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美文欣賞:改寫古詩【多篇】

美文欣賞:改寫古詩【多篇】

美文欣賞:改寫古詩【多篇】

美文欣賞:改寫古詩 篇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唐詩和宋詞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兩顆最璀璨的明珠,它們以凝練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真摯的情感,倍受人們的喜愛,千百年來膾炙人口。雖然説古語有“熟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説法,可是讓國小生只靠背誦的方法來學習古詩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讓這份民族文化瑰寶為學生所接受?如何拉近古詩詞與現代生活的距離?學生的一次偶然寫話機會啟發了我。

在學完蘇教版五年級語文《清平樂村居》之後,為了讓學生領略到江南水鄉其樂融融的場面,感受到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悦和嚮往之情,我讓學生對照課文插圖先想象一下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再寫下來。突然,一個學生説:“老師,我想把《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行嗎?”他的建議立刻被其他同學所採納。“對,我們四年級語文上冊曾學過一篇課文叫《但願人長久》,就是根據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改寫的。”“三年級也有,像《李廣射虎》、《每逢佳節倍思親》、《少年王勃》。”經過討論,師生很快達成一致:一起來改寫詞作《清平樂村居》。十幾分鍾後,學生的作文本上都有了一段或長或短的話。

有學生寫道:“南宋有一位愛國詞人,名叫辛棄疾。他被朝廷罷官後,在農村隱居了二十年。在鄉間,他與山民野老打成一片,過着平凡質樸、恬淡安靜的日子。一個夏日的午後,辛棄疾一人在小溪邊散步。忽然,他聽到一陣親暱的話語。轉身一看,一對年老的夫妻正坐在離小溪不遠處的茅屋前,一邊喝着酒,一邊悠閒自得地聊着天,他們的生活是多麼的愜意和幸福啊。辛棄疾不忍打斷他們,便停下腳步觀賞着這周圍的美景。在這條流水潺潺、清澈見底的小溪裏小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水面上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全都展開了,露出綠色的小蓮蓬。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老人的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正在小溪東邊的豆地裏鋤草。二兒子心靈手巧,在家裏專心致志地編織雞籠子。天真、活潑、頑皮的三兒子呢,正翹着腳丫子,躺卧在溪邊剝着蓮蓬,津津有味地吃着蓮子。看着這一家其樂融融的場面以及這鄉村樸素清新的環境,辛棄疾心中那種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他提起筆寫下了《清平樂村居》這首著名詞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學生對古詩的。解讀方式是開放的、多元的、個性化的。一首短短的精練的古詩要改寫成幾百字的記敍文,需要學生與作者的心靈在對話中達到溝通與默契,在與作者進行智與智的互動、情與情的交融、心與心的碰撞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內心感受,從而產生寫作上的衝動,最後將古詩詞藝術再創造為一篇篇現代本站。

又有同學寫道:“

一天傍晚,辛棄疾來到長滿碧綠青草的小溪邊散步。溪水很清,水面上舉着許多像大傘一樣的荷葉,在這些荷葉中間點綴着美麗的荷花,微風吹過,送來一陣陣清香。緊挨着小溪的是一所低矮的茅屋,一對白髮老夫妻正坐在茅屋前一邊喝着酒,一邊用吳地方言親熱地聊着天。幾杯酒下了肚,老兩口的話多了,老爺

爺望了望老奶奶,帶着幾分醉意指着正在小溪東邊豆地裏鋤草的大兒子説:‘咱們的大兒子多勤快,地裏的農活都快被他全包了。’

老奶奶説:‘二兒子也不錯,他心靈手巧,做事麻利。你看,他編出的雞籠子都可以拿到市上去賣了。’

老爺爺説:‘是呀,就是咱們的三兒子太小了,還不懂事。’

老奶奶説:‘不要急,他早晚會長大的。快瞧,這孩子正趴在溪邊的草地上剝蓮蓬吃呢。真是太頑皮了。’

‘哈哈哈。’老爺爺和老奶奶不約而同地笑了。他們的笑聲也深深地感染了辛棄疾。是啊,生活中的挫折並不算什麼,重要的是心裏的快樂、幸福,心裏有多美,日子就會有多美。”

理解詩詞中的意境是改寫古詩詞的關鍵。以上兩篇改寫《清平樂村居》的習作,就是學生在理解古詩意思、理解背景,吟誦古詩中走進作者,產生心靈共鳴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領悟、體驗和表達的結果。如果説學生沒有真正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沒有深切體會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是不會寫出這麼優美感人的文章的。

