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糧食安全(精品多篇)

糧食安全(精品多篇)

糧食安全(精品多篇)

糧食安全 篇一

1、世界糧食供需總量基本平衡。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穀物播種面積增長相對緩慢,1961—2002年僅增長了2.31%。儘管如此,由於單產水平的大幅提高,播種面積增長緩慢並未對世界糧食產量增長形勢造成阻礙,1961—2002年玉米產量增長了3.12倍,小麥產量增長了2.51倍,稻穀產量增長了2.72倍。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糧食產量增長速度開始減緩。1960—1990年,糧食產量每10年遞增近28%,1991—2000年,糧食產量僅增長了6.1%,這一數值不僅遠低於90年代以前的水平,而且已低於同期人口增長水平15.3%。

從世界範圍來看,糧食生產和消費可以維持相對平衡,不存在世界範圍內的嚴重的饑荒現象。但地區和國家的糧食分佈是不均等的,亞洲、非洲和拉美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着嚴峻的糧食問題。

2、世界糧食供應集中於少數發達國家的隱憂。世界糧食供應集中於少數發達國家,亞洲國家特別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糧食進口主要依賴歐洲、美洲少數發達國家。2003年世界穀物出口量僅佔產量的12%左右,糧食出口集中於少數國家與地區,尤其是美洲;2003年美國、阿根廷、巴西的玉米、大豆出口量分別佔世界玉米、大豆出口量的85%、93%;同期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阿根廷小麥出口量約佔世界小麥出口量的78%;泰國、越南、美國、印度大米出口量約佔世界大米出口量的74%。世界糧食的主要流向是亞洲,尤其是東亞,亞洲人口眾多,糧食需求旺盛,進口糧食量大路遠。中國、日本、韓國等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少數國家進口糧食,遠距離運輸消耗大量能源與財力,涉及政治、經濟與自然條件等許多不確定因素。

世界糧食生產和需求的地區不均衡局面在中長期內將繼續存在,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通過糧食進口保障糧食安全面臨着“巨大隱憂”。當前美國的糧食出口量約佔世界糧食出口量的一半,左右着世界玉米、大豆、小麥的市場供應。儘管WTO一直在努力限制發達國家的農業補貼,但發達國家利用自身的經濟優勢,繼續通過多種方式來鞏固其作為世界糧食主要供給國的地位。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糧食出口量佔世界糧食貿易總量過大的比重,會由於這些國家糧食生產、儲備狀況及有關政策的變化,直接影響世界糧食安全。70年代初的世界性糧食危機就是很好的例證,當時世界糧食儲備量下降到了不安全的邊緣,由於美國糧食受災減產,使本已脆弱的糧食市場急劇惡化,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

二、我國糧食國際貿易的總量及結構問題

1、我國糧食貿易的總量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糧食進口與出口均有明顯增長,在1992年—2003年中,淨出口的年份為7年,淨進口的年份為5年,且大致呈現的是交替出現的狀況。通過深入分析1992年—2003年我國的糧食進出口情況,可以發現2個重要特徵:(1)通過將1992年—2003年淨出口年份數值累加,以及將同期淨進口年份數值累加後發現,前者7年的累計數值要遠遠低於後者5年的累計數值,説明我國在糧食國際貿易中主要扮演的是需求方的角色;(2)通過對1992年—2003年淨出口年份之間的淨出口量的比較,以及對淨進口年份之間的淨進口量的比較,發現前者的波動幅度要遠遠低於後者的波動幅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糧食進口的可控性較弱,受國內糧食供求平衡、市場價格、糧食生產等因素的影響明顯。

在糧食進口方面,最顯著的變化是1997年後我國大豆的進口數量快速增加,1997年大豆進口量為273萬噸,2001年大豆進口就超過了1000萬噸,達到1394萬噸,同期大豆取代小麥成為我國糧食進口的第一大品種,2003年—2005年我國大豆進口數量均超過2000萬噸,佔世界大豆出口總量的近1/3。

在糧食出口方面,玉米是我國主要的糧食出口品種,在2003年之前玉米出口年度間變化不大,沒有明顯的增長或下降趨勢,2003年之後由於國內玉米需求持續增長,玉米出口數量出現下降趨勢。2003年—2005年我國玉米出口數量分別為1639萬噸、232萬噸、861萬噸,2006年我國玉米出口補貼政策沒有繼續實施,因此許多出口商已停止向國際市場出口中國玉米,中國玉米的傳統進口國韓國已開始從美國進口玉米,2006年1—7月,我國累計出口玉米225萬噸。

