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

第1篇:課程改革調研報告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範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程改革調研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概述

城關區位於蘭州市中心,人口約為100萬人。它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的38個國家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該區自20xx年9月開始整體進入實驗,至今已有兩個月的時間。為了瞭解實驗工作的進行狀況,同時能予實驗工作以一定的學術指導,我們在城關區開展了相關的調研工作。

城關區是教育基礎比較厚實的地區,各方面條件優越。經過上上下下多年來的不懈努力,該區的教育發展水平在蘭州屬於上乘。在這,不僅有一流的教學設施,一流的師資隊伍,同時,教學質量也是一流的。在這裏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作為西北地區一個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水平較高的中心城市的實驗區,與其它地方的實驗區一樣,擔負着驗證新課程標準及教材的適應性,同時作為基地向其他地區推進新課程的雙重任務。

教育部西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在全國11所師範大學設立的中心之一,其基本職能是為貫徹新課程理念,推動當地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化,提高中國小辦學質量服務。我“中心”承擔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西北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實驗研究”的任務是在充分了解西北地區基礎教育課程的實施現狀的前提下,以項目的形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各地解決其在實驗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課程改革提供諮詢和學術支持。基於“中心”的職能和項目的要求,我們在西北地區分別選擇了一些聯繫學校作為我們的實驗基地和重點予以學術指導的點,以求以點代面,推進實驗工作。城關區寧卧莊國小和蘭州第43中學就是我們與城關教育局協商後共同在城關區選定的實驗基地。根據項目任務的要求,相關研究工作已在這兩所學校啟動。

本次調研所運用的方法是訪談、蒐集有關材料,調查對象是城關區參加新課程實驗的任課教師代表和各校校長。我們以座談會的形式請教師代表和校長們暢談新課程進學校後的感受,介紹自己的做法,訴説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難和苦惱。在座談會上,我們也對有關問題做了解答。

本次調研是在較短時間內進行的,其間得到了甘肅省教育廳基教處、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所、蘭州市城關區教育局、城關區教研室及耿家莊國小、寧卧莊國小的合作與支持。

二、變化

通過與近50位參加新課程實驗的教師和20餘位國小校長的座談,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隨着新課程進入學校,學校生活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它所帶來的衝擊使人們感受到了希望。這些變化和衝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發生令人欣喜的變化。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於教學觀念、教學體制以及課程自身的原因,教師往往把自己的活動範圍圈定在講台上,三尺講台就是教師的活動空間。受制於此,教師自身也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於“獨尊”的位置上,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都是以此為基本準則展開的。於是,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被嚴重地模式化,一切都變的“有板有眼”,課堂生活是千人一面。這樣一來,教師無法把自己內心中的真情實感充分和自如地表現出來,教學中“表演”的色彩很濃,教師也無法充分顧及到每一位學生,更無法與學生實現平等的交流。而就學生來説,教師行為的模式化也致使他們的學習行為模式化,一切聽命於教師的設計和規範,充滿生氣的教學活動被淪變為“套路化”般的機械性活動。多年來,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做出過許多努力,但多是淺嘗輒止,無法觸及到問題的本質。新課程進學校後,新的跡象開始出現,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逐步地開始發生變化。在座談中,教師和校長普遍反映,在新課程實驗開始後,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不再是隔絕的,他們之間也不象以往那樣是為“表演”而捏在一起的。

相反,現在和諧、互動的師生關係是自發和自主的,是在真實的教育情景中建構的。有教師説,現在上課如果還象以前一樣教的話,課就沒法教。這種不一樣的重要表現就是教師為了能上好課而想了很多辦法。中山路國小的一位數學教師為了能夠活潑課堂氣氛,創設探究式的學習氛圍,想方設法設計出了一些師生互動的遊戲活動,通過遊戲來實現合作學習。紅山根國小的一位教師,從改變學生的座位編排順序入手,將以往“按部就班”的座位編排方式改為馬鞍型,使師生間、生生間能夠實現參與和分享,她也能夠切實走到每一位學生面前進行有價值的指導。她説,在剛開始這樣做時,學生們還不太適應,相互間常常會出現一些糾紛,因此,他們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向老師告左右鄰座同學的狀。但一段時間後,學生們告狀的內容不再是相互間的糾紛,而是“老師,他剛才沒發言”、“老師,他説的不對”。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悄悄的、令人欣喜的變化。有一位教師説,由於班額大,無法把座位編排成馬鞍型,她就因地制宜,把前後學生每四人分成一個小組進行參與式教學等等。通過這樣一些努力,教師們普遍感到,現在的學生比以前學的活了,一個問題往往會湧出幾種答案,學生的發展空間被大大拓展。

2.教師對自身職業角色的認識發生了變化。教師對自身職業角色的認識和理解程度與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密切相關的,在新課程中,實現教師職業角色由“我教課”轉向“課由我來教”的轉變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長期以來,由於教育理念和課程觀念的落後,加之歷史的原因,教師多把自己的職業角色定位在努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百科全書式”的理想模型上,總是期望自己能成為博學者。如果一位教師在某個知識點上被學生問住了,他會感到十分難堪和內疚,以致把此上升到師德的高度去責問自己。教師在知識上自我高標準、嚴要求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也應當看到隨着時代的發展,由於知識信息的飛速增長,教師還以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作為職業目標的話,他將無法適應多變的時代和滿足學生多方面需要。

