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一化學必修二教學反思

高一化學必修二教學反思

高一化學必修二教學反思

高一化學必修二教學反思篇(一)

寒假開學已有一個月,在此月中學生學習了化學必修二的第一章:物質結構 元素週期律,這一章是本學期的重點,是會考和大學聯考的重點。元素週期表是元素週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學化學的重要工具,對整個中學化學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學生對元素週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着其對化學元素的學習。以事實為依據,注重科學探究方法的運用。我先讓學生從感性上來認識元素週期表,看元素週期表的實物圖,讓學生親自數元素週期表的行和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然後上升到理性認識上來,就是通過一些熟悉的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總結出週期序數與電子層數和主族元素的族序數與最外層電子數的關係,這樣是知識更有系統性,。增加核外電子排布的內容,以認識元素週期律變化的根本原因,增加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質的遞變規律,從縱橫兩個方面理解元素週期律也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在化學鍵的學習時,以知識內容為載體,注重化學原理的應用和化學用語的書寫,落實基礎。在學習離子鍵和共價鍵時,電子式的書寫也是學生不好處理的,而教材中電子式是以資料卡片的形式給出的。我從元素符號出發先讓學生掌握原子的電子式的書寫,然後過渡到離子的電子式,進而到簡單的離子化合物、供價化合物的電子式的書寫,進而到化合物的形成過程,注重完整性和連貫性。在學習用電子式形成過程時,從原子結構示意圖出發,活潑金屬容易失電子,活潑非金屬容易得電子,然後離子鍵以氯化鈉的形成為例,共價鍵以氯化氫的形成為例,通過介紹他們的形成過程,用電子式的形式表達出來,引出離子鍵和共價鍵,具有代表性,學生容易明白,對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識容易接受。

三五五教學模式在我校發展的很好,,課堂氣氛活躍,大多數學生回答問題爭先恐後,小組集體觀念很強,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好。要想上好一堂課,我總結有以下兩點心得體會

一、課堂45分鐘是教與學最重要的環節。

一堂課能否上好,關鍵在於教師的準備是否充分,也就是備課是否充分。教師只有認真做好備課工作,才能較好的組織課堂教學。就備課而言,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包括鑽研新課程標準、化學課本等。仔細鑽研新課程標準讓我更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所在,使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層次分明。認真鑽研課本則能更清晰的為學生講解知識點,做到有條有理,層次分明,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學的內容。

2、做好聽課總結

三人行,必有我師。針對這一點,我儘可能去聽課,課後認真總結別人上課的優點和不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半學期以來,發現聽課後認真總結,對自己的備課、上課有很大的幫助。

3、深入瞭解學生

只有瞭解學生,教學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瞭解學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學生對原有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例如,講到《元素週期律》時,我發現學生連前18號元素原子有幾個電子都不知道,原以為是學生對電子數和核電荷數的關係這一知識點掌握得不好;經過了解,才知道國中教學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常見元素的原子序數。這就能夠做到及時補缺、補漏,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將兩個知識點聯繫起來。

4、注重實驗教學。

實驗是一門一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特別是在高中教學中,有許多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設備,該學生更多的“事實”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例如,為了説明原電池工作原理,我在課堂上演示這個實驗,讓他們發現確實有電流產生,從而得出結論,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前課後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每當我輪值晚自習時,我不是簡單地在教室閒逛,而是充分利用師生短暫的共處時間,解答學生的各種疑難。在輔導過程中,一旦發現有某個問題被集中地提出,我就會馬上反省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有哪個知識點教授得不夠清晰,並在下次課堂上進行改進後的講解。實踐證明,這樣很好地實現了教師和學生、課前和課後的互動。

高一化學必修二教學反思篇(二)

上學期我們順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學必修一的模塊教學 , 下面我講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必修模塊的教學。

