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國際形勢論文精品多篇

國際形勢論文精品多篇

國際形勢論文精品多篇

2017當前國際形勢論文 篇一

《全球化背景下關於國際國內形勢的相關思考》

摘要:

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胡錦濤同志多次明確指出,當前世界形勢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而複雜的變化。總的來説,我國的發展正面臨新的風險和挑戰,但是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關於國際形勢

首先談談對國際形勢的總的看法。

眾所周知,資本主義發展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即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和壟斷資本主義亦即帝國主義階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資本主義已經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人類社會也由此進入了帝國主義時代。早在1991年,鄧小平同志在一次談話中就明確指出,列寧所講的大時代,不要去動它。陳雲同志也早在1989年明確指出:“列寧論帝國主義的五大特徵和侵略別國、互相爭霸的本質,是不是過時了?我看,沒有過時。”“那種認為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已經過時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非常有害的。這個問題到了大呼特呼的時候了。”

所以我們説,帝國主義時代還沒有結束。對於美國霸權,中國和它之間有合作,但主要是較量。如果因為中美之間有合作就認為當前不是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不會沒落,就會認不清現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也無法預見危機將帶來的巨大破壞性。超級大國處境極端困難時,將做“困獸猶鬥”的“垂死掙扎”。在今後一些年內,各種國際力量特別是世界上一些大國和強國,將會圍繞金融、能源、糧食、主權直至戰爭等根本性問題,既有多樣的合作與競爭,更有着激烈的博弈和較量。超級大國甚至有可能重複20世紀90年代搞垮蘇聯、東歐的辦法來調動其所有能量搞垮當今世界上的大國或強國,以擺脱自己目前深重的危機。?

總之,不管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在短期或中期發展的具體結果如何,但目前有一點完全可以肯定,這就是世界已經步入歷史的快車道。從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開始直到21世紀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個世紀的世界格局,都可能處於一種激烈動盪甚至跳躍的狀態。如果認為我們現在不是處於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我們就不可能認清導致當前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根源,也就無法找到應對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正確措施。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我們面臨的國際形勢的機遇方面和挑戰方面。

(一)機遇

目前我國在國際上有三大戰略機遇。

1、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金融危機仍未見底,且在深化。

當前正在深化的國際金融危機是推遲多年、推遲多次不得不爆發的金融危機。儘管中間可能會出現一次又一次小的復甦,但整個危機極可能要延續十餘年甚至更長。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更廣闊的時空來看,從歷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更廣闊的視野來看,這場災難還沒有完,還在演進中,甚至極可能是剛剛開始,世界範圍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經濟社會危機極可能還在後頭。

美國經濟從1967年起已經進入長波收縮期中的衰退階段。從1993年3月至2001年3月,美國經濟長達10年的繁榮,僅僅是美國經濟進入長波收縮期衰退中出現的特例。美國經濟之所以能有長達10年的繁榮,其根本前提,主要並不是其信息經濟的作用,而是其搞垮了蘇聯。除非美國重複上世紀90年代用搞垮蘇聯東歐的辦法來調動其所有能量搞垮當今世界上的大國或強國,否則,美國經濟必然會遇到大的麻煩。

2、美國稱霸全球的“雄心”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其戰略重心進一步東移有可能將再次被推遲。

蘇聯解體以後,美國接連打了五場戰爭,前三場打得非常順利,但是它沒有料到在一個小小的伊拉克陷入戰爭泥潭,直接間接花了3萬多億美元,最後不得不撤軍。也可以説叫勝而不利。被迫撤軍表明它已經力不從心了。這3萬多億美元的開支也是造成它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奧巴馬政府可用的資源已經很有限,但麻煩點卻越來越多。

3、相對於蘇東劇變後的低潮而言,世界左翼和社會主義運動以及反資本主義運動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開始有所復興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導致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為主導、以新自由主義為主要推力的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高度發達,就導致世界出現了這樣一個基本現象:窮國窮人愈來愈窮、愈來愈多,富國富人愈來愈富、愈來愈少,幾乎所有國家都愈來愈窮。據2005年聯合國的統計,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收入總和大於4.16億最貧窮人口的收入總和。英國《衞報》報道,最富有的225人與最貧窮的27億人的收入相等。2007年美國最富有的1%的家庭佔有了全美家庭43%的金融財富。蓋茨和巴菲特,再加上一個保羅·艾倫,三人總資產比世界上最不發達的43個國家的GDP總量還要多。幾乎所有國家都愈來愈窮的標誌,就是各國主權債務都在急遽增多。

從一定意義上説,目前這場正在深化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美國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特別是其中金融霸權和新自由主義政策、理論肆意氾濫的結果。貧富差距的拉大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化,進一步引發着全球社會動盪加劇。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從歐洲到中東、北非再到亞洲、拉美,社會不安情緒彌散,廣大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廣大民眾對資本主義普遍不滿,大規模街頭抗議增多,極端政治事件頻發,不少國家政局不穩,全球社會動盪風險明顯上升,這些導致出現一個值得關注的亮色,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學説在全球重新得到重視。各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積極開展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研究和應對。國外共產黨在一定地區、範圍內進行着有限的聯合活動。

對這種已經開始復興的左翼和社會主義思潮,我們一定要高度關注,統籌考慮,各國左翼學者應該運用多種方式和形式進行積極合作與配合,這是世界社會主義能夠堅持和發展的極其有利的國際上的機遇。

總之,我國應充分認識、緊緊抓住、精心運籌這些戰略機遇,以儘可能延長我戰略機遇期。如果認識不清,)本站○(抓得不緊,運籌不力,這些戰略機遇就會向其反面轉化,戰略機遇就會變成戰略挑戰。

(二)挑戰

下面談談我們在國際上面臨的四個挑戰。

2009年5月9日,奧巴馬通過電視向全世界宣佈:如果10多億中國人口也過上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同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將陷入非常悲慘的境地。美國想要限制中國發展。中國在國際上面臨的下述四個方面的挑戰,實質上都與奧巴馬所説的資源有關。

1、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西化、分化我國的戰略圖謀決不會改變。我們與西方強國既有合作又有競爭,但是其背後更有長遠、根本的戰略較量。這裏所談的西方,是政治概念,不是地理概念。西方世界不是鐵板一塊,但它們在西化、分化中國上有着緊密的戰略合作。

美國原來是硬實力崇拜者,所以二戰以後就在我國周邊打了兩場最大的局部戰爭,一場是朝鮮戰爭,一場是越南戰爭。為什麼?因為搞社會主義對它危害最大。大家都要搞社會主義,都要自主獨立,那樣它怎麼從海外拿利潤、拿錢呢?結果是它使用硬實力不行,都打敗了。它就更多地想用軟實力的辦法,並且在前蘇聯獲得成功。軟的辦法,具有代表性的就是2006年小布什曾經講過的辦法:通過金融、知識產權、信仰自由向中國施壓。

