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九年級《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九年級《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九年級《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九年級《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一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著名小説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菲利普夫婦的形象已經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把握人物形象是學習小説的主要人物,因此我這樣設計本課的學習目標,本文是如何刻畫菲利普夫婦的形象的。但實際操作中0911班卻出現了問題。

這一環節我要求小組合作完成,首先自讀課文,在文中勾畫描寫菲利普夫婦的語句,並將人物的性格特徵寫在旁邊,緊接着小組討論,由4號同學主説(6人小組),其他同學補充,1號最後總結歸納。如果本組意見已經成熟,可以將關於菲利普夫婦形象的關鍵詞寫在黑板上,派代表發言説依據。這種形式極大的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各小組爭相把本組的意見寫在黑板上,而且能看得出來在寫的同時,還力求工整、美觀。一般小組都寫到了,自私、庸俗、虛榮、勢利等等。11組的答案別出心裁,價值觀扭曲。當時看到這個答案我覺得似乎有點彆扭,但又説不出為什麼,11組代表在説依據時,説到菲利普夫婦過於看中金錢,以至於忽視了遠比金錢重要的親情。同學們似乎也非常認同這個説法,於是就不了了之。

下課後,安子乾找到我質疑:“老師,我預習的。時候查了資料,《我的叔叔于勒》創作的時間應該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那個時候就是主張金錢至上。既然整個社會都對金錢狂熱,為什麼還是價值觀扭曲呢?當時應該是不追求金錢才扭曲!”安子乾的質疑一下子點醒了我,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千萬不能脱離人物生活的社會環境。在金錢至上的社會裏,女兒可以不認自己的父親(巴爾扎克《高老頭》),金錢可以成為人們評判事物的唯一標準(契訶夫《變色龍》)。如果站在現代人的立場上,對這樣的價值觀毋庸置疑應該批判,可是在當時這確實就是一種主流的思想意識,因此説菲利普夫婦價值觀扭曲多有不妥。

課上在談到菲利普夫婦的所作所為時,同學們普遍流露出一種不屑。但如果將人物置於19世紀法國社會會考察,其實菲利普夫婦身上有着小市民階層特有的悲哀。第二天上課,我第一時間糾正了菲利普夫婦形象價值觀扭曲的錯誤,並且告訴同學們考察人物不能脱離當時的社會背景。

九年級《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二

最近剛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三個課時結束了本文的教學。學生很感興趣,文本容易理解,課堂學生髮言積極,熱熱鬧鬧的,自我感覺上得很成功。我從文體特點出發,抓住小説的三要素人物(誰是主人公及人物性格特點)、情節(四部分梳理)、環境(平靜的大海、紫色陰影的大海及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最後將“作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金錢關係”這一主旨歸納給學生。第三課時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巧妙的構思(分析文中安排“我”這個“當事人”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時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通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三個課時上得很流暢,自我感覺思路也很清晰,學生應該完全聽懂了。

可是當我看了2009年湖北赤壁市“文本價值的教學選擇”課題研討紀實——兩篇“同題異構”《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實錄時,才發現自己是盲目自信。相比而言,自己的教學對文本的解讀只停留在單一的價值選擇上,犯了單一化、片面化的錯誤。對文本的處理過於簡單了,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教”。學生只是單純地理解文本並記憶知識,卻沒有讓他們從文本中跳出來,站在其他的角度來思考,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突然發現自己走入了一個誤區,過分地注重了考試分數,注重知識能力目標和過程、方法目標,而漸漸忽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隱性目標。

反思自己的教學,現談談自己的不足和收穫。

如何選擇核心教學價值?

