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杜牧《清明》古詩譯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杜牧《清明》古詩譯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杜牧《清明》古詩譯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清明》原文及賞析 篇一

原文:

拾翠歸遲,踏春期近,香箋小迭鄰姬訊。櫻桃花謝已清明,何事綠鬟斜嚲、寶釵橫。

淺黛雙彎,柔腸幾寸,不堪更惹其他恨。曉窗窺夢有流鶯,也覺個儂憔悴、可憐生。

譯文:

遊春晚歸,郊遊的日子臨近,收到鄰家女子的書信:一桃花落,已是清明時節,幹嘛不精心梳粧一番出門呢!

一雙淡眉彎彎,一副柔腸幾寸,更不敢招惹青春流逝之恨。鶯兒掠過清晨的窗外,彷彿窺探了我的夢境,婉轉的叫聲彷彿外説:這個人如此憔悴,可憐可憐。

註釋:

①踏莎美人:顧貞觀的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

②拾翠:拾取翠鳥羽毛以為首飾,後多指婦女遊春。語出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或採明珠,或拾翠羽。”

③踏青:清明前後到野外去觀賞春景。

④香箋:即信箋。因少女之手,散發香氣,故云香箋。

⑤鄰姬:鄰家女子。訊,通“信”。

⑥綠鬟(huán):烏黑髮亮的頭髮;斜嚲(duǒ):斜斜地垂下來。

⑦淺黛:用黛螺淡畫的眉毛

⑧個儂:這人或那人。

⑨生:用於形容詞詞尾。

賞析:

詞的愛好者,見過《踏莎行》,見過《虞美人》,《踏莎美人》這樣的詞牌名恐怕第一次見。這是納蘭性德的好友顧貞觀的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頗為不俗。

淡淡的春日裏,閨房中的女子百無聊賴,意興闌珊。拾翠踏青,別的女孩子求之不得,個個擺出躍躍欲試的模樣。“香箋小迭鄰姬訊”,隔壁的女子早早就寫信相約了。可是這位女主角顯然有些與眾不同,她陷入了莫名的春愁:清明快要到了,正是遊春踏青的好時節,鄰家女伴寫來信箋相邀遊春。然而櫻桃花都謝了,清明將過,卻不知為了何事而蹉跎。只因疏慵倦怠,本就愁緒滿懷,於是不願再去沾惹新恨了。如此愁緒誰能明瞭,恐怕唯有那清曉窗外的流鶯知曉了。

“柔腸幾寸,不堪更惹青春恨”一句,點破了女孩的心事——當然,這出於人性使然,也許她自己都未曾發覺。春天萬物萌生,百配,人的也甚於平常。花樣年歲的女孩,心中生長出了隱隱約約的慾望。女伴之間的嬉戲,已經無法滿足這位女孩孤寂的心了,她需要更多的心靈慰藉,需要一位靈魂的伴侶。但是在那個時代,女子是沒有主動追求愛的權利的。一個女子主動説思慕男子,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粗鄙 。但不説春色,不代表沒有春意萌動。古來對女子的刻畫並不見少,《牡丹亭》裏大量篇幅講的,其實就是杜麗娘遊園思春,做了個美麗的性夢。《西廂記》裏的崔鶯鶯一樣是打着不白受人恩惠的旗號,與張生私會,且初次見面二人就共赴巫山。

絕大部分的女孩,是沒有崔鶯鶯那份大膽的,甚至沒有杜麗娘的那點兒自我意識。她們大多處於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有來處,無去處,只能在盈盈春景中獨自輾轉,將如春草般萌芽的慾望一點一滴地消磨掉。

《清明》原文及賞析 篇二

天上傳新火,人間試袷衣。

定巢新燕覓香泥。不為繡簾朱户、説相思。

側帽吹飛絮,憑欄送落暉。

粉痕銷淡錦書稀。怕見山南山北、子規啼。

賞析/鑑賞

【註釋】:

黃昇這首詞題為“丁酉清明 ”,“丁酉”指的是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此詩是一首傷春懷人的詞作。