先看通過信仰自由向中國施壓,這主要通過如下七種途徑實施。

(1)用傳統媒體對我進行全方位的立體式包圍。這個傳統媒體在蘇聯解體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在我國新疆的“7·5事件”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在阿富汗設立了“自由亞洲之聲”,然後煽動南疆的普通羣眾。

(2)利用互聯網新型媒體。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説:“中國不會拒絕互聯網這種技術,因為它要現代化。這是我們的可趁之機。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把美國的價值觀送到中國去。”世界上共有13台根服務器,有10台在美國。美國通過隱祕的篩選和過濾機制控制了互聯網上的內容,然後通過讀者自己得出它所需要的結論來。

(3)利用文化市場。我們出口到歐美的圖書只相當於它們向中國輸出的圖書的1%。這麼多年,我們的觀念已經改變很大了,而美國的歷史觀始終沒有改變,它仍然處於冷戰思維中。

(4)利用各種基金會、非政府組織對我進行滲透。奧巴馬2010年5月28日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裏説,要把美國的價值觀通過各種各樣的交流渠道,包括企業、非政府組織代表,輸送出去。

(5)重點攻擊領袖。蘇聯解體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把斯大林、乃至列寧都給抹黑了。法國哲學家福柯説:“誰控制了人們的記憶,誰就控制了人們的行為的脈動”,“因此,佔有記憶,控制它、管理它,是生死攸關的”。這也就是所謂的話語權問題。1965年,印尼發生了“9·30”事件,美國中央情報局支持印尼軍事當局殺害了50萬到100萬印尼共產黨員及其同情者。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沒有報紙報道。美國殺死了3000多萬印第安人,也很少有人知道。所謂大躍進餓死了2000萬至3000萬人,斯大林肅反殺死了2000萬至3000萬人,這些數字都是虛假的,但是全球很多人卻信以為真,這就是媒體的作用,這就是意識形態操縱的結果。

很長時間以來,西方勢力一直在操縱對中國革命歷史和領袖歷史的造謠和污衊,對此切不可等閒視之。拿破崙説:一支筆桿子勝過兩千條毛瑟槍;艾森豪威爾説:一美元的外宣費用等於五美元的國防費用;尼克松説:三份不友好的報紙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美國為什麼打伊拉克,理由就是它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結果其實沒有,但是它已經打了,你能怎麼辦?為什麼打南聯盟,理由是它搞種族屠殺,有萬人坑,事後證明也沒有。所以説新聞事實是可以造假的,造假是可以達到目的的。

(6)在社會主義國家培養親西方的未來接班人。2010年4月,我們在俄羅斯與蘇聯原蘇維埃最高會議主席盧基揚諾夫會談時,他逐字逐句地引用了一個講稿,説撒切爾在蘇聯解體前的一個多月內就在美國休斯頓講話中説,蘇聯再過一個月就要解體了,為什麼?因為他們找到了內部代理人,並對這些人進行支持,蘇聯很快就會解體。

(7)在軟實力即戰略上策略上進行博弈。

2008年5月,我們在英國跟它的戰略研究所會談。它的負責人説,中國要想以硬實力崛起,美國舉雙手歡迎;中國要想以軟實力崛起,中美之間必將發生直接的、全面的衝突。他為什麼以説硬實力崛起他們歡迎呢?就是它們企圖讓中國負責生產,美國負責消費;中國負責儲蓄,美國負責花錢。如果中國貫徹科學發展觀,搞創新型國家,要有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美國人就不幹了,那必然發生衝突。這就是戰略上策略上的博弈。?

2、加入WTO後對我國的挑戰。加入WTO,中央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利大於弊。但也要看到弊,就是會對中國經濟安全產生重大影響。比如,我們的大豆產業非常危險。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在大豆生產方面已有5000年的文明史,結果現在基本上都被外資控制了。我們的汽車,國際資本是40%的資本,但是70%的利潤他們拿走了。

3、捍衞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1999年8月31日,我寫了一個報告,判斷蘇聯和華約的解體標誌着世界格局開始發生重大變化。21世紀前二三十年甚至上半個世紀,整個世界將極不平靜,我國周邊安全形勢有可能出現較為嚴峻的局面。自小布什上台以後,美國加強了在我國周邊的軍事存在,奧巴馬仍然繼續這個戰略。所以蘭德公司有一個報告,説用7000億美元救市不如用7000億美元發動一場戰爭效果更好。戰爭不見得是美國自己打,美國可能通過代理人向中國挑釁,比如在朝鮮半島、中日之間、南海、中印之間挑起衝突。

4、輸入型恐怖勢力的威脅。這種威脅在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中已經非常明確地顯現出來了。

下面談談國內方面的機遇和挑戰。

二、國內形勢

(一)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取得了全世界矚目的無可置疑的巨大成就,對這一點我們必須充分地肯定。這些偉大成就包括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法治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軍隊和國防建設取得新進展等諸多方面。關於這些已經有很多論述,下面主要講講我們在國內面臨的主要挑戰。?

(二)挑戰

在國內面臨的挑戰可以主要概括為四大安全問題和七大資源相對匱乏問題。

“四大安全問題”,即經濟安全特別是金融安全,社會安全特別是就業與分配問題,周邊安全,以及意識形態安全。這些安全問題都值得我們高度重視。而從一定意義上講,意識形態安全決定前三個安全。

——金融安全。金融是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命脈和血液,金融資本是資本最高和最抽象的表現形式,

是資本對人類社會的最高統治。國際金融壟斷是帝國主義發展的新的最高階段。特別是在蘇聯解體後,西方敵對勢力已把我國視為最大的潛在對手。鑑於用武力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越來越小,它們一是可能用文化、價值觀侵蝕的辦法,二是可能用金融手段。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它可以隨時開動機器“惡性孽生”。美國目前國債總額又向上提高2.1萬億,將達到16.4萬億美元,佔GDP比例將從2007年的62.2%上升到近112%,接近安全線近兩倍。財政赤字約為1.6萬億美元,佔GDP的比例已從2007年危機前的2.7%上升為10.8%,同樣接近安全線近兩倍。美國當局放出“高額國債”和“高額赤字”這兩隻老虎,帶來的必然是美元大幅的貶值和全球急遽的通貨膨脹。中國的美元儲備一直在貶值。這在本質上是採用變相違約的辦法賴債不還。金融是國際壟斷資本玩弄的撲朔迷離、眼花繚亂的萬花筒。在經濟全球化甚至可以叫作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美國如同是全球金融之心臟,幾乎世界各國、各個城市都佈滿美國吞吸其血液的大小血管。美國操縱股市、期貨、匯率、國際大宗商品等的價格,使之大幅漲落,因為水位落差愈大,發電所得能量便愈多。而其中背後的關鍵,是國際壟斷大資本的操縱投機以獲利。所有這些將嚴重威脅中國的金融安全。

