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二十四節氣立夏的習俗簡介新版多篇

二十四節氣立夏的習俗簡介新版多篇

二十四節氣立夏的習俗簡介新版多篇

立夏見三鮮 篇一

諺語“立夏見三鮮”為嘗新之俗。時至立夏,不少當年生產的農作物,都可以採摘上市了。三鮮義有“地三鮮”、“樹三鮮”和“水三鮮”之分。地三鮮流傳較廣,只是不同地區,有不同的三鮮品種,相對常見的為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為櫻桃、批把、杏子,但也有的地方把梅子和香椿頭列人其中。水三鮮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説法,主要有州魚、海獅、河豚、紹魚、黃魚、銀魚、子鱗魚等。無論如何變,鰣魚始終是水三鮮的主打品種。鰣魚每年立夏前後集羣由大海口溯江而上產卵,“初夏時有,余月則無,故名鰣魚”(李時珍(本草綱目》)。鰣魚脂肪豐厚,細膩嫩滑,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中國古來就重視立夏節氣。史載周朝時,逢立夏日,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舉行盛大的“迎夏”儀式,並指令司徒等官分赴各地,勉勵農民抓緊夏季耕作。在民問,除了嘗三鮮外,也還有許多其他的立夏風俗。有的地方時興吃黴豆腐,相傳立夏吃了黴豆腐,黴運就會從自己身上離開。也有的地方,立夏當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以白米加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做成的“五色飯”,稱之為“立夏飯”。

立夏之日還有稱人習俗,吃完立夏飯,大人小孩都要雙手拉住秤鈎稱一稱體重。重了為“發福”,輕了為“消肉”。

與二十四節氣之首的立春一樣,時至立夏,一年一度的夏季也正式開始了。立夏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序第六,在每年5月的5日、6日、7日三天,以太陽到達黃經45度為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禮記月令》中,則用“縷姻鳴,C繃出;王瓜生,苦菜秀”等四個生動的自然景象,對立夏進行了描述。老春初夏,夭地氣交,萬物華實。按氣候學解釋,連續五天平均氣温高於22攝氏度,始為夏季。但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很大。此時南方一些地方已提前進人炎炎夏日,而北方大多數地區,則還是“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暮春季節。《易緯》另有“立夏電見”之説,只是在南方,早在二十天前,就已經出現了雷暴氣象。

揚州立夏習俗:七家茶 篇二

立夏這天,揚州人有吃五香茶葉蛋、吃七家茶、不坐門檻、稱體重等預防疾病之舉。城裏人還有”立夏嚐鮮“之俗,即天天吃櫻桃、芽筍、青蠶豆、蒜苗、莧菜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

立夏節氣的習俗活動講究 篇三

一、立夏日宜掛雞蛋

俗話説“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立夏這日,人們用紅茶或核桃殼煮蛋,稱“立夏蛋”。並將蛋放入用綵線編織的蛋套中,相互饋送,或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

立夏節氣的這些講究,你都知道嗎?

二、立夏日宜吃以下食物

相傳,立夏這天的飲食,必吃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餚,寓意無病無災。民間相傳立夏吃蛋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吃竹筍雙腿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吃豌豆可消除眼疾。

此外,以下食物也是立夏適宜進食的。

1、五色飯

舊時,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作立夏飯。

2、吃蝦面

閩南地區立夏這日,把蝦摻入麪條中煮食,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表達對夏季的祝願。

3、吃“七家粥”

浙東立夏吃“七家粥”,“七家粥”是彙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相傳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三、立夏宜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有秤人的習俗。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

人們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鈎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講着吉利話。據説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四、立夏宜避蛇

據《雲南通志》載,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莢枝、紅花於户,以厭祟;圍灰牆腳以避蛇”。舊時有門懸皂莢風俗,皂莢狀若刀形,稱為“懸刀”,相傳可以嚇跑鬼怪。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將之當做厭祟之物,也用於除穢驅邪。

雲南大理一帶風俗則用白楊避蛇:“立夏,插白楊於門,以灰灑房屋周圍,名日‘灰城’,以避虺毒。”

五、立夏宜迎夏

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據載,立夏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且馬匹、車旗一律硃紅,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還有習俗説立夏日不迎夏,會有病災纏身。

