時作業與開展討論等,增加平時成績比例;卷面題目以考核學生基礎知識為主,難度不宜太大。

三、《鋼鐵冶金概論》課程教學的改革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對於非冶金專業的學生,可分為二類:第一類是與冶金專業聯繫緊密的相關工科專業,第二類是其他工科類與文科類。前者在《鋼鐵冶金概論》學習上,對專業知識講解深度要求要更高一些。學生學習這門課的主要目的還是熟悉冶金工業的概貌與總體發展形勢,認知冶金生產的流程,瞭解冶金的節能、降成本與環保的知識,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等綜合思維能力。對第二類學生,不要侷限在傳統工藝與理論的詳細講解上,而是重在介紹生產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勢上,可以讓學生對生產工藝有一定的瞭解,緊密聯繫學生專業,時事政治、日常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對於第一類學生,除此以外,可適當增加基本理論和工藝原理的介紹。

(二)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改革

1.多媒體與網絡教學

傳統的板書式教育,可以集中重點,控制教學速度,有它的優勢,但也存在諸多問題。現代的多媒體教學的介入,讓更多的知識可通過工程結構圖、彩圖、三位圖及動畫、視頻等方式展現出來,更加的豐富多彩。因此,通過多媒體網絡與板書相結合來展現更多的教學信息量與趣味性,豐富教學內容,尤其是冶金知識的工藝流程較多,許多反應均難以直接看到,通過流程圖、動畫與視頻,可以直觀瞭解冶煉過程,加深學生印象。其次,發起網絡教學方式。近年在各冶金高校與企業之間流行計算機網絡鍊鋼挑戰賽。此平台是由國際鋼鐵協會發起成立的,內容涵蓋鋼鐵生產等各個方面。網絡鍊鋼平台利用生動的動畫,展現了各種冶煉設備,介紹了冶金原理,核心為多個靈活的、涉及鋼鐵生產流程的遊戲般的模擬。根據每一章內容,可向學生一步步展示相關章節的冶煉模擬,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瞭解設備與工藝,而且生動有趣,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課後學生可自由在自己電腦上模擬操作,可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2.體驗式與研討式教學

針對學生的“三低”現象,有針對性地採取體驗式教學與研討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參觀教育基地,或是佈置專題題目,讓學生查閲資料後製作PPT、開展主題活動等[6]。而研討式教學是教師通過設計一定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觀看視頻或圖片,然後根據所觀內容來進行交流討論,最後教師進行點評,讓學生獲得更深認識[6]。這二種教學方式的最大好處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並讓他們參與到其中,做到體驗式與啟發式教學[7]。在進行冶金概論的教學時,預先給定幾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主題。比如,鋼鐵發展史、轉爐鍊鋼的發展過程、鋼鐵寒冬與企業重組,等等。提前告訴學生,讓大家去查閲並做好準備,到時可以讓每個小班派出代表上台講解自己的PPT,而其他同學抽取幾名來點評補充,教師在中間扮演組織者與總結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大量蒐集鋼鐵冶金資料與新聞,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這部分也可以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考勤。還有就是對現場鍊鐵與鍊鋼視頻播放後,讓學生來談他們的觀後感與看法,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分辨能力,促使形成勤于思考的習慣,讓學生有較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與創新潛力,提高教學效果。

3.精講啟發式趣味教學

《鋼鐵冶金概論》課程面對的學生專業差別大,統一的課件方法是不行的,我校是要求所有非冶金專業學生必修此課程,建議修改此課程為選修,讓有興趣的學生,或是有意去鋼鐵企業相關行業就業的學生選修,顯得更加合理與人性化。而且,針對第一類與冶金專業聯繫緊密的工科學生,可仍保持20學時課程;而對第二類與冶金專業聯繫不太緊密工科或其他文科學生,可壓縮至10學時左右,只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冶金知識,降低學習難度,而且內容也只要採用講座式的教育,不必詳細展開具體工藝進行講解,即做到所謂的精講。結合學生專業,講解學生專業相關性的內容。比如説,針對金屬材料成型與控制專業學生,要細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而針對文法專業學生,可講解礦石進口談判等類似事件,增加學生的專業敏感度與興趣;而針對醫學院學生,可聯繫我校醫學院早期是以職業病為出發點的發展歷程,講解鋼鐵相關的職業病,讓學生結合自己專業來學習概論課程;同時,採取各種討論模式與模擬冶煉計算機平台的混合教學模式,增強趣味性。

