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白鶴梁導遊詞【精品多篇】

白鶴梁導遊詞【精品多篇】

白鶴梁導遊詞【精品多篇】

白鶴梁導遊詞 篇一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非常高興能在涪陵和大家見面。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涪陵最負盛名的景點白鶴梁。

我是導遊小X,我會熱情地為大家服務,希望大家能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經歷。 涪陵白鶴梁位於重慶市涪陵區城北長江中,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是一道天然石樑,全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大家想想,為什麼白鶴梁叫做白鶴梁呢?肯定是跟白鶴有一定關係吧!因早年常有白鶴羣集在這樑上,所以叫做白鶴梁。

而白鶴梁的價值主要在於石樑上的題刻。考古學家在石樑上共發現文字題刻165段,石魚18尾,觀音兩尊,白鶴一雙,主要分佈在長為220米的中段石樑上。

這白鶴梁長年淹沒在江水中,僅在冬春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古代人以刻石魚作為枯水水標。每當江水退、石魚現,就意味着一個少雨的枯水週期已經過去,豐收年即將來臨,因此又有“石魚出水兆豐年”之説。

白鶴梁上的題刻,記載了自唐至本世紀初1200年間72個枯水年份的長江水位資料,為研究長江上游的歷史枯水水位變化規律提供了可靠資料。

人們以石魚眼睛作為測量水位的標準,和現代水文測量中設立水尺零點的原理相同。石刻魚中最著名的為唐代所見魚和清代雙魚,並作為原始枯水水標,經現代勘測:“唐代所見魚的腹高相當於涪陵水文站歷年最低水位的平均值;清代雙鯉魚眼高程大體上等於川江航運部門涪陵地區的水位零點。”石魚水標每三五年小露一次,十年大枯一次,六百年為一個極枯水位級。不少細心的人將石魚出水時間,觀魚者的姓名、籍貫和石魚露出江面到枯水線的距離用尺測量出來,刻在石樑上,日積月累就形成了1200多年極為珍貴的水文記錄。 這可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早的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座以“石魚”作為枯水標誌的古代水文站。為長江流域的水電事業、橋樑建設、內河航運、城市供水等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科學依據。

聽到這裏,大家是不是就忍不住感歎了呢?

其實啊,白鶴梁還有重要的藝術價值,素有“水中碑林”之稱。樑上題刻縱橫交錯,篆、隸、行、楷、草皆備,顏、柳、蘇、黃俱全,還有少數民族文字題刻,題刻多出自歷代名家之手。

但是隨着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舉世聞名的白鶴梁題刻竟然要永沉江底了,這當然不可以啦!

為了保護這一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採用了極富創造性的“無壓力容器”的保護方案,在原址上修建“水下博物館”,對白鶴梁題刻實施有效保護。這種突出的保護方式在全球範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它將成為國際保護文化遺產史上又一成功範例!

中國工程院院士葛先生提出用“無壓容器”方式對題刻密集區進行原址水下保護的方案構想,即在白鶴梁題刻東區50米段的題刻密集區構築水下保護體,灌注經過過濾處理的江水,通過循環水系統使保護體內水壓與外面長江水壓達到動態平衡。 終於在2009年,白鶴梁題刻水下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了!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由水下保護體、參觀廊道和交通廊道、地面陳列館三大部分組成。 來!現在就讓我們從地面陳列館通過坡形交通廊道扶梯下到水平交通廊道,進入參觀廊道。各位遊客朋友們可以透過專用窗口觀賞題刻,也可以通過水下攝像系統實時講影像傳播到地面演示廳進行全方位觀賞哦!

但是,既然大家都已經下來了,我們就在水下好好參觀吧,在水下參觀可比看錄像有更多有趣的體驗哦!

