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課程改革論文【精品多篇】

課程改革論文【精品多篇】

課程改革論文【精品多篇】

課程改革論文 篇一

全文從三個角度進行入手:首先,分析當前計算機應用教學的重要性,分析當下計算機教學的現狀;其次,根據計算機應用教學的發展,探究導致這一現狀的重要原因和存在的問題;最後,為解決計算機應用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明方向。

一、當下計算機應用的重要性和教學的現狀

在我國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信息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在,我國越來越重視對人才的培養,讓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具有紮實的專業技術才能,同時還要能夠靈活運用計算機技術[1]。在計算機技術得到廣泛的重視後,各個高校都陸續開始注重對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培養,確保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但是,現在各個高校在計算機技術應用方面的情景還不夠樂觀,很多學校對學生進行計算機技術應用方面的教學都是為了湊足學分而進行教學。同時,各個高校在傳授學生計算機基礎技術知識時,太過於重視學生對於理論的研究,而忽略了學生在實際當中運用計算機知識的能力的培養,從而造成學生雖然計算機技術應用方面的理論水平較高,但是實踐應用能力欠缺,不能夠滿足社會對於計算機人才的需求。

二、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

在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很多教師都會採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即讓學生單純地進行計算機知識的學習,而在實踐課程的學習和應用當中相對匱乏。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和學習積極性沒有得到較好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教學水平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1、計算機應用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很多教師都會對教材進行一定的解析和講解,讓學生能夠從書本中學到一定的計算機應用知識。雖然計算機應用課程書本上的一些知識具有豐富的內涵,但是這種單調的教學模式並不能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學生不能夠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之處,對於其自身的發展和其未來創業有多大的幫助。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在傳授知識當中不能單單依靠書本當中的知識和教學模式,而是要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從而不僅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而且還要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積極性,讓更多學生都願意學習這門課程,切實提高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的收穫。

2、教學過程當中缺乏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沒有形成教學與實踐的良好互動。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本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到這門課程之後增長見識和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投入過多的時間在基礎知識的傳授上,而對於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鍛鍊有所欠缺,沒有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課程進行自我知識的檢驗,使得學生不能在實踐當中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內容不足,從而更好促進學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充分考慮到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味地對學生灌輸計算機知識,且沒有讓學生充分地理解這些知識是怎樣應用到實踐當中去的,因此也不能使學生從這門課程當中獲到最大的收益。

3、教學內容缺乏豐富性,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最大收穫。計算機教學當中,教師進行知識傳授時都是採用“黑板教學”、“PPT教學”、“word教學”。當教師把這些教學內容放在PPT、word上進行教學時,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文字來獲得。由於這種教學內容缺乏豐富性,因此其不能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在課程當中學習的積極性。於此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與內容偏少,不能使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從而造成學生在課堂之上獲得知識不足,不能夠在有限的課上時間讓學生學到最為全面的知識。而想要解決這種困境,就需要教師進行創新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不僅可以學習到豐富的知識,而且還能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三、大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

大學計算機應用知識對於學生的個人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成為一名符合當代社會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當下,在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1、突破常規的教學思路,在滿足教學需求的基礎上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各個高效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模式都是由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傳授,而學生只能被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和吸收,這樣很容易導致學生不能從教學當中充分學習到豐富的知識,並進一步加強對於這門課程的重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如讓學生在課堂上作為“教師”,由學生親自進行一些計算機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幫助其他學生真正地學會和掌握這部分內容。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個人會增強對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的重視,自己開始認真學習這部分內容,以便其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的作用下,學生從內心深處也會加強對於教學內容的重視,從而為其更好地學習某些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師也不會再受到繁重的教學任務的束縛,可以從教學當中解放出來,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正確學習,從而提高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豐富性。

2、設計一套符合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手段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傳統的教學手段不能夠提供豐富的知識,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形式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之上學習到最為全面的知識,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運用視頻教學、計算機自動提問系統等。在進行知識傳授時,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及時向教師進行反饋,從而讓教師將教學的每個細節都做到完美無缺。教師及時地解決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遇到的問題,可以為學生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也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在自己專業學科當中建立自己的計算機系統,讓計算機知識服務於學生當前的學科需求,從而在提高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基礎上,讓學生成為該專業領域當中的拔尖人才。