4.題庫式教學與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傳統的一紙化開卷考試,學生成績均較好,但實際上掌握的並不牢靠,容易遺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不高。建立一套多元化的題庫,試題類型可包括填空、選擇、判斷、名詞解釋、繪圖、填表、問答與分析等題型庫,把題庫向學生開放,讓學生自主學習與做題,考試試題從中挑選,適當做些改變,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印象,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這樣可適當降低考試難度,而考核上則採取閉卷考試的方式。同時,由單一的考試,改變為平時考勤、課堂討論與發言、話題論文、作業及閉卷考試的綜合考核方法,這樣可避免學生的抄襲現象。通過這種嚴格考核方式,既可以保證考核的公平公正性,也可減少學生對該課程不重視的現象。

四、結束語

在遵循《鋼鐵冶金概論》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上,針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了相關的改革與實踐,結果表明這些方法可以極大地活躍課堂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查閲資料,上台演講,或者是分組討論,豐富了教學方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大大改善“三低”現象。同時,學生對該教學改革持肯定態度,尤其是對計算機模擬鍊鋼表示了濃厚的興趣與較高的評價,做到了寓教於樂,有學生課後還自加練習,不懂課後還來提問,甚至還主動參加學校的年度全球鍊鋼挑戰大賽比賽。這一切極大地鼓舞了我們教學改革的信心。《鋼鐵冶金概論》公選課教學方法及內容的改進,對該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讓學生從中學到知識,並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獨立性與主動性。同時,考核方式的改變,也能讓學生更加重視選修課,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靠。對於我校這門公選課,只有將該課程的教學與我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緊密結合,保證教學內容的合適度與趣味性,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同時,也與我校開設《鋼鐵冶金概論》公選課的背景相吻合,有利於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複合型高素質人才。

作者:成日金 張華 周建安 何環宇 詹瑋婷 單位:武漢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冶金工程系

參考文獻

[1]李慶祥。非化工類專業化工概論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126-127.

[2]廖桂英,安黛宗。大學化學課程教學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102-103+24.

[3]陳麥玲,陳嬡琳,車豔。關於加強高校公選課質量管理的幾點思考[J].雙語學習,2007,11:113-114.

[4]劉勝地。掌握學員心理特點用好行為導向型教學方法[J].天津市財貿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8(2):35-36.

[5]本書編寫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7-58.

冶金工程論文 篇八

一、已有的研究基礎

冶金技術起源是以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為基礎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餘年來,考古發掘的商代以前的早期銅器500餘件和一些冶金遺物,為探討中國冶金技術的起源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經老一輩到新一代考古學家和自然科學史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使得冶金起源和早期發展的研究蓬勃開展,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經科學鑑定和分析的銅器及冶金遺物260餘件,發表的有關論文數十篇。在國內、外引起對中國冶金起源問題的學術討論,為深入開展中國冶金技術起源和早期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並奠定了基礎。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是一個專門從事冶金與材料史研究的科研機構。中國冶金技術起源與早期發展作為冶金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一直是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的主要課題並較早的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對我國出土的早於商代的銅器、煉渣、爐壁、鑄範等冶金遺物200餘件運用現代科學儀器和研究方法進行了檢測分析,獲得了珍貴的信息和大量數據。在分析檢測的基礎上從冶金學、金屬學、礦物學等角度開展了理論上的研究,並有針對性的進行了一些必要的實驗室模擬實驗。並就中國早期銅器的技術特徵和發展道路提出了初步的看法,發表的論文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推動中國冶金技術起源的研究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在當前開展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的課題中,要推進冶金起源的研究,必須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加強中原地區早期冶金技術的研究

已分析檢測的樣品主要集中於中原地區以外的北方和西北地區,中原地區陝西、山西、河南的早期銅器及冶金遺物被檢測的樣品數目僅有61件,這無疑是探索華夏文明起源的一大缺環。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對二里頭文化銅器和冶鑄遺物的研究對搞清我國夏代冶金技術水平以及與周邊地區冶金技術的關係,進而探索夏文化的起源和早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檢測的樣品數量較少,早期所做的分析有些需要重新考察,爐壁、爐渣和陶範的研究基本上沒有開展。因此,下一步應加強二里頭冶金技術的研究工作。

