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大學心理學論文【通用多篇】

大學心理學論文【通用多篇】

大學心理學論文【通用多篇】

大學心理學課程論文 篇一

大學心理學課程論文

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複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們,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們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説,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們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説,大學生們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範、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着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們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們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們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係不和而逃避羣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們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們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們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們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係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們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們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們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們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衝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賴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衝突、竟爭與求穩的衝突等等。這些衝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們,為了在激烈的大學聯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着的大學生們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們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準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大學聯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們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説,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係較中學時代要複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國小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説,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裏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着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着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們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遊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裏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們活過於理想化、神祕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鬆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鬥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對大學生們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們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諮詢作用。

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諮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們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瞭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諮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着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澱的文化知識、道德規範、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衞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髮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們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們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髮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羣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鬆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六、大學生們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晨鐘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歷史重任。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青年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衞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係到廣大學生們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係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們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衝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們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大學心理學結課論文 篇二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其社會化密切相關,瞭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研究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是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調節

大學生正處於青年期,年齡一般在16~28歲之間,是個體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由於思想豐富、思維活躍、情感波動、反應強烈、體驗深刻,加之由於生理和性發育已經基本完成,性衝動增強、學習生活適應不良及經濟就業等壓力增大,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這對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極為不利。據全國心理衞生協會統計1〕,有心理失衡或障礙的大學生佔全國大學生總人數的25%以上,最高時期竟達34%。特別是近幾年來,因為心理健康問題造成大學生髮生暴力犯罪、自殺事件或出現休學、退學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當前,強化大學生的自我調節、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衞生大會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有以下四個方面〔2〕:

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

②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謙讓。

③有幸福感。

④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着有效率的生活。從這個標準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態度、情緒、環境適應能力以及人際關係等,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發揮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2、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是複雜的',因此每一個大學生存在的具體心理問題也不一樣。一般來説,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生理因素:性衝動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問題最主要的生理因素之一。有些大學生常常出現性幻象、性夢等現象,並伴隨自責和自卑感,造成精神緊張和痛苦;另外,身材矮小、相貌醜陋等自身生理缺陷,也會引起大學生自卑、沮喪、不滿等心理問題。

②認知:心理學家貝克認為,不良認知和認知歪曲是產生憤怒、焦慮、抑鬱、自責、沮喪等不良情緒的原因,他將常見的認知歪曲歸納為任意的推斷、選擇性概括、過度引申、誇大或縮小、“全和無”的思維五種形式。

③情緒:不良情緒很多,主要有大喜大悲、緊張焦慮、寂寞煩躁、自卑自責、抑鬱沮喪、自私霸道等,它們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內容。

④挫折:失敗和挫折會打擊青年人的信心,使他們遭受悲哀、沮喪、煩惱、厭倦、抑鬱、痛苦、灰心等不良情緒體驗。

⑤習慣和不良行為:有很多大學生存在不良習慣,比如抽煙、喝酒、睡懶覺、不吃早餐、挑食、貪食、懶惰等,這些不良習慣必然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行為。

⑥人格障礙:人格障礙者內心體驗與正常人生活情感相背離,其外在行為明顯違反社會準則,常給別人造成損失和傷害,並給自己帶來痛苦。

⑦經濟和社會環境:隨着高校的擴招,越來越多的貧困學生進入了高等學府,同時隨着大學生畢業人數的增加,就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影響了大學生的安心學習。

⑧能力和社會適應:獨生子女的問題和大學生自理能力差的問題,已經使大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日益嚴重,造成許多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在校期間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畢業後又不能適應社會和環境的需求,出現很多社會和心理問題。

3、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與自我調節

針對大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高等院校必須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以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和高科技的要求。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它對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積極的作用。

3.1提高認識水平,重建認知結構

大學生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而且也要掌握必要的哲學、邏輯學、社會學、心理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和先進的思維方式建造自己的認知結構,提高自己認識水平,從而克服錯誤的認知和盲目的行為。