3、充分融合計算機技術與專業知識,為今後研究領域打下堅實基礎。將計算機技術與學生的實際專業進行結合是提高其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專業領域之中運用計算機技術,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它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創新。在專業領域之中運用計算機技術,可以把計算機知識的統計學、計算機模擬和計算機運算在學生專業領域之內進行一定的應用,可以為學生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做一定的鋪墊。例如:在工程學科上,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模型構建、工程造價估計和評估等,都可以讓學生在工程實施之前瞭解到大致的模型基礎,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在以後的建造過程中出現其自身也不瞭解的問題和難點。此外,將計算機基礎知識在與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行一定的結合,可以讓學生在其所屬的專業領域內進行一定的創新,從而可以更好地讓計算機技術應用到實踐當中去。

4、搭建學生社會實踐平台,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鍛鍊自己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在實際應用計算機知識時,需要大學生投入到具體的實踐活動當中進行運用。只有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學生才能從實踐當中發現自己在學習哪些內容的短板,知道哪些計算機知識內容對於自己的個人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於學習計算機應用知識的重視,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以及怎樣進行學習,而且學生的個人發展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從而可以為學生創建出更好的未來發展藍圖,為學生更好地將計算機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做好充分的準備。

計算機基礎應用課程,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真正地學好並且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幫助學生真正成為應用型人才。這就需要教師從教學思路、多媒體教學、融合計算機技術與專業知識、搭建社會實踐平台這四個方面着手,認真進行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鍾琦,武志勇。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xx,(02)。

課程改革論文 篇二

摘要]“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職業院校會計專業的一門核心基礎課程。該課程內容多而雜,既有法規條文也有倫理性的職業道德。在教學中,學生感覺枯燥、難懂,因此教學效果較差,使該課程在學生以後職業生涯的重要性無法體現。基於此,筆者對該課程展開了基於“互聯網+虛擬職場”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虛擬職場;混合式教學模式;財經法規

引言

隨着經濟形勢不斷髮展變化和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完善,企業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財務工作者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原則性,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素質修養;同時還要求財務工作者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抓業務,強素質,以適應企業的發展以及經濟形勢的變化。

1“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

”目前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的作用就是教會我們在業務中怎樣做才合法合規。但是由於課程主要是在講法條,導致學生學起來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差。筆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經驗,發現教學中存在如下問題。

1.1教材內容形式落後,部分法規過時

教材還是按照章節去編排,沒有體現工作過程,知識點零散化,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本課程以往的教材內容法多條雜,案例少且陳舊;同時教材內容展現形式多是文字,圖片少,不能激起讀者的閲讀慾望。另外在法規條文方面,部分法規條款已更新,但教材還是舊版,知識陳舊過時,不能起到規範作用。

1.2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後

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多采用案例教學,近幾年在教學改革中,也採用過情境教學,但本質上還是案例教學,教學效果都沒有很大突破,收效甚微。

1.3教學學時不合理

通過調查瞭解到,不同高職院校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的教學學時設置存在很大的差異,從總體來講,本門課程總課時量在30個課時左右,嚴重不足,這與本門課程龐大的知識體系、零散知識點的課程特徵是完全不匹配的。

1.4理論與實踐脱鈎

“法”是為了規範並約束“行為”,在教學中無論採用案例教學還是情境教學,都沒有讓學生去操作業務,只是從案例中去理解法規條文,導致理解不透徹,不到位,學生畢業後在業務中還是頻頻出錯。因此對這門課程的認識就是:學了等於沒學。

2“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改革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根據課堂教學經驗並結合當前企業對財務人員的要求,將“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提出基於“互聯網+虛擬職場”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該模式的實施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2.1建立基於“互聯網+虛擬職場”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教學資源庫和虛擬職場教學平台

建立資源庫,是進行網絡教學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教師教學資源庫和學生在線學習資源庫。資源庫中包含課程簡介、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計劃、教學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職場業務操作視頻,使學生對該課程的性質和定位有所瞭解,並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有一定把握。並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和逼真,在業務操作過程中學習法律法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將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有趣。而虛擬職場教學平台為學生提供了仿真職場環境,切實增強了學生的執業意識,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2構建適合“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將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和在線的網絡教學這兩種典型的教學形式進行有機融合,強調的是在“恰當的時間”應用“合適的技術”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針對本課程,筆者認為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擬達到的教學目標”應用“合適的教學方式”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1)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內容設計,是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本前提,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將整體教學內容依據“職場化”要求重新編排,並對每一個教學內容進行學習資源建設,製作微課、慕課以及導學單。(2)根據教學內容定製教學策略、完成教學任務需要的環節,確定每個環節採用哪種或哪幾種教學方法,以及每種教學方法如何實施等細節。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既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3編寫配套教材