——社會安全,包括分配問題、就業問題和羣體性事件。這些高度影響社會穩定。

——產業安全。據2005年國家統計局經濟普查數據第二號公報中披露,我國工業企業投入的研發費用平均僅佔銷售收入的0.61%,即使是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例也只有1.7%。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98.6%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我國科研投入佔GDP的比重僅有1.3%,而以色列為4.9%,瑞典是4%,芬蘭達到3.9%。以我國企業生產的耐克鞋為例,價格為200美元,外國設計者可得到100美元,品牌商可得90美元,我們的企業所得僅為10美元,工人工資則更是低微。我國生產一台DVD交給外國的專利費是18美元,企業只賺1美元。我國生產的一些產品往往只有2%—3%的利潤。

——意識形態安全。這是最重要的。這一方面出了問題,前三個方面都很難保障。

我們面臨這幾大安全問題,但是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七大資源卻將比過去30年要相對匱乏。

第一是土地資源。改革開放30多年,全國耕地淨減少了兩億畝左右。如果今後農業科技上沒有較為重大的進步的話,就不可能再有較多的耕地資源進入商品領域,否則就會與確保糧食這一戰略性資源的安全發生根本性矛盾。

第二是政府性投入資源。截止2009年10月底,我國城鄉居民存款共有25萬多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發行長期國債、銀行直接貸款,絕大部分已經投出貸出,並且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有的項目回收投資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時間。政府對經濟建設的投資是完全必要的,但這一資源在今後也將明顯減少或受到限制。

第三是物質資源。過去是肥水快流,個人、集體、國營一起上,對開發資源、推動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是掠奪性開採。今後,糧食、石油、水、礦產等各種戰略性資源都將變得很匱乏。

第四是環境資源。中國環境已經嚴重污染,往後不僅不能繼續污染,還必須投入大量資金治污。

第五是國際國內市場資源。我國的GDP無非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國際市場,亦即外貿,今後中國進出口再繼續高速增長的潛力有限。二是國內市場中基礎設施投資。2007年投資率仍高達42%以上,消費率降至48%。2009年上半年,我國的投資又為33.5%,如果扣除資源價格下降因素,則為41.2%。這樣高的投資率很難維持。三是國內市場中城鄉居民消費。這些年來,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各項大的改革都已基本到位,老百姓口袋裏有點錢也大都不敢花。尤其有着8億人口的農村收入明顯增長乏力。2009年上半年國內個人消費僅佔GDP的15.5%。現在全國有4萬億左右的庫存積壓。2009年粗鋼產量可能要超過7億噸,但市場需求僅為5億噸左右。供過於求的商品佔全部調查商品的比例可能要達到70%—80%。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是消費最終決定生產,決定GDP。東西賣不出去,誰還敢投資﹖投資得少,較高的GDP的增長率就很難較長久地維持。

第六是勞動力資源。改革開放30年來,沿海發達地區絕大多數農民工工資基本上維持在800—1000元左右。豐裕廉價的勞動力支撐了我國商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但我國目前未富卻已進入準老齡社會。到2015年生產年齡(15—64歲)人員將明顯減少。等到“80後”、“90後”進入生產年齡,有的可能要兩個人撫養兩個孩子、四個老人。此時,我國的廉價勞動力將不復存在。按照現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屆時我國商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將明顯下降。

第七是外資資源。以前由於以上六個資源充裕,加上我國各項政策到位,外資進入我國後,其利益能夠得到保證,中國吸引的外資水平繼續提升,連續17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我國外資企業的出口與進口均佔全國總量的50%以上。外資帶來了經濟繁榮,使得中國GDP迅速增加。目前,外資進入我國仍會保持一定的額度(僅2009年4—6月,國外“異常資金”進入共有880億美元),主要一是看準人民幣在最近幾年內呈升值的趨勢,這些“異常資金”進入是為了賺取人民幣升值的匯差;二是投入和推高我們的房市、股市,“吹大”房市、股市“泡沫”企圖賺取暴利;三是收購我們的關鍵行業的國有和民營企業,再包裝上市賺錢或直接“做黃”,以實現其對我國內消費市場的壟斷;四是想佔領我們的服務行業,特別是金融、保險、文化產業等領域。但是,我們應注意外資進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賺錢,如果3—5年、十年八年之後,上述六個資源都有明顯萎縮或受到限制,賺錢難度加大,外資這第七個資源也就可能逐漸乃至大量減少。因此,在近些年內,我們要高度重視防範和化解在特定的條件下外資大規模撤離給我們帶來的極大的金融及社會等風險。

以上七個資源帶動了房地產、高速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汽車工業和外貿出口四個產業的高速增長,由此帶動了鋼鐵、水泥、化工、電力、建材等30多個行業的超常規發展。由於以上七個資源的限制,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四個產業正在變為“夕陽產業”。我們亟需貫徹科學發展觀,尋求和培養新的經濟增長產業。

三、應對戰略

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要反對兩種傾向:一是決不能把問題看得過於嚴重,對前途喪失信心,甚至否定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必須堅持繼續解放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任何倒退都是沒有出路的。二是一定要居安思危,決不能看不到存在的問題,盲目樂觀,拒絕與時俱進。胡錦濤同志在一次講話中指出,寧可把風險、困難估計得足一些,也千萬不要因為估計不足而在風險發生時手足無措,陷於被動。如何應對,這也可分國際和國內兩方面來講。

(一)在國際上要做到四點

一是要合作。以西方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生產力、首先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突出表現。從一定意義上講,它對第三世界既是一種災難,但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對此,我們除了正視之外,沒有別的選擇。我們既應看到以西方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包括金融全球化對我們的嚴峻挑戰,同時也更應看到其中給我們帶來的難得發展機遇。我們應積極主動參與,制定相應對策,善於趨利避害。

二是要維權。國際經濟交流和合作中通行的國際慣例和規則主要是由西方強國制定的,其中有相當多的歧視、欺負、損害第三世界國家的極不合理、極不公正的條款。世貿組織是當今世界上的經濟聯合國,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若能在世貿組織內和國際上適當的時候及場合,敢於和善於對現存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特別是金融、貨幣體系,開展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積極呼籲並參與相關規則的修改和制定,逐步建立符合第三世界國家經濟利益的真正合理、公平的國際經濟特別是金融貨幣新秩序,就可以更好地維護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就能保持自己國家和民族在經濟、政治和主權上的獨立性,並日益強大。

