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有關懂禮貌的故事中學生

有關懂禮貌的故事中學生

有關懂禮貌的故事中學生

文明是綠色,生機勃勃;文明是紅色,温暖明亮;文明是白色,一塵不染;文明是黃色,金果飄香;文明是藍色,天高水長;文明是紫色,幸福吉祥!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懂禮貌的故事,供大家參考。

懂禮貌的故事1

“見人不施禮,多走二百里。”是一句很有用的古語。意思是:如果對人沒有禮貌,問別人什麼,別人都不回答,這樣就很容易吃虧。所以對別人有禮貌,別人也會對你有禮貌。

有個著名的故事,叫做《程門立雪》,講的是一個叫楊時的人,是理學家程頤的學生。他四十歲的時候去洛陽拜見程頤。當他與一位同學來到程頤家時,下起了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就站在門外靜靜等候,直到程頤醒來。這時,雪已經下到一尺多深。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程門立雪》的故事。看,對別人有禮貌,也許受益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在社會中,也有許多例子。有一次,在乘電梯時,一個婦女抱着一個睡熟的孩子進來了。旁邊的人都用手捂住嘴小聲的説話。其實禮貌就在身邊,哪怕是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包含着深刻的文明,禮貌。

無獨有偶,現實生活中也有人願意俯下身來,給自己“降格”,給別人“升格”。2009年6月,林志玲所代言的浪琴錶到西安做宣傳,與當地100多位經銷商一起吃飯,當一桌一桌的經銷商走上台和林志玲合照,握手時,浪琴錶副經理張正勛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高跟鞋的林志玲,都會膝蓋微彎,蹲到和別人一樣的高度,眼睛平視的和別人握手,她就這樣做了八十幾次。“我從來沒見過一個藝人這樣做!”張正勛這樣感歎。林志玲用這種常人做不到的特殊方式證明了自己並不是一個“花瓶”。

生活中任一個微小的細節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素質,然而,懂得禮貌的人都是能贏得別人尊重的請我們向那些懂得禮貌的人學習,做好自己,也請尊重他人。

懂禮貌的故事2

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意思就是説,有道德的人待人應該彬彬有禮,不能態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遜。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文明禮貌的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一天,兩位客人來到一家商店。其中一位大漢還沒踏進商店的門就朝裏面大喊:“老闆,快給俺拿兩瓶冰啤來,快點!”可是老闆見他態度粗暴,並沒有做出反應。這時,另一位客人走進商店,他先走到服務台前,禮貌地問:“您好,請問放飲料的櫃子在哪?”老闆見這位客人彬彬有禮,也禮貌地回答:“放冰飲料的冰櫃在門口那邊,不冰的在前面的架子上。”旁邊的大漢見了這一場景,默默地低下了頭。這正如俗話所説:“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有禮貌的人才會受到人們的喜愛。

寬容的語言能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樑,減少相互間的矛盾。有一天,美國總統奧巴馬來到一所著名大學觀察學生們的在校生活。當他經過食堂時,一位女同學因為緊張把酸奶灑到了奧巴馬的鞋子上,她連忙説了聲“對不起!”臉上的表情很尷尬。可奧巴馬並沒有因這種事而責怪她,還幽默地説了一句:“你差點就要因為把酸奶灑到總統身上而出名了。”這句寬容的話語不僅化解了當時尷尬的氣氛,還體現出奧巴馬的紳士風度。

這樣的故事在19世紀中也並不少見。一天,當時的著名作家蕭伯納正在大街上散步,突然被一輛自行車撞倒在地上,騎自行車的小夥子連忙道歉。這一撞顯然撞得不輕,但蕭伯納並沒有過多地責怪小夥子,而是開玩笑似地對他説:“你差點就要因為撞死一位大作家而名垂青史了。”蕭伯納對小夥子笑了笑,化解了矛盾。通過這兩個名人事例説明,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化解了矛盾,而且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

人在社會上生活,總要和別人交往。學會禮貌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就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懂禮貌的故事3

中國有句民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傷人六月寒。”意思是説,善意的話語即使在冬天也能讓人心裏暖暖的,惡毒的話語雖然在夏天卻讓人心裏陣陣寒意。曾經就有這麼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句良言拯救了一個墮落沉淪的靈魂。