根據我國高職高專職業培養目標,在基於“互聯網+虛擬職場”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指導下,把“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與“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税務會計”等課程相結合,將業務融入理論當中,學生在業務辦理流程實踐中輕鬆地把“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制度運用到理論知識點上,使本來枯燥無味的孤立知識點變得生動具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將已經過時的法律法規進行刪減或者説明,將新的法律法規編進教材,做到與時俱進。另外,在教材內容的展現中體現多樣化,圖文表相結合,顏色設置上突破原來的黑白設計,不同顏色表現不同內容,增加學生的閲讀熱情。這樣的教材不僅僅是理論的載體,也是實訓業務的載體,將理論與實踐融合到一起,不僅體現在教學過程中也體現在教材編寫中。

2.4進行教學評價體系的設計

2.4.1立體式的評價內容

在教師方面,教學評價體系包括教學資源的評估、教學過程的評估以及教學效果的評估。具體來講:教學資源可從教學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學生學習次數等方面進行評估;教學過程可從教學方法、教學管理、交互情況、作業答疑等方面進行評估;教學效果可從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感興趣程度以及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評估。在學生方面,除了檢驗其課本內容學習程度,還將學習態度、自主能力、提問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納入評估的範圍。

2.4.2動態化和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評價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書面考試成績的靜態評價結果,而是轉向對整個“互動”教學過程的動態評價。網絡平台的課程作業、在線測試、題庫管理和試卷管理等多環節的數據信息彙總,既能對教師在某時間段、某個教學內容、某種教學行為的成果進行有效評測,也能對學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收穫進行評測。其中很多精細的數據指標能夠明確地將整個或階段性的教育教學活動串聯起來,凸顯其中的優勢和不足,為教師、學生羣體改進教學方法提供可靠的參考。它還支持教學對本組學生的評價;支持學生對本組其他學生的評價;支持學生自評;動態化和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得到相對全面客觀的評估。

3基於“互聯網+虛擬職場”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該教學模式是以網絡教學資源為依託,以虛擬職場為教學環境,以職場業務操作為主線,將教學內容貫徹到業務中。該教學模式對於“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有如下效果。

3.1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理論指導的同時掌握會計工作任務的具體實操流程,知曉相關法律法規的運用。這樣便會使課堂效率達到非常顯著的提高,同時也對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進行梳理。

3.2突破傳統的時空限制

利用平台,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教學,師生之間能夠隨時隨地進行交流與溝通,從而也解決了教學課時不夠的問題。

3.3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每次課都會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確定適合的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避免教學程序化的缺陷。學生每次課都有不同的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4完善的教學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以往的教學評價體系比較單一,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體系更加完善,學生在課前、課上、課後各個階段的表現均可體現,比如,課前準備工作體現學生的完成程度以及完成的質量;課堂上的參與程度以及課後的思考、討論等各個方面。這樣的教學評價體系可以不斷推動師生之間的交流,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實踐個性發展、發揮內在潛能、培養綜合創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得教師能夠尋找到教學的薄弱環節,對症下藥,並且不斷進行自我剖析,自我重視,以求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最終目的。也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品嚐進步和成功的滋味,構建有效的學習策略,找到適合學生個體的學習方法,着眼於培養學生的長期性發展。此外,混合式教學模式評價體系,將被動評價轉變為主動參與,為教學雙方提供自我反思、自我發展的空間,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知識、技能得以更加全面的施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邱海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構建改革———從職業素質與專業能力相融合的角度分析[J].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xx,38(4):114-118.

[2]孫玲,趙建梅.“互聯網+”時代下改進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教導刊,20xx(31):64-65.

[3]汪林文.基於VBSE虛擬商業社會環境分析會計人才培訓體系構建[J].速讀旬刊,20xx(6)。

[4]劉高鵬.高職會計信息化課程實踐教學研究———基於工作過程的模塊化實訓教學[J].現代商貿工業,20xx(15):126-127.

