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關於美術鑑賞論文【精品多篇】

關於美術鑑賞論文【精品多篇】

關於美術鑑賞論文【精品多篇】

美術鑑賞論文 篇一

美術鑑賞課對提高學生的感知、審美、創新等能力有着重要意義,緊靠教師的講解和培養的遠遠不夠的,所以在開展鑑賞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構建出輕鬆和諧的自主課堂,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的去分析、鑑賞和創造,讓學生在自主鑑賞過程中,深刻感受到美術作品的魅力,以及接受美術教育的意義,從而對學習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構建美術鑑賞自主課堂的重要性

美術鑑賞課程是高中美術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美術教育課程的進一步拓展和補充,它將具有創造性的思想活動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對美術作品進行鑑賞、評價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審美意識,深刻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魅力,並且能給予西方文化足夠的理解和尊重。新課標也在不斷強調,教師要多開展與美術鑑賞課程相關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進行獨立的思考和鑑賞,並且能夠對鑑賞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和評價,從而獲得不同層面的啟發和感受[1]。另外,美術鑑賞課程的開展,也能夠幫助學生不斷鞏固所學到的美術知識和鑑賞技能,在欣賞美術作品過程中,也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形成積極的個人情感和價值觀。自主課堂的主要學習形式,就是組織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對美術作品進行自覺主動的探究學習,從而讓學生在輕鬆、自由、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和積累美術知識。

二、高中美術鑑賞自主課堂的實施策略

1、提高課堂氛圍,激發學生鑑賞興趣和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參與鑑賞活動的關鍵動力,也是實施自主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鑑賞能力的重要前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及時的更新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和要要求,開展不同形式的自主課堂,讓學生成為鑑賞課堂真正的主人,使學生在鑑賞、評價過程中感受到藝術作品的魅力,從而促進學生自覺主動的參與到鑑賞活動中[2]。例如:在帶領學生鑑賞印象派作品時,傳統教學方式一般都是先由教師為學生講解作品是藝術境界和創作手法,以及創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在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進一步的欣賞。這樣的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積累到豐富的寫作手法,但單一鑑賞方式不免會讓學生覺得過於枯燥。在開展自主鑑賞課堂時,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蒐集關於印象派代表人物的背景資料和生平事蹟,讓學生對作品的創作背景有充分的瞭解和掌握,然後再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於作品內容進行自主的鑑賞和評價,之後再給予每位學生固定的時間,讓學生髮表自己瞭解作品背景和鑑賞過後的感受和啟發,最後再由教師做最終的指導和補充,以及對學生的自主鑑賞結果和方法,給予客觀的評價和指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對藝術作品進行鑑賞,從而對作品有更深層次的瞭解和啟發。另外,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自主鑑賞課堂,調動學生的鑑賞積極性。例如:在引導學生對陶瓷作品進行鑑賞時,學生對陶瓷的瞭解都比較少,教師的講解也無法讓學生透徹的理解。在自主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人鬼情未了》中男女主角製作陶瓷作品的片段,使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對陶瓷產生感性的認識,從而能夠帶着濃厚的求知慾去進行陶瓷作品的鑑賞,也能夠深刻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歷史文化,以及藝術情感。這樣能夠使學生的鑑賞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從而在今後的鑑賞學習中,能夠更加主動的參與到鑑賞活動中。也讓學生在自主鑑賞、分析、體會過程中,不斷拓寬自身藝術視野,自主觀察、分析、感知能夠也得到不斷的提升。

2、開展合作學習,提升自主鑑賞課堂的學習效果

在開展自主鑑賞課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不斷更新學習方式,從而營造出輕鬆、和諧高校的自主鑑賞課堂。合作學習法是開展自主鑑賞課堂,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談及能力的關鍵方式。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合作鑑賞學習,使學生通過互相配合、幫助,去共同發現和解決在鑑賞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運用團隊的力量為本小組贏得榮譽,從而提高學生參與合作鑑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以及溝通和創新能力[3]。例如:在講解“圖像與眼睛”一課時,可以給個小組分發不同的圖像案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圖像案例進行分析、對比,並總結出具象、意象和抽象的含義、特徵和區別。小組討論結束後還要引導學生將討論結果在班級內部進行共享,在學生陳述結論過程中,教師還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評價,使學生能夠對本小組的結論進行不斷的完善,對鑑賞內容也有更深刻的認識和印象,從而不斷提升自主鑑賞課堂的學習效果。

3、開展課外活動,拓展課堂鑑賞知識

藝術源於生活,高中美術鑑賞課堂的開展緊靠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美術自主鑑課堂的構建不能侷限於學校,還要適當的拓展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不斷為學生延伸課外知識,使學生能夠不斷的發現生活中的美,受到藝術的薰陶,引導學生自覺主動的去欣賞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從而構建出生活中的自主鑑賞課堂。例如:在帶領學生鑑賞《清明上河圖》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搜集和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風俗習慣,並結合我們現代的實際生活習慣進行鑑賞;在鑑賞《蒙娜麗莎》時,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作品,從而使學生對作品有更直觀的感受。這樣使美術鑑賞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使學生的鑑賞、觀察、創新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

三、結語

美術教育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有着重要意義。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為學生構建自主鑑賞課堂,能夠為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也能夠自由的發表自身對作品的獨特的看法和感受,也有助於提升美術鑑賞課堂的教學質量,使學生的審美、探究和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和發展,同時也促進高中美術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

美術論文鑑賞 篇二

摘要:

美術鑑賞課是高校為加強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藝術修養而開設的一門公共藝術選修課。美術鑑賞課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強化學生美術素質上,有着不容忽視的作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過程中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美術鑑賞課的開設,進一步促進了大學生的自由和諧發展。

關鍵詞:

美術鑑賞 高校 素質教育 作用

隨着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美術鑑賞課逐漸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一體。美術鑑賞課在高校的開設,進一步促進了大學生的自由和諧發展,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務。那麼,美術鑑賞課對大學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筆者認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以美引善

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為作為“美育”的重要載體之一的美術有輔助道德進步的教育功能。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後天自發形成的,而是在社會、家庭,特別是在學校教育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美術鑑賞課就是學校的教育課程之一。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建立在審美的基礎之上,並以美作為追求的價值取向。

在思想道德素質養成過程中,美術鑑賞課把中外美術精品直接呈現給廣大學生,使他們產生“直觀”的美感。“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黑格爾語),能使人的主體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説過:“美是人的道德財富的源泉。”高校的美術鑑賞課是普通美術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種延續,是一種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審美教育。這種審美教育是通過鑑賞美術作品的意境、線條、色彩、構圖、肌理、空間及作者創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直觀的、生動的感性形式,其中藴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審美感受、表現能力的同時,心靈得到淨化,道德情操得到昇華,從而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動的藝術形象和直觀的構思,給青年學生以啟迪、以感動,從美術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獲得愉悦和滿足,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獲取了很多人文知識,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以美啟真

素質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重點。美術鑑賞課可以使學生以愉快的心理體驗展開想象,現代心理學揭示,興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為複雜繁重的智力活動提供最佳的情緒背景。好的美術作品,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美術鑑賞可以使學生感知、注意、記憶聯想、幻想、創造等思維能力得到發展。通過作品的鑑賞,可以提高學生的視覺感知能力,對各種色彩的象徵義和引申義的理解會更加敏鋭、協調,可以這樣認為,美術鑑賞具有啟迪智慧的作用。

