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絕句》原文及翻譯【通用多篇】

《絕句》原文及翻譯【通用多篇】

《絕句》原文及翻譯【通用多篇】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 篇一

原文:

次韻蔡瞻明秋園五絕句

宋代:洪适

芥毛金爪勇難幹,肯作霜花對乍寒。

若説乘軒有痴鶴,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當年覽德輝,傳芳花品未思歸。

晚來霧鬢憑軒處,直恐金翹相對飛。

澤蘭萱草比多言,謂汝分陰久奪鮮。

政恐淇園修竹勁,不如秦嶺老鬆堅。

高標幽豔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傷。

肯與紅蓮媚三夏,要同黃菊向重陽。

臨風裛露早秋天,範出南金色更鮮。

若向東籬比標格,定知花市不言錢。

譯文:

芥毛金爪勇難幹,肯作霜花對乍寒。

若説乘軒有痴鶴,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當年覽德輝,傳芳花品未思歸。

晚來霧鬢憑軒處,直恐金翹相對飛。

澤蘭萱草比多言,謂汝分陰久奪鮮。

政恐淇園修竹勁,不如秦嶺老鬆堅。

高標幽豔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傷。

肯與紅蓮媚三夏,要同黃菊向重陽。

臨風裛露早秋天,範出南金色更鮮。

若向東籬比標格,定知花市不言錢。

註釋:

芥毛金爪勇難幹,肯作霜花對乍寒。

若説乘軒有痴鶴,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當年覽德輝,傳芳花品未思歸。

晚來霧鬢憑軒處,直恐金翹相對飛。

澤蘭萱草比多言,謂汝分陰久奪鮮。

澤蘭:菊科澤蘭屬植物。“婦人和油澤頭,故云澤蘭。”最早之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我國的禮記和楚辭。萱草:黃花菜學名萱草。

政恐淇園修竹勁,不如秦嶺老鬆堅。

政:指國政。淇園修竹:指衞武公輔佐周平王之事。此處借指仁政、德政。淇園,周代衞國的竹園。修竹,長竹,高竹。秦嶺老鬆:《漢書·東方朔傳》記載,南山即終南山,在今陝西省南部,是秦嶺的主峯之一。在民間,對老者的祝福,常用“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之詞句,願老者福壽雙全。東海就是指現在的東海與黃海。南山一詞,則源於《詩經·小雅·天保》篇,“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南山之壽,不騫不崩”。比照“淇園修竹”,此“秦嶺老鬆”似亦有所指。

高標幽豔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傷。

肯與紅蓮媚三夏,要同黃菊向重陽。

臨風裛露早秋天,範出南金色更鮮。

若向東籬比標格,定知花市不言錢。

賞析:

此詩飽含憂憤,前兩句以澤蘭和萱草之口吻,互責對方奪其風光;後兩句述擔憂之事,即雖擁有仁德美行,但難以實現,因為與秦嶺鬆的長久相比,其難以相匹。詩中深藴宏偉抱負不得施展的憂憤之情。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 篇二

午枕(七言絕句) 宋朝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紅影上簾鈎。

窺人鳥喚悠揚夢,隔水山供宛轉愁。

《午枕》譯文

花前一枕午睡,竹蓆清涼如水波欲流,斜陽已照着花枝,將婆娑紅影映上我的簾鈎。

窺視人的小鳥聲聲啼鳴,驚起飄忽的夢,它去得悠悠。只看見水那邊青山重重疊疊,引惹起心頭深隱難言的清愁。

《午枕》註釋

午枕:即午睡:

簟(diàn):竹蓆。

紅影:紅色的花影。

悠揚:飄忽不定。

供(gōng):引起。宛轉:纏綿,難以名狀。

《午枕》賞析

這首詩將午睡醒來、由恍惚到清醒的瞬間感受和心理的複雜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詩的首句寫春日午睡時將睡未睡的感覺,“花前”點出是春天季節,又照應下句的“紅影”;“簟欲流”既指卧席波浪形的花紋,又指竹蓆光滑清涼如水,睡意朦朧間,彷彿感到竹蓆變成了緩緩流動的波浪,十分愜意。次句寫睡醒之感,這一覺睡得舒適漫長,醒來時只見花影投射到簾鈎之上,正午花影最短,不會遮住簾鈎,故而可看出此時日光已經西移,“催”字表達出驚訝時光過得飛快的心理感覺,又從側面形容夢之酣暢。

