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邊城》 沈從文【精品多篇】

《邊城》 沈從文【精品多篇】

《邊城》 沈從文【精品多篇】

藝術特色與風格 篇一

1、作者擅長將人物的語言、行動描寫與心理描寫結合起來,以揭示人物的個性特徵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對翠翠的描寫,作者靜觀、揣摩少女在青春發育期性心理所表現的各種情態,通過粗線條的外部刻畫與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從而把羞澀、温柔的個性突現出來。

2、小説結構寓嚴謹於疏放。全篇圍繞翠翠的愛情故事這一中心逐步展開,情節集中、單純;作品以儺送、天保兩人鍾情與翠翠為緯線,以老船伕關心、撮合孫女的婚事為緯線,推動故事有節奏地向前發展。又以翠翠與儺送、天保的愛情糾葛為明線,以王團總想儺送當女婿為暗線。經緯交織,明暗結合,將情節的`單純性與複雜性完美結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發展中穿插了對歌、提親、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特別是關於端午節風俗的描寫,來展示邊城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既是“邊城”鄉土性的詩意揭示,又是撲朔迷離的詩意烘托。

4、《邊城》的藝術風格,是一首抒情的詩,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故事成為詩情的載體,抒情才是小説的“本事”與目的。作者敍事的筆端,傾瀉着、流動着作者對“愛”與“美”的詩性的謳歌與詠歎。作者還在藝術上追求詩意化的表現。以關於動作、對話的白描與韻味發掘翠翠內心豐富的“潛台詞”;情節結構方面,以經緯交織、明暗結合的手法,烘托內在的情緒節奏;在鄉土風俗描寫方面,將人物的活動置於一副副風俗風情畫面上,形成了詩情畫意的意境。

讀《邊城》有感 篇二

《邊城》是我閲讀過的書中最有人文情懷的一本,而我理解的人文情懷其實很簡單,對於《邊城》所講述的這個故事而言,就是沈從文先生對那座湘西小城的習俗文化與自然風景深深的眷戀之情。

同樣的,我對那座不被世俗功利所污染的小城也產生了深深的嚮往之情。那是怎樣的一座小城啊?那麼單純、明朗,如桃花源般美麗不可方物,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亦是如此淳樸、厚道:“掌水碼頭”順順慷慨大方、樂於助人,他培養的兩個優秀的兒子天保和儺送是那麼俊朗,明媚如花的翠翠芳心暗許,哪怕將自己一生的等待都付諸那個唱了整夜情歌后卻再不曾相見的儺送。

想到這裏,我的心情便有些低落,這本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順理成章的事情啊,翠翠的爺爺一心為了自己的孫女能找到一個踏實的[]歸宿而努力奔走,儺送拒絕了一樁對方嫁粧是一座磨坊的婚事而選擇嫁粧是一條破船的翠翠,儺送的大哥也願意成全自己的弟弟而放下心上人去遠方闖蕩。

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沒有想到天保竟然出了意外,導致弟弟儺送的心境變得複雜,再也無法面對翠翠與父親而選擇了離家漂泊。翠翠的爺爺——這位可敬可愛的老者,用自己單薄瘦弱的身軀為鄉親擺渡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生命的餘力為翠翠的婚事擺渡,眼看孫女婚事無望頓感心力交瘁,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孫女以及那份自己做了一輩子的事業——擺渡。而翠翠在經歷了這般變故後毅然決然接過了爺爺在這座小城未完成的使命,同時也開始了自己對儺送“君問歸期未有期”的漫長等待……

讀到這裏便覺得有些綿綿的悵惘之情湧上心頭,想到了朱光潛先生的那句“美本身極為柔弱,但不可征服”的話。人的悲歡離合是現實世界的產物,儘管看到了故事的開始卻沒有料到故事的結局,竟是這樣一個有遺憾的末尾,但或許有遺憾才是美麗的,正如文學作品之所以有着迷人的美,不僅在於有盡之言,更在於無窮之意。

餘秋雨在《廢墟》中説:“沒有皺紋的老祖母是可怕的。”一件事情過於完美就會顯得不真實。在看重一件事物時,知道執着;在放下一件事物時,知道擺脱。沈從文筆下的這個故事切合了人們的思維觀念,符合了人性的真實,所以會帶來一種殘缺的美好,也因此會讓讀者產生了一種幻想,總會對那座山明水秀的湘西小城裏的人產生期待之情,也想呼吸一下那裏的安靜和平的空氣,徜徉在那片毫不矯揉造作、毫不急功近利的淨土之中,與翠翠一同等待那個“也許永遠回不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良人。