通過改寫古詩詞,既加深了學生感悟古詩詞美的意境,啟迪想象,在眼前展開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同時又教給了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的道理,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可以説,“改寫”以古詩詞作為一個起點,讓學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設想象中的圖畫,真正走到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境地。

此後,學生就對課文中的古詩詞格外關注起來。只要是自己有話可説的古詩詞,學生就會忍不住地寫下一些話,或敍述,或抒情。我根據學生的要求,在每學完一首古詩詞之後增設了十幾分鐘的“我來改寫古詩詞”的活動,在這期間,學生可以大聲朗誦自己改寫的內容,然後由全班同學來評價,這成了一次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學生越來越愛改寫古詩詞了,同時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古詩詞內容也比以前理解得更深刻了。

下面是學生改寫其他古詩詞的部分內容:

《遊子吟》

孟郊是唐朝的一位詩人。他有一位可敬的母親。有一次,孟郊要出遠門了,母親忙着給他縫補衣裳。夜很深了,母親還在微弱的燈光下一針一線地縫着。也許是年紀大了,眼睛花了,也許是她縫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時地放下針線,揉揉眼睛,再用拳頭捶捶自己的後背。可儘管這樣,母親卻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她在想:這次郊兒外出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我要把衣服縫結實些。

第二天清早,母親把兒子送到村外。她望着兒子説:“郊兒,出門在外要學會照顧好自己。還有,要早點回家!”孟郊牽着母親長滿老繭的手,看着母親飽經風霜的臉,感激的淚水不住地流淌。太陽出來了,路邊的小草更顯得生機勃勃。孟郊撫摸着昨夜母親為他縫製的衣服,注視看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裏想:母親年紀大了卻還在為我操勞,她的恩情我這一輩子恐怕也報答不了啊!懷着對母親的感恩,孟郊在50歲那年寫下了一曲動人心絃的母愛頌歌《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又到了。人們一大早就起來了,他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身處異鄉京城的大詩人王維看着家家户

户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遠在家鄉的親人。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王維都要與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可如今自己離開了家鄉,孤身一人在長安謀取功名,就連過節也不能回去與親人團聚,又是多麼讓人難過啊!此時此刻,家鄉的親人們正在登高團聚,歡度重陽節,他們在“遍插茱萸”的時候一定會想起我這個異鄉遊子的。想到這裏,王維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就在學生興致勃勃地進行古詩詞改寫,津津有味地修改着我們古典文學的精華之作時,我也曾經擔憂:這種方式是否會使學生把古詩詞獨特的文體特點給拋掉、變掉呢?但實踐的過程證明了這種擔憂並不存在。首先,每次改寫都是建立在學生對原作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能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合理的想像;其次,改寫之後,我很注重新作與原作的比較,引導學生感悟詩詞的獨特魅力;最後,詩詞改寫變的只是原作的外殼,而不是其精神內藴。它是理解原作、觸摸作者內心世界的枴杖,它也是與文本對話後的自我創新、自我展示。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感悟、體驗積累的過程。這要求教師能夠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在讓學生大聲吟誦古詩詞的同時,不斷地為學生提供感悟和表達的機會,引領學生親歷閲讀過程,走進文本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感受語言的色彩,觸摸作者的心靈,體驗文本的情感,盡情地讀,大膽地説,自由地想,歡快地寫,才能真正豐富學生情感,涵養學生性情,完善學生人格,展現學生個性,提升學生生命價值。

美文欣賞:改寫古詩 篇二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説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第一首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峯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陸游説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象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我36歲時,身體強壯,滿腹詩文。那年,皇帝千挑萬選,把我選到京城做官。從那時侯起,我日日公務繁忙,也沒有時間回家和親人團聚。39年以後,也就是現在的我,已經老態龍鍾。皇帝見我不中用,耳朵有點聾,眼睛有點花,是個75歲的老人了,就下旨讓我辭官,告老還鄉。想到我能很快見到我的親人,我那滿是皺紋的臉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着馬車,看着祖國的秀麗風光,心想:我的家鄉——紹興還是那副老模樣嗎?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家,一定要嚐嚐那園子裏的嫩絲瓜、通紅通紅的西紅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樹下乘涼,還要到那個又大又圓的魚塘釣魚……我的家鄉口音幾十年沒有改變,可我的頭髮卻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還認不認識我。

經過一個月的風餐露宿,我終於趕回了家鄉。啊,我的家鄉,我的家!我年輕時蓋的那間茅屋還在,那清清的魚塘還在,那五顏六色的金魚還在!我還看到一羣活潑可愛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戲,啊,這一定是我的兒孫吧?我雖白髮蒼蒼,一把鬍鬚,但現在兒孫滿堂,我也心滿意足了。幾個小孩見我走來,好奇地圍着我,一位稍大的、膽大的小男孩,仰着頭,

笑嘻嘻的對我説:“老爺爺,您從哪兒來,要到哪去呀?”聽到這話,我滿臉苦笑,感慨萬分,一時詩興大發,吟出了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認識,笑問客從何出來?