任何一個文本,其價值往往不僅僅體現在一個方面,何況是經典小説。《我的叔叔于勒》,其本身具有非常豐富的文本價值,如:第一,小説從一個家庭的視角反映了19世紀後期法國乃至歐洲社會的基本狀貌,可以作為研究19世紀法國和歐洲歷史的一類素材;第二,小説集中體現了作者莫泊桑的文學創作特色,是研究作者莫泊桑文學成就的實證材料;第三,小説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緻,刻畫人物世態惟妙惟肖,是讀者鑑賞文學作品的經典樣本;第四,小説揭示的主題豐富而深刻,在人性人情以及對金錢的認識等問題上能給讀者以無限的思考,因而小説同樣具有持久的社會教學功能;等等。

看到專家分析出這麼豐富的文本價值,我深感慚愧。由於自己沒有對文本深入研讀,只感知到最顯着的'東西,而教給學生也只能是淺薄的、“人云亦云”的所謂“價值”、知識。而這些顯着的知識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實際已經瞭解甚至掌握了,那我的三節課只是把那些東西熱熱鬧鬧地演了一遍,學生記得更牢固而已。想到此,不禁為自己的淺薄、不負責任而慚愧。通過學習這篇小説,我應該使學生收穫些什麼?很顯然不是學生已經知道的,而是要讓學生在自我感知基礎上獲得新的知識或體驗。

面對如此豐富的文本價值,通過學習我明白語文老師應該要有所選擇,選擇恰當的內容作為核心教學價值。核心教學價值根據新課程理念,應遵循兩個宗旨:一是為學生而教——教到學生的需求上,教到學生的心坎上。考慮的重點是,學生通過自主閲讀這篇小説可以知道些什麼,還有哪些內容是模糊或者是未知的。教學只有建立在學生已知基礎上並引導學生澄清模糊、解決未知,才能給學生真正的閲讀效益。如這篇的小説的故事情節很直白,不是學生最想要的,所以老師可以簡單處理。而關於這篇小説的人物以及主題,學生通過自主閲讀可以形成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是不清晰的,不完整的,需要在課堂的學習交流中使認識得以清晰完整。小説的主題是多元的,給學生的價值觀肯定帶來影響,這就需要老師給予恰當引導。小説的構思藝術學生可能知道是好的,但好在哪裏,為什麼好,這些又是他們難以體會的,這是學生的未知內容。二是因教材而教——準確而有創意地挖掘文本價值,使學生知識上有積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維上有發展。《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説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將人物置於自然而奇崛的事件過程中,並以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獨特方式表現人物,進而揭示耐人尋味的主題。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學《我的叔叔于勒》的重點應該在人物和主題上,難點是分析小説的構思藝術,而價值觀教育則是閲讀這篇小説的隱性目標。核心教學價值因此得以確定。

核心教學價值的選擇,即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定,意味着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而要做到教學目標的定位準確、恰當,離不開我平時很難落實的“三備”呀。備課標、備文本、備學生,一樣都不能少。鑽研精神還是不夠。此時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要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甚至更多”這句話説得一點沒錯。一位教育名家曾經還説過,要用一輩子來備一節課。這句話更深邃地道出了對於教師來説,學習的重要性,鑽研的重要性!

深入研讀文本不夠,缺乏自己的閲讀體驗和閲讀判斷直接造成了閲讀教學效益低下。另外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圍繞目標結合文本作細緻的分析,不能急於追求結論,學生如果缺乏真實的個體閲讀體驗同樣不會取得良好效果。對於文章的主題,切忌直接歸納給學生,或者只做單一的引導,而應該設計合適的問題,讓學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獲得多層次的理解。

九年級《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三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小説──一篇構思巧妙、含義雋永、引人入勝的小説精品。這篇小説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金錢關係這一主題。它圍繞于勒的命運構成了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小説題為《我的叔叔于勒》,但于勒卻是文章的暗線。雖然作為暗線處理,但整篇小説中於勒無處不在。清潔跌宕曲折,圍繞着于勒的貧富變化,一步步推向高潮。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安排時間讓學生弄清文章的構思,並在寫作中借鑑。同時,對人物進行評析、討論。人物形象分析充分了,文章的主題就顯現出來了。在分析文章結構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雙線交織,情節完整而緊湊。尤其是合理的板書設計,讓學生一目瞭然。繼之,我又巧妙構思,寫了一個“人”字,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正直、寬容,才是做人的本性。以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因為,我深深地認識到:語文課堂,應注意學生正確人生觀與道德觀的培養,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輸死知識,語文離不開生活。