三是要聯合。既然資本的流動和統治日益具有全球性,那麼,反對資本的剝削和統治也同樣日益具有全球性。面對以西方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第三世界國家也面臨着許多共同的機遇與挑戰。第三世界無論就其擁有的國家、人口、地域面積,還是擁有的戰略交通線、陸地海洋資源等,都具有絕對的優勢。第三世界有着團結合作、互相支援的優良傳統。只要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能進一步認清根本的共同利益所在,堅持相互尊重各國主權,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互相合作,求同存異,就一定能夠妥善解決各項歷史遺留問題,進一步聯合起來;就一定能夠進一步加強在南北對話中的地位;就一定能夠有力地推動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其中包括金融)新秩序的建立。第三世界四分五裂,是西方強國十分願意看到並希望永遠保持的情景。

四是要探討。毋庸諱言,同全球範圍內的社會主義運動一樣,第三世界的發展運動現在已步入低潮。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和指南。要有力遏制以西方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要使第三世界發展運動步入自為的運動,就必須加強對全球化動態的認識、預測和應對,就必須對全球化及其發展中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科學的回答。符合第三世界發展實際的正確理論,絕不會產生在諾貝爾獎金的證書上和西方議會的講壇上,而是需要第三世界各國和各國人民的艱辛實踐和成功創造,需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有良知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理論家的總結與提高。

(二)在國內也要做到四點

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貫徹科學發展觀中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中國的崛起不能僅靠“汗水工業”、環境污染和資源的過度消耗。因此,要高度重視科學發展觀中的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切實加大對教育、科研和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開發等支持力度。對核心技術我們決不排除並要大力引進,但一定要立足自力更生、自主自創;在核心技術這一關鍵性問題上,越是立足自力更生,便越容易引進先進技術。我們與前些年有了根本變化,我們現在並不缺乏外匯儲備。現在利用外資時,一定要“抬高門坎”,高度重視對新技術等的引進。

2、調節“收入分配方式”,從統籌全國的分配入手,讓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收入明顯增加。從中長期來説,我們要確保小康社會的實現,就必須培育消費市場。培育消費市場,最根本的是收入的差距不能太大。而目前收入差距還在增大,而不是縮小。從中長期看,這必然會制約經濟發展,其中包括影響社會穩定。分配屬於生產關係的範疇,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但是,我們也應記住第二句話,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分配搞不好,最終要制約生產力的發展。所以研究經濟學、指導經濟工作,不僅要從生產力的角度,同時更要注重從生產關係的角度來研究和指導。要注重用黨的基本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我們的經濟工作。

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多次強調要高度重視解決分配問題,其中包含着十分深刻的意義。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在具體工作部署中紮紮實實、有效地解決分配問題。如果這一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還會影響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當然,我們也不能一下子把人們的胃口吊得太高,或重走平均主義的老路。但現在的主要傾向並不是胃口吊得太高或重走老路的問題。我們應該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能有任何教條主義,而應真正從我國國情出發,從當今時代的特點和當今世界發展的大勢出發,從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出發(這個根本利益應該是個人和集體、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長遠利益的有機統一)。要堅定不移地貫徹科學發展觀,從統籌中國整個的、根本長遠的發展的高度,來調整我們目前的分配政策。

從一定意義上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節“收入分配方式”刻不容緩。這“一個轉變”和“一個調節”是當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牛鼻孔”。抓住了這兩個“牛鼻孔”,就牽住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可能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3、高度重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2003年12月,我在全國人大會審議兩個銀行法的時候提議,在美國主導的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從宏觀的、戰略的高度統籌看待金融安全這個大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在我們所面臨的所有新情況新課題中,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是最值得關注和需要及早解決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帶有全局性的問題,至於收入差距拉大、城市職工下崗失業、三農、腐敗、環境等問題,還有時日容我們逐步去解決,但是對可能突然瞬間爆發並涉及全局的金融問題一定要馬上切實高度重視。因此,研究金融危機問題,不能就事論事,就金融研究金融,也不能僅限於金融領域工作的同志研究此問題,各方持不同意見、不同學術觀點的人士,特別是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從事宏觀戰略研究的同志,都應參與到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中來。

4、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安全。

要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在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時,嚴格區分和區別對待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至關重要。如果把工作做好了,一些人民內部矛盾可以化解,甚至可以轉化為積極因素;反之,如果工作做得不好,或是不去做工作,那麼即使是人民內部矛盾,也會走向反面,產生嚴重的消極作用。與此同時,對於敵我性質的問題,如果聽之任之,甚至推波助瀾,就一定要出大問題。這是蘇共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教訓之一。

總之,如果世界上各主要大國應對正確,美國霸權從此有可能從其頂峯逐步跌落下來,不過,這個衰落過程極可能要用幾十年時間。當然,在特定條件下,也決不排除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遇到新的更大的困難。這正是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的黨中央多次反覆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要居安思危的深意所在。世界社會主義若步入新的更大的低潮,世界就有可能重新出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世界格局中期前景的不確定,從一定意義上説,其根本原因是人們對指導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的認識還不成熟和不完善,或是説還僅在尋找或形成之中。但不管世界格局中期發展的前景如何,筆者堅信,世界各國人民將在無比豐富的社會實踐和多姿多彩的經驗教訓中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2050年前後,將是世界社會主義的又一個無比燦爛的豔陽天。

國際形勢論文 篇二

談最近的國際形勢

最近美國侵略集團在東方在西歐,進行了一系列的侵略陰謀活動。帝國主義國家的好戰分子,相繼發出了戰爭叫囂,國際局勢顯得有些緊張起來。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我們怎樣來認識目前的國際局勢呢?此刻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問題吧。

作者:福英

朝鮮停戰的實現,日內瓦會議就印度支那的軍事停戰和政治問題達成協議,使得國際緊張局勢有了緩和。這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偉大的勝利,美國侵略集團的重大失敗。

可是,如果以為妄想稱霸世界的美國侵略者,在遭到失敗和打擊後,就會從此放下屠刀。那就是奇怪的衷情了。我們應當看到:在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為國際緊張局勢進一步地綏和而鬥爭的時候、美國侵略集團卻絕不甘心於失敗,它總是要千方百計地製造着國際緊張局勢,準備另一次世界戰爭的。和平力量與戰爭力量之間的鬥爭,這就是目前國際形勢的基本情景。

