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成本會計學論文多篇

成本會計學論文多篇

成本會計學論文多篇

成本會計論文 篇一

一、資本成本會計的理論基礎資本成本會計是以現代金融市場和企業制度為依託,以企業資本成本為對象,將企業成本概念及計量引入產權領域,全面確認、計量和報告企業資本成本信息的一個新的會計領域。會計主體和成本是建立資本成本會計的理論基礎。這是因為:

1會計主體是現代會計學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現代企業制度是現代會計主體概念發展的經濟學基礎。

在19世紀,所有權觀念主宰着財務會計。當時,大部分企業組織都是獨資或合夥形式,由其所有者直接管理,公開持股的公司十分罕見。在這種情況下單獨確認和計量股權資本成本沒有多大意義,相反更重要的是要確認和計量債務資本成本。從所有者角度來看,債權人才是唯一真正的“外來者”,在滿足了這些“外來者”的權益之後,剩下的就是業主的利潤。因此,在金融市場不發達和企業組織形式以獨資或合夥形式為主體時,重要的是如何確認和計量債務資本成本而不是股權資本成本。以後,隨着金融市場和企業組織形式的變革,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式後來居上。這時財務會計的基本觀念發生了相應的變革,原來的所有權觀念轉變為主體觀念,公司被認為是一個與其所有者獨立的個體,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與發達的金融市場相聯繫的公司通過兩個渠道來籌集其所需的資本,即從債權人那裏籌集債務資本和從投資者那裏籌集股權資本。這時,從公司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的角度來看,是主體而不是其所有者擁有資產,是主體而不是其所有者結欠債務,無論是債權人還是股東相對於公司這個獨立的“人格化”主體而言都是外來者。根據主體觀念,所有原始資本都是由公司主體“外來者”提供的,無論從哪個渠道取得的資本,對於獨立的“人格化”主體而言都是有代價的。根據主體觀念,無論是債務資本成本還是股權資本成本都應作為成本處理,因為從公司作為獨立主體而言,它們都是公司使用資本的代價。然而遺憾的是現代財務會計一方面傾向於接受主體觀念,而另一方面卻在會計實務中的某些領域繼續採用所有權觀念,股權資本成本的處理就是其中一例。

2成本是指在成本客體上耗費的全部資源的數額。

眾所周知,在現行的財務會計實務中,僅僅確認債務資本成本即我們通常所説的利息費用,而沒有確認股權資本成本。安東尼教授認為利息費用不僅包括債務資本成本,而且還應包括股權資本成本。股權資本成本與債務資本成本,以及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間接費用等成本項目在性質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因為債權人不會為需要資本的公司提供資本,除非這樣做他們可以得到回報,這個回報在會計上稱為“利息”,就是公司使用債務資本的成本;而股東也不會為需要資本的公司提供資本,除非這樣做他們也可以得到回報,這個回報就是公司使用股權資本的成本。根據主體觀念,應用股權資本的成本與應用債務資本的成本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從形式上看股權資本成本屬於隱含成本,而債務資本成本屬於顯現成本。

二、建立資本成本會計對現行有關方面的影響

(一)對會計的影響。

第一,對會計理論的影響。資本成本會計理論構想沖淡了傳統資本要素的地位衝破了現行會計理論與方法以資本為中心的侷限,突出地強調公司主體權益,拓展了會計學的研究視野,溝通了會計學與經濟學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説,會計學就是產權經濟學。

第二,對會計核算的影響。根據主體觀念,資本成本會計的確認與計量,把會計恆等式變為: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主體權益。使債權人、投資者和經營者的權益在會計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改變了傳統的會計觀念。股東權益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及股權股利,應明確的是資本公積中只包含資本的溢價、資本外匯折算差額。因為接受捐贈的資產,從捐贈者來看,是為公司或經營者而捐贈,非投資者;資產重估增值,是經營者對資產投資、保管和使用得當而帶來的,非投資者帶來的,所以這兩項應作為主體權益,單獨設置一個“主體公積”科目來反映;股權股利是留存於公司尚未分配的股權資本成本。另外從保護股東權益出發,還應設置“經營風險準備”科目,計提了經營風險準備,就不再計提法定與任意盈餘公積,但仍應計提公益金,這時的公益金不再是職工集體福利基金,而是員工離退職及遣散安置等費用的準備金。這樣主體權益包括:經營風險準備、主體公積、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潤。

股權資本成本會計的建立將使公司成本發生三大變化:

首先,利息費用將廣義化為企業的資本成本,既包括債務資本成本也包括股權資本成本,利息費用不再是一項期間費用,而應將其視為一項成本核算處理;

其次,企業存貨成本和銷貨成本中將包含佔用的或生產產品所耗用的資本成本;

最後,自建固定資產的成本中將包含在建期間所佔用的全部資本成本。

第三,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不管公司的盈虧,投資者都可以取得股權資本成本,所以公司的經營風險從投資者轉向經營者,從而大大地降低了經營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有利於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傳統會計把股權資本成本當作淨收益的組成部分,從而高估了淨收益,使淨收益的信息失去了真實性,可能導致公司管理階層和股東等信息使用者決策失誤。資本成本會計確認和計量股權資本成本,相應地減少了淨收益,按照資本成本會計理論的構想,這時的淨收益才是真實的利潤,這個真實的利潤將顯示出公司扣除其使用的資本成本之後還賺了多少,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眾所周知,會計信息系統應該反映主體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資本成本會計確認和計量股權資本成本,將有助於實現這個目標,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主要表現在:

首先,能夠揭示有關市場風險的信息,而這方面的信息是目前淨收益計量所無法揭示的;

其次,它消除了企業資本結構差異的效應,減少了傳統的銷售收益比率和淨資產收益比率所產生的信息誤導,提供有用的信息;最後,將使公司報告的淨收益數額不會因為資本來源差異而受到歪曲,從而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當然將股權資本成本確認為成本,還將使公司自建的各項固定資產與外購或租賃的各項固定資產計價具有可比性,增強會計信息的決策功能。

(二)對公司的影響。通過資本成本會計的處理,公司的經營風險從投資者轉向經營者,由於經營者要承擔更多風險,必須賦予其更大的權力,所以經營者的權力得到進一步的強化,重大決策權發生了位移。而董事會的權利應相應弱化,但其監管地位應得到加強,所以應該修改公司法:第一,將現有的董事會和監事會合並設立一個監事機構,該機構處於重大經營決策的備案和監督地位,經營者應定期向監事機構報送財務報表,但其仍保留解聘或聘任經營者的權利。該機構人員由股東和債權人構成,對股東大會和債權人負責。若該監事機構未履行或不盡力履行其職責,而給股東及債權人帶來損失,要承擔經濟及法律責任。

