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彙報材料 >

着力建設節水型和諧灌區,保障灌區糧食安全

着力建設節水型和諧灌區,保障灌區糧食安全

着力建設節水型和諧灌區,保障灌區糧食安全

着力建設節水型和諧灌區,保障灌區糧食安全

一、灌區概況

四川省都江堰黑龍灘灌區是以引蓄都江堰東風渠來水的大(二)型水庫黑龍灘水庫和中型水庫李家溝水庫為主要水源,以農業灌溉、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為主,兼顧工業和生態環境供水的大型灌區;設計灌溉三市(眉山市、樂山市、資陽市)四縣(市、區)(眉山市仁壽縣、眉山市天府新區,樂山市井研縣,資陽市簡陽市)106.06萬畝,2020年有效灌溉面積為91.13萬畝,主要農作物為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紅苕等;供給仁壽縣、東坡區、井研縣300餘萬人生活用水。

黑龍灘水庫是都江堰灌區的一個大(二)型囤蓄水庫,以灌溉、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為主,兼顧防洪、城鎮生產和生態供水、水產養殖、旅遊、發電。水庫總庫容3.60億m3,正常庫容3.00億m3,有效庫容2.36億m3;集雨面積185.5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水庫面積23.6平方公里。

水庫樞紐工程包括1座大壩(漿砌條石弧形重力壩)、14座副壩、1座輸水隧洞、1座溢洪道。大壩於1970年10月1日動工,1972年1月竣工,壩高53米,壩頂寬6.6米,壩頂弧長271米。

灌區工程於1971年冬開始建設,1977年底干支渠基本建成,1985年基本完成灌區鬥、農、毛渠工程配套。共有各級渠道1319條,長3693.22km;其中總乾渠2條,長121.4km;分乾渠5條,長203.9km;支渠8條,長142.4km;斗渠38條,長400.2km;農渠284條,長1399.9km;毛渠982條,長1425.00km。灌區配套建築物14429處,主要建築物2721座,長233.88km;其中渡槽644座,長52.23km;隧洞807座,長72.46km;暗拱1144座,長93.98km;倒虹管126座,長15.14km。

二、糧食安全與灌區水資源

(一)糧食安全是國家重大戰略問題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糧食安全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關係人類永續發展和前途命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中國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糧食供給結構不斷優化,糧食產業經濟穩步發展,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穩健、越走越寬廣。

中國人口占世界的近1/5,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的1/4。中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並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這既是中國人民自己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也是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貢獻。政府主要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提升耕地質量,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建設一批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開發種類齊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節水灌溉技術和產品,大力普及管灌、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加大水肥一體化等農藝節水推廣力度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高效節水改造,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達標提質,實現農業生產水資源科學高效利用;二是保護和調動糧食種植積極性,保障種糧農民收益,完善生產經營方式,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調動億萬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三是創新完善糧食市場體系,積極構建多元市場主體格局,健全完善糧食交易體系,穩步提升糧食市場服務水平;四是健全完善國家宏觀調控,注重規劃引領,深化糧食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發揮糧食儲備重要作用;五是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加快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糧食精深加工轉化,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六是全面建立糧食科技創新體系,強化糧食生產科技支撐,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提升糧食儲運科技水平。

(二)灌區糧食安全用水面臨的挑戰

灌區的氣候、地理條件和社會條件決定了水在保障糧食安全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業必須走灌溉農業的發展道路。這是幾千年來實踐的總結,是水利與農業、水與糧食關係的最好詮釋。

灌區糧食用水安全面臨以下主要挑戰:

1、水資源短缺,時間分佈不均,影響糧食生產。黑龍灘灌區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1000m3,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200m3,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且時間分配極不均衡,降水主要集中在4個月(6-9月),佔全年降水的75%,汛期洪水成災,冬幹春旱。

2、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生態和非農生產用水需求急劇增加,加重了糧食生產用水的短缺程度。隨着灌區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灌區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生產與生活、生產與生態等諸多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劇。近20多年間,灌區總用水量不斷增加,新增的供水量基本用於非農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生態,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持續減少,總量從上世紀末的2.0億立方米,減少到近兩年的1.2億立方米,農業灌溉用水量在總用水量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從上世紀末的92%下降到2019年的44.38%[黑龍灘灌區2019年總用水量2.6388億m3,其中農業用水量1.171億m3(佔總用水量的44.38%),工業及生活用水量1.0355億m3(佔總用水量的39.24%),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0.1533億m3(佔總用水量的5.81%),河道內生態環境補水0.2773億m3(佔總用水量的10.51%),其他取水(仁壽中學)0.0017億m3(佔總用水量的0.07%)]。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生態和非農生產用水嚴重擠佔農業灌溉用水,導致糧食灌溉用水量減少,加重了糧食生產用水的短缺程度。