因此,在舊課程模式中,教師們普遍以無耐的心態來從事越來越難的教學工作,其創造性亦受到相當大的桎梏。有研究表明,在這種體制下,教師們在教研活動中,大部分時間關注的是解題技巧和策略,而對學生個性、情感、態度、價值觀、審美能力的發展的關注則很少。新課程進學校後,教師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近三個月以來的實驗工作,他們感到新課程的教學壓力比以前大了。不過,這種壓力並不是知識本身的,不同於過去的無耐,它更多地表露的是教師對挑戰的態度,是涉及到教師專業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師從觀念、策略到具體的方式、方法都要發生變化。因此,有位教師説:“現在真知道什麼叫教育了。”以往,教師對壓力的感受總是來自於外力,它多是以規章制度、守則之類反映出來的,帶有強制性。而現在的壓力則更多地是源發於教師內在的`專業成長需要,更多體現在教師本人已經意識到自身的職業角色正在發生變化,正由“教”轉向“導”。教師們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實驗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新課程對教師產生的壓力與其是説在知識或學歷達標與否上,不如説是在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上。在座談中,有教師説,新課程更強調教師去指導學生,但由於以往的定勢,有時候覺得無所適從。新課程剛開始實驗,有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或許還是值得首肯的,它表明教師的觀念正在發生轉變,正在發生我們所期望的變化,這是多年來我們試想學校中看到但又未能看到的。

3.教師的教學研究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開始發生變化。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方面,歷來都受到重視。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以往的教師教研活動從形式到內容上都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從形式上看,以往的教學研究活動除了教師個人帶有強烈的“師德”色彩的活動外,主要的活動形式就是各校自己組織的教研組活動,制度化色彩濃重。就內容而言,教研活動要麼被理解是撰寫與教師本人評聘職稱、職務升遷有關的“理論文章”;要麼就是探討解題技巧與方法。這樣一些做法固然發揮過一定作用,但在實踐中也存在着諸多問題。一是形式化色彩濃重。在以往的教學制度作用下,有些教研活動是按照某種既定工作計劃“預定”好的,而這種“計劃”往往被認為是值得首肯的,計劃一旦制定好,就必須按部就班地實施。

這在表面上看是有序和有步聚的,無可挑剔。但是,其中隱藏着很大的誤區。學校中所發生的事件都能被納入到計劃中嗎?學校中所發生的事件都是有“序”,有因果關係且能夠被我按“序”來研究嗎?顯然,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以往的教學研究因此而多流於形式,不能完美地與實際的教學活動結合在一起,形式與內容脱節。二是問題意識不強。有些教學研究活動雖然也能有聲有勢地開展起來,但所研討的課題與真實情景中進行的教學活動間聯繫不緊密,“兩張皮”現象嚴重。例如,選擇一大家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請專家學者做報告。報告本身也很精彩,但結果往往是聽的時候熱血沸騰,下來以後依舊如故。究其緣由,多是由於報告內容和實際問題的解決間存在着相當的距離,可操作性低。三是功利目的過強。在現行的教師管理體制下,為了職稱的評聘、職務的晉升等,所謂的教研活動被理解為就是寫文章。於是,與本人實際的教學活動無關的“成果”便孕育而生。上述問題多年來一直是教師教研活動中存在的積弊。然而,在調研中我們感到,隨着新課程實驗的推進,新的跡象開始教師教研活動中發生。

首先,教研活動不再是象以前那樣嚴格按某種“計劃”亦步亦趨地展開,而是完全出自於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需要、自發地、有針對性地展開的。參加座談會的教師和校長們普遍反映,新課程的綜合性很強,如果象以前那樣按某種“套路”、“樣板”進行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能夠適應教學需要,教師們在進行新課程教學時常常自發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而不是等着上面來安排。耿家莊國小一位數學教師講,為了上好課,她們三位一年級實驗班教師幾乎在每講新課前都要進行研討,課後進行反思和總結,感到頗有收效。中山路國小則很重視參加實驗班教學工作的教師的集體備課,把教研作為自發和經常性的活動。

其次,教學研究活動的內容不再是簡單地學習某種理論或閲讀書刊,而是緊密地與新課程實驗中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相結合,教師們以“自己的問題自己的解決”的心態積極參與教研活動。同時,主動把自己的問題擺出來,請別人為自己提供幫助,自己也為別人提供幫助。自新課程實驗開始後,城關區參加實驗工作的學校和教師在不同範圍召開過多次研討會、座談會,全部話題都是圍繞新課程實驗及推進展開的,教師們普遍反映,參加這樣的活動很受益,他們身邊發生的、與他們有密切關係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個得到解決,真切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教師參加教學研究活動的自覺性高,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活動成為教師的主動行為。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實驗工作,參加實驗的教師已逐步感到主動進行教學研究的重要性,進行教學研究成為他自覺自願的行為,教學研究對教師來説也不再是“教學+研究”式的,而是與教學活動本身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的,教學與研究不再是“兩張皮”。西北新村國小一位女教師,自參加新課程實驗後,每次上完課,總要把自己的所感所思記錄下來。翻開她的“教學小記”,既有對某個問題的困惑,也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她自己的感悟。象這位老師的教學研究如果能持續不斷地進行和積累下去,其價值就是不一篇或幾篇“應景”式文章能相比的。

教研活動是教師職業的專業性的重要展現形式,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之一。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來説,科學、合理、恰當的教研活動是必由之路。然而,由於以往無視教師職業的專業性,把教學研究這樣一種專業化的活動與一般意義上的或其它領域的科研活動等量齊觀,簡單地以論文的數量或刊物的等級作為評價標準,致使教研活動失去了其本身的特性,不能真正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也不能切實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新課題進學校後,我們看到,教學研究活動正逐步成為教師自覺自願,且受益匪淺的活動,新課程為教師思考、探索和發展其專業素養提供了寬廣的可研究和發揮的空間,其所關注和解決的就是教師自身所遇到的、真真切切的,也是他感興趣、有助於他的專業發展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在發展,學生在發展,學校也在發展。

