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原文以及賞析多篇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原文以及賞析多篇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原文以及賞析多篇

拓展閲讀:再別康橋的意象 篇一

意象是指凝結着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即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事物凝聚一體的藝術形象。它可以存在於詩文字裏行間,也可以浮現於言外之意,抑或兩者兼而有之,教學《再別康橋》一詩時,引導學生從解讀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詩歌,就可以收到綱舉目張,融會貫通的效果。

(一)、形神兼備,以形傳神。詩歌的第二節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別緻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潔,柔曼飄拂、夕照霞輝,給她鍍上了一層金光閃閃的顏色,她多像一位長髮飄逸、風姿綽約的新娘。她的玉樹臨風、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裏,也盪漾在詩人的心河中,並激起層層的情感漣漪。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怎能不心動神搖呢?愛戀康橋的一草一木,如同迎親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這裏決不僅僅是繪形摹態,他是傳情達意,表達一份對康橋風光,對失落情意的眷戀、追戀。他愛康橋,更愛遺失在這裏的情真意切的美夢!

(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詩歌的第三節描繪了一個意象“青荇”,是對第二節的補充和深化。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這些水草油光翠嫩,濃綠欲滴,充滿着蓬勃向上的生機,它們似乎揮動着綠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熱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們炫耀它們生長環境的美好。表達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們能與這裏的藍天白雲、綠樹黃花、和風柔波、霞光橋影長久廝守,難怪詩人流連沉醉,心甘情願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物我一體,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詩人簡直就是一條會思想、有情意的水草!這種描寫類似於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的情景,給人一種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興奮和喜悦,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虛實結合,以實襯虛。詩歌第三四節寫“青潭”,先實後虛,虛實相生,青荇浮藻之間,盪漾着絢麗多彩的晚霞,波光瀲灩、水天一色,如夢似幻,亦實亦虛,怎能不讓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於是詩人乘興撐篙盪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尋遺失的美夢,去重温夕日的歡樂。星漢燦爛,星輝點點,詩人大有東坡泛舟赤壁時那種“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覺。他心花怒放,陶醉在這星輝迷人的夜色當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過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這兩節詩文圍繞“青潭”展開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絕彩斑讕的夢,再由“夢”聯想到以前尋夢的浪漫。眼前所見為實,聯想、想像為虛,由實到虛,借潭寫夢,融情於夢,借夢發感,以實襯虛,虛實相映,詩意地表達了詩人的浪漫情懷。

(四)、動靜結合,以靜襯動。詩歌首尾兩節都寫到了“作別雲彩”這一細節。前者顯得飄逸高潔,依依難捨;後者則見感傷落寞,無奈決絕;“雲彩”這一意象以靜襯動,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詩人隱祕難言的複雜心理。雲彩高潔秀美、寧靜祥和,詩人視作朋友、知已,與他作心的交流:當年你或許飄浮在碧綠的草坪上空,裝點着蔚藍的天空,為我遮擋炎炎烈日,見證我痴迷康河、迴歸自然的詩心畫意。如今,你遠舉飄飛,離我而去,我也帶着割捨不下的眷戀,惆悵遠你而去。永別了,飄逸的雲彩。永別了,靜美的康橋!

詩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詩詞修養,深得“意象”三味。新詩寫得象古詩一意象紛呈,韻[味無窮。的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好範本。立足詩歌,知人論詩,扣住意象展開聯想分析,不僅可以體察詩情,洞悉詩人心聲,還可以強化感情,提升我們詩歌鑑賞品味,這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再別康橋》 篇二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十一月六日