“天下傳新火,人間試裌衣。”上句指的是清明。

古代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鑽木取火,季節變換時所取之火便叫新火 。按“唐制,清明時賜百官新火。”上句用天上一語,即出此典故。

上句天上,下句人間,意境不凡,實際上與此詞所寫之懷人高情相為表裏。三月清明之時,人間剛穿上裌衣,清明日雖是一平常而新鮮的生活感受,卻觸動了詞人的一番之傷心情感。時序變換漂泊很久,離恨久矣 ,意在言外。“定巢新燕覓香泥。”新燕歸來,棲息於舊巢,飛銜香泥,經營家室,真是一片歡忙的景象。這裏所説的“新”“香”,層層點襯出春天之美好。此句所描寫之景象,反襯人之離別,在家居住的卻空守閨閣 ,漂泊的人卻有家不得歸,皆不言而喻。“不為繡簾朱户説相思 。”歇拍是緊承上句出來,由此而明白此三句都是設想之辭,虛摹居者之情境。燕子閤家呢喃言歡,閨閣中人卻默默相思。替閨中人設想相思之苦,卻出以燕子不為閨中人説相思,境界極美。

過片從對方之虛摹回到自己之現境。“ 側帽吹飛絮 ,憑欄送落暉。”過片二句是作者自己傷春懷人的真實寫照。風吹飄飛的柳絮側帽獨行。憑欄,遠眺獨送漸落的餘暉。這淒涼的意味又於獨守閨閣有什麼不同呢?寫飛絮,則感歎春將暮矣。寫落暉,則悲歎太陽雲西下矣。有家歸不得之悲愴,直透出詞面。用側帽 、落暉等字,不但生動傳神,而且淡雅。“粉痕銷淡錦書稀 ”,説的是閨中人從前寄來的書信,上有淚痕 ,今已消逝,則是因為藏之已久;更言書信之稀,並且不能再得 。其中久別信斷之事,長念不已之情,真實可現。“怕見山南山北子規啼。”結筆承錦書稀寫出,仍落筆於現境,全篇使人覺得收得穩重。子規啼叫之聲音,古人以為象説“不如歸去 ”,聲調非常悽切 ,尤其在行人聽來,更是叫人感傷。曰山南山北,則暮春無處不聞子規 ,即使不願聽見 ,也不得不聽見。無可逃脱的離恨,到曲終時仍綿綿不斷。

此詞雖小,卻意境高遠,表現出了深切真摯的懷友之情,寫來虛實相映,筆法豐富,曲折多姿。

《清明》原文及賞析 篇三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明節與上巳節的時候,西湖風光很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着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為了超前,繞從道旁的柳樹行中奔馳而過。

遊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譁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註釋

①上巳:節日名,古時以陰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人們多到水邊嘻遊,以消除不祥。

②爭道:遊人車輛爭先而行。

③朱輪:漆着紅色的輪子。漢制,太守所乘之車,以紅漆塗輪。

④鈿車:嵌上金絲花紋作為裝飾的車子。這句是説裝着朱輪的鈿車在綠柳之下駛過。

⑤相將:相隨,相攜,即手牽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賞析: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着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上巳”,節日名,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夢樑錄》卷二載:“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東京夢華錄》也記載:“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們遊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其盛況如何,作者一開始點明節令後,就説:“滿目繁華。”用一句話來概括當時紅男綠女、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體描述:“爭道誰家”是説在人羣裏,不知是誰東推西擠搶道前走,這就把那種鬧哄哄的人羣擁擠的場面活繪出來了。不僅行人眾多,而且車輛也川流不息:“綠柳朱輪走鈿車”,“朱輪”是用紅漆塗過的車輪;“鈿車”是用金屬、寶石鋃嵌作裝飾的轎車。這是説,在綠柳那邊,還有紅色輪子、光彩閃耀的轎車來來往往呢!這兩句迴應了“滿目繁華”句,是“滿目繁華”句的具體描寫。這裏作者沒有直接寫西湖風光,而是寫遊人爭先恐後湧到西湖邊來,從這個側面來表現西湖景色對人們的吸引力。