第二,當公司實現利潤時,應按規定比例計提風險準備金,當風險準備金達到股東權益的50%時,可不再計提;當公司發生虧損時,可用風險準備金彌補虧損,補虧後的風險準備金不得低於股東權益的25%;當累計虧損額達到風險準備金時,應准予其破產。

第三,經營者加入本公司,可根據股東的要求或雙方協商確定,由經營者先期注入一定的風險準備金。當監事機構發現經營者從事高風險業務時,可要求其退出該項業務,或要求其提高計提的風險準備金率。

第四,當公司破產時,以破產的財產先償還債務,有剩餘的可在股東之間償還,如還有剩餘的才可在經營者之間分配。

第五,股利發放的最終決定權屬監事機構,但應充分與經營者協商,取得一致。另外以股東、債權人為代表的委託人與經營者之間是通過雙向選擇,不斷“博弈”達到均衡,以此來確定股東的投資報酬(即股權資本成本率)和計提的風險準備金率。

(三)對股市的影響。

股權資本成本的確認與計量,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風險,使風險報酬率降低,投資者的報酬較為穩固,使股市真正成為投資者投資及轉讓股票的場所,而非投機的主要場所,投機應在金融期貨、期權市場上,從而大大地減少了投機行為的發生,有利於股市健康平穩發展,同時也避免或降低股市的泡沫,也就避免或降低了經濟中泡沫成分,有利於經濟的健康平穩發展。

三、建立資本成本會計的現實意義

(一)建立資本成本會計的理論構想在一定程度上協調了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這兩個會計分支學科,從某個側面展示了當代會計學科的發展趨勢。因為當代科學發展的總體特徵,總是表現為分化與融合的辯證統一,會計學科也不例外。管理會計確認和計量一切成本包括顯現成本和隱含成本。而現行的財務會計卻僅僅確認和計量顯現成本,對隱含成本卻視而不見。兩者之間缺乏統一性,既對會計學科的理論建設造成了不良影響,也為它們的實際應用帶來諸多不便之處。例如:在投資項目立項時,按管理會計要求對此項目進行評價,當投資項目建成投產後,卻由財務會計來評價和考核,由於兩者的評價標準不一致,使得人們無法據以瞭解投資項目立項時,所要求達到的投資報酬率在以後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是否實現。資本成本會計理論構想解決了這個無法迴避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它不僅統一了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成本”口徑,而且協調了投資項目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協調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這兩個會計分支學科。

(二)建立資本成本會計的理論構想使企業的淨利潤更具有經濟意義。

首先,實現了對會計利潤的經濟學改造,使會計利潤向經濟利潤靠攏,也拓展了會計學的視野,將會計學成本概念及其計量引入產權領域。在現行財務會計程序和方法下,淨收益包括股權資本成本和真實的淨收益兩部分。把股權資本成本當作企業淨收益的一部分,虛增了企業的淨收益,從而高估了企業的經營成果。資本成本會計理論構想還其本來面目,使企業的淨收益真實地揭示了企業的經營成果。這樣,會計學的淨收益實際上就是目前經濟學界流行的經濟增加值。經濟增加值是近年來最引人注目和廣泛使用的企業業績考核指標,它是企業息税前利潤與企業全部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從而消除了會計學與經濟學對企業利潤在認識上的差異。

其次,傳統財務會計不確認股權資本成本,計算出的淨利潤包含股權資本成本,因此,淨利潤指標並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也就缺乏其應有的經濟意義。引入股權資本成本會計後,在損益表上的淨利潤,就是扣除股權資本成本後的淨利潤,將更具有經濟意義。

另外,建立資本成本會計的理論構想,沖淡了傳統資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企業主體利益,更加全面地體現了會計主體觀念。在資本成本會計下計算出來的淨收益指標,有助於會計的焦點轉向企業主體而不是基於股東進行信息披露。知識經濟與人力資本會計則突出人力資本要素的地位,它們的結合,有助於我們構建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相結合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建立資本成本會計的理論構想,通過會計學科確認與計量資本成本,提供資本成本信息,將企業與外部經濟環境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將收益與風險聯繫起來,反映企業實際已承擔的風險與報酬,實質上體現了未來會計的發展方向。從而將企業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在會計信息上得到反映。在有效金融市場上,資本成本代表着金融市場的一般預期收益水平,標示着企業的市場地位,從某個側面反映了社會資源的優化與配置。另外在已實現的股權資本成本中用於再投資的可免税,用於發放股利的應補交所得税,有利於鼓勵投資者再投資此外,通過在會計學科中確認與計量資本成本,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有利於建立有效的資本市場並提高管理效能,使公司的價值在證券交易市場上得到合理的反映。有利於解決股東與經營者之間的矛盾,降低成本,從而約束人(經營者)短期行為、保守行為、“消費”行為和偷懶行為的發生還有利於促進職業經理(即經營者)人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

總之,建立資本成本會計的理論構想,使經營者得到更大的權力,肩負起更大的責任。資本成本會計是以理想的獎勵或激勵報酬為基礎,它使因(管理行為或決策)與果(主體權益的創造)緊密地連在一起另一方面使經營者從被利潤束縛中解放出來,敢於投資於長期才能見效的項目,而不必顧及短期效益。明確經營者的受託責任,也有利於更好地在會計上反映經營者履行受託責任的情況。資本成本會計融合了經營者和股東雙方的觀點。

[參考文獻]

