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説木葉》教學反思(多篇)

《説木葉》教學反思(多篇)

《説木葉》教學反思(多篇)

《説木葉》教學反思 篇一

《説木葉》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三單元是文藝學論文單元,理論性較強,課文內容引用古詩文較多,相對而言比較枯燥,所以學生閲讀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説木葉》這一課是通過“木葉”和“樹葉”的比較來探討中國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暗示性問題,學習這篇課文並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把握詩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徵十分必要。本課的教學重點為“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教學難點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徵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詩歌語言暗示性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閲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作為“課堂閲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的教師在這一教學動態過程中,達成目標的方法有多種,但稍有教學實踐經歷的教師都會有體會,提問是課堂教學的最主要教學手段。提問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手段雖然被廣泛地運用於普通高中語文閲讀教學當中,精心設計有效的提問進而提高語文閲讀課堂教學效率成為眾多語文教師醉心的追求。

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基礎一般,分析問題、概括總結的能力較為薄弱,要比較好的閲讀理解文本、達成本課的學習目標有一定的困難。為了能是學生充分閲讀文本,透過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我選擇了“以設置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的教學方法。由導入開始順着作者的思路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一直帶着問題閲讀,帶着問題思考討論,帶着問題總結概括。並且問題的設計注意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規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學生看到引文多就產生畏難情緒的心理壓力,循着問題積極、主動甚至生動有效的學習,當一個個問題都依次順利解決的時候,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學習文藝性議論文的快樂,教學目標自然達成。無疑,這節課的提問設計是比較優化、有效的。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由於時間原因,課堂上的大多數問題都是由教師來提出的,學生一直在教師預設的問題導引下進行閲讀學習,而沒有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譬如一些引文的仔細理解、感悟等等。

《説木葉》教學反思 篇二

本週我在5班和8班完成了《説木葉》課文的授課,《説木葉》作為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徵,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體察語文的微妙之處,於細微處見精神,含英咀華,來解讀詩歌的內涵和抒情意藴,真正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所以我在學案上更多的設計了對古詩中意象的分析,例如:月、柳、梅等。

教學重點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樹葉、綠葉、落葉、木葉”等資源,有效解析詩歌語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詩歌中意象的傳統象徵意義。這樣,就將一篇現代自讀課文和古代詩歌有了密切的聯繫,這有助於我在課上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有助於學生將本文所學與傳統的詩歌意象結合在一起,更有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的擴散。

學生學過篇詩歌,但只是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並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而這正是古詩詞含蓄藴藉之處,正是古詩詞魅力所在,本課以此作為教學的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這一表達技巧,能夠有意識理解和運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學素質。在提高文學鑑賞能力時要本文用的是歸納法,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徵歸納出詩歌語文暗示性這一特質,所以在拓展時我深刻的認識到了方面的積累和能力訓練,讓學生自己依據剛學過的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基於新教材對於學生心理的關注而確立的。

在傳統教學中,我們老師往往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隨着對學生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智力因素有時顯得無能為力,因為非智力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占主導地位,現代教學能夠兼顧二者,用非智力因素來促進智力因素,達到真正使學生健康地發展。傳統語文課人文教育方面還顯得薄弱,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課美感得不到充分體現。本課實現情感目標主要用詩句的優美意藴來打動學生,重視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遠遠達不到上課的要求,以至於在第一個重點的落實上花了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第二個重點就草草收尾了,學生的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在討論“落葉紛冉冉”一句時,學生就“落葉”到底是如何體現出桑女走路的姿態時,各執己見,用了較多的時間。因學生各執其理,一時間我沒能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和果斷的引導,從而也耽誤了一些時間,導致預設的一處古詩意象分析沒有進行。不過這也落實了新課改的宗旨,把課堂還給學生,寧願把課時拖延,也要讓學生自己發現、總結。以上這些,對於我來説,還是要在以後的備課,授課以及正確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語文課堂,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此外,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還得到了一點啟示:所謂的方法指導是建立在學生有一定的閲讀積累之上的。所以引導學生課外多讀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方向。

《説木葉》教學反思 篇三

《説木葉》這篇課文是高中新課改必修五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三單元是文藝學論文單元,理論性較強,課文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枯燥,所以學生閲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説木葉》這一課是通過“木葉”和“樹葉”的比較來探討中國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暗示性問題,而詩歌意象是大學聯考中的一個重要考點,所以學習這篇課文並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把握詩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徵十分必要,並且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主要採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試圖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的課堂的學習中去,並採用小組計分制希望充分調動他們的課堂積極性和小組合作精神。從此堂課的授課效果來看,此種方法還是十分可行的,學生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課堂參與度也較高。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其一,感覺自己在備課中對課文內容的取捨上還不夠大膽,有一些與課文重點無關的內容應大膽捨棄,做到一堂課集中突破一個點;

其二,通過小組計分制的確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但是經常舉手發言的同學比較固定,還有極少數同學究竟有沒有跟着思考問題,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這個值得思考,還需要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與改進;

其三,由於時間分配上沒有考慮完備,課堂容量也比較大,致使後面的拓展延伸那一塊沒時間處理,應該把前面的'“品讀詩句,填表”那一環節簡化一些,把時間移到後面的“拓展延伸”上來,更利於學生理解詩歌意象的暗示性問題,更有利於教學難點的突破。

這些不足之處也是我今後教學的寶貴經驗,以後還得用心學習,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不斷改善,課前充分準備,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讓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

《説木葉》教學反思 篇四

現在,隨着電腦的普及,很多教師朋友都把自己上課的經驗總結然後寫成教學反思。上傳到網上,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的同時與其他教師朋友分享,交流,相互提高各自的教學水平,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怎麼去寫《説“木葉”》教學反思如何寫才好呢?今天小編就來介紹《説“木葉”》教學反思怎麼寫吧。

《説“木葉”》圍繞古詩中“木葉”這一意象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徵談詩歌的精微的表達效果,意在引導學生認識詩歌語言形象中潛在的力量,即研究詩歌語言暗示性的問題。本文思路比較清晰,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定為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地體察語文的微妙之處,於細微處品味寄諸言外的微妙意味,把詩歌的言內之意和言外之意結合起來,有效地解讀詩歌的內涵和抒情意藴,從而對詩語的特點和鑑賞詩語的方法獲得實感。

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的獨立分析鑑賞能力。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不但對詩句的理解不到位,而且對課文的內容也相當不熟悉。於是,我騰出了15分鐘給學生自讀課文,讓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及理清其思路。然後再進入到重點的落實。這樣一來,時間的分配計劃就被打亂了,再加上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不到位,在落實第一個重點時,花的時間自然就偏多了,以致第二個重點沒落實好,草草完事。結果,學生的獨立分析鑑賞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對於能力的培養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課後,我得到了兩點啟示:其一,課前要佈置學生做好相應的預習,對課文內容要充分熟悉,以提高課堂效率;其二,方法指導是建立在學生的一定的積累之上的。所以,要對學生的語文積累加強指導,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引導學生多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g1op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