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梅堯臣《魯山山行》閲讀練習及答案【多篇】

梅堯臣《魯山山行》閲讀練習及答案【多篇】

梅堯臣《魯山山行》閲讀練習及答案【多篇】

梅堯臣《魯山山行》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一

題目

14.頷聯中的“迷”字極為傳神,它與詩中的“ ”字相呼應。(2分)

15.對作品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頷聯中的“好峯”,“峯”即是指“千山高復低”,“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與“適與野情愜”契合。

B.頸聯兩句是互文見義,描寫了“山行”所見動景,更襯托了環境的幽靜,而“熊升樹”、“鹿飲溪”並非親眼所見。

C.從章法上看,頸聯不僅緊承上句的“幽”和“獨”而來,而且對首句“適與野情愜”作了充分的表現。

D.尾聯和杜牧的《山行》中“白雲深處有人家”的景不同。杜詩中的“人家”是眼中所見,而梅詩中的“人家”則並非親眼所見。

16.結合具體詩句分析這首詩在寫作上所運用的主要手法。(3分)

參考答案:

14.(2分)改

15.(3分)B

16.(3分)主要運用了動中有靜的寫作手法。山林空蕩,熊在爬樹,鹿在飲水,構成了一幅很動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圖。這畫面是動的,可是詩意卻是靜的,表現了山中人跡罕到、非常幽靜的境界,尤其“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感覺。(或虛實結合的寫法,意近即可)

梅堯臣《魯山山行》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二

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峯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1)詩人通過哪些意象描繪了魯山什麼季節的景色?(3分)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1分)

答案: 12.古詩鑑賞(4分)

(1)千山、好峯、幽徑、(秋)霜、熊、樹、林、鹿、(小)溪、人家、雞鳴。(答到其中任何四個意象得滿分2分,少一個扣0.5分)秋季(1分)(共3分)

(2)表達了作者對魯山(美景)的喜愛之情。或:表達作者沉醉魯山(美景)的愜意。(1分)

梅堯臣《魯山山行》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三

題目:

(1)首聯上句點情,下句寫景,結構上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其中,“________”字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4分)

(2)本詩除了運用情景交融外,還有什麼藝術手法?請簡要賞析。(8分)

參考答案:

(1)統攝全篇愜(各2分)

(2)①動靜結合。頸聯寫看到熊在樹上嬉戲,鹿在溪邊飲水,這是動景;而它們沒有受到驚擾,那是因為四周非常寂靜。(3分,手法1分,結合詩句分析2分)②遠近結合。頷聯詩人看到的讓他着迷的“幽徑”上的風景是近景,頸聯的熊與鹿則是遠景。(3分,手法1分,結合詩句分析2分)③設問。詩人自問“人家在何許”,恰在這時,雲外傳來一聲雞叫,這正是對上句的回答,而山行者望雲聞雞的神態及喜悦心情都躍然紙上(2分,手法1分,結合詩句1分)。

《魯山山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四

魯山山行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峯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綿延的魯山重巒疊嶂,千峯競秀,高低錯落有致,蔚為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奇峻的山峯隨觀看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沉醉於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覽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麼地方。

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緩慢地爬着大樹,山林空蕩寂靜野鹿正在小溪旁飲水。

在這重巒疊嶂之中會有人家居住嗎?只聽得遠處雲霧繚繞的山間傳來一聲雞鳴。

註釋

魯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魯山縣東北,接近襄城縣境。

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

愜(qiè):心滿意足。

隨處改:(山峯)隨觀看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

幽徑:小路。

熊升樹:熊爬上樹。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樹梢。

何許:何處,哪裏。

雲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家。

賞析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為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山路崎嘔,對於貪圖安逸,怯於攀登的人來説,“山行”不可能有什麼樂趣。山野荒寂,對於酷愛繁華,留戀都市的人來説,“山行”也不會有什麼美感和詩意。

首聯一開頭就將這一類情況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説:“適與野情愜”——恰恰跟作者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對此作了説明:“千山高復低。”按時間順序,兩句為倒裝。一倒裝,既突出了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復低”,這當然是“山行”所見。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羣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適與野情愜”,則是 “山行”所感。首聯只點“山”而“行”在其中。

頷聯進一步寫“山行”。“好峯”之“峯”即是“千山高復低”;“好峯”之“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説“好峯隨處改”,見得人在“千山”中繼續行走,也繼續看山,眼中的“好峯”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單是點題。“徑”而曰“幽”,“行”而曰“獨”,正合了詩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頸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霜落”則“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很難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霜落”、“林空”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係,正是為了表現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樹”,“林空”而“鹿飲溪”,很是閒適,野趣盎然。

尾聯“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讓人感覺餘味無窮。杜牧的“白雲生處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家,才詢問樵夫。這裏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望遠方,只見白雲浮動,也不見人家;於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呢?恰在這時,雲外傳來一聲雞叫,彷彿是有意回答詩人的提問:“這裏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雲聞雞的神態及其喜悦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創作背景

詩作於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當時作者三十九歲。這首五言律詩寫魯山行的野景、野趣,突出表現山林的幽靜和山行者的愉悦心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1zdk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