美術鑑賞的過程是一種視覺思維的過程,也是鑑賞者審美創造的過程。它是鑑賞者通過對藝術家創造的藝術品的感受、想象、體驗、理解和鑑別等一系列視覺思維活動,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從而達到開闊視野、擴大認知領域,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的目的。在美術鑑賞過程中,由於鑑賞者面對的是富於啟發性的典型視覺形象,所以會自然地喚起種種有關的聯想和想象。在聯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過特定藝術形象可以感知和認識更為豐富的內容。中國古代詩論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説,宋代詩人梅堯臣要求“作者得於心,覽者會以意”。藝術作品不管表現得多麼完整、具體,都留有廣大的想象空間,這些空間需要鑑賞者通過聯想和想象去豐富和發展,使鑑賞者形象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與提高。美術鑑賞與美術創作一樣,都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因此,鑑賞過程也是培養鑑賞者創造力的過程。

創造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美術鑑賞正適合這種創造心理的培養,尤其在美術鑑賞過程中對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間、節奏等視覺思維的訓練,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空間想象力,開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三、以美怡情

身心素質包括體質、體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首先,美術鑑賞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大有裨益。如古希臘雕塑《擲鐵餅者》就是力量與健美的和諧統一,這表明體質體能的發展過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則、美的規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對《擲鐵餅者》深入分析、鑑賞並進一步瞭解作品來龍去脈的同時,還能以健康的美感引發學生強健體魄的自覺性。如鑑賞古希臘雕塑《米洛斯的維納斯》時,引導學生圍繞人體美的標準進行討論,通過美術鑑賞課幫助學生認識美的時代性、階級性和多層次性,並轉而欣賞“維納斯”的古典、和諧、健康、自然之美。

其次,美術鑑賞對學生健全心理素質也是至關重要的。美術鑑賞課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進程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愛美心理,使他們對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概念,學會欣賞美、鑑賞美、表現美。優秀的美術作品都是作者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理解,是創作者心靈的表露,所以在美術鑑賞中,廣大學生可以通過藝術作品這一媒介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使自己的心靈得到薰陶、感染、淨化與提升,從而使學生的認知心理、情性心理、社會心理得到和諧發展。此外,美術鑑賞還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寬容心理和創造心理等。

總之,美術鑑賞中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無一不關聯着素質教育,關聯着學生自由和諧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造就出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並自由和諧發展的優秀人才。

美術鑑賞論文 篇三

摘 要: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新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科學家。達芬奇《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從整體上來看蒙娜麗莎這副畫,她的微笑很動人,這是一個安詳、自信的古典女性形象。《蒙娜麗莎》的意義在於:她繼承了古典主義莊重、典雅、均衡、穩定和富有理想化和理性化的行為規範。但是進一步突破了希臘古典主義藝術在人本質上的侷限,為使後來的藝術走向現實,走向客觀,走向更深層,更內在,更微妙的表現樹立了楷模。《蒙娜麗莎》就這樣佔據着人們的心靈。

關鍵詞:

《蒙娜麗莎》;藝術特徵;對後世的影響

一、達芬奇及其繪畫特點

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新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科學家。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其父為律師兼公證人,母為農婦,他15歲來到佛羅倫薩,學藝於韋羅基奧的作坊。1472年入畫家行會。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1482--1499年間一直工作於米蘭,主要為米蘭公爵服務,進行了廣泛的藝術和科學活動。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科學性的表現,滲透到細緻入微的繪畫風格上。達芬奇的畫中,他將兩者融為一體,它們是完整的結構整體,他的畫中,充分表現着和諧的比例和各個形象之間的平衡感。如眾所周知的黃金分割。

二、《蒙娜麗莎》的創作背景

達芬奇《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是文藝復興時期作品。這幅畫畫的是佛羅倫薩一皮貨商的妻子,畫家畫她的時候,她才二十四歲,這位婦女剛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女兒,常常悲哀抑鬱。畫家在畫她的肖像時,為了讓她面露微笑,想出種種辦法:請樂師給她奏樂唱歌,或説笑話,讓歡快的氣氛幫助她展現笑容。畫上的蒙娜麗莎呈現的笑容雖是微弱的,但可以從她的眉宇間看出只心的愉悦,一絲微笑似乎剛從她的臉上掠過。稍翹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可以讓人微微感覺到這位婦人在被畫的時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詳的儀態,表明她的微笑是平靜的,不致引起情緒上的波動,這是一種古代婦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現。由於蒙娜麗莎的微笑顯得富有魅力,不少美術史家稱它為“神祕的微笑”。(《達芬奇的一生》)

三、從多方面簡析《蒙娜麗莎》(光線、色彩、人物表情等)

從整體上來看蒙娜麗莎這副畫,她的微笑很動人,這是一個安詳、自信的古典女性形象。作品聯想:這種微笑征服了幾個世紀的人們,很多人都在這種微笑面前浮想聯翩。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着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空間:左邊的視點是平視,右邊的是俯視。形體:造型比例準確,半身像,雙手交疊在腹部。色彩:深褐色為主色調。明暗:過渡柔和,明暗轉移法(或稱漸隱法,暈塗法)。藝術觀念:現實主義的繪畫觀念,真實客觀地表現現實生活的場景與人物的內心世界。社會學式鑑賞人物裝束:髮際線較高,額頭較寬,沒有眉毛,反映了當時的審美標準。文化背景:文藝復興盛期,16世紀初。社會基本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擺脱了中世紀教會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強調人本主義的思想。畫家生平:達芬奇的生平和藝術思想。

(一)下面讓我們從各個角度去分析這副畫

這是一幅大家都非常熟的名畫。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脣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着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祕莫測的千古奇韻。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祕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温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脣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祕的微笑”。我們會長久端詳着畫面,不忍轉移視線。我們首先會被那絕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層層退暈呈現出豐富的空間以及逼真的質感,無界線的形體轉折及色彩變化,比同時代人領先了幾個世紀。真正讓人驚歎的還不是技巧,那時隱時現的神祕微笑才令人銷魂。那笑容太淺淡了,離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畫,無論距離多遠,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僅體現在翹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臉上每一部分肌膚,甚至畫面的各個角落,以至觀者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同時,內心也裝滿了微笑。面對真跡的感受是別處無法取代的,盧浮宮的《蒙娜麗莎》註定會被永久保存。確實,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温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祕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祕莫測的心靈活動。

在受基督教禁慾主義控制的年代裏,婦女的舉止是要受到許多的約束的,最重要的是她也表現了19世紀人的思想解放、反對宗教。她們不能放肆地表現自己的歡樂與痛苦,不然,就是對上帝的“褻瀆”,在一般上層婦女中,也不允許肆意地哭與笑。所以中世紀的肖像畫,一般都被畫得呆板、僵硬,面部毫無表情。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開始為表現人的感情而費盡心機,為了畫出蒙娜麗莎的真實形象。他還從解剖和生理學上理進行研究,探索隱藏在皮膚下的臉部肌肉的微笑狀態,研究人在輕鬆愉快時的心理變化與反應過程。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肖像畫多采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這樣“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和穩重。蒙娜麗莎”沒有華麗的服飾,一條深褐色的頭紗上,也不帶任何裝飾品;衣紋的自然褶襞被子畫得很仔細。他用一調膠的顏色來表現軟緞的質感。袒露的胸部顯不了這位婦女的健康、華貴和青春的美。在背景的處理上,達芬奇運用的是“空氣透視法”,反後面的出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都有推向遙遠的深處,彷彿這一切都被籠罩在薄霧裏,以此來加強“蒙娜麗莎”形象地位。這樣一幅不大的肖像畫竟用去他四年的時間,這説明達芬奇不是僅僅為了畫好一個貴夫人的肖像,在藝術上有所追求的是他也表現了19世紀人的思想解放。