總之,本節課的安排合理有序,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們感情投入,積極發言,課堂氣氛活躍。但是,面對當今社會,一些人被金錢矇住了大腦,在金錢的`驅使下,他們喪失了做人的本性,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所以,一味的説教未免有些蒼白無力。應就這一現象,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聯繫實際,認識光明面,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教育學生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同時,還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安排《我的叔叔于勒榮歸故里》這一續寫,要求圍繞主題,握住作者情感的脈搏,遵循人物性格特點。

所以,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應集眾家之長,補幾之短,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作到駕馭教材遊刃有餘,讓課堂成為培養學生素質的快速通道。

九年級《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四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説大師莫泊桑的作品。小説展示了于勒從窮到富、再到窮的升沉過程,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幾次變化,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裏窮則兄不認弟的景象,揭露並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那麼,在教學本課時,如何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小説的主旨,在此基礎上再來突破重點呢?

我首先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後,我要求學生按小説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梳理內容,併為之各擬一個小標題。在學生分析了相關內容後,我就進行了點撥:“從小説裏,我們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反覆無常的態度完全着眼於金錢。由此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那種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從情節的梳理上,進而分析了小説的主旨。

接着,我們又探討了小説的人物形象。從於勒是怎樣的一個人,到在你眼中,菲利普夫婦是一對什麼樣的人,他們身上有哪些共性,還有哪些不同的方面,我們師生之間進行了共同的探討,我不時在旁邊給予點撥。很多學生談出了個人獨到的看法,課堂氣氛很活躍。

然後,我又因勢利導。“剛才同學們對於小説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得很精闢,那麼,這篇小説的主人公應該是誰呢?標題是《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主人公嗎?請同學們探討一下。”

思考了一會兒後,一生站起來了,説:“我覺得主人公應該是于勒。因為在這篇文章裏,通過於勒的窮到富、再到窮的變化,來反映小説的主題的。”另一生接着站起來了説:“我不同意這個意見。我認為,主人公應該是菲利普夫婦。小説裏于勒的命運構成了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我們從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態度的變化上,才真正地可以看出小説的主題,因為從他們的身上根本就看不出一點親情,兄不認弟的根本原因是于勒窮了,金錢在這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由此,我們才可以看出小説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裏的人與人之間那種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所以我認為應該是菲利普夫婦。”

學生就此討論,我見火候已到,首先肯定了這閃爍着同學們思維火花的回答,然後順理成章的告訴同學們:評判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關鍵是看這一人物形象是否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主題思想。本文裏,情節圍繞于勒的命運展開,但于勒只是一個線索人物,在菲利普夫婦的身上,才體現了主題,所以,小説的主人公應是菲利普夫婦。

這一節課上成功之處有二:一、找準了切入點,從學生最感興趣、也最容易讀懂的情節分析入手,讓學生歸納出菲利普夫婦變化的直接原因是隻認識錢,我再指出其根本原因是當時金錢至上的社會觀念,再來理解小説的主題思想,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二、探究問題是在學生對已學知識有了自己的見解後,再順理成章地提出來,讓他們進行探討,所以,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見解,來談出不同的看法。如探討主人公是誰時,學生在分析了人物形象後,再聯繫前面所講的主題思想,就自然而然的能得出結論――小説的主人公是誰了。這樣就很自然地突破了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內容。由此我認識到,我們不能在課堂上貿然地拋下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要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因勢利導,適時地提出探究性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談出他們的那閃爍着智慧火花的獨到見解來。

九年級《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五

本課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本冊第三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收錄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説。在前幾冊的語文教材中,小説這種文體雖曾出現過,但真正系統的來認識和學習還是開始。通過塑造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惡醜,彰顯人性的真善美,這是小説的主要功效。高爾基説過“文學即人學”。它對人物內心活動揭示之深刻,對人物性格刻畫之細膩,是其他文學形式所無法比擬的。讓學生通過對小説的閲讀,在享受審美愉悦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同時引發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這便達到了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相得益彰的結合。本單元既承載前四冊零散小説篇目學習之系統化,又下啟本冊第五單元古典小説學習之基礎性,這對於養成學生閲讀小説的習慣,提高閲讀能力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篇目,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説代表作之一。小説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親兄弟于勒的前後態度變化,在細膩入微的語言、神態描寫中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反映出了多元化的主題思想,給人啟發,耐人尋味。初讀本文,情節曲折迴環,引人入勝,看似簡單容易。但要引導學生深入細緻的品味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挖掘文字內涵中的思想。因而,在第一課時疏通了情節線索的基礎上,本節課中通過一些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為深入理解文章的多元主題做鋪墊。這便是本課時學習設計的主旨所在。