3.教育行政部門,教研室的積極性高,認識到位。多年來,名目繁多的教育,教學改革時不時地湧入學校,各種嘗試和努力層出不窮。但以往的各種類型的實驗和改革都沒有象此次課程改革一樣深刻和全面,沒有象此次課程改革的涉及面那樣廣。對長期束縛於傳統教育體制下的中國小來講,要加入到新課程實驗的行列中去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氣和膽識的,城關區教育局在這方面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甘肅申報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時,原本未把城關區列入其中。儘管城關區基礎教育的發展優勢明顯,各項統計指標在蘭州,乃至在全省也名列前茅,但該區教育局的領導還是具有前瞻性地認為,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大勢所趨,早進入實驗比晚進入實驗好,會處於更主動的位置。如果此次未能進入到國家級實驗區,待課程改革工作全面推開來時,就不得不放棄現在所謂的“優勢”而向早走一步的地區學習,其境況事實上表明自己已經落後了。

因此,該區教育局局長親自到有關部門爭取,使城關區成為全國38個實驗區之一,為繼續保持優勢、獲得更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開始後,該局主管領導除了積極參加有關培訓活動外,還經常到學校進行調研,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在座談會上,城關區教育局領導説,城關區曾經湧現出了以謝瑞*[1]同志為代表的一代名師,但目前似乎是青黃不接。他希望通過課程改革實驗,能夠培養出一批專家型教師。這表明,城關區教育行政部門對於此次課程改革的認識是深刻和到位的。

4.重視課程改革的社會動員工作。新課程改革實際上是學校文化重建,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特別是能否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與課程改革有重要影響。新課程實驗開始後,各實驗學校普遍重視社會動員工作,以召開家長會、給家長的於封信等形式向家長宣傳新課程,擴大課程改革的社會影響。有的學校為了使家長親自感受新課程,以公開課的形式請家長來學校觀摩。通過多種努力,有關調查表明,家長們對新課程實驗是理解和支持的,普遍反映孩子們的興趣廣泛了,學的比以前活了。

在兩個月的時間,課程改革在城關區實驗區能發生以上一些變化是令人欣喜的,使人對新課程充滿了希望。

三、存在的問題

在考察中,我們也看到在新課程新實驗中,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

1.對新課程中的認識還有待於一步深化。形成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課程理念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前提,而學生髮展的內容又是豐富多彩的,不是知識所能包容得了的。但長期以來,教師們在教學活動中把自己的職業角色定位在某一門課程的教學上,而該課程的唯一載體又是教科書,結果,教師的任務就是原原本本地把教科書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他要傾力解決的是解題技巧與方法,日常的教學研究也多圍繞此而展開。在這樣一種觀念鉗制下,學生的發展與知識的擁有量是等價的,至於學生的情感、個性、審美、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則極少被關注。而新課程強調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較之於以往的課程理念,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飛躍。

由於兩者間存在着較大差距,教師要在較短時間裏縮小,甚至消除這種差距是不現實的,這就使得相當一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化。例如,在座談中,相當一部分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或感到棘手的是教科書中的問題,也有一部分是關於教學技巧和方法問題,有位教師問:“現在的閲讀課文怎麼教?要不要分析?”我們發現,對教科書發問的教師佔大多數,而能對《標準》發問的幾乎沒有。由於其視野中的問題是在教科書層面而不是在課程層面,阻礙了其去思考所教課程與學生髮展間的內在關聯,淡沒了教科書的內在價值而一味關注教科書的外在價值,學科本位意識還很強烈。又如,隨着實驗工作的逐步推開,教師們普遍感到了壓力。對此,有些教師提出的解決問題策略是“能不能給我們上幾節示範課?”還有些教師對自己缺乏信心,尋找“標準”和“套路”的意識強烈,經常忐忑不安地問:“我這樣教對不對?”

諸如此類問題的提出固然與新課程實驗推開不久有關,但它也表明新課程基本理念的認識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化。新課程基本理念是不斷地發展着的,是支撐新課程的重要條件。如果缺乏對它的深刻認識,推進新課程將是一項困難的工作。

2.對教科書的認識不正確。對於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來説,教科書是很重要的資源,對它的認識和使用與課程目標的達成是密切相關的,但它決不是學校教育的全部。在以往的教育活動中,教科書的地位被人為地拔高到獨尊的位置,成為教學活動的“聖經”。這種做法使豐富的課程資源被淡沒,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從而亦使學生的發展受限,教師的專業能力無從成長。新課程則要改變這種狀況,為此,必須提升課程資源的地位,降低對教科書的依賴。但在調研中,我們感到唯教科書是從的現象還很嚴重,有些教師受傳統課程觀念影響,在教學中還是依照教科書的邏輯行進,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有位教師抱怨説:“現在教科書編的很好,活動很多,學生們興致很高。但經常出現教學計劃無法完成的現象。”活動與計劃間的矛盾説明教師還不能依據學生的實際和特點靈活、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活動的意識還很強烈。在這種情形下,教師無法充分展開自己的專業能力,只能在教科書的有限範圍內施展自己的才華,發展是有限的。

教科書是課題的重要載體,但它決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對於學生來説,能夠促進其發展的課程資源是多種多樣和豐富多彩的,漠視這一點是不恰當的;而且,學生要獲得全面發展,也有賴於多方面條件和力量的支持。就此而論,教科書的價值十分有限。在新課程實驗中不認識到這一點是不妥的。