(二)對《蒙娜麗莎》神祕微笑探討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利文斯通認為,蒙娜麗莎微笑的時穩時現,其實是我們的眼睛運動的結果。當人們觀察別人時,常常注視對方的眼睛。在欣賞《蒙娜麗莎》這幅畫時,當觀察者眼睛的中心區在蒙娜麗莎的眼睛上時,蒙娜麗莎的笑容時現時隱,完全是因為觀察者的視線在其臉上游動產生的效果。利文斯頓解釋人的視覺系統有兩個觀察區,一個負責辨色和觀察亮點稱為中央區,一個負責黑白色並觀察陰影和運動稱為外部區。為證明她的理論,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她掃描了一張照片,去除陰影,從中央區觀察,就看不到笑容,加上陰影,從外部區就可以觀察到笑容。

四、《蒙娜麗莎》對後世的影響

《蒙娜麗莎》的意義在於:她繼承了古典主義莊重、典雅、均衡、穩定和富有理想化和理性化的行為規範。但是進一步突破了希臘古典主義藝術在人本質上的侷限,為使後來的藝術走向現實,走向客觀,走向更深層,更內在,更微妙的表現樹立了楷模。《蒙娜麗莎》就這樣佔據着人們的心靈。幾個世紀過去了,《蒙娜麗莎》幾乎成了一項法則,為無數藝術家所遵循。就這樣,一幅畫成了一門學科,許多人願意耗費畢生的精力。未來的科[]學研究也許會為我們解答許多關於此畫的疑問,然而神祕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啞謎般索然乏味。畢竟,《蒙娜麗莎》是一幅畫,一幅美麗的肖像,我們帶着虔誠,也帶着無需解答的疑問去欣賞她,這就夠了。

參考文獻:

[1]唐納德 薩鬆著。周元曉,趙永健譯。蒙娜麗莎微笑五百年[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克列斯喬恩。周元曉譯。達芬奇的一生[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術鑑賞論文 篇四

摘要:

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分析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與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的概念,同時結合相關教學案例進行研究,以此來對兩種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模式的優勢、侷限性以及教學過程中的多媒體應用等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

多媒體;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模式;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3.95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8)05-0102-02

1、前言

新課改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模式種類非常多元化,特別是在多媒體條件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模式更是為學生的鑑賞能力提升提供了自主學習、寫作探求等。然而在實際的多媒體高中美術鑑賞課堂上,教師通常會採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教學策略來進行綜合應用,以此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師通常會在諸如情景教學策略、現行組織策略、演示策略、練習策略、小組討論策略等手段中進行任意組合、排列,由此而衍生出來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模式便出現無限種可能。

下面以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與“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作為案例,結合多媒體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課堂進行研究。

2、多媒體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新模式的產生及其優勢

高中美術鑑賞課程的教學重點在於促進高中生在鑑賞能力與鑑賞方法運用水平上不斷提升。每一名高中美術鑑賞教師都必須要意識到美術鑑賞活動並不是單純的一門課程,更多情況下它將會對學生日後的鑑賞行為、藝術品位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學生必須要學會獨立的鑑賞方式與鑑賞手段,真正地成為一名具有生活品位、藝術品位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人們更是將信息技術更廣泛、深入地融入教育領域,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使得美術鑑賞教學方式、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手段等發生重大變化。

由於學校的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等條件的限制,傳統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課程更多時候是平面而又枯燥的。多媒體教學的融入,則通過教學過程的互動、教學信息容量的擴充、教學信息網絡化的傳輸,賦予這門課程全新的生命。多媒體教學不僅彌補了學生對於基礎知識的認知,而且能夠巧妙地幫助學生將原有認知與新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從削弱獲取新知識的消耗這一認知資源的角度來減輕學生負擔,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首先是教學內容方面的優勢。多媒體教學具有感染力強、形象直觀等特點,同時,它的展示不受空間的限制,且信息資源豐富多元,能夠更好地實現人機互補,在調動學生感官刺激的同時,實現多元器官的有機融合,進一步將藝術作品的美感通過較多的層次展現在他們面前,從而最大限度調動高中美術課堂的氛圍,不斷提升教學效率,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其次,在教學模式方面,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改變教師單純的灌輸教學手段,而且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師通過引導與啟發,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此將課堂的主體地位歸還給他們。由於人類對事物的認知通常是從直觀體驗開始的,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則是順應了這種認知規律,在高中美術鑑賞教學過程中同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後,多媒體教學完成了師生角色之間的轉換。傳統的美術教學更加強調教師的主體引導作用,甚至一些教師還在扮演領導與家長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一言堂的權威象徵。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重要性,僅僅將他們視為被動而又消極的接受者。可以説多媒體教學走進高中美術鑑賞課堂後,學生不再僅僅只能通過教師講授來獲取知識,教師更多時候更像是一場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設計者、參與者,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多元化的教學資源來主動探索知識,不斷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3、多媒體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分析

多媒體與高中美術鑑賞課堂的有機融合,不僅為新課改下的高中教學帶來多樣的教學模式,而且將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作為一個媒介,更好地搭建在學生與高中美術鑑賞課堂之間,為學生汲取更多的知識提供了保障。

高中美術鑑賞課程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的含義在傳統的美術鑑賞課上,教師主要通過板書展示、口傳身授等方式來幫助學生完成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以此來實現既定的教學任務。然而在多媒體教學輔助下的高中美術鑑賞課堂上,通過傳遞接受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微軟公司的PPT軟件來帶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以此來更好地實現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進一步提高教學的傳遞性與有效性。

高中美術鑑賞課程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基於多媒體教學的高中美術鑑賞課堂通過靈活運用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能夠對學生實現多層次、多角度的感官衝擊,利用有限的資源來調動學生的鑑賞積極性,以此來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其特徵總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1)運用多媒體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運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在欣賞《蒙娜麗莎》這幅名作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通過事先準備好的PPT演示來讓作品動起來,同時結合歷史課上所描述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事件,幫助學生搭建起新舊知識的橋樑,讓學生領悟到新舊知識之間的各種關係,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2)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來對整個知識進行一種自主構建,通過由淺入深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完成對名作的欣賞與認知。

3)站在學生角度來看待這種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對新知識進行轉化,學生不僅能夠對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拓展,而且能夠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悟與分析提升對作品的認知,真正地做到舉一反三。

4、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分析

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美術鑑賞課堂上,還可以充分利用探究性學習模式展開教學工作,以此來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發揮到極致,通過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來拓展創新思維。可以説,與傳遞教學模式相比,探究性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對學生合作、自主、探索等意識的放大。