沈從文《邊城》 篇三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醖釀的。

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是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就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就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着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等……

沈從文《邊城》 篇四

開始接觸《邊城》還是從國小課本上的節選文章看到的,當時就想看整部文章,只是因為裏面對湘西生活的描寫,可是限於各種原因,直到前幾天在圖書館裏才看完這本書。現在想寫寫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喜歡的是沈從文先生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尤其是以寫景襯人心。如“黃昏照樣温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看,這簡單的兩句話就把讀者深深地吸引了進去。黃昏美麗,也傷感,湘西的黃昏又何嘗不是呢?翠翠的爺爺淒涼、翠翠淒涼、整個碼頭都淒涼。於是,在他的描寫下,我喜歡上了湘西,不用去親身驗證,我知道,她是美麗的。因為可以讓一個作家花筆墨描寫的東西肯定是有意義的,就像美麗的湘西有她獨特的魅力一樣。湘西的兒女很淳樸,他們的生活很淳樸,卻不幸福。

《邊城》的情節很簡單,作者敍述的也很平實,絲毫沒有華麗的辭章,也沒有大肆的誇張與渲染,故事很平淡,也沒有太大的波瀾,但就是耐人尋味。我以為作者這樣的安排,無意於塑造那些所謂的典型形象,而是通過 這一系列人與事,表現出上世紀30年代的湘西風貌。但就這遠離市鎮桃源般的人間仙境,也正在慢慢被外界所幹擾,這平靜的湘西邊城將會不再平靜。於是作者極力表現邊城的美,人的質樸,純潔。因為作者想盡力挽留住邊 城那與世無爭,和諧,純樸的民風民俗。所以這虛構的邊城景緻,敦厚民風就成了沈從文理想的社會狀態。

作者明麗,清新略帶低落的語言風格為小説奠定了悲涼的氣氛,預示着故事的結局。一曲悲歌悽婉綿長,剛剛情竇初開的翠翠,對愛情充滿了嚮往與憧憬,豈料,竟同時得到大老和二老的愛慕,就在她左右為難之際,大 老被淹死了,爺爺過世了,那個她喜歡而且喜歡她還能為她唱歌的二老也一去不返,這一切翠翠該何以面對,又該何去何從?小説的結尾餘味猶長:

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故事圍繞翠翠和爺爺的生活展開。這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是不幸的,她一出生就沒見過自己的父母長什麼樣,更沒有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同時,她又是幸運的,她有一個善良慈祥的爺爺,也有愛她的大佬和二老。於是,所有的波瀾就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少女身上發生了。和爺爺相依為命的日子是恬靜幸福的,高聳的白塔、一條不怎麼寬卻擋住行人過路的溪水、美麗的山、近水近山的屋子、還有午後的一片菜地、當然還有那條忠實的狗、最重要的是那條渡了數不清多少個行人的小船,這些,是翠翠的夥伴,也是她最熟悉的。爺爺以渡人為樂,一袋煙,一支漿,是他的行頭。當然,還有小孫女甜甜的呼喚“爺爺,爺爺……”這便是老頭生活的樂趣,有孫女的陪伴,日子永遠是甜。讓人心生羨慕這樣平靜的生活。夕陽西下,小女孩在對岸呼喚自己的爺爺回家吃晚飯,流淌的溪水上,爺爺微笑着將行人送到對岸,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圖景。