課程改革論文 篇三

論文關鍵詞:就業導向 中職文化基礎課 課程改革 重要性

論文摘要:隨着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們已意識到了課程建設對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許多專家、學者和職校以及身處教育一線的經驗豐富的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嘗試各種符合當今中國職業教育規律的課程模式,以多元整合課型理論為依據進行課程開發與改革,努力突出職業教育的課程建設的特色擴即以勞動力市場需求、職業現實需求和學生未來需求為基礎。

一、以就業為導向的本質含義

當今,隨着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現狀的日趨嚴峻;隨着高科技被廣泛應用,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綜合化程度越來越高,由此引發發達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升學要求越來越高;就業學生轉換崗位和職業的頻率也越來越大。勞動者一輩子從事一種職業的可能性幾乎是微乎其微的,顯示出勞動者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不能僅僅是為了培養某一個崗位能力而接受某一種單一的知識、能力的訓練,否則當學生在需要繼續深造或轉崗時只能面臨被淘汰的結局。所以我們提出的以就業為導向實際上是一種廣義的含義,是從學生的全局發展、終身發展出發,是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的前提之下提出的。

二、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在中等職業學校課程建設中的地位

中職文化基礎課課程主要是指德育、語文、數學、外語、計算機應用、體育六門必修課和其他不同專業相關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類課程。

中等職業學校作為我國國民教育序列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肩負着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輸送大量合格的高素質勞動者的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在教育部教職成司《關於實施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掌握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學習和終身學習所必須的文化基礎知識,都要求中等職業教育要高度重視文化基礎課的學習。把握時代脈搏,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與時俱進地搞好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只有搞好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才能保證其它課程的建設得以順利地進行;只有搞好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按照時代需要更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真正提高科學文化素養,打好學習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的知識基礎;只有搞好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才能讓學生擁有較好的文化理論功底,使接受繼續教育或更高一級的學歷教育成為可能。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是其它課程建設的前提,在中等職業學校課程建設中處於基礎性地位。

三、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與其它課程之間的相互關係

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與其它課程之間是相輔相承的關係。文化基礎課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礎,而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對文化基礎課的建設提出具體要求。文化基礎課教學內容選擇合理就能保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專業知識的發展又為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知識更新指明瞭方向。在我們進行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和開發時,必須重視兩者之間的關係,才能保證課程建設沿着正確的方向開展,才能發揮好文化基礎課教學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服務的作用。

四、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文化基礎課課程改革的現狀概括

鑑於現狀,所以中等職業教育必須加強基礎理論教學,通過區域課程開發滿足學生今後在本區域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順利發展的需要,通過校本課程開發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協同專業結合區域、學校的特點和社會需求進行課程改革與開發,以達到真正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學質量和實際效果的目的。充分滿足本區域學生、家長和社會對中等職業教育,特別是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學的需求,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學過程中,既要滿足後續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對文化基礎知識的需要,又要滿足所有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所以我們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的課程進行必要地改革與嘗試。同時在蘇州大學數學學院副院長朱漢林教授、吳茂慶教授和蘇州市教科所殷堰工書記的指導與幫助下、聯合兄弟院校進行關於中職文化基礎課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嘗試,目前課程改革正處在第一階段的測試與評價階段。通過在20xx級中職新生中使用我校自編開發的新教材,一個學期以來的效果是極其明顯的,學生學習文化課的興趣明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較為明顯地提高。同時我們也看到新編中職文化教材在我校的使用與推廣,有助於推動我校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化。學校文化基礎課校本課程的開發正好滿足了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在這次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力求徹底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五、調查與分析

為了檢驗我校進行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實際效果,我分別在我校20xx級中專生和20xx級中專生中各抽取1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而兩個年級的各100名學生分別是各班隨機抽取的學生,而且儘量保證每班在各分數段的學生都能有所抽到,儘量控制實驗的無關變量對實驗數據的影響,以期能真實地反映實驗效果。另外為什麼會把這兩個年級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呢,因為我們的校本課程開發的新教材是從20xx級新生中開始試行的,而50級還是沿用原來的老教材,由此兩個年級正好作為實驗的對照組。同時也對全校的文化基礎課教師進行調查分析。

(一)面向學生的問卷題目分別是:

1。你認為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基礎課在後續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學習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不重要C。其他

2。你認為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學習難度如何,

A大。B。不大C。其他

3。你的文化基礎課考試有沒有不及格科目,

A。有B。沒有

4。你認為影響文化基礎課學習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教師水平不高B人學水平低C。教材、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