2、我國糧食貿易的結構問題。我國糧食進出口總量分析的結果表明,我國糧食貿易的穩定性較差,大起大落的狀況經常出現。在總量穩定性較差的同時,結構問題同樣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穀物消費品種結構與國際市場貿易結構存在很大差異,我國大米、小麥和玉米在穀物消費總量中所佔比例分別為36%、22%和26%,而國際市場大米、小麥和玉米出口量佔穀物出口總量的比例分別為10%、40%和32%。

(2)我國在某些年份持續出現糧食進出口與國內供求狀況脱節的狀況,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國內經濟升温、投資大幅度增長,國內糧食供需缺口增大,糧食價格持續上漲,但在1992年—1994年期間,我國累計出口糧食4059萬噸,進口糧食2847萬噸,促使糧食供需缺口增大,沒有起到平衡供需的作用。

(3)我國主要進口糧食品種的來源地相對集中,對某些國家的依賴程度也很高,在糧食禁運或主要出口國大幅度減產等政治、經濟問題發生時,糧食安全面臨挑戰。我國進口小麥來源地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和法國,進口大豆來源地主要是美國、巴西、阿根廷。

(4)我國主要糧食品種“北糧南運”格局仍占主導地位,“南進北出”格局已經初步形成但所佔比重非常有限,由於在中長期內我國糧食生產的比較優勢並不明顯,以及提高糧食供應穩定性的需要,同時發展“北糧南運”與“南進北出”兩種策略比單一的選擇更具有可行性,當前應綜合考慮主產區與主銷區各自的利益需要,針對不同的糧食品種採取“南進北出”或者“北糧南運”策略。

總之,廣泛參與糧食國際貿易,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經濟福利,事實上,進口糧食就是在進口耕地、水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國內耕地資源和水資源不足的壓力。假如我國年進口3000萬噸糧食,大約相當於節約300萬畝耕地和300億立方水,可以緩解我國城市生產用地和生活用水的緊張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參與糧食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必須加強風險控制與風險管理,一方面增強糧食進出口規模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要對貿易策略和選擇進行適時調整以應對國際市場貿易結構的變化。只有在風險可控以及貿易策略有效的條件下,廣泛參與糧食國際貿易才能在既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又能促進我國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

三、我國糧食進口的支付能力與運輸能力分析

1、支付能力分析。截至2005年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8189億美元,較2004年末增加了2089億美元,2003—2005三年內累計增加了5325億美元。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已經超出合理區間,這一判斷已經眾多研究成果證實。根據通常的測算體系:國家外匯儲備:3個月進口用匯+10%償債率+10%外資企業匯出利潤率+其他不確定因素,從這點來看,現階段我國擁有55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規模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是超額儲備的根本來源。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自從2000年起就一直維持在300億美元左右的水平,直到近兩年,貿易順差額出現了激增的趨勢,與此同時,服務貿易的逆差並未隨着中國加入WTO有所縮減,而且服務貿易逆差的增加額遠遠趕不上貨物貿易順差的增加速率,因此,一直以來,中國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順差持續增長。同時,金融和資本項目的順差也為外匯儲備的增長貢獻了巨大的力量。特別是2004年,金融和資本項目的順差額猛增到1106億美元,幾乎是2003年的一倍多,這與中國鼓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引導分不開。儘管隨着政策導向的調整,FDI佔金融項目順差的比重在下降,但是不可否認,每年持續增加的FDI的基數還是龐大的。而經常項目與資本金融項目的雙順差累計起來的量幾乎相當於中國當年的外匯儲備增加量。因此,國際收支持續的“雙順差”構成了中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

從中長期來看,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規模會縮減,一方面的原因是目前的超額外匯儲備已近2700億美元,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國內需求持續升温,以及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壓力。儘管國際收支“雙順差”規模會縮減,但很難在短期內轉變為逆差,原因是我國目前的人均資本水平很低,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至少在今後20年中,資本積累仍然會以非常快的速度繼續擴張,從而導致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態勢在短期內難以扭轉Q)。

如此高的外匯儲備以及短期內國際收支“雙順差”難以扭轉的狀況,意味着我們不必擔心適度進口糧食會面臨外匯支付困難的問題。據海關統計,2005年我國累計進口大豆2659萬噸,價值77.8億美元,累計進口小麥353.8萬噸,價值7.7億美元,累計進口大麥218萬噸,價值5.4億美元,累計進口大米52萬噸,價值1.9億美元。正常年份我國糧食進口所需外匯不超過150億美元,按照目前的外匯儲備規模以及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足以支付糧食進口所需外匯。

