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

【教學目標】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能借助數軸初步理解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關係。

【重點難點】

負數的意義和數軸的意義及畫法。

【教學指導】

1、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負數的認識。

負數的出現,是生活中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需要。教學時,教師應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實例,特別是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素材來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出現負數的必要性,並通過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對比,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在引入負數以後,教師要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用正負數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實際例子,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並通過大量的事例加深對負數的認識,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把握好教學要求。

對負數的教學要把握好要求,作為中學進一步學習有理數的過渡,國小階段只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負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負數的意義,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這裏不出現正負數的數學定義,而是描述什麼樣的數是正數,什麼樣的數是負數,只要求學生能辨認正負數。關於數軸的認識,這裏還沒有出現嚴格的數學定義,

而是描述性的定

義,只是讓學生藉助已有的在直線上表示正數和0的經驗,遷移類推到負數,能在數軸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所對應的點。

3、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創設了開放性的思維空間,在解決問題時應着眼於讓學生自主地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題思路。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答案,對於學生有道理的闡述,教師要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逐步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

【課時安排】

建議共分3課時:

負數的初步認識2課時 在數軸上表示正數、0和負數 1課時

【知識結構】

第1課時 負數的初步認識(1)

【教學內容】

負數的初步認識

(1)(教材第2頁例1)。

【教學目標】

結合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正、負數可以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

【重點難點】

體會負數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情景導入】

1、教師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教材第2頁主題圖。(有條件的可播放天氣預報視頻)

2、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説出圖中內容。(教師:觀察上圖,你能發現什麼?0℃代表什麼意思?-3℃和3℃各代表什麼意思?)

引出課題並板書:負數的初步認識(1)

【新課講授】

教學教材第2頁例1。

(1)教師板書關鍵數據:0℃。

(2)教師講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開始結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數字前加“-”(負號):如-3℃表示零下3攝氏度,讀作負三攝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數字前加“+”(正號),一般情況下可省略不寫:如+3℃表示零上3攝氏度,讀作正三攝氏度,也可以寫成3℃,讀作三攝氏度。

(3

)我們來看一下課本上的圖,你知道北京的氣温嗎?最高氣

温和最低氣温都是多少呢?隨機點同學回答。

(4)剛剛同學回答得很對,讀法也很正確。

(5)瞭解了北京的氣温,下面我想請同學告訴我哈爾濱的氣温,它與上海氣温比較又怎樣呢?用手勢告訴大家好嗎?

學生討論合作,交流反饋。

(6)請同學們把圖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寫出來,並讀一讀。

(7)教師展示學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用“+”和“-”就能準確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第1題。

組織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1課時 負數的初步認識(1)

0℃

-3℃

3℃(+3℃)

通過温度的概念,初步學習負數,理解氣温高低與温度的關係,是負數學習的第一步。

第2課時 負數的初步認識(2)

【教學內容】

負數的初步認識

(2)(教材第3頁例2)。

【教學目標】

通過呈現存摺上的明確數據,讓學生體會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體會負數的含義。

【重點難點】

體會引入負數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負數的含義。

【情景導入】

教師:上一節課我們已經一起學習了氣温的表示,誰能説一説温度都是怎樣讀寫的?

組織學生討論回憶上一課內容。

師: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負數知識。

引出課題並板書:負數的初步認識(2)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二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徵,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以往幾次,都是按老方法進行,一開始教師就準備了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先比較它們的底面積相等,再分別量出它們的高也相等。進而由老師做實驗,把圓錐裝滿水(或沙)往圓柱裏倒,學生觀察倒了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接着推導圓錐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重點強調求圓錐的體積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節課上下來非常輕鬆,非常順利,時間也充足,作業效果也還不錯。可是到了綜合運用問題就出來了:忘記乘三分之一的,計算出錯的,已知圓錐的體積和底面積,求高時,直接用體積除以底面積的,出的錯誤五花八門。

再上這節課時,我加強了以下幾個點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教學新課時,我出示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讓學生觀察並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2、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為主線,即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3、學生做圖形應用題時,引導學生審題,先確定是什麼圖形,再想相應的計算公式,最後根據公式列出算式。這樣對於後面的綜合運用題,學生有了這種固定思維模式,就不會亂列式,

4、列出算式後,不要按部就班的從左算到右,先觀察算式的特點,尋求簡單的計算方法,把口算和計算有機結合。如:3。14×(4÷2)2×8時,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後再計算3。14×32。又如:×3。14×(4÷2)2×9時,先口算×9=3,(4÷2)2=4,3×4=12,再計算3。14×12。這樣就大大地減少了學生計算難度,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

教後反思:

上課一開始,有針對性地對圓錐體積公式進行復習,瞭解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便於教師調控教學進度,為本節課的教學起到較好的鋪墊作用。學生在已有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與思相結合,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學會有序的思考,有利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對生活中的常見問題的解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利於學生的思維拓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在教學中,重視學生自主探究,尊重學生的意見,重視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三

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讓學生先根據提綱自學,然後彙報中形成知識衝突,學生有更多研究和表現的機會。

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複習舊知,引出新知

在統計教學中,學生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徵有一些基本認識。因此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數據並製成的相應的統計圖表,收集有關能用百分數知識解決的生活問題等,並在全班中交流,使學生自我複習了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與百分數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課中順利地進入新知的學習。

接着,我揭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自學教材。並根據學習提綱交流學習效果。

學習提綱:

(1)在這個扇形統計圖中,整個圓表示什麼?

(2)圖中的每個小扇形各表示什麼?所有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3)各個扇形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二、認真觀察,研究特點

選取與學生生活學習聯繫較密切的扇形統計圖,要求學生説説從這些扇形統計圖中各獲得什麼信息,教會學生從整體到部分進行觀察,弄清部分量佔總量的百分之幾,能説出最大和最小的量等,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特點有着豐富的感知。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點,讓他們在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探討中初步體會出扇形統計圖與其他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獨特點。這樣的認知,就是孩子們對扇形統計圖的深刻認識。

不足之處:

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教學更加緊湊,練習時間更多,我想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1ng9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