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有關中國的傳統禮儀精品多篇

有關中國的傳統禮儀精品多篇

有關中國的傳統禮儀精品多篇

傳統禮儀:最具中國味的拱手禮 篇一

拱手禮也叫作揖禮。這個禮既能表達晨報對您的感謝和尊敬,也是咱們中華的見面禮儀,有着濃濃的中國特色和人情味兒。

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國人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肉體親近。這種距離不僅散發着典雅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衞生要求。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

亞商一直把讀者視作最最親密的朋友,也希望能成為您的摯友,朋友之間見面,自然要行拱手禮。

如果您是一位外國朋友,您一定也能從這個具有中國氣息的問候中感受到我們的熱情,您也許還會給我們回一個拱手禮。葛優説,他曾有幸和馬龍·白蘭度就餐,當時這位國際巨星一見面就先行了個拱手禮。

.語言得當,詼諧幽默 篇二

餐桌上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才華、常識、修養和交際風度,有時一句詼諧幽默的語言,會給他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中國傳統文化特點 篇三

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

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

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餚的擺投也有規則,《禮記.曲禮》説:"凡進食之禮,左餚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葱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就是説,凡是陳設便餐,帶骨的菜餚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乾的食品菜餚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蒸葱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陳乾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託捧於左手上;上魚餚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着賓客;冬天魚肚向着賓客的右方,夏大魚脊向賓客的右方。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

《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客絮羹,主人辭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辭以簍。濡肉齒決,於內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興辭於客,然後客坐。"

就是説,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啃骨頭,也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裏,把肉骨頭扔給狗。

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着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着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如果有客人在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説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説是備辦的食物不夠。

濕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於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個要撮作一把來嚼。吃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債物的碟子交給旁邊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

中國傳統日常禮儀 篇四

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 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着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入坐之禮

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 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歎”、“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中華傳統宴飲禮儀 篇五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於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

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長輩沒有上桌吃飯坐下時,我們不能提前坐下,要等長輩坐下時,我們才可坐,坐的位置也有講究,有上位置、下位置還有兩側位置之分,上位置是長輩坐的位置,我們儘量做兩側位置。

吃飯時,不能翹起二郎腿。更不能端起碗到處走動吃,要坐着在桌子上吃,左手扶着碗,右上拿筷子,如果是左撇子就反之,嘴巴靠緊碗吃,不準把飯掉在地下或桌上。

夾菜時,儘量夾離自己近的那道菜,而且要夾離自己近的一邊,不準翻來翻來覆去,東挑西揀,少量夾防止菜掉在桌上。

吃飯時,不準大聲説話,不準嘻嘻哈哈,儘量少説話。吃完飯後,不準用力把筷子和碗往桌子上一扔,要輕輕的把筷子碗整齊的放在桌上,臉帶微笑地對大家説,你們慢吃,我吃完了。

中國人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曆新年、結婚、中國節日如中秋節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後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 篇六

1,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

2,以和為貴的思想;

3,天人合一的思想。

從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光宗耀祖的這種思想意識既是合理的,又是必然的。因為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人長大以後,報答自己的父母,所以具有合理性。另外一個方面,它有一定的必然性。必然性是説在中華大地上,它有一種天然的導向,光宗耀祖就等同於為國盡職。

第一點,國與家的內涵,古代中國幾千年來是家國同構,家與國合二為一,如果由現在比較客觀的眼光來看,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解讀,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但從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來看有一種非常特殊的現象,這個特殊的現象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沒有的。長期以來,我們把國就稱為國家,在這裏邊已經摺射出了中華民族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

第二點,孝道。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際關係中,儒家中在人際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當年的孟子提出了五倫的人際關係的思想理念,忠、孝、悌、忍、善。正是在此基礎上,到了漢代又形成了三綱五常的概念,三綱五常概念的核心是兩個字,一個是“忠”,一個“孝”。忠和孝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

早在春秋晚期有一個季康子諮詢自己的老師孔夫子治國之道,一個國家要治理好應該怎麼辦?孔子回答他:“孝慈則忠。”用現代的話來表達,只要這個人做到了孝道,那對於國家就一定是忠誠的,由此可見忠和孝的聯繫非常地緊密。所以在中國文化歷史當中,光宗耀祖的思想和行為大行其道。

標籤: 多篇 精品 禮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kk3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