2.加強夏家店下層文化冶金技術的研究

分佈於遼西地區和京、津、唐地區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是我國北方早期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分析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銅器僅有4件,內蒙赤峯敖漢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集中出土50多件銅器,此外三座店,大山前遺址也有銅器出土。對這些遺址銅器進行檢測分析,對研究我國北方古代冶金技術水平以及與中原地區的交流和影響,闡明其在華夏文明形成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3.加強火燒溝四壩文化銅器的定量分析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曾對甘肅玉門火燒溝四壩文化遺址出土銅器65件進行了定性分析,由於當時不允許對器物取樣,所以進行的是器物表面帶鏽的分析。有的器物表面鏽層較厚,有的明顯鏽蝕產物分佈不均勻,故對這類器物表面分析的的結果往往與基體金屬的成分存在差別,加之所用攜帶式X-射線熒光儀分辨率不高,致使定性分析的結果具有一定侷限性。最近,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與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對26件火燒溝銅器進行了取樣,正在進行定量分析。部分齊家文化銅器的檢測也存在着與火燒溝同樣問題,應進一步加強對其定量分析和研究。

4.加強新疆地區早期冶金技術的研究

新疆地區自古就是東西方文化和技術交流的中心區域,對新疆地區出土的早期銅器進行研究,並與其相鄰地區的冶金技術進行比較,對搞清新疆地區冶金技術的起源和發展歷史以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義。目前考古工作者發掘了不少年代屬於公元前第一、二千紀的墓葬和遺址,出土了大批包括銅器、鐵器在內的文物,為研究新疆的古代冶金技術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哈密地區文物管理所、庫車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合作,重點對哈密天山北路遺址出土銅器已開始進行研究。新疆地區的研究工作尚有待進一步深入和加強。

5.加強冶金遺址和礦物來源的研究

冶金遺物包括爐渣、爐壁、燃料、礦石等攜帶着大量的古代冶金信息,對其加強研究對搞清古代冶金技術的起源和發展水平尤為重要。但目前有關早期冶金遺址和遺物的發掘資料較少,應加強普查工作和有目的的考古發掘,從而獲取大量的實物證據,加以深入研究。

礦料來源的研究方面,國內外學者們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鉛同位素比值和微量元素測定。但到目前為止還缺乏有效的方法。要解決銅器的銅、錫、鉛的來源,需要加強礦源的地質調查、礦樣的收集、分析,大量數據的積累等長期工作,特別是對研究方法的探索,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是一大研究課題。

6.有關銅器材質分類標準的問題

根據成分和金相檢驗結果對銅器材質進行分類是冶金史、考古學進一步研究的需要。但對於早期銅器來説,由於冶煉條件原始,未有金屬精煉技術,所以銅器所含由礦石帶入的雜質元素較多,給材質分類帶來一定困難。如砷銅和紅銅的界限,以最低含砷量劃分,至今國內外沒有確切的標準。一些學者把那些公元前第4-3千紀的含有1%砷的銅器都稱之為砷銅(1)(2),把1%作為砷銅含砷量的下限。有學者認為在原始條件下冶煉砷銅,通常砷含量是在2-10%範圍,2%則為砷銅含砷量下限(3),還有的學者則依照現代工業標準,從組織和性能方面對砷銅分類(4):砷銅(arsenic copper)含0.5%As。據此,砷銅的含砷量下限是0.1%以下。可見對砷銅的判定往往是因人而異,一件銅器若含砷量在1.5%,以1%As為標準,它則被判定為砷銅,若以2%As為標準,此銅器則為紅銅。若以0.1%為標準,此銅器則為砷青銅。因此不同的標準對銅器材質的劃分完全不同。目前國內一般採用2%作為判斷某元素作為“合金元素”的下限。無論是1%,2%還是0.1%都是人為制定的標準。