3.2樹立科學的目標,制定合理的計劃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發展順序及高低分為五大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根據這種劃分,大學生正處在對愛和家庭的需要最為強烈的時期。這個時期青年人渴望親密的友伴,不甘孤獨或被人疏離,容易沉溺於形影不離的兩人世界。大學生應當自信、自強,不要被一時的情感和生理需要所左右,而應樹立遠大的志向;同時大學生的理想和目標還應當實際可行,具有價值的吸引力,否則定得過高或過低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有了科學的目標,再製定出合理可行的計劃,大學生就可以按照正確的方向堅定不移地努力,奮鬥的喜悦會促使他們走向人生的成功之路。

3.3豐富業餘生活,注重人際交往

單調而枯燥的學習,會導致大學生出現厭倦、煩躁、抑鬱及痛苦的學習情緒,長期孤獨、封閉式的學習,還可以導致大學生出現自閉的性格和人際交往障礙,對他們的人格發展極為不利。豐富業餘生活,不僅可以改善大學生的不良情緒,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增進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校園環境,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3.4保持樂觀情緒,積極自我調節

青年人應當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在求學期間甘於清貧和寂寞,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身的學習和發展上。大學生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積極開展自我調節,克服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各種不良情緒和行為。常見的自我心理調節方法主要有:

①自我激勵法。

②自我暗示、催眠法。

③自我宣泄法:宣泄時應當注意以不傷害他人及侵犯社會公共利益為前題,主要有體育運動、找人傾訴、大聲喊叫、寫作或寫信、向替代物發泄等。

④自我訓練法:通過嚴格的定時訓練,建立神經系統的條件反射,以戒除不良情緒和習慣。

⑤自我放鬆法。

⑥想象厭惡法。

⑦移情轉移法:通過移情或轉移注意力以減輕痛苦。

⑧順其自然法:不要過分關注自己。

⑨生物反饋法等。

3.5強化個人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能力是保證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它與知識、技能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雖然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多,他的能力發展的潛力就越大。但是,一個人頭腦中儲存的知識並不能必然地轉化為能力,能力的轉化還有待於社會實踐活動的磨鍊。所以,大學生不但要認真地學習書本知識,還應當積極地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操作能力,特別是創新和科研能力,對大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工作和環境、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利民,李丹琳,陳林慶。醫學心理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xx:38.

〔2〕郭念鋒。心理諮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169.

大學心理學結課論文 篇三

摘要: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和廣泛運用,在當下“互聯網+”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式正在被互聯網影響並改變着。網絡心理諮詢作為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手段,是對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諮詢的挑戰。探討這一新的手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運用進行,從而發現問題並提出對策及發展方向,以期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網絡心理諮詢;大學生羣體;思想政治教育

作為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網絡心理諮詢是對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諮詢的挑戰和機遇,它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網絡心理諮詢的基本概念

1.什麼叫網絡心理諮詢。高校網絡心理諮詢就是指從事高校學生心理諮詢的人員藉助網絡資源,運用心理諮詢知識對在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企求解決問題的在校大學生給予心理層面的指導和幫助的過程,通過線上即時或非即時的互動達到疏導學生心理問題的目的的一種諮詢方式。

2.網絡心理諮詢在幫助來詢者中的作用。大學生羣體在高校的生活學習狀態是相對封閉的開放狀態。很多高校為了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一般對大學生的管理實行外嚴內鬆政策,即在校園內是寬鬆自由的,但出入校園還是有規章制度的約束,例如門徑登記制度、宿舍晚歸制度等,這使得大部分學生有一定的約束感。剛入學校的新生,因為遠離家鄉和父母,適應性問題的煩惱是必然會有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高校開展相關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但是,現在的高校裏專職從事心理輔導的教師很少,條件和設備限制了小範圍的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心理輔導的可能,網絡心理諮詢的運用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困局,在網絡上發佈相關的自我緩解知識和方法,可以達到有效的心理疏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幫助受困學生緩解負面情緒;

(2)幫助受困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並接納現實環境;

(3)幫助受困學生恢復對生活的希望;