2、運輸能力分析。世界主要產糧地帶大多通過河流運輸並經主要港口運往世界各地,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歐洲的萊茵河與多瑙河、俄羅斯的伏爾加河、巴西的亞馬遜河等是世界糧食支柱產地糧食外運依託的重要河流。美國新奧爾良港的糧食出口量佔美國糧食出口量的50%左右,巴西的巴拉那瓜港與桑托斯港的大豆出口量佔巴西大豆出口量的90%,法國里昂港的麪粉裝卸量佔法國麪粉出口量的63%,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港、俄羅斯的黑海港口等是重要的國際糧食吞吐港口。因此,在設定世界糧食支柱產地作為我國糧食適度進口的目標地的同時,應結合世界糧食的流通格局特點、河海運輸成本低的優勢以及港口、倉庫在糧食運輸中轉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我國的長江、珠江等水路以及沿海優良港口。

在當前的世界糧食流通格局下,我國在中長期內依賴海運和河運進口糧食麪臨的風險和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世界糧食出口國最集中的地區在美洲,因此我國進口糧食的到岸價格中運輸成本所佔比重較大,並且當進口國集中採購時,短期內運輸費用就可能出現大幅度的上漲。2003—2004年我國大量進口美國大豆,導致美國墨西哥灣海運費用暴漲,5—8萬噸“巴拿馬級”貨船平均每噸糧食運費上漲了近50美元,貿易商不得已將美國中西部穀物主產區的部分糧食改由太平洋沿岸港出口,改變了美國向亞洲出口糧食的傳統路線。

(2)我國糧食進口規模受國內港口發展滯後的制約。1995年我國進口糧食2000多萬噸,但港口積壓疏導持續半年左右,部分船隻在港口滯留長達2個多月,可見港口建設是糧食進口規模增長的重要前提。據統計,2005年我國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48.5億噸,港口總能力缺口5億噸,而對2010年的預測表明,港口總能力缺口在20億噸以上。

(3)每當國民經濟進入高速擴張期,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往往對糧食直接消費或間接消費需求快速增長,而在經濟擴張期,對非農投資的迅速膨脹可能導致農業投入相對減少,糧食減產可能發生。在國內港口建設能力總體存在缺口的背景下,整個國民經濟迅速擴張導致運力更加緊張,而國內糧食供應不足必然要增加糧食進口數量,這樣,糧食進口需求增加與港口運力緊張的矛盾就容易尖鋭化,國內糧食供需缺口在短期內就很難通過進口得到調整。

(4)我國糧食進口規模受出口國港口發展滯後的影響。目前,美國的主要糧食運輸通道密西西比河大壩與閘門設計落後、設備老化、船舶載重通過能力低。

(5)當戰爭爆發、石油價格暴漲、出口國港口工人罷工等突發事件發生時,世界航運能力會大大低於正常水平,在突發事件發生的非常時期,進口國的糧食進口規模、進口時機、糧食產地等貿易選擇將主要取決於突發事件局勢的發展,進口國很難按照國內供需平衡需要做出適當的貿易選擇。

在國內港口發展滯後風險的控制方面,在過去的10多年裏,我國港口糧食吞吐能力已有顯著提高。我國1995年沿海港口糧食吞吐量為5600萬噸,其中外貿糧食吞吐量為3600萬噸,2004年沿海港口糧食吞吐量為7163萬噸,其中外貿糧食吞吐量為2997萬噸,10年時間內沿海港口糧食吞吐量增加了近28%。但由於我國經濟總量的快速上升,港口總能力缺口將繼續擴大,石油、礦石等資源性產品的貿易量將大幅上升,並且佔港口貨物吞吐的比重將繼續擴大,到2010年港口吞吐總能力缺口將達到20億噸,在此期間,期望港口糧食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並不現實,在糧食吞吐能力總量增長有限的條件下,需要調整糧食外貿與糧食內貿吞吐的比例和時機,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港口資源。

在港口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為了保證外貿糧食吞吐的穩定發展,對於內貿糧食應積極拓展鐵路、公路等運輸方式,減輕港口糧食吞吐的壓力。近幾年國內鐵路糧食運輸發展迅速,2000年—2004年,我國糧食鐵路運輸量分別為0.79億噸、0.71億噸、0.83億噸、1.01億噸、1.09億噸,5年時間裏鐵路運輸量增長近38%,而且隨着鐵路和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糧食運輸能力具有繼續增長的空間。此外,原糧與成品糧運輸的比重需要主動調整,目前成品糧在鐵路、公路糧食運輸中的比重已達到近20%,大米運量已超過稻穀,麪粉運量已接近小麥運量。糧食主產省政府應鼓勵就地發展糧食深加工產業,降低原糧跨區域運輸比重,增加產成品、深加工產品的運輸比重,支持糧食及糧食加工產品的公路、鐵路運輸方式,從而減輕沿海港口糧食吞吐壓力,為外貿糧食吞吐量提升創造條件。