一、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與認識,自身教育觀念的更新

在本模塊的教學之初,由於對課程標準的解讀不是很深刻,只是憑主觀上的認識對傳統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作了簡單的對比,在實際教學中過分注重了知識目標的實現,忽略了其他目標的實現,所以感覺新課標教材很不好用。

然而,當我通過對新課程理論的學習及課程標準的研究之後,對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才有了深刻的認識,正是這種新的認識,促進了自身教育觀念的更新,使得我在後續的教學中明確了方向,有了理論指導。

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模塊的課程目標是 : 認識常見的化學物質,學習重要的化學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學觀念和科學探究能力,認識化學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響,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充分利用新課程改革提供的自主創造空間

1、改變師生關係,轉變工作方式。傳統教學的實施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即課堂教學的重心更偏重於教師的教,而忽略了學生自主的學。然而,新課程提倡的卻是教師的教是服務於學生的學,學生的自主學習又離不開教師的教的引導,二者之間屬於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的關係。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和老師是處於平等的地位,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間平等的對話。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可能學得自由,學得有創新,有成就感,有動力。

在模塊一的教學裏,我努力朝上述方向努力,可能是自己的教學經驗不足,師生關係的完善在本學期並沒有實現預期的效果,在必修二的模塊裏,我將採取有效的方式更進一步地實現師生課堂地位平等化。

2、運用多樣化、最優化的教學方法,以教法的改革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化學中的教學方法很多,那麼,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該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呢?這個問題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任何方法都有它實現最佳效果的界定條件,都不是萬能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所涉及的知識板塊、知識結構各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就要尋找能夠在這特定的條件下能起到最優效果的方法。也就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地選擇最優教學方法。在一定的條件下,幾種方法可同時並用,以實現最優的教學效果,當然,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同時要兼顧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方法的特殊性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心理認知特點,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 以教法的改革來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

在實踐中,我認為學案導學的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非常有利於學生從被動的聽課向主動聽課的轉變。

新課程賦予了我們廣闊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因此,抓住機遇,大膽創新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積極尋求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方式

對學生的評價既要注重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又要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的發展。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那全面發展的標準又是什麼?要尋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方式,首先要弄明白上述問題。對此,我深感困惑,因為現在的大學聯考還是最主要的指揮棒,對於理科生來説,必修模塊的學習是他們進行選修模塊學習的基礎。採取什麼樣的評價方式才能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教學目標的多元化

必修課的定位是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所以在實施中不能只抓知識傳授和訓練。在教學目標上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之上創造條件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必須要關注學生經驗和社會生活現實;在教學方式上,必須堅持以探究為主的多樣化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我們需要處理好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就是實驗探究,第二環節就是知識目標的完成。在不同的知識板塊上,我們要緊緊圍繞三維目標的實現這個中心來進行有效的教學策略的設計與實施。

以上是我在必修一模塊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正是這些寶貴的經驗為我將要進行的必修二模塊教學奠定了基礎。

高一化學必修二教學反思篇(三)

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和不同知識內容的特點,新課程標準下化學課的課堂教學可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如:探究——討論式教學法、啟發——討論式教學法、發現 法、自學輔導法、實驗探究法等多種形式並舉。無論採用何種教學形式都是以“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概括整合—遷移應用”為主線。

一、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善於提出問題或發現問題是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新 知識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識的動力。實踐證明:在質疑狀態下的學生求知慾和好奇心強,他們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學習的興趣高、效率也高。而這一 點正適應了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對學生進行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

1、要讓學生髮現問題,首先要讓學生產生興趣,

提供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情景是學生積極發現問題的原動力。當學生對一個問題感興趣後,將大大的提高他們的注意力,促使他們主動的參與探究過程。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發現新問題就不難了。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創設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

創設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能力的基礎。新世紀呼喚着新型的師生關係,這種關係要求教師的權威從此不再建於學生的被動與無知的 基礎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創設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從而發展思維。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 “只有在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作為一個完整現象的教學過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