5。你畢業後準備如何發展,

A。就業B。繼續升學C。自己創業D還沒考慮好

6。簡答:你認為哪門文化基礎課或哪個知識點給你印象最深,為什麼,

7。你覺得文化基礎課最應該學什麼,也就是什麼內容對你最有用,

另外,還讓學生描述了心目中理想的教學模式和最希望學到的知識等內容。通過調查我們看到學生認可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基礎課對後續的學習有作用,也就是想學好文化基礎課。但是普遍認為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沒有做到結合學生國中學習基礎,做到深入淺出,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接近一半的學生有不及格科目出現。學生認為改革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教材是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質量的重要環節。學生繼續升學比例的提高也要求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學內容和高職接軌。 (二)面向教師的調查問卷:

1。您認為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基礎課在學生今後學習和發展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重要C。其他

2。當前使用的教材是哪種版本,

A。國家教材B。省市自編教材C。學校自編講義

3。您認為影響文化基礎課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是,

A。學生人學水平問題B。課程建設問題C。其它問題

4。您認為當前文化基礎課課程是否符合學生今後學習、升學、就業需要,

A。符合B。不符合C。還可以

5。您認為當前文化基礎課教材適用性如何,

A。很好了B一般C。不適用

6。您認為當前文化基礎課教材是否反映了新的科學發展成就,

A。是B。還可以C。不是

7您認為當前文化基礎課課程是否滲透了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的要求,

A。是B。還可以C。不是

8。您認為自己學校是否有能力自編教材,

A。有B。沒有

9。請您談談對自己所教課程、所用教材的總體看法。

10。請您談談你對今後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的設想。

另外還對教師是否願意以及如何參與課程開發、現用教材的適用性、如何處理專業課學習和升學考試對文化基礎課要求不統一等問題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可以看到,教師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在學生今後學習和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看中。認為影響文化基礎課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人學水平問題與課程建設問題二者並重。對當前文化基礎課課程是否符合學生今後學習、升學、就業需要產生了明顯的分歧,這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開發發出了明顯的需求信號。而且很多教師表示了樂於參加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開發的意願,並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議。

本學期在試用我校開發的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文化基礎課課程改革前提的新教材後,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教師們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對新教材的體會之下,我們將進行第二輪的校本課程的修改與完善。

六、本次校本課程開發中應遵循的原則

我們在開展這個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應充分遵循以下原則:

(1)以校為本的原則。貫徹學校的教育哲學思想和辦學宗旨,彌補國家課程的單一性,以滿足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水平中等職業學校多樣性與差異性的缺陷,反映出本學校的特點和條件,從而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2)學生優先的原則。考慮學生差異,充分尊重和滿足學生的差異性,將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要求融人到學校的課程計劃之中,從而把學習和發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他們的能力和個性得到更充分、自由和生動活潑地發展。

(3)合作互補的原則。首先是學校與課程研究部門和課程專家之間的合作互補,其次是指學校之間以及一所學校內部教師之間的合作互補。

七、關於對中職文化基礎課課程改革的思考

當我們正在如火如茶地進行着課程改革的同時,必須承認的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也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困難,具體分析一下,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文化基礎課老師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其實這個問題已非常嚴重地制約着課程改革的高效進行。從教師隊伍説,國家下大氣力在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中培養“雙師型”教師,其重要益處之一,就是打通專業課與文化課之間的壁壘,就是要在專業課中引人相關的文化基礎,在文化課中與專業的需要相溝通,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用能力和授課效益。因此,讓文化課教師瞭解專業、熟悉專業,結合專業需要開展文化課教學是職教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跨專業教育,才能徹底解決教師知識結構單一的問題。而筆者也認為跨專業教育可以有多種形式,如:自學、校內培訓和校外進修等。其中校內培訓可以組織本校相關專業的教師給文化課教師培訓,這樣可以加強文化課教師和專業教師的溝通和聯繫,從而更好地發揮文化課在中等職業學校中的重要作用。

課程改革論文 篇四

摘要:手風琴課程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中一門重要的課程。當前,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教學中不夠突出“職業化”特點,教學模式創新不夠,還未擺脱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導致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提升受到極大限制,不利於高職人才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基於此,本文立足於高職院校的特點,在音樂教育的總方針之下,對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教學現狀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課程改革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

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建設與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同時,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不適應當今時代發展要求的問題,所以,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1]。高職院校手風琴教學是培養優秀國小手風琴教師的搖籃,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基礎教育的成敗。對於高職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説,其教育目標也和普通示範學校有所不同,也就決定着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改革和其他學校有所區別。在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改革與實踐中,應突出“職業化”特點,結合手風琴教學特點等,明確改革方向,以逐步改善當前教學現狀,提升教學質量。