四、供求平衡目標下糧食進出口調節與生產、儲備調節的協調

糧食進出口、生產、儲備是調節國內糧食供求平衡的三駕馬車,中國作為人口大國決定了在這三種力量中,生產調節處於基礎性地位,儲備調節處於其次地位,進出口調節的地位低於前兩種。當糧食自給能力和糧食儲備能力不足時,即使糧食外購能力較強,也無法抵禦糧食安全危機,進出口調節應當以適當的生產調節和儲備調節為前提,並在此基礎上促進供求平衡更快地實現。三種調節方式之間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各司其職,在生產、流通、貿易環節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因此,當討論糧食生產重要性的同時,決不能忽視糧食進出口的重要性,反之亦然。糧食進出口、生產、儲備調節能力共同決定了我國糧食安全總量平衡目標的實現程度。

糧食進口與生產之間數量關係的協調體現為糧食自給率水平的確定。從國際經驗看,國內糧食生產能夠滿足本國需求量的90%,就是較高的糧食自給率。在1985年後,前蘇聯的糧食自給率大都維持在87%左右,有不少年份曾下降到82%,日本目前的糧食自給率只有近23%,墨西哥為79%,巴西為86%。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在確定糧食自給率水平時應主要考慮三方面因素:(1)由於資源稟賦、人口狀況、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國際貿易環境不同,各國對糧食自給率的大小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但一般來講,人口多的國家可接受的糧食自給率遠高於小國;(2)由於我國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分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主銷區可以按照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確定自己的省內水平;(3)制定糧食自給率水平應充分考慮我國糧食生產和糧食儲備的潛力,應以穩定糧食生產和儲備能力為前提製定合適的糧食自給率水平。

糧食大體可分為口糧、飼料糧與工業用糧,口糧供應必須立足自給,這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飼料糧與工業用糧有進有出,積極利用國際糧食資源與市場。結合我國國內及國際市場的供需狀況,根據糧食品種的不同應制定差異化的貿易策略:

1、稻穀在我國口糧中所佔比重最高,消費剛性強,而且世界稻穀市場容量相對較小,世界大米貿易量正常年份約為2500萬噸,約為我國70天的大米消費量,因此,稻穀供給必須強調立足國內以保障口糧安全。

2、小麥是我國的傳統糧食進口品種,世界小麥生產以發達國家為主,生產供給能力較強,我國應採取適度進口調劑的策略,開拓多元市場以分散風險。

3、我國北方地區是玉米主產區,南方是玉米主銷區,應採取“南進北出”的貿易策略,東北玉米出口日、韓等國具有地緣和價格優勢;主銷區則既可調入北方玉米,也可相機進口。

4、我國已成為世界大豆最大進口國,國內大豆生產與美國、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相比不具備競爭優勢,大豆的進口規模應主要依賴市場調節,不應人為設定自給比例,在條件成熟時可以鼓勵加工企業向生產國直接投資以提高大豆進口的穩定性。

糧食安全 篇二

1.1糧食安全概念糧食安全作為國際通行概念,其內涵不斷得到發展和豐富。目前,國際通行的糧食安全概念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時候能夠在物質和經濟上獲得足夠、安全和富有營養的糧食來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的食品需求和食物喜好[6]。食品質量和營養問題是糧食安全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糧食安全的概念不僅包括了糧食生產安全、流通安全、消費安全和儲備安全,還包括質量安全,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概念。1.2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新觀念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未來城鎮化率將快速提高、糧食消費持續增長、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糧食安全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新形勢下,糧食安全觀念需要重新審視,與時俱進。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將作為2014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以下簡稱《綱要》),中國糧食自給率需維持在95%。這一指標不僅包含了水稻、小麥,還包括玉米、大豆等,覆蓋的穀物種類較多。繼續追求過高自給率,不僅目標難以達成,還會引來國際非議。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國理政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7]。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目標定為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與《綱要》相較,此次糧食安全目標具體化,表面上放棄了95%的高自給率,同時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一方面降低自給率,壓縮了國際投機資金炒作糧價的空間,拓展了國際市場作為我國糧食安全儲備庫的功能;另一方面,對關乎穩定和民生的口糧與穀物提出高要求,抓住要害,突出重點,樹立了新的糧食安全觀。同時,會議指出了農業發展的路徑,即注重永續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節水農業、循環農業。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重申科技支撐,將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必要手段和有力保障,意味着農業科技進步對糧食安全的貢獻與日俱增,同時也意味着中國所處的國際和國內環境迫使中國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來保障糧食安全。

