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公共基礎知識筆記(多篇)

公共基礎知識筆記(多篇)

公共基礎知識筆記(多篇)

公共基礎知識管理常識 篇一

一、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human theory)就是在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發揮被管理者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被管理者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創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務。

美國管理大師,人際管理理論創始人,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首先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梅奧認為:

1.人不是單純的“經濟人”,而是具有多種需要的複雜的“社會人”。

2.企業中存在着非正式組織

3.新的管理能力在於提高工人的滿意度

二、激勵原理

在行政管理中,從分析、考慮和滿足人的各種需要出發,以引起某種理想的動機和動力,進而造成有效的激勵力,激勵人們努力工作並取得很好的行為效果。

關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它們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三、能級原理

核心:人盡其才,各居其所

根據人的能力大小,賦以相應的責任和授以相應的職權,使得不同才能的人處於相應的能級崗位上。

注意以下原則:

(1)能級的劃分與組合應保證行政組織結構的穩定性和有效性。一般按戰略規劃層--戰術計劃層---具體執行層 ( 正三角形的管理最為穩定:經營層,管理層、執行層和操作層)

(2)不同的能級具有不同的責任、權力和利益,實行責權利一致的原則。

(3)各類能級必須動態對應。首先要對應,其次,這種對應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對應。(隨着年齡經驗的不斷提升,應該賦予不同的崗位:能夠激發有能力的人發揮作用,已經沒有能力的、力不從心的人退出)

四、系統原理

所謂系統,就是相互有機聯繫、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決定着系統的性質和狀態)的綜合體。具有整體性、內部相關性、環境相關性、目的同一性等基本特徵。

五、權變原理

權變原理是指根據系統所處的內外環境因素,因勢利導,隨機應變,適時調整管理對策和管理方法的一種管理理論。這一原理的基本精神及其運用可以概括為三點:

管理要素,複雜多變。權變原理的前提。

審時度勢,相機權變。權變原理的實質。

追求實效,實現目標。權變原理的目的。

六、效益原理

效應原理,也稱效率原理,是指在國家行政管理中如何按照行政總目標的要求以儘可能少的行政總投入獲得儘可能多的行政總產出的理論。運用着醫院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1)整體效益和局部效益的關係。

(2)行政管理的直接效益與整個社會目標的關係。

(3)長遠效益和當前效益的關係。

公共基礎知識事業單位改革與管理

行政組織按照其權力特點、管理範圍、工作性質、職能和作用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以下六種類型:

1.領導機關

領導機關是指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行政首腦機關,是各級政府決策和指揮中心,主要任務是對轄區內的行政工作進行統一領導。

在我國,領導機關即指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首腦機關。

2.職能機關

職 能機關是指在行政領導機關的領導下,負責組織和管理某一方面行政事務的機關。

這些機關是根據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需要,按法定程序經過批准而成立的,是政府 的組成部分,如農業、交通、教育、民政等部門。

職能機關對上必須貫徹執行領導機關的決定和指示,對下要領導和指導下級政府相應行政部門的工作。

3.辦事機關

辦事機關是直接受領導機關領導,並直接為領導機關輔助和服務的辦事機構,如各級政府辦公廳(室)。

其主要任務是協助領導機關的行政首長辦理專門事項,或處理本級行政機關的綜合性事務。

4.參謀諮詢機關

參謀諮詢機關是設於政府中以參謀諮詢為主要職能的輔助機關。

其主要任務是調查研究。瞭解情況,為領導機關出謀劃策或完成行政首長交辦的其他工作。

5.直屬機關

直屬機關是在一級政府中設立的主管某些專門業務的行政機構。

這些專門業務不便劃歸於其他職能部門管理,但根據工作的'需要,又有必要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因此設立直屬機構承擔管理任務。

直屬機構法律地位略低於職能部委或廳局,一般為副部級或副廳級。

6.派出機關

派出機關是指一級政府根據政務管理的需要,按法律規定或經上級批准,在下級或外地派駐的代表機關,它不是一級單獨的國家行政機關。

其主要任務是檢查、督促下級行政機關貫徹執行上級行政機關的法規、政策和指示,或完成上級行政機關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行政組織的結構