3.科學評價觀的缺乏和對評價的憂慮。課程評價是關涉新課程實驗成功與否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有重要的導向和調控作用,實驗區的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教師予課程評價以極大的關注,迫切希望在課程評價方面能給予切實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在座談中,很多校長和教師都談論到評價問題。在新課程實驗中,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是建構一套合理、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這是一項長期而繁雜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但由於受傳統評價觀的制約,有些校長和教師在對評價的理解上還帶有顯著的急功近利色彩,考慮問題還是從“比較”出發,沒有充分看到評價的發展功能,關注的是評價的甄別、“比較”功能。例如,當我們講到九年一貫制課程體系要求評價也必須着眼於學生長期發展,不必進行經常性的考試、評價時,許多校長認為太理想,與現實情形不符。她們現在需要的和所希望的就是能回答“現在怎麼辦”的東西。這個例子反映實驗區的校長和教師們對評價的憂慮:如果不知道如何評價,我怎麼教?由於實驗的評價工作相對滯後,使校長和教師似乎有點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又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從過去尋找參考座標。

課程評價對於課程實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一個帶有極大難度和挑戰性的問題。以往,課程評價多是自上而下的,給予式的,而新課程實驗則不是這樣,它更強調自上而下,強調第一線的校長和教師們的首創精神。而且,站在鼓勵特色,促進優勢的角度,課程評價更應該是各地、各校自己摸索,走自己的路,如果還一味“等、靠、要”,必然會拖實驗工作的後腿。

4.綜合類項目的實驗工作滯後。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是其中極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在《綱要》和課題計劃中規定了、有確定的課時比例的部分。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城關區在這方面的工作相對比較滯後。在座談中,校長和教師們所談論的全部是有關教科書、教學方法、教輔材料及其實驗,而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等方面的工作在實驗區幾乎未啟動。該區教育局一位參加過國家級高級研修班的同志對此感到憂心沖沖,擔憂地説:“如果不開展這方面的實驗,優勢和特色是看不到的。”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新的課程結構亦是一個有機整體。如果實驗工作能夠整體推進,各部分之間會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特別是對綜合類項目來説,更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有特色的部分,更應當予以特別的關注。如果這方面的工作一再滯後,必將影響到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師專業能力的成長和特色學校的建立。

四、原因分析

城關區實驗工作出現以上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傳統的觀念及以往的成就束縛了頭腦。實驗工作剛開始二個多月,想要一下子肅清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是不現實的。特別是,城關區是一個教育基礎比較好的實驗區,位於省會城市的中心,教學條件,設備先進,師資力量強,因此,很容易把以往的一些在其看來“好”的做法或觀念繼續用於課程改革實驗。應當説,以往的做法和觀念中有能夠繼續發揚光大的部分,但也有與新課程相牴觸的部分。但由於以往的基礎和成績,很容易把歷史當作包袱,這是特別值得注意的。例如,在傳統課程中,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達到“懂、透、化”是值得讚賞的,教師們也在這方面投入了很大心血,摸索出了一些“好路子”。在座談中,當教師們提到新教材時,以往的思路和觀念又浮現出來,不由自主的以某種“套路”來思考問題,結果束縛了手腳。因此,她們對《課程標準》的關注根本趕不上對教科書關注,熟悉和理解程度亦是如此。

以往的經驗和成就很重要,是財富,但不能當做包袱,更不能作為今天立論的依據。以批判的目光看待以往的經驗和成就之於今天的實驗工作是很重要的,且是科學的思想方法。

2.前期培訓工作還不夠。自確定為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後,該區就很重視教師及校長的培訓工作,先後派人蔘加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課程研究發展中心組織的多種研修班、培訓班,討論會等,也派20多名介入實驗工作的教師參加由西北師大課程中心組織的研討會,此外,有關出版社也派員到實驗區進行了教科書使用前培訓。上述這些培訓工作對於轉變教師的課程觀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應該看到,上述培訓工作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一,培訓的面有限。能到北京或西北師大課程中心接受培訓的只能是少數教師,對大多數教師來説是無緣接受這種培訓的。城關區全區教師3000多人,但直接參加新課程實驗一級培訓的教師約400多人。由於培訓面的原因,使相當一部人教師能夠接受到的培訓有限,效果受到影響;其二,培訓方式單調。

在面向全區教師的培訓活動中,多為演講式、報告式。雖然也使用了參與式培訓方式,但由於該方式費時長,難度大,因而使用的面有限。演講式,報告式的培訓往往很難使聽眾投入其中,既便演講者,報告者的報告水平很高,但要轉化到聽眾的教學行為上卻是很困難的。其三,培訓內容難以切合每一位教師的實際需要。由於時間等原因,培訓內容多是依據多數人的需要來組織和安排的,而教師的實際水平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致使培訓內容與每一位教師的實際需要間存在着相當距離。此外,城關區實驗區的前期培訓工作亦存在着重教科書分析培訓而輕通識培訓的現象。

3.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解還停在狹義的“課程”上,新的學校文化有待於重建。從質的意義上説,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學校文化的重建,它涉及到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一部分教師和校長還是從學科或教科書的更替的角度來理解課程改革,還僅僅是在課堂的意義上來看待課程改革,對課程改革的內涵把握過窄,從而束縛了他們的觀念和行為。正是由於對課程概念理解的偏差,部分校長和教師僅僅把自己的目光盯在課堂和教科書上,不能關注課堂和教科書以外的事物,不能從學校文化重建的角度來看待課程改革。例如,教師們和校長們在談論課程改革時,多是談論教科書,談論課堂生活,能夠談論在此之外事物的很少。

除以幾點原因之外,諸如校長和教師的“實驗”意識不強,在實驗區“雙軌制”並存等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本着“先立後破”的原則,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從實驗入手逐步推開的。而實驗就意味着《課程標準》、教科書乃至某些規章制度等存在着不確定、不完善、不全面之處,對此,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但有部分校長和教師的“實驗”意識不強,對自己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排頭兵”的角色認識不夠,通過實驗去找《課程標準》、教科書乃至某些規章制度中存在問題的觀念不強,不由自主地把它們當作自己工作的既定前,從而不由自主地又回到老路上。