2內憂外患的中國糧食安全現狀

目前,世界糧食需求日益增長,糧食產量增速放緩,世界糧食安全總體狀況趨緊。國際糧食市場作為我國糧食安全儲備庫和餘缺調劑市場的保障功能降低。與此同時,國內糧食自給率不斷下降。根據海關年度統計數據,2012年中國糧食進口總量為8025萬t,同比增長25.6%,同年國內糧食產量為58950萬t,進口糧食總量佔糧食總產量比重為13.6%。換言之,我國糧食自給率已經跌破90%。中國糧食安全前景堪憂。2.1糧食安全的全球環境不容樂觀首先,人口增長、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約束,決定全球長期存在巨大的糧食安全壓力。全球人口持續增長,人口膳食結構不斷改善,發展中國家大規模實現經濟現代化、國民城市化,導致全球居民對糧食的需求旺盛。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測,到202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76.75億,2030年突破83億。按人均需求350kg計算,到2020年需新增糧食2.96億t,到2030年需增加5.18億t糧食,出現巨大糧食缺口的預期強烈[8]。而全球資源約束是剛性的,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人口壓力下加大對資源的利用力度,導致土地荒漠化、淡水資源耗盡、熱帶森林破壞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已經嚴重約束全球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其次,國際糧食市場與資源調控能力建設進展緩慢,不利於全球糧食危機的預防與治理。國際糧食貿易體系中心—結構明顯。高額補貼和先進良種種植技術使美國、歐洲等牢牢佔據體系中心,成為主要糧食出口國,而體系國家尤其是窮國,往往在糧食上依賴進口[9]。由於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糧食供求狀況、國際貿易角色、地緣政治利益及國家發展方針與戰略重點不同,在面對全球價格急劇變動時,很難形成協調一致的行動。部分國家(例如美國、歐盟),為保障本國糧食產業利益和出於能源安全考慮,通過政策和補貼措施發展生物燃料,加劇糧食危機隱患。在全球糧食價格上漲時出台臨時限制出口措施,同時加大預防性糧食進口,加劇供求矛盾[10]。此外,在糧食國際貿易中,我國存在着明顯的大國效應,通過國際市場保障糧食安全的空間極其有限。加之糧食市場已經與貨幣市場,期貨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緊密相連,糧食的能源、金融屬性凸顯,國際市場對糧食安全的調控能力明顯削弱。2.2糧食安全“立足國內”的形勢嚴峻首先,糧食需求剛性增長。隨着工業化發展、城鎮化推進,人口持續增加,大量糧食生產者轉變為糧食消費者,糧食需求呈現剛性增長趨勢。同時,經濟增長帶來的糧食消費結構變化將更為劇烈。有預測稱,到2020年全國飼料用糧需求總量將達到2.36億kg。同期,生物燃料、製藥和釀酒工業發展,將會佔用大量糧食,從而推動糧食價格上漲[9]。其次,資源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耕地數量及糧食播種面積減少,後備資源匱乏,水資源短缺且分佈不均衡,使糧食增產遭遇資源瓶頸。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佔用了城市周邊大量的優質土地,造成耕地面積鋭減。我國2010年的耕地面積為1.217億hm2,人均耕地面積為0.091hm2,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另外,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m3,佔全球水資源的6%,並且存在着南北分佈不均的狀態。加之水污染嚴重,更加不利於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11]。第三,種糧低效益抑制積極性。近年來,雖然我國對種糧農民的補貼不斷增加,並且糧價也有一定程度上漲,但由於不掌握農業生產資料的定價權,種子、農機、化肥、石油等價格快速上漲,大大提高了糧食生產成本。此外,糧食流通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也有較大幅度的提升,農民種糧的機會成本大幅增加,種糧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受挫[12]。同時,人民幣匯率穩步上升,進口糧食價格優勢明顯,抑制農民種糧意願的同時也給財政帶來補貼壓力。在糧食需求強烈,勞動力轉移,需求結構轉型以及耕地、水資源日趨緊張的現實下,資源和物化的生產要素投入的制約大,邊際效用低,依靠糧農補貼和改換高產糧食作物品種為支撐的糧食安全基礎薄弱,糧食安全形勢仍然非常嚴峻。中國的糧食安全確實到了更加依靠科技、依靠勞動力素質的階段了,農業的根本出路還是要靠科技。