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特徵探究式教學模式必須要圍繞課程中的某個知識點展開,這個知識點不僅需要結合課本情況制定,而且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及認知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電腦互聯網來展開分析,通過一種“偵探式”的探究來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以此鼓勵學生通過深刻思考來開展鑑賞。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樣的課堂傳授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不要將多媒體教學參考資料做得過於花哨,否則會對學生的注意力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整個藝術鑑賞探究性教學模式無法得到良好的授課效果。

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應用在實際的美術鑑賞課堂中,筆者更建議通過藉助計算機網絡資源的支撐,以小組作為討論單位進行鑑賞方式的學習。如在欣賞凡·高系列作品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通過選擇一些內容相關的音樂進行播放,同時配合一些藝術館、博物館的視頻錄像,讓學生首先對油畫藝術有所瞭解,隨後可以拿出諸如《羅納河上的星空》《凡·高在阿爾的卧室》《耳朵綁着繃帶的自畫像》等幾幅凡·高大師的名畫展開內涵討論,甚至可以通過有趣的角色扮演,對畫中的人物、場景、環境等進行還原,以此強化美術鑑賞課程的趣味性。相信通過這些手段,在教師的影響下,學生一定會得到激發探究動機的技法,同時對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產生濃厚的興趣。

再如面對著名抽象畫派大師蒙德里安作品欣賞的時候,高中美術鑑賞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諸如Composition A(《構成A》)《紅黃藍的構成》《百老匯的爵士樂》等大師著名的抽象作品,並讓學生猜一猜:大師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物品、什麼環境?為什麼這些場景會有這樣的藝術變形展示?如果你是蒙德里安大師,會如何展現這些場景?同時可以邀請幾名學生走上講台,站在畫板附近進行同名作品的創作。在對蒙德里安大師的作品進行觀摩、分析後,教師還可以藉助事先準備好的幾幅油畫作品的圖片來讓學生猜一猜:哪些是蒙德里安的作品?它們具有什麼樣的共同特徵?等等。

5、結語

實踐證明,在多媒體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中,如果能夠進行相應的教學模式改革,那麼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地激發學生對於藝術鑑賞的識別度以及參與度,在高效交流的課堂中實現學生高效學習的達成。但在這種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多媒體的特徵進行有效認知與識別,不斷拓展其聲像同步、畫面動態選擇以及直觀性等教學優勢,從而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並與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融會貫通,提高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效率,提高學生鑑賞品位。

參考文獻

[1]周豔慧。多媒體環境下高中美術鑑賞兩種教學模式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11.

[2]曾燕。多媒體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10):144.

[3]萬雲鵬。巧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高中美術課堂: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融合之路[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3(3):46.

[4]許海燕。關注績效增進融合技術助力課堂變革:杭州市西湖區“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建設工程”實踐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16):9-10.

[5]李順。魯西南地區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現狀與策略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08(8):119-120.

[6]董文,閆正洲,譙石,等。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現狀分析及培訓對策[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09(3):84-86.

美術鑑賞論文 篇五

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在大二的尾巴抓住了藝術的犄角,還記得第一次去上《中外美術鑑賞》課程的時候,第一個女老師給我們放映了幾百年來外國優秀美術作品中的人物畫像,還記得其中的人物畫像中的主人公大多數是女性,同時也説明了外方女性人權的發展見證了外方美術史的發展,還有就是老師在課堂上播放了一些滿是創意的小視頻小發明,其中趣味索然,給人印象深刻,同時也傳播了藝術的趣味性,世人離不開藝術,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創造美好生活。

外方作品獨賞識《日出印象》,1872年克洛德。莫奈的這幅名為《日出印象》的油畫首次展出,這幅畫描繪了法國勒阿佛爾港口黎明時分的情景,港口作業區的大致輪廓--起重機、吐着煙的煙囱、建築--透過濃密的晨霧和滿畫面的匪夷所思的破碎筆觸,觀者所能辨出的就是這些。 這幅畫兒當時在大多數人眼中簡直是一團糟。批評家們更是大為惱怒,他們將這幅畫的作者莫奈以及與之畫風相近的畫家的稱為“印象主義”。指責莫乃畫風太幼稚,其畫作不過是小兒塗鴉而已,與勒阿佛爾港日出時的情景何嘗有半點相似。 幾年後藝術評論來了個180度轉變,好象莫奈好得不能再好了,彷彿印象派畫家不僅長與用筆而且捕捉視覺真實的技巧已臻化境,令當代畫家相形見拙。

為何莫奈筆下的勒阿佛爾港先被説成一團糟,後來又被稱為對港區日出情景了不起的再現?我們該如何理解此種戲劇化的轉變。

莫奈背棄了關於勒阿佛爾港傳統的種種表達方法,而更趨向於表現真實的自我感受,傳達出自己對日出的鮮活印象,將常識之類擱置一邊,竭力捕捉最初朦朧印象,並將其凝固在畫布上。他試着畫出的是我們打量世界時實際看到的一切,而不是我們料想我們會看到的東西。因此開始的時候人們自然會抗拒,勒阿佛爾港的日出怎麼是這樣的呢?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經過觀察,人們發現,當船襯着城市的背景出現時,在特定的光線下從特定的角度看去,船似乎真的是在城裏行駛,有時海天會渾然一色,我們實難分辨何為大海,何為天空。

而中國的畫家獨成一派,如下所列中國近現代畫家大師 石魯(1919 - 1982):1919年12月13日生於四川省仁壽縣,原名馮亞衍。中國現代中國畫家。代表作《金瓜》、《打倒封建》、《説理》。

徐悲鴻 (1895-1953):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品《八駿圖》、《愚公移山》。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

陳逸飛(1946年4月14日-20xx年4月10日):生於寧波,浙江鎮海人。1965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進入上海畫院油畫雕塑創作室,曾任油畫組負責人。1980年旅美后,專注於中國題材油畫的研究和創作。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聞名海內外的華人畫家。

張大千(1899~1983):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曆四月七年級),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裏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代表作《來人吳中三隱》、《石濤山水》、《梅清山水》、《巨然茂林疊嶂圖》。

林風眠(1900—1991)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海濱》。

關山月原名關澤霈,中國現代中國畫家。代表作《嘉陵江碼頭》、《岷江之秋》、《黃河冰封》及《祁連放牧》。

劉海慄,原名盤,字季芳,號海翁。祖籍安徽鳳陽,1896年3月生於江蘇常州。早期油畫代表作《夕陽》、《河邊》、《湖光》、《塞納河橋》、《林間信步》、《北京前門》等。

而就我個人而言,獨愛徐老的作品,徐老一生以畫馬聞名世人,在他個人的藝術成就中,也以畫馬的成就最為卓著。他一生致力於國畫的改革,而體現他國畫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國畫奔馬。他非常注重寫生,關於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瞭如指掌,同時,他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在技法上,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出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徐悲鴻的馬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其中不得不提曾經轟動一時的《八駿圖》。其中主角--八匹駿馬,一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一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一個叫奔菁,夜行萬里;一個叫超光,可以追着太陽飛奔;一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一個叫超影,一個馬身十個影子;一個叫騰霧,駕着雲霧而飛奔;一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像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

