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少數民族土家族風俗習慣(多篇)

少數民族土家族風俗習慣(多篇)

少數民族土家族風俗習慣(多篇)

飲食習慣 篇一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間熬煮,常年不離,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葉或茶果等,俗稱長壽藤、神茶,學名茅巖莓。

風俗節慶 篇二

1、牛王節: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節。這天各地都要舉辦牛王節歌會,搭起歌台,將牛頭像懸掛在歌台中央,以歌頌牛的功德。

2、嫁毛蟲節:四月初八日過“嫁毛蟲”節,又稱“敬婆婆神”。屆時,家家用紅紙兩條,分別寫着:“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歸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貼在堂屋左側中柱上面,以為此舉可以驅除蟲害,四季平安

3、五月節:農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祭祀鬼神。

4、趕年節:土家族傳統節日,以“趕年”最為隆重。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

5、舍巴節:“舍巴日”,土家語,又稱“舍巴巴”,“舍巴”擺手之意,“日”,動詞,“做”之意。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帶有濃厚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名。相傳擺手舞源於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種戰舞,始於遠古,繁盛於明清時期。

6、女兒會:又名恩施土家女兒會,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風俗習慣,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説愛的一種場所,被譽為東方情人節或土家情人節。

7、六月六:絕大部分土家族都將六月六稱之為“曬龍袍”,與漢族稱謂基本相同。

8、調年會:“調年”是土家族的春節,它要先漢族的春節一天。

歌舞文化 篇三

1、儺堂戲:土家族的一種祭祖活動,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響,有着比較明顯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篤信巫術的文化痕跡。

2、擺手舞: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

3、茅古斯舞:茅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漢語多稱為茅古斯或毛獵舞。屬土家族流傳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且傳統的毛古斯是不允許女性參與表演。主要於每年歲首參與土家族擺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一定場合單獨表演。

語言文字 篇四

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土家語支,也有人認為歸入緬彝語支,是藏緬語族內一種十分古老獨特的`語言。絕大多數人通漢語,如今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着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現時使用1984年創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宗教信仰 篇五

土家族處於原始宗教崇拜階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k14w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