接下來的時間希望大家自由開心地遊覽,一個小時後我們在博物館門口集合。

白鶴梁導遊詞 篇二

白鶴梁位於重慶市涪陵區長江江中心的一塊天然石樑上,關於白鶴梁這個名字的由來,一説是早年常有白鶴羣集樑上;一説是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得道後乘鶴仙而去。不管怎樣,白鶴梁這個名字是很有詩意的。

白鶴梁是在造山運動時天然形成的,像一隻俯卧在江中的巨鱷,其身長約1600m,寬約15m,東西向延伸,與長江平行,背脊高約為138米,在三峽大壩蓄水前,比當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隨着每年枯水期和豐水期的變化,夏隱冬現。

在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朝廣德元年,有人在白鶴梁刻下兩條石魚,記錄了當時的枯水水位。此後,效仿者不斷,共形成了石魚雕刻18尾,生動記載了一千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位資料,被稱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在白鶴梁石魚文化中,還有着“石魚出水兆豐年”的民間傳説。我們的祖先認為石魚出水的來年,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農民辛勤勞作,就可以換來一個好收成,主政的地方官們,可能有一個好的政績,他們把出水的石魚稱作“祥魚”。不僅如此,自唐代就開始,每當石魚出水時,歷代文人雅士,包括黃庭堅、柳公權、蘇軾、朱熹等都會乘船來到白鶴梁,吟詩作賦並將詩文題刻於巖上,至今石刻上留下了文人墨客3萬多字真跡,篆、隸、行、草皆備,所以又被譽為“水下碑林”。

2009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後,水位提高到175米,在長江兩岸山體上“135”、“175”水位線標誌隨處可見,“時間緊迫”這是當時參與三峽文物搶救的專家們的`共識,他們用“搶救文物”四個字來表達他們的迫切心情。配合三峽工程進行的文物保護工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三峽工程建設的形象,是衡量三峽工程是否是文明工程的重要標誌。白鶴梁就屬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點工程。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後,曾經夏隱冬現的白鶴梁石刻將長眠於水下40米深處,為了供世人觀賞,國家創造性地修建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該項文物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於2009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正式開館。

透過水下博物館的玻璃舷窗,大家可以直接欣賞白鶴梁題刻,更有解説員通過各種有趣的歷史故事,將白鶴梁1200年的歷史展現給大家。如果你覺得憑肉眼觀察仍不過癮,水下博物館內還設有遙控裝置,通過這些裝置,你可以將白鶴梁拉至眼前看個夠。所有的參觀將在40米以下的水位進行,滾滾長江將從這個水下博物館的穹頂上流過,非常特別的體驗哦。當然,可能有的遊客朋友們在擔心水下的安全問題,請放心,水下博物館在設計時,已經將船隻的衝撞抵壓考慮了進去,同時,水下博物館是個無壓容器,不會給身體帶來任何不適。

説了這麼多,想必大家已經迫不及待了,我們的`參觀時間是一個小時,一小時後在這裏集合,在參觀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好自己的隨身物品,以防遺失。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導遊詞 篇三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叫小黃,很榮幸今天可以陪大家一起觀光遊覽,我會盡力為大家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讓大家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旅程。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去遊覽一下長江三峽,感受一下三峽的壯麗。俗話説“不走三峽,不算到過長江。不遊三峽,不算了解長江。現在呢,我們將前往三峽的四大國寶之一,被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鶴梁參觀遊覽,在開始此次遊覽之前,我想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鶴梁。

白鶴梁位於重慶市涪陵區城中心的長江之濱,古稱巴子樑,關於其名稱的來歷,一説是因為白鶴羣聚集樑上得名白鶴梁,還有一説是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白鶴梁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於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景區,是浩瀚江水中的巖砂質天然石樑。

它自西向東延伸,與江流平行,呈14.5度的斜度向江心傾斜,常年伏沒江中,只有每年冬春季之交,水位較低時才會部分露出水面。樑上有石刻碑文160餘方。題刻的書法藝術造詣較高,刻工精湛,不過,因三峽高位蓄水,為防淹沒,特建水下博物館以保護題刻。

白鶴梁是涪陵城區長江之中的天然石樑,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自唐代廣德元年以來,石樑上題刻有眾多詩文圖案和長江枯水水位,距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被譽為“水下碑林”。上所刻的石魚是古代水

文觀測標誌,石刻文字題記則是古代水文觀測的記錄,是極其重要的水文歷史資料。其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餘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又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歷來為世所重視。它既是長江枯水位的歷史記錄,又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餘(魚)”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鶴梁上刻有“枯水季節,若石魚出水面,則兆年豐千年如許”的石刻題記,葛洲壩水電站和宏偉的三峽工程都參考了白鶴梁水文題刻的一些數據,如175米水位高程是以白鶴梁1000多年的洪水記錄為依據。唐魚的眼睛為長江中上游的零點水位,相當於海拔137.91高程,此水文記錄比英國在武漢江漢館設計的水尺標點早1100年,因此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