一、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教學現狀

(一)手風琴課程目標與定位不夠明確

向社會輸送合格的普通音樂教育的教師以及指導教師是高職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教學的培養目標。通過教師的教學讓學生能積極參與到音樂學習中,激發學習積極性,並認識到音樂中藴含的美感與魅力,做好“以樂感人、以樂育人”。人才培養定位直接關係到音樂教育的方向與價值,然而,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目標並不夠明確,課程目標大多是讓學生具備獨奏能力。而具備即興演奏能力是手風琴靈魂所在。另外,伴奏能力、重奏能力、手風琴理論知識的講授能力也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後的重要能力,這些恰恰是學校較為忽略的地方,導致學生在畢業後難以勝任手風琴教學工作。手風琴課程目標與定位不夠明確嚴重困擾着高職院校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二)課程內容和實踐相脱離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旨在通過課程教學時學生獲得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所需的實際能力,包括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從而為其職業化道路提供有力保障。所以,課程內容與教學均應突出“職業化”特點。但是,實際上課程內容忽略了實踐性的訓練,着重演奏技巧與難度訓練,往往使學生對手風琴學習望而卻步,這也是導致高職院校就業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教材建設單一且匱乏

根據河北省高職院校手風琴教材的相關調查,發現高職院校大多使用《全國手風琴演奏考級作品集》《手風琴曲集》《中等師範學校手風琴教材》等教材,而這些教材在近十年內均未有太大變化。在實際教學中,雖然有使用其他教師的一些自編教材,但沒有形成系統性、科學性,同時也不具備嚴密性與完整性。這樣就使得手風琴教材和基礎教育聯繫不那麼緊密,導致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造性難以在就業後的實際教學中得到盡情發揮,造成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當今社會對教師的多元化需求。

二、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手風琴課程模式改革對策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教學中的諸多不足,在新時期的課程改革過程中,應重新認識並定位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探索有效的改革措施。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模式改革的探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進行分析。

(一)重新定位手風琴課程目標,突出職業性

首先,應明確課程目標。為國小、培訓機構培養合格教師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手風琴課程的培養方向。音樂教師必須具備音樂教學、音樂技巧等能力,尤其是具備手風琴指導能力與伴奏能力[2]。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突出學生的演奏與伴奏、合奏與重奏的能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其具備教授他人的能力;具備語言表達能力,也就是“講”的能力,在課程中要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這樣才能駕馭日後職業教學中的各類需求;讓學生掌握手風琴基本理論知識及演奏方法,具備為國小生及培訓機構學生歌曲配彈伴奏的能力,從而為今後職業教學工作做鋪墊。其次,明確手風琴課程教學定位。作為高職院校,要突出其職業性、崗位服務性,這是職業院校的課程定位的依據。手風琴在高職音樂教育專業應作為一門基礎實踐課程,這將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崗位需求。同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練好基本功,提升音樂素養,明確高職手風琴課程教學旨在培養合格的國小、培訓機構教師,並不是職業音樂家。有了這一認識後,會促使教師與學生將專業課程培養目標和自主學習目標有機統一起來,注重培養“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

(二)教學內容多元化

高職院校要培養具備一定音樂理論知識、實踐技能、教學能力,並且能在國小與培訓機構從事教學與管理工作的高級實踐型人才。高職院校在開設個別課程外,還應開設合奏課與重奏課、集體課、伴奏課、實踐課等,構建多種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參與意識。個別課為學生量身定做一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合奏課與重奏課則是手風琴課程的拓展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與能力,讓他們能充分體驗到聲部間的協調,從而更理解音樂,體驗到手風琴學習的樂趣,並能提升自身聽覺訓練,更容易讓學生們做到各聲部演奏時遊刃有餘。集體課可以針對手風琴課程教學中某一具體問題進行“精講”,做到對症下藥,從而大大提升教學效果。伴奏課能讓幫助學生掌握手風琴學習的必備的伴奏技能。而增加實踐課內容是培養複合型音樂人才必不可少的課程。在實踐課教學中,教師能有效彌補以往傳統教學的弊端,使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融合,從而促使學生提升自身手風琴演奏能力以及應用能力。這些課型有助於教師把握學生學習動態,有針對性進行教學,同時,有利於學生間互相討論、對比,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習興趣。在教學形式內容方面,高職院校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比如加入“即興”,融入伴奏,無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將來就業教師還是文娛部的手風琴表演者都必須要具備即興伴奏的能力,才能把手風琴技能真正應用到就業實踐中去。加入小組合作編排,將水平相等的2-6位學生分為一組,更好調動學生學習手風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有利於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與提高,並在合作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點與缺點,及時改進,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全面培養。