課程改革實驗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保證。但由於實驗工作剛開始不久,在實驗區還存在着“又軌制”、以往的“慣例”、“規定”、“模式”、經驗等對實驗的頁面影響和干擾作用還很大,使實驗工作受到影響。

五、建議

通過此次調研,我們看到了新課程實驗在城關區帶來的新氣象,但也發現了其存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推進實驗工作,我們建議城關區實驗區要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屆時,西北師大課程中心在學術上將予以更多的指導。

1.切實重視的加強綜合類項目的指導。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極富特色的部分,其地位與作用在構建新的,科學的課程結構,實現課程目標中是無以取代的。為了能深化課程改革,城關區應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建議城關區實驗區能夠應項目的方式確定若干所學校,相應地開展相關實驗,特別是要鼓勵那些原先在開展興趣小組活動方面有建樹,辦學有一定特色,校長和教師有積極性的學校積極承擔綜合類項目的實驗。此外,為了保證綜合類項目實驗的正常展開,在這方面應有一定的專項經費。複次,要加強這方面工作的學術指導。應當看到,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上,城關區並不是從零開始的。過去的興趣小組、校運會、科技日、每週的升國旗儀式、大掃除等是我們所熟悉的,它們都是我們現在所説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雛形,只不過我們沒有把它“串”起來、形成系列,隨意性很強。

而對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説,它是納入到課程計劃的。它雖然沒有大綱、教科書,也無固定的形式,但目的是十分明確的,直接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形式上,它是靈活和多樣的。例如,它的時間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在方式上,它要列入到課程表中,且有專人來組織;因而,隨意性被大大降低。此外,承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需要提供相應的《課程方案》,陳述自己承擔本課程的設想和理念。對此,我們又會覺得陌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遵守以下原則。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體現每一所學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要善於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探究課題或問題。

2.進一步加強《綱要》的學習,深刻領會各《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經國務院批准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深入學習和領會《綱要》與課程改革實驗及推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課程標準》是學校課程要達到的國家要求,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尺度。為了能更好地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加強對《綱要》的學習,深入理解《課程標準》是一項具有長遠意義的課題。根據前一段工作的經驗,在今後,除了在各類教師培訓、進修中把《綱要》和《課程標準》作為主要內容外,關鍵在形式上要進行創新,要充分結合在職教師的實際需要選擇培訓方式,諸如宣講、演講、自學、討論、參觀、觀摩等都可因人、因事、因時而異加以選擇使用。為了提高培訓學習效果,要制訂出比較詳盡的培訓計劃安排。

3.積極開展校本教師培訓。高素質的教師是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關鍵。按照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工作布暑,在今後幾年內,課程改革實驗將以較快速度在全國推廣開來,教師培訓將是一項很重要、但亦是很繁重的工作。在這種情形下,一味依靠外部力量來進行教師培訓是有難度的。因此,應當在教師培訓方式有所創新。校本教師培訓是立足於教師實際,面對實際教育問題,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旨趣的師訓方式。必須認識到,教育中的問題是不斷生成的。真實的教育現象和問題決不是事先“預設”的,而只能是在教育活動的進行中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情境性和偶然性。對此用模式化、系統化或理論化的方式來認識和處理是無用的,只有突出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才可能觸及問題的本質。

依據新一輪課程改革要建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學體制的基礎理念,建議城關區實驗區在以往教研活動的基礎上,普遍推行校本教師培訓,以求取得“三”贏:問題得以解決,教師得以成長,學生得以發展。校本教師培訓的特別強調使教師在實踐中通過行動與研究的結合,創造性地運用教育理論解決教育實踐情境中的具體問題,提高專業水平。也就是説,校本教師培訓是圍繞在教育活動的進行中不斷生成的問題展開和實施的。在這層意義上,“問題意識”之於校本教師培訓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活動和課堂情境中,能夠不斷捕捉問題和觀察現象,並將一個個的具體問題、現象或案例上升到理性高度去琢磨、思考。

如何進行校本教師培訓工作呢?首先,必須具備現代教育理念。校本教師培訓是圍繞學校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展開的,這是它區別與一般意義上的培訓活動的關鍵。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要求在開展校本教師培訓時,每一所開展校本教師培訓的學校都必須具有十分明晰的以促進學生髮展為核心的現代教育理念,具有自己的教育哲學,並能以此來指導本校的各方面工作。學生髮展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既沒有統一的模式,也不存在標準化的尺度,每一所學校都可以依據自身的條件來闡述它,並實踐它。只有如此,才能使全體教師具有明確的專業成長目標,從而有利於形成教育合力,也有利於形成學校的特色。如果缺乏這一點,校本教師培訓就很有可能因失去“校本”而夭折。其次,必須建立民主開放的管理體制。對培訓工作來説,教師的參與是極其重要的,甚至與培訓工作的成敗有決定性作用,民主、和諧、融合的氛圍是其生長的基礎,它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能夠積極主動地置身於其中。在此,每一位教師都扮演着雙重角色:他既是培訓者,又是受訓者;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在這種情形下,學校的組織結構應有利於每一個成員的相互溝通和交流,特別是對校長而言,他更應具有現代教育理念,能夠不斷帶領本校教師勇於探索和創新,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徵和獨特的管理風格。這樣,才能是目標明確,積極性高,校本教師培訓才能落到實處。

