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立春節氣習俗(新版多篇)

立春節氣習俗(新版多篇)

立春節氣習俗(新版多篇)

立春節氣習俗 篇一

立春習俗:拜太歲

中國有迎太歲的習俗,把太歲想象成了值班的神,迎太歲就能平安富足。“拜太歲”是中國道教文化的一個內容,也是中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傳統習俗。早在元、明時代,拜太歲活動便被列入國家祀典。

立春習俗: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羣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裏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立春養生要點 篇二

1.沐浴滌塵

立春時搶佔最佳時空點,使用五種草藥煎水沐浴,可以使五種草藥中的五氣藉助立春天地陽氣發動、互動的強大力量,對我們的身識進行推動、温煦、清理,達到清靜身心、健康身心的效果。

古代典籍《雲笈七鑑·卷四十一雜法部》中記載:“《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雲:上學之士,服日月皇華金精飛根黃氣之道,當以立春之日清朝,煮白芷、桃皮、青木香三種,東向沐浴。”

立春之日的清晨,可以用白芷、桃樹皮、扁柏葉、零陵香、青木香適量煎水洗澡。像一家人洗澡,可以各用半斤,熬一大鍋,這樣就可以利用五種植物的香氣,藉着立春的那一剎那之間,由外及內,與天地能量一起震動、發動、啟動。那一刻,使五種植物的能量透過自己的體表能夠進入到體內,由外及內清理身識。立春早上,向着東方,在禮敬太陽、禮敬東方紫氣之後,再開始洗澡。為什麼要如此沐浴呢?為什麼立春要用白芷、桃皮、青木香三種?實際上也預示着三生萬物。

2.立春根治寒濕之病

《黃帝內經·靈樞·歲露論》曰:“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故萬民多病。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者矣。”

對於醫生或者養生愛好者,如果能夠把握好立春這一天,則會有非常好的療效。凡是存在濕邪侵入到體內關節骨胳和肌肉情況的,例如關節炎、肌肉痛、腰肌勞損、肩周炎等病症,經歷了秋天和冬天以後,治療的難度會比較大。特別是立秋立冬以後受寒的,即使經過治療,骨節寒痛表面看起來好像是治好了,其實濕邪仍難以完全透發於外,裏面仍然會殘留晦氣。所以應當把握好立春這一天,運用相應的方法,祛除體內的寒氣,例如温泉泡浴、藥袋浸浴、桑拿藥蒸等。

3.防風邪致病

朱自清的散文中形容春風説:“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怡人,但是也多變,在多風的春天,需要注意防止風邪致病。人體的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風、寒、暑、濕、燥、火會乘虛而入,導致人體發生疾病,這種情況下的六氣是不正之氣,所以又稱為“六邪”。

傳導、幅射、對流是各種能量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而風是其中最強大的媒介。《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風邪是多種疾病的誘發因素,而其他五邪(寒、暑、濕、燥、火)往往是依附於風邪來襲擊人體的。

尤其是在立春節氣,風邪能通過侵犯體表,使毛孔打開而進入人體,特別容易攻擊人體陽氣聚集的部位,如背部、頭部、上肢等。如果風邪竄到人體表面,會引起蕁麻疹、皮疹、皮膚瘙癢等問題;如果竄到頭部,就會使人頭痛,整天發睏;如果竄到關節上,會引發關節疼痛;如果竄到肌肉裏,就會導致肌肉痠痛,等等。所以,很多人在春季裏容易感覺到腿重、乏力。

防風邪致病,平日要注意防風避風,適時增添衣物,夜間一定要關好門窗;通過修身和養生的實踐,主動提升體表的衞氣,是最佳的防治方法。再者,要適當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量,以增強人體抵抗力。沐浴或者泡腳後,要及時穿好衣服,避免被風邪襲擊。

4.夜卧早起

立春以後就可以比冬季時睡得晚一點。如果在冬季時晚上九、十點就睡,那麼在春季可以到十點、十點半再睡,睡覺前最好堅持調息靜養一段時間,最晚也要在晚上十一點之前上牀睡覺。早晨可以比冬季時起得早一些,六點鐘起牀,到户外去散散步,並做一些體能鍛鍊。

