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彙報材料 >

扛穩糧食安全責任 築牢穩產保供基礎

扛穩糧食安全責任 築牢穩產保供基礎

近年來,****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積極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糧食全產業鏈提質增效,有效落實糧食穩產保供責任。**18年以來,全**糧食種植面積持續穩定在每年3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量3億斤以上,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

扛穩糧食安全責任 築牢穩產保供基礎

一、主要工作舉措

(一)強化責任擔當,壓緊壓實糧食生產任務

深刻認識到抓好糧食生產的極端重要性,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切實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一是落實目標任務,**政府每年印發糧食生產目標文件,及時分解任務,層層傳導壓力,落實落細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目標,確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二是強化責任考核,將糧食生產列入鄉村振興戰略和蘇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考核,對鄉鎮糧食麪積落實情況開展督查,並將糧食穩產保供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確保糧食生產目標任務落實到位。三是搶抓關鍵節點,在夏收夏種、秋收秋種等關鍵時期,農業農村部門加強與氣象部門溝通,密切關注天氣,做好防災減災抗災預案,及時印發通知,做好技術服務和進度調度,增強搶字意識,搶抓晴好天氣,突擊搶收搶種,確保顆粒歸倉。

(二)強化基礎建設,穩定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全面保護農業生產空間,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強化現代要素配置,積極保障糧食產能安全,穩定糧食生產基礎。一是穩定糧食生產面積。通過“退漁還田”“三優三保”和“復墾擴種”等方式,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全力夯實糧食穩產增產基礎,保障全**水稻面積穩定在**萬畝。二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建設管護,加大相關涉農資金傾斜力度,加快把糧食生產功能**建成“噸糧田”的高標準農田。近年來,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提質改造,已建成各類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淨面積18.82萬畝,實現集中連片糧田高標準農田全覆蓋,不斷夯實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三是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切實加強糧食生產和加工能力建設,通過更新換代、提檔升級、補短提優,做到農機裝備基本自給自足,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18年以來,新增各類糧食生產裝備894台(套),新建成機庫和倉儲烘乾中心7700多平方米,建成一批“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提升糧食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

(三)強化綠色發展,努力促進糧食穩產增效

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快轉變糧食生產方式,堅持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着力提升糧食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一是加強技術推廣,努力實現“藏糧於技”。大力推廣水稻精確栽培、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測土配方施肥、農藥肥料減量施用、農業物聯網等技術,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應用能力和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通過技術進步穩步提高糧食產能。二是優化品種佈局,加快發展優質稻米。積極推廣優良食味水稻品種,優良食味水稻品種覆蓋率從**18年的49.2%提升到**21年的73.4%;積極推行生態綠色發展方式,應用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推進良種良法配套、綠色高產同步,努力挖掘糧食增產增效潛力。三是聚力品牌打造,推進糧食提質增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通過聯合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户,以聯合體形式提高整體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着力培育綠色優質稻米產業,提升優質稻米市場競爭力,持續提升“**大米”**域公共品牌影響力。

(四)強化政策扶持,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生產

有效落實國家、省、市支農惠農扶持政策,並強化**級財政投入,多措並舉,穩定種糧農民收入,保障糧食生產。一是落實國家惠農政策,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穀生產者補貼、一次性補貼、糧食收購最低指導價以及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及時將惠農措施落實到位,穩定農民收入。二是加強**級財政扶持,實行良種購種補貼、糧食價外補貼、水稻田生態補償、配套農機購置補貼、水稻機插秧秧田補貼等地方支農政策,其中,水稻田生態補償標準從**18年的570元/畝,提升至目前700元/畝,有效激發基層和農民種糧積極性;同時,鼓勵**鎮制定出台促進糧食生產的配套政策和獎勵政策,放大政策激勵效應,守牢糧食安全的底線。三是凝聚穩糧工作合力。各級各部門聚焦目標任務,加強統籌協調,整合資金資源,突出重點任務和關鍵措施,形成共同推進、齊抓共管糧食生產的良好局面,共同抓好水稻面積落實,努力協調農資配送供應,全力提高糧食生產水平,確保糧食穩產增效。

二、存在的問題

(一)種糧效益不斷下滑。近幾年糧價雖然穩定但有下行趨勢,同時,農資價格快速上漲、勞動用工價格持續增加、土地承包租金偏高,受到地板和天花板雙重擠壓,種糧效益普遍下滑,糧食生產利潤較低,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二)抵禦風險能力不強。近年來,颱風、暴雨、寒潮、龍捲風等極端天氣頻發,部分病蟲害發生程度較重,對糧食生產影響較大,糧食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較大程度影響了農民收入。

(三)基層農技隊伍薄弱。近年來,基層農技人員年齡偏大以及在編不在崗現象普遍,另外,熟悉農業生產的農技人員流動較大,特別是**鎮一級比較明顯,造成基層農技推廣能力和作用發揮持續弱化。

(四)從業人員層次不高。現階段城鄉間的差異性,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就業,務農勞動力素質呈現結構性下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導致農業從業人員外地化、本地農民老齡化、農業兼業化現象嚴重,面臨今後誰來種地的矛盾。

三、意見建議

(一)加大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對糧食生產的補貼力度,加強對水稻育秧、插秧、機收等服務環節和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病蟲害綠色防控、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等綠色生產的補貼力度,補齊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弱項,全面推進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二)加強人才培育。完善專業人才“定向培養”政策和農技人員分級分類培訓制度,加大農業農村人才培養力度,提高基層專業人才和農技人員能力素質。更大力度、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分層分類擴大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加大高素質農民認定管理與政策扶持力度。

(三)加大金融扶持。進一步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不斷拓展保險深度,提高賠付額度,加快由“保成本”向“保產值”轉變,幫助農民擺脱“靠天吃飯”的現狀,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切實增強種糧農民信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huibao/7o74e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