外國的名畫家還有米開朗琪羅,達芬奇,其中達芬奇的《巖間聖母》引人入勝,它所體現出來的是作者極具表現力的寫實功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為外方世人所稱讚不已,當鏡子被放置在蒙娜麗莎的右手和右肩膀一側,就會看到“戴着頭盔的耶和華”。此外,他們還在這位藝術大師的另一名作《最後的晚餐》中耶穌前方的桌子上發現一個倒置的聖盃。有報道指出,西方某藝術調查組織的這一“鏡子理論”也許解釋了為什麼達·芬奇許多作品中的人物似乎都有所指向性或凝視着遠方,就好像在尋找神聖的東西。據記載,達·芬奇經常以鏡像書寫(注:他喜歡從右至左寫字),一方面是防止“對手”剽竊他的創意,另一方面是想隱藏他的一些科學理論。

綜觀中外美術芊芊作品,各具特色。相比而言,中方更重視作品的意境,而西方作品則以體現事物的多種內涵和更注重色彩的運用為特色。

美術欣賞論文優秀 篇六

淺談高中美術欣賞

【摘要】中國山水畫是最能反映中國人心境與思緒的藝術,在源遠流長的山水畫傳統中,伴隨着人與自然“相望相化”這一永恆的主題,山水畫的詩性精神是長期伴隨着山水畫發展的。而作為當代高中學生來説,如何體會這種淵源流長的文化精神呢?現代學生似乎很難在現代文明程度下去理解古人的心緒。我們需要跨越歷史的長河,來探尋高古的山水詩性精神。

【關鍵詞】山水畫起源魏晉山水詩“畫中有詩”“畫上題詩”“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

一 山水畫起源:

中國山水畫的歷史,源遠流長。獨立的山水畫正式出現在魏晉南北朝之間。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風景畫,起碼早了1000餘年。它所呈相的圖義,實際上是一部中國思想史。中國畫從創作題材來看,出現最早的是人物畫,最初描繪的山川風光是作為人物畫補景出現的,後來發展成為獨立的畫科——山水畫。從東晉畫家顧愷之在《論畫》中雲:“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由此看出此時的山水畫已經與人物畫相提並論,並且已初步從人物畫的陪襯中獨立出來。

我們現在能見到最早的山水畫是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 此圖描繪了江南二月桃杏爭豔時人們春遊情景,將山水畫和人物畫及花鳥畫的抒情性提升到幾乎相同的台階。山水畫就是從這裏開始正式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

二 魏晉山水詩

中國山水畫的誕生或者説發明,是受山水詩啟發的,而作者都是精通詩文的文人士大夫。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的時代,社會矛盾激化,民不聊生,人們生活極不穩定。加之,這一時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那些士子紛紛走進山林,抒情言志希望獲得一種生活的寧靜,以達到心理情緒的平和。“迴歸自然”成了人們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自然物便成了人們刻意追求、反覆觀照的生活對象。

人們把這種生活內容用藝術表現出來,就是山水詩、山水畫。於是這一時期中國的文學史上產生了山水詩,繪畫史上則產生了山水畫。山水畫開始從人物畫的背景中脱離出來,純粹的山水畫開始出現。於是,山水詩、山水畫就這樣盛行開來,志士高仁們將個人恩怨,愛國熱忱,悲愁與無奈寄託于山水之間,于山水中尋求解脱。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裏生根發芽,綻放出異樣的光彩。人和自然互動的關係。

把自然看作是無限豐富的知識內涵和意義的發生處,感受自然和在自然互動中捕捉美。 山水畫和詩歌的關係是很一致的。山水詩歌的本身的表述方法是很符合人的生命本身的思想法則的。詩性本身的那種“比”、“興”,對於山水畫的體現都是有一種非常深的淵源。詩歌的這種推進和時空對山水畫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以某一自然景物有益於自己景象比擬的這種“比”,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偶然與自然景物出發的這種“興”,我想這與山水畫的表現的情志都是很一致的。

謝靈運是詩歌史上自覺以山水入詩的第一人。謝靈運長期遊歷名山勝境,寫有大量的山水

詩。“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謝靈運在不少的詩篇中,主動地刻畫了自然界的優美景色,給人以清新之感。陶淵明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巧妙地將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描寫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高中學生了解山水畫的起源,瞭解魏晉社會,而魏晉的社會狀況導致山水詩在山水畫的精神表象。從而導致獨立的山水畫正式起源。順着這樣的脈絡來了解山水畫的詩性精神,最終學會欣賞山水畫的詩性精神。

三 “畫中有詩”與“畫上題詩”

山水畫的詩性精神還表現為一種是以王維為典型的“畫中有詩”,畫面沒有題詩,直接用繪畫提供詩意化的視覺效果,讓觀者體味。一種是文人畫流行以後普遍採用的“畫上題詩”,直接結合文學形式,在畫上題寫詩歌,供觀者品讀。

在古代山水畫中,“畫中有詩”的山水畫盛行於五代兩宋。書寫性介入繪畫,增加了繪畫的寫意性。“意境”表現的物質基礎受到削弱,不得不用直接題詩來補充。同時,文人畫家也發現詩畫的區別,不是所有的詩歌都可以入畫,也不是所有

的詩意(例如聲音美感)都可以用繪畫形象來體現。例如李成最有代表性的<<寒林圖>>,折射着道家對大自然與人類本身的生命體悟。寒林不是枯樹,還有力量頑強地對抗蕭殺季節,它比春夏葳蕤的樹木更能顯現生命力。由此再聯繫到出世高士的人格,儘管處境蒼涼,卻很自在,因此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術中獨樹一幟。又例如郭熙《早春圖》謳歌自然的美麗景色。

“畫上題詩”往往不是重述畫中已有的形象和視覺效果,而是補充説明畫外的或無法用繪畫形象表達的抽象的精神性很強的東西。它們更貼近文學本身。為此西方學者注意到中國畫這種題款的特殊性,認為它們像文學讀本。由此構成中國畫的最大特色。例如徐渭的題墨葡萄一詩: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 很有“意境”,把自己懷才不遇一生坎坷的牢騷,患得患失的情緒,都表露了。

高中學生在欣賞不同繪畫作品的同時體會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山水畫作品。從而在畫面上感悟,這樣就可以更加直接,具象地欣賞山水畫。使山水畫的詩化精神得以直接的體會,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人文風氣導致的不同風格,都可以讓學生一一學習體會。

四 “既可賦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賦予人格以自然化”

山水畫自古以來便把自然當做是生命的一個整體,山水畫是落實在物化精神,以境界生髮的角度來講是“既可賦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賦予人格以自然化”。它是相望而相化的,人與自然是通達相望相化互達互生的,因此歷代山水畫不僅僅是情愫、想象與感覺,乃是以詩境為本,帶着含藏悠遠的念想。是以學養為文心,一種包容內斂的精神,通過詩畫語言物化山水來透視人格的氣象。比如那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概,入廬山得到磊落的情愫,這些情懷都是自然造化刺激主體聯想和創作方法在生活景象中的呈現,是作者的身心合一的一種體驗。