和平與戰爭的鬥爭是長期的、複雜的,絕不是一兩個回合就能解決的。因為和平的敵人是相當頑強的。它在一次失敗之後,必然想法對世界和平力量進行反攻。所以,我們在一場鬥爭勝利之後,就要之後進行另一場的鬥爭。這樣,國際局勢就顯得時而緊張,時而緩和。這就是目前國際局勢的特點。

所以,我們決不能因為在一個回合中獲得勝利,就衝昏了頭腦,以為美國侵略集團蒙受了一次打擊,就消聲匿跡,我們就能夠高枕無憂。“天下太平”了。那樣,我們就要犯錯誤。相反的,我們要時時警惕,準備給企圖反攻的敵人以更大的打擊。但如果我們在局勢緊張的時候,就張惶起來,那也是不對的。

敵人是不斷地在進行反攻的。譬如,在朝鮮停戰,日內瓦會義後,美國侵略集團遭到了失敗,和平力量取得勝利,美國侵略集團就立即拉攏英、

法、澳、新、菲、泰、巴基斯坦組織東南亞軍事侵略集團。之後,歐洲軍條約遭法國議會否決,美國的戰爭政策遭到了挫折,但它連忙誘使英、法等國的統治集團。用倫敦協定、巴黎協定來重新武裝西德,把西德拉進北大西洋侵略軍事集團。最近,宣佈簽定美蔣軍事協定,並決定行將召開曼谷八國會議。美國侵略集團這一系列的行動,就是要建立對蘇、中和人民民主國家的軍事包圍圈,準備發動另一次世界戰爭。但美國侵略集團和它的追隨者,這一連串的侵略活動,並沒有出乎我們預料之外;不如説,這是在我們預料之中。所以,國際局勢一時的惡化,並沒有使我們悲觀失望,而只是使我們加倍努力來為維護世界和平進行鬥爭,並且是具有充分的信心來進行這一斗爭。

在為維護世界和平而跟戰爭力量進行的鬥爭中,我們如何來認識目前世界所存在的各種力量呢?

蘇聯、中國、和各人民民主國家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中堅。蘇、中和人民民主國家的日益強大和緊密團結,是世界和平的最主要的保證。

同時,世界各國人民是反對戰爭、擁護和平的。在最近四十年來,世界經過了兩次大戰,人民對於戰爭所給予的創痛,記憶猶新,談虎色變,誰不反對戰爭?

至於美國侵略集團,雖然在資本主義世界中有它的追隨者,但為數不那麼多。為什麼?因為美國侵略集團加緊推行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使美國和資本主義世界其他國家存在着矛盾。資本主義世界的其他國家追隨美國侵略集團的戰爭政策不僅僅對他們自我沒有什麼好處,並且還會失掉他們已有的一些東西。所以,目前資本主義體系的國家,在戰爭和和平問題上,便存在着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的國家,是剛獲得獨立的或正在爭取獨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它們反對帝國主義的統治和壟斷,因為它們是剛從外國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下襬脱出來,或正在擺脱外國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它們反對戰爭,因為它們需要的是建設,而戰爭是妨礙它們進行建設的。它們的對外政策是和平、中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除極少數國家的統治集團甘於追隨美帝國主義的戰爭政策以外,許多國家都是屬於這一類型的。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在印度尼西亞茂物舉行的南亞五國總理會議,決定邀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二十五個亞洲非洲國家參加定於一九五五年四月舉行的亞非會議。討論反對殖民主義和促進世界和平的問題。南亞五國總理的這一行動,證明了第一種類型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將日益重要。

第二種類型的國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削弱的帝國主義國家。因為它們已被削弱,想要繼續保有它們已有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就不容易。為什麼?首先美國垂涎着它們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美國侵略集團在想法擠進去,要取它們的地位而代之。其次,這些地方的人民的獨立解放運動的日益高漲,根本動搖了殖民制度。這一類的國家的統治集團中雖然也有少數人時常跟着美帝國主義叫囂戰爭,但從根本方面來説,它們是主張維持現狀的,因為維持原狀意味着它們有可能繼續堅持巳有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英、法和許多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是屬於這一類。

第三種類型的國家,是好戰的國家。它們的對外政策是侵略政策,戰爭政策。這類國家主要是在侵略集團統治下的美國。在美國控制下的西德和日本,是美國侵略集團看中了的戰爭工具;美國力圖重新武裝西德和日本,作為美國發動另一次世界戰爭的炮灰。美國侵略集團雖然是以蘇聯、中國和人民民主國家作為“潛在的敵人”,作為將來發動另一次世界大戰的進攻對象,可是,今日在準備另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們的目前的侵略對象是資本主義體系的其他國家。美國侵略集團要在這些國家中設立軍事基地,就必然侵害着這些國家的領土主權的完整。美國侵略集團要企圖緩和美國的經濟恐慌,就必然對這些國家進行經濟侵略。一句話,美國侵略集團想要建立它的世界霸權,第一步就要把資本主義體系的其他國家淪為它的附庸。在那裏,就存在着美國與其同盟國家之間的不能克服的最基本的矛盾。此外,阿登納和吉田雖然甘願充當美國的走卒,但西德和日本的統治階級並不是全都願意扮演這樣的主角;更用不着説西德和日本的人民是根本反對的了。西德的社會民主黨反對巴黎軍事協定,日本的吉田也巳不得不下台。即使把西德和日本重新武裝起來,安知西方各國不是扳石頭碰自我的腳?!這一切,就顯示美國侵略集團和它的追隨者所面臨的困難。

國際形勢論文 篇三

當前國際形勢特徵與中國外交

[摘要]“後金融危機時代”國際形勢具有七大特徵:世界經濟復甦曲折多變;主要大國競相調整內外戰略;大國關係加快重組;國際安全挑戰複雜多樣;亞太地緣角逐加劇;西方大國武力干涉利比亞,加劇中東北非動盪局勢;中國和平發展引發外界反彈。展望未來,中國外交面臨四大挑戰,外部經濟環境趨於嚴峻,大國競爭的戰略環境趨於複雜,周邊安全環境趨於緊張,內外兩個大局互動趨於敏感。“十二五”時期中國的和平發展任重道遠。

[關鍵詞]後金融危機時代;國際形勢;中國外交;和平發展

[中圖分類號]D643[文獻標示碼]A[文章編號]1009-2528(2011)04-0065-04

一、當前國際形勢七大特徵

當前,“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特徵日漸顯現,世界格局加快轉換與國際體系深刻轉型引發新的不確定性與複雜性,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在新的高度與廣度展開。