然而,人終究是要長大。翠翠長大了,該面對的還是來了。十五六的女孩子,正是青澀懵懂的年華,有了嬌羞。她不在單純的不想任何事,煩惱來了。同樣煩惱的還有她的爺爺,害怕同樣的悲劇發生在翠翠身上,也不捨得陪伴自己身邊的孫女一下子離自己而去,於是,很複雜,很難理得情緒纏繞着他。想讓孫女幸福,於是,他讓喜歡翠翠的大佬以真心換得翠翠的應允,所謂的“車路”“馬路”,無論哪一條,總之是要真心來。可是,年輕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不僅僅是兩個人可以解決的。二老也鍾情於翠翠,翠翠也對他產生了情愫,但年輕的孩子,不懂得如何面對,不懂得怎麼處理。於是,互相猜測,互相折磨。我想,那個時代,大概都是這樣,不像現在這樣開放,所謂的“愛就大聲説出來”。兄弟二人也説開了彼此的想法,他們很理智。選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可是,翠翠爺爺是太重視孫女的幸福了,他也在猶豫,也不能果斷決定,畢竟還是要翠翠知道。然而,將翠翠帶入美妙夢境的歌聲不再想起,這一場在兩個兄弟之間的“戰鬥”在大佬意外的事故中結束了。於是,本來一場年輕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卻演變成種種誤會。二老對大佬的死無法釋懷,他始終覺得翠翠爺爺不夠真誠,至少,他認為大哥的死和這個老頭有關係。於是,他對他也不冷不熱,不去理清翠翠的事情。於是,看似順利的事突然間變得生硬,讓人惋惜。而那個少女,始終沒有清楚這一切。

最終,老頭帶着沒有完成的心願、遺憾、説不出的痛苦在一場大雨中悄然離世。他走的平靜。可是一場暴雨帶走了他,帶走了白塔,連同他的船隻也帶走了,沖刷了往日美好的家園。留下的是滿目瘡痍和孤單無助的翠翠。她恐懼,她無助,她還沒明白,至少爺爺最終沒有告訴她怎麼回事。可是,爺爺還是走了。

“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那個令翠翠魂牽夢繞的儺送是否還會回來?就留給讀者自己猜測吧。這樣一個朦朧吃完的結局讓人對翠翠這天真純潔的女孩充滿了同情,作者這樣的設計,或許就是為了解釋悲劇的定義——將最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讓看 。這樣對人內心世界的刺激才會越深。是的,當我怎麼也無法接受這樣殘忍的結局,所以我期望儺送能回來,這樣才不會讓兩人都受煎熬。翠翠,多麼好的一個少女,她的心好比是金子做的,為何要讓她遭遇這麼多不幸?她 已經是孤身一人,無依無靠了,儺送應該回來,竟然互相都愛着對方,又何必逃避?

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塑造的湘西邊城是一塊聖潔的,不容玷污的理想家園。其間的人毫無功利之心,彼此相處融洽,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的《桃花源記》,這裏不僅景色美,人的心靈更美。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説就在這樣的結尾中結束,讓人在黃昏中莫名的感傷、淒涼……

讀《邊城》有感 篇五

沒有槳舵

沒有漂亮的白帆

只有牽起兩岸的一根繩纜

那是一葦古老的渡船

它曾搖曳出滿山的清翠

迷失於月下的山嵐

它曾傾聽過隔岸的山歌

醉心於溪流的潺湲

它總是迎接親切或焦急的呼喚

滿載一船樸拙的鄉音

還有山客滿擔子的交談

它總忘不了送上免費的茶葉

還有滿荷包的夠勁的旱煙

它曾微笑吊腳樓的銜水依山

滿意於端午節鑼鼓的吶喊

它曾頷首河街人自發的解紛排難

擔心着失意人的獨上險灘

它不知道

等閒平地會起波瀾

一夜雷雨

不見了那隻古老的渡船

還有溪邊那叢油綠的幽蘭

只剩下

亂紛紛巨石鋪在河灘

人們説

可以做磨盤還有石碾

多年後的今天

人們又想起那葦渡船

於是又有仿造的這隻

毫不寂寞的躺在岸邊

夕陽古渡

不時傳來陌生的杜鵑

沈從文《邊城》 篇六

邊城是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小説,描寫了川湘交界邊城小鎮茶峒和湘西邊特有的風土人情,它以小溪渡口為起點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和儺送的動人愛情故事,語言文字極其優美,其中有一段是描寫白河沿岸恬靜優美的山村,如詩如畫,仿若世外桃源,還描寫了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人情,他在文中這樣寫道:“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給人以極美的感受。

邊城講的是一個哀婉而悽美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是年逾七十很健壯的老人,孫女翠翠只有15歲,情竇初開的年華。他們善良純樸,熱情助人,雖然不富裕,但生活很安逸自足。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是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沈從文在故事的結尾設下了一個懸念,也許儺送會回來娶翠翠,或許故事能以喜劇收場,雖然故事情節很悲,但是我總想替他按一個圓滿的結局,讀到尾聲的時候,我想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許這一天永遠不會來,也許明天就會到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eg76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