有一部分人一到春天,經常會睡到半夜就醒來,好半天睡不着,到了早上反倒困得起不來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肝臓氣血不足。到了春天,人的陽氣與氣血都是從裏往外調動。陽氣白天行於外,晚上歸於內,如果肝血充盈,到了晚上陽氣容易蟄伏起來,人的睡眠就會比較好;如果肝臓的氣血不足,氣的推動力弱而造成血不歸經,那麼陽氣就找不到藏身之處,到了晚上人就會睡不着覺,或是睡着了也容易醒。而到了清晨五點左右肺經當令的時候,血液推陳出新,人就又能再小睡一會兒了。肝喜潤不喜燥,水生木,腎水智德能量的強弱,腎水能否滋養肝木,決定着人在春天裏是否焦燥不安和失眠,所以,解決春天不宜入睡或是睡着易醒的問題,關鍵是要滋補肝腎。

5.經常運動

一年之中,人體內的氣血在五運六氣的強大作用力下,經歷了冬季的收斂藏伏,而進入生髮的春季。伴隨着一陽來複,二陽降臨,以及三陽開泰的天地自然運氣,人體內的活力重新萌發,春季也就是進行運動養生的最佳時機。一天之中,清晨又是陽氣始生之時,最適合運動。太極修身、經絡韻拍操、太極拳、體操、慢跑、散步、郊遊、登山及騎腳踏車等,都可以給我們的身心帶來活力。從立春至春分,人體的經氣分別運行於肝膽脾胃,如果以上臟腑素有舊疾,則可能在春季復發,所以立春期間的保健運動格外重要。春季運動調養到位,氣血充沛而且活躍,全年就會很少罹患呼吸系統疾病,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也會增強。

6.春捂秋凍

“春捂秋凍”是婦孺皆知的養生保健常識。初春時節,乍暖還寒,寒邪容易乘風襲人成疾,因而不要過早地減少衣物,要以保暖防止風寒侵襲為預防。通常來説,當氣温低於15℃時,都要注意“春捂”,等温度超過這一臨界值後,再考慮穿薄一些的衣服。

《攝生消息》中説:“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綿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裏,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初春時候,天氣寒暖不一致,不適合立刻減衣服;特別是一些老人,氣虛血弱,骨頭疏鬆,身體怯弱而很容易受風寒。“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令鼻塞咳嗽。身覺熱甚。少去上衣,稍冷莫強忍,即便加服。肺腧五臓之表,胃腧經絡之長,二處不可失寒熱之節,諺雲‘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後飯’是也。”人的背部很容易受寒,用背心、夾衣、小棉襖將後背保護好,否則容易招致寒氣傷肺。

現在有的年輕女子為了趕時髦,剛開春就穿上裙子和薄絲襪,覺得自己特別美,實際卻為了滿足一點虛榮心而在不知不覺當中傷害了自己的健康。所以,我們要引導自己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違背節氣特點,而去做傷損身體的傻事。

立春節氣習俗 篇三

為迎接春天的到來,我國各地有許多“迎春”的風俗習慣。據《禮記—月令》記載: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東郊迎春,並祭太皓、芒神,祈求農業豐收。

明、清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等習俗。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在清代,各州、縣的`地方官員,立春之日會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畢,要用彩紙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內所裝的乾果食品,隨之拋灑一地,兒童爭而食之。

立春之日,有吃春餅、春盤的食俗。春餅是以麥面蒸制或烙制的小圓餅,食時卷以豆芽菜、韭黃等炒菜,故歷來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説法。立春日食春餅,謂之“咬春”,據云可以“卻春困”。

在江蘇高郵地區,立春的前一日要舉行“迎春宴”,歌舞娛樂。春盤以蘿蔔、芹菜等為菜盤,相互饋贈。蘇東坡有詩云:“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

廣西人民以立春為“春牛節”。這天晚飯後,村寨裏的勞動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組成“送春牛”小分隊,敲鑼打鼓,挨家挨户“送春牛”,意為將豐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户。