有一個犯人,他在服刑期間撿到一些錢,上交給獄官,但獄官卻輕視他,認為犯人是為了討好他好減刑,還惡毒地攻擊犯人。犯人心灰意冷,當晚越獄出逃。逃亡途中他以搶劫放火來報復社會。一次他在街頭遊蕩時,遇見一個孩子,孩子親切地問候了他,並禮貌地向他問路。望着孩子天真無邪的面孔,犯人的心顫抖了,和孩子告別後他就去投案自首了。由此可見,一句禮貌的問候,往往能喚醒人們沉寂空洞的心靈,架起溝通的橋樑。正如温特所説:“禮貌是高貴的品格中最美麗的花朵。”

還有一次,我去上學的路上目睹了這一場景,那天颳大風,三樓上一户人家擺放在陽台上的一盆花掉了下來,差點砸中一位路人。主人知道後,趕忙跑下樓,向路人連連道歉。路人笑了一下,“沒關係”。一次可能發生的爭吵就這樣化解了,可見相互理解,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寬容、諒解、禮貌鑄就的是人們對你的敬愛!

面對一個人的惡言中傷,你是同樣地出言不遜、憤怒斥責,還是付之一笑?要學會寬容,先要學會對自己的寬容。如果因為別人的傲慢無禮而大發雷霆,只是在和自己過不去。心平氣和地禮貌待人,才是解決之良策,其實下至鄰里之間爭吵不休,上至各國之間武力衝突,都是因為缺乏諒解,沒有采取理性的態度看待問題。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與涵養,禮貌謙和地為人處事,人們的生活就會更加和睦、和諧。

懂禮貌的故事4

講文明,講禮儀,需要的是人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我們有義務幫助那些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學習文明、實踐文明。因為我們今天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更需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成為文明的國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德國著名的文學家歌德説:“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你的言談舉止去評價你。我認為文明禮儀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文明修養。讓我們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禮儀意識,重視禮儀。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逐步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不管在學校,在家裏,還是在路邊,文明禮儀每天伴隨着我們成長,他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做到講文明,懂禮貌,見到老師要問好,看到垃圾要撿起來,尊敬父母、長輩和老師,不要追逐打鬧這樣的好習慣,蘇聯烏克蘭作家奧列西·岡察爾曾經説過: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記得我小時候經常窩在家裏,哪裏都不肯去,不管家長怎樣硬拉硬扯就是不肯出門,哪怕是去了舅舅的家、姑姑的家也不會打招呼,不説話,朋友生日也不説祝福語,所以我小時候常常被媽媽罵我不講文明。不過自從上了國小之後,通過老師教我們文明禮儀,我認識到了我的錯誤,從那以後,我每天與文明同行。我想:如果我們都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

作為新一代的國小生,我們不能忘記傳統,應該力爭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學生,讓文明禮儀之花常開心中,把文明禮儀之美到處傳播!

懂禮貌的故事5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大街小巷四處可見這“禮”的行為。但是,有的同學不講禮貌,滿口粗話,亂扔垃圾,有人上前去制止,但他們去不屑一顧地説:“懂禮貌有什麼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談談禮貌的好處。

三國時期,劉備為了增強蜀國的實力,特意去隆中請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做他們的軍師。第一次去隆中,不巧諸葛亮外出,無法見到面。第二次去依然沒有碰上。第三次去隆中之前,張飛就大聲嚷道:“他若再不在,我就用麻繩把他綁來!”劉備聽了,立馬喝止,説:“我們要以理服人,要尊重諸葛亮”。説完,就冒着大雪,開始了第三次征程。來到諸葛亮家門口,卻看到諸葛亮在睡覺,於是他們就在門外靜候,只等諸葛亮睡醒。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所打動,出師當了蜀國的軍師,為劉備立下一個又一個大功。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三顧茅廬。正是因為劉備的禮貌待人,才能請到諸葛亮,才能成就一番事業,這難道不是講禮貌的好處嗎?

還有一個例子能説明禮貌的好處,一羣畢業生去一家大公司面試。很多人在這家公司大廳等候,老闆差人給大家倒水喝,很多人都是隨手一接,放在桌上,唯有一位,他雙手接過水杯,還説了聲:“這麼大熱天,真是麻煩您了,謝謝!”正是這個細節,打動了老闆,通過了老闆的測試。所以他就是這羣大學生中唯一的錄用者。就是禮貌的一句話,使他有了一個穩定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這不也是禮貌帶來的好處嗎?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同學們,一句善意、禮貌的話,就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反之,一句惡意、粗魯的話就可能給你帶去不幸得惡果。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學生吧,把中華“禮、仁”之美德傳承下去。

標籤: 中學生 禮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o1g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