(三)教材的多樣化改革

在教材的選擇上,首先,要注重基礎性內容,着重在易上手、普及教育上下功夫,而在選擇手風琴的課程曲目上儘量的多元化、寬鬆化,避免因手風琴曲目選擇的單調性而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其次,手風琴教材既要強調基礎性又要體現科學性與系統性,還要反映出時代性。一種藝術若想得到長時間的發展,必然要具有時代性與民族性。第三,可探索國小生歌曲即興伴奏教材,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後要面對國小生,所以,要彈唱符合國小生特點的歌曲,而市面上缺乏這方面的教材,因此,可根據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及職業需求等,研究國小生即興伴奏教材與課程,為今後工作奠定基礎。最後,在拓展與拓寬手風琴教材的過程中,既要充分考慮專業學生的整體情況與今後職業特點等,有針對性選擇教材,又要充分考慮到手風琴教材在風格、類型與內容等方面的多樣性,以便促進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順利開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具有一定特殊性,為進一步提升手風琴教學質量,豐富其教學形式,提升其教學效果,需進一步加強手風琴課程改革與實踐。因此,教師應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教學現狀進行深入分析,不斷進行探索、實踐與研究,針對這些問題,從手風琴課程目標與定位、教學內容、教材等方面對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進行全面改革,以逐步改善當前高職院校手風琴教學現狀,提升教學質量,為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支持。

參考文獻:

[1]崔花。手風琴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延邊大學藝術學院為例[J]。當代音樂,20xx,(23):44-45.

[2]王欣欣。關於《手風琴》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體會[J]。戲劇之家,20xx,(03):251.

[3]萬玲。高職院校手風琴教學的改革策略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誌:教師版,20xx,(31)。

課程改革論文 篇五

【摘要】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存在着教學方法單一、學生法律基礎知識薄弱、教師缺少教學實踐經驗、教材專業性不強等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通過教學互動、調整教學內容、提升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加強電子商務法教材建設等途徑進行電子商務法教學課程改革。

【關鍵詞】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教學改革

電子商務的迅猛崛起促進了電子商務法的發展,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電子商務法的保障[1-2]。對於電子商務專業的大學生了解和掌握電子商務法是非常必要的,在電子商務法培養方案中,目前大多數高校把電子商務法列為一門必修的專業課程。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學習電子商務法可以系統的掌握相關的理論、法律制度等,培養學生利用法律知識解決電子商務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3-4]。電子商務法課程的設置擔負着培養電子商務學生法律素養、法律意識的使命。目前電子商務法尚缺少系統的理論,沒有完善的立法可供借鑑,要提高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課程的教學質量,關鍵是對電子商務法課程進行優化改革,使課程教學效果達到最優。本文結合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課程的教學實踐,對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通過廣大高校的共同努力,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在各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在教學方法、教學經驗、教材建設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缺少老師與學生雙向互動

在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實踐中多以任課教師為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教,而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教育過程不是單向的傳輸,而是教師和學生兩個教學主體自由的交流、討論,深化對知識要點的理解。電子商務法涉及的法律基本知識比較枯燥,教師如果一味的只注重教,而缺乏與被教對象的思想溝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則容易產生疲勞、厭倦等負面的情緒,學生一旦失去對所學知識學習的激情,那麼教學質量必然大打折扣。教學案例時效性不強,部分老師使用的案例是七八年前的案例,教學案例不能滿足現階段的教學需要。

(二)學生法律基礎知識薄弱

大多數高校電子商務專業僅開設電子商務法這一門法律課程,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沒有學習任何法律的相關課程,學生的法律知識十分欠缺,給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帶來了很大困難。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缺少法律常識,對一些法律術語難以理解,教師不得不佔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補充法律基本知識。目前大多數高校電子商務法課程只有36課時,教師花費太多時間講解法律術語,介紹法律基本知識,這樣必然影響電子商務法課程的教學計劃。有的高校電子商務法課程在大二開設,學生對電子商務相關知識瞭解較少,然而電子商務法課程涉及電子商務的方方面面,學生在沒有掌握電子商務專業的情況下學習電子商務法顯得尤為吃力。學生由於缺乏法律基本知識,學習電子商務法課程十分吃力,逐漸產生厭學情緒。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教會學生法律基本知識以及電子商務法知識變的十分困難,教學質量很難得到提高。