按現代金屬學概念“合金元素”指有意識加入某金屬中使之合金化的元素,現代銅合金中儘管所含某些組分很低,但它是人們有意識加入純銅中的合金化元素,故都是“合金元素”。而古代的早期銅器中除銅以外的元素,如錫、鉛、砷等是否是有意識加入的“合金元素”,則不能靠單純的化學分析結果來判斷。有些元素既使在早期銅器中含量很高,按現代“合金元素”的概念它們也不能稱為“合金元素”。如砷(As),有學者指出含砷量達1%-3%的砷銅中砷都不是人們有意識加入的,而僅僅是使用了某些富砷礦的結果(5)。所以區分古代銅合金中的“合金元素”和“雜質元素”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不可能完全按現代金屬學的概念,那麼應該以什麼概念和標準進行判斷又是需要在今後文明探源研究中解決的一個問題。

7.冶金技術的早期交流問題

目前考古發掘出土和經檢測分析的中國早期銅器集中於甘肅地區,齊家文化和四壩文化的銅器最多。甘肅的地理位置在中國西北部,緊鄰新疆靠近中亞,且發現部分銅器形制包含有西亞文化的因素,加之砷銅在甘肅四壩文化中出現,引起了中外學者對東西方冶金技術早期交流和探索中國冶金技術起源的熱情。

目前,東西方冶金技術存在着早期交流和影響這一點在學術界似乎沒有什麼爭議。冶金技術交流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組成部分,東西方文化歷來存在着不同的差異,但並不排除互相交流和影響。冶金技術也不例外。問題在於這種交流和影響是相互的,有來有往。目前,研究西方對中國的影響多,而研究中國對西方的影響則很缺乏。此外,交流和影響與起源不能等同起來,因此應加強東西方冶金技術交流和影響的研究,這對探討中國冶金技術的起源有重要意義。另外,此問題的解決不能就冶金單獨而論,應該從東西方文化的早期交流和影響的整體上進行研究,才能得出較切實的結論。 三、加強多學科綜合研究,推進冶金起源研究的深入開展

冶金技術起源研究中存在的許多難題的解決光靠冶金史單一學科是不行的,必須加強多學科的緊密合作,才能使研究深入開展。

1.冶金史與考古學研究緊密結合

考古發掘的金屬器物和冶金遺物是冶金史研究的基本素材,對冶金起源的研究更需要早期的冶金遺物為基礎,在以往近30年中,冶金史與考古學的結合,使冶金起源和早期發展的研究有很大進展,今後應更加密切結合,特別是對冶金遺址的考察和挖掘,只有冶金史和考古學研究者互相配合,才能不遺漏掉任何有用的冶金學和考古學的信息。

對已有的的分析檢測數據,應進行多視角的綜合分析。冶金學僅僅是一個視角,從考古學視角加以研究應大力提倡。在這方面,已有一些考古學者進行了工作(6)(7),對冶金史研究者很有啟發。要搞清中國冶金技術起源和早期發展的脈絡,必須結合銅器和冶金遺物出土的層位早晚、墓葬年代的前後細緻的去研究其技術特徵,才能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只有冶金史和考古學研究者互相結合,共同對出土的金屬遺物進行多視角的綜合研究,才能使冶金起源的研究深入開展。

2.冶金史與自然地理環境、地質、礦產方面研究相結合

冶金技術的產生是人類進化和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研究世界範圍內冶金技術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可發現在距今8000-3000年期間,冶金技術在世界文明發達的地區相繼產生和發展起來,究其原因離不開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古自然環境的研究表明,距今8000-3000年正是與全新世中期大致相當的時代,整個地球變得氣候温和、濕潤、湖沼增多、土壤變得肥沃起來,動植物生長茂盛,這就為人類創造文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大舞台(8).這種環境的變化不僅僅發生在兩河流域,也發生在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同樣也發生在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所以文明幾乎同時形成於上述地區不是偶然的,與自然環境的變遷有密切的關係。冶金術的產生也要從古自然環境變遷角度加以考慮。

地球作為一個天體,它在形成和地質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地質構造與礦體。礦產資源與冶金術的產生有直接的關係。中國的地質構造複雜多樣性造成中國的金屬礦藏十分豐富,地表露頭的礦牀也較多。在那漫長的自然風化、氧化和淋濾作用下,形成易於被古人識別和冶煉的礦物,如那閃亮的自然銅和那色彩斑爛的銅氧化礦無一不是大自然賦予先民發明冶金術的財富。在世界其它地區也一樣,只要具備自然資源,又有較發達的製陶技術,就有可能產生冶金技術。特別是冶銅所要求的設備和技術並不高,所以很容易較早的為先民所發明。