成本會計論文 篇二

論文摘要:隨着時展的進程,現代成本會計不斷引入新的內容,成本會計的範圍越來越廣,內涵也在深化。本文從基於時展進程中成本會計的認知、發展和策略三個方面進行了科學合理的闡述,以期滿足現行成本會計的實際情況和現代企業管理的需求,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論文關鍵詞:成本會計 發展策略 成本會計從產生到今天已經有了100多年的發展歷程,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成本會計技術手段與方法不斷更新,會計電算化已經或正在取代手工記賬,而且在企業建立內部局域網情況下,實時報告成為可能。二是成本會計的應用範圍及內涵不斷拓展,傳統上對成本控制並不關注的行業如醫院、快遞公司、計算機生產廠商、航空公司等都對成本控制投入了越來越多的精力。實際上,不論是銀行、快餐連鎖店、專業組織還是政府機關,成本控制已變得不可或缺。 一、基於時展進程中成本會計的認知 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經濟的日新月異,成本會計不斷引入新的內容,成本會計的範圍越來越廣,內涵也在深化。 一是過於注重生產成本,忽視了其它環節和其它方面的成本,其結果是成本信息失真,造成經濟決策失誤和成本失控。事實上,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生產成本在企業總費用中的比重已不斷下降,而與產品相關的研究設計、供應、服務、銷售等活動引起的成本將不斷上升;其數額甚至遠遠超過生產成本。 二是混淆成本會計與成本管理,不能突出成本會計的中心,達不到成本會計的目的,不能明確各部門職責。成本會計無論是包含於財務會計之中還是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本質特徵是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的中心只能是成本核算,成本會計的目標即會計主體在特定歷史時期與環境中對成本會計工作所追求或希望達到的預期境地或標準始終是利用成本信息資料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然而由於成本會計內容走入了盲目橫向拓展的誤區,使成本控制、成本分析這些曾經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因成本信息的失真而失去了其效用,因成本項目的過於簡單而使控制缺乏針對性,因而實現不了成本會計為成本管理服務的目標;另外現代成本管理決不是某一部門的工作,而是企業各個部門及全體員工的責任。 三是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學科大量內容的交叉重複,不利於學科建設。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是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成本計劃、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也只能是財會人員與其它管理人員共同利用成本信息所開展的工作,因此將其歸入財務管理學科更為合適。 四是缺乏對成本會計中成本會計基礎理論、成本計算模式及成本計算方法進行深入研究,使成本會計跟不上時展的進程,未能在實踐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二、基於時展進程中成本會計的完善和發展 根據現行成本會計的實際情況和現代企業管理的需求,迫切需要完善和發展成本會計,以期更好的服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合理地建立成本會計假定問題 成本會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應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建立成本會計假定和確定成本會計原則應是發展和完善成本會計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假定為兩個方面問題:一是成本對象假定,使其具有層次性;二是公平分配假定,使其費用的轉移和實際受益情況相吻合。 (二)科學界定成本會計的一些基本概念 隨着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分工的細化,現行成本會計對支出、費用、生產費用、成本及成本會計對象等基本概念的界定不清, 同一概念在不同場合的內涵和外延不同,其相互關係不明確;在表述上既不統一、又欠科學,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成本會計的完善和發展,妨礙了社會經濟的增長。 支出的界定:支出應是企業資產的流出,是一個會計主體與外界發生的一種交換關係,它屬於收付實現制的概念。 費用的界定:費用是和收入相對應的概念,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不同業務環節發生的,這種耗費要和收入相配比,以營業收入來抵充。 成本界定: 成本是企業為特定目的而發生的資源耗費。它揭示了成本在會計學意義上的內涵。 成本會計的對象的界定:成本會計的對象應定位於成本核算, 這樣既能使各門會計學科的對象涵蓋整個會計學科,又避免不同學科的交叉重疊。 (三)成本計算模式和方法問題 現行成本會計只介紹製造成本核算模式,從而使產品成本並沒有包括實際的資源消耗,而知識、技術、信息等資源的消 耗更是傳統成本核算的薄弱環節。為了迅速適應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成本會計應在介紹製造成本計算模式的同時,介紹全部成本計算模式和責任成本計算模式;在介紹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的同時,研究介紹項目成本法、作業成本法, 並實現各成本計算方法對基本數據資料的共享,從而能夠為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的管理提供準確的成本信息資料。當然要達到這一目的,改革現行的成本會計報告系統也就成為必然。這也是完善和發展成本會計的核心內容。 三、基於時展進程中成本會計策略 在時展進程中, 我們面對現代成本會計的發展趨向,即作業成本法與作業基礎管理的興起、戰略成本管理方興未艾以及目標成本的推廣應用等等。我國的成本會計工作如何順應市場環境以及企業生產環境的變化, 結合國情,引進、吸收、消化各種新的管理理論與方法,並總結我國自己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深思。 (一)強化理論研究,提高成本會計水平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我們必須衝破傳統會計觀的束縛,解放思想,勇於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課題;應本着創新精神、務實態度和嚴謹作風,深入企業調查研究,同實際工作者密切合作,解決實際中顯現的問題,廣泛開展案例分析,從理論高度提煉成功經驗。同時,理論研究應針對我國成本會計實際問題,致力於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此基礎上,講究實效,建立成本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成本理論研究對成本會計實踐的指導作用,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二)更新觀念,樹立成本效益和成本回避思想,充分發揮成本會計的職能作用 無論是在計劃經濟時代還是在市場經濟時代,我們在評價企業成本工作績效時,通常把成本的高低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很顯然,這一評價標準在理論上是説不通的,因為我們很清楚成本只表現一定時期內所發生的各種勞動耗費,至於這種勞動耗費效益如何,卻不是產品成本指標本身所能反映出來的。所以,成本工作績效考核就應該通過產品投入與產品產出關係進行評價:一是產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產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長慢於產出增長為好,四是投入減少快於產出減少為好,五是投入下降,產出上升為好。在企業生產實踐中片面強調降低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損傷企業為未來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來高昂但卻必要的費用的積極性, 從而影響企業必要的技術革新和產品更新換代。過去由於我們未能科學正確地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從而導致有些企業在競爭中往往注重採用低成本戰略,而忽視採用差異化戰略。因為企業投產新型差異化產品,從短期看往往開支較大, 但實際上這些新型差異化產品可以擴大市場佔有率,增加產品份額,從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因此,為未來增效而正視樹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於現代企業競爭戰略的制定。 要求企業早期避免成本的發生,使挖掘降低成本潛力向預防性方向發展是成本回避的核心。我國企業傳統降低成本的方法,從範圍上看侷限於生產領域;從內容上看侷限於製造成本;從時效上看侷限於事中和事後成本控制。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 傳統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經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成本回避將降低成本視野重點轉移到產品開發、設計階段以及採購、製造、銷售和使用階段;從內容上着,擴大到整個產品生命週期成本,包括生產者成本(開發設計成本、製造成本、物流成本、營銷成本)和消費者成本(使用成本、維護保養成本、廢棄處置成本);從時效上看要求防患於未然,進行事前成本控制。總之,成本回避立足於早期迴避可以避免發生的成本。我國企業成本會計的改革應構思成本回避的具體方法,併力求在生產實踐中加以應用。 現代成本會計的七個主要職能是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決策是成本會計的重要環節, 在成本會計中居於中心地位。它同成本會計其他職能是密切聯繫的,成本預測是成本決策的前提,成本決策是成本計劃的依據,成本控制是實現成本決策既定目標的保證,成本核算是成本決策預期目標是否實現的最後檢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實現成本決策目標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見,現代成本會計職能歸根到底是一種行為職能。在行為科學逐漸受到重視並不斷深化的今日,企業應把激勵策略貫徹始終, 其核心是創造一種適當的激勵環境,充分調動每個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心同德,羣策羣力,充分發揮成本會計職能作用,共同致力於整體目標的實現。 (三)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推進並完善成本會計電算化 充分利用以計算機技術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為現代成本會計的一種必然發展趨勢。現代企業成本會計工作以電子計算機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饋速度,增強了業務處理能力,對於及時、準確地進行成本預測、決策和核算,有效地實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實現成本會計電算化是當務之急,是實行新的成本會計方法的技術前提。但是,當前會計電算化應用中還存在以下的問題: 一是簡單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階段,只能進行事後反映,無法進行科學決策、預測和事中控制。二是現代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中,生產、採購、營銷、人事、財會等子系統互相分列,尚未形成有機聯繫的整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 三是會計信息系統提供的一般只是財務會計信息, 不能有效而充分地反映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需求的信息。因此,為了推動會計電算化深入發展,必須加快會計電算化從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將會計信息系統有機地融入企業整個管理信息系統,通過會計電算化的應用,為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 為企業的快速發展保駕護航。 (四)以人為本,推廣我國行之有效的成本會計方法 我國企業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經過會計工作者和研究者的不斷探索和總結, 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成本會計經驗,如編製成本計劃階段的項目測算法,成本指標歸口分級管理,包括班組經濟核算在內的廠內經濟核算制,實際上都是強調“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廣大企業員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直至今日仍不失為現代成本會計的有效方法、邯鄲鋼鐵集團“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經驗,以及濰坊亞星集團有限公司實行的“購銷比價管理”,把企業管理成本的重點從以內部生產為中心,延伸到對供產銷全過程的控制。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本理念,都是值得我們總結、學習和推廣的的。總之,近十幾年來我國現代企業管理成本新鮮經驗層出不窮,為發展成本管理、豐富成本會計體系作出了很大貢獻,值得我們深入研討,認真總結,將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加以總結完善,在我國現代企業生產中進行推廣。 (五)完善成本會計體系,提高全員成本意識和素質 為了適應時展進程, 促進現代成本會計的科學發展,就必須完善成本會計的體系,建立和健全成本會計規章制度,實行成本會計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管理成本,使決策層和所有部門、單位都重視成本,人人關心成本,提高全體員工成本意識和素質。對於成本會計人員來説,除了應具備會計職業道德之外,不僅要懂會計和財務管理,還要懂經營管理,特別是要熟悉生產技術,學會運用價值工程、成本最優化理論和方法;同時還要熟悉並掌握現代成本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學會預測、決策和控制,學會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根據成本會計人員職責的要求,我國一些工業企業在成本崗位上要配備成本工程師,以利於成本會計做到技術與經濟相結合,充分發揮成本會計的職能作用。 總之,為了完善和發展我國的成本會計,我們必須結合現代企業生產的實踐需求,不斷地總結,學習和借鑑先進的成本會計理論與方法, 在現代企業生產實踐中應用和推廣,從而探索並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成本會計體系。