三、四句寫醒來後心理的落差和變化,醒來耳中聽得鳥鳴,卻懷疑美夢正是被鳥鳴喚醒,尋聲望去,似乎鳥兒也在窺望自己,於是主觀感情傾向認為是鳥兒有意喚醒自己,心頭生起一種惆悵之感,再往遠處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簾,於是愁緒變得更無窮無盡了。“青山”在這裏可説是現實生活的象徵,因為它穩定不變並朝夕與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識到令人迷戀的夢已飄遠,思緒猛然回到現實中,定叫作者愁腸宛轉。

理想和現實是人類永無休止的矛盾:人類不斷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和現實總有極大的差距:人類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但永遠不可能到達完美的理想境界: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盡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歷史。無論是美好的“悠揚夢”,還是象徵意義上的“隔水山”,都是以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矛盾衝突的心境構成了審美境界。這種審美境界因符合人類心理深層中的企戀心態,而獲得了審美的普遍性和永恆性。

再從藝術上看,“悠揚夢”給人以美的朦朧感,“隔水山”則展示了美的距離感。從審美的欣賞角度看,朦朧感和距離感有助於增強關感。加上句法新穎,對仗工整,聲情和語意渾然一體,令人擊節歎賞。

當然,此詩的前二句也是相當出色的,如“簟欲流”、“日催紅影”,或寫出幻覺中的動感,或將太陽擬人化,煉字琢句新鮮獨創,雅麗精絕。全詩轉折自然,委婉含蓄,體現一種整體的美,令人味之不盡。

《午枕》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當時王安石變法失敗後,辭職退居江寧(今南京),一日午睡醒來間春光動人便作此詩。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 篇三

作品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⑴,杖藜扶我過橋東⑵。

沾衣欲濕杏花雨⑶,吹面不寒楊柳風⑷。

作品註釋

⑴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⑵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枴杖。

⑶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⑷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作品譯文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枴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着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着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作品鑑賞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前兩句敍事。寫年老的詩人,駕着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着枴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遊,卻説“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説,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濕”、“不寒”二詞上。“欲濕”,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説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着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悦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藴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儘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於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人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志南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所以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讚賞。

名家評價

趙與虤《娛書堂詩話》引朱熹:“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無蔬筍氣。如雲‘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

作者簡介

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其法號,生平不詳。代表詩作有《絕句志南》。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 篇四

絕句二首·其二原文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註釋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燒。

過:過去。

何:什麼。

譯文

江水碧綠使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峯青翠映襯得花兒像燃燒的火一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過去了,

不知什麼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絕句二首·其二賞析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裏的風景畫,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佈的朵朵鮮花紅豔無比,簡直就像燃燒着一團旺火,十分綺靡,十分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葱、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悦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歎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絕句二首·其二簡析

《絕句·江碧鳥逾白》為杜甫入蜀後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絕句》古詩詞鑑賞 篇五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譯文

飄落在路上的楊花像鋪了一層白氈,點貼於溪面的荷葉像堆疊着的青錢。

竹林筍根間的幼雉難以發現,溪邊沙灘上的鳧雛傍母而眠。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註釋

糝(sǎn)徑:散亂地落滿細碎楊花的小路。糝,原意為飯粒,這裏引申為散落、散佈。

青錢:古代的一種青銅錢,這裏比喻出生的荷葉點綴在小溪上,像重疊的青錢。

雉子:小野雞;一作“稚子”,指嫩筍芽。

鳧雛:小野鴨。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賞析

這一首《漫興》是寫初夏的景色。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景中狀物,而景物相間相融,各得其妙。