第三,必須認識到教育中的問題是不斷生成的。真實的教育現象和問題決不是事先“預設”的,而只能是在教育活動的進行中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情境性和偶然性。對此用模式化、系統化或理論化的方式來認識和處理是無用的,只有突出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才可能觸及問題的本質。校本教師培訓的特別強調使教師在實踐中通過行動與研究的結合,創造性地運用教育理論解決教育實踐情境中的具體問題,提高專業水平。也就是説,校本教師培訓是圍繞在教育活動的進行中不斷生成的問題展開和實施的。在這層意義上,“問題意識”之於校本教師培訓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活動和課堂情境中,能夠不斷捕捉問題和觀察現象,並將一個個的具體問題、現象或案例上升到理性高度去琢磨、思考。

第四,必須培養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心臟”,是為學生髮展設計的“跑道”。隨着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建立,教師在課程活動中的作用將主要表現在課程開發上,課程開發能力將是教師最重要的專業能力之一。這是教師專業能力的具體體現。然而,長期以來,教師的角色總是被定位在忠實地執行既定的課程上,其自身在課程設計、開發、實施及評價等環節中幾乎都是被動的。隨着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轉換,教師在課程中的作用不再被囿於忠實地執行既定的課程上,他自身就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的角色不再是把別人編制好的課程(哪怕這種課程是多麼地完美),按照某種設計好的套路和方式機械地傳遞給學生。他本人就是課程的設計師、課程實施的工程師、課程的評價師,他在課程活動中的能動作用是無以低估的。在校本教師培訓中,應不斷強化學校和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其課程開發能力和相關技術,使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獲得專業成長。

4.及時總結和推廣有關經驗,確保和加大課程改革的投入。在課程改革實驗中,廣大教師有極高的熱情,在其中也努力展現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於這些有益的經驗,應及時總結和推廣。因此,應在已有的《信息交流》的基礎上,創建更多的、有利於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時,應增加交流次數,使交流逐步成為校本教師培訓的有效方式之一。此外,要確保和加大課程改革的投入。儘管城關區地方財力有限,但為了保證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的正常推進,地方政府應責無旁貸地為其創造條件,保駕護航。為此,應想方設法籌措資金,並確保其用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到實處。

5.重視並開展綜合類項目的實驗工作。新一輪課程改革是整體推進的,是以課程為着眼點,涉及基礎教育諸多方面的改革。城關區實驗區教育基礎和條件相對是比較優越的,在策略上應當重視綜合類項目的實驗。在這個方面要組織一支強有力的教研隊伍,強化專家指導,力爭有所突破。

6.樹立教師的“實驗”意識。城關區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的全國38個國家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它的任務不僅僅是完好地執行有關課程改革的方針、政策,更重要的是,它所擔負的還有“實驗”的任務,要為課程改革的推進提供有價值的經驗,並對《課程標準》(試行)進行驗證,為今後的修改作好準備。因此,應當樹立教師的“實驗”意識,知道他現在的工作重心是“實驗”。還有,為了使教師順利地開展實驗,應當為他們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使他們得以想以前之不敢想,做以前之不敢做。要看到,對實驗工作來説,教師的參與是極其重要的,甚至與實驗工作的成敗有決定性作用,民主、和諧、融合的氛圍是新課程生長的基礎,它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能夠積極主動地置身於其中。

在此,每一位教師都扮演着雙重角色:他既是實驗者、研究者,又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在這種情形下,學校的組織結構應有利於每一個成員的相互溝通和交流,特別是對校長而言,他更應具有現代教育理念,能夠不斷帶領本校教師勇於探索和創新,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徵和獨特的管理風格。這樣,才能是目標明確,積極性高,實驗才能取得成效。

第2篇:課程改革調研報告

這是一個互助平台,為您提供大量課程改革調研報告範文,送一篇給你。

在探索中前進

在反思中發展

——課程改革工作總結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悉心指導和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我縣認真探索,大膽實踐,緊緊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抓住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和優化教學過程這一核心任務,以課題研究為支撐點,深入研究教育教學過程的活動規律,全面更新學校和教師的觀念,在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師資培訓、教學評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工作。現將一年來課程改革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以課程設置為切入點,完善課程結構

加強課程設置管理。我縣嚴格要求學校認真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全、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並指導學校科學設置課程。大部分學校克服了學科性教師缺乏等困難,創造條件開全了信息技術、勞動技術、音樂、美術、科學、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等課程,並實現了有教材學科規範上,無教材學科靈活上,基本達到國家課程設置要求。

開發實施校本課程。我縣積極引導學校開發校本課程。學校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努力拓展校本課程開發途徑,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如:二小的《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新疆舞》;二中的校本教材《雪嶺雲杉的故鄉——鞏留》、《英語經典美文閲讀》、《化學與生活》、《鞏留旅遊資源》、《作文寫作創意》、《鞏留地方史》;y鄉中學的《烹飪》、《鄉土文化》;牧業國小的《我與家鄉》\《剪紙藝術》;中學的《蔬菜種植》;國小的《人類的起源》、《紅旗村發展史》等,我縣上報8項作品參加自治區校本課程評選活動。

深入實施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佔15個學分。我縣高級中學要求學生3年內參加5個課題研究,每個研究課題3學分。為深入落實此項工作,高級中學做了相應工作。一是加大研究性學習教育宣傳;二是成立課題管理小組,負責課題徵集、篩選、確定、印發工作, 1 組織學生選題,撰寫開題報告表等表冊,實施研究性學習及指導結題工作;三是指導教師對課題進行解析指導,科學安排,督促每位學生深入、全面參與並掌握課題研究方法,真正讓學生走向生活、轉變學習方式、發揮特長興趣、獲得切身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研究性學習的質量;四是組織學生參加自治區研究性學習成果評優評獎活動。2012年向自治區選送10件研究性學習成果,其中有5項獲獎,學校對獲獎學生和指導教師舉行了表彰獎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積極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鞏留縣積極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各校大力支持並積極參加活動。如鞏留縣中國小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向全縣各校開放25次,各校組織學生參觀、學習達3500餘人次;學生還參加了“科普知識進校園”、“州科協大篷車進校園”、“鞏留縣第三屆科技航模展示”、“鞏留縣第二屆夏令營活動”、“縣中學生運動會”、“縣少年杯足球比賽”、“縣中國小生武術健身操比賽”、“2013年中國小生放飛夢想風箏比賽”及“2012年中學生激情滑雪培訓活動”、“2013年快樂寒假國小生滑冰培訓活動”等活動,豐富了課程資源,開闊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勇於創新的精神。