上片是寫人們在清明上已來湖邊遊春的情景,下片則是寫他們日暮興盡而歸的路上景象。人們經過一天的遊春活動,到日暮時,相隨而去。他們有些在節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譁”句,頗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着的,嬉笑着的,高談闊論的,各種歡樂的聲音,各種歡樂的姿態,都包括在裏面。總之,一片喧譁聲伴着人流而去。這裏作者沒有寫遊宴如何歡樂熱鬧,但這兩句實際上已展現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的熱鬧情景。結句,再從遠距離來寫歸途中的人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人們沿着彎轉高低的路走向城頭,一眼望去都是花。這裏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邊的野花正開,一路不斷,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們,她們頭上帶着花;人們衣着的豔麗和朱輪鈿車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綠綠直到城頭之意。所以句中用個“總”字。

此詞從開始到結束都貫穿着“繁華”、“喧譁”的節日氣氛,把讀者也捲入這氣氛之中,領受節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借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清明》原文及賞析 篇四

【宋】陸游

氣候江吳異,清明乃爾寒!

老增丘墓感,貧苦道途難。

燕子家入,梨花樹殘。

一春回首盡,懷抱若為寬?

譯文:

江南吳越氣候與往年不同;今年清明尤其寒冷。

見到山丘墓地,年老徒增感歎;走在道路遠途,貧窮困苦難行。

燕子依舊家家飛來飛去築巢;梨花在風中凋落只剩下殘枝。

一年的回頭看即將過去;胸襟抱負哪裏能夠得到舒展呢?

註釋:

1、江吳:廣泛指吳越一帶,狹指平江府吳郡。這裏泛指。

2、乃爾:猶言如此,竟然如此。

3、老增:年老徒增。

4、丘墓: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叫墳,平者叫墓。《方言》卷十三記:凡葬而無墳謂之墓。這裏指墓,而非墳。

5、貧苦:指貧窮遭遇困苦。

6、道途:道路,路途。

7、回首:指回頭;回頭看。

8、懷抱,指胸襟;抱負。

9、若為:怎樣;怎堪。

賞析:

江南的清明,是杜牧筆下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清明,也是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的清明,更是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的清明。這裏的二月初,不特定指,而是一種美學感受。

清明,給我的美學體驗是迢迢春水初漲的樣子,一切在清明雨水的沖刷下,匯聚成一個叫做春愁的詞彙,引起內心無盡的感傷。

這既不是王國維《人間詞話》裏的壯美,也不是優美,而是一種淡淡的悽美。

對於落花傷春的悽美。

也是這首詩的主題。

首聯,講吳越的氣候,原本一過春分,就分外明媚,到清明理應更加。只是,南宋淳熙間的清明,比較,它比歷朝歷代都要寒冷些。據一些專家考證,可能是吳越地區迎來了一個極寒時期。

陸游就在這極寒時期,感到一種上的熨帖。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營造出來的祥和景象,不就是潑在詩人心頭的一盆涼水麼。

寒冷來了,帶來了風,帶來了雨,也帶來了落花。

李煜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朝來寒雨,晚來風。無疑是寒冷清明最好的寫照。

李煜的寒冷是心靈的寒冷,而陸游的寒冷,更多的是體表的寒冷,是真冷。

且看他第二句,脱口而出,清明怎麼能夠如此寒冷的呢,這哪裏還像春天。

其實,在長江兩岸,春天常常有倒春寒。今年清明前幾日,江淮地區一陣寒冷襲來,不少人紛紛春衣改冬衣,就是最好的體現。

只不過,詩人的寒冷比我們前幾日還要厲害得多。即便這樣,詩人也沒提酒禦寒。

杜牧清明佳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直成為經典。但寒流中的詩人此時卻無心飲酒,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詩人眼前的景象,實在不適合飲酒。且看詩人去幹嘛去了。

頷聯,老增對貧苦,丘墓對道途,是説自己又老又貧,想想年歲不多,仕途渺茫,便有一種哀愁襲上心頭。

清明掃墓,本是傳統習俗。但詩人卻在掃墓的道路上,看到了許多荒廢了的平墓。那些被埋葬的,無不提醒着詩人,再不,就只能變成荒丘一堆。

英雄功業早成,而自己一事無成,也就更jia惆悵。

貧窮本沒有什麼可哀的。只不過憑什麼是陸游?難道讀了一輩子書,就該是這樣的下場嗎?