冶金技術的產生與自然地理環境和礦產資源的密切關係在理念上是不言而喻的。需要將冶金史的研究與古自然環境、地質學、礦牀學等學科緊密結合起來,共同進行研究,才能提供充足的論據。比如,中原地區的古自然環境是如何變遷的?氣候的變化,如温度增高、雨量增加、水位的上升對礦牀的風化、淋濾、富集有無影響?影響的程度怎樣?中原地區的礦牀分佈?是否有錫礦?古代對礦產的開發情況等等諸如此類問題,都與冶金技術的起源有關,需要多學科結合具體深入的進行研究。

總之,冶金起源與早期發展的問題是一個複雜的課題,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需要冶金史學科與多學科結合進行綜合研究。除上面提及的幾方面以外,還應結合文獻資料,歷史學、民族學、宗教學、體質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R.F. Tylecote: Furnaces, Crucibles, and slags, The Coming of the Age ofIron, Edited by Theodore A. Wertime and James y, New Have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0, P183-185.

(2) D. Heskel and C. C. lamberg-Karlovsky: An Alternative Sequ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tallurgy, Tepe Yahya, Iran, The Coming of the Age of Iron, Edited by Theadere ime and James K. Muhly, New Have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0, P229-252.

(3) J. A. Charles: Arsenic and Old bronze, Chemistry and Industry, Vol.15, June, 1974, P470-252.

(4) H. Lechtman: Arsenic Bronze: Dirty Copper or Chosen Alloy? A view from the Americas,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 1896, Vol. 23, P477-514.

(5) A. Hauptmann, G. Weisgerber, and H. G. Bachmann: Early Copper Metallurgy in Oman, The Beginning of the Use of Metals and Alloy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8, P46.

(6)張忠培:“齊家文化研究(下)”,《考古學報》,1987年,第2期,第173-174頁。

冶金工業論文範文 篇九

(中南大學檔案館,湖南長沙,410083)

[摘要] 陳新民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長期從事冶金物理化學理論、熱力學和動力學方面的科研和教學,並把物理化學應用於冶金、材料等學科,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冶金物理化學專業。1952 年陳新民先生受命籌建中南礦冶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是中國冶金高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他對火法冶金、濕法冶金、氯化冶金及熔體熱力學理論有深入的研究。他的“金屬—氧系熱力學和動力學”“高温熔體物理化學性質”的研究成果,為我國有色金屬的開發和綜合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建校初期的困難條件下,他遵照中南教育部的要求,以“革命的精神、革命的辦法,艱苦奮鬥,團結建校”作為建校的指導思想。

[

關鍵詞] 中南礦冶學院;陳新民;冶金物理化學;有色之師;辦學思想;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 G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5)02?0125?04

[收稿日期] 2014-12-20;[修回日期] 2015-03-30

[作者簡介] 申細秀(1975-),女,湖南邵東人,中南大學檔案館館員,主要研究方向:檔案管理

從在既無師資又無設備的條件下組建的中南礦冶學院,到首批進入“211”工程的中南工業大學,再到一所學科齊全、工學和醫學見長、具有優良辦學傳統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其創辦過程凝聚着陳新民先生不可磨滅的功勛。

一、為建中南礦冶學院,陳新民受命到長沙

陳新民先生,1912 年出生在河北省清苑縣(今保定市),他的祖籍在安徽省望江縣。因隨父四處奔波,影響了上國小,但他天資聰穎,沒有經過國小階段,直接考入久負盛名的天津南開中學。這所崇尚新學、民主和科學的學校曾培養和造就了周恩來等一輩現代領袖人才。在中學時代,陳新民先生就確立了“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志向,勤奮學習數理化知識,終於在19 歲那年,即1931 年秋,成為清華大學的學生。陳新民先生與當時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一樣,懷着“科學救國”的抱負,投身科學,投身工業。1940 年冬,他考取清華大學時在昆明的西南聯大公派留學生,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冶金博士學位。

1946 年,中國的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後,他從美國回來,在天津北洋大學任教。1948 年9 月後,他回到清華大學任教。1952 年元旦過後,時任清華大學祕書長的陳新民先生剛從東德採購教學設備回到學校,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要調他去籌建一所新大學。離京前,中央教育部副部長錢俊瑞握着他的手説:“國民經濟尚在恢復,國家的人力物力有限,此行創業,困難不少。你是清華大學有名的四根台柱子之一,相信你能獨當一面,做建造新大廈的大梁。”