①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

《再別康橋》賞析 篇三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抒發的是什麼呢?三句話概括: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意是主觀思想感情;境是詩內描寫的客觀景物。何謂意境?是人物的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個性色彩的藝術畫面,既稱為有意境。當然我們欣賞徐志摩的詩和欣賞別的詩一樣,需要調動對生活的積累,需要調動我們對知識的積累,然後我們一節節的講這首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句詩若分析的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着淡淡的哀愁。還有,還加上一句,作別西天的雲彩,西天的彩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為後面的描寫佈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這句話來概括,為這個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這句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裏“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的非常形象。當然他的手法是比擬的手法(擬人、擬物),與第三句話合在一起講,“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着詩人的到來。再次,我覺得它不是完全脱離中國詩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為主,第三句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係。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三個方面: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我們欣賞詩也是從形象入手,來逐漸接受詩人的心靈的。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麼這個夢引起我們什麼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裏的一個夢,像夢裏的一聲鍾“,大家知道夢時美好的,鍾時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他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既然談到夢,那麼這次再來康橋,再回母校,是不是來尋夢的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處放歌。“這句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悠哉悠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

最好的詩詩第三句詩。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句詩就需要聯繫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蕭“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悦的,所以“蕭“來比喻“悄悄“來説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着“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為什麼一再重複“沉默““悄悄““輕輕“?這不是浪費語言,而恰恰是他的重點。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説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着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着,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説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深長的意藴,又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的好詩詞。説沉默時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着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月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反覆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徐志摩《再別康橋》原文及賞析 篇四

原文:

再別康橋

作者: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海上

注: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

徐志摩

賞析: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

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 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 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 以説,“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 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説:“……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全文的意思 篇五

一,再別康橋原文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

軟泥上的青荇⑴,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⑵;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條水草!

----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

尋夢?撐一支長篙⑶,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⑷;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二,字詞註釋

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略呈圓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黃色。

⑵招搖:這裏有“逍遙”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製成的撐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三,《再別康橋》賞析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抒發的是什麼呢?三句話概括: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意是主觀思想感情;境是詩內描寫的客觀景物。何謂意境?是人物的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個性色彩的藝術畫面,既稱為有意境。當然人們欣賞徐志摩的詩和欣賞別的詩一樣,需要調動對生活的積累,需要調動人們對知識的積累,然後人們一節節的講這首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句詩若分析的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着淡淡的哀愁。還有,還加上一句,作別西天的雲彩,西天的彩霞給人們一個印象,就是為後面的描寫佈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這句話來概括,為這個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這句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裏“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的非常形象。當然他的手法是比擬的手法(擬人、擬物),與第三句話合在一起講,“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着詩人的到來。再次,我覺得它不是完全脱離中國詩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為主,第三句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係。這就是人們前面所講的三個方面: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人們欣賞詩也是從形象入手,來逐漸接受詩人的心靈的。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麼這個夢引起人們什麼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裏的一個夢,像夢裏的一聲鍾“,大家知道夢時美好的,鍾時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他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既然談到夢,那麼這次再來康橋,再回母校,是不是來尋夢的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處放歌。“這句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悠哉悠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

最好的詩詩第三句詩。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句詩就需要聯繫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蕭“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悦的,所以”蕭“來比喻”悄悄“來説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着”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為什麼一再重複”沉默“”悄悄“”輕輕“?這不是浪費語言,而恰恰是他的重點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説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着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着,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説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深長的意藴,又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的好詩詞。説沉默時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着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月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反覆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再別康橋 篇六

作者: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海上

徐志摩《再別康橋》賞析

輕吟漫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將會陶醉在那注入了純情的一個個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遊、乍逢即別的一段思緒和一步幾回頭、欲別不能的纏綿情誼。

情如雲飄逸。“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優美的旋律,抒寫出詩人飄逸灑脱的風度。四句中用了三個“輕輕的”,幻覺到詩人已經離開地面輕飛慢舞起來;一“來”一“走”的`短暫時間中,突出了一個“別”字。古往今來,文人的別離都是銷魂斷腸的,徐志摩總想借助輕鬆的語言來承載沉重的心情。因此,詩一開頭,就讓這種情如雲一般飄渺在空中。雲,既捉摸不定,又實實在在;既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這是作者精心挑選的第一個意象“雲彩”所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細。柳是中國詩歌中傳統的意象,詩人之所以鍾愛它,一是取諧音“留”,即對別離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長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卻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詩人的這一幻影,既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憶,也是對如歌青春的喚回;既是甜蜜愛情的再現,也是對過去愛情的懷念。作者重返康橋應該説是快樂並痛苦着的。快樂的是可以在康橋尋夢,尋找青春、理想、愛情之夢,“撐一支長篙”,到康河中“尋夢”,尋到了滿滿的“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這是何等暢快,何等愜意!接着,筆鋒一轉,“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連“今晚的康橋”也沉默。本該高歌一曲,快樂快樂,反而寂靜得只能聽心跳,這是何等鬱悶,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理想破滅,愛情受挫。這情感如柳枝柔軟脆弱,感觸似柳葉細膩深沉。