這是由於隱含着不同歷史文化內涵景觀所引發不同的情感聯想,也是為什麼歷代文人和山水畫家,對這些具有着濃厚人文色彩和對名山大川有着經久不衰的熱情原因之所在。對於現代高中學生來説,這點是最難理解的,需要不斷的通過自身的修養來體會,積累文學知識,不斷學習,才會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在古代,山水畫的作者即使不是隱逸之士,也有着“煙霞痼疾,泉石膏肓”的癖好,無限熱愛大自然,面對山水才會像面對情人那樣詩興大發,才有湧泉般的“意境”源源而出。他們不是為畫山水而畫山水,而是將山水作為精神寄託的工具,功能和寫詩無別。

因此,高中學生在學習詩詞的時候融入欣賞山水畫,在欣賞山水畫的時候以讀詩的心情去理解和感懷。以現代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審美情趣,文字似乎容易讓人的心境跨越時間的距離,幫助學生體會古人高古的情節,體會山水畫的精妙之處。

參考文獻

[1] 顧愷之《論畫》

[2]宗炳 《畫山水序》

[3]王微 《敍畫》

美術鑑賞論文 篇七

摘要:美術鑑賞活動作為一種藝術審美活動,它的有效開展可以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質。在大學美術鑑賞教學中,教師應在藝術教育視野下從多方面着手開展這一審美教育。要注重現實生活的融入,加深大學生對作品內容美、形式美及意藴美的理解,注重讓大學生抓住作品的內涵。

關鍵詞:大學生;藝術教育;美術鑑賞教學;審美教育;鑑賞能力;藝術素質

從當前大學生的美術教育內容看,美術教育有着較強的功利性,忽視了審美教育。在美術鑑賞活動中,一些高校教師並沒有對美術作品的文化內涵進行揭示,也沒有整合美術作品的意義、內容和形式,這致使美術鑑賞教學沒能發揮其應有的教育作用。美術鑑賞活動作為一種藝術審美活動,它的有效開展可以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質。基於此,本文對藝術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美術鑑賞教學進行研究,以期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質。

一、注重現實生活的融入

現實生活是美術創作的源頭,要想有效開展美術鑑賞活動,需立足大學生的現實生活,讓他們把目光投到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從中獲得藝術真味。比如,在隨處可見的平面廣告、視頻廣告中,有一些具備一定藝術審美價值的廣告,教師可以多啟發大學生,引導他們從中尋找和發現經典。比如,美術作品《記憶的永恆》和《向日葵》以及《蒙娜麗莎》等以多種形式融入了廣告畫中,不僅賦予了廣告畫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廣告的效益極好。此外,在開展美術鑑賞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帶領大學生參觀生活中的一些繪畫作品展、建築作品、雕塑作品等,讓他們進行鑑賞和對比。總之,大學生擁有一雙善於捕捉的眼睛,便能抓住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的事物。

二、加深大學生對作品內容美、形式美及意藴美的理解

教師在實際開展美術鑑賞活動時,應選用有生活氣息的美術鑑賞作品,也就是選擇能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美術作品讓大學生鑑賞。為了加深大學生對作品的美的理解,教師應先讓大學生了解作品所反映和折射的社會生活。比如,欣賞油畫《開國大典》這一作品時,很多大學生不能理解這幅油畫的喜慶及莊嚴感,不能理解這一作品的內容之美。所以,為了讓大學生體會這一作品的莊嚴和喜慶,教師可播放《開國大典》的相關視頻,並輔以適當的講解,幫助大學生理解這一作品所承載的中華兒女對國家的熱愛之情。此外,要引導大學生關注作品所具備的形式美。事實上,美術作品的種類繁多,美術作品類型不同,形式美也有所不同。通常,美術作品可分為建築作品、工藝作品、雕塑作品和繪畫作品等。而為了能夠讓大學生感受到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就需讓其瞭解各種作品形式的特點。繪畫作品可分為素描、水粉畫、油畫和國畫等,不同的繪畫形式也追求不同的形式美,比如,油畫注重質感的濃烈、色彩的豐富和濃厚,而國畫則強調用墨韻味以及筆端變化。無論哪種形式的美術作品,其明暗、肌理、色彩、構造、點線面等都可以對美術的形式美進行充分表現。所以,教師應引導大學生從這幾方面着手鑑賞和解讀美術作品。另外,教師要引導大學生感受作品所散發的意藴。同文學作品一樣,美術作品也需對主題思想進行表達,美術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越豐富,越能將深刻的意藴美展現出來。美術作品所擁有的內在意藴,唯有用心欣賞才可真正體會。不同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所追求和體現的內在意藴也不同,所以教師應先讓大學生抓住美術作品所處時代的特徵,再對美術作品的內在意藴進行鑑賞。比如,鑑賞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作品時,因考慮到文藝復興時期有着濃濃的人文主義精神,所以教師可引導大學生領會美術作品中所倡導的人文精神以及對自由的渴望、對生命的熱愛之情感。

三、注重讓大學生抓住作品內涵

在對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大學生欣賞名家作品,更重要的是還要讓其抓住作品內涵,瞭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所以教師在對作品進行介紹時,既要介紹作品主題及作品內涵,還要介紹創作者的生平以及創作背景,這樣才能夠讓大學生獲得更多的藝術體驗,從而更深刻地對作品進行解讀。比如,鑑賞《吶喊》這一美術作品時,由於這幅畫視覺刺激性較強,感情極為激烈,大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藴藏的苦悶和孤獨等情緒,所以教師可向學生講解創作者的身世及其一生的境遇。背景介紹,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這一作品的內涵,能使大學生深刻體悟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又如,在對《擲鐵餅者》這一作品進行鑑賞時,雖然大學生了解這一作品傳遞着什麼精神,但是並沒有足夠的內心感受。對此,教師可對奧運精神的發展以及孕育歷程、時代背景進行講述,讓大學生深刻體悟奧運精神在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大學生抓住作品內涵,還可以讓他們深受啟發,從而提高審美鑑賞能力。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組織美術鑑賞活動時,高校教師需要引導大學生抓住美術作品的內涵和主旨,體悟其中所藴含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發揮美術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鑑賞能力,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牛晰。藝術增添人生色彩———基於通識教育的大學美術鑑賞[J]。美術教育研究,2014(01)。

[2]王鵬。綜合性大學美術鑑賞課程教學實踐———以中外經典繪畫鑑賞課程設計為例[J]。藝術教育,2017(08)。

[3]郭明生。“生本理念”下的大學美術鑑賞課教學方法芻議[J]。美術教育研究,2014(09)。

美術鑑賞論文 篇八

《洛神賦圖》為東晉顧愷之所畫。 畫面內容根據曹植的《洛神賦》創作而成,描繪的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確無奈離去的情。分享了洛神賦圖美術的鑑賞論文給大家欣賞!