二、與師生共患難,籌建中南礦冶學院

1952 年3 月,陳新民奉中央教育部令來到長沙,開始籌建中南礦冶學院並擔任籌備處主任、首任院長。在只有兩棟破爛不堪的樓房(即抗戰前夕,清華大學在長沙左家壠建造的和平樓與民主樓)的條件下組建一所新大學的工作千頭萬緒,任重路艱。但他並未退縮,義無反顧地挑起重擔,以只爭朝夕的精神進行各項籌備工作。他遵照中南教育部提出的“以革命的精神、革命的辦法,艱苦奮鬥,團結建校”的口號,帶領全體師生員工夜以繼日,艱苦奮鬥,在荒丘窪地上動手平地基、修操場、鋪道路、築水庫,在短短7 個月內完成了2 000 餘師生開學所需生活與教學設施的全部準備工作。

1952 年11 月1 日,由湖南大學、武漢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的礦冶系科,中山大學的地質系,北京工業學院的冶金科和選礦科等六個高等學校的若干科系合併而成的,旨在為發展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服務的社會主義新型大學中南礦冶學院應運而生,陳新民出任首任院長。在成立大會上,陳院長説:“在華北、在華東、在西南、在西北、在中南,還沒有另外的學校,像這樣的在培育着有色金屬工業的幹部,中南礦冶學院就是在擔負着這樣的偉大而光榮的任務。”

中南礦冶學院組建之時,全院校舍面積22 983平方米,圖書27 845 冊,教學儀器設備1 900 台(件),價值92.16 萬元,條件可謂十分艱苦。陳院長説:“我們的物質條件是僅有的兩座大樓,總面積不到2 萬平方公尺。我們的禮堂有六用,我們沒有食堂,隨地吃飯,沒有實驗室,我們缺乏宿舍,教授不論家庭人口多少,曾經每户分配宿舍一間,其他員工更不待言。”到1957 年,學校校舍面積達到94 400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72 174 冊,在校教職工1 015 人,學生3 829 人,全院設備價值累計334.95 萬元。全校已經設立普查、地勘、物探、探工、採礦、礦山機電、礦山測量、選礦、有色冶金、有色金屬壓力加工、金屬學及有色金屬及其合金熱處理等11 個本科專業,礦冶類專業已配套齊全。這些成就的取得凝聚着陳新民不可磨滅的功勛,為學院於1960 年進入全國重點高校行列和以後的長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陳新民平易近人,在建校初期艱苦的辦學條件下,堅持與師生員工同吃同住同勞動,採礦55 級校友高革新回憶道,“有一次排隊在食堂買午餐,我發現陳院長排在我身後,請他上前,他笑着説:‘一樣一樣,別客氣!’當時我很感動。”52 級校友劉慶林在1952 年9 月29 日的日記中寫道:“這兩天,我們也看到院籌建處主任陳新民教授吃飯和我們在一起,洗碗都在一個大木槽內。他腳穿一雙舊黃皮鞋,都磨成了皂白色,説話慢條斯理,我原以為教授都西裝革履,沒想到陳教授是這樣的樸素。”他針對當時學生怕井下壓死、怕藥劑中毒、怕高温燒烤等不安心專業學習的畏難情緒,用樸素的道理和生動的故事來教育學生熱愛專業,高革新回憶説:“他講的‘天下無安全處’的故事引得課堂一片歡笑,不安心專業學習的思想也隨之飛散。”

三、學習前蘇聯先進經驗,確定“理工兼收、遠源雜交”辦學思想

中南礦冶學院成立伊始,中共中央提出了“要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的口號。陳新民先生遵照中央的指示,積極地學習前蘇聯的先進經驗,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設計中國有色冶金各類專業,進行教學改革,編制和試行新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日曆;學習前蘇聯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行五分制口試製度;蒐集前蘇聯教學資料,翻譯、改編前蘇聯教材,充實和革新了教學內容;開設新課程;改進教學方法;組織俄語速成學習班;建立教學組織——教研組和教學組;創建教學委員會;按新的教學制度進行專業設置,按專業性質劃分地質探礦、採礦、選礦、冶金等四個系。並於1954年11 月開始聘請前蘇聯專家指導教學和科研工作,培養研究生,是中南地區聘請前蘇聯專家最早的高等學校。同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1956 年召開了中南礦冶學院第一次科學報告會,報告了80 多篇論文,打開了建設教學與科研兩個中心的開端。