行政組織的結構是指行政組織各層級和各部門間所建立的一種關係模式。

它主要表現為行政組織的層級結構和部門結構,以及層級結構與部門結構的關係。

層級結構和部門結構也可稱為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

1.行政組織的縱向結構

行 政組織的縱向結構即層級結構,是指政府上下級之間和政府各部門內部上下級之間的行政隸屬關係。

行政組織的縱向結構,其實就是由高低不等的管理層次組成的等 級權責體系。

體系內的責任、權力同管理層次的高低成正比例關係,行政組織的管理層次越高,其承擔的責任和擁有的權力也就越大:反之則越小。

所以,它所解決 的是行政組織的縱向分工問題。

我國目前的行政組織自上而下分為國務院、省、縣、鄉四個基本層次,有的省和自治區實行市管縣的體制,在省與縣之間還有市,這 就成了五個層次。

每一級政府行政組織內部又分為若干管理層次。

如省級行政組織內部分為省級、廳(局)級、處級、科級等。

2.行政組織的橫向結構

行 政組織的橫向結構是指行政組織的橫向分工模式。

同級政府之間或一級政府各部門之間構成具有分工與合作要求的平行關係,這種關係的組合方式即為行政組織的橫 向結構。

它所解決的是行政組織的橫向分工問題。

行政組織的橫向結構,一般從工作性質和業務內容上來劃分和設置。

橫向結構的特點是專業分工明確,事權統一, 職責範圍清楚。

3.管理層次與管理幅度

管理層次是指行政組織縱向結構中的等級層次,如省、市、縣;廳、處、科等。

管理幅度是指一個行政機關或行政首長直接領導的下級單位或人員的數目。

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在行政組織結構中成反比例關係,即在行政組織規模確定的前提下。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層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小,則管理層次越多,即:組織規模:管理層次×管理幅度。

我們把層次多、幅度小的行政組織稱為尖型結構,其特點是權力集中、控制有力、便於政令統一。但不利於調動下級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把層次少、幅度大的行政組 織稱為扁形結構。其特點是分權較多、控制較弱,下屬自主權較大,但容易出現無政府主義。

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根據工作需要來設置行政組織結構。

行政組織設置的原則

按照現代管理科學理論的要求,行政組織設置須遵循下列原則:

1.職能目標原贈

行政組織的設置。應以國家行政職能為根本依據。

總的指導思想是根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

建立相應的行政組織,以承擔對社會公共事業實施有效管理的責任。

當社會環境及行政管理的任務發生變化時,行政組織機構也要根據職能目標原則作相應的調整。

2.精幹合理原贈

行政組織建設要達到精幹、統一、高效的目的,必須遵循精幹合理原則。

一是機構、層次、部門、編制必須嚴格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對重疊和多餘的機構、層次、部門、人員一律予以合併、撤銷;二是隨着行政工作的發展,應把某些事務交還給企事業單位自行處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種工作制度,運用科學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3.整體效能原則

行政組織作為一個系統。必須按整體效能原則組建各部門機構,做到結構緊湊、職責分明、運轉自如、指揮方便,成為一個完整而嚴密的有機整體。

每個職能部門都必須服從並服務於大局,不能自行其是。

4.權責相稱原贈

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有:一是要分工明確,使行政機關內每項工作均有人負責,各司其職,並授予相應的權力;二是要權責相稱;三是要賞罰嚴明,以激勵下屬在其職權範圍內盡心盡力。

5.依法設置原則

行政組織的設置必須以法律為依據,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

只有依法設置的行政機構才具有權威性,才能使它的行政行為具有效力。

依法設置原則的基本要求有:一是必須遵循法律的規定設置行政機構;二是行政機構的增設或變更要符合法定程序;三是必須依法審定並堅決執行行政編制。

6.動態適應原則

動態適應原則要求必須根據行政職能的變化。對行政組織作相應的調整。以便使之適應形勢和任務的需要。

一套精幹高效的行政機構必然是合法性與動態適應性的統一。

公共基礎知識筆記 篇二

(一)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1.記敍

在寫事文章中應用較為廣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表達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