另外,在我國許多地區,“立春”之日民間還要舉行“耍社火”的娛樂活動。

立春節氣習俗 篇四

矜恤緩刑

我國古代在立春之前,均有對囚徒減免刑罰、憐憫撫卹的行為。《禮記·月令》中寫有:“命相佈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犧牲毋用化,禁止伐木,毋毅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度,毋卵。”漢朝在文帝、章帝、明帝執政時,經常下詔,撫卹囚犯,減免刑罰,救濟輝寡孤獨。例如漢章帝元和二年,曾經下詔三公日:“方春生養,萬物革甲,宜助萌陽,以育時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古人認為,春天陽氣生髮,萬物開始生長,如果唯獨人類除外,便不合情理,所以《禮記·郊特牲》有“春饗孤子”之句。《春秋繁露·治水五行》中亦有:“立春出輕繁,去拘留,除栓桔,開閉閡,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獨。”這些都有因時教化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立春習俗中,時常於立春前一星期,由各級官員將所有積壓案件逐一處理,並視案情輕重,對“罪非殊死”的一些案犯,酌情減免刑罰,目的在於使人精神振作,並增益人口。對自首之人,允許悔過自新,以示與歲更新。

迎春

立春習俗中在立春前一日,先要迎春。春至而萬物生。古人把農事叫作春事,農忙叫作春忙。《書傳》中記載:“冬寒無事,並人室處,春事既起,丁壯就功。”黃庭堅有詩寫道:“田園恰恰值春忙。”春天又是播種的時節,因此,説到耕地,也應該稱為春耕。

我國是農業國家,對於節令,極為重視。迎春的禮儀,在《月令》中有所記載,到東漢明帝時逐漸完備,後世更將它列人祀典。地方上的官員也簫舉行迎春典禮,時間都在立春前一日。而在民間,迎春的儀式更是鋪張盛大,十分熱烈,其宗旨一方面在於勸農務耕,注重生六一方面示人須珍惜韶光,不要辜負一年之中的最好季節。

走馬

立春習俗中的走馬就是跑馬,即騎馬,盛行於唐玄宗時。當時有人因此説道:“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勢的緣故,大多喜好騎馬。

蹴鞠

蹴鞠在古代極為盛行,相傳起源於黃帝時,蹴鞠也是立春習俗中的一個習俗。《史記》:“處後毗鞠。”《後漢書》:“六博蹴鞠。”《漢書·藝文志》有關於at鞠的文字二十五,顏師古在註釋中寫道:“鞠以韋(皮革)為之,實之以物,踢以為戲。蹴鞠陳力之事,在昔附於兵法。”《太平御覽》引用《三倉解話》稱:“鞠,毛丸,可踢戲。”

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漢朝時做這種遊戲,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人其中,又因為球很容易跑到別的地方,需要奮力追逐,所以還要挖出一條界線,示限制。(可參見《後漢書》中的〈戚夫人傳》及《霍去病傳》)隋唐時有專門的球場,寬廣平坦,和今天的'運動場沒什麼差異。毗鞠的時候,把兩根數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並用網把竹竿網住,作為球門,以能踢進球的為勝。踢球的人分為左右兩隊,相互比賽。還有一種稱為踏球的娛樂,即用腳蹬踩在球上,拐彎奔跑。《唐語林·卷五》:“今樂人又有蹋球之戲,作彩畫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躡。球宛轉而行,縈迴來去,無不如意,蓋古蹋鞠之遺事也。”明朝汪雲程著有《蹴鞠圖譜》,上面羅列的規則很是詳細,涉及分左右兩隊、球門、社規以及踢法等許多細則。及至南宋臨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團。

春台戲

各地民間舉行種種娛樂活動,用以迎接春氣,預兆豐牽。人們在開曠之處搭台,聚資請戲班表演,祈福農祥,稱為春台戲‘賣春困立春過後,天氣漸漸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隨睡,易於徽惰。兒童於立春當日應特別早起,高呼:“賣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陸游有《歲薯》之詩:“從今春困不須賣,睡到日高三丈時。”此外,還有《歲首書事》,“賣困兒童起五更”,詩後自加註解:“立春未明,相呼’賣春困‘,亦舊俗也。”

立春節氣習俗 篇五

1、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説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2、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3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期間的吉祥圖。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4、咬春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捲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説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5、貼春字畫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 “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立春節氣習俗 篇六

打春 立春亦稱“打春”,這裏的“打春”指的是打春牛。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們歷來重視農業生產,堅持不違農時,牛是農事的象徵,是生產力的代表。因此中國自古以牛祝春,據説是“周公始定立春土牛”,相沿成俗。所以立春打春牛的習俗也一直延續下來。