(4)幫助受困學生用建設性方式走出困境。

3.網絡心理諮詢服務對象的特點。網絡心理諮詢的服務對象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正常化:網絡諮詢所服務的對象是沒有器質性變化的正常人,但在生活學習中有各種煩惱,情緒低落有明顯的心理矛盾和衝突的學生。對於高校大學生來説,大部分新生都有類似的狀態階段,他們雖沒有明顯的神經方面的器質性病變,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和苦惱,已經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學習,甚至人際關係等。據調查,90%左右的'大學生都有過心理困擾的經歷。

(2)多樣性:諮詢的對象他們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做心理諮詢,有的也許只是為了瞭解一些心理學知識或信息,他們並沒有出現心理困擾和不適應,這與傳統的面對面諮詢———來訪者有心理困擾並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衝突———的服務對象不同。

(3)隱匿化:網絡心理諮詢的對象是虛擬世界的,他們提出的諮詢問題存在真實和非真實性,需要諮詢人員辨別,並針對個別差異進行分析,針對諮詢對象個人心理現實給予幫助。

二、當前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特點

有研究者認為,網絡心理諮詢的優勢是:

(1)匿名性;

(2)開放便捷,信息豐富;

(3)靈活自由和高效率;

(4)有利於自我反省和認真思考;

(5)有助於諮詢案例整理、存儲和資料查詢。網絡心理諮詢打破了傳統媒介傳播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匿名性、虛擬性、即時性、開放性、平等性等特點。

三、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運用現狀

網絡心理諮詢服務主體的隊伍構成應由網絡技術團體、“朋輩輔導”學生團體、專業心理諮詢師團體三部分組成,而且這三個團體的功能層層遞進。但在實際操作中,高校很難保證三個團體同時配備,往往帶來諮詢效果不理想、諮詢隊伍不穩定的現狀。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網絡心理諮詢在我國高校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自身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和豐富的實踐運用,它的可行性、有效性、倫理性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論證。

2.大學生對網絡心理諮詢的認知存在偏差。目前,我國高校中心理諮詢還是處於弱勢,對於網絡心理諮詢方式更是支持使用者不多。一方面,大學生們缺乏意識,不相信心理問題靠談談話就能解決,更何況網絡是虛擬的,網絡心理諮詢更無法給予自己必要的幫助;另一方面,大學生對它期望過高,希望通過幾次交談就能達到解決心理問題目的。如果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將馬上否認其效果;再則是過分依賴互聯網,長期將網絡心理諮詢作為唯一的宣泄與求得心理幫助的途徑,甚至還會演變為網絡依賴症。

3.高校網絡心理諮詢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校的網絡心理諮詢是為了解決存在於大學生中的各種心理適應問題,並且輔助與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新途徑。在廣度上是指網絡心理諮詢服務的羣體數量,而在深度上是指網絡心理諮詢的有效性。

在現實的運用中,網絡心理諮詢常受到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如網絡技術、諮詢師不夠、電腦數量等,從而使其服務遠不能滿足廣大受困學生的需要。同樣,因為諮詢師資源的缺乏,一個諮詢師可能要同時服務於多個受困學生,諮詢師的服務質量和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四、總結

網絡心理諮詢是互聯網時代新型的一種諮詢方法,其發展尚在探索期,技術和方法均不成熟,但它是符合現代大學生的信息交流習慣的,且能夠有效消除時空限制。所以説,網絡心理諮詢發展空間較大,是未來心理諮詢發展的趨勢。網絡時代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多元化,心理諮詢需要這一新諮詢方法的介入,與傳統面對面的諮詢方法並駕齊驅,為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提升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邱芬,王翔。我國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現狀調查及分析[J].科技廣場,20xx,(10).

[2]盧愛新。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xx.

