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有哪些多篇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有哪些多篇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有哪些多篇

民間故事 篇一

沉香劈山救媽媽

漢代有個書生叫劉向,他上京趕考時,順道登華山一遊。華山上有一座神廟,廟神華嶽三娘是一位美麗善良的仙女,自從被王母派遣到華山後,一直過着孤獨寂寞的生活。走進大殿的劉向,一眼就看到了三孃的塑像,劉向被三娘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該多幸福啊!劉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取出筆墨,深情地在牆上抒寫了自己對三孃的愛慕之情。

三娘也被劉向深深吸引,她思之再三,終於決定不顧天條禁令,要與劉向結為夫妻。於是,三娘便化為一民間女子,追上劉向,向他道出了真情,從此二人兩情依依,結為伉儷。劉向考期將臨,三娘已有孕在身,惜別之時,劉向贈給三娘一塊祖傳沉香,説日後生子可以“沉香”為名。

劉向在京城一舉中榜,被任命為揚州府巡按。就在他走馬上任之時,正值王母娘娘生日,天宮大辦蟠桃會,三娘有孕在身,便推脱染病而留在華山。誰知,三孃的哥哥二郎神發現了這個祕密,他勃然大怒,責怪妹妹私嫁凡人,觸犯天條律令,要捉她上天受懲罰。三娘隨身有一件王母贈的寶物——寶蓮燈,此物是三孃的鎮山之寶,二郎神自知不敵,就令嘯天犬乘三娘休息之際,偷去了寶蓮燈。結果,可憐的三娘被二郎神壓在華山下的黑雲洞中。三娘在洞中生下了兒子沉香,為防不測,她偷偷懇求夜 叉,將兒子送到揚州,留在其父劉向身邊。

沉香八歲那年便獨自離家,去找媽媽。吃盡千辛萬苦,終於走到了華山。可是媽媽在哪裏呢?沉香不知所措,放聲大哭起來。哭喊聲驚動了路過此地的霹靂大仙。好心的大仙將沉香帶回自己的住所。沉香在大仙的指點下,認真刻苦地學本領,漸漸學會了六韜三略、百般武藝、七十三般變化。十六歲生日那天,沉香向師父辭行,要去華山救媽媽。大仙贈給他一柄萱花開山神斧。

沉香騰雲駕霧,來到華山黑雲洞前。他大聲呼喚媽媽,聲音穿透重重巖層,傳入三娘耳中。三娘便叫沉香去向舅舅二郎神求情。

沉香飛身來到二郎廟,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誰知二郎神鐵石心腸,不但不肯放出三娘,反而舞起三尖兩刃刀,要向沉香下手。沉香怒不可遏,掄起神斧,與他打起來。兩人直殺得山搖地動,江翻海倒,天昏地暗。這件事驚動了太白金星,他派遣四位大仙去看個究竟。四位大仙覺得二郎神身為舅舅,如此兇狠地對待自己的外甥,太無情無義了。於是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二郎神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寶蓮燈也落入了沉香之手。

沉香立即飛回華山,舉起萱花開山神斧,奮力猛劈。只聽得“轟隆”一聲巨響,地動山搖,華山裂開了。沉香急忙找到黑雲洞,救出了媽媽。

後來,二郎神也向三娘、沉香認了錯,沉香也被玉帝敕封了仙職。從此,三娘、劉向和他們英勇的兒子沉香一家團圓,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民間故事 篇二

石頭神仙

相傳在古老的雲南有條隔烏河。河兩岸的居民都靠着打魚撈蝦過日子。可是,隨着時光的流逝,人越來越多,而河中的魚蝦卻越來越少了。人們單靠打魚撈蝦就無法繼續生活下去,日子越來越貧困。

一天,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帶着蝦笆來到河裏撈魚蝦,撈來撈去,竟連一個小蝦仔也沒有撈上來。他不厭其煩地一次次地撈着。突然,他感到蝦笆沉甸甸的。他高興極了,以為一定是撈到了一條大魚,便連忙把蝦笆提出水面,低頭一看,卻是塊大石頭。

這石頭真有些怪,長成了一個人形。可是,老人哪有閒心看石頭呢?就把那塊石頭扔進水中,又一心一意地去撈魚蝦。

説來可怪了,老人左撈右撈,這塊石頭回回都在蝦笆中。老人有些生氣了,就跑到河的下游去撈魚蝦。嘿,奇怪的事出現了。那塊石頭不知為什麼又跟到下游來了,回回又都在蝦笆中。老人又帶着蝦笆去了上游。可當他提起蝦笆時,那塊石頭又穩穩地在裏頭呢!