六、立夏宜飲茶

江西一帶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説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杭州家家每逢立夏各烹新茶,並配以各色細果,饋送親友毗鄰,叫做“七家茶”。還在茶杯內放兩顆“青果”即橄欖或金桔,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

七、立夏宜進補

立夏過後,農忙也就要開始了,所以宜在立夏這天好好進補,以求整個夏天精神好,有力氣勞作。杭人有立夏食“野夏飯”之俗。是日,兒童少年成羣結隊,向鄰里各家乞取米、肉。地上的蠶豆、竹筍任其採掘,然後到野地裏去用石頭支起鍋灶,自燒自吃,稱為吃“野夏飯”或“立夏飯”。這種風俗就是自比乞丐,以為可以厭勝而避災禍。

八、立夏宜嚐鮮

很多地方有”立夏嚐鮮”之俗。人們品嚐時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諸如吃櫻桃、芽筍、青蠶豆、蒜苗、莧菜、青梅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

九、立夏宜穿耳朵眼

舊時,母親多選擇此日為女孩子穿耳朵眼,説法是此日穿通的耳朵眼不容易長回去。

十、立夏忌坐門檻

立夏日有忌坐門檻的説法,特別是孩子。俗傳立夏坐門坎,夏天裏會疲倦多病,且一年精神不振。

如果孩童不小心坐到門檻了,就必須要坐滿七根門檻,才可解除這種禁忌。

立夏吃烏米團 篇四

傳説齊國軍師孫臏和魏國大將龐涓本是同窗學友,兩人同拜鬼谷子為師,學業上、智謀上都不相上下。一天,鬼谷子説:“你倆學得差不多了,今後,你們既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樑,也可以成為國家的禍害,這就要看自己了。”龐涓急於立功揚名,就拜別老師到了魏國,當上了大將軍;而孫臏覺得自己年紀還輕,怕擔當大任誤大事,就懇求老師留下自己繼續學習。鬼谷子也早已看中了這位誠實忠厚的學生,龐涓一走,就把祕藏的兵書傳授給了他,期望他去拯救亂世,一展宏圖。

有一天,孫臏收到了龐涓的信。信中邀請他到魏國去。

他非常高興,把信給老師看。鬼谷子看罷,沉默了好一會兒,問道:“你為什麼高興到魏國去?”“有同窗學友在一起多好啊!靠老師教我們的本事,一定能幫助魏國幹出一番事業來的!”孫臏回答説,“我再把兵書帶給龐涓,誰還敢染指魏國嗎!”鬼谷子説:“你去可以,但兵書可不能帶去!”“為什麼?”孫臏感到意外。鬼谷子沒有回答。

孫臏一到魏國,龐涓就把他推薦給魏王,並且得到了魏王的賞識。孫臏感激龐涓,從此兩人共商魏國大事,形同手足。魏王也把他倆視同魏國的棟樑。

龐涓經常找孫臏,相互交流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當孫臏談及用兵之道時,龐涓才知道老師把兵書教給了自己的,同窗了。他問:“兵書能讓我看看嗎?”孫臏説:“老師不讓我帶來啊。”“哦!”龐涓沒再言語。幾天後,孫臏回府,門外突然竄出手持刀斧的伏兵,把他綁架去,用了一頓大刑,還給挖掉了一個膝蓋骨,然後拋進監獄。孫臏大叫:“這是幹什麼呀?!”“魏王的命令!”打手們回答説。

此時此刻,孫臏是多麼希望龐涓來搭救自己呀,龐涓果然來了,他抱住孫臏的廢腿哭得涕淚橫流:“天哪,這是從哪裏説起!魏王怎麼竟幹出這種事來呀!”孫臏也泣不成聲,他哀求説:“你快想想辦法吧!”龐涓絕望地説:“若是旁人還成,對魏王……我能有什麼辦法啊!”

龐涓天天來獄中看望,還把一日三餐親自送到孫臏手裏。孫臏心裏説:“到底是自己的老同學啊!”