3農業科技進步對糧食安全的貢獻

糧食安全 篇三

按照國務院、省、市有關食品安全工作要求,結合糧食行業特點,市糧食局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四川省〈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切實解決糧油食品安全突出問題,全面提升糧油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加強糧食行業自律,促進糧油食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羣眾糧油食品消費安全。現將我市年度糧油食品安全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糧食是人們賴以生存各類食品的源頭,糧油食品安全關係到廣大人民羣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係到社會和諧與穩定,責任重於泰山。市糧食局高度重視糧油食品安全工作,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副局長、紀檢書記為副組長,相關職能科室為成員的領導機構,具體工作由市場管理科負責組織實施,做到了組織機構、人員、經費“三落實”。建立了糧油食品安全目標考核責任制,納入年度工作目標任務考核。

二、認真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活動

(一)糧油食品安全宣傳學習教育的內容

1、宣傳學習《食品安全法》和《市食品安全整頓工作方案》,傳達國務院、省、市各級政府有關食品安全工作文件和會議精神。

2、宣傳學習《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四川省〈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壓濾機濾布傳達國家、省、市各級糧食局有關糧食質量食品安全工作會議精神。

3、宣傳學習國家糧食質量標準和糧食質量食品安全科普技術知識。

(二)糧食質量食品安全宣傳教育的方式:

1、組織市糧食局機關人員和糧食經營企業的幹部職工學習《食品安全法》,採取以會代訓的方式舉辦糧食質量食品安全科普技術知識講座79人次。

2、組織開展《食品安全法》宣傳月活動,在市糧食局機關辦公場所和糧食生產加工、經營場所懸掛食品安全宣傳標語、橫幅15幅,發放《食品安全法》書籍248本。

三、加大糧食質量食品安安監管力度

(一)在糧食收購環節,按照《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年市食品藥品安全工作要點的通知》(竹府辦[]95號)要求,嚴格執行糧食收購市場主體資格准入制度,嚴格執行國家糧食質量標準,嚴把糧食入庫質量關,實行糧食入庫質量檢驗制度,切實保護種糧農户利益。對購進糧食實行索票、索證、索取糧食質量檢驗報告制度,保障糧食購進渠道的質量安全、合法,建立了入庫糧食質量檔案,實現了糧食收購質量符合國家糧食質量標準,從糧食流通環節源頭為糧油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

(二)在糧食儲存環節,按照《糧食庫存檢查暫行辦法》和國家糧食局《關於開展全國糧食庫存檢查工作的通知》(國糧檢[]號)要求,以年3月末糧食庫存統計結報日為檢查時點,組織開展年糧食庫存檢查工作。制定了《市年糧食庫存檢查工作實施方案》,按照“有倉必到,有糧必查、有帳必核、查必徹底”的原則,督導5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認真開展了糧食倉庫檢查工作。檢查結果表明我市所儲省、市(縣)級儲備糧及商品糧帳實相符、帳帳相符,庫存糧食做到了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在使用和管理儲糧化學花劑方面,嚴格執行儲糧化學藥劑的管理和使用技術規範,實行儲糧化學藥劑管理使用的備案制度。

(三)在糧食運輸環節,嚴格執行國家糧食運輸的技術規範和要求,使用的糧食運輸工具和包裝材料清潔衞生、無蟲、無黴、無污染、無異味,運輸糧食活動中安全無事故。

(四)在糧食加工、銷售環節,積極主動加強同技監、工商、衞生、物價等行政管理部門密切配合,建立糧油食品安全橫向信息交流平台,開展聯合行政執法活動。糧食加工企業具備了保證糧油食品安全的加工條件,實行糧油加工生產備案制度。糧食銷售、實行糧食出庫質量檢驗制度,糧食供應質量合格率達到100%,各糧食經營企業銷售的糧食符合國家糧食質量標準和衞生標準,糧食銷售出庫出證率達到100%,檢查中未發現陳化糧、濾布劣質糧、污染糧和“毒大米”進入食用口糧市場,消除了糧食質量食品安全隱患。

(五)糧食質量食品安全信用、信息體系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各糧食經營企業實行了糧食質量食品安全承諾制度,各類文件、資料建檔建卡,糧油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和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為及時準確報送糧食質量食品安全相關信息資料提供了保障,建立健全了覆蓋糧食收購、儲存、運輸等流通環節和政策性糧食購銷活動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了糧食質量食品安全追溯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在國家法定節、假日期間,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實行了糧食質量食品安全“零”報告制度,向社會公佈了糧食質量食品安全舉報投訴電話,保證通迅信息暢通,形成了糧食質量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人民羣眾消費糧油食品安全感進一步增強,為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糧食安全 篇四

話説一艘航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飄泊到一座荒島上。這島上到處是金沙,船上的人於是忙着挖金子。有人提出所帶的乾糧有限,應當種些糧食,卻遭到非議;怕什麼,肯定有船來救我們,還不抓緊時間多挖些金子。眼看着糧食吃光了,還沒有看到救助的船隻,再匆忙種糧,已經來不及了,一船人就這樣活活餓死了。