2.描寫

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包括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等),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的形態、動作或景物的狀態等具體特徵描繪出來。一般分為人物描寫或景物描寫。它是記敍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説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具體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徵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文學活動,它與敍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徵。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並通過在意識中對現實的審美改造,達到心靈的自由。抒情是個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也是情感釋放與情感構造、審美創造的辯證統一。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敍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作用: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4.議論

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通過講事實、説道理等方法對人物或事情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通常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敍文、説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作用: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説明

説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係、功用等解説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説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築、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二)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

1.託物言志

通過描繪具體事物的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所“託”之物常常是具體的植物、動物及其他物品,藉助這些事物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效果:把抽象的思想情感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借眼前之物,寄深遠之意,言近而旨遠。

2.襯托

以他體從正或反的角度陪襯本體。效果:突出本體的某一特徵。

3.對比

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效果:鮮明地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某一特徵。

4.借景抒情

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某種真摯的思想感情。效果: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5.抑揚結合

抑揚結合可以是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效果:形成“落差”,突出強調事物(人物)的某一特徵,使人、物特徵更鮮明突出。

6.側面(間接)描寫

從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行文富有變化。效果: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7.伏筆和鋪墊

伏筆是指文章裏前段為後段埋伏的線索。鋪墊是指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鋪敍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襯墊。效果:伏筆是前邊作出暗示,後邊進行迴應、説明,可以增強文章的內部聯繫,關聯全篇。鋪墊是為了蓄積氣勢,突出文章主旨。

8.照應

照應是指後文對前文相應內賓(如伏筆)作必要的迴應。效果: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9.動靜結合

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效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兩者相互映襯,使文章靈活多變,相映成趣,充滿美感。

10.虛實結合

把抽象的述説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或者是把眼前現實生活的描寫與回憶、想象結合起來。效果:能激發想象,開拓意境,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突出中心,也使感情表達得更為充分。

(三)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

1.比喻

比喻是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某一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或情境來説明另一種抽象、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效果:將表達的內容説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2.比擬(擬人、擬物)

比擬是藉助豐富的想象,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效果:能啟發讀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動。

3.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説出所要表達的事物的名稱,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效果: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委婉含蓄,引人聯想;使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有時具有迴避掩飾作用。

4.誇張

誇大是指對事物的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故意地進行誇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效果:揭示事物本質,鮮明表達褒貶好惡;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幽默風趣,引人聯想。

5.對偶

對偶是指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關或相對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兩個相近或相對的意思。效果:句式整齊勻稱,節奏感強,概括力強,易於記憶,讀起來朗朗上口,有音樂美感。

6.排比

排比是指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以增強語勢或加深語意。效果:加強語勢,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感染力和説服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產生層層遞進、逐步深化的效果。

7.反問

反問是指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效果:加強語氣,發人深思,加深讀者印象,變化句式,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説服力。

8.引用

引用是指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表達作者想要説的意思或作為評論。效果:使文章論據確鑿、充分,語言精練,更有説服力,而且含蓄典雅,富於啟發性。

9.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或音近)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效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10.通感

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效果:調動讀者的多種感覺,激發聯想,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豐富詩文的意境,形成特殊的藝術美,令人回味無窮。

最後,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的區別是表達方式是就文章的寫作內容而言,表現手法是就文學作品寫作的具體技法而言,而修辭手法是就語言修辭效果而言。

(四)結構技巧

1、首尾呼應

所謂照應,則是指對伏筆以及文章前邊的內容以至標題作必要的迴應。前有伏筆,後有照應,可以使內容更為完整,結構更為緊密。

2.卒章顯志

在文章結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的手法就叫卒章顯志。

3.伏筆

伏筆指作者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在前段裏為後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於產生突兀懷疑之感。有助於全文達到結構嚴謹、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

(五)人稱技巧

1.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能給人親切、真實的感受,便於直抒胸臆。缺點是容易受到時空的侷限,非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情就無法寫進去。

2.第二人稱

第二人稱一般都兼有擬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語言生動;而在表情達意方面,運用第二人稱往往便於直抒胸臆,或直接對話,便於交流感情,給人以親切感,便於抒情。但有環境限制,有明確的傾訴對象。

3.第三人稱

第三人稱的優點在於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從更多的方面自由地敍述,便於客觀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6k8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