老人這回倒不生氣了。他心中暗想:在下游撈到算是水衝下去的,倒也説得過去;在上游也撈到,莫非也是水衝上去的不成?這塊石頭肯定有點兒神奇,就決定把石頭帶回到村寨去,讓人們都來看一看,發表一下見解。

人們聽説了老人在河邊的奇遇後,都爭先恐後地來看那個怪石頭,觀看的人越來越多,在那裏議論紛紛。

正當人們七嘴八舌地説着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很響亮的聲音傳了過來:“從前,你們的祖先都靠打魚撈蝦為生,那時這裏人口少,現在人口稠密了,魚蝦少了,你們再靠打魚撈蝦就不能維持生活了。你們必須另外尋找新的謀生辦法。”

人們被這聲音驚呆了,因為這聲音正是從石頭裏發出來的。人們馬上跪在地上,向石頭磕頭,那神奇的石頭又説:“我想,大家可以分頭離開這裏,朝四面八方走,遇到有水的地方就住下來,然後開墾荒地,種上五穀。女人則要學會織布。這樣男耕女織,你們就能創建幸福的家園,就會有好日子過了。”

人們聽了神奇石頭的話,便異口同聲地説道:“這是神仙在為我們指點出路,我們一定要按神説的去做。”於是,人們一羣羣、一隊隊,先後分頭離開了隔烏河,到各地去開田地,種五穀,從事農業生產去了。

一晃十二年過去了,居住在各地的人們都十分懷念自己的故土,就相約帶上自己的物產回來看望。可是,人們回來一看,原來的隔烏河卻不見了,找遍了全山也找不到。而且他們發現,大家都有了極大的變化,説的話各有各的音,穿的衣各有各的樣,而上面的顏色和圖案就更是千差萬別了。再把各自帶來的物產放到一塊兒,那更是形形色色,各具特點,真是豐富極了。

老人們看到這些變化,都高興地説:“幸虧當時那石頭神仙的指點,大家各去一個地方,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生活,説起了不同聲音的話語,穿上了不同樣式的衣服,這才使大家的生活變得這樣豐富多彩。”

為了紀念過去的生活,感謝石頭神仙對人們的指點,有人提出了一個辦法。在過去供俸石頭的地方打一口井,以後每隔十二年的第一個“子”日,各族人們聚集在一起,以示慶祝和紀念。這一天,要殺十二頭豬,供在井邊的香案上,各民族、各村寨共同推選出十二個代表,他們共飲“交杯酒”,擊鼓敲鑼,吹響蘆笙。

經典的民間小故事 篇三

相傳,魯班是我國古代最聰明、最能幹的工匠。他原名公輸般,因為是春秋末期的魯國人,魯班就成了後人對他的稱謂。

一次,他來到吳國姑蘇城,人間天堂,果然名不虛傳。古城樓塔,次第排列,茶館酒肆,熱鬧非凡。魯班遊興倍增,揣摸着蘇州建築的特點,迷樂其間。忽然一陣嘈雜的吵鬧聲傳來。魯班循聲望去,只見前面一塊綠草如茵的空場上,高高聳立着一座新建的寶塔。塔前圍着一羣人,吵吵嚷嚷,不知幹什麼。他慢慢走過去,撥開圍觀者,看見一個身穿綢緞、頭戴高冠、腰繫香袋的老人正在發怒,青筋暴綻,瞠目豎眉,大有氣衝斗牛之勢。老人對面蹲着的一箇中年人,雙手抱頭,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魯班好生奇怪,一詢問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當地有名的富翁,為積善行德,準備修建一座寶塔,流傳千古。

這項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運木起造,精心籌劃,經過近三年的辛苦勞動,寶塔終於建成。可是不知怎麼搞的,寶塔雖然建成,可不管橫着看,還是豎着看,總是傾斜的。經過測量,寶塔的確傾斜近十度。人們對此搖頭相視,指點議論。富翁認為造塔反招非議,很是生氣,也有損他的功德圓滿,因此,親自找工匠算帳:要麼推倒重建,要麼把寶塔扶正,否則,要送官府嚴辦。

這可難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賣兒賣女,傾家蕩產也無法承受經濟壓力;如果把塔扶正,這也辦不到,因為寶塔儘管是木質的,可依然有約百萬斤,只能望塔興歎!

魯班繞着寶塔仔細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籌莫展的工匠,走過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給我找點木料來,我一個人用不着一個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聽,半信半疑,可也沒有別的辦法。於是他扛來木料,帶着一絲希望等待着。而魯班呢,他也不讓人插手幫忙,將扛來的木料砍成許多斜面小木楔,一塊一塊地從塔頂傾斜的一面往裏敲,使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這樣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幹了一個月,寶塔果然直立起來了。

工匠感激地問魯班:“恩公,你這樣補救為啥能使寶塔直立?”

魯班答道:“由於斜塔是木質的,屬穿鬥結構,各部件之間的拉扯比較結實,能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辦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較容易往裏打,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打進去後又可抬高塔的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傾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lpd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