摘 要:《洛神賦圖》是最早的以繪畫的方式再現一個文學作品的繪畫,將一個浪漫主義題材的名篇轉化成了繪畫史上的傑作,表達出原文中的似幻似真的場景,將洛神無可名狀的美麗描繪的令人神往,帶給人以無限的美的享受。

《洛神賦》這一千古名篇的作者,是魏晉時期,三曹之一的曹子建所創作的一篇名篇。《洛神賦》它的原名其實應該是《感甄賦》,這篇賦文所採用的是一種幻覺效果的形式,所敍寫的內容是人神相戀,最終是因為人神道殊,只好含情痛別。或以為假託洛神,寄心文帝,抒發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悶。全篇賦文中,將洛神的美極力描繪出來,洛神的形象隱隱躍於眼前。其中的格調顯得有點悽豔哀傷、詞采華茂。洛神,相傳是洛水的一位女神,是伏羲氏的女兒宓妃,在洛水淹死後的化身。也有人説他是曹植愛上了自己的嫂嫂,不能表達感情,於是寄情於詩。 關鍵詞:洛神賦;洛神繪畫

他用這篇美文,形容他心目中的美人,“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這樣一篇美文,受到世人的喜愛和追捧。也激起了當時的繪畫奇才顧愷之的創作想象。因而有了這樣一幅美輪美奐的《洛神賦圖》。依照文中描述的場面,轉化為視覺的美景。

這幅畫卷所描繪的是,曹植從洛陽到他的封地,這段路途中經過洛水的時候看見到洛神女的情景。雖然説是一個虛構出來的夢幻境地,但是,畫卷所忠於的是賦文的結構順序,選擇比較重要的內容來進行描繪,並且用具體生動的形象,依照賦文來給觀者講述,洛神賦中所要講述的故事的全部過程,成為了一幅千古流傳的佳作。在畫中,曹子建帶着自己的隨從,在洛水之濱,凝神張望,好像看見了思念很久的洛神。遠處凌波而來的洛神,她的衣帶飄逸,動態委婉但是從容,她的目光凝注,表現出來了關切以及遲疑的神情,曹子建與洛神這二人的思念之情,全部都在卷面中展現出來,令人動情。全圖絹本設色,豔麗明快,線條準確流暢,充滿動感,富有詩意之美。

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時期就是魏晉的這一段時期,同時,中國古代的美術史,在這個時期也是有着重要的發展以及過度。在思想上,因為玄學的興起,其中的文人學士所崇尚的是“清談”,對於名教是藐視的,比較喜歡將自己的個性張揚出來,這就是魏晉時期文人的風度。他們在創作繪畫的時候,會賦予進去他們自己本身的一種世界觀、審美觀以及價值觀。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他們不被一些世俗的觀念所限制住自己的思想,從而有許多非常著名的畫家在這種大環境下誕生,著名的畫家中顧愷之就是其中的一名,並且,這一幅《洛神賦圖》可以説是在這個時期,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品。

從《洛神賦圖》中可以看出,它所採用的造型以及設色的方式都是古代壁畫的一種,它其中對於內容的構圖中,是與漢代的一些畫像石的佈局非常類似的,就好像是今天我們所常見的一種連環畫。在《洛神賦圖》中的主人公以及對於故事情節的講述都是在山水樹木這一個場景中開展出來的。雖然説這幅圖主要的是人物畫,但是其中的背景是大量的山水圖畫。從這幅圖中,我們可以在其中領略到中國古代比較早期的一種山水畫雛形。山石無皴擦,樹木如張扇,佈局平列,有些"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味道。比較早期的研究山水畫的創作以及理論的著名大家中,顧愷之也是在這其中。所以,在《洛神賦》這幅圖畫中,可以看出山水部分的畫法,在當時是具備了大眾的審美意象以及藝術形式的。

用繪畫的形式將一個文學作品再現出來,《洛神賦圖》這是最早的一幅繪畫。在這個時期之前,美術作用所體現出來的功能主要還是非新商品,其中的作品很大部分都是歷史的典故、忠臣烈士之類的作品,其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於“歌功頌德”、“成教化、助人倫”,主要的還是為統治階段作為服務的,對於《洛神賦圖》的出現,那就顯得了格外的珍貴,具有着非凡的意義。

在繪畫的意境上,體現出展現出詩的氛圍和情趣。該圖在表現原詩的內容上有過之而無不及,所帶給人們的形象就是一種“視覺詩”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形象,並且更是畫與詩相互結合的一個典範。其次的一點,就是書法在這幅畫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書畫同源雖然説比《洛神賦》出現得晚,但是,這幅畫其中的筆法遒勁有力,揮灑自如,將書法的功底完美得展現出來。

在傳統的中國畫中,這種畫與詩歌、書法,三種藝術形式相互結合起來,使得了中國畫更凸顯了精神性文化的內涵。“畫是無聲的詩,詩是無形的畫”這給予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在魏晉南北朝的這個時期中,《洛神賦圖》可以説是這個時期的一幅曠世奇畫,同時也是詩與畫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典範,並且在當時,這幅畫也具備了當時所普遍認同的一個美學特徵,同時也可以代表中國在那一個時期,繪畫的最高水準。這幅畫卷從各個方面上來看,無論是對於內容的構圖還是藝術結構或者還是對於人物、環境的刻畫等等,種種表現出來的形式,都不愧於是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

參考文獻:

[1]雷灝。感動中國的100幅古典名畫[M]。武漢:武漢出版社,20xx(4)。

[2] (晉)顧愷之繪周殿富。洛神賦圖人物傳[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xx.

美術鑑賞論文 篇九

摘要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審美是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一種本能,所以對美的學習是當代大學生所必須要掌握的一門心理學知識。隨着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美術鑑賞課也逐漸走入了我們的大學課堂。美術知識的學習、審美能力的提升這些基本的學習內容無一不跟美術鑑賞課堂有關,因此美術鑑賞對大學教育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因此,從美術鑑賞的概況、美術鑑賞的功能、美術鑑賞對大學生身心的影響這三個主要方面對美術鑑賞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

美術鑑賞;大學教育;影響

進入到新世紀以來,國家對素質教育不斷提倡,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一種和諧、健康、積極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大學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而美術鑑賞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技能,因此美術鑑賞進入大學課堂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立、學會做人以及學會分辨善惡美醜的一項重要舉措。那麼美術鑑賞課究竟是如何對大學生產生如此大的影響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術鑑賞的概況

(一)現狀

進入新時代後,隨着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温飽得到滿足後開始增加了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在藝術感受和藝術需要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的多元性在教育上得到了廣泛的體現。當今社會需要的人才也由專一化轉向全面發展,大學生自身也願意去學習和接受各種形式的文化,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素養。美術鑑賞屬於比較廣泛和普及、也是相對於比較好理解和接受的一種文化傳遞形式。美術作品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形成學生對美的鑑賞,作品傳遞的思想和表達的內涵,又可以培養學生對美的事物的判斷和吸收能力,因此美術鑑賞受到廣大學生和教師的喜愛[1]。

(二)特點

雖然美術鑑賞課程在各大高校都有設立,但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不一定就適合本校學生的文化需求。其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設置不夠完善和科學它的設置具有不均衡的特點,如對課程的安排時間不合理、課時較少、種類較少。一般美術鑑賞都為幾個學期的必修課程,必修課程具有內容單一的特點,適用於專業課和基礎課程的學習,但對於美術鑑賞這類靈活性較高的課程,可以根據學生想掌握的方面進行統計,設立多種課程供學生進行多樣的選擇,滿足學生對於美術鑑賞的需求[2]。

2.美術鑑賞過於形式化在大多數的大學美術鑑賞課堂上只是一味地進行美術作品的觀賞,只瞭解教材上相對應的作品,沒有深入地去了解藝術品的創作背景和過程,要表達的情感也沒有進行深入地瞭解。美術鑑賞的最終目的不是知道一個作品的內容和作者這麼簡單,而是要通過對作品的鑑賞,達到自身審美素養的提高。