成本會計論文 篇三

成本會計課程開設之前需要學生要有一定的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課程功底,但是畢竟成本會計自身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説,要想很好地掌握成本會計知識與技能是比較困難的。而目前成本會計教學還是注重對學生考試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製造業生產的直觀瞭解和認識的培養,影響學生對成本會計知識的理解和靈活應用,導致學生覺得自己所學知識很難適應實際工作的要求,學不能致用。歸結起來成本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教學與實踐脱節

儘管成本會計課程學習之前,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相關課程的知識功底,但是成本會計實踐性強,學生因未直接從事過企業成本核算的實際工作,缺乏對企業生產的直觀認識和了解,理論和實踐分離,導致學生從成本會計中學到的不是一種實用技術,而是純粹數學的計算方法,以致學生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面對具體的成本核算時無所適從。

(2)教學模式相對單一

且比較陳舊。目前大部分成本會計的教學仍然採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課上教師講授為主,課下學生練習為輔。教師只偏重理論的講授,對各種費用的分配方法進行詳盡的講解,忽視了學生切身感受實踐的過程。學生對成本會計課程的直面感覺就是要面對大量枯燥的公式以及表格數據的計算等。學生通過課堂的理論學習,掌握了很多的成本計算程序和方法,而對於這些知識之間如何形成關係、形成體系、怎樣配合完成具體的成本計算等問題卻幾乎是一概不知。

(3)教學手段比較落後

不能滿足成本核算實際工作的需要。成本會計教學內容有其特殊性,從要素費用分配到完工產品成本的計算,都會涉及到很多的數據、公式、表格等。成本的具體核算流程必須要通過成本數據的勾稽關係來反映,而這些數據在成本會計教材中又主要通過各種表格來反映。對待成本會計這種樹狀的非線性知識體系,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覺得難以適從。板書效果雖然好,但是佔用大量時間。一味地從書本上針對表格解釋某些數據的關係及其來源,前後翻書查找,學生聽起來乏味,教學效果比較差。儘管越來越多成本會計教師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但是卻很難在教學課件上體現出成本核算數據前後的勾稽關係,效果也不是很好。

(4)實踐教學形式缺乏

成本會計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有模擬實驗和專業綜合實訓等形式。這些實踐教學形式往往是模塊練習,每個模塊各成體系,各模塊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繫,與實際工作也存在很大的差別,缺乏真實業務往來的立體感,導致成本會計實踐教學形式與實際工作需要脱鈎。

(5)教師實踐經驗不足

大部分會計專業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接觸過實際工作,理論上是行家,但很難把理論和實務有機地聯繫起來,也只能就課本將課本,很難將課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相聯繫,使得實踐教學缺乏生動感、新鮮感和真實感。

2成本會計教學方法改進建議

(1)利用問題和案例的導入

第一堂課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雖然學生之前已經具備了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專業課程的知識,但是面對成本會計公式多、圖表多、計算量大、抽象難理解的特點,很多學生先入為主的就認為成本會計很難學,存在畏懼感。因此為了克服學生的這種畏懼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第一堂課不是一上來就直奔主題,講成本會計的概念、特點等內容,而是設置場景或者通過身邊或教室的物品提出幾個問題進行啟法式、引導式的提問。比如問:“我正在使用的這台電腦是如何製造出來的?生產中都有哪些耗費?”、“我們身上穿的衣服經過了哪些步驟才生產出來的?都有哪些耗費?”等等問題,並與學生進行互動探討,增加學生對成本會計的感性認識,並進而自然引出成本會計教學的基本問題。這樣的環節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打消了學生的畏懼情緒,激發了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為以後學習打好基礎。

(2)培養和提高成本會計教師的多媒體課件製作能力

提高上課效率。成本會計授課內容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公式和表格都很多,數據的處理計算過程較複雜,成本核算數據前後存在勾稽關係,因此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成本會計教學的要求,大大影響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因此成本會計教師應進行多媒體課件製作訓練,這樣教師通過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可以將成本計算過程中的數據的前後勾稽關係完整地展示給學生,這樣成本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和直觀,而不再是枯燥的書本文字、圖表。而且由於成本會計課程核心內容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知識體系相對比較成熟,很少有變動,多媒體課件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同時也為教師以後的教學減輕了一定的工作量。