九年級《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六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以菲利普夫婦對待兄弟于勒態度的前後變化來揭露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本質。在教學時,我抓住課文中對菲利普夫婦態度變化的緣由──“福音書”來教學生理解課文。

在教學時,我先讓同學們帶着感情反覆閲讀課文,大致理解內容後,我説道:“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敍述于勒寫了一封家信,菲利普夫婦把它當作拯救全家命運的‘福音書’,急切盼望發了財的于勒從美洲回來給他們家帶來好運。假如這篇文章中沒有這封信會是怎樣的情景?作者寫了這封信又起了什麼作用?”

帶着這個問題,我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組討論,討論的氣氛相當濃厚,同學們把自己的意見小組中發表出來,討論後,我讓每個組選一名代表在全班發言。

第一組一學生説:“這封‘福音書’充滿了矛盾。我們的根據是于勒拋開‘買賣很好’的生意不做,而要去南美‘作長期旅行’,這不合情理。‘作長期旅行’為什麼不能給家裏人寫信呢?既然能‘作長期旅行’為什麼不能回家一趟呢?又説‘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還説‘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顯而易見,這是一封矛盾百出的信件。這封信也不是什麼‘福音書’,我們認為它是一封宣佈于勒生意倒閉的‘破產書’,完全不能給菲利普一家帶來什麼好運。”

第二組一學生回答:“菲利普夫婦把這封信當成一份把全家從苦難中拯救出來的‘福音書’,這完全是他們一廂情願。于勒真的發了財,也可直接往家裏寄錢,大可不必等到回來時才把錢帶回來。我們認為作者這樣寫是為了刻劃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徵。”

第三組一學生説:這封‘福音書’在全文中也是一條重要的穿插線索,于勒的形象完全靠它來改變。在沒有寫這封信前,于勒是一個‘壞蛋’、‘流氓’、‘無賴’……一封家書,他的形象完全顛倒過來,變成了一個‘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有辦法的人’。因而我們認為這封‘福音書’在塑造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的變化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組一學生髮言:“于勒的這封‘福音書’對菲利普一家生活也同樣起了個不小的變化。儘管它漏洞百出,但菲利普夫婦‘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還把它當作女兒找丈夫的‘保險書’,而且每個星期‘都要衣冠整齊到海邊’去等候發了財的于勒回來。他們把這封信當成了向人炫耀的資本,當成了他們生活的精神寄託。這種在虛無的基礎上建立的寄託必將化為泡影。”最後我小結道:“作者寫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家書,完全是為了刻畫菲利普夫婦貪婪勢利的性格特徵的需要,這也是‘福音書’所產生的作用。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真正態度,完全取決於金錢,這在他們見到賣牡蠣的于勒的表現得淋漓盡致。”

九年級《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七

雖説帶的普通班,但我在授課時從沒有因為這些學生成績差而忽視對教學的創新。他們的基礎差,但並不意味着他們的創新能力差,只是不可能他們回答問題時的準確率不高或者回答不到點子上,但我自認為只要認真設計教案,課堂中也會有出彩的地方。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寫於19世紀後期,當時正是列強加緊擴充勢力的時期,亞非拉各國人民正處於被奴役、被壓榨的水深火熱之中,法國中下層人民也正處於“拜金主義”的烘烤之下,這篇振聾發聵的短篇著作,較深刻地揭露了那個時代和社會的腐朽和黑暗。

小説通過菲得普夫婦在金錢萬能的腐蝕下精神墮落的描寫,揭露與批判了在資本主義世界裏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而這種關係則是通過對人物的一系列的刻畫來實現的。所地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從全篇入手,讓學生先把握這篇課文的曲折情節(讓學生根據課後第2題的提示,從四個不同的角度來整體感知這篇課文的情節),然後讓學生理順小説中主要人物之間的關係,分析小説的人物形象,最後探討小説的主題。課文上完之後,整體感覺較為良好,在授課過程中的幾個環節引起我的'反思:

在引導學生弄清人物之間的關係時,有的同學就問:誰是小説的主角,全班同學形成了兩派,一派認為于勒是小説的主人公;一派認為菲得普夫婦是小説的主人公。

説于勒是小説的主人公的同學認為,小説人物之間的聯繫是圍繞于勒是否有錢展開的。于勒有錢時,菲得普夫婦盼于勒歸來,對於勒讚不絕口,分文不值的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于勒沒錢時,菲得普夫婦躲于勒,怕于勒歸來,罵他是個賊是個流氓。于勒是否有錢決定着菲得普夫婦對他的態度,而態度的變化正是揭示了小説的主題,親兄弟之間也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

説菲得普夫婦是小説主公的同學認為,小説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夫婦倆的語言、神情、心理,通過他們的言行的變化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們複雜的內心世界,更能凸現夫婦倆自私、見利忘義、冷漠、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這些性格特徵正是反映的主題。

課堂上喬景龍、張攀、袁園等五六個同學都參與了這場討論,他們發表看法時有理有據,這個問題是我意料之外的,教參中並沒有提到,我只是從參考資料中偶爾看到過説菲得普夫婦是主人公,可在課堂作業中説到于勒是小説的主人公,我還真一時難以下決定。然後,既然無法找到正確答案就不告訴學生唯一答案,讓讓他們在課堂中留下遺憾,説不定更能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最後我只是作為了一個小結:小説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可於勒卻是作為暗線,略寫和虛寫他的過去和未來,而集中筆墨表現菲得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變化上,從而刻人物的性格特徵。對於名著,作為賞析者,由於角度不同,觀點也就不同,不是説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嗎?同學們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課後還有的同學來問我這個問題,就證明了這一懸念。

九年級《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八

今天剛剛上完踏上講台後的第一次公開課《我的叔叔于勒》,後來聽課的同事問我:“我看你怎麼一點兒也不緊張?”我説怎麼不緊張,跟學生説第一句時都不知説什麼好了。只是一進入課文,心思都在聽學生説,和學生對話上,就這樣一節課就過去了。課後反思,如果有從容的話,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堅持民主、求實的教學態度,二是深刻、準確的把握教材。

民主更能促進學生思考,更能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也能更好地協調二者的關係。教師首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學生的知識、認識水平去理解教材,才能發現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然後傾聽學生的聲音,觸摸學生的感受,用尊重、寬容的眼睛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用學生的語氣跟他們對話、交流。教師只是用教師的高度適時地去點撥而已。教學的最終目的遠不是一兩個知識點的獲得,而是學生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收穫方法,收穫思想,這是教學求實的需要。任何凌駕於學生需要之上的,越俎代庖的提示、演練都違背教學的本來目的。這一點得到申青竹老師的肯定和指點。她告訴我老教材也要用新理念來教,教學要有自己的特點,教學中的亮點要讓學生去點……

民主、求實的態度只是教學的。前提,具體到一節課上,一定要深刻、準確地把握教材。作為一篇3000字的小説,要把對作品中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的理解,尤其是主題地深入探討,加上學會學習小説的方法在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之內完成,註定要捨棄,註定要凝練,註定要儲備更多的理解。這一點孫平老師把她獨到的、精準的理解傳遞給了我,才使得上課時能放得開,還能收得攏,多些從容。

課上我雖然敢讀、敢説,其實我很為我的普通話汗顏;儘管我最終選擇了以探討主題為主,可對小説三要素在這一課上的定位還是不夠清晰;自己的語言也不夠精練。這些還需要今後多學習,多磨練。

最後想説的是,一節課,無論多麼獨到的設計,多麼精彩的開場白、過渡語,多麼絢麗的課件,都要統一到學生的學上,都要教師自己認可,理解並把握。因為課是自己上,結果要學生能學會。

以上都是自己平時努力的方向,真正體現在平時每一節課上還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kv6j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