二、以優化課堂為着力點,增強課改有效性

課改最本真的工作無疑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課堂教學改革始終是我縣新課程改革的中心任務。

集體備課搭建互助平台。在組織形式上,部分學校能根據教師實際情況,確定相對合理、穩定的備課組。備課組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及活動時間。通過幾年的探索和研究,我縣部分學校已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集體備課制度。“個人初備—集體研討—執教研課—優化完善—分頭實踐—反思—總結”的集體備課教研模式已初見成效。如縣高級中學、第二國小、第二中學、東買裏鄉中學等。

2 課堂教學競賽機制不斷優化。我縣積極組織縣級課堂教學技能大賽,經過學校初賽、學區複賽,選拔出305名中國小教師參加了全縣決賽,獲獎教師90名。教研室充分利用這一平台,堅持“備、上、説、議、學”的課例研討,力爭使每一次賽課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參與教師最多。中老年教師展示優質課發揮中老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青年教師優質課大賽培養一批實施新課改的中堅力量,傳送最新的課改理念。“以教帶研,以研促教”,大面積地提高我縣教師承擔新課改工作的能力,保證了我縣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送課下鄉”傳播新課程理念。本着“基層需要什麼,我們送什麼”的原則,通過骨幹教師示範課、研討會等形式的活動為一線教師送去新的課改理念和教學方法,特別是對於農村和山區學校更要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教研員深入基層,與老師、學生一起探討新課程中出現的問題,把新課改的理念最直觀地呈現給老師們。本學年,我縣共組織送課29節次,研討會29場次。送教所到之處,大部分教師能認真聽課,做好記錄,課後積極交流,踴躍發言,各自闡述教學觀點,不同的問題引發了教師不同的思考與反思。在互動交流中,以送教課為案例,拓展到整個新課程,這樣的校際之間、教師之間的研討交流,更新了基層教師的觀念,提高了教師執行課改的能力,受到了基層教師的普遍歡迎。

課堂教學視導督促新課程理念的落實。本年度,教研室對我縣中國小校進行了教學視導。視導通過看(實地觀察)、聽(按課表隨機聽課)、查(教學常規、教研活動開展情況抽查)、談(與教師座談交流、在全校召開反饋會)等方式進行。教學視導活動共聽課229節,抽查教案229本、抽查作業30%,召開反饋會24場次,共同探討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探索實施“一二三四課堂教學模式”。縣高級中學針對學校部分教師教學隨意性大,缺乏規範性、效率低的現狀,借鑑各地經驗,選擇班級作為試點,嘗試實施“一二三四課堂教學模式”。一指一個目標:提高教學 3 質量。二指兩項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三指三個階段:課前預習、課堂優化、課後鞏固。四指四個環節,即課堂45分鐘分為四個環節(階段):提出目標問題,組織學習交流,訓練評價反饋,鞏固深化總結。組織教師深刻把握該模式,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學效果較好。

三、以課題研究為支撐點,提高課改科學性

科學有效地推進課程改革,需要發揮教育科研的專業支持和帶動作用。 加強課題研究過程管理。“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以研究的視角看待常規教研工作,努力尋找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是我縣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對課題研究的整體定位。在課題管理上,我縣突出教研員對研究過程的監控、指導作用。要求教研員在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中要做到“三到位”即:時間到位、指導到位、管理到位。一是要求教研員每學期要安排時間,參與本學科的課題研究活動;二是要根據課題研究計劃開展課題研究月總結活動,包括聽課、評課、議課、案例反思與總結等;三是要督促課題組成員,對課題研究中重要數據、重要案例、重要活動進行收集和記載,做好階段性總結。

本學年,我縣完成30項2010-2012年度伊犁州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的結題評審工作,28項通過州課題評審委員會結題;申報34項“2012年自治區校本課題研究”,立項16項,現正在結題之中;申報2013—2015年度州級課題70項,正在審批之中;個別學校承擔了國家十二五規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國小語文教學中策略與方法研究”、“中國小語文個性化教學實驗研究”、自治區“提高中國小書法寫字教育質量與效益的結合研究課題”等多項國家級、自治區級課題的子項目研究任務。

紮實開展校本教研工作。在課改之初,縣教研室下發了《縣中國小校本教研工作指導意見》,指導各校以新課改為背景,深入開展以校為本的校本教研工作,力爭以教研模式的變革和教研實效的提高,來促進課堂教學 4 模式的轉變和教學實效的提高。目前,我縣校本教研工作初顯成效。一是部分學校建立了較完善的教科研運行機制,形成校長室—教科室—教研組—備課組或課題組的教研管理網絡。如二小、二中、等。二是部分學校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校本培訓、校本教研製度、規劃、計劃。三是教研室積極開展“校際交流、聯片教研”,加大學區間的交流與合作,認真指導學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我縣教研的整體水平,以教研促教改。目前為止,大部分學校能根據校本教研要求有序開展校本教研工作。全縣教師在州級以上刊物上發表獲獎論文500餘篇。

通過課題研究活動,既調動了教師參與課改的熱情,又引領了課改工作,同時也培養了教師的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四、以隊伍建設為先導,提升課改執行力