(3)善於總結規律

將枯燥難記的公式變成有趣的口訣。成本會計的計算公式多、方法多,學生在學習和應用過程中很容易混淆導致出錯。因此筆者針對成本會計的知識體系、邏輯聯繫等來總結規律,將複雜枯燥的公式和方法進行講解。比如輔助生產費用的直接分配法的口訣總結為“親兄弟,不算賬;堂兄弟,明算賬”等,這樣既減少了學生記憶公式花費的時間,又加深了記憶,調動了學生學習成本會計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4)構建成本會計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完善成本會計模擬實驗教學環節。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對學生進行分角色實踐模擬的訓練,培養學生不同角色的知識能力和應用能力。這樣學生就可以將所學成本會計內容進行整合聯繫,以適應不同崗位的需要,更快的適應實際工作後的崗位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應主動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建設教學實習基地,能夠提供給學生真正接觸實際工作的實習機會,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和實際工作聯繫起來。

(5)加強會計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

成本會計論文 篇四

中小型民營企業成本控制的途徑和方法的研究

1)説明本課題的理論、實際意義

理論意義:中小型民營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生存和謀求發展壯大,除了技術領先,資金較充沛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而成本控制恰恰是企業管理活動中永恆的主題。科學的組織實施成本控制,可以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轉變機制,全面提高企業素質,使企業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壯大。中小型民營企業成本控制有利於改善、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更好的適應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變化。不斷引進先進的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法是企業管理者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企業只有不斷進行成本控制創新,才能獲取競爭優勢,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

實際意義:成本控制的直接結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從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現今市場多數是買方市場,每一個細分市場都有眾多企業競爭,而生產的往往是同質產品,差異不大,這時就要看哪家企業具有成本領先優勢,其中成本控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關鍵的因素,企業只有不斷加強成本控制才能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獲利水平。中小型民營企業成本控制有利於企業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和提高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只有從企業產品的設計、生產、交貨等基本活動以及對產品起輔助作用活動等全方位分析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才能真正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成本控制的創新可以改變陳舊落後的觀念,通過成本控制的創新來引進新的先進的成本管理和科學合理的核算方法,才能尋求更好的降低成本的途徑,為企業創造更多利益,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綜述國內外有關本課題的研究動態和自己的見解

國內研究動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下,我國的成本控制工作得以迅速發展。二十餘年來,我國成本控制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標誌着我國成本控制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在觀念上有了很大的改變。人們開始慢慢認識到進行成本控制改革應該認真學習借鑑經濟發達國家的有效管理方法和突出經驗,打開眼界,為我所用,同時結合我國現行的國情,加以吸納和改進。第二是成本控制不斷加強技術進步,成本控制滲透到成本管理的各個環節。我國一些企業在開展目標成本控制時把目標成本作為價值的目標,從而使成本控制目標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為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開闢了有效途徑。第三是成本控制推行了責任成本制度。責任成本制度是在企業內部通過劃分成本責任單位,實施責任目標成本控制,對企業內部各責任單位的可控成本進行核算、控制、監督與考核的一種內部經濟責任制度。第四是在成本控制中引入戰略控制思想形成戰略成本控制。中小企業開始重視制定競爭戰略,並隨時根據顧客需求與競爭者情況的變動,做出相應調整。這樣就進入了戰略成本控制階段。

國外研究動態:成本控制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較長時間,它從事後控制到事中控制,再到事前控制的邏輯演進過程。第一階段---以事後分析利用成本信息為主的成本控制階段。這一階段較為漫長,大約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第二階段---以事中控制成本為主的成本控制階段。這一階段大約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40年代末,其主要標誌是標準成本控制方法的形成和發展。第三階段---以事前控制成本為主的成本控制階段。這一階段大約從20世紀50年代初至今,這一階段形成的成本控制理論與方法主要有目標成本控制法、責任成本控制法、質量成本控制法、作業成本控制法等。

自己的見解:中小民營企業,在整個經濟體制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中成本控制模式不夠科學,對成本控制不夠重視。而目前市場經濟又處在非常危險的金融危機中,成本控制仍然是企業獲得利潤和發展的重要話題,金融危機給中小型民營企業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只有通過加強企業成本控制,最大限度的積累資本,建立合理有效地成本控制制度,抓住機遇,化危為機,從危機中突圍出來,使企業的成本控制不斷完善,這樣才能使企業廣泛參與競爭並不斷地發展壯大。

課題的主要內容:

一、成本控制的含義

二、成本控制對中小型民營企業的重要性

三、中小型民營企業成本控制的主要內容

(一)生產成本控制

(二)運營成本控制

四、中小型民營企業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和缺陷

(一)企業缺乏嚴謹的科學管理制度

(二)企業之間信息傳遞混亂

(三)成本控制的程序和機制存在不足

(四)成本控制範圍過窄,管理難以到位

(五)缺乏戰略眼光

五、加強中小型民營企業成本控制的方法和途徑

(一)建立嚴謹科學的管理制度

(二)合理設置並建立創新型的成本控制模式

(三)通過標準成本核算方法進行差異分析

(四)將成本控制範圍向企業整體價值擴展

(五)增強並使用新的競爭戰略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閲讀大量與成本控制有關的資料,結合自己學習的知識和對過去的研究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借鑑其經驗,實施自己的創新研究。

2.比較研究法:通過往年的一些關於成本控制的經典案例進行對比分析,運用自己的見解,研究成本控制的途徑和方法。

3.舉證法,通過分析中小企業成本控制在生產經營中的實際意義,得出成本控制在中小型民營企業中的重要性,運用成本控制來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利潤,使企業利益最大化。

完成期限和採取的主要措施:

完成期限:

2012年6月10日—6月15日: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選題開題並撰寫開題報告

2012年7月10日—9月1日:完成初稿

2012年9月5日—2012年11月30日: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修改畢業論文,完成第三稿

2012年12月1日—2013年3月30日:畢業論文定稿,修改論文直至定稿

2013年4月25日:畢業論文答辯

採取的主要措施:文獻收集、閲讀期刊雜誌、上網查閲資料

主要參考資料:

[1]陳冬妍。談企業成本控制[J].煤炭技術,2002;3

[2]任多魁,胡中艾。成本會計學[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5

[3]魯亮升。成本會計[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4]易佩富。淺談中小型企業的成本控制[J].資產與產權,2003;5

[5]侯雪筠。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及其會計制度建設[M].北方經貿出版社,2004;8

[6]杜曉榮,路慶春。成本控制與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7]於富生,王俊生。成本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8]劉恩,秦書華。企業財務成本控制技術[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成本會計論文 篇五

論文關鍵詞:成本會計 教學內容 教學模式

論文摘要:成本會計是會計學專業的一門主幹課程,是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性強,方法、體系複雜且應用性突出的會計專業課。目前成本會計教材內容體系結構不完整,教學方法不完備,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難以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因此,對成本會計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及建議。