1.世界經濟復甦一波三折、喜憂參半

全球反危機抗衰退略有成效,世界經濟呈現温和復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出,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4.8%,但增長態勢呈現“北(發達國家)低南(發展中國家)高”,復甦不牢靠、不均衡、不協調,脆弱性與下行風險仍大。發達國家備受高赤字包袱與通脹預期雙重擠壓,增長乏力,救治乏術,面臨無就業復甦困局。發展中國家羣體性經濟崛起助推世界格局多極化與國際經濟治理機制改革,世界銀行將發展中國家份額提高到4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向新興國家轉移6%以上份額,二十國集團(G20)影響穩步增大。

同時,國際社會合力反危機的政治意願明顯弱化,彼此競爭勢頭上升,世界經濟復甦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突出,前景曲折多變。各國普遍促增長、保就業、調結構、換方式,扎堆於“綠色經濟”,致使市場份額與新興產業主導權之爭加劇。西方發達國家更是過河拆橋、以鄰為壑,蓄意排擠新興經濟體,不擇手段推出保護主義新措施,致使匯率戰、貨幣戰、貿易戰暗流洶湧。美國為對外轉嫁危機挑頭對人民幣發難,一再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放任美元氾濫貶值,迫使多國大肆干預匯市,助推黃金與大宗商品漲價,擾亂國際貨幣金融秩序與世界市場穩定。

2.各主要力量深化內外戰略調整

金融危機凸顯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緊要地位,主要力量無不以經濟為第一要務,戰略調整兼顧發展與安全、當前與長遠。

美國實施內外“變革”,力求脱困重振。對內,全力“拼經濟”,着力夯實霸權“根基”。奧巴馬政府接連實施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出台金融監管與醫改法案,制定產業振興戰略與出口倍增計劃,大力投資物聯網、高速無線寬帶網絡、新能源產業、高速鐵路等,力圖再造實體經濟。對外,加強戰略謀劃,收縮戰線與調整佈局,欲憑藉“巧實力”強化“領導地位”。相繼出台《四年防務評估》、《核態勢評估》、《國家安全戰略》、《國家軍事戰略》等,着力利用新興大國,將戰略重心加緊由“反恐”轉向應對崛起大國、由中東轉向亞太。

歐盟着力緩解“內憂”,力求標本兼治。歐盟斥資7500億歐元建立歐洲穩定機制,全力遏制主權債務危機蔓延,捍衞歐元體制。推出“歐洲2020戰略”,經過經濟治理改革方案,修改《里斯本條約》。對外成立“外交署”,用一個聲音説話,維護國際話語權。法國、英國等歐盟主要大國利用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於2011年3月19日率先對利比亞發動空襲,企圖藉此維持其“世界大國”地位。日本以應對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大地震為當務之急,力推經濟刺激與科技振興計劃,對外在“倚仗美國”與“重視亞洲”之間搖擺不定,擬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參與先進武器研發國際合作。俄羅斯進取謀劃“經濟現代化戰略”,加快發展高新科技,加緊軍事改革,着力改善與西方關係,趁機“進軍”獨聯體,在烏克蘭與吉爾吉斯斯坦等“恢復影響”。印度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大國外交“左右逢源”,極力整軍經武,欲趁勢全面崛起。巴西當選的首位女總統迪爾瑪有望延續“盧拉路線”,勞工黨政府對內着力改善民生,對外進取參與地區與國際事務。

3.大國關係競爭與合作同步發展,大國組合複雜調整

“後金融危機時代”大國之間共同利益擴大與相互依存加深,綜合國力競爭更多着眼於增強發展後勁,更多以和平方式處理國際爭端,更多強調爭取合作伙伴。西方大國之間、新興大國之間、西方與新興大國之間複雜互動,後者成為重組“主線”。美歐“大西洋聯盟”有所弱化,彼此在應對金融危機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上分歧凸顯,美對歐“興趣”下降。美日之間兩個“民主黨”政府雖有磨合,但相互利用仍佔主導,同盟得以深化。新興大國之間以相互借重為主,協調加強,共同提升國際話語權。美國以新興大國為重點,利用與分化並舉,着力構築“多夥伴”體系。美俄一面推進關係“重啟”,一面繼續“暗戰”與角力。奧巴馬總統高調訪問印度,公開挺印“入常”,美印持續提升“全球戰略伙伴關係”。[1]大國關係組合“新陳代謝”加快,八國集團(G8)日漸式微,“金磚國家”(中、俄、印度、巴西以及南非)影響增強,“基礎四國”(中、印度、巴西、南非)在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中共同“維權”,G20囊括新興與老牌大國,成為新的大國博弈的重要平台。

4.國際安全挑戰更加複雜多元

大國軍事戰略轉型更加面向多樣化威脅。美國《四年防務評估》強調在“反恐防擴散”與應對新興大國崛起挑戰之間取得“平衡”,國防預算仍“遙遙領先”,且加緊研製超前武器系統。俄羅斯成立東、西、南、中四大軍區與聯合戰略司令部,打造新指揮體系,推進新式戰略裝備部署。日本出台新《防衞計劃大綱》,側重海軍與“西南方向”防禦。印度研發與軍購併舉,打造立體攻防。英、法被迫採取財政緊縮政策,削減軍費,擬“共享”軍事設施以維持“世界大國”地位。北約成立“新安全挑戰處”,推出“新戰略構想”,突出“非傳統安全威脅”。

北極、海洋、網絡、核成為大國戰略博弈焦點。氣候變暖與能源資源短缺等助推“北極熱”,沿岸國軍演不斷,力圖“私分”北極。海洋領土主權爭端顯著升温,海權角逐日趨激烈,海上軍演“扎堆”,海軍競賽顯現。美國着力推進西太平洋戰略,強化戰略打擊力量“預置”,重點針對中國,密集演練“空海一體戰”。網絡空間戰略地位迅速提升,美國網絡司令部投入運作,演練“網絡風暴Ⅲ”攻防戰,假手“網絡自由”對外顛覆滲透,極力強化網絡霸權。[2]美國力推“無核武世界”,聚焦核恐怖主義,舉辦首屆核安全峯會,力求主導“核秩序”,美俄簽署核裁軍新條約。美國繼續奉行防擴散雙重標準,進行亞臨界核試驗,與印度、越南等推進核合作,加之全球核能發展“大躍進”,致使核擴散形勢複雜,朝鮮與伊朗核問題繼續“糾結”。