想起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陸游似乎也正在突圍,在貧困中突圍。宋代對待知識分子還算比較優渥,尚且如此貧困,那些生活在元、清下的知識分子就更不要説了。

像陸游這樣飽讀詩書、文韜武略、志向高遠的有識之士,為什麼就不能給他一個施展拳腳的平台,最終淪落到貧苦的地步?

頸聯,可謂佳句。詩人用燕子對梨花,家家對樹樹,入對殘,對仗工整。殘,形容詞作動詞用。

此聯,通過燕子、桃樹,進一步渲染寒字。

小燕子們因為怕冷,一個個都躲進屋檐巢穴。梨花無枝可依,被寒冷風雨打落在地,偶爾殘留枝頭的,也凍得瑟瑟發抖。

雨打梨花春將盡。

尾聯,詩人面對此景,不禁生髮出感歎:一春將去,年華將老,我舒展懷抱的寬闊天地在哪裏呢?

這是詩人對不幸發出的控訴,也是對社會不尊重知識分子的發出的控訴。

詩人的清明是灰暗的,因他所處的時代。而我們的清明是光明的。在知識命運的號召下,無數知識分子有了施展才華的舞台,不再忍受貧困,這無疑是華夏民族的巨大進步。

《清明》原文及賞析 篇五

清明日

作者:温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清明日》賞析註釋:

①青娥。婦女用青黛畫的眉,代指美女。此句意謂:美女豔如畫中麗人。

②鬱會,鬱金香,香草名。

③繁花,繁盛的春花。

④驕,驕逸,不受控制。偏,旁側。憾,車前帷幔,是古代高官坐的車。

⑤“雞駭”句.古俗,寒食、清明以鬥雞為戲。

⑥柘彈,柘材製造的彈弓。

⑦黃鸝,黃鶯。

《清明日》賞析:

詩人温庭筠以旁觀的眼光寫了幾個場景:晨露末消,如畫美女便結隊春遊,去時露水打濕了她們的衣裳,歸來已春風和煦,柳絲飄舞了;沿途達官貴人的馬車橫衝直撞地馳過;鬥雞場上剮從籠中奔出來的鬥雞急躁不安地呱呱亂叫;時而又從皇宮內苑飛出幾粒打鳥的彈子。在描繪官內、宮外一派遊樂盛況時,温庭筠對上層社會耽於遊樂的侈靡風氣也略有微諷。全詩畫面轉換迅速,節奏明快,色彩穠麗。

《清明》原文及賞析 篇六

清明

宋代: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譯文及註釋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sēng)。

無花無酒的度過清明節,那蕭索的興致猶如居於山野廟宇的和尚一樣。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淨冷落。

昨日鄰家乞(qǐ)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無花無酒的度過清明節,那蕭索的興致猶如居於山野廟宇的和尚一樣。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註釋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淨冷落。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王禹偁貶居商州期間(公元991-993年)。清明節這天,本應出外踏青賞花,舉杯暢飲,使生活增添幾分樂趣。可是此時詩人一貧如洗,既無花又無酒,如置身於荒山寺廟裏的和尚,清冷孤獨,無所慰藉,興味索然,遂作詩求樂趣慰籍。

賞析

這首詩以清明時節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現了古代清貧知識分子的困頓生活,表達了詩人生活的艱難和以讀書為樂的情懷。