陳新民精心規劃和領導學院建設,指導與實施校園基建、專業設置、學科建設、師資配備和科學研究等工作;他堅持從嚴治校、勵精圖治,帶領全體師生員工艱苦奮鬥,使一所具有鮮明學科專業特色的大學得以蓬勃發展。陳新民利用自己在冶金及化學等學科領域的高深造詣和在國外的研究經驗,堅持以理為主、理工滲透、“理工兼收、遠源雜交”的指導思想,把物理化學應用於冶金、地質、選礦等學科,發展邊緣學科,1959年創建了冶金物理化學學科,成為我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在專業設置上,陳新民多次在國家教育部召開的會議上提出:專業面不宜過窄,應將重金屬冶金、輕金屬冶金和稀有金屬冶金合併為有色金屬冶金專業的建議,併為國家所採用。他認為:學生必須具有廣泛的知識基礎,才可能具有較強的創造才能。

四、含怨受屈信念堅,積極承擔教學任務

在“反右”和“反右擴大化”時期,陳新民與我國許多老知識分子一樣遭遇了厄運,1957 年,被錯劃為湖南所在高校的大右派之一,撤消了院長職務。但他並沒有因此消沉,而是積極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他下放到教研室參加勞動,做教學工作,承擔了“金屬腐蝕與防護”和“X-射線學”的教學任務。他在日記中寫道:“作為共產黨的追隨者、共產主義的踏實信徒,就應該為黨的事業奮鬥終生,就應該把自己見到的、想到的、對社會主義有利的、對黨的事業有益的想法儘量提供出來。畏首畏尾、考慮自己的成敗榮辱、不敢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暴露出來,或者唯唯諾諾、沒有自己思想的人,不可能是真正的馬列主義者。”他“一邊上課,一邊編寫講義,決心要以自己的行動挽回黨和羣眾對我的誤解,要以共產黨員的條件要求自己,下定決心為社會主義而獻身。”他擔任61 級冶金及金屬熱處理兩個專業八個班的“物理化學”教學任務,花大量時間備課,參考各國參考書,“每週用2-3 個晚上的時間到學生宿舍答疑,為比較困難的學生組織補課。”1959年底摘去右派帽子後,陳新民除承擔“物理化學”“冶金物理化學”的教學任務外,還兼任物理化學和冶金物理化學兩個教研室主任。由此,他“更加決心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做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陳新民經歷了大字報、大批判、抄家、隔離、強制勞動、剃半邊頭、畫花臉、關牛棚、聽訓話、整夜罰跪、掛牌遊街、侮辱人格等磨難。就在這樣困厄的日子裏,他仍堅持一個信念,不論是遇到什麼厄運,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他頂住一切困難和壓力,積極參加了物理實驗室的科學研究工作。後來他回憶説:“由於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對橫逆之來,我處之泰然,在這艱難的時刻,只要能為社會主義做出一鱗半爪的貢獻,也是愉快的。”“為了做出結果,常常夜以繼日,輪番苦戰。有次,雷雨中突然停電,為了避免意外,不得不在大雨中來到實驗室,憑藉微弱的手電光,處理有關工作。”

五、走校企合作的科研之路,奠定了有色金屬硫化礦火法的基礎理論

陳新民先生始終堅持密切聯繫實際,防止一切脱離實際的傾向。為積極響應“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他規劃科研方向,鼓勵教師多承擔科研課題,亦親自擔任學術指導,主持科研報告會。他認為,工程教育是服務於工業建設的,同時也是工業進步的推動力量。他説:“凡是生產中提出來的研究課題,都是有價值的。”他要求礦冶學院的每個部門,都將要而且必須要很好地主動地與工業部門緊密聯繫,深入工廠,為廠礦服務。他積極提倡並組織教職工開展科學研究、科技諮詢服務,同廠礦簽訂協作合同、科技成果轉讓合同等。建校伊始,他積極為學生創造實習機會,開展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生產實習。他與生產部門建立聯繫,簽訂聯繫合同,既讓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又對生產部門也有一定的幫助。建校初期與學院建立聯繫的主要生產部門有:贛南重力選礦廠的設計工作、重點建設區的地震地質調查工作、湘潭電線廠的改進反射爐裝置工作等。就這樣,陳新民克服建校初期經費、設備短缺的困難,開創性地走出了一條高校科研與廠礦企業相結合的成功之路。到1956 年,中南礦冶學院完成的科研項目達89 個,取得成果43 項。