大學心理學論文 篇四

大學心理學論文

摘要:

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着及其重要的意義,當前大學生由於情緒的不穩定帶來的一系列的學習上的問題,根據認知情緒調節的相關理論,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可以對大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認知情緒調節;大學生;學習;策略

一、當前大學生的學習問題

“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已經成為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已經把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習的學習能力作為一個主要的教育目標。然而目前有多項關於大學生學習問題的調查研究顯示,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學習問題。在南京市首屆大學生心理健康節上,大學生最關注的十大心理問題公佈,其中學習壓力位居大學生最關注的心理問題之首。Abouserie的研究揭示,大學生最大的壓力源是與學習直接相關的因素,如考試成績及其結果、學習的負擔重等。

據有關調查顯示,近幾年來大學生學習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學習沒有動力,懶散拖拉,將學習視為苦差事,享受不到學習的快樂。

2、學習方式不當,沒有近期或遠期的學習目標,不能科學有計劃的組織實施,學習方式存在很大問題。

3、學習道德缺失,責任意識淡薄,缺乏誠信,急功近利,投機取巧。

4、學習情緒不穩定,其中學習情緒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情緒好的時候,學習興趣濃厚,信心十足,學習效果好,但容易好高騖遠,自以為是;情緒不好的時候,學習興趣淡漠,學習意志消沉,學習生活無序,學習效果差,容易灰心喪氣,怨天尤人。對學習生活的兩級情感體驗強烈,情緒好時覺得快樂,情緒低落時覺得沉重、枯燥乏味和痛苦。

大學生的學習情緒的穩定性對大學生學習的自控力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響。大學生學習的情緒一般會受到各類問題的影響,比如學習、生活、交友、就業壓力等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情緒的穩定性。如果高校只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大學生學習中的情緒變化等心理過程,容易導致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從而影響學習的效度。美國心理學家莫勒認為情緒在學習中是最為重要的,情緒有特殊的引發作用的驅力。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善於挖掘情緒,管理和調動學生的情緒,作為教育的寶貴手段。

二、認知情緒調節

情緒是指人們對環境中的某種客觀事物和對象所持態度的身心體驗,是最基本的感情現象,也是一種對人生成功具有顯著影響的非智力因素,情緒有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之分。正面情緒是積極肯定的情緒,它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自信自律,促進個體創造性的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而負面情緒是消極否定的情緒,它會使個體意志消沉,興致低落,阻礙人們的健康成長和生活學習。個體的情緒反應有時候與生活環境的變化協調一致,但有時候則與個體的生活環境產生矛盾與衝突,與特定的生活情景不相適應,這就需要個體經常進行情緒調節以適應生活環境。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孟昭蘭認為情緒調節是對情緒的內在過程和外部行為所採取的監控、調節、以適應外界情境和人際關係需要的動力過程。

認知情緒調節是指個體由於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或個體內部發生矛盾而又無法及時有效解決而產生的一種負面、消極的情緒體驗後所做出的情緒認知方面的有意識的調整行為。格魯斯提出,在情緒發生的整個過程中,個體進行情緒調節的策略很多,最常用和有價值的策略有兩種,即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其中,認知重評就是指認知改變方面的情緒調節,指對情緒事件的理解,改變對事件的認識,它是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方式理解使人產生負面情緒的事件,或者對情緒事件進行合理化評價,是一種有益的情緒調節方式。

三、認知情緒調節與學習的關係

認知情緒調節與大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着重要的關係。合理的情緒調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付出更多的自覺投入行為。在學習過程中,情緒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態度。積極的情緒會使學生賦予學習以一種享樂的性質,他們更多地把學習看作是一種促使自己不斷髮展、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表現出明顯的期待和努力傾向,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詳細的學習計劃。而消極的情緒會使學生把學習看作是強迫行為的負擔,對學習的內容缺乏興趣和信心,沒有學習目標和合理的學習計劃。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坦所説的那樣,“正是那些對人特別有意義東西,才能表現為他的活動動機和目的”。為了使學生真正有效地參與學習,應該讓使學生真心實意的接受擺在他們面前的任務,而不是讓他們僅僅明白這個道理,要讓學生對學習充滿價值感。學生只有在心情上為學習的理由找到一個立足點,才會對此積極實施。因此教育既要改變學生,也要改變學習本身,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習潛能。