古時,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在舊縣誌上有詳細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裏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俠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傳統中統管農事的地神,·亦稱春天之神)聖,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個牛狀物,亦稱春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地。是日喜晴厭雨,歌日:‘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説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吃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後,人們歡笑着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人牲圈,象徵槽頭興旺。據説當天是晴天,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開年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將不佳。

打春牛的意義,不只是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些許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爛,人們爭奪春牛,稱為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大吉。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之外,各地年畫中也會刻春牛圖,當做春節期間的吉祥畫售賣。

在浙江有些地方迎春牛別具心思。迎春牛時。人們一一向春牛叩頭。之後,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打碎,搶的春牛泥回家,撒在牛欄內,意喻促進牛的繁殖。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打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還有一定的巫術意義。

打土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春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為春令適中。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等食品於芒神和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此時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後,人們歡笑着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放入牲圈中,象徵槽頭興旺。在山東民間也有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據説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陰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將不佳。

古時立春日,宮廷要舉行迎春活動。根據《禮記·孟春之月》中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反,賞公卿大夫於朝。命相佈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兆於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意思是説,周朝時立春這一天,天子親自率領公卿大臣和諸侯、大夫們去東郊迎春。回來還要稿賞大臣們,又讓宰相發佈德和令,要求全國進行慶祝、給予必要的好處,號召所有百姓參加,這樣慶祝、賜贈活動就開展起來,沒有不這樣做的。後來,歷代各州縣都要舉行迎春活動。那是將一根雞毛放到竹筒內,將竹筒口朝上埋在地下,州官縣官到場祭拜等候。時刻一到,雞毛便從筒中飛起,人們便歡呼春來了。

山西明清時曾有演春習俗。就是在立春前兩天讓唱戲、耍把戲的人們扮成莊稼人,農民們也背上勞動工具,一起到塑有春牛的場合,唱農時歌謠,進行農業勞動模仿演出,場面很是熱鬧。根據清朝乾隆《平定州志》記載:“立春先一日,迎勾芒神、出土牛。”意思是立春前一天要迎接春神勾芒,做一個土牛,舉行打春儀式。這勾芒、土牛是泥土做成或紙糊的。到立春這天,官員們舉行完祭祀儀式,就讓人用鞭子打春牛。第一個人先打三下,接着民眾都爭着來打,還都撿回一塊土。如果是紙的就不撿了。人們把土塊帶回家,認為撒到自己田裏莊稼就會豐收。河北m城市耿村孫勝台講過《打春牛》的故事,説古代用紙糊春牛,人們打爛之後發現牛肚裏有糖果、點心,便爭着去吃,誰吃了誰有福氣。

看來冀晉兩省打春牛的古俗的確曾經存在,但現在基本絕跡了。

立春常見的習俗有哪些 篇七

一、打春牛

據清嘉慶本《澄海縣誌》載: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須率人馬到郊外舉行迎春大典,然後舉行“鞭春牛”活動。

早在周朝時,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動。每年立春節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這一天,官府帶着迎春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東郊八里處事先準備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隊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車子、擎青色旗幟,人們吹着牛角號、唱着“青陽曲”,舞動羽毛儀仗,跳着雲翹舞,隆重舉行迎春儀式。這儀式發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勵農耕。潮汕地處韓江三角洲土壤肥沃。農業甚發達,因而與勸農有關的這一習俗得以在潮汕地區保留下來。但具體事像已有所改變,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

據《粵遊小志》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一種稱為“抬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遊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台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抬着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一人坐枱上;高春則用兩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後扎着一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後再橫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一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紮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個人持纏着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個人腋下,隨着迎春隊伍遊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三、吃春餅、春捲

立春這一天,潮汕民間還有吃春餅、春捲一俗。據《四時寶鑑》説:“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是以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着食用。春餅的特點是薄而軟,形狀根據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時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詩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和碗豆搡葱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樑。”現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餅,配料已是十分講究了除了傳統的豆芽炒韭菜之外,還有肉絲、蛋絲,香菇等等高級佐料,春捲盛行於宋元,宋朝時稱為“春 ”或“探春 ”,元時稱為“卷煎餅”。元·韓弈《易牙遺意》栽:“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以葱白或筍乾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麪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潮汕地區少羊”,故現在人們所吃到的多用豬肉作料,也有一種是甜的,用乾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餡,香甜可口。

立春的禁忌 篇八

1.立春之日不看病

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説法不過是想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七年級不看病一樣,小毛病耽誤一下倒也沒有什麼。

2.立春之日不理髮,理髮則不吉利

俗話説: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運行草木生長之理的。再有,一年365天,為什麼非要選在這一天去理髮呢?