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萁:豆秸。釜:鍋。

據《世説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該詩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傳不衰。又,“幼兒版”的《七步詩》被改編成這樣: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謝靈運曾説:“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説:“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説:“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據《世説新語。文學》中説,曹丕做了皇帝以後,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説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説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説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脱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説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説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説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説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説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台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鍊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噔噔……”一陣急速的腳步聲,曹植急忙來到富麗堂皇的大殿:大理石柱子,漢白玉地板,曹丕坐在龍椅上,雙手搭在椅把上,死死地盯着殿門口。曹植邁入殿內,頓時氣氛變得很不自在,充滿殺氣。

曹丕待曹植行完禮後,馬上説:“你這畜牲,竟敢勾引大嫂!本王要置你於死地,但念你我兄弟情深,姑且放你一馬。聽聞三弟文采好,如今若能在我七步之內作詩一首,便免死。”曹植一聽,心裏頓時涼了半截,心想:這是我哥哥嗎?為什麼非把我整死不可。

曹丕瞟了曹植一眼,從龍椅上走了下來,説:“三弟,開始了。”曹植心想:如果讓爹看見了,這是何等傷心?眼淚直在他眼內打轉。曹丕説:“一步!”曹植咬着嘴脣沒作聲,當曹植喊“兩步!”時,曹植終於開口了,吟:“煮豆持作羹”這時兩顆傷心的淚珠滴落在晶瑩的漢白玉地面上,漢白玉變得不再晶瑩。“三步!”“漉菽以為汁。”曹丕冷冷地斜了曹植一眼,説:“四步!”曹植無可奈何地仰望天穹,兩行淚掛在他臉上,心如刀宛,聲音顫抖地答“萁在釜下燃。”“五步!”“豆在釜中泣。”“六步!”“本是同根生。”曹丕把頭扭向一邊説:“七步!”曹植歎説:“相煎何太急?”曹丕一愣神,望着大理映入石柱子裏的自己,好像看到了狼心狗肺,他失去了人性。

曹植扔下一句“大王,在下告辭!”匆匆離開大殿,他對此地絕望了,曹丕連親情也不顧,祝親兄弟為敵人,難道他的江山還可以保住嗎?

三國時期,魏國曹操去世後,他的長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為丞相。曹植很有才華,精通天文地理,説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絕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謂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對曹植產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處處苦苦相逼。眾臣在皇帝面前也説三道四,謠言惑眾,什麼朝中一日有曹植,宮內雞犬不寧,如他日造反,圖謀篡位,何不為宮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為強,斬草除根,以免日後夜長夢多。曹丕聽信了讒言,決定今日動手。正趕上一樁造反政事,曹丕認定曹植為主謀,正午時分,曹丕傳弟弟曹植到池廳邊相見,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衞隊揮刀截下。見到曹丕,曹植道:“吾兄傳我有何貴幹?”眾人道:“宮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聽説了吧,吾登皇位你懷恨在心,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長歎一聲,道:“吾兄疑我造反,謀你河山篡你朝位!這罪行可不敢擔當,請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辭,只得説:“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誼,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不然,休怪我大義滅親了。”“好辦好辦,若我不能在七步內作詩一首,任憑你處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説。“爽快!爽快!咱倆一言為定。”曹丕説完,便邁出了第一步,突然,他聞到了從遠出飄來的陣陣煮豆的香味,靈感一來,借物抒情,還沒有走完七步就作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完,曹植對曹丕説:“我們雖有君臣之分,但畢竟是骨肉相連,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殘?我無意與你權利相爭,無論誰是君主,我都會忠貞不二地跟隨,毫無怨言!明槍易擋暗箭難防。若你要殺我,輕而易舉,何必大費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