前二句開門見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發的時節,到這一天,人們不論貧富,都要穿着春裝,到郊外去賞花踏青。然而,就在這樣一個觀賞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鬱心情的日子裏,我們的詩人卻兀坐家中,既沒有花酒助興,也沒有高朋作陪。在這樣的情況下“過”清明,詩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為典型地表現出來了嗎?因此,詩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實則含義頗深。接下去,詩人進一步擴大,加深這種沉重感。“興味蕭然”本已經勾畫出作者百無聊賴、孤獨寂寞的心情了,更何況他又用“野僧”作比。我們知道,佛家主張“物我兩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種幾乎被世人遺忘、自生自滅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作者悽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現得更為強烈了。。

後二句是現身説法,自訴人窮志不窮,表明寒士的清明佳節,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讀書,主題思想是勵志勸學,發憤讀書。昨日詩人向鄰家“乞新火”本是為了生活所需(包括燒水煮飯等),而詩人在這裏只説“分與讀書燈”,這就使興味得以轉化,是一種寄託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蕭然”迥然有別:他將痛苦與鬱悶化為前進的動力。這盞伴隨他苦讀詩書的燈,彷彿點燃了生命的火炬,驅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進的道路,於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淨化,另有一番“興味"在心頭。這種“興味”的內在涵義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這樣的毅力,這樣的興味。正因為如此,詩人的形象才顯得生動形象,才能在無花無酒的清晨,專心致志地在讀書中度過清明佳節。

全篇語言樸實,議論明快,敍述簡潔。全詩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再現了古代清貧寒士的困頓生活,給人淒涼、清苦之感,寥寥數語,質樸平實,於小處見大,自然揭露出社會生活真實的一面。

《清明》原文及賞析 篇七

原文:

喜遷鶯·清明節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

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

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譯文:

⑴連乾——又寫作“連錢”,馬的粧飾物。《晉書·王濟傳》:“嘗乘一馬,着連乾鄣泥。”梁元帝《紫騮馬》詩:“金絡鐵連錢。”

⑵“香袖”句——因袖長而鞭被籠住一截,故言“半籠”。

⑶鞅(yāng 央)——馬頸上的皮套子,用來套車的軛頭之類。

註釋:

⑴連乾——又寫作“連錢”,馬的粧飾物。《晉書·王濟傳》:“嘗乘一馬,着連乾鄣泥。”梁元帝《紫騮馬》詩:“金絡鐵連錢。”

⑵“香袖”句——因袖長而鞭被籠住一截,故言“半籠”。

⑶鞅(yāng 央)——馬頸上的皮套子,用來套車的軛頭之類。

賞析:

這首詞是寫舉子得意的情景,只是寫法與作者的另外二首《喜遷鶯》有別。描繪了舉子們於清明雨後,騎馬踏青,花光映人,綠草如茵,寫得較為清麗。正如湯顯祖評説:“此首獨脱套,覺腐氣俱消。”

《清明》原文及賞析 篇八

清明

黃庭堅〔宋代〕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譯文

清明時節,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上那驚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淒涼。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春雨充沛,滋潤郊野曠原,使草木變得青綠柔美。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誇耀,也有介”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燒死。不管是賢者還是平庸之輩,千年之後又有誰知道呢?最後留在世間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註釋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蟄(zhé):動物冬眠。“人乞”句:《孟”》中有一則寓言。説齊國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掃墓者乞討祭祀後留下的酒飯。回家後卻向妻妾誇耀是別人請自己吃飯。這是一個貪鄙愚蠢的形象。“士甘”句:用春秋時介”推寧願被燒死也不願再出仕的典故。蓬蒿(hāo):雜草。丘,指墳墓。