四、應對策略

(一)增強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它給學習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能源.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熱情、克服學習困難,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動機影響努力程度,努力程度直接影響着學習的結果,對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很重要的作用。

1、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一定的學習目標。教師要幫助學生確立明確而又合適的近期和遠期目標。學生目標明確後,在學習過程中才能重點突出,有的放矢,從而避免學生盲目的的無計劃的學習。

2、教師要提供學生學習的誘因,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可以把專業學習的思想教育作為培養大學生專業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促使學生產生專業學習的興趣,教師要避免枯燥傳授,要儘可能的使傳授的思想和內容具有新穎性和趣味性,對學生的意見要及時的反饋,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他們學會真正的享受學習和使用知識中的樂趣。

3、對學生要經常性的進行人生價值觀的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的價值意義,讓學生能感受到自己在學習團體中有一定的價值。比如説在學習的過程可以給學生布置既不太難也不太容易的任務,讓學生有確保成功的機會,促成他們形成強烈的成就動機,以激發學習的興趣。

(二)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情緒的關注,積極調動學習情緒。

1、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有差異,但是他們的情緒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以教師要善於把握好學生的情緒,針對學生的情緒及時應變,比如學生情緒高的時候,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儘快到進入學習主題;在情緒的低潮期,由於學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學習倦怠,教師就應該重新調動他們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2、教師要給學生樹立榜樣。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個體可以通過觀察學習而形成或改變,教師的自我言行會給學生產生榜樣和示範作用”。在美國優秀教師的基本特徵調查中顯示,教師發自內心地喜愛教學管理工作,對工作的社會意義有深刻的認識或體驗,能感染學生的學習熱情,感召他們的心靈。一位合格教師,無論是談吐或衣着都要得體大方,個性熱情開朗,處於良好情緒中的老師,精力集中,思路清晰,這樣也能夠較好的發揮自己的水平,能使學生不知不覺的受到教師的情緒感染,很快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3、教師要正確對待消極學習情緒的學生,教師如何看待消極學習情緒的學生是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的。,首先教師要有信心能夠調動這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深信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的成績是可以提高的,他們是值得教師重視和為之付出努力的,認為學生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有責任幫助學生克服障礙,達到目標。平時要平等對待這些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具備一定的學習潛能,而教師是自己潛能的引導者,從而學生們會發現學習過程變得積極而有意義。

(三)重視學風建設,改善學習氛圍。

學風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學風能夠形成促進大學生勤奮學習、營造積極進取的氛圍。學風包括學生的學習風氣,教師的治學風氣和學校的學習氛圍等。學風建設是一個長效過程。因此高校應該成立學風建設專項領導小組,要重視學風建設,將學風建設工作落實到實處,輔導員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圍繞學風建設對學生的思想、學業、生活進行全面指導並開展相應的思想工作和活動。同時要加強對學風的監管,比如檢查學生的考試不及格率情況,學生的上課出勤、晚自習出勤等常規考勤工作、學生的學習誠信情況等等。在對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的評估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評估體系,在學風建設中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導作用。

(四)學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

由於學習情緒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比如學生的家庭環境,在校期間的交友戀愛關係,經濟、就業壓力等等因素,所以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

1、學校成立心理健康輔導室,輔導人員要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需要的協助和服務,幫助學生進行正常的心理疏導,以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增強社會適應,做出明智的選擇,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潛能。

2、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任課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心理知識,幫助學生以科學的態度瞭解和挖掘自己的學習潛能,要結合心理知識進行授課和思想政治工作,培養學生的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許佩卿,葉瑞祥。新形勢下大學生學習心理問題的若干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87-88

[2]葉素貞,曾振華。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M].北京大學出版社:

[3]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4-205

[4]王振宏,郭德俊。Gross情緒調節過程與策略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629

[5]胡云君。國中生認知情緒調節策略的結構及其相關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

[6]馮立婷。大學生自我決定能力、情緒調節和學習投入的關係研究[D].河北:河北師範大學。2010

[7]孫紅梅,郝志紅。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的調查與應對策略。[J]綏化學院學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vnl6n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