孫臏的傷雖然養好,但腿卻站不直了,成了殘廢人,他為自己壯志未酬身先殘而終日悲傷歎息。照料他的老獄卒很是同情,説:“先生,你為什麼不寫封信給親人呢?我來幫助先生送出去吧。”孫臏説:“唉!我多想在魏國幹一番事業,沒想到被害成這樣,我可悲可歎哪I”老獄卒説:“眼下還是先想個辦法通個消息給親人,也好讓他們想辦法救你啊。”孫擯心裏説:“連大將軍龐涓都束手無策,誰還能有辦法救我呢?怕是死在這裏無疑了!’’所以他搖搖頭説:“不用了,謝謝你啦。婦一天,龐涓對孫臏説:“老同學啊,哪個人不想流芳百世呢?尤其是像你這樣的飽學之士。你已經在老師所教兵書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用兵之道,何不把它寫出來?

若是這樣,兵書傳給後世,你就定能千古不朽啊!”孫臏聽着,點了點頭。

過幾天,老獄卒見孫臏在寫兵法,熱心地説:

“等寫好了,我幫你想辦法送出去吧。”

老人家,不用擔心,龐將軍是我同窗學友,交給他,我就放兒了。”

老獄卒一聽,驚訝得張大了嘴,半晌説不出話來。孫臏奇怪地問:“你這是怎麼啦?”老獄卒長歎一聲,悲涼地説道:“先生哪,你真是太仁厚啦!害你的正是龐將軍啊!是他嫉妒你的才學,設計陷害你的……”

老獄卒講的確是事實。龐涓雖然足智多謀,可惜心胸十分狹窄。他到魏國後,怕孫臏學多了影響自己的前程,就先把孫臏請了來,好探個究竟。當他發現孫胺掌握了老師的兵法後,一個歹念便產生了……孫臏聽完老獄卒的話,痛苦地大叫一聲:“天哪!我雖知用兵之道,卻不知道詐術兩字!怪不得老師不肯讓我帶兵書來,哦!我還寫什麼呀!”

第二天,龐涓來獄中,見孫臏蓬頭黑臉,又哭又笑,瘋瘋癲癲地將寫出來的兵法燒成了東一堆、西一堆的灰燼,氣得立刻命人把孫臏關進豬圈,監視起來,看真瘋還是假瘋。

立夏那天,老獄卒在家吃着糯米糰子,忽然想出救孫臏的辦法。他偷偷到山裏找了一種烏樹葉子,採回一籮,搗出黑油油的汁,摻在糯米粉裏,做成一個個油黑烏亮,模樣挺像豬糞的糰子,值班時塞給了孫臏。

聰明的孫臏不點自明,等龐涓來看自己時,便順手拾起身邊的豬糞,“僻裏啪啦”地朝龐涓扔去。龐涓哪裏會提防?一時來不及躲避,“吃”了一頓豬糞。孫臏拍手笑道:“龐將軍,念在同窗份上,我才分一半給你吃呀!”説着,他自己也摸了一個個烏黑的“豬糞”吃起來。龐涓這才相信孫臏果真的瘋了,鬆開了罪惡的魔爪。孫臏就乘機在老獄卒的幫助下逃到了齊國。

後來,魏國和齊國打仗,在馬陵道這個地方,龐涓兵敗,當了俘虜,被押進了齊軍營中。“哈哈,老同學久違啦!”

龐涓聞聲猛抬頭,只見中軍帳裏端坐着的竟是孫臏。

“當年豬圈裏的孫臏原來是個假瘋子!”又羞又恨的龐涓長歎一聲,拔出劍來就自殺了。

孫臏十分感激那位老獄卒,每當立夏,他就要吃一頓像豬糞那樣的烏樹葉糯米糰。人們欽佩孫臏的氣節,也都在立夏時採了烏樹葉做烏米團吃。雖説這黑糰子模樣像豬糞一般,吃在嘴裏卻有一股烏樹葉的清香味兒。如果非常難吃,那末,這個風俗在民間能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嗎?