陳新民長期致力於冶金物理化學的教學和科研,是我國金屬學會和有色金屬學會冶金物理化學學術委員會的創始人之一,先後擔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科學院礦冶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委冶金學科組成員、《有色金屬》編輯委員會委員、冶金部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冶金物理化學科學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會冶金學科分組成員、湖南省科學技術諮詢中心顧問、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冶金物理化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南省高等學校教師學術委員會化學化工非金屬材料學科評委。

在冶金物理化學領域,陳新民最早在國內開始了熔鋶熱力學及硫化物焙燒熱力學研究,相繼研究了“硫化物焙燒氣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組成”“銅的硫化物焙燒狀態圖”“鉛的硫化物焙燒狀態圖”“硫化亞銅熱力學性質的測定”等課題,為有色金屬硫化礦火法冶金奠定了理論基礎。

陳新民撰寫並在國內外發表了幾十篇重要科學論文,他的博士論文研究工作《熔鐵中的鉻-氧平衡》被麻省理工學院的同行稱為是“經典性的工作”,有關研究內容刊載於1946 年12 月《美國金屬學會學報》。他出版了《火法冶金物理化學》《冶金熱力學導論》和《物理化學》等專著。

六、老驥伏櫪,堅持育人不放鬆

作為教師,教書育人是首要任務。陳新民以他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和精闢的分析使學生們能儘快領悟所學的知識。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做到前後照應,舉一反三,使學生充分消化”。冶化641班同學回憶説:“陳老師講課一般不重複,語言非常簡潔。每當結論時,慣用‘因此所以’來提醒注意,然後在黑板上的結論下面輕輕劃一道紅線,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他的教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如奏一曲陽春白雪,高音上得去,低音下得來,清閒高雅,叫人流連忘返。”

陳新民講授的物理化學課久負盛名,兩院院士王澱佐回憶説:“陳老師講課輕聲慢語,娓娓道來,好似山溪的潺潺流水和潤物無聲的春雨。特別是於艱難處能深入淺出並且嚴謹準確,使聽者有攀登高峯如履坦途、化險為夷、豁然開朗、如沐春風的感覺,聽這門難懂的課竟成為一種享受。”“每當陳先生講課,教室總是坐滿學生,許多校內校外的老師也願意來聽課。”

陳新民一貫重視對研究生的培養和教育。定期聽取所指導研究生的彙報,及時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他的第一位研究生黃克雄回憶説:“有一次,我按計劃去他家彙報論文工作,他正生病卧牀,我準備改期再談,陳教師堅持要我彙報,我只好坐在他的牀邊彙報。”陳新民關心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學生勝過先生,是對先生的最大安慰。事業後繼有人,是我最大的心願。”他以自己的心血為學生鋪平道路。

1979 年陳新民恢復名譽出任中南礦冶學院副院長之後,為恢復教學秩序,改善教學條件,開展科學研究和建立研究生的培養制度與方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1980 年11 月,陳新民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後稱院士)。1984 年,陳新民先生擔任中南礦冶學院名譽院長,1985 年擔任中南工業大學名譽校長,繼續在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在中南礦冶學院首次教職工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從學校管理、教學科研、後勤供應等三個方面提出了許多對學院發展有利的改革措施。陳新民先生作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高等教育的開拓者,被譽為“有色之師”。

註釋:

① 陳新民。繼續發揚艱苦奮鬥團結建校的精神爭取更大的勝利[M].中南礦冶學院,1952.

② 陳新民。為迎接更偉大又艱鉅的任務而努力[M].中南礦冶學院,1955.

③ 陳新民。羣策羣力 團結奮鬥 努力實現1985 年的改革任務[M].中南礦冶學院,1985.

參考文獻:

[1] 陳新民。陳新民文集[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0.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pd77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