1.現行成本會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成本會計》是會計學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是繼《基礎會計》與《中級財務會計》後開設的又一門專業課。其理論性強,方法體系相對複雜且應用性突出的專業課程。現行成本會計在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上都存在很多問題。我們必須加以重視並予以改進。

1.1 課程體系不完整。

現行成本會計是基於產品生產的傳統制造環境。所謂傳統制造環境主要是工人藉助機器設備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生產出產品,產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所佔比重較大,製造費用所佔比重較小,也就是以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為中心,對費用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歸集與分配,計算產品的生產成本,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成本的預測、決策和計劃,再對實施過程和結果進行成本控制,按照責任成本進行考核和分析。從成本會計教學內容上看,一般包括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成本會計總論,主要提供成本會計概念基礎;第二層次是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是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第三層次是成本核算基礎,是第二層次的具體化,也是成本會計的重點內容。包括各項費用要素的分配,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製造費用的分配,廢品損失和停工損失的核算,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等。第四層次是成本計算方法。由於不同企業其生產特點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決定了企業可以採用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包括品種法,分步法、分批法、分類法與定額法;第五層次是成本報表。是向企業內部各管理部門提供成本信息的載體。十多年沒有變化的傳統成本會計教學內容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適應新的製造環境下產品成本核算的要求。因為當前的經濟環境和製造環境已發生變化,在新的製造環境下,機器和電腦輔助生產系統在某些方面已經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不斷下降,而製造費用急劇在增加,如果仍簡單地按傳統成本法歸集與分配費用,不僅不能公平地分配費用、計算和反映各種產品的成本,甚至會扭曲成本信息;第二,從教學內容上看,沒有製造業核算過程的介紹,學生對()典型的工業企業的生產過程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生感性不足,認識不夠,不利於學生對工業製造業生產核算過程的把握,更不利於將成本會計知識體系應用於企業的具體實踐;第三,現行成本會計教學內容明顯滯後。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成本會計隨着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同時成本會計又要適應會計環境的變化,及時掌握社會需求動態,不斷更新、補充、優化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融為一體,以滿足培養既有理論深度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成本會計人才的需要和滿足企業日益發展的管理需要。然而目前成本會計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對傳統的成本計算原理和方法的講述,即使對於近年來國外在成本會計領域出現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也會因為課時的限制而僅僅作初步的介紹。這種傳統、狹窄的教學內容,即不利於培養多元化、全面掌握成本管理會計知識,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應用性會計人才,也忽視了與企業管理實踐的結合,忽視了滿足企業不斷髮展變化的管理需要。

1.2 教學方法不完備。

目前,在成本會計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手段絕大多數還是依靠自然媒體(黑板和粉筆),還是採用“單純、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傳統而落後的教學方法很難適應知識經濟時代會計教學的需要,也存在着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學方式單一,還是採用“單純、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任課教師主要講授書本理論知識,而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新的知識,這種教學模式着重於傳授知識,而忽略知識的應用,灌輸有餘,啟發不足,複製有餘,創新不足。這種呆板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不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帶來的是膚淺的教學效果,更無法培養出思維開闊並適應當前經濟環境的高素質會計人才;第二,實踐教學欠缺,影響學生對成本會計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通過課堂理論課的學習,確實可以把握成本核算過程中各費用的具體分配方法,但缺乏對工業企業生產過程的瞭解,又沒有實踐環節的訓練,很難將成本會計知識應用於企業的具體實踐,掌握的只是零碎的知識片段,難以將其整合運用,更無法對成本會計知識進行整體靈活運用;第三,教學手段落後。目前成本會計教學手段絕大多數停留在黑板和粉筆等自然媒體,而傳統的自然媒體的教學手段最大的問題在於限制教學容量,不便於按成本會計知識的內在實質進行結構化教學。因為成本會計主要是通過成本數據的前後鈎稽關係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這種數據的來龍去脈又主要是通過成本核算的有關表格反映的,為了講解一個完整的成本核算過程,不可能將所有的成本數據表格在黑板上板書,只能通過課本前後翻閲才能解決,使學生知識結構前後不能連貫且不成體系,不利於知識的消化和吸收,缺乏連貫和流暢性,學生極易產生厭煩情緒,影響教學效果。因此,隨着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和成本會計課程本身的特點,傳統的成本會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面臨着革新。

2.改革成本會計教學內容

2.1 在成本核算方面,增加作業成本法內容。隨着高新技術在生產領域的廣泛運用,使得工業企業的生產過程高度電腦化、自動化,改變了企業的產品成本結構,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比重下降,而製造費用比重卻大幅度上升。這樣,無論從提高產品成本計算的相關性,還是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來看,都要求把產品成本計算工作重點放在製造費用分配上,而傳統成本法下以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工時、機器工時等作為製造費用分配標準分配費用已不能準確提供產品成本信息,甚至會造成成本信息的嚴重扭曲,作出錯誤決策。於是,一種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計算方法——作業成本法應運而生,並且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作業成本計算法與傳統成本計算法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採用多元化的製造費用分配標準,而傳統成本計算法採用單一標準分配製造費用,由此導致產品產量大、技術含量低的產品成本偏高,而產品產量小、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成本偏低,形成不同產品之間的成本轉移,造成生產經營決策的失誤。作業成本法是以“作業”為中心,而不是以“產品”為中心,是將產品生產劃分為若干作業中心,按引起製造費用發生的各種成本動因進行分配,可以避免產品或勞務成本的扭曲。作業成本法在我國部分先進製造企業已逐步的推廣和應用,因此,我們有必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一新的理念和計算方法,成本會計教學內容中應增加作業成本法。

2.2 在成本會計教學體系結構上,增加工業企業生產過程和成本會計知識整體應用兩個環節。

從現行成本會計教學體系結構上看,一方面沒有包括對工業企業生產過程進行了解這一環節;另一方面也沒有包括集成本會計工作組織、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報表於一體的成本會計整體應用層次。我們的學生都是從高中直接進入大學的,缺乏對工業生產的直觀瞭解和認識。而一般成本會計教學均以工業企業成本核算為背景,學生對課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簡單的工業生產術語難以理解,不利於學生對以工業企業為背景的成本核算過程和成本計算方法理解,影響他們對成本會計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掌握,也不利於將成本會計知識體系應用於企業的具體實踐。所以,在原有的成本會計體系結構上,在第二和第三層次之間應增加一個環節,即工業企業生產過程概況,其目的是通過該環節的學習讓學生對典型的工業企業生產過程有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有利於其後以工業企業為背景的成本核算基礎層次和成本計算方法層次的學習和運用。同時,在原有的第五層次後再增加一個環節,即成本會計知識整體應用。主要包括針對不同生產組織和工藝過程特點的具體企業如何組織成本會計工作、進行成本計算及編製成本報表等內容,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成本會計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強化成本會計知識的具體實際應用。