鑑賞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歎。

首聯出句點題:“佳節清明”,似無新意;繼而寫景,“桃李”春風“野田荒壠”,意象格調迥異,再對舉喜“笑”和悲“愁”,意境頓出。突兀的情感,鮮明的對比,讀來令人悚然。 “清明”對於“桃李”來説,自是“佳節”,因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綻盡春光,引領季節的舞台,緣何不“笑”呢?只是這“笑”越張揚,越能對比出下句的悲涼。 “野田荒壠”似乎更適合於“清明”這個節日本身。累累埋骨,處處荒冢,忠奸賢愚冤怨節烈,統歸於黃土,怎會不“生愁”呢?大地無言,只能卻披衰敗荒蕪的外衣,由詩人、世人解讀它的哀傷。由此看來,首聯起筆寫景,淡定散闊,別有境界;感情平抑內斂,為下文的議論人生蓄勢張本。

頷聯描寫清明時節生物的活躍情景。“雷驚天地龍蛇蟄”,寫的是動物的活動。春雷震響,天地驚動,動物於冬眠中被驚醒,雷聲告知它們春天已經到來,於是它們便紛紛走出蟄居之處,活躍於春的氣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寫的是植物的生長。春雨貴如油,是説春雨能像乳汁一樣,讓草木迅速生長。雨足之後,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發柔嫩了。

以上兩聯寫了桃李、荒冢、龍蛇、草木。頸聯的兩個典故,兩種活法。“人乞祭餘驕妾婦”説的是古代那個專靠到墳塋地裏乞討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飽食終日且炫耀於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説的是拒官隱居雖被燒死亦不甘心妥協於社會的正直之士。一樣人生,兩種境界,不置可否的對比中,暗含着詩人對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與讚揚。

尾聯生髮疑問:蓬蒿荒丘,遺骨一土,千載萬世,誰知誰是賢愚?即便是活在當下,誰又辨賢愚?“知誰是”的反問中,浸透着詩人的滿腔憤懣;以景做結的末句裏有悟透生死的通達。這種通達,是貶謫失意的心灰意懶,是不滿現實的諷刺反擊,是堅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醜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這首詩的景物的描寫、感情的抒發,無不得力於對比。不但桃花與荒冢有對比、齊人與介子推有賢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與人生的無味黯淡也是一組鮮明的對比。

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清明》原文及賞析 篇九

折桂令·客窗清明

喬吉〔元代〕

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驀見人家,楊柳分煙,扶上檐牙。

鑑賞一

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現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遊子的孤獨感和失意的情懷;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與心境的寫照。從“五十年春夢繁華”一句推測,此曲約寫於作者五十歲左右。

開頭三句寫即目所見的景物。清明時節,時屆暮春,經過風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漸凋零了。這是透過窗櫺所看到的外景,寫景的觀察點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寫窄索細密的窗簾和小巧玲瓏的窗紗,以扣緊題目中的“客窗”兩字。接着用“甚情緒燈前”的一個“甚”字,領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漸漸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懷。一個客居在外的人,面對孤燈一盞,當然沒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懷、重重心事和天涯漂泊的苦況,縈繞在枕邊耳際。這萬千的心事,作者僅用了以下兩句來進行概括:“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上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詩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説明自己白髮因愁而生,表現了愁思的深長。下句説五十年來的生活,像夢一樣過去了。這兩句寫出了作者無限的愁思和感愴。

“驀見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轉,將視線移向窗外人家,這家門前的楊柳如含煙霧一般,長得與屋檐相齊,充滿着春來柳發的一片生機,給這家人家帶來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此情此景,更反襯出遊子天涯飄泊的孤獨之感。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詞中有“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即是用人家的笑語歡言來反襯自己的寂寞傷神,此曲抒情手法與此一脈相承。

鑑賞二

喬吉卒於至正五年(1345)二月,生年間不可考。但曹寅本《錄鬼簿》説他“江湖間四十年,欲刊所作,竟無成事者”,他在《錄麼遍·自述》中也有“批風抹月四十年”之語,則享年至少在六十歲顯上。從本曲“五十年春夢繁華”句來看,當是他五十歲進入老境的作品。