推進課程改革,教師是關鍵。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決定着新課程改革實施的程度。

加大校本培訓力度,提升理論水平。一是積極選派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各校大力支持教師外出學習。本年度,全縣選派教師參加“國培項目”、自治區國小英語教學觀摩與教材培訓、自治區中學語文教師培訓、伊犁州直高中課改聯合教研、自治區高中骨幹班主任培訓等培訓、觀摩活動90人次;組織了4期骨幹教師赴張家港培訓近百人。二是結合我縣實際舉辦各類培訓班,組織學校教師積極參訓。隨着新課程不斷推進和各學科2011版課程標準的推行,為適應新形式,我縣邀請了3批教育專家進鞏留講學培訓,參訓教師達900餘人次;針對我縣雙語師資薄弱,舉辦了“雙語教師培訓班”和“國小語文培訓班”,參訓教師120人次;組織了“2013年中國小教師白板培訓”,參訓教師300人次;在 “自治區2012年高中骨幹班主任遠程培訓” 、“2012年新疆中國小書法教材培訓”、“2012年自治區中國小中青年骨幹班主任培訓”遠程直播培訓中,參訓教師139人次;“2013年自治區義務教育人教版教材培訓” 遠程直播培訓中,參訓教師200餘人; 5 2013年會考研討活動160餘人參加研討等。三是學校認真組織校本培訓。學校以各種形式組織教師學習,涉及各學科課程標準、課題研究常識、研究性學習知識、教學常規要求等內容。學習的內容貼近教學實際,指向新課程改革,有利於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與科研水平。學校採取測試考核、撰寫論文、教學展示等方式督查評價學習效果。如縣高級中學、塔斯托別鄉中學等。

落實青藍工程,實施任務驅動。我縣各校將落實青藍工程作為培養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重要途徑。要求導師採取聽課評課、疑難解答、檢查指導等方式,從備課、上課、佈置作業、管理學生、課題研究、專業成長等方面指導年輕教師。年輕教師虛心學習,自覺上進,夯實教學基本功,提高素質,向優秀教師、骨幹教師發展。特別是高級中學實施了任務驅動,對作為徒弟的年輕教師提出“六個一”要求(即每週做一套大學聯考試卷,每位青年教師承擔或參與一項研究課題,研讀一本教改論著(文章),擬製一份合格試卷,上好一堂彙報課,寫一篇教學感悟論文),期末撰寫跟師總結,完成六個一要求,並對結對學習效果進行考核評價,效果明顯。另外,高級中學還藉助援疆教師,深入實施“青藍工程”。

積極組織比賽,搭建展示平台。學校積極組織説課、教師解題能力比賽及教學論文評比等各類競賽,檢閲展示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課堂教學水平,樹立榜樣,總結推廣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為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鍛鍊能力,組織教師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比賽,取得佳績。如參加自治區中國小語文錄像課評比2人獲獎;區中國小綜合實踐説課比賽1人獲獎;區國小數學錄像課比賽1人獲獎;州中國小數學教師論文大賽4人獲獎等。

五、以評價改革為突破口,體現課改創新性 課程評價主要從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兩個方面開展。

建立有利於教師主動發展的評價機制。一是教師自我評價。每學年學校要求教師對照評價標準對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觀的評價。二是學校考核評價。 6 突出多元性、發展性,不再簡單地以考試成績評定教師,多方面綜合評價。如部分學校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結合教育實際,學校制訂了鼓勵教師創新的各項規章制度,獎勵在教育科研、教育改革上做出重大貢獻的教師,以此調動教師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級中學從教師對學生選課的指導力度與實效、教學效果、選修課開設情況、課題研究成果、職業道德等方面進行。目前教師評價已制定評價細則並據此進行學年綜合評價等。

建立有利於學生自主發展的評價機制。一是採用“自我評價、家長評價、老師評價”三結合方式,從社會責任感與創新精神、學業水平、日常表現、考勤等方面進行,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創新性、互動性;二是使用“賞識”評語制度。我縣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語時要用第二人稱的語氣,同時要求堅持“賞識學生”的原則,給學生人文關愛,體現教師、學校對學生個性特長、興趣愛好的肯定,指明努力方向;三是實行學分制管理。高級中學制定包括綜合評價、公示學分、認定學分、認定註冊、建立學生學分檔案在內的學分認定程序,力求學分制管理有序進行,確保學分認定的公平性、權威性、導向性。目前學生評價方案正在制定以“學生成長記錄袋”為基礎的綜合評價體系。

六、以反思總結為動力,推進課改進程

全縣國中新課程改革進展順利,成績顯著,但從整體看,發展不平衡,在實施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新課改認識不夠,觀念轉變不夠徹底,教師難以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師生有效互動的課堂仍然偏少;二是新的評價體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師既有的教學價值觀難以揚棄;三是師資隊伍結構性缺編,尤其是部分農村學校在音、體、美、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上師資缺乏;四是全縣各個學校的課改工作發展不平衡。部分學校重視不夠,教研活動組織不到位,課改工作相對滯後。

7 為推進課程改革,需要不斷反思,認真總結,努力從以下方面改進。一是加強新課程實踐研究,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二是聚焦課堂,加強常態課課堂教學的評估指導,全面提高課堂效率;三是改進教師研訓方式,把課堂教學作為教師培訓和教育科研的重點;四是關注師生身心發展狀態,完善與新課程相配套的評價體系;五是加強教學資源整合,促進學校教學均衡發展;六是加大督導檢查的力度。

在課改歷程中,面對改革進程中諸多困惑和變數,我縣努力用改革的思路克服工作中的困難,用發展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前進,使課程改革成為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成為提升教師素質的載體,成為學生自我完善的空間,成為教育事業騰飛的平台。

標籤: 調研 改革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wydp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