2.3 與管理接軌,推陳出新,教授幾個新知識點。

新的製造環境和管理理論與方法,要求成本會計體系必須提供與管理需要具有高度相關性和充分可靠性的信息,這就要求成本會計教學必須與生產管理實踐密切結合。現代成本會計已不單純是成本的計算、歸集和分配,成本核算是為了做好成本管理,形成管理決策,所以,現代的成本會計必須與管理會計銜接。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成本信息是企業管理當局極為注重的信息,成本管理會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就成本論成本,就教材論教材,一定要將這些時代性的新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包括作業成本管理和質量成本管理的內容。

作業成本管理將作業作為成本計算的最基本對象,以成本動因為標準進行費用分配,強調的是直接追蹤和動因追蹤,利用的是產品消耗費用與成本分配標準之間的因果關係。作業成本管理從以“產品”為中心轉移到以“作業”為中心上來,通過對所有作業活動追蹤進行動態反映,通過優化“作業鏈”,促進“顧客價值”的提高,可以更好地發揮決策、計劃和控制的作用,也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代經濟社會,顧客對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產品或服務質量水平高低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因素。質量成為許多企業的基本戰略目標,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提高了,顧客的滿意度就會上升,市場份額也就隨之上升。質量成為企業在競爭中取勝的重要因素。許多企業已實現了全面質量管理,這就要求成本會計人員在以往質量成本核算的基礎上,根據全面質量管理要求,實行質量成本決策、最佳成本模型和質量成本綜合控制等方法進行系統管理,同時要求在提供業績評價的信息時,提供一些非財務性的相關信息,如質量成本報告、質量成本趨勢報告和質量成本業績報告等。

在高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企業的生產技術不斷變化,生產組織和管理要求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因而對會計信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本會計體系應適應這種變化,把各種成本會計領域的新思想、新方法進行吸收與借鑑,並將其補充到《成本會計》課程中,做到成本會計教學內容的更新。

3.創新成本會計教學方法

成本會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專業課。如果一味地採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方法,不完善實踐教學方式,仍採用傳統的黑板和粉筆等自然媒體的教學手段,勢必會影響學生對成本會計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也無法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成本會計人才。因此,創新成本會計教學方式、實施多元化教學已勢在必行。

3.1 改革傳統的成本會計教學方式,強化案例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灌輸式”的,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的比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學模式,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判斷能力,也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思維能動性。因此要適應現代成本會計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和嘗試各種與教學層次相適應的啟發式教學方法,以便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考與分析判斷能力。此外強化案例教學和模擬學習,將案例應用於教學,根據實際資料,設計具有代表性、綜合性的成本會計案例,通過教師講授,組織學生討論,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教師歸納總結等過程來實現教學目的。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具有啟發性、實踐性,能提高學生決策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進行模擬,以便使他們加強理性認識。要想增強學生的成本會計意識,培養符合時展的會計人才,就必須加強成本會計案例教學。對教學案例進行設計時需考慮以下三個方面:一要真實。成本會計案例必須來源於現實經濟生活,基本情節和數據真實可信,為學生展示近乎逼真的經濟事項情景,展示出會計事項的複雜性和矛盾性,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思維創新和熱烈討論;二要有針對性。每個教學案例,都應該能突破課程中的某些重點、難點,使學生在該課程的某些問題上有較深的理解;三要有互動性。會計案例的展示,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成為案例教學的“主角”,引導學生的思維和操作進入會計處理的情景之中,並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案例,讓老師的引導和學生的發言產生互動。

3.2 完善實踐教學方式,建立會計模擬實驗室。

在強化和完善理論教學的同時,逐步地完善實踐教學方式。可以建立會計模擬實驗室,配備多媒體、電腦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創造仿真的會計環境,將成本會計理論教學與實踐統一於教學中,從成本核算到成本的管理控制,通過精心設計,在模擬實驗過程中給學生分配角色、佈置任務,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查閲教材,蒐集資料,相互討論,尋求教師的幫助,進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對成本會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如同在會計部門做業務一樣,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將課堂上的抽象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強化成本會計知識的具體實際應用。同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走出校門,讓學生親自參加社會實踐,到實際工作中去演練,到業務部門到基層企業去搜集資料,發現問題,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不僅可以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得到檢驗,而且有助於進一步幫助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整體環境和整個工作過程有一個更為深刻的印象。總之,要創造條件,利用各種途徑進行實踐性互動式教學,使成本會計的教學能夠更加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使我們的學生能夠把掌握的會計知識轉化為強大的實踐能力,從而成為社會有用的應用性人才。

3.3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製作高質量的成本會計多媒體教學課件。

先進的教學工具不但可以增強教學效果,還可以提高學生對會計專業領域的最新技術與發展趨勢的認知水平。成本會計有個特點:就是數據多,表格多,計算複雜,而且主要是通過成本數據的前後勾稽關係來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由於傳統教學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將所有的成本表格一一在黑板上板書進行講解,造成學生對各知識點不能有一個完整、系統的認識和理解。如果採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但能夠克服傳統的成本會計教學法的不足,增加課堂教學內容的信息量,還可以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掌握成本會計理論和技能,把枯燥無味的成本會計理論表現的生動有趣,再加上動畫、音樂和圖像,會營造一個非常活躍的課堂氣氛。同時,成本會計多媒體教學系統能更突出地強調各種成本核算整體流程的講解,在重點講授各種成本計算方法的概念、特點、適用範圍以及成本計算的有關問題的前提下,更突出的強調各種成本計算方法從要素費用到完工產品成本的整體核算流程的講解。而且,每種成本計算方法的講授都可以採用菜單程序式教學,將成本核算的程序固定到案例講解的菜單上,菜單的各個選項是有先後順序的,只有在前一個程序過程完成才能進行後程序的操作,使學生對各成本計算方法有一個完整、系統、結構化的理解和掌握。

總之,隨着全球化競爭的日益激烈,我國的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在管理上的要求越來越高,適應這種需求,開放教育培養出的21世紀的會計人才應具有全面的成本管理會計知識、較高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成本會計教學過程中,應做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更新的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2] 黃世英、徐保華。對《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會計之友,2007,(14)

[3] 朱寶安。《成本會計》教學方法探討[J].時代教育,2008,(6)

成本會計論文 篇六

關於資本成本會計的理論框架,會計理論界曾出現過許多的觀點,尤其以安東尼教授提出的理論構想最具代表性,因此,我在此就在安東尼教授的觀點引導下做一下資本成本會計的理論框架分析:

1.關於會計要素問題。會計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它把會計對象用會計特有的語言加以表述。另外,它還是財務報表的組成項目,會計恆等是描述了各個要素的數量關係,按照安東米教授提出的資本成本會計理論構想,在資本成本會計中,會計恆等式應修改為:“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主體權益”。與此變化相適應,安東尼教授對會計要素及其相關問題也進行了討論。①單獨設置“業益”要素。會計要素及其設置數量的多少,主要應該取決於會計信息系統的目標。雖然會計要素本身就是一種信息,但是它畢竟是一個綜合信息,根據安東你教授所提出的資本成本會計構想應該單獨設置“業益”要素取代原來的“淨收益”或“全面收益”要素。它在數量等與資產總額與負債和股東權益之和之間的差額。其主要來源是主體的經營活動。②對資產、負債和股東權益要素的重新定義。安東你教授認為現行的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無法提供解釋會計主體實際發生情況的信息,同時,它對“資產“要素的定義不具有實際操作性,因此,安東尼教授在資本成本會計中對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要素的概念作了重新定義,具體表述如下:①資產是主體的資本存在形態。資產包括貨幣性項目、未耗用成本和各項投資。其數額未凝固在各種資本存在形態上的數額。②股東權益反映由股東提供的資本數額。它包括股東直接投入的資產以及這些資本的應計利息。

2.關於會計目標問題。會計目標是會計系統運行的必然趨勢,是會計系統運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表現位於其應達到的目的。它的基本目標時提供有助於人們進行有目的的控制和決策的財務信息計其他有關信息,這是一切經濟條件下的會計所共有的,並不以經濟環境的改變而變化,資本成本會計業不例外。但是,現行的財務會計實務中,僅僅確認顯現成本,即債務資本成本,而沒有確認隱含成本,即權益資本成本。安東尼教授認為資本成本中不僅包括債務資本成本,而且還包括權益資本成本,因此,在資本成本會計中,會計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有目的的控制和決策的財務信息中應反映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成本,既包括顯現成本,又包括隱含成本。

3.關於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問題。關於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的研究在西方財務會計文獻中早已存在。例如:美國會計學會認為會計信息系統所提供的信息必須符合相關性、可驗證性、公正不偏性和可定量性四項準則。資本成本會計信息在質量特徵方面也符合這四項準則。①就相關性而言,確認和計量資本成本中的隱含成本,對於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游泳性,增強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的回答是肯定的。②就可驗證性而言,對於資本成本會計的權益資本成本計量來説,它是指根據相同的數據和方法,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專業人員進行權益資本成本的結算,應該得到基本相同的結果。對於這一點,利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來計算權益資本成本得到相同的數據並不難以實現,因為在高度發達、完善的金融市場條件下,模型中所取得有關變量樹脂相同,計算結果也會基本相同。③就公正不偏性而言,它要求會計信息的提供和傳遞過程中不滲入個人偏見,以免損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既然權益資本成本計量具有可驗證性,那麼,不同經濟利益關係的集團,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就可以通過權益資本成本計量結果來進行驗證,從而敦促會計信息系統遵循公正不偏性準則。④就可定量性而言,權益資本成本的計量過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證。

4.關於會計基本假設和會計原則問題。會計假設侍從會計實踐中抽象出來的,是最基礎的一個層次,使整個財務會計結構的基礎,是會計理論的最高層次,對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具有普遍有用性。資本成本會計作為會計的分支,它只是強調在確認成本是,不僅包括債務資本成本,而且還包括權益資本成本。在會計所處環境、核算對象等方面無很大區別,因此,財務會計上的四個基本假設: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仍然適用於資本成本會計。

會計原則既是會計假設的延伸,以溝通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又是對會計實務中存在的某些共性的高度抽象。它的基本原則同樣適用於資本成本會計,只是在穩健性原則的問題上,有些爭議:按照資本成本會計的基本原理,在確認權益資本成本時,借記“資本成本”賬户,貸記“留存收益”賬户。據此,有人認為這是在計量權益資本成本的同時,也就確認了權益資本收益,在收益實現前便確認的做法,違背了財務會計的穩健原則。但若從資本成本會計的角度看,事實卻不盡如此,①在現行財務會計程序和方法夏,企業當期的淨收益包括權益資本成本和真實利潤兩部分。若把本應屬於成本的部分作為淨收益,實際上是高估了當期的淨收益。如果按照穩健性原則的定義,應該説,違背穩健性原則的不是資本成本會計而是現行財務會計。②隨着經濟環境的變革,經濟流動的不斷創新,旨在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穩健性原則及其相依存的實現原則也有其固有的侷限性,面對全球性的金融工具創新,現行財務會計的理論如會計的確認基礎、會計的計量屬性等將受到衝擊與挑戰,因此,穩健性原則仍應作為資本成本會計的一項基本原則。

5.關於安東尼教授的資本成本會計的理論構想的簡略

安東尼教授提出的資本成本會計理論構想主要涉及兩個問題:①資本城本,尤其是權益資本成本的計量問題;②資本成本會計本身的問題,即如何將權益資本成本計列於產品成本以及由此導致的一系列問題。

對於上述兩個問題,安東尼教授分別提出了設想,首先,第一個問題,他建議可以由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確定權益資本成本率;其次,第二個問題,它在題為“權益資本成本”的論文中對資本成本的核算程度提出了具體的設想,這一部分將在後面的章節中重點論述。

二、資本成本會計理論框架的影響

第一、資本成本會計是連接財務會計與管理塊的橋樑

在現行會計理論體系中,財務會計主要側重於“對外”,管理會計主要側重於“對內”,資本成本會計則起到了兩者之間的橋樑作用,它“對內”可提供決策信息,以有效控制企業所有資金的使用,提高資金利用效益,“對外”可提供真實和相關的會計信息,不僅可讓投資者更深入的瞭解企業的財務狀況,還可為國家、主管部門和銀行等提供製定有關政策的依據。

第二、資本成本會計協調了會計學與經濟學的關係

經濟學對於費用或成本的解釋從來就有其高度的理論概括,而“會計學則會因客觀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賦予其各項要素以不同的構成內容”。另外,經濟學認為,企業所有資本的來源都是對一定資源的佔用,應該是有償的。資源的機會成本也應該是成本的一部分。資本成本會計是兩權分離的產物,權益資本成本實質上代表着一種機會成本,在經濟學的收益計算中,它是被扣除的部分。然而在會計學中,權益資本成本卻與債務資本成本一樣,都是能較為直接的取得的社會資本形式,對資本所有者與使用這而言,其經濟意義是相同的。而且,在會計上,在我國的現行的現金流量表裏,把利息收入和股利收入同化分為投資活動的現金流入,把利息支出和股利支出同化分為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出。這更加表明,權益資本成本與債務資本成本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因此,在資本成本會計中,將權益資本成本作為成本項目,在收益中減除,是與經濟學一致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pdklr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