白鶴梁上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並呈,還有淺浮雕、深浮雕、線雕、呵圖案、花邊等,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其水下碑文之多,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堪稱世界水下一大奇觀。

由於三峽工程的興建,位於淹沒水位線下的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沉沒於江底。為了保護好這一水下瑰寶,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建造水下博物館,該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

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的保護罩體工程設計名“穹頂”,位於題刻正上方,呈橢圓形將整個題刻平面覆蓋。水下保護罩體牆外設有遊人參觀通道,遊客可由岸上經鋼製廊道乘自動扶梯進入水下保護體內,保護體內還安裝了6排、150組燈源,每組燈源由9個小燈組成,而每個小燈裏又藏着8個聚光和散光燈。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將猶如一個璀璨的水晶宮。遊客朋友們可在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陳列館內,根據自己的需要,操作攝像頭,通過電腦屏幕,從不同角度近距離觀賞白鶴梁。同時,少數專業人士,還可通過潛水的方式觀看白鶴梁,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於2009年5月18日對外開放。

好了,各位朋友們,我們的船已經到達了,現在請各位朋友和我一起去感受一下白鶴梁的魅力吧。

白鶴梁導遊詞 篇四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涪陵白鶴梁參觀,我是你們的導遊xxx,大家可以叫我小張。非常榮幸有機會為大家服務,大家參觀中遇到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找我,預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旅程。

白鶴梁位於重慶市涪陵區長江江中心的一塊天然石樑上,關於白鶴梁這個名字的由來,一説是早年常有白鶴羣集樑上;一説是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得道後乘鶴仙而去。不管怎樣,白鶴梁這個名字是很有詩意的。

白鶴梁是在造山運動時天然形成的,像一隻俯卧在江中的巨鱷,其身長約1600m,寬約15m,東西向延伸,與長江平行,背脊高約為138米,在三峽大壩蓄水前,比當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隨着每年枯水期和豐水期的變化,夏隱冬現。

在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朝廣德元年,有人在白鶴梁刻下兩條石魚,記錄了當時的枯水水位。此後,效仿者不斷,共形成了石魚雕刻18尾,生動記載了一千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位資料,被稱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在白鶴梁石魚文化中,還有着“石魚出水兆豐年”的民間傳説。我們的祖先認為石魚出水的來年,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農民辛勤勞作,就可以換來一個好收成,主政的地方官們,可能有一個好的政績,他們把出水的石魚稱作“祥魚”。不僅如此,自唐代開始,每當石魚出水時,歷代文人雅士,包括黃庭堅、柳公權、蘇軾、朱熹等都會乘船來到白鶴梁,吟詩作賦並將詩文題刻於巖上,至今石刻上留下了文人墨客3萬多字真跡,篆、隸、行、草皆備,所以又被譽為“水下碑林”。

2009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後,水位提高到175米,在長江兩岸山體上“135”、“175”水位線標誌隨處可見,“時間緊迫”這是當時參與三峽文物搶救的專家們的共識,他們用“搶救文物”四個字來表達他們的迫切心情。配合三峽工程進行的文物保護工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三峽工程建設的形象,是衡量三峽工程是否是文明工程的重要標誌。白鶴梁就屬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點工程。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後,曾經夏隱冬現的白鶴梁石刻將長眠於水下40米深處,為了供世人觀賞,國家創造性地修建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該項文物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於2009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正式開館。

透過水下博物館的玻璃舷窗,大家可以直接欣賞白鶴梁題刻,更有解説員通過各種有趣的歷史故事,將白鶴梁1200年的歷史展現給大家。如果你覺得憑肉眼觀察仍不過癮,水下博物館內還設有遙控裝置,通過這些裝置,你可以將白鶴梁拉至眼前看個夠。所有的參觀將在40米以下的水位進行,滾滾長江將從這個水下博物館的穹頂上流過,非常特別的體驗哦。當然,可能有的遊客朋友們在擔心水下的安全問題,請放心,水下博物館在設計時,已經將船隻的衝撞抵壓考慮了進去,同時,水下博物館是個無壓容器,不會給身體帶來任何不適。