非傳統安全挑戰呈現新態勢,危害加劇。國際反恐趨於常態化,巴基斯坦與也門成為恐怖主義新的“策源地”與“重災區”,美歐恐怖組織“本地化”,恐怖襲擊警報頻發。海盜橫行印度洋及南海,國際打海盜治標難治本,海盜與恐怖組織聯手勢頭顯現。“谷歌”及“維基揭祕”等挑戰主權國家及其信息安全。氣候異常、重大天災、新型疫情交織頻發,破壞驚人,凸顯人類社會無限膨脹與地球有限承載本事之嚴重失調。

5.亞太戰略力量加快重組,地緣環境嚴峻複雜

亞太經濟增長持續領先全球,漸成世界地緣戰略新重心,備受各大國矚目。主要大國紛紛加大對亞太的戰略投入,致使地緣角逐加劇。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發表美亞太政策講話,強調經過所謂“前位外交”與“進取型立足點”發揮“領導作用”。[3]美國意圖將戰略重心自中東“東移”亞太,“反恐”聚焦南亞,“防擴散”關注朝鮮、伊朗,“防範大國崛起”緊盯中國,趁亂加強亞太雙邊軍事同盟,極力利用亞太各國矛盾插手東南亞、東北亞事務。俄羅斯、歐盟加大“向東看”力度,力圖分享亞太高增長“紅利”。日本、印度力爭擴大區域影響力。東盟實施“大國平衡術”,與域外大國相互利用,多方角力亞太多邊機制。

多國深陷轉型“陣痛”,政局普遍動盪不定。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爆發政變與嚴重族羣騷亂,“改制”前景未明,塔吉克斯坦頻發重大恐怖襲擊,極端勢力滋長。在南亞,阿富汗戰爭即將進入第十個年頭,巴基斯坦嚴重恐襲與大洪災交織,當局管控無力,國運日趨衰敗,尼泊爾陷入內耗。在東南亞,泰國“紅衫軍”等滋事不斷,凸顯社會階層矛盾,緬甸舉行完“大選”,軍政府加快向文職政府過渡,當局與“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及“民主派”反對黨矛盾依舊。在東北亞,朝鮮藉黨代會與“大閲兵”加緊推出新一代領導人,日本民主黨敗選參議院,黨內黨外矛盾激化,執政地位虛弱。

地區“熱點”新舊交織,危機不斷。“天安號”事件、延坪島炮擊事件接連不斷,美韓、美日趁機接連軍演,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加快,朝鮮半島南北嚴重對峙,“六方會談”重啟艱難,東北亞和平穩定備受衝擊。美國大舉增兵阿富汗,新戰略對“塔利班”軟硬兼施,阿富汗戰爭僵持不下。美國一再越境打恐引發“巴基斯坦塔利班”報復與巴基斯坦政府不滿,巴基斯坦安全局勢“阿富汗化”前景堪憂。

海權爭端急劇升温蔓延。“天安號”事件引發美韓黃海軍演。美國高調介入“南海爭端”,實質性“重返”東南亞,美越加緊軍事戰略勾連,南海問題趨於“多邊化”、“東盟化”。東海“釣魚島撞船事件”突發,美國宣稱其適用“美日安保條約”,日本圖謀實現“法理控制”,強化針對中國的“西南諸島”軍事部署。俄日圍繞北方四島齟齬不斷。美國藉口“自由航行”強化海洋霸權,亞太海洋秩序醖釀重組。

6.西方大國武力干涉利比亞,加劇中東北非動盪局勢

在西方霸權勢力的策動下,突尼斯首先發生類似“顏色革命”的所謂“茉莉花革命”,出現反政府示威。2011年1月14日,應對愈演愈烈的全國性反政府示威,執政已20多年的本阿里總統被迫流亡沙特阿拉伯。突尼斯內亂隨即蔓延至整個阿拉伯世界,埃及、阿爾及利亞、也門、巴林等國陸續發生**,利比亞更是爆發內戰。

2011年3月19日,法、英、美等西方大國篡改安理會關於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第1973號決議,對主權國家利比亞展開空襲,造成很多平民傷亡。西方大國打着“捍衞人權”的旗號,行侵犯主權、踐踏人權之實,其目的是趁亂搞垮卡扎菲政權,維護西方在中東北非的“主導”地位,攫取更多的石油利益。

西方大國肆意歪曲安理會決議,武力干涉主權國家利比亞,給世界帶來諸多惡劣影響:一是嚴重干擾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其武力干涉主權國家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二是假手“國際人權保護”威脅他國主權,以“國際社會”所謂的“保護職責”挑戰國家主權、“不干涉內政”、“不使用武力”等國際關係準則;三是加劇中東北非動盪局勢,利比亞人民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7.中國和平發展進入歷史新階段,中外互動在更高水平展開

一方面,中國的綜合國力與對外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國際社會對華更加借重。中國率先走出危機,堅持強勁增長,牽引世界經濟復甦,經濟實力與國際經濟話語權同步增長。2010年中國GDP總量躍升世界第二,出口獨佔鰲頭,在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躋身前三,“發展外交”引領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進程與G20峯會,“世博外交”展示現代禮貌強國形象,抵禦重大自然災害的抗危機本事驚人,高鐵、超級計算機等經濟科技疊創“世界第一”,進取應對國際與地區熱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主張”的國際影響顯著增強。

另一方面,中國加速發展的對外衝擊效應日漸顯現,引發多方反制與施壓。西方大國對此心態複雜,估計不足,對華軟硬兼施,多管齊下,企圖加強“管理”:戰略上重在對華“身份塑造”與“方向引導”,壓迫中國在人民幣匯率、氣候變化、“軍事透明度”等方面承擔更大“職責”;地緣與軍事上對中國維護拓展相關利益“嚴防死守”、“圍追堵截”;輿論上以“中國傲慢論”、“中國強硬論”、“中國軍事威脅論”等詆譭中國形象;政治上借“谷歌事件”等攻擊中國政府的網絡監管政策。與中國存在領土與海洋權爭端的周邊國家的危機感、焦慮感、緊迫感加劇,它們深感“時間站在中國一邊”,一面加緊侵佔中國的合法權益,一面內外勾連,加大借重域外大國聯手對華,致使中國與鄰國之間歷史遺留的領土爭端“顯形化”,難再簡單“擱置”。

