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虎賁萬歲-常德保衞戰戰場考察記

虎賁萬歲-常德保衞戰戰場考察記

第一次知道常德保衞戰是小説《八千男兒血》。1943年11月,日軍10萬人進攻常德,57師8千固守常德16天,其中城破後還能夠堅持巷戰6天,被譽為東方斯大林格勒戰役。最後師長餘程萬率83人成功突圍,常德失守,6天后,姍姍來遲的援軍收復常德。戰前,抗日鐵軍74軍已經是日軍口中的“支那第一恐怖軍”,戰後,堅守常德的74軍下轄的57師“虎賁”部隊更加是英名遠播,但是師長餘程萬因“逃跑”差點被槍斃。

虎賁萬歲-常德保衞戰戰場考察記

2010年,一部精彩的電影《喋血孤城》再次還原的常德保衞戰的慘烈,但是因為莫名其妙的片尾-餘程萬寫下“餘受黃埔軍校教育,只知不成功即成仁,餘確信全師兄弟也如是”,然後帶着美女主角安以軒突圍,引發天涯論壇《常德保衞戰,餘程萬是否真英雄?》的口水戰。作為一名黃粉,也比較瞭解當時情景,本人也跟帖並發表文章。一般來説,英美軍隊被包圍後傷亡40%就會投降,中國軍隊60%就會投降。常德保衞戰,57師從8千人打剩300,突圍後僅剩83人,傷亡99%,可以算是真英雄。

前幾年,在經過長沙的火車上看到一篇報道,一羣長沙國粉組織去了常德考察常德保衞戰戰場,看到紀念碑、德山等熟悉的地名,當時想如果早知道就報名一起去。今年1月、5月都買了票想去常德看看,後來都下雨作罷。今年9月30日晚上看到電視才想起是烈士紀念日,覺得國慶有空應該去常德走走。

常德市南郊有德山,西郊有河洑山,是拱衞常德兩個制高點。常德保衞戰開始,臨時歸57師指揮的守衞德山的第100軍188團不戰而逃,相比之下,守衞河洑山的57師一個營與日軍血戰4天不退,最後日軍不得不施放毒氣導致全營犧牲。電影《喋血孤城》開頭很好還原這兩個片斷。河洑山上還保存戰壕,碉堡山頂的指揮部,現成為河洑山戰役展覽館。據説山下的太和觀原來是57師師部,後戰況危急才搬到市區中央銀行。

河洑山、德山失守,日軍大炮可以駕到山頂炮擊市區,所以開戰不久就城門失守,進入巷戰階段。常德保衞戰被譽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就因為市區修建了多個碉堡、暗堡,目前保存較好的有大西門、白馬湖,河洑山等處十餘座,均是採用當時同盟國援助的600-800標號的水泥,能夠抵禦日軍炮擊。下圖的常德最後才失守的大西門碉堡現成為抗日名城的標記。

從城破到巷戰,日軍多次使用毒氣,電影《喋血孤城》還原這一歷史罪證,57師僅剩下300多人,防區幾條街巷。餘程萬發出著名的最後通電“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固守中央銀行,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74軍萬歲!”電報提到的中央銀行是戰時師部,可惜已經拆除,現是蓉九飯店。飯店門前大街上有常德保衞戰標誌性紀念牌,我中午就是在蓉九飯店吃飯。一邊吃飯一邊體會餘程萬在這裏發出最後電報心情。

如果餘程萬最後戰死或者自裁,那就是完美的英雄。很多人奇怪,餘程萬發完電報後,不知道什麼原因讓他決定當晚突圍。餘程萬突圍處在城南江邊的筆架城,距離中央銀行幾百米,在大西門碉堡的旁邊。沅江很寬,江水很清。可能大西門碉堡的保存,才讓餘程萬得到2艘小船,最後200人突出83人。筆架城對岸就是德山,當時從衡陽趕來的援軍第十軍正在和日軍激戰,可惜後被日軍打跑。

當時蔣委員長正在開羅開盟軍發攻會議,蘇聯打贏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美國打贏瓜島戰役,英國打贏北非戰役,為提升中國地位爭取更多援助,蔣委員長多次向三巨頭介紹東方斯大林格勒戰役,據説連羅斯福都把餘程萬記在筆記本上。現在餘程萬棄城,常德失守,加上日軍找偽軍冒充俘虜在城頭樹白旗登上報紙,導致蔣委員長大怒,嚴令收復常德,並追究餘程萬責任。

餘程萬突圍後遇到救援的58軍,6天后58軍第一個打到常德城下,軍長魯道源非常會做人,把城門的日軍嚇跑後讓餘程萬率殘部第一個攻進城內。這時候的常德已經是廢墟,南門可以看到北門,這時候從廢墟中奇蹟般冒出300個躲藏起來的57師倖存士兵。校長得知更加震怒,這次餘程萬多了條大罪丟棄傷兵,差點被槍斃。好在常德百姓求情,著名作家張恨水寫了一部小説《虎賁萬歲》還原了戰場慘烈,加上其後豫湘桂會戰國軍一敗千里,幾萬人守鄭州、長沙、桂林3天就失守,這時候校長才覺得錯怪了餘程萬,最後親自接見餘程萬並安慰,由宋美齡代為道歉。可以理解蔣委員長為何震怒。常德會戰國軍30萬,傷亡6萬,戰死3個師長;日軍10萬,傷亡1萬,從容進退。連最優秀的57師“虎賁”也是憑藉堅城以陣亡8千代價斃傷日軍4千;勁旅“泰山軍”第十軍在城外與日軍野戰2天,傷亡過萬,狼狽而逃。可見有了美援和日軍太平洋戰爭戰力下降後國軍表現仍是不令人滿意。

最後在烈士紀念塔前致敬:“天地有正氣!虎賁部隊都是真英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wgor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