曹丕聽了,被駁得無話可説。從此就再也不敢為難曹植了,倆人又成了好兄弟,同心協力,建設魏國。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這首詩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在古詩教學中,可以採用講故事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李白的《贈汪倫》一詩時,為了讓學生了解該詩的寫作背景,體會李白和汪倫之間深厚的友情,我給學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汪倫是唐朝有名的歌手,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有一回,汪倫聽説李白來了安徽,馬上寫了一封信,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知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訪。見面後,李白方知受騙:所謂桃花,只是桃花潭,並無十里桃花;所謂萬家酒店,只是店名,並無酒店萬家。但李白哈哈大笑:兩人亦然結為金蘭之好。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七言絕句《贈汪倫》。用這樣的故事,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贈汪倫》一詩的興趣。採取講故事的方法,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盪,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改寫古詩《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轉眼,李白就要離開桃花潭了,回想起自己以前在這裏度過的歡樂時光,李白無奈地搖頭歎道:“唉,沒有辦法,蒼天逼人,只好一別呀!”

一大早,李白就收拾好了行李,來到了岸邊。李白走上小船,心想:既然不能再留,倒不如現在坐下來好好欣賞一下美景,也算是安慰自己一下吧。

啊!桃花潭邊盛開的桃花果然名不虛傳,大都是重瓣的。猩紅的熱情,粉紅的嫵媚,那白瓣上灑着點點紅斑的,則顯得端莊淡雅。一球球,一簇簇,一片片,把殘留的一絲春寒都驅盡了。

李白正陶醉在這美麗的景色中,忽然聽到岸上傳來了清脆悦耳的歌聲。啊,這是汪倫為自己深情送別的歌聲呀!聽,汪倫腳踏節拍邊走邊唱,越來越近了。啊!這歌聲充滿依依惜別之情。幾天來,是汪倫,與自己花前月下談心;是汪倫,伴自己瀏覽勝景;是汪倫,和自己共同探討人生意義;是汪倫,在燈下與自己飲酒賦詩。啊!朋友,你快點來,快點來,讓李白與你再握一次手,再説説知心話。

船,揚帆啟程了。李白望着漸漸遠去的汪倫,心中感慨萬千,不由得詩興大發,深清吟誦:“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學生改寫古詩《贈汪倫》QQ版

在春天的一個日子裏,天氣雖晴朗卻籠罩着一股離別的傷感。詩人李白就要和朋友汪倫離別了,兩人非常捨不得。正在依依惜別之際,突然,李白的手機響了。李白拿起口袋裏的手機説:“喂,是誰呀?”只聽電話裏的人説:“喂,小白,你在哪兒呀?我在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等你好久了,你咋還不來?”李白回答説:“我和我的新網友正在離別呢,你打電話破壞了這離別的氣氛,你再打電話來,我就不去了。”李白氣憤地按了關機鍵。李白在船上站了很久,看着汪倫,至少説了N次再見。李白不耐煩了,説:“喂,船長!怎麼還不開船?”他氣憤地走進了船艙,“哇!”李白尖叫一聲,船艙裏沾滿鼻涕和眼淚的餐巾紙“氾濫成災”了。原來船長看着李白和汪倫離別的情景哭了,而且哭了N個小時了。李白説了船長几句,船長就馬上起航了,突然船長説了一句,李白馬上就暈了。“原來船的油用光了。”最後,李白只得開着他的大眾摩托車回去了。

古詩改寫作文(高年級)徵文選登

三、完整講述故事:《夜擒單于》。

四、提供背誦篇目,展開想象,小組內改編故事。

(一)背誦:

1.《別董大》

2.《尋隱者不遇》

3.《江南逢李龜年》

4.《七步詩》

5.《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6.《回鄉偶書》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贈汪倫》

9.《芙蓉樓送辛漸》

10.《江畔獨步尋花》

(二)學生按小組任選一首古詩。.。

便到了一對老夫婦家落腳。“開門!”大漢不由分説一腳踹爛了不能説是門的門。把我從睡夢中驚醒,連忙穿上衣褲,走了出去,看見了老翁翻過牆去——大為驚訝。原來,老翁的體質並不是很好,雖説可以下地,但一天也只能下相當於普通人一小些的地(不通順)。——他到底為什麼如此驚慌。習作新方案:古代詩歌改寫

將整桶水倒在大石頭的四周。十幾分鍾以後,媳婦用鋤頭把大石頭四周的泥土攪鬆。媳婦早有心理準備,可能要挖一天吧,誰都沒想到幾分鐘就把石頭挖起來,看看大小,這顆石頭沒有想像的那麼大,都是被那個巨大的外表矇騙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wqpz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