3、愛護和培育學生的好奇心,肯定學生各種經思索的答案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能力的保證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讓學生多問、多想、多説,少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肯定學生從各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允許學生保留自已獨樹一幟的觀點,培養敢想、敢 説、敢做、敢爭論的精神,使學生產生髮現問題的慾望和激情。使學生體會到積極思考、質疑的成就感。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對教材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對疑問有 與眾不同的解釋。如:我在講授《必修Ⅱ》“飲食中的有機化合物—蛋白質”時,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蛋白質的變性是化學變化嗎?如果是化學變 化,那麼雞蛋煮熟後還是蛋白質嗎?”聽到這個問題,我先是一愣,看着學生渴望知道的眼神,我馬上回答:“這位同學問得很好,你的思考很全面,老師還沒有考 慮到,下課後我們可以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在課後,這個問題也引起了老師間的激烈討論。

4.在鞏固練習中不忘發現問題

有效的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對知識的加深。這時能以發現問題的態度去完成練習,不僅能深刻的理解知識,還能發現一些有意義的問題。如:在學習《必修Ⅱ》“化學反應的利用—原電池”時,課堂上我們認識到Zn/H2SO4/Cu原電池是以活潑金屬鋅作負極。學生容易形成這類簡單的原電池都是以活潑金屬鋅作負極。但在練習中我們接觸到這樣的題目:鋁、銅作電極,浸入濃HNO3溶 液中形成原電池,誰作負極?經思考得到是以銅作負極。從中學生可以發現在原電池中並不完全是以活潑金屬作負極。有些學生還可以舉出其它一些例子。如:鎂、鋁作電極,浸入NaOH溶液中組成的原電池中是以鋁作負極的。這裏我們可以感受到在鞏固練習時注重發現問題的重要作用。

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發現問題後如何來解決問題是關鍵。首先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究,然後再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各抒已見,相互啟發,教師再巡迴點撥,最後在廣納眾議的基礎 上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效果較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着引導、指導、點撥、評價的主導作用。

1. 讓學生成為探究的主體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獨立的解決問題,能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發展自學能力是教學的目的。在探究問題過程中要讓學生成為主體。

2. 進行正確的引導

首先,教師要信任學生。不要處處代辦,甚至包辦。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思維方式,根據學生的水平,從獨特的角度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問題設置的 方式可以有多種。如(1)通過觀察自然現象提出問題。(2)運用實驗現象提出問題情境。(3)通過化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提出問題。(4)通過新舊知識的聯 系提出問題。(5)通過分析相關數據的變化規律提出問題。這既能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也能優化化學教學。

3.實驗探究

化學教學中學生獲取化學知識和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實驗。進行實驗探究常採用小組實驗的方式。有效的小組實驗探究學習不但能互相促進,共同提高,而且真正培養 了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了交往和審美能力,強調了合作動機和競爭意識,真正起到了合作學習的作用。實驗過程提醒學生要明確實驗的目的,內容,步 驟;實驗中要注意的操作;要觀察什麼現像;要做好記錄。

三、問題解決—對學生得出的結果進行正確的評價

在評價過程中先讓學生交流他們得出的結果,對其中不正確的給予正確引導,得出正確知識。在引出知識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還可以常用讚許的話語鼓勵學生,如 “老師也有同樣的想法”、“老師覺得你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雖然説得不是特別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進與學生的感情,使每位學生時刻感覺到自己是 課堂中的主人。

四、概括整合 遷移應用

在形成正確知識後,還要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通過概括整合對本節知識進行總結,回顧過程與方法,形成知識網絡。通過例題、練習的訓練,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解題能力,達到知識的遷移應用。

教學中針對學生實際,結合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以“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概括整合—遷移應用”為主線,採用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課改的潮流中,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學新課程改革中,使化學課堂成為學生喜聞樂見增長知識才於的所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35yo9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