詩中展現了一幅美麗的初夏風景圖:漫天飛舞的楊花撒落在小徑上,好像鋪上了一層白氈;而溪水中片片青綠的荷葉點染其間,又好像層疊在水面上的圓圓青錢。詩人掉轉目光,忽然發現:那一隻只幼雉隱伏在竹叢筍根旁邊,真不易為人所見。那岸邊沙灘上,小鳧雛們親暱地偎依在母鳧身邊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糝徑”,是形容楊花紛散落於路面,詞語精煉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點”、“疊”二詞,把荷葉在溪水中的狀態寫得十分生動傳神,使全句活了起來。後兩句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説它“微寓蕭寂憐兒之感”,我們從全詩看,“微寓蕭寂”或許有之,“憐兒”之感,則未免過於深求。

這四句詩,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獨立的,一句詩一幅畫面;而聯繫在一起,就構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觀。細緻的觀察描繪,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間時對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連欣賞的心情,閒靜之中,微寓客居異地的蕭寂之感。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間二聯,雙雙皆對,又能針腳細密,前後照應。起兩句明寫楊花、青荷,已寓林間溪邊之意,後兩句則摹寫雉子、鳧雛,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後關照,互相映襯,於散漫中渾成一體。這首詩刻畫細膩逼真,語言通俗生動,意境清新雋永,而又充滿深摯淳厚的生活情趣。

絕句 篇六

黃鸝:又稱黃鳥,雄鳥羽毛金黃色,雌鳥黃中帶綠,名聲婉轉,棲於高枝。白鷺:羽毛雪白、雙腿細長的能夠捕食魚蝦的一種水鳥。千秋:千年,謂年代久遠。東吳:長江下游南岸地區。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 篇七

欲作魚梁雲復湍,因驚四月雨聲寒。

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翻譯

原想築個魚梁忽然烏雲蓋住了急流,隨後又驚訝四月的雨聲如此淒寒。

也許這青溪裏面早有蛟龍居住,築堤用的竹石雖堆積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險。

註釋

魚梁:築堰攔水捕魚的一種設施,用木樁、柴枝或編網等製成籬笆或柵欄,置於河流中。但因為這裏的水勢險惡(“青溪先有蛟龍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説。

青溪:碧綠的溪水。

創作背景

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嚴武再次鎮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時,安史之亂已平定,杜甫得知這位故 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這時詩人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

賞析

這首詩寫浣花溪,狀其水勢浩大,借“欲作魚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魚梁”也。因為“作魚梁,須劈竹沉石,橫截中流,以為聚魚之區,因溪有蛟龍,時興雲雨,故公不敢冒險以取利”(《杜詩詳註》卷十三引)。對此解説,浦起龍《讀杜心解》認為“是為公所愚也”。他説“須知‘蛟龍’之想,只從‘雲覆’‘雨寒’生出,值雲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為這首詩“為作魚梁而賦,而自況不凡”,則未免有點牽強。其實,這首詩並非什麼“自況”,只是流露出詩人對能否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擔心情緒。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實含意。詩人覺得自己在草堂儘管心境淡泊,無所奢求,但仍難保不測。詩中謂溪下有蛟龍,時興雲雨,固是一種迷信的説法,卻也十分形象化,隱隱可以顯示出詩人身居草堂而對成都局勢的擔心情狀。這也正是詩人當時“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狀態。

杜甫《絕句》古詩詞 篇八

杜甫《絕句》原文

絕句(其一)

(唐)杜甫

遲日①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②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③。

註釋

①遲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來臨,凍泥融化,又濕又軟。

③鴛鴦:一種漂亮的水鳥,雄鳥與雌鳥時常雙雙出沒。

譯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麼秀麗,陣陣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飛翔的燕子銜着濕泥忙築巢,美麗的鴛鴦睡在沙上曬太陽。

杜甫《絕句》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杜甫《絕句》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絕句 遲日江山麗》賞析: 篇九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説:“餘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意見是對的。此詩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很能引發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甦,萬象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濕而鬆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徵。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閒適則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説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並不止於“以詩為畫”,詩人着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説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麼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鬆濕和沙礫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於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絕句·遲日 江山麗》是杜甫寫於成都草堂的一首五言絕句,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全詩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緻,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神的篇章。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篇十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一首極負盛名的送別之作,在盛唐時代廣泛流傳。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王維的五言或七言絕句,可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絕句的最高成就。(王維最著名的七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18dk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