二、在大學教育中美術鑑賞的功能

(一)認知功能

作為知識認知的一種方式之一,美術鑑賞不僅可以有利於大學生開闊視野,也有利於對更多知識的不斷積累。美術鑑賞的內容往往千變萬化,從古至今美術鑑賞就一直被人們廣為推崇,比如古時候的人們對諸如瓷器、畫卷、摺扇等常見的東西進行美術鑑賞,通過鑑賞可以對其質地、產地以及鑄造工匠等相關信息進行得知。由此可以知道:通過美術鑑賞可以幫助人們對於事物進行進一步地認知,現代人通過對於古時候的作品進行鑑賞時,除了上面所説的信息的認知以外,還能夠幫助人們對了解其所出產的年代、藝術價值以及市場價格,等等。美術鑑賞的認知功能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認知,由於現在科技發展非常迅猛,很多人都在緊隨着時代的步伐,人們對於事物的鑑賞能力也逐步提高,然而更多的是對事物表面的認知,卻將其本質忽略了。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美術鑑賞教育,在豐富了學生業餘文化的同時,也能夠幫助他們對事物進行更深層次地理解及認知[3]。

(二)教育功能

對於藝術的鑑賞,首先是提高了人們對於藝術作品的認知程度。在認知程度的基礎上,更有利於我們去對藝術作品在藝術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和探討。通過對於藝術作品的創作者來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瞭解到藝術品的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是何種心理狀態,以及創作者想要表達的藝術思想。例如:對宋代《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進行分析可以知道,在他創作這幅鉅著時所生活的年代的背景以及他所處的社會階層,由此也可以引申到畫中的內容,通過畫中的內容可以知道當時的社會現象以及經濟的發展狀況,為我們能夠更多地瞭解宋代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多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美術鑑賞不僅能夠起到對學生教育的作用,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的基礎必須經過教育才能夠實現。因此,通過美術鑑賞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空間,提高思維想象力,能夠更好地開拓思維,並在潛移默化的認知過程之中不斷地進行思維創新。

(三)審美功能

審美是人意識的一種特殊形態,是人在主觀上對於世界的認知、感知與理解的過程。人的審美可以讓人找到需要或者喜歡的東西,然而人的審美能力並非是天生所具有的,而是需要人們通過不斷地接觸事物,並在腦海中增強感知,再加以後天的教育從而培養起來的[4]。審美功能具有基礎性和普遍性,同時,人的審美能力也是與道德相關聯的一種感官能力。也就是説,人們具有審美的功能,就可以在對所認知和感知到的事物產生一種潛意識的審美思維,通過這種審美的思維,人們可以進行情感的把控以及表達。大學教育中,學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鑑賞,不斷地加強大學生對於審美方面的教育,不僅有利於陶冶個人秉性,促進學生形成更好的審美思維以及審美的理念,更有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良好的人格魅力,也有助於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能夠發揮良好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進而更好地服務社會和人民,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5]。

三、在大學教育中美術鑑賞的影響

(一)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我國的傳統教育對青少年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不夠,這主要是因為長期的封建傳統政策和小農經濟以及將近幾十年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運行使人們的創造性思維受到了嚴重的壓制。這種偏愛有知識和技能但因循守舊的社會結構使人們的思想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之中,人們忽視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創造能力。因此,在美術鑑賞課堂中,我們不以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為教學重點而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教學的最終目的[6]。豐子愷先生曾説:“想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我們可以用想象是有形的東西變形,同時我們也可以用想象使無形的東西有形。”因此,在大學教育中美術鑑賞是一堂必不可少的課程。

(二)審美能力的教育

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這些都是人類審美能力的涉及範圍,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燦爛的世界,這個世界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對比,如美與醜、對與錯等。因此培養學生對美的審視能力,讓他們善於發現生活中存在的美的本質是大學教育責無旁貸的一件事情。在美術鑑賞課堂中,教師通過對美術作品的講解,拉近學生與美術家們的距離,使學生與美術作品產生一種審美關係,這樣就會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並且能從教師的講解中充分感受到美對身心的愉悦功能。

(三)廣博知識的學習

藝術家豪澤爾曾經説過:“有的人也許天生就是藝術家,可是如果想成為鑑賞家就必須要經過學習與教育”。美術鑑賞課是根據人的理解能力而開展的一門課程,因此,學生對於知識的積累以及教師的適當引導是提高領悟力的一項重要因素。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美術也一樣,它們都來源於社會,並且都依附於社會而存在,因而如果想要領會美術作品的真正含義就必須要對美術作品所產生的社會背景、人文情懷進行了解與掌握。在鑑賞美術作品的過程當中,教師與學生通過雙邊活動來發現美術作品的種種外部關係以及深刻內涵,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廣泛的美術知識,還要對這些知識進行不同的更新,確保自己所教授的是完整而準確的美術常識[7]。同樣地,美術鑑賞課不僅僅是一門關於美術的課程,也是一門包羅萬象的世界信息課。

(四)人格境界的提高

審美的中心問題是情感境界問題,美術作品的審美價值主要來源於人類豐富的情感體驗。因此,優秀的美術作品往往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意志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例如:《長江萬里圖》中藴含的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就可以激發起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拉斐爾的《聖母像》中母愛的融入使欣賞者能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作者對母愛的歌頌;還有世界著名雕塑《大衞》,這座作品表現出的堅定、頑強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後人。當下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以一種全面的姿態迎接未來,為學生樹立起一個健全的人格而努力。在美術鑑賞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講解的不單單是一些關於美術的基本知識,更是教會學生學習做人、認清美醜的基本常識。正義是美的、是被後人所敬仰的,邪惡是醜的、是被後人所不恥的、堅定是美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動搖是醜的、是我們不應效仿的。所以,美術鑑賞課對於提高學生的人生境界有着積極的指導作用[8]。

四、結語

美術鑑賞是以視覺思維為主的過程,通過對藝術品的一系列的感知、理解、想象來昇華自己。通過這種作品鑑賞的模式,可以更加直觀地來引起共鳴,加深視覺衝擊效果,而且在直觀事物面前,人們的想象力和代入感也會得到發揮,從而形成更好的體驗和更深的理解。美術鑑賞課在學生全面發展、完善自我能力素養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學生還是學校,無論是家長還是各個教育機構,都應該提高對美術鑑賞的重視程度,一起進步,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牛晰。藝術增添人生色彩———基於通識教育的大學美術鑑賞[J].美術教育研究,2014,(01):136-137.

[2]張曉玲,熊巍,張劍。川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在校學生美術鑑賞現狀調查[J].戲劇之家,2014,(12):145-146.

[3]耿振翔。淺析美術鑑賞對大學教育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4,(30):165.

[4]歐陽啟名。關於美術鑑賞課程改革的探討[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S3:8-10.

[5]邊新燦。新一輪大學聯考的改革對大學教育的影響[J].中國高等教育,2015,02:7-9.

[6]趙志紅。民族高校公共美術鑑賞課現狀與對策研究———以內蒙古民族大學為例[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114-116.

[7]劉瑛,黃意涵。中國藝術品鑑藏與高校美術鑑賞教學改革初探——以長沙理工大學美術鑑賞教學為例[J].大眾文藝,2016,(01):262.

[8]衣方丹,臧闖。美術鑑賞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2,(30):2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vkrm7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