糧食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沒有了糧食,連生存都不可能,再多的金子也只是一堆金屬。這一點,飄流到荒島上的人未必沒有認識。他們所以見金子而不見糧食,是過於自信乃至自欺,缺乏基本的遠見和危機意識。

人類有時就是如此短視,孜孜追求的往往是“身外之物”,而對與生命和生存質量直接相關的卻每每忽視。比如健康,誰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呢,但生活中卻有太多這樣的人,職位越來越高,血壓也越來越高;存款越來越多,毛病也越來越多。説到安全,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説,僅次於生存,對人類的意義如同糧食,但忽視安全的現象又何其多也!交通事故十之八九是駕駛員違章引發,而所有的違章則無一不是忽視安全。久治不愈的超載,儘管有複雜的社會根源,如果從車主和駕駛員的角度分析,則都是為了多掙錢,且對行車安全心存僥倖。他們似乎不清楚這樣一個概率:不超載並不一定等於安全,超載也未必一定出事,但超載出事的概率卻遠遠高於不超載,只有防患於未然,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安全。

糧食安全 篇五

一、糧食進口量創新高的原因

黨和政府歷來重視鞏固農業和糧食基礎地位,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年聚焦“三農”工作,近年來國家不斷提高小麥、稻穀的最低收購價格,多次啟動玉米、大豆、油菜籽的臨儲收購,提高和擴大種糧綜合、良種、農機以及農資補貼標準與範圍,採取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和措施,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種糧積極性,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守住了18億畝耕地的紅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穩固和提升。

儘管糧食生產實現了連續豐收,但我國糧食供給與需求處於總量緊平衡、品種結構性矛盾這一基本格局並沒有改變。分析造成2012年我國糧食進口量增加有這樣幾個因素:一是品種結構性供需失衡,如供需缺口大、國內嚴重產不足需的大豆品種。2012年國內大豆產量1280萬噸,而需求量在6500萬噸左右,產需缺口繼續拉大,去年進口5838萬噸,同比增長了10.9%。二是消費升級、居民飲食結構變化拉動飼料用糧快速增長以及工業用糧需求,導致國內供應趨緊的如玉米品種,加之國家去年還通過進口轉儲來增加調控庫存等因素,進口量達520萬噸,同比增長197%。三是國內價格明顯高於國際市場同品種價格,市場自發配置增加進口的如大米、小麥品種。去年國內大米價格始終高於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傳統稻米出口市場價格的20%以上,大米進口量達260萬噸,同比增長近200%;同時去年上半年國內小麥價格也明顯高於國際市場,國內玉米、小麥價格倒掛,小麥替代作用顯現,進口量達400萬噸。四是國內居民對國外優質品種的消費需求增長,如優質小麥、大麥等品種。

因此,國內產不足需、需求剛性增長以及價格引導是造成進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進口量增長對我國中、長期糧食安全的影響

糧食自給率是指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糧食總產量與總需求量的百分比,自給率的水平標誌着國家保障本國糧食安全的能力。進口量體現的是一國的貿易依存度,即貿易進口量與總需求量的百分比,進口量受上年結轉、當年供需、市場價格、匯率波動、外匯儲備及購買能力等短期因素影響較大。一般來説,進口增加能反映出需求增長與供給不足的矛盾,但單純將進口增加視作造成糧食自給率下降影響糧食安全的觀點是不全面的。

分析我國糧食供給與需求的未來變化發展,存在着“一個有限、一個確定”。“一個有限”是國內糧食增產和進一步增加供給的能力有限。當前,國內可耕地面積、水資源“雙緊”現實不僅沒有改觀,而且矛盾愈加突出;極端天氣頻發,“靠天吃飯”的現狀短期也難以根本扭轉;依靠優化結構、主攻單產來提高糧食總產、增加供給的潛力十分有限。“一個確定”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推進,人口增長及飲食結構變化、工業用糧等需求量剛性增加趨勢是確定的。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陳錫文概括為“中國的農業產量一直在增加,但需求增加得更快”。據預測,未來十年我國人口將以年增800萬的速度增長,人口總量將在2030年後接近15億人口的峯值;若按中等發達國家人均糧食消費600—700公斤的水平測算,屆時我國糧食供需缺口無疑是巨大的,總量緊平衡格局會在未來10到15年被打破,進口增加、自給率下降應是大概率事件。

但相比傳統的、國內自給自足的糧食安全觀,世界經濟一體化、貿易更趨全球化的現實與趨勢,無疑為13億人口的中國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解決自己的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更多選項和更大空間。在立足國內解決“吃飽”的前提下,利用國際市場通過進口來調劑品種餘缺,解決“吃好”,是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理性和經濟的必然選擇與路徑。