3、灌區工程基礎設施不完善,用水管理粗放,糧食生產用水效率不高。黑龍灘灌區修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屬“三邊”工程,加之受當時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工程標準低、配套不全,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大部分工程存在程老化嚴重、病險日漸等問題,雖經近年來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投入,有所改善,但糧食生產用水效率仍然很低。目前,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為0.559,四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為0.477,黑龍灘灌區僅為0.443,仍有節水潛力。

三、着力建設節水型和諧灌區,確保糧食安全

(一)按照人與自然、人水和諧的理念,對灌區水資源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在供用水中強調尊重自然規律,在防止、減少水旱災害的同時,特別注意防止人對水資源的侵害。在做好水源的開發、利用和治理的同時,重視和加強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和保護。通過制定水資源綜合規劃、防洪規劃、農業節水規劃、灌區改造規劃等一系列規劃,統籌解決各種水問題,統籌生活、工業、農業、生態等各種用水需求,優化配置水資源。加大對水利的投入,按照規劃,有計劃、分步驟地解決水資源擠佔、短缺矛盾。

(二)全面推進節水型灌區(社會)建設。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水資源是一種稀缺性資源,解決水資源短缺與時間分佈不均衡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是建設節水型灌區(社會)。嚴守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通過管理制度建設和變革,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形成以堅持總量控制、效率優先、定額配水、明晰初始水權、確定水資源的“宏觀控制指標”和“微觀定額指標”、明確各縣(市、區)、各鄉鎮(街道)、各取用水户的水資源使用權指標的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進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農業是用水大户,解決農業用水問題,必須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把節水灌溉作為革命性措施來抓。我們的目標是,農業用水總量不再增加,保障糧食安全用水需求主要通過農業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來實現。

(三)狠抓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提高對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調控能力,減少滲漏浪費,夯實糧食安全基礎,發揮灌區水資源在糧食生產中的主體作用。截止2019年底,灌區完成2條總乾渠、5條幹渠、2條支渠360.08km渠道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僅佔全灌區3693.22km的9.75%;高效節水灌區和農田灌溉供水信息化計量設施建設還未起步。今後要進一步加大渠道防滲等節水改造力度,減少渠道輸水損失,有效提高灌溉水利用係數;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方式,灌區要加大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新技術的推廣,也要因地制宜採取效果好、成本低、簡單易行的灌溉技術,最大限度改變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同時,採取旱育秧、集中育秧、地膜覆蓋、作物秸稈覆蓋、深鬆免耕等保水技術和農藝措施,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效率;推行以用水户參與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灌區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四)開源節流,保障灌區糧食安全

從整體上説,黑龍灘灌區資源性缺水局面將長期存在,為保障灌區糧食安全,在加強節水的同時,也要積極籌措水源,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水資源。

1、科學攔蓄汛期雨洪資源,提高灌區各類蓄水設施蓄水能力。由於流域水文特性,汛期來水佔全年來水的80%以上,且主要集中於主汛期幾場暴雨。在保障度汛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組織引洪入庫、入塘堰,增加有效蓄水。但因為主汛期水庫不能超汛限水位運行,常常造成主汛期大量棄水,如果後汛期來水較少,就可能導致汛後無水可蓄,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和短缺;因此要儘快主動開展汛限水位動態控制理論研究,利用汛限水位動態控制技術,對汛期洪水科學調控,使洪水轉化成可以利用的水資源,大大提高水庫蓄水能力,使灌區各類蓄水設施充分利用,保障用水,更好地為灌區經濟發展服務。

2、科學利用空中雲水資源。積極與地方氣象部門合作,加強人工增雨,特別是新技術研發和新裝備應用,提高灌區人工增雨的科技水平和作業效率,多增降雨量,更好地為灌區農業生產服務。

3、加強節水技術研究與應用,提高用水效率。 一是結合灌區末級渠系改造項目,選擇節水灌溉成果推廣應用示範區,在農户、工程設計、施工人員中進行節水灌溉宣傳教育,通過發放宣傳冊、張貼宣傳單、出宣傳欄,組織專家授課、田間地頭實地講解示範等形式,介紹灌區水資源的現狀和今後的嚴峻缺水形勢以及無節制地浪費水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介紹節水灌溉技術成果及節水技術應用推廣做得好的典型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宣傳節水重要性及節水灌溉技術成果,使節水灌溉技術深入到田間地頭,同時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使他們力求把節水灌溉納入到日常管理事務中;把節水灌溉理念灌輸到廣大農户及工程設計人員腦中,從而使他們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對節水灌溉有了新的認識,節水意識得到大幅度提高,實現從“要我節水”到“我要節水”的根本性轉變,政府管理水資源的能力和手段大大提高,從而達到全灌區節水的目的。二是派技術人員參加灌區末級渠系改造項目建設。深入到施工現場,加強與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工程項目部和施工隊伍及現場監理的溝通聯繫,瞭解節水技術成果推廣應用的整個過程和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在推廣應用過程當中碰到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huibao/vr4r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