這首曲寫的是清明,卻從“客窗”的意境表現,不消説客愁才是真正的主題。詩人先從窗外的一角春景領起,轉入“窄索簾櫳,巧小窗紗”,實間顯現出自己囿守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情狀。而臨窗所見的,是“風風雨雨梨花”。風雨、梨花,固然是清明時節的典型景物,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寒食花開千樹雪”;但顯“風風雨雨”來配合“梨花”,那就難免回人感到“可恨狂風淫雨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顧德潤《青玉案》)的憾恨了。這種驚心動魄的春景,暗示了作者“客窗清明”的悲愁心情。

守着窗兒,一無出户賞春的情緒,這就為顯下客況的種種回憶留出了地步。詩人顯一個“甚”字總領,有感慨萬千之意;而“三千丈”兩句的概括,則充溢着客愁茫茫、萬念俱灰的悵恨。“三千丈清愁鬢髮”,是從李白《秋浦歌》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詩句脱化,這外“五十年春夢繁華”對應,顯示了作者進入垂暮之年而不堪回首平生的頹然心境。白髮皤然,猶漂泊於客鄉,詩人的“情緒”、“客懷”、“心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結末顯一個“驀”字打斷客思,重將目光投向窗外,照應“清明”,而深意又不止此。原來清明節前為寒食禁煙,家家冷食,不點火做飯,直到清明的這天才重開新火,而民間又有顯新火互贈親鄰的習俗。這一筆顯“人家”的“分煙”,襯示自己作客的孤獨,不言愁而愁意倍見,可謂神來之筆。

喬吉

喬吉(約1280~1345),字夢符,號笙鶴翁,又號惺惺道人。 [1] 太原(今屬山西)人,元代雜劇家,他一生懷才不遇,傾其精力創作散曲、雜劇。他的雜劇作品,見於《元曲選》、《古名家雜劇》、《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據《全元散曲》所輯存小令200餘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詞》1卷,李開先輯《喬夢符小令》1卷,及任訥《散曲叢刊》本《夢符散曲》。

《清明》原文及賞析 篇十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唐代:孟浩然

林卧愁春盡,開軒覽物華。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開火,仙桃正發花。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譯文

我高卧在山林,揭開帳子欣賞山中的'自然美景。

忽然梅道士派人送來書信,邀我去他那裏赴宴。

房裏煉丹爐剛剛點起火,屋外桃花正灼灼盛開。

如果説飲此酒能永葆青春,那我一定一醉方休。

註釋

梅道士:生平不詳。孟浩然有《尋梅道士》《梅道士水亭》等詩,可見梅道士當是隱居近鄰。

林卧:林下高卧,指隱居。

開軒:一作“搴帷”。物華:自然風光。

青鳥:據《漢武故事》載,西王母欲見漢武帝,先有青鳥飛來,後以青鳥比喻使者。《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青鳥居之。”郭璞注:“三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別自棲息於此山也。”這裏指梅道士派人來請詩人赴宴。

赤松:赤松子,傳説中的仙人名。《列仙傳》謂:“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往往至崑崙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復為雨師,今之雨師本是焉。”《漢書·張良傳》:“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遊耳。”這裏指梅道士。

金灶:指道家煉丹的丹爐。王勃《秋日仙遊觀贈道士》:“霧濃金灶靜,雲暗玉壇空。”

仙桃:《漢武帝內傳》稱西王母曾以玉盤承仙桃送漢武帝:“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須臾,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大如鴨卵,形圓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顆與帝,三顆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這裏借指梅道士家的桃樹。

童顏:像兒童一樣的容顏。駐:保持。

流霞:仙酒名。王充《論衡》:河東項曼斯好道,去鄉三年而反,曰:“去時,有數仙人將上天,離月數裏而止,月之旁甚寒悽愴。飢欲食,輒飲我流霞一杯,每飲輒數月不飢。”這裏借指梅道士宴上的酒。

創作背景

詩人以隱士身份而宴於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駐顏、流霞等術語和運用青鳥、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賦予遊仙韻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簡析

詩寫梅道士邀飲過程,抒發隱逸情趣。詩人以隱士身份而宴於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駐顏”、“流霞”等仙道術語和運用“青鳥”、“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賦予遊仙韻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1d9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