説了這麼多,想必大家已經迫不及待了,我們的參觀時間是一個小時,一小時後在這裏集合,在參觀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好自己的隨身物品,以防遺失。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導遊詞 篇五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館,採用“無壓容器”對水下題刻進行“原址保護”,通過水下參觀的方式,使遊客領略白鶴梁千年的歷史人文和風俗民情。白鶴梁上的題刻文字記錄了自唐代以來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水文資料,具有重要的水文科學價值,被稱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記載了自唐迄今1220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水位,具有極其重要的水文科學價值。古人以石魚為水標,以魚眼作為測量水位的標準,這與現代水文站設立“水尺零點”的原理相同。題刻集歷代名家文學、書法之大成,素有“水下碑林”之譽。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陳列展覽將常規的藝術表現手法與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相結合,展陳手法多樣化,營造出良好的參觀氛圍,向遊客充分展示白鶴梁的科學、歷史及藝術價值。

白鶴梁導遊詞 篇六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資料寶庫”、“水下碑林”……集這些美譽於一身的,是位於重慶市涪陵區的“白鶴梁題刻”。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這一天,“白鶴梁題刻”在長江水下“沉睡”6年之後,在水下40米深處與人們再度相會。

白鶴梁題刻矗立在重慶涪陵區長江江中心的砂巖天然石樑上。白鶴梁的得名,一説是早年常有白鶴羣集樑上;一説是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得道,乘鶴仙去。

白鶴梁是造山運動時自然形成的,長約1600米,寬約10到15米,東西向延伸,與長江平行。背脊標高約為138米,比當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隨着每年枯水期和豐水期的變化,夏隱冬現。樑體分為上、中、下三段,題刻位於中段長約220米、寬約15米的樑體上,迄今發現有題刻約165段,文字約3萬餘字。題刻始於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終於1963年。現存最早明確紀年的是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

樑上的18尾石魚雕刻,記載了1200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文情況,系統地反映了長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況,為研究長江水文、區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規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葛洲壩和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都曾經以此為依據,白鶴梁也當之無愧地成為“長江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文資料的寶庫”。

白鶴梁題刻是世界上已知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水文題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白鶴梁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中有一尾標註最早的枯水題刻的石魚,它的眼睛正好是長江中上游的零點水位,比1865年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尺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當地有“石魚出水兆豐年”之説,據稱如果石魚在冬天枯水期露出水面,則第二年必是豐收年。“石魚出水”是當地人期盼豐年的“吉兆”。

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歡在白鶴梁上題刻,使其成為集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為一體的“水下碑林”。樑上彙集的300多名文人墨客以8種書體留下的3萬餘字的題刻,具有令人驚歎的藝術價值,其中尤以宋代大文豪、書法家黃庭堅的“元符庚辰涪翁來”題刻最為著名。

重慶市涪陵區博物館館長黃德建説,白鶴梁題刻在科學、歷史和藝術等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價值,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瑰寶”。

5月18日開館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位於長江水下40米處。經過安檢後,遊客通過一條88米長電梯,經過約150米長的走廊,邁過鋼製艙門,進入環形參觀走廊。

水下博物館就是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一個保護殼體。遊客可下到帶參觀窗的水下通道,透過玻璃舷窗欣賞白鶴梁題刻。保護體內還安裝了6排、150組燈源,每組燈源由9個小燈組成,而每個小燈裏又藏着8個聚光和散光燈。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將猶如一個璀璨的水晶宮。遊客可在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陳列館內,根據自己的需要,操作攝像頭,通過電腦屏幕,從不同角度近距離觀賞白鶴梁。同時,少數專業人士,還可通過潛水的方式參觀白鶴梁。

白鶴梁導遊詞 篇七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涪陵白鶴梁參觀,我是你們的導遊xx,大家可以叫我小張。非常榮幸有機會為大家服務,大家參觀中遇到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找我,預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旅程。

白鶴梁位於重慶市涪陵區長江江中心的一塊天然石樑上,關於白鶴梁這個名字的由來,一説是早年常有白鶴羣集樑上;一説是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得道後乘鶴仙而去。不管怎樣,白鶴梁這個名字是很有詩意的。

白鶴梁是在造山運動時天然形成的,像一隻俯卧在江中的巨鱷,其身長約1600m,寬約15m,東西向延伸,與長江平行,背脊高約為138米,在三峽大壩蓄水前,比當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隨着每年枯水期和豐水期的變化,夏隱冬現。