3.立春之日不能躺着,要坐坐或者站起來走走

都説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甦。建議大家去田間或者公園走走,吸收新鮮空氣,感受活力與自然,為自己的新年討個吉利。

4.忌諱吵架、不口出污穢言語、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

新年新面貌,一個好的心情,好的開始才能迎來來年的和和美美,順順利利。

5.立春之日莫搬遷

很多人都應該知道,搬家不要選擇在四立八節之上,因為這是氣節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搬遷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動盪。

6.立春這一天,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孃家

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孃家啦,再就是,春歸孃家去,來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

立春節氣習俗 篇九

立春的習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預告立春之時。然後祭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古時祭祀完句芒神就由郡縣太守等象徵性耕種,並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

2、遊春(探春、遊行)

遊春是一項流行於民間的祭祀遊行活動。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樣子走在隊伍前,由一羣人抬着巨大春牛形象,其他人打扮成牧童牽牛、大頭娃娃送春桃等各種象徵春天的形象。這次遊春之後就是意味着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遊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遊春也叫探春)。

3、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餅,而南方則流行吃春捲。吃春餅和春捲,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福。值得一提的是,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咬春”的另外一種食品是蘿蔔。比較普遍的説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其意義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蘿蔔還可以解酒、通氣,具有營養、健身、祛病等功效。

4、打春

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因為,春牛在塑制時,往往要在肚子裏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着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

立春吃春餅的傳説

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個有趣的春餅來歷故事:相傳宋朝年間,一個書生名叫陳皓,有一位賢慧的妻子叫阿玉,兩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陳皓專心致志讀書,但常忘記了吃飯。這可急壞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做春餅這個辦法,春餅既能當飯,又能當菜。陳皓邊讀書邊吃春餅,餐餐吃得香,讀書的勁頭更足了。

不久,陳皓赴京趕考,阿玉又製作春餅並用油炸,給丈夫當乾糧。結果,陳皓得中狀元,高興得把妻子做的春餅乾糧,送給考官品嚐。考官一吃,讚不絕口,頓時寫詩作文,稱之為“春捲”。從此,春捲名聲大振,傳到民間各家各户,形成家家户户都吃春捲的風俗。後來,春捲競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進貢的上等禮品,被雅稱為“玉餅”;皇帝賜食羣臣,稱“玉餅瓊餚”,寓意迎春、咬春、祝福。

立春的養生食譜 篇十

1、豬肝綠豆粥

新鮮豬肝80克,粳米80克,綠豆50克,食鹽、味精各適量。先將綠豆、粳米洗淨同煮,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慢慢熬,八成熟之後,再將切成片或條狀的豬肝放入鍋中同煮,煮後加調味品。此粥補肝養血、清熱明目、美容潤膚,可使人容光煥發。特別適合於視力減退、面色蠟黃、視物模糊的體弱者,同時,它對患慢性腎炎、水腫的人亦有較好療效。

2、桑葚粥

糯米30克,桑葚30克(鮮桑葚60克),冰糖適量。將桑葚與糯米同煮,待煮熟後加入冰糖。該粥可補肝養血、明目益智。適合於肝腎虧虛引起的頭暈眼花、耳鳴腰痠、失眠多夢、鬚髮早白等症。

3、枸杞粥

需要枸杞子25克,粳米50克。先將粳米煮成粥,然後加入枸杞子,煮熟即可食用。枸杞明目,該粥可滋補肝腎,使目光明亮。特別適用於頭暈目澀、耳鳴、腰膝痠軟等症。肝炎患者服用此粥,具有促使肝細胞再生的功效。

4、決明子粥

粳米50克,炒決明子10克,冰糖適量。先將決明子炒至微黃,取出待冷卻後熬汁。然後,用其汁和粳米同煮,煮熟後加入冰糖,即可食用。該粥明目、清肝、通便。對於目赤紅腫、高血壓、怕光多淚、高血脂、習慣性便祕等症,效果明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7ygz3.html
專題