立夏風俗活動有哪些 篇五

一、立夏吃蛋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説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裏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着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説:“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徵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曆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滷、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二、煮鼎邊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葱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三、立夏秤人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説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已回孃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着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據説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杆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鈎、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鈎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傳説當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習俗在古時的一些地區很是興盛卻是無疑。從散存的民俗資料看,立夏“秤人”的操作有兩類。一類是在户外進行,懸秤於大樹,大多是給老人小孩稱量,以驗一年肥瘠;另一類則是在户內進行,懸秤於屋樑,由婦女們互相稱量,品肥論瘦,嘻哈打趣,倒似閨中游戲——蔡雲《吳覦》詩有證:“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四、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説。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誌》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説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裏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誌》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痠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五、立夏鬥蛋

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繫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鬥蛋。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繫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六、福建閩東地區吃光餅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麪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

七、江浙地區吃“七家粥”“嘗三鮮”

浙江農村地區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彙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

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麪筋、白筍、薺菜、鹹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

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

八、南方地區吃筍、槐豆、“五色飯”

四川、巖坦山區家家要吃筍、槐豆。説吃了竹筍腳骨硬,好爬山。還吃青梅,燒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習俗,説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軟菜(君踏菜)的習俗,説吃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

在廣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作立夏飯。

九、立夏吃烏米飯

烏米飯,烏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烏樹葉內數小時後燒煮而成。立夏這一天,江南農村人人愛吃。據説,這個風俗源於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

立夏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食用麪食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麪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麪食主要有夏餅、麪餅和春捲三種。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麪餅,有甜、鹹兩種,鹹麪餅的用料有肉絲、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麪餅則多加砂糖;春捲,用精製的薄面餅,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絲等餡料,封口處用麪粉拌蛋清粘住,然後放在熱油鍋裏炸到微黃時撈起食用。

十、厭祟避蛇

立夏日雲南民俗關注的是厭祟避蛇。清幹隆元年《雲南通志》載,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莢枝、紅花於户,以厭祟;圍灰牆腳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與十二生肖已屬蛇有關聯,地支紀月,三月為辰,四月為已。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按照古代五行説,黑為水,紅為火。這是希望通過兩者相互制約,達到一種平衡。同時,古人不僅日常用皂莢去污,還以皂莢人藥,認為它具有殺蟲功能。將它當做厭祟之物,也着眼於除穢驅邪。舊時五月有門懸皂莢風俗,皂莢狀若刀形,稱為“懸刀”,相傳可以嚇跑鬼怪。清光緒年間雲南《騰越州志》也説:“立夏日,插皂角枝、紅花於户以厭勝,圍灰牆腳以避蛇。”清代《浪穹縣略志》記雲南大理一帶風俗:“立夏,插白楊於門,以灰灑房屋周圍,名日‘灰城’,以避虺毒。”與其它地區有所不同的是,門前插白楊。

立夏風俗活動 篇六

立夏吃蛋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説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裏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着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説:“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徵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曆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滷、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鬥蛋 篇七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葱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立夏要吃豌豆糯米飯稱人習俗傳説 篇八

我國中原各地流傳着立夏要吃糯米豌豆飯和稱人的習俗,據説與阿斗有關。

三國蜀漢鼎盛時,轄區遠至滇中,但在一些少數民族頭領中,有些人並不十分心悦誠服,建寧(今雲南曲靖一帶)彝族頭領孟獲便是其中的突出人物之一。等到劉備白帝城病逝之後,諸葛亮受命託孤,輔佐幼主,多次出奇制勝,七擒七縱,制服了這位桀驁不馴的孟獲,使他不得不對蜀漢幼帝和諸葛先生拜服。

後來,諸葛亮病重,臨終時特地召來孟獲,當面囑咐他説:“我死後,你每年今日要去看望幼主阿斗一次。”這天正是立夏時節,孟獲是個直性爽快人,一經答應,就要做到,從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見蜀主劉禪。

數年後,晉武帝司馬炎滅了蜀國,把阿斗擄到洛陽,孟獲不忘諸葛亮所囑,每年立夏日仍然帶了親兵護衞前往洛陽看望阿斗。此人粗中有細,唯恐阿斗被虧待,每次都要親自用大秤稱量阿斗體重,一再告訴晉武帝,如有絲毫差池,他是絕不答應的。

武帝見他如此認真,便想出一個主意,知道阿斗喜歡甜的黏食,每屆立夏,便命人早早煮了豌豆糯米飯給他吃,此時新豌豆上市,又甜又香,做成飯,糯香可口,阿斗至少要吃兩大碗,等孟獲來稱人,都比上年重上幾斤。難怪阿斗要“此間樂不思蜀”了。

從此,立夏點食豌豆糯米飯和稱人便在民間傳開,相沿成俗。

立夏節氣有何寓意 篇九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説。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

福建閩東立夏習俗:吃光餅 篇十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麪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dkqq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