情如水清爽。詩中用得最多的一個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鏡,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裏的豔影”,盪漾在詩人心頭,也盪漾在讀者心頭,榆陰下的潭水,“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只有心清如水,才寫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風,沒有深情的水的撫摸,“軟泥上的青荇”怎會“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因為這水的多情撫慰,詩人竟然“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對康橋的情確如水一樣清澈!

再別康橋 篇七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

軟泥上的青荇⑴,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⑵;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條水草!

————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

尋夢?撐一支長篙⑶,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⑷;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賞析 篇八

《再別康橋》最初發表於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詩集《猛虎集》。是詩人重遊康橋之後,在歸國途中寫下的一首絕版之作。

詩人一開頭用三個輕輕的,寫作別母校的離別情緒,給人一種寧靜的氛圍,同時也把自己對康橋的纏綿之情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在詩人的心中康橋已經被理想化、詩化了,詩人對那裏的一草一木,無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清泉,星光斑斕的夜色,沉默的夏蟲,無一不被理想化、詩化、人格化。康河邊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陽染成燦爛的金色,宛如戴着紅蓋頭的美麗動人的新娘,夕陽又把她的豔影投入微波盪漾的康河。詩人完全沉醉在這如詩如畫的黃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兒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詩人對康橋是那麼痴迷,以至於當他看到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時,頓生羨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條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遠生活在康河柔波的愛撫中,榆蔭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陽點染的絢麗迷人,彷彿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詩人在康河留連忘返,夜色降臨還不忍離去,他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在星輝斑斕的康橋夜色中泛舟尋夢,這裏最宜放歌的時候,但詩人已無心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後一節那種“悄悄的”心情。詩人帶着幾分眷戀,幾分惆悵,在沉默中悄然離去。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中國傳統詩歌的理想境界,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審美觀念此時完全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再別康橋》就是一幅美麗的無形畫,詩的每一節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圖畫,如詩的第二節,康河邊被夕陽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豔影,就構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圖。

另外,全詩的結構韻律的獨特創新,也讓我們窺見了詩人的絕妙藝術風格。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到三個節拍,節奏非常鮮明;每節二四行押韻,而且每節都自然換韻,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整齊中富於變化,使全詩充滿了錯落有致的美感!

徐志摩《再別康橋》全詩賞析 篇九

飄逸可人的瀟灑,興奮熱烈的眷戀,清新如畫的別離,旖旎迷人的風光,是《再別康橋》傳遞給讀者的美感。那揮手作別雲彩的輕柔,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絲。靜謐的康橋滿載絲絲離情是這般的動人,輕輕的,悄悄的,脈脈的,不許一點兒塵世聲響破壞此刻的佳境。充滿生機的”金柳“”青荇“已將康橋裝點得情意綿綿,詩人又超越眼前的景緻,將”天上虹“”星輝斑斕“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間為一體的嫵媚,為我們展開了更為廣闊的想像空間:秀美的風光,濃濃的情趣融會在一起,在”輕輕的招手“中定格為永恆。

逐節講析並評價。(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1、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雲彩招手作別,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既有難捨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下的柳樹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誰能夠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呢?”豔影“”盪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並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留在康河,”生於斯,長於斯“。

4、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浮藻間好像沉澱着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着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6、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捨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願驚動心愛的康橋,不捨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脱的韻味。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 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併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盪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澱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着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於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願。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願離別。

最後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於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再別康橋》的藝術形式:

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建築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寫作背景 篇十

《再別康橋》是我國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橋,即英國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裏,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詩中那鮮明的意境、流動的畫面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p65e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