二、中國外交面臨四大挑戰

“後金融危機時代”國際秩序主導權博弈激烈複雜,中外互動的複雜性與敏感度進一步上升,中國的和平發展面臨新風險與新挑戰。

1.外部經濟金融環境多重風險疊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世界經濟2011年增長4.2%,發達經濟體為2.2%,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為6.4%。美、歐2011年增長預計僅為2.3%、1.5%,失業率則高達9.6%、10%,其經濟復甦與社會穩定面臨嚴峻挑戰,保護主義日益抬頭,對華經貿打壓勢必趨強趨緊,將繼續利用世界經濟“再平衡”、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等,以“雙反”(反傾銷反補貼)制裁等對中國發難。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外溢效應”不斷顯現,導致中國外匯儲備與美元資產“縮水”,熱錢湧入與通脹壓力加大,維護經濟金融穩定與安全面臨複雜考驗。西方發達國家着力發展“綠色經濟”極易與中國“撞車”,美國擬對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啟動“301條款”調查,加之中國新能源產業核心技術與市場“兩頭在外”,容易受制於人。

2.戰略環境更顯複雜脆弱

中國發展越快,其他大國對華戒備、防範和牽制力度就越大。中美“第二”與“第一”的“結構性矛盾”將進一步凸顯,彼此圍繞海權、網絡、太空、核等領域的戰略競爭趨於激烈。美國中期選舉之後政治生態趨於民粹與保守,對華政策的軟硬兩手都在加強,中美關係“穩中求進”難度增大。歐盟調整對華政策仍存變數,對華多邊施壓與雙邊務實合作雙管齊下,更顯棘手,中歐互信合作面臨經貿摩擦加劇與意識形態分歧上升衝擊。日本右翼勢力與少壯派走強,憂華、防華、反華傾向增長,進一步勾連美、印、越等聯手對華。印度戰略環境持續改善,國力快速增長,對外更趨活躍,可能在邊境、涉藏、經貿等對華示強。俄羅斯對中國發展的疑慮有所增加,將在軍售與地區問題上加大反制力度。中國加速發展關乎各方利害,牽動大國關係重組,中國在中美歐、中美俄、中美日、中美印等多組戰略三角關係中面臨新的壓力。

3.周邊和平穩定變數增多,地緣戰略利益面臨侵蝕

美國將2011年視為推進亞太新戰略的“關鍵年”、“千載難逢機會”,加大力度加緊全方位佈局,包括“加固”雙邊同盟,與越、印、印尼等“新夥伴”“拓展”關係,全面“介入”地區多邊機制,企圖將東亞峯會改造成政治與安全組織,力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施展軍事優勢,強化西太平洋多層“島鏈”,極力維護海、空霸權。同時,利用中國與鄰國的水資源開發、海洋權益等矛盾,挑撥離間,企圖遏制中國的區域影響力。美、日、韓、印度、越等相互利用、互動頻密,美國企圖主導拼湊“防範中國”的亞太新聯盟。日本、越南等“挾美自重”,強化島礁“實際控制”,與中國的海權爭端趨於激烈尖鋭,東海、南海“維穩”、“維權”難度增大,二者更難兼顧。周邊“熱點”、“支點”國家政局複雜多變,美國計劃從2011年開始“撤軍”阿富汗,巴基斯坦內憂外患加重,緬甸大選後面臨反對黨挑戰與美國誘壓,朝鮮政權過渡面臨美韓施壓,中國周邊地帶仍然處於“多動期”與“高壓期”。

4.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敏感聯動,統籌兼顧難度上升

內外高頻互動藴含風險,國內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有所抬升,容易與周邊國家的民族主義相互刺激,加之外交日趨“大眾化”與網絡化,對外決策兩難困境加深,輿論主導與民意引導難度“水漲船高”。2011年中國經濟社會“十二五規劃”開啟,重大歷史紀念日較多,國內社會轉型積聚矛盾容易發酵,國際反華與境外敵對勢力蠢蠢欲動,妄圖利用社會不滿情緒,插手羣體性事件,激化黨羣與幹羣矛盾,伺機滋事。“十二五”時期中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對外投資與資本輸出加速,中國企業與人員“走出去”進一步加快,海外利益不斷延伸拓展,遭遇麻煩、阻力與安全風險倍增,海外利益保護壓力與突發事件頻率、敏感度將持續攀升,近期中國公民與企業在埃及、利比亞政局動盪中遭受巨大風險就是例證。

應對“後金融危機時代”更加複雜的國際形勢與外部環境,我們應當始終堅持戰略自信與戰略耐心,堅定而有創造性地貫徹“堅持韜光養晦、進取有所作為”方針,強化危機管理,完善細化各種預案,統籌內外,戒驕戒躁,順勢作為,在“十二五”時期紮實推進中國的和平發展大業。

國際形勢論文 篇四

當前國際形勢和中國佈局

年終盤點,要問2014年全球經濟的亮點是什麼?我想有兩點:第一,互聯網在全球的迅速發展,異常是電子商務的崛起,使得全球經濟的格局有一個劃時代的發展。並且我認為新的產業佈局以及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帶動全球新的貿易關係和格局的構成。2014年9月9日,中國阿里巴巴在紐約交易所上市,市值達2285億美元,一舉成為僅次於谷歌的第二大互聯網公司。許多中小企業,迫切期望他們所有的產品,能夠經過馬雲的平台銷往世界市場、中國的市場。

第二,全球化的結果,更突出了中國軟實力的提升。2014年在北京舉辦的APEC會議,將極大地影響未來十年、二十年全球政治的走向,以及各國戰略的制定。中國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全球化的邊緣向中心移動,很難一帆風順,然而2014年在中國舉辦的APEC會議,成功化解了美國的TPP,中國提出了SEP和FTIIP(亞太自貿區)。

要研究下一步中國的全面小康社會,要有一個十分好的國際大環境。

2013年,奧巴馬總統對習近平主席説,中美要建立新興大國關係,實際上就三點,不對抗、不衝突,不損害各自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

中國的核心利益是什麼?

中國的核心利益有三條:第一是主權,我的領土是完整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第二是安全,除了主權之外,包括經濟發展安全、網絡安全、一切的安全;第三是發展,我剛才講全球化,中國從邊緣向中心移動的時候,我們採取的不是碰撞,也不是把你擠出去,而是融合、互相發展。

基於這一點,我們提出中美戰略的方向:

中國提出了亞太自貿區,提出了一帶一路,這是我們的大戰略。習主席出訪斯里蘭卡,出訪歐洲第一站是荷蘭,就是一帶一路戰略。一路我們有53個國家,94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涉及到我們的港口、高鐵。我們要走出去。我們搞基礎設施,設立亞洲的基礎設施銀行,互聯互通。一帶一路的建設,以及下一步FTIIP的建設,就是用軟實力化解整個的TPP。

中國必須要抓住當前的時機。我們的互聯網金融,中國的軟實力發展,一路一帶的建設,都説明中國在世界上起到包容、合作、共贏、開放的作用。中國的發展就是大家的發展,中國的未來就是大家的未來,中國的機遇,就是大家的機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wkq9r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