那麼,自給率持續下降,依賴進口,勢必對我國糧食生產、流通以及糧食安全產生深遠影響。以大豆品種為例,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內大豆供需平衡,還略有出口。從1995年我國大豆實現淨進口開始,只用5年時間,2000年進口量就突破1000萬噸,2012年大豆進口量再創新高,較2000年增長近5倍。伴隨着進口量的增加,國內大豆的種植面積、產量呈現出下降的趨勢。2000年,國內大豆種植面積930萬公頃,產量1600萬噸,2012年,國內大豆種植面積710萬公頃,產量1280萬噸,同比減少超過20%以上。需求增長本應拉動國內大豆的生產,但事實卻是種植面積和產量的不升反降。這裏既有消費需求的增長太快的因素,也有大豆單產低、比較收益弱的因素,但國外廉價大豆的湧入則是抑制國內大豆生產的另一主要原因。我國大豆年需求量在6500萬噸左右,自給率已不足20%,形成了高度的對外依賴;我國大豆進口量佔國際市場大豆貿易量的三分之二,成為國際貿易鏈條上的終端最大買家,大量進口是維繫供需平衡唯一和無奈的選擇。與此同時,國際糧商、國外資本憑藉其自身優勢延伸產業鏈,加速佈局我國大豆、油脂加工下游產業,已控制了國內60%以上的油脂壓榨產能,國內大豆產業、民族品牌市場份額逐步縮小,已構成了對我國大豆產業自主和食品安全的巨大威脅,離開了產業自主勢必動搖糧食安全的根基,儘快恢復大豆生產和產業自主迫在眉睫。

世界糧食貿易集中度高、渠道單一,糧食又兼具經濟、政治的特殊屬性,近年來糧食貿易保護主義時有抬頭,糧食貿易的現實提示我們,一旦主產國糧食生產出現問題,因政府幹預、出口禁令或其他因素導致國際貿易的中斷,必將影響和衝擊進口國的國內供應,威脅其國家糧食安全。

三、搞活流通,科學調控,掌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有研究指出,當一國的糧食進口量佔本國需求的25%時,就意味着該國形成了糧食的對外戰略依賴。目前,我國糧食自給率雖有所下降,但小麥、稻穀、玉米等三大主糧品種的自給率都在95%以上的較高水平,尤其是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6年超過5億噸,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宏觀調控的體制、機制日臻成熟,中央、省及市(縣)三級儲備制度完備,特別是中央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市場化運作能力不斷加強,調控的物質基礎雄厚,可以保障糧食安全。但要正視和重視自給率下降的長期趨勢,未雨綢繆,立足國內、立足長遠,避免形成高度的對外依賴,尤其要防止因依賴進口而忽視我國的糧食生產和流通工作,牢牢的把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總理年初在國家糧食局座談會上指出: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就是要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從耕地、耕作,到收購、儲運、加工,再到市場、銷售,作為一個大工程來考慮。守住和管好“天下糧倉”,只能立足國內,靠我們自己;同時做好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三篇文章。這既是對保證糧食安全的頂層設計,又為今後從生產、流通、儲備、調控等方面做好糧食工作制定了路線圖。

針對目前國內糧食流通的實際,結合自己在工作中體會與思考,談幾點建議:

1、完善糧食的市場定價機制。近年來,國家不斷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儲收購價格,為農民增收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發揮了關鍵作用。但由政府主導來維持糧食價格也存在一定侷限。一是當前世界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形成抑制。近日以黃金為代表的貴金屬價格暴跌,以石油為代表的能源類資源價格走低,可能會帶動糧食價格下降,存在着國外糧食湧入、衝擊國內市場流通的可能性。二是糧食價格作為百價之基,不能如實反映經濟現實,發揮槓桿作用,則會抑制下游產業需求,進而阻礙國內流通,如近年頻繁出現的糧食價格的“產銷倒掛”、“南北倒掛”、“稻強米弱”、“糧強肉弱”等價格扭曲現象,極易導致下游產業景氣度劇烈波動和資源的浪費,成為引發各類經濟問題的導火索。三是給市場傳遞了中國的糧食價格只漲不跌的錯誤信號,造成生產者惜售和市場投機行為,在國際貿易中處於劣勢和被動。因此,要完善價格的形成機制,更加註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和作用,為搞活國內流通創造條件,發揮好流通對生產的促進作用。同時,完善市場的定價機制,也是與國際市場接軌,主動利用國外市場、資源以及建立糧食進口長效機制的必要前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kyy8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