(三)教師缺少教學實踐經驗

電子商務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電子商務法課程的開設歷史較短,電子商務法課程的任課教師選擇具有電子商務和法律教學經驗的老師較為理想,然而,現實()教學實踐中極少有教師同時具備電子商務和法律兩個學科的教學背景。很多高校電子商務法任課教師是由電子商務專業老師兼任,部分教師對法律知識知之甚少,缺少法律教學實踐經驗和相應知識儲備,對相關法律術語不能講解透徹,對學生的疑惑不能很好的給予解答。部分高校電子商務專業師資力量薄弱,電子商務專業課程甚至由其他學科教師承擔,電子商務教研室缺少師資進行電子商務法研究。近些年高校不斷擴招,師生比例進一步下降,教師教學任務也在不斷加重,電子商務專業教師更是緊缺,有的老師同時承擔四五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教師們沒有時間學習電子商務法律知識來增加專業知識儲備及實踐經驗。

(四)教材專業性不強

目前可供電子商務專業選擇的電子商務法教材較少,電子商務和電子商務法發展迅速,而教材更新確很慢,教材不能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要。教材普遍忽略對電子商務法理的分析,僅僅對具體概念和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教材中涉及到實際電子商務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時沒能用相應的案例進行佐證,學生對所學知識僅處於感性認識,難以理解相應的法律條文。開設電子商務法課程是為了與電子商務實踐的需要相聯繫,然而由於電子商務法教材專業性不強,教材時效性較差使得此課程難以滿足課程教學的需要。

二、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近年電子商務法發展迅速,電子商務法保障電子商務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進行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面對新形勢的挑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進行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改革。

(一)教學互動,雙向溝通

教學方法是一門藝術,優秀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的教育模式不但教師辛苦,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也不高,課程教學效果較差。教學互動,雙向溝通,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參與課堂的設計、參與問題的討論、參與課程的總結。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可以避免傳統教學的教學盲目,使得教學真正的做到教與學的結合。電子商務法課程宜採用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等靈活多樣的互動教學方法,學生參與課程的設計及討論,調動學生大膽探索其他能夠提高教學效果的新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真正的把電子商務法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對於重點內容,教師引導學生設計相關問題,學生通過自學、討論找出問題的答案,教師對問題進行講解分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要點。案例教學在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課程中應精心設計案例討論,發揮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教學效果。

(二)調整教學內容,加強法律基礎知識學習

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調整電子商務法教學內容,鑑於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法律知識薄弱,建議在開設電子商務法課程前開設一門法律基礎課程,這樣學生在學習電子商務法時已經掌握了法律基礎知識,學習電子商務法時就不會那麼吃力。或者在電子商務法教材中添加法律基礎知識章節,同時適當增加課時數,這樣教師有較多的時間講解法律基礎知識,又不影響電子商務法課程的教學。電子商務法課程應在高年級開設,高年級學生有了基本的專業素養,理解能力較強。電子商務法課程的課時數根據專業的不同進行彈性設置,例如對法學專業學生可以適量減少課時數,而對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則應增加課時數,上課時數和教學內容應有一定的靈活性。

(三)提升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

高校和教師應該共同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加強任課教師的再學習、再教育。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高校教師走出去接觸企業,與企業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學習,向實踐學習。電子商務法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合理利用慕課、微課等網絡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能力。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空暇時間,多關注電子商務法、電子商務的最新動態,與學生就熱點問題進行互動交流,教師在互動交流中提升教學能力,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學到知識。

(四)加強電子商務法教材建設

加強電子商務法教材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材內容要具有時效性,能夠緊跟學科發展的最新趨勢,又符合教育規律。加強電子商務法教材建設,提供豐富多樣的優秀教材供師生選擇,國家政策上要鼓勵出版社和高校在出版質量較高的教材,解決優秀教材短缺問題。電子商務法教材的國際化需要進一步推進,借鑑國外優秀的教材,為我國教材的創新增添活力。教材建設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不能千篇一律,同時根據學科的發展及時進行修訂,充分發揮教材在提高教學質量上的基礎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別黎。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和微課的結合探討[J]。電子商務,20xx,(2)

[2]王文博。淺析電子商務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J]。時代教育學理論,20xx,(3)

[3]劉善連。高職院校電子商務法教材體例設計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3)

[4]方文超。高職電子商務專業實訓創新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xx,(6)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r7q5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