在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朝廣德元年,有人在白鶴梁刻下兩條石魚,記錄了當時的枯水水位。此後,效仿者不斷,共形成了石魚雕刻18尾,生動記載了一千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位資料,被稱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在白鶴梁石魚文化中,還有着“石魚出水兆豐年”的民間傳説。我們的祖先認為石魚出水的來年,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農民辛勤勞作,就可以換來一個好收成,主政的地方官們,可能有一個好的政績,他們把出水的石魚稱作“祥魚”。不僅如此,自唐代開始,每當石魚出水時,歷代文人雅士,包括黃庭堅、柳公權、蘇軾、朱熹等都會乘船來到白鶴梁,吟詩作賦並將詩文題刻於巖上,至今石刻上留下了文人墨客3萬多字真跡,篆、隸、行、草皆備,所以又被譽為“水下碑林”。

20xx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後,水位提高到175米,在長江兩岸山體上“135”、“175”水位線標誌隨處可見,“時間緊迫”這是當時參與三峽文物搶救的專家們的共識,他們用“搶救文物”四個字來表達他們的迫切心情。配合三峽工程進行的文物保護工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三峽工程建設的形象,是衡量三峽工程是否是文明工程的重要標誌。白鶴梁就屬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點工程。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後,曾經夏隱冬現的白鶴梁石刻將長眠於水下40米深處,為了供世人觀賞,國家創造性地修建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該項文物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於20xx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正式開館。

透過水下博物館的玻璃舷窗,大家可以直接欣賞白鶴梁題刻,更有解説員通過各種有趣的歷史故事,將白鶴梁1200年的歷史展現給大家。如果你覺得憑肉眼觀察仍不過癮,水下博物館內還設有遙控裝置,通過這些裝置,你可以將白鶴梁拉至眼前看個夠。所有的參觀將在40米以下的水位進行,滾滾長江將從這個水下博物館的穹頂上流過,非常特別的體驗哦。當然,可能有的遊客朋友們在擔心水下的安全問題,請放心,水下博物館在設計時,已經將船隻的衝撞抵壓考慮了進去,同時,水下博物館是個無壓容器,不會給身體帶來任何不適。

説了這麼多,想必大家已經迫不及待了,我們的參觀時間是一個小時,一小時後在這裏集合,在參觀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好自己的隨身物品,以防遺失。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導遊詞 篇八

你們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涪陵,我是你們的導遊——小楊,今天呢,我們將要參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在我們的遊船還沒抵達之前,我先對白鶴梁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白鶴梁水下石銘位於涪陵區城北長江江心,它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5米的天然巨型石樑。石樑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關於它名字的來歷眾説紛紜,但都與一個叫爾朱通微的人有關。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白鶴梁題記始刻於唐代廣德元年,樑上公有題刻165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魚18尾,觀音兩尊,白鶴一隻,主要分佈在長為220米得中斷石樑上。

白鶴梁題刻共記載了自唐迄今1200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資料,白鶴梁上的石魚石刻,不但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價值,人們還以石魚的眼睛作為枯水水標,每當江水退石魚就會露出水面也意味着一個少雨的枯水週期已經過去,豐收年景已經到來,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餘”之意。因此,古人就在白鶴梁上刻有“枯水季節,若石魚出水面,則兆年豐千年如許”的石刻題記。經過多年的觀察並掌握枯水變化規律的結果,有不少細心的人,就將石魚出水時間,觀魚者的姓名、籍貫和石魚路出江面到枯水線的距離用尺測出來,刊刻在石樑上,日積月累就形成了1200多年極其珍貴的水文記錄,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早的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以“石魚”作為枯水標誌的古代水文站,白鶴梁上題刻縱橫交錯,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俱全,還有少數民族文字題刻,有朱昂、吳革、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集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為一體,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碑林”之美譽。

白鶴梁現在已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着三峽工程的步伐,舉世聞名的白鶴梁題刻已被淹沒於水底,為了保護好這一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中國政*極富創造性的在原址修建了“水下博物館”,對白鶴梁實施了最有效的保護,通過保護性的理性思考,解讀它所承載濃縮的歷史資訊,所以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不是“紀念碑”式的,而是以人類進步的哲學思想和先進的科技手段,來延續石刻的生命歷程。也充分體現了新一代的我們對古代文明的尊重。好了,我們的遊船